在伊甸园中,蛇说服夏娃与亚当,叫他们相信神的心胸狭窄,甚至近乎带有恶意。毕竟,蛇轻声细语地说:“祂岂不是将你们放在这充满乐趣的园里,却又拒绝让你们享受这一切吗?” 这里有双重含意。 首先,蛇打算使夏娃否认神话语的清晰性(“神岂是真说……?”)然后,牠的攻击聚焦在神话语的权柄(“你们不一定死”)。但不仅如此,这也是对神本性的攻击。因为蛇的问题暗藏一种阴险的讽刺:“若神真的爱你们,却又禁止你们享乐,这算哪门子的神啊?祂不允许你们做任何事,却命令你们要顺服祂。” 虽然夏娃起初有些迟疑,但她很快决定不听神的话语。蛇的计谋是要引导她透过眼睛(当她看着那棵树时,她所看到的东西)、而不是透过耳朵(神关于这棵树的一切吩咐)来观看并理解这个世界。结果,她的目光就被转移,忽略神已吩咐我们始祖去享受极为丰富的赏赐。第二章16节使用的动词,在这背景下具有重大意义:这吩咐首先要人去享受丰富的果树;然后才禁止人去吃那一棵树的果子。蛇的计谋就是要使夏娃专注在那反面的命令:“你们不可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免得你们死。” 现在,夏娃看到的只有反面的命令。若在靠近眼睛的前方放一个小东西,就能让人看不见所有较大的物体。现在,园中那棵禁树挡住她的视线,使她看不见一个充满树木的园子。现在,她因这棵树而看不见整片树林。现在,她眼中的神是一位负面的立法者与审判官。在她的思想和情感上,神的律法如今已跟恩慈的神本身脱节。现在,她认为神不想赐给她任何东西。一切都变成扭曲变形的“现在”。 这种神学必然导致一种想法:若你要从这位讨厌人的神得到任何东西,你就必须付出代价来赚取。但相反地,父神实际上是说: 我将这园中的一切都赐给你,去尽情享受吧!在你动身去享受之前,我已将这一切赐给你,因为我爱你。我要你在知识和对我的爱中成长。所以,这是我的计划:这里有一棵树:“分别善恶树”,你不可吃这树上的果子。 我知道,你想知道为何不可,对不对? 我已将你创造成我的形像,我已赐给你一些本能去享受我所享受的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你自然会去做讨我喜悦的事,而这同时也会带给你喜悦。 但我要你单单为了我的缘故,而更加信靠我及爱我,因为我是自有永有的。 只有当你乐意顺服我,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因为你想表明自己信靠我及爱我,你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若你这么做,你就会发现自己更加茁壮,对我的爱也更深。相信我,我知道这一切。 这就是为何我把这棵树放在那里。我极为希望你得到福份,以致我现在吩咐你去享用所有这些树的果子。这是一个命令!但我还有另一个命令。我要你遵守的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要吃那一棵树的果子。我之所以这样要求你,不是因为那棵树很丑陋;事实上,它就如同其它树一样吸引人。我从未创造丑陋之物!你在看到它的果子时,绝不会想说:这一定非常难吃。它是一棵美丽的树。所以,这件事很单纯。你要因着我是神,也因着你正在享受我已赐给你的一切,而来信靠我、顺服我、爱我。信靠我、顺服我,然后你就会成长茁壮。 出人意外的根源 当夏娃与蛇谈话时,夏娃的思想和情感被注入一股对神的深深猜疑,而这猜疑很快进一步被扭转成对祂的背叛。夏娃的反律法主义(反对并违背律法),实际上是根源于律法主义,这律法主义使她的心思变昏暗、感受变迟钝、并消灭她对天父的爱。现在,夏娃就像一个噘着嘴的小孩,对最慷慨的父亲生气,她的表现似乎是对神说:“祢从未给我任何东西,祢坚持要我去赚取自己将来得到的每样东西。” 这可能看起来不像我们熟悉的律法主义。但这思想是律法主义的根源。因为蛇在夏娃的思想、情感及意志里达到的效果,就是使神所启示的旨意与祂那恩慈、慷慨的本性分离。夏娃原本对神的信靠,转变成对祂的怀疑,因为她眼中“单单只有律法”,而非听见“出自恩慈天父口中的律法”。对她而言,神因此变成“要人靠自己赚取祂的恩惠”。 一个人不明白神的慷慨,以及祂为我们制定的慈爱、智慧计划——这就是律法主义的根源和动力。 这值得再次强调:在夏娃身上,我们看到反律法主义(她反对并拒绝神的律法),本身就是律法主义的一种表现! 一旦形成这种对神本性的扭曲,我们必然会不信靠祂;我们看不见祂的慈爱与恩典;我们认为祂实质上是一位严苛的神。霍志恒在另一处恰当地表达此点: 律法主义是以另类的方式来顺从神的律法,这种心态不再感到有位格的神跟我们应顺从的律法有关。 律法主义正是将神的律法与神的位格分开。夏娃看见神的律法,却已看不见真神本身。因此,当夏娃将神的律法抽出来,脱离慈爱又慷慨的神本身,她就上当受骗,律法在她“耳中”变成只是负面的剥夺享受,而非天父的智慧。 这种扭曲、这种关于神的谎言,已进入人类的血液里。这种毒药突变成反律法主义,不仅以悖逆神的形式出现,同时也伪装成律法主义本身的解药。所有非基督徒都身受其害,而且这就是他们内心的倾向(不论他们怎么说)。任何反驳这点的声明,都只是再进一步地自欺。 所以,律法主义的本质,不仅根源于我们对律法本身的看法,也在于扭曲地看待神这位律法颁布者。在人类的心灵深处(而不只是在理智部分,因为我们受影响的从来不只是理智的部分),真理已被改变成虚谎。神变成一位在人眼中被放大的警察,祂颁布祂的律法,只是为了要剥夺我们的享受,尤其是要毁掉我们的喜乐。我们现在相信的谎言是:“荣耀神”并不等同、也无法等同“永远以祂为乐”,反而是失去所有的喜乐。当这种悲惨的改变发生时,亚当、夏娃和他们的全体后裔(有一位例外),都丧失本能去宣告、相信并体验诗人所说“我最喜乐的神”,而且不能自然地作出简单的信仰告白: 祢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 在祢面前有满足的喜乐; 在祢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43:4) 神将祂的荣耀与我们的喜乐搭配在一起(任何人都不应将其分开),而这搭配已被人分开了。因此,除了透过福音,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他人生的“主要目的”。 这些思考提供我们一些线索,可以明白律法主义与反律法主义事实上是“同一子宫孕育的异卵双胞胎”。夏娃拒绝神的律法(反律法主义),而这实际上是她对神抱持扭曲观点(律法主义)的结果。 因此,若要消除律法主义,我们就必须了解以下这点:真正“关于神的真理”,就是当我们荣耀祂时,我们也是在“永远以祂为乐”,并享受祂已赐给我们的一切。非信徒无法理解这件事,但这是信徒生活快乐的首要原则。 我们可以说,一旦“关于神的谎言”(罗1:25)被注入人类的基因里,它就长久潜伏在人类的心灵深处。这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的内心景况。这件事在神学与牧养方面延伸出相当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通常认为的“律法主义”(不论是出现在非基督徒或基督徒身上),事实上是出自一个问题的症状,这问题比“律法之角色”的问题更重大、更基本且影响更广。在一般理解的层次上,律法主义与反律法主义看似两个对立的极端,而我们所需要的似乎只是正确的教义。但更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对神有何看法,以及这看法在我们里面引发对神的什么本能、倾向与情感。在这种层次上,律法主义与反律法主义有共同的根源,这根源不但侵入人的思想,也进驻人的内心、情感与意志——涉及我们所宣告的神论,也关乎我们对神的感受。 所以,律法主义不只是一件跟理智有关的事。当然,这跟理智有关,因为我们的思想会决定我们如何生活。但我们不是纯粹只有理智,所以律法主义也关乎内心及情感,即我们对神有何感受。我们跟神的关系并非完全脱离情感的运作,如同我们只透过小脑与造物主互动而已,我们乃是全人都参与其中,包括健全或崩坏的思想、意志、倾向、动机及情感。 由此看来,律法主义就其根本而言,乃是展现人对神抱持一种狭隘的心态,人透过所谓“负面律法”的镜片来看待神,以致看不清楚更广阔的背景,忽视父神的圣洁慈爱本性。这是一种致命的疾病。 看似矛盾的是,这种对神的看法,以及将神的位格与律法分离的作法,也正是反律法主义的根源。这两种“主义”有相同的底细,这就是为何福音对它们的解药只有一种。波士顿对此有敏锐的见解:反律法主义的原则是:一位完全因信称义的人,不需要努力遵守律法与行善。这原则正好证明律法主义深植于人类的败坏本性里,以致除非一个人真正靠着信心来到基督面前,否则律法主义的倾向会一直在他身上作王。不论他在宗教上改变成遵循什么原则,就算他奔向反律法主义,他还是无法摆脱律法主义的心态,而这永远会是一种不圣洁的、奴仆的心。 几乎从人类受造的那一天开始,律法主义就进驻人心,而且它从我们在母腹时就已存在我们里面。 然而,在神的百姓当中,若他们的牧师也出于天生对神的扭曲观感,而有相同的律法主义倾向,又将这些观感与福音真理搞混,这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这时,人不但将真理变为虚谎,也把虚谎当成如同真理一样。正是这种失败,使人错误地用反律法主义来治疗律法主义,并用律法主义来治疗反律法主义,反而舍弃“我们靠恩典而与基督联合”的这帖福音解药。 因此,精华争议所引发的问题,深深触及事工的根基。若我们有律法主义的心态,这心态就会反映在我们所做的每件事上,包括我们给别人的劝告。这是一件关乎人心的事,如同波士顿自己从《精华》给他的冲击所学到的。 因此,每个人在内心都是一位律法主义者,我们再怎么强调这点也不为过。若说有什么区别的话,这种心态在反律法主义者身上更加明显可见。 (选自作者著《全备的基督》P93-101,詹益龙译,改革宗出版社,标题另加。) 转自微信公众号:改革宗周刊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从某种意义上讲,“敬畏上帝”颠覆了我们的定义,因为,它实际上是“认识上帝”的另一种说法。由于我们认识了上帝是怎样的一位,知道了他的作为,敬畏就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上帝的爱,一种与至高者同在的感觉。我们拥有了最宝贵的权利,也明白了真正重要的乃是上帝的旨意,这实在是一种令人战兢的敬畏。上帝若微笑,我们就得到了一切褒奖;上帝若皱眉,我们所做的就没有意义。敬畏上帝就是既认识上帝的伟大,又认识上帝的恩典,就是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经历他、爱他。 敬畏上帝,信靠上帝,爱上帝,认识上帝,这些其实是一回事。事实上,智者之所以说敬畏上帝,是因为他发现,上帝在我们犯罪、软弱的时候就爱了我们。这种敬畏感的来源是:知道上帝对我了如指掌,他要除掉我里面的一切罪,因为他以如此强烈信实的爱来爱我。激发我的心意和情感产生最强烈的回应。 这才是圣经中所说的敬畏。敬畏上帝的人才会说:“他的慈爱永远长存!”承认自己罪的人才会发现“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有诗情的人最善表达这种敬畏: 哦,永活的上帝,我是何等敬畏你, 这种敬畏,至深沉,至温柔, 怀着战兢的盼望和悔恨的泪水, 我要前来敬拜你。 这位作者还写下了这样一番让人吃惊的话: 那些并不真敬畏你的人, 他们对你的爱也少得可怜, 主啊,如果爱是你的吸引, 敬畏就是你的触摸。 这才是基督徒所说的儿女般的敬畏(filial fear),它不同于奴隶般的畏惧(servile fear)。后者乃是,奴隶们知道自己只要行差步错,就少不了一顿惩罚。儿女般的敬畏是儿女对自己父亲出于尊敬的爱。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先问一句:“我的父亲会同意吗?”儿女般的敬畏也意味着深信父亲会接受我们出于爱而做的一切,无论多么幼稚——这好比父亲高兴地接过孩子为自己画的肖像,就好像它出自伦勃朗(Rembrandt)之手一样。因此,颇为矛盾的现象是,真正敬畏自己父亲的孩子,在跟父亲一起时,反而玩得最开心,也很有安全感。F·W·费伯对此也深有体会: 哦,你当受何等的敬畏, 你又是何等的乐意祝福! 我怕失去了你的爱, 这使得敬畏中爱意满盈。 (选自《日光之上》,P95-97,张宇栋译,团结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夸我没有空跑,也没有徒劳。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你们也要照样喜乐,并且与我一同喜乐。(腓二14-18) 保罗一直勉励腓立比信徒,要完全委身于基督,好在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上,显出救恩的果效来。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这是神在他们心中作工的目的。过去,神在他们心中开始了救恩的善工;将来,祂必要成就这工(腓一6);而如今,神正在全力进行这工。 现在保罗从一般性的原则,转而论及具体的例证,其中一个特别与腓立比的信徒有关。如果赐恩惠、平安的神在他们生命中作工,使他们有能力和意愿去想、去做讨主喜悦的事,那么必然会有一些事情相继而来。保罗先从消极面,然后再从积极面来论述这些事。 消极的劝戒 保罗呼吁腓立比信徒,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腓2:14)。 保罗经常看到,神子民出埃及的经历,与新约的教会生活有极重要的近似之处。此处的用词暗示,申命记三十一章和三十二章所描述的事件,使保罗想到了腓立比人。摩西在那里提到他在以色列人当中时,他们的行为表现,他担心在他死后,以色列人将会落入什么样的光景(申卅一26-29)。摩西接着在申卅二章5节所说的那番话,保罗也在腓立比书二章15节里加以引用了。 在腓立比书二章14节这里,保罗很可能想到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才不过六周,就开始抱怨他们没有足够的供应,并且向摩西和亚伦发怨言。 为什么以色列人会有这么离谱的表现呢?因为他们面对神的救恩和持续的看顾,却完全不懂得感恩图报。一个“发怨言、起争论”的灵,足以显露一个人对神的护理和慈爱不知感恩,而且对别人存着高傲的心态。这是否定所领受的救恩;不仅没有在生活各层面做成得救的工夫,反而有损救恩。相对于耶稣自己降卑和甘为奴仆的精神,“发怨言、起争论”就显得更丑陋不堪了。神的儿女应当凭直觉就知道,这些行为是神所禁止的。 通常做父母的都觉得有责任,让儿女知道哪些事是不可做的。但作为永生神的儿女,我们的行为又如何呢? 但仅仅根据消极的原则,并不能让我们活出健康的生命。这是基督徒常常落入的陷阱,也是保罗一向谨慎避开的。他在教导人抛弃罪恶的生活型态时,总是鼓励人培养与基督相称的生命。事实上,消极的劝戒也好,积极的鼓励也好,两者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我们与基督联结的这个事实上;因此我们才有能力和动机,去采取新的生活形式。 积极的鼓励 当我们明白舍己跟随基督的益处时,我们就能体会为什么舍己如此重要,如此值得。我们蒙召,做神无可指摘、诚实无伪的儿女(腓2:15:)。基督徒生活中消极的一面,都有积极的动机:我们是天父的儿女,因此我们必须远离抱怨和不满的灵,因为它与神家中的灵是不协调的。 真正认识神的人,都知道神是一位仁慈、慷慨的父亲。我们努力去反映神的形像,以取悦我们的天父,这种尝试就好比一个小孩,首次尝试在纸上描绘出父亲的画像一样。祂不会责怪我们画得不好,相反的,祂会很开心、很喜悦我们这么做,因为那是出自于我们对祂的爱和感激。那些抱怨、发牢骚的人不知感恩,就像新约所说的,他们所领受的乃是“奴仆的心”,而不是“儿子的心”(罗八15-16)。 基督徒每天都得数次提醒自己:“我是天父的子女”,默想其中的祝福和深远的含义。这样做会改变你的生命,使你的灵变得甜美,将天堂的滋味植入你心中。现在你就可以这样做!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P79-81,改革宗神学院翻译课程学生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标题为编者加。)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那些千方百计只为寻欢作乐的人,永远不会发现持久的欢乐。如果我们只求“逍遥一生”,就注定不会得到满足。智者回顾以往的经验,对此深有体会。 为什么呢?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满足人的欲望,欲壑难填是我们本性的一部分。我们已经看到智者是如何述说上帝的作为: 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如果只有永生才能满足我们心灵最深处的需要,那么,现世让我们感到沮丧,灵性上也得不到满足,便不足为怪了。只有上帝才能让你感到满足,离开他,却想从转瞬即逝的欢愉中获得满足,就不可避免地会失望。 《约翰福音》记载了关于耶稣的一个精彩故事。在从犹大返回加利利的途中,耶稣从撒玛利亚经过。这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是不寻常的事情,因为犹太人将撒玛利亚人看作是异类,避之唯恐不及。 大约中午时分,当门徒进叙加城去买食物时,耶稣在一口井旁坐下。他很疲惫,希望休息一会儿。这时一个妇人从城中出来,到井边打水。耶稣问她是否能给自己一点水喝,这样,一场奇妙的对话开始了。 毋庸置疑,这位妇人很惊奇耶稣会跟她说话。她有理由惊奇:自己是撒玛利亚人,而耶稣是犹太人;自己是一位妇人,而耶稣是一个男子。同样,耶稣也会奇怪,为什么一个妇人要冒着正午的炎热来井边打水呢?这个时候,井边应该没有人才对。在叙加城外出打水是一项社交活动,如同现在的清晨咖啡会。耶稣无需多想便会知道其中一定有问题。毫无疑问,这位妇人在叙加城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对话开始了。在对话中,耶稣满有恩典地、敏锐地道出了这个妇人生活的真相。她曾想隐瞒这一切以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如今却真相大白。耶稣温柔却坚决地打破了她的一切防御机制,让她看到自己心里长期以来被压制着的对上帝的渴求。耶稣指着井说: 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此时此地,这位妇人终于在耶稣基督里找到了她多年以来求之不得的东西。 我追求平安和欢乐, 渴望这些,却忽略了你, 而当我与救主相遇时, 他的爱抓住了我。 我曾在池边驻足, 俯身想要喝水, 水却流逝而去, 只剩下我独自悲泣。 只有基督能满我心意, 除他以外再无别名, 仁爱,生命和恒久的喜乐, 只在主耶稣里面才有。 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 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 只有持久的东西才能给我们带来持久的欢乐。而且,只有那些知道自己已蒙赦免、盼望天国的人才能享受这个世界,而不至于沮丧地觉得这世界是个一捅就破的气球。 总之,除非我们永生的盼望在上帝那里得满足,除非我们的干渴被耶稣基督不息的活水润泽,否则,这世代的一切快乐都会嘲笑我们。接受基督吧,他会带来真正的欢乐。 (选自《日光之上》丨张宇栋译,团结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弗五8-9) 在主里面的意思,就是属于一个新世界,住在新的国度里,而且在这国度里成为新人。在新国度里,新的力量会在我们里面运行——这力量是那“钉十架、复活、升天、掌权、再临”基督的圣灵之力量。我们从前是在黑暗中,更糟的是,黑暗也在我们里面,我们就是黑暗。现在,我们已被带到光中,基督就是世界的光,祂照亮了我们。不但如此,基督是光,祂已攻入并改变了我们。在主里面,我们就是光! 这里,我们再次面对保罗看待基督徒成长的模式:我们在基督里已是新人了,不要再像旧人那样过日子。因此……不可……反要……;脱去……穿上;对旧人说“不”……对新人说“是”。 这模式在此又出现了。在基督里我们是光,我们必须学习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行在光中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五9)。 光会结果子!基督的光照进我们生命中时,会改变我们。植物界和园艺界的自然成长,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包括土壤、雨量和阳光。这些因素若没有结合在一起运作,植物就无法成长。基督徒的成长也是如此。藉着上帝多面向的工作,使我们得以成长,例如,透过上帝的护理之工。但上帝的光是我们绝不能缺少的——祂的光照亮我们的领悟力;祂话语的光赶走了“我们思想、意志与感觉”的黑暗;光在我们身上结出果子,就像树上“自然”结出果子一样,这果子是良善、公义又诚实。 就某层意义而言,保罗这里只是总结了他在加拉太书提到的“圣灵的果子”(加五22-23)。福音会改变人的性格,最明显的特质就是拥有纯全的良善,这是和“世界的光”同住所涌出的。 基督光照我们的生命时,会显露并逐出那余留在我们里面的黑暗。没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面对挣扎、痛苦与失败。但保罗的重点是,这些挣扎、痛苦与失败,不是我们自己“酝酿”的,也不是因我们拼命想拥有正直的品行而招致的。事实上,经历挣扎时,恩典之光会从我们里头映照岀来,反映在我们的生命中。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以弗所书》,P185-186,陈主欣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腓立比教会的“果子渐渐多”?这里的“果子”是什么呢?他们因好行为而有了功劳吗?保罗告诉我们他们是“极美的香气,为神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腓四18)。 这些话不禁让人联想大洪水之后,神对挪亚献祭的回应(创八20-21)。挪亚不是因献祭而得救,他也不是用献祭来讨神的欢心。挪亚献祭是为了感谢神拯救他和他的全家,这是感恩的祭!它说明了神对祂软弱的儿女是多么信实和慈爱。同样,耶稣的死固然是为世人献上罪祭,但也同时表达了祂对父神的爱和顺服,因此祂所献的是馨香的祭物(弗五2)。 对保罗来说,腓立比教会的馈送是件极美好的事(腓四18):他们反映了每一个信徒在神面前都是祭司,都当如此事奉。不仅在为保罗祷告的事上,尽到作祭司的责任;并且他们的馈赠也如同献给神的感恩祭,是神所悦纳的。使徒每逢想到这些他曾喂养的基督徒,如今也在做讨神喜悦的事,他该感到何等欣慰啊! 我们若像腓立比教会那样,毫无吝惜地奉献,那么我们自身也有可能落到缺乏的境地(参考林后二8)。对这一点,保罗有一番鼓励的话:主耶稣必会照祂荣耀的丰富,供应他们一切所需要的(腓四19)。保罗提醒他们一个原则,这原则是圣经不断阐明,并且耶稣自己也曾大有能力地宣告过的:我们为祂的缘故不论舍弃什么,都会得回百倍(路十八28-30)。 基督一切属天的资源,都供我们任意支取。祂从不亏负祂的儿女。腓立比教会是先求神的国和祂的义,所以他们会如此充满爱心地供应保罗。保罗根据耶稣的教导,以及他自己亲身的经验,向他们保证:神必会供应他们一切所需用的(太六33)。 在回应这些想法时,保罗不禁发出对神的赞美,他虽然被下在监中,高墙却无法禁锢他的灵魂。他向父神献上赞美,因为祂也是腓立比教会的父神。“愿荣耀归给我们的父神,直到永永远远”(腓四20)。 这段经文乍看之下似乎极为平常,但它却提供了可以作为要理问答的宝贵资料。我们可以据此来审查自己对主、对祂的仆人,和祂国度扩展的关切程度。不妨好好思考我们对以下各问题所提出的答案,这可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操练。 问题一:我是否真心关切神仆人的福祉?倘若他们有物质的需求,我是否只会耸耸肩膀说:他们不一定非要加入这种缺乏供应(或缺乏酬劳)的事工不可吧!但他们确实必须如此,否则他们就不是顺服主的仆人了。 问题二:我是否将基督管家的职分(包括管理金钱),视为一种合伙的关系呢?或者我只把它当做没有报酬的投资?一种单向的关系(我付出,由他们得)? 问题三:我是否真的相信,假如我无私地奉献来帮补别人,神会供应我一切所需吗?或我总是可以用不必牺牲的方式给予呢?我是否明白慷慨给予并不等于牺牲付岀呢(可以慷慨给予,但绝不牺牲付出)? 问题四:我是否真心愿意在自己的生活、馈赠、祷告和分享上,让父神得着荣耀呢?好叫祂的子民藉着: (1)彼此相爱, (2)支持彼此的事工, (3)依靠神的供应,来显明能力和荣耀是属乎神,而不是我们呢? 当我们像保罗和腓立比教会那样,将荣耀神当作我们最终的目标时,我们也会发现永远以祂为乐的意义了。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P145-147,改革宗神学院翻译课程学生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只有在信心紧抓住基督,我们在基督里发现神赐恩典给我们时,悔改才可能是出于福音。因此,无论是在逻辑或时间次序上,悔改都不能先于信心,否则悔改就会是一件在信心之前、并毋须信心的行为。加尔文在写作时,很自然总是注意到人们将悔改视为忏悔。 在一个世纪以后,西敏会议的神学家们尽力强调“悔改得生命”是在恩典的背景下发生: “悔改得生命”是一种出于福音的恩典……罪人的这种悔改,是出于看到罪的危险,也感到他的罪是何等污秽可憎,违反神的圣洁本性和公义律法,再加上明白神在基督里向悔改之人所显的怜悯,于是他就为自己的罪忧伤、恨恶罪,以致离弃一切罪恶,转而归向神,定意竭力按照神的一切吩咐而与祂同行。 因此,在波士顿所属的信条传统里,悔改的发生是在于信心已抓住神在基督里的恩典。信心激发悔改,而非悔改激发信心。 波士顿当时强调这个重点。虽然我们无法切割信心与悔改,但我们可以谨慎地区分它们: 简言之,按照自然的次序,福音带来的悔改并非发生在赦罪之前、而是在之后。 这一点在福音传讲方面的含意,使波士顿得着释放:我们应当充分地传讲基督的位格与工作;然后,当信心直接抓住神在基督里的怜悯时,信心就会开始产生悔改的生命。 《精华》已在律法师(律法主义者)与传道者(牧师)之间的一段对话里指出这点: 律法师:先生,你知道基督要求一个人要先感到干渴,才能来到祂面前,但我认为若没有真正的悔改,人不可能感到干渴。 传道者:在启示录廿二章17节里,基督说出同样的普遍宣告:“口渴的人也当来”;而圣灵好像早已准备回应你的这种反对意见,祂在接下来的经文说:“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人甚至不必感到口渴,只要愿意就可以来,因为“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六37)。但由于你似乎认为人在信主之前应当先悔改,所以请你告诉我,你认为悔改应该是什么? 律法师:嗯,我认为悔改在于一个人在神面前谦卑自己,因自己的罪冒犯祂而感到忧伤痛悔,并且离弃一切的罪,转而归向祂。 传道者:你会要求一个人确实做到这一切,然后才叫他藉着信心来到基督面前吗? 律法师:是的,没错,我认为这种要求是适当的。 传道者:那么,我实在地告诉你,你的要求是他不可能办到的事。 首先,因为真悔改之人的敬虔谦卑,乃出自他对良善父神的爱,也出自恨恶那惹神不悦的罪;若没有信心,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第二,一个人因为罪惹神不悦,而感到忧伤痛悔,这必然证明他对神的爱;但在我们凭着信心知道自己被神所爱之前,我们不可能去爱神。 第三,除非神先使人回转,否则人不可能转向神;当他回转之后,他就悔改;所以,以法莲说:“我回转以后,就真正懊悔”(耶31:19)。事实上,悔改的罪人是先相信神会成就祂应许的事,意即赦免他的罪,除去他的罪;然后,他安息在对此事的盼望里,从此因着神的赦免而离开罪,并离弃过去的错误道路(因为这道路不讨神喜悦),去行蒙神悦纳的事。所以,人首先领悟到神的恩惠,并相信神的赦罪,然后在这基础上产生言行与生活的改变。 波士顿肯定这些话语,并用长篇注解来指出这就是他自己对救恩之道的理解。悔改乃是洋溢着信心,否则就属于律法主义;但若没有悔改,信心就只不过是人的想象。 尽管如此,精华人弟兄会仍被怀疑是鼓吹反律法主义,但波士顿在埃特里克牧区的所有会众,都认为他是全然清白无辜的。事实上,就在奥赫特拉德信条在总会受到检验及谴责的那一年,波士顿大量传讲他视为“平常”的主题:悔改的绝对必要性、拖延悔改的危险,以及额外加上一个有力的信息:“十字架上那个强盗的特例,不可作为拖延悔改的论据。” 在这几方面,波士顿与精华人弟兄会跟加尔文的立场一致。 最终而言,我们不能在时间顺序上划分信心与悔改。真基督徒是带着悔改之心来相信,也带着信心来悔改。正因如此,在新约圣经里,这两个用词都隐含此双重层面,而且它们在经文里的顺序可能变来变去。但按照自然的次序,考虑到福音的内部逻辑,悔改绝不能说是先于信心。悔改无法在没有信心的情况下发生。 加尔文的确注意到宗教改革之前的观念,即福音命令人悔改的意思,就是要人实行忏悔的行动;但他的想法超越这个观念: 悔改及赦罪(即生命的更新和白白地与神和好),都是由基督赐予我们的,而且也都是我们透过信心领受的…… 无庸置疑地,悔改不仅总是跟随在信心之后,同时也是从信心而生。由于神是藉着福音的传讲而提供赦罪,使罪人脱离撒但的辖制、罪的重轭及恶行的捆绑,并得以进入神的国,所以凡拥抱福音恩典的人,当然必须离开过往人生的错误,转向正确的道路,专心致力于悔改的行动。然而,有些人假定悔改先于信心,而非源自于信心,也非信心所结出的果子。这种人从未认识悔改的力量,并受到无足轻重的论据所左右,才会有此想法。 ……然而,当我们认为悔改是源自于信心时,我们并非想像信心需要隔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悔改;我们乃是要表明,除非罪人知道自己是属神的人,否则他就无法认真地致力于悔改。但除非罪人已先认识神的恩典,否则他就不会真正相信自己属于神。 回转、快跑、拒绝 当然,这个观点的力道已出现在主耶稣所说的“浪子比喻”里。即使我们认为这比喻只有一个重点,但它的主旨是透过几方面而表达出来。就我们的讨论而言,我们从一个角度可将这比喻称为“白白赐下恩典之救主的比喻”;从另一角度可称为“领受恩典之反律法主义者的比喻”;再从另一角度来看(在经文背景里,这或许是最明显的角度),也可将它称为“羞辱恩典之律法主义者的比喻”。 这位浪子思量要返回家乡,因为知道他父亲可以供应他的需要: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 但是,虽然他父亲的家足以供应他的需要,他却很自然地受到伊甸园遗毒的影响,意即相信“人必须靠自己赚取神的恩典”的谎言。难道父亲还会恩待如此有罪悖逆的儿子吗?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当他走近家时,他昔日轻视的父亲打破一切社会习俗(这位浪子理应先被大大羞辱一番),反而快跑过去迎接浪子。这位浪子在父亲的拥抱与亲嘴之下,结结巴巴地说出排练过的台词: 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但他排练过的最后一句台词:“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因着父亲的拥抱而未能说出口!这位父亲没有设下条件才让他儿子回家,他儿子并非必须“实行忏悔的行动”,才能回家享受父亲的恩惠。浪子不需要有“足够的悔改”,才能获得接纳。 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对他的大儿子也有一份深厚的负担。他再次走出屋子,去找大儿子。路加在引入耶稣所说的故事时,清楚指出这故事的高峰是在于这位大儿子,而不在于浪子:“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耶稣)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他们的议论与大儿子的埋怨互相呼应:“大儿子却生气。” 经文充分表达出大儿子的回应: 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 父亲以爱心回应他说: 儿啊……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耶稣在此揭露律法主义者的心,这颗心已吸收伊甸园的毒药。这样的心将神当作一个奴隶头子,而不是一位慈爱的父神,如同祂处处限制人,而非慷慨大方。凡父亲所拥有的,都是大儿子可得着的。但大儿子关闭自己的内心,并认为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他的。虽然他住在家中,却比他的弟弟离家更远。他以为自己必须靠权利来赚取那些只能靠恩典领受的东西。 特别具有启发性的是,我们发现只有在慷慨展现恩典的情况下,深藏于大儿子心中的毒药(即律法主义的倾向)才完全显露出来。或许法利赛人也是如此。同样地,《精华》所教导的慷慨恩典,是否也在当时大大激怒人心? 这可能是耶稣最受人喜爱的比喻,而原因通常是我们把焦点放在浪子与父亲身上。但比喻跟笑话一样,都有“重点摆在最后”的原则。“关键句”会在结尾才出现。若是如此,这比喻要人注意的信息,就是大儿子(律法主义者)的心态很可能就出现在父亲的家中,而非出现在猪舍里——或者,用具体的话来说,就是出现在会众和信徒当中。不但如此,这心态有时(只是有时吗?)就出现在讲台上,而且潜藏在牧师的心中。 此时,这心态变得具有危险的传染力。 但为何会有这种情况? 若我们反思精华争议及其相关文献,就会发现律法主义的心态通常可以追溯至相同的基本原则,无论它戴上什么面具。 唯独靠恩典称义,明白吗? “因信称义”的观念是教会兴衰的关键,而这观念通常使人联想到马丁路德。无疑地,这观念也是基督徒个人的兴衰关键。我们对“因信称义”有多少程度的体会,必然影响到我们在基督里的自由与喜乐。 人唯独靠着恩典、透过信心、且在基督里白白地称义,而这称义是施行救赎的核心。信心使我们与基督联合,也吸收在祂里面的各样属灵福份,包括与神和好、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在患难中欢喜,还有以神自己为乐。信徒再也不被定罪,永远得着释放。律法因肉体软弱而有所不能行的事,神都已成就了。神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义成就在信徒身上。奴仆的心已成为过去式。 (选自作者著《全备的基督》P117-127,詹益龙译,改革宗出版社,标题另加。)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一个我最近认识的朋友向我表达意见,他的意见令我吃惊,在某些方面让我失望。我心里说,「我以为他的分辨能力会比这判断要高。」 这次经历引起我反思分辨能力的重要性,和我们的世界很缺乏分辨的能力。我们知道,人往往看不清楚问题,很容易被误导,因为他们不是从圣经的角度去思考。遗憾的是,人不禁会想到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教会团体,而且是何等的真实。 毫无疑问,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与当今被视为基督教的「极端分子」保持距离。我们要提防假教师,免得被引入歧途。但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具备更多的分辨能力。真正的分辨不仅要分别错误与正确; 更要区分主要与次要、本质与无关紧要、永恒与短暂。是的,真分辨就是要区分好与较好, 甚至较好与最好之间的差别。 因此,分辨就像身体的感觉器官;分辨作为一种特殊恩赐,一些人在不寻常的程度上蒙赐这种恩赐,但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一定程度上的分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必须不断地培养这种能力。基督徒必须注意发展他属灵分辨的「第六感」。这就是诗人如此祈祷的原因:「求你将精明和知识赐给我,因我信了你的命令。」(诗一一九66) 分辨的本质 但什么是这种分辨呢?分辨一字在诗篇一一九篇66节的意思是指「辨味」(taste)。分辨是一种能力:作出鉴别的判断;在不同的情况、行为过程之间作出区分,并且认识它们在道德方面的影响。分辨的能力包括「衡量」和评估个人、团体、甚至运动的道德状况和属灵状态的能力。因此,耶稣警告我们不要论断,就是敦促我们要分辨和辨别, 免得将我们的珍珠丢在猪前。(太七16) 在约翰福音二章24-25节,有一个描述分辨的明显例子:「耶稣却不信任他们,因为他知道所有的人,也不需要谁指证人是怎样的,因为他知道人心里存的是什么。」(《圣经新译本》) 这是非论断主义(judgmentalism)的分辨。它包含我们的主对上帝圣言的认识, 和祂以上帝的方式对人的观察(祂,至高者的祷告『求你将精明和知识赐给我,因我信了你的命令』诗一一九66)。毫无疑问,祂的分辨能力随着祂与试探斗争,并战胜试探的经历增长,也随着祂以上帝圣言的亮光检验每一种情况而增长。 耶稣的分辨力穿透心灵的最深处。基督徒被吩咐要培育类似的分辨能力。因为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有价值的分辨能力是透过圣灵的工作,借着上帝的话语,在与基督的联合里获得。 因此,分辨是学习思考上帝的思想,在实践和属灵层面上遵循祂的旨意; 分辨意味着要意识到在上帝的眼中是如何看待事物的,并且这些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在上帝的眼前都是「赤露敞开」(来四13)。 分辨的影响 分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四个方面的影响: 1. 分辨充当保护的媒介,保护我们免受属灵的欺骗。分辨保护我们,防止我们被如下这类教学之风刮走:使次要元素成为福音的核心元素, 或者将圣经的特定应用视为圣经的核心信息。 2. 分辨在恩典中运用时,也可充当医治的媒介。我认识一小部分人,他们诊断别人属灵需求的能力不同凡响。这样的人似乎能够深入别人所面对的问题的核心,并且比任何人做得更好。当然,从某些方面而言这是上帝托付给他们的危险恩赐。但只要在爱中运用分辨的能力,分辨就可能是一把属灵外科手术的手术刀,使治愈成为可能。 3.再一次,分辨所起的作用是基督徒得自由的关键。有热心但没有分辨力的基督徒会成为奴隶——盲从于别人,受自己无知良心的束缚,沈溺于一种不符合圣经的生活方式。分辨力的增长能使我们摆脱这些束缚,也能使我们区分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的做法,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受命要做的。但在另一方面,真分辨能使自由的基督徒认识到,行使自由并非享受自由的必要条件。 4. 最后,分辨可作灵命发展的催化剂:「亵慢人寻智能,却寻不着;聪明人易得知识」(箴十四6)。为什么呢?因为有分辨力的基督徒会进入事情的核心。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有所了解,也就是说,万物在上帝里面都有其共同的泉源。因此,知识的增长不会导致更多的挫折,反而对上帝的工作与祂的话语之和谐统一有更深刻的认识。 如何获得这样的分辨力呢?我们要像基督所作的那样领受——借着圣灵的恩膏、透过对上帝话语的理解、通过对上帝恩典的经历,和我们内心的真实状况逐渐的向我们展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应该如此祈祷:「我是你的仆人,求你赐我悟性,使我得知你的法度」(诗篇119:125)。 (本文摘自 Sinclair Ferguson 博士所著的《唯独在基督里》( In Christ Alone) 一书。) 原文地址:https://www.ligonier.org/.../discernment-thinking-gods-thoug.../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夸我没有空跑,也没有徒劳。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你们也要照样喜乐,并且与我一同喜乐。(腓二14-18) 保罗一直勉励腓立比信徒,要完全委身于基督,好在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上,显出救恩的果效来。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这是神在他们心中作工的目的。过去,神在他们心中开始了救恩的善工;将来,祂必要成就这工(腓一6);而如今,神正在全力进行这工。 现在保罗从一般性的原则,转而论及具体的例证,其中一个特别与腓立比的信徒有关。如果赐恩惠、平安的神在他们生命中作工,使他们有能力和意愿去想、去做讨主喜悦的事,那么必然会有一些事情相继而来。保罗先从消极面,然后再从积极面来论述这些事。 消极的劝戒 保罗呼吁腓立比信徒,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14节)。 保罗经常看到,神子民出埃及的经历,与新约的教会生活有极重要的近似之处。此处的用词暗示,申命记三十一章和三十二章所描述的事件,使保罗想到了腓立比人。摩西在那里提到他在以色列人当中时,他们的行为表现,他担心在他死后,以色列人将会落入什么样的光景(申卅一26-29)。摩西接着在申卅二章5节所说的那番话,保罗也在腓立比书二章15节里加以引用了。 在腓立比书二章14节这里,保罗很可能想到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才不过六周,就开始抱怨他们没有足够的供应,并且向摩西和亚伦发怨言。 为什么以色列人会有这么离谱的表现呢?因为他们面对神的救恩和持续的看顾,却完全不懂得感恩图报。一个“发怨言、起争论”的灵,足以显露一个人对神的护理和慈爱不知感恩,而且对别人存着高傲的心态。这是否定所领受的救恩;不仅没有在生活各层面做成得救的工夫,反而有损救恩。相对于耶稣自己降卑和甘为奴仆的精神,“发怨言、起争论”就显得更丑陋不堪了。神的儿女应当凭直觉就知道,这些行为是神所禁止的。 通常做父母的都觉得有责任,让儿女知道哪些事是不可做的。但作为永生神的儿女,我们的行为又如何呢? 但仅仅根据消极的原则,并不能让我们活出健康的生命。这是基督徒常常落入的陷阱,也是保罗一向谨慎避开的。他在教导人抛弃罪恶的生活型态时,总是鼓励人培养与基督相称的生命。事实上,消极的劝戒也好,积极的鼓励也好,两者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我们与基督联结的这个事实上;因此我们才有能力和动机,去采取新的生活形式。 积极的鼓励 当我们明白舍己跟随基督的益处时,我们就能体会为什么舍己如此重要,如此值得。我们蒙召,做神无可指摘、诚实无伪的儿女(15节)。基督徒生活中消极的一面,都有积极的动机:我们是天父的儿女,因此我们必须远离抱怨和不满的灵,因为它与神家中的灵是不协调的。 真正认识神的人,都知道神是一位仁慈、慷慨的父亲。我们努力去反映神的形像,以取悦我们的天父,这种尝试就好比一个小孩,首次尝试在纸上描绘出父亲的画像一样。祂不会责怪我们画得不好,相反的,祂会很开心、很喜悦我们这么做,因为那是出自于我们对祂的爱和感激。那些抱怨、发牢骚的人不知感恩,就像新约所说的,他们所领受的乃是“奴仆的心”,而不是“儿子的心”(罗八15-16)。 基督徒每天都得数次提醒自己:“我是天父的子女”,默想其中的祝福和深远的含义。这样做会改变你的生命,使你的灵变得甜美,将天堂的滋味植入你心中。现在你就可以这样做!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P79-81,改革宗神学院翻译课程学生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人固有一死。这是最终必然的结果。但是,死亡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在思想自己的结局: 死了; 睡着了; 什么都完了; 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 我们心头的创痛, 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 都可以从此消失, 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 睡着了; 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 嗯,阻碍就在这儿: 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 在那死的睡眠里, 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 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 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 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 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下面是这位智者在许多世纪以前说过的类似的话: 或是爱,或是恨,都在他们的前面,人不能知道。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都遭遇一样的事;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与不献祭的,也是一样。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祸患,就是众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样,并且世人的心充满了恶。活着的时候心里狂妄,后来就归死人那里去了。与一切活人相连的,那人还有指望,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 智者总结道: 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作,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 事实上,这位智者的情况比可怜的哈姆雷特还要凄惨。死亡是一阵能将生命毁灭的寒风,冻结了所有的希望。那无法避免的结果,也产生出很大的不确定性。死亡带着嘲笑者的面具,最终公平地临到每个人身上:义人和不义的人,富人和穷人。死亡使生命的所有差别都变得毫无意义: 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昧人在黑暗里行。我却看明有一件事,这两等人都必遇见。我就心里说,愚昧人所遇见的,我也必遇见。我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里说,这也是虚空。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永远无人记念。因为日后都被忘记。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 智者看到,我们对生命只能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这一点与圣经中其他地方所说的也相符,那就是,如果没有死后的盼望,没有复活的应许,我们就吃喝快乐吧,反正明天我们都会死去。“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要明白这一点,无需极高的智力或超人的分析判断能力,这只不过是诚实思考而得的结论。这位智者无疑是一个聪明人,但是,他在此并非是作为一个天才发言,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现实主义者来讲论。现实主义者在面对“日光之下的日子”的最终真相时,都会说出这番话。日光之下的日子总有到头的那天。没有上帝,这就是一切。我们必须尽自己所能地享受这一切。 无怪乎,在智者这篇编年史的中间段落里,有一股浓重的愤世嫉俗的意味。当他揭下自己那自欺欺人的面具时,他明白了,如果没有上帝,自己不过是尘土,也将归回尘土。自己本就是无有,也将归于无有。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他真的能够接受这一切,活在这样的境况中吗?他真的能够接受这样的现实,就是自己的死不过是无休无止的虚空之河中的一滴水而已吗?进一步讲,他能够一直在这样的现实中活下去吗?他能够永远地止息那从自己身心各处发出的“生命绝非仅止于此”的呐喊吗? 作为一个智者,他必须为这些深植内心的本能的渴望找到一个解释,才能面对这一切。 (选自《日光之上》丨张宇栋译,团结出版社。)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什么是基督徒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在对神的认识中有长进。 对神的认识是救恩和所有真实属灵经历的核心。我们被造,就是为了要认识祂,这也是我们直到永恒都仍要追求的目标。在圣经上,对神的认识和救恩几乎是相等的,耶稣说永生或救恩是指对神的认识而言:“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十七:3)做一个基督徒,不该是不用大脑的一种经验,相反地,它牵涉到知识和认识,它是指和神发生一种个人关系,能直接认识祂。 在约翰福音耶稣之教训的背面,包含了一个应许,是神在好几个世纪之前赐给人的“我要赐他们认识我的心,知道我是耶和华。”(耶二十四:7)耶利米又说这预言的实现表示:“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舍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耶卅一:34)以赛亚也同样告诉我们,对神的认识是弥赛亚耶稣基督王国降临的印记:“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海洋一般。”(赛十一:9)这是何等的异象!但这正总结出圣经所说,耶稣来的任务:要为我们带来对神的认识。 这种对神的认识,是基督徒生活中真知识的核心。一个人可能是基督徒,却对许多事无知,但我们却不能对神完全无知,而还是个基督徒。箴言中的智慧人在最后的分析中说:“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九:10)现代人对自身所居的地球,知识非常丰富,然而对神的知识却异常贫乏,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对这时代的需要缺乏了解、感激,和真正的洞察力之故。 圣经又教导我们,对神的认识可使人远离罪。以赛亚在为以色列和其中悖逆的人哀恸时说:“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以色列却不认识,我的民却不留意。”(赛一:3)他们灵性走下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神的认识。 当人真正认识神,并且在与神真实关系中成长时,这人的生命必然带有廉洁、坚信的记号,他们不会把心灵和嘴唇上的不洁不当一回事,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是“圣洁的”。但我们这个时代偏偏对圣洁有恐惧感;更不幸的,连教会竟也对圣洁有恐惧感。教会不愿分别为圣,我们个人也是如此。为什么?因为我们并不认识祂!如果我们真认识祂,我们就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对神的认识也是基督徒成长中不可少的要素。彼得在彼得后书一开头,就提出这个重要事实,他鼓励朋友们在灵性上要有长进,愿恩惠平安因他们对神的认识,而多多加给他们。他告诉他们,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彼后一:2~3)。同样地,当保罗讲到他对歌罗西人灵性成长的期望时,也提到同样的主题:灵性成长是因“渐渐的多知道神”而来(西一:10)。 我们的错误,在于按自己的标准来过基督徒的生话——我们多么自作主张呀!——我们没有用心地听神的心意:如果你要做个基督徒,就必须先在对神的认识上有长进! 对神的认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耶利米说:“耶和华如此说:‘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夸口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又知道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以此夸口,这是耶和华说的。’”(耶九:23-24)以上这些话是由说下面这句话的人口中宣告出来的:“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的泉源……”(耶九:1)。耶利米不是个象牙塔里的神学家或作家,他是个为百姓忧心如焚的先知,他能客观地透视生活中虚浮的表象,因他不属任何一个社会,独属神的国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重心。如果缺乏对神的认识,这世界上的智慧、勇力、财富和名声又有何用呢?耶利米很诚实地将人所追求的欲望贬至次要的地位。只有当对神的认识成为我们生命的重点,让这种认识控制我们所有的热望时,他的生命才有可夸之处,只有这种认识是值得夸耀的。 你我自夸些什么呢?我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是什么呢?我们心中最常想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会把对神的认识看做是世上最大的财富吗?最大的荣幸吗?如果不是,我们就是属灵上的侏儒,肤浅地用红豆汤换去基督徒的继承权,这样,我们基督徒的经历,也会变得虚浮、贫乏,焦点变得模糊不清。 很不幸,很多基督徒的生活,就是患有闪光的毛病,这种病态表现在我们的生活,待人处事,及对世界缺乏自制力各方面,最明显的大概是表现在对神的崇拜上。这也是耶利米对他时代的认识,难怪他会哀泣,也难怪他有时会在沮丧的深渊中挣扎——因为他与百姓生死相连,他无法谴责百姓,自己却不能不感受到受谴责的痛苦。 你对这个问题有多关心?对神的认识是你做基督徒最大的荣幸,也会影响你对其他事情的观点,但这种想法真是常常占据在你脑中吗? 当我们回头看到属灵伟人们所写所说的,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识自己是这个自以为是的时代的牺牲者。近几十年来,福音派教会被一连串不重要,或至少是次要的问题和事件缠住,一套套有关“要事”的会议、座谈和书籍充斥市面,也影响到许多教堂及基督徒的行事历,欲将专心在神自己身上的这个目标,付之阙如。当然,在极少数的一些场合,这个目标也还没有完全被遗忘,但我们却立刻以为所谈的是一些不平凡的决定!竟不知我们已经按特别事件的数目为基督徒生活和永生的意义重新立下界说,我们没有听到耶稣一再告诉我们的——对信徒最重要的,就是对神的认识。 “渐渐多知道神”是指什么呢?这个话出现在保罗为歌罗西人持续的祷文中,保罗祈祷的内容,教导我们很多渐渐多知道神的基本原则: 因此,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们不住的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渐渐地多知道神,照他荣耀的权能,得以在各样的力上加力,好叫你们凡事欢欢喜喜地忍耐宽容……(西一:9~11) 保罗提出四条管理成长中的信徒对神之认识的基本“法则”: 一,只有神自己能使我们认识祂: 法国普提耳石的海拉利是早期教会的名作家,他也赞成这个说法:“神是祂自己最好的见证人。”除了神,没有人能使我们对祂有真实和可靠的认识:这人是必须由祂而来。这也就是为何保罗不以教导歌罗西人有关神的事满足,他为他们祷告,求神自己教导他们。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谦卑的道理,我有很高的教育程度和知识,我知道的事太多了,但是,在神面前,我仍是一个要靠圣灵为师和向导的初级生。保罗也在别处提过,只有圣灵知道神的心意,而且惟祂能参透神“奥秘的事”(林前2:10-11),他的见证和职事之所以可贵,因他把神的心意指示我们,“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那不能使我们了解神和爱神),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 保罗在别处的祷文中,又提到圣灵的职事,他为以弗所的人祷告(以弗所书既是“传阅函件”,我们也就可以把它当做是保罗为所有属神的人的祷告):“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他。”(弗1:17) 真正对神的认识,不是从书本学来的(虽然书本能帮助我们):不是从学校或神学院学来的(虽然它们该这样鼓励学生);对神的认识不是指对神知识的增加(虽然这些知识能启发我们),不!它乃是一种亲身的认识!只有在心灵上存心想依靠祂而寻求祂的人,只有那些求祂的灵带领进入真理的人,才能认识祂。神的应许永不改变:“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耶29:13)如果我们求,就必得到:我们寻,就必寻见;敲门,那扇开向认识神的门,必为我们大大地敞开! 二,对神的认识需要智慧和聪明: 保罗为歌罗西人祷告时,已经将这个基本真理表现出来,他这个突出的看法,与他深厚的旧约背景有关:“智慧和聪明”是弥赛亚的性格(赛11:2),他是被神的灵充满的那一位。事实上,这些品质也是所有被神的灵浇灌之人会有的印记。虽然浇灌的程度比弥赛亚要少。弥赛亚一词本来被神的灵浇灌之意。依此理,我们可以看出但以理,他一生都在表现出对神的认识:因此他是个充满智慧和聪明的人(但2:14-30及5:12)。 我们要怎样才能得到遍地智慧和聪明呢?圣灵藉什么使我们得到它呢?答案非常简单:藉神的话,也就是神活生生的声音。 在以赛亚书里,有一段诗文提到神的声音,描述得很美但是却常被人忽略,它形容到一位神仆人的生命,凌辱和见证。他生命的秘诀是什么呢?以下是他自己的证言: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主耶和华开通我的耳朵,我并没有违背,也没有退后……(赛50:4-5) 虚心侧耳听神的声音,是使我们认识神的方法,能装备我们去教导别人,给别人属灵的指引。 那么,那个活生生的声音在那里呢?在圣经里!只要耐心地研读圣经,当神在圣经中向我们启示时,我们就能愈加明了神的心意,只有从圣经上,我们才能学到神对祂自己的看法,对我们及整个世界的想法;还有,祂要我们怎样事奉祂,圣经就像是一个活动博物馆,圣灵则像是馆长,祂带我们参观,也替我们解释创造者的巧思,在这个博物馆里,我们也被带到幕后去直接认识神,所以,在认识神的过程中,有纪律地阅读圣经、查考和默想经上的话,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可能把祂给我们的手册丢在一边,只想凭自己的方法去认识祂的,凭我们自己的方法了解的神,不过是我们按自己形像造出来的神罢了! 我们要常在神里面,神的话也要常在我们里面(约15:7),这件事实,点出了保罗为歌罗西人祷告的第三个重点: 三、要想书在对神的认识中有长进,需要耐心和不懈的精神: 保罗深知想在认识神中成长的人,需要“照他荣耀的权能,得以在各样的力上加力。”(西1:11)。 为什么需要具备这些品质?因为神是真神,又是一位能与我们建立个人关系的主:祂一心要改造信徒的生命,使他们能与祂相交,而这种相交与信徒对祂的认识最有直接的关系。保罗所说的认识,是指我们直接和祂发生关联,并了解祂向我们行事的原则。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时我们不能了解祂在我们身上的作为,是为了要帮助我们对祂有进一步的认识——但所谓认识就是在不能了解祂的情况下,仍然信任祂。 雅各指示我们信任的真意(雅5:10-11),他提到约伯的“忍耐”——或该说是他的“不懈”(有时他并不那么忍耐!)为什么约伯需要忍耐?雅各的答案是:虽然我们知道神在约伯身上的作为(因我们看过约伯记最后一章!),但约伯自己并不知道,也不了解,他需要学习坚定到底,直到最后他才看到神的目的。 神在约伯生命中做些什么呢?很多事情——但是,最重要的,是祂使约伯认识祂更深,也因为这样,约伯才能说: 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5-6) 约伯以前自认为很认识神,后来,他才发现神让他从另一角度,重新更深地认识祂 我们现在从门徒的学校里能向约伯学习认识神的经验中学到什么呢?用在约伯生命中的原则也可用在我们身上。凡想认识神的人,经历黑暗和光明,也经历低谷和高峰,神的目的有时并不明确。要学习认识祂,就必须学习等待祂(哈2:3),那是需要耐心和不懈的精神的! 四、认识神和忠心的生命是不可或分的: 保罗祷告要歌罗西人在认识神中成长,他要他们活出一个与神恩相称的生活来。 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对得起主?“对得起”一词表示在我们和我们要对得起的目标之间,有所呼应。保罗祈祷的,就是希望我们的生命和神的性格能互相呼应。 用平实的话来说,这呼应就是在藉我们接受祂的话语及学习与祂同行时,对祂所生的认识,必须能在我们忠心的生活及廉洁的生活形态中表现出来。我们要“凡事尊荣我们救主神的道”(多二:10)。对神有真正的认识,必然会在顺服神的话语和旨意上表现出来。想认识神,却又不愿顺服神的人,也不可能进入神向人显明祂自己的天庭中,不愿荣耀祂的人,是不可能认识祂的。 对神有所认识是神给我们最大的特权,然而,这也是今天教会最大的需要,更可能是你个人现在所最需要的。你也许因为有永生而觉得开心,但是若按耶稣基督对永生的定义来看,认识神是指认识那位又真又活的神而言,那么,你对永生的经历有多深呢?你真能夸口说你“认识主”吗? 我们应该努力让这些问题深入心里和潜意识里,如果我们真想认识那位值得万民称赞之名的神,就只有求神使我们谦卑下来,看清自己的无知:如果我们真想存着依靠祂圣灵的心学习认识神,我们就必须肯倒空自己独立的心态。 以下几章要讲到神的权能,要培养一颗认识祂和了解祂的心,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祂是谁。但是在继续起步之前,我们该先祷告,在祂可寻找的时候寻找祂;当祂在我们的身旁时求告祂。 万福之源前来, 调整我心,使它因你恩典欢唱; 恩典溪流,永不枯竭, 高声吟唱赞美曲。 教我美妙诗词, 以天上热情的舌头吟扬; 赞美那山!我定睛其上, 神那永不变的爱之山。 恩主恩情何其广大, 我日日深受其惠; 惟愿恩典像一镣铐, 将我飘荡的心锁牢。 我心何其容易迷失, 何其容易远离我爱的神; 这是我心,拿去封上, 在你天庭中永藏。 ——罗勃·罗滨逊 (选自作者著《一颗追求的心》P1-5,谢素行译,更新传道会出版,标题另加。)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先来看一道教会历史题。贝拉明枢机主教(Cardinal Robert Bellarmine,1542–1621)在十六世纪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教皇克雷芒八世(Pope Clement VIII)的私人神学助理,当时罗马反宗教改革运动中他是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曾经写下这样一个问题:「抗罗宗异端思想当中,最严重的是 _______ 。」填空、解释,并讨论。 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抗罗宗异端思想中最严重的是哪一条?因信称义?唯独圣经?宗教改革口号中的一条? 这些答案逻辑上讲得通,但都不是贝拉明心里所想的。他的答案是:「所有抗罗宗异端思想当中,最大的是得救的确据。」 稍作思考就知道其中的道理。如果称义不是唯独因着信心、唯独在基督里、唯独靠着恩典——如果信心需要行为来补足;如果基督的工作需要被重复;如果恩典不是白白的、不是出于上帝的主权,那么人就需要做点什么,加添一些东西才能最终使自己称义。这正是问题所在。如果称义最终是靠我们来完成的,那么我们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得救的确据。因此这样称义就肯定是不确定的。任何人(罗马教会宣称,除非得到特殊启示)都不可能确定自己是得救的。然而,如果基督已经成就了一切,如果称义是唯独靠着恩典,丝毫不靠我们的行为,完全是由信心这双空空的手来领受的——那么每一个相信的人都能得着得救的确据,并且是「完全的得救确据」。 难怪贝拉明认为,完全的、白白的、无条件的恩典很危险!难怪改教家们这么喜爱希伯来书! 这就是希伯来书作者解释到基督工作的最高峰时停顿了一下(来十18),用保罗一样的口气说道,「所以」(来十19,新译本)。他敦促我们「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来十22)。我们不必把整卷希伯来书从头读一次,都能看到这个「所以」的力量。基督是我们的大祭司,我们良心里的邪恶已经被洒净,正如我们的身体用清水洗净了一样(22节,新译本)。 基督一次永远为我们的罪成了赎罪祭,已经照着不能毁坏之生命的大能得称为义,成为代表我们的祭司。我们因着对他的信,就在上帝的宝座前为义,正如他为义一样。因为我们是在他的义里被称义,所以唯独他的义才是我们的义!我们不可能失去这称义,正如他不可能从天堂坠落下来一样。这样,我们的称义根本不需要其他的来补足,正如基督的义无需其他来补足一样! 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说:「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来十14)我们能有完全的得救确据,站立在神面前,因为我们良心的邪恶已经被洒净,身体也用清水洗净了。(来十22)。 贝拉明所代表的罗马反驳说:「啊!这种教导会纵容人们犯罪,依仗恩典,生出反律主义。」可是希伯来书的逻辑并不是这样。得救的确据会生出四样: 第一,不至动摇地坚守我们所承认的信仰,唯独基督是我们的盼望(23节); 第二,认真思想如何彼此鼓励,「激发爱心,勉励行善」(24节); 第三,敬拜和团契时,继续与其他圣徒彼此相通(25节前半节); 第四,知道主再来的日子近了,就彼此鼓励,继续等候,向主忠心的生活(25节后半节)。 好树才结好果子,坏树结不出好果子。我们虽然不是靠行为得救;但我们得救之后,必然有好行为。实际上,我们是上帝手中的工作(弗二9–10)!所以,耶稣基督一次到永远成就的工作会生发出有确据的信心,为信徒提供最充足的动力,使他们荣耀上帝,过讨他喜悦的生活。基督所成就的工作不会使人对道德和属灵的事漠不关心。而且,我们之所以有得救的确据,是因为上帝已经为我们亲自成就了这一切。他已经在基督里向我们显明自己的心肠。基督受死不是为了说服父来爱我们。基督死了,正是因为父亲自爱我们(约三16)。他绝不是躲在圣子背后,带着险恶动机要伤害我们。不,一千个不!圣父亲自在圣子的爱和圣灵的爱里爱我们。 享有得救确据的人,无需去圣徒或马利亚那里找安慰。仰望耶稣的人,无需寻找其他的中保,在他里面我们享有全备的确据。抗罗宗异端思想当中最严重的是哪一条?如果一定要称这是异端,那就让我们享受“异端”中这最为有福的一条吧!因为这是上帝自己的真理和恩典!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要随时祷告。祷告不只是在固定时间进行的活动而已;祷告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专注于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祷告显示出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上帝的同在,这人活在上帝的面前;这样,我们会有意识地表达出我们和上帝之间不间断的交通。 因此,祷告的生活有以下特质: (1)与上帝同伴; (2)与上帝对话。 如同加尔文所言,我们怎么活在上帝面前,就会涌流出什么样的祷告。所以,有智慧的基督徒会采用我们所谓的“圣所原则”,就是在心中保留一个献给上帝的处所,其他一切都排除在这处所之外。 我们要靠着圣灵祷告。这不是说我们要“讲方言”。保罗的确在他处经文谈到“用方言”祷告,他说用方言祷告时,是灵在祷告,却对悟性或心智“没有果效”(林前十四14)。但在这里,保罗力劝以弗所人心中要极为警醒。那么,靠着圣灵祷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圣灵在我们的软弱中帮助我们(参罗八26-27);我们要倚靠圣灵的力量和智慧,而不是倚靠自己。 我们之前曾谈到,“被圣灵充满”(弗五18),以及“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西三16),这两者是彼此对应的经文,这点对我们学习祷告很有帮助。靠着圣灵祷告,就是在祷告时被圣灵充满,也就是说,我们要呈上我们的心智、思想、意志和渴望,让上帝的道来影响和掌管。这样,我们会开始“思想上帝所思想的”,并且发展出和上帝的旨意一致的直觉,同时向上帝求那些祂已启示祂所喜悦、所应许会成就的事。 上帝已向我们显明祂自己,让我们知道祂的性格和旨意。基本上,祷告就是把上帝的应许带回祂面前,告诉祂:“天父,祢向我们启示祢自己,祢完全是如祢所启示的;祢必成就祢一切的应许……因此我来到祢面前,向祢求……。” 多方祷告祈求的意思,就是献上各种祷告,包括敬拜、认罪、感恩与代求——总要像仆人来到主人面前,或像百姓带着请求来到伟大的国王面前一样。 这样的祷告所展现的,是与神相交所产生的丰盛又有纪律的生命。保罗之前在为以弗所人的祷告中已经呈现了这点。 我们看到保罗是屈膝祷告,但双眼仰望天上,远超越视线所及,直视着宝座上尊贵荣耀的主,祂“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一21)。 另外,上帝在世上所做的一切,使保罗大大喜乐,充满赞美:“我为你们不住地感谢神。”他清楚地看到上帝的子民的需要:“我祷告的时候,常提到你们,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祂。”(一16-17) 以弗所人必须警醒不倦。保罗仿佛回想到主耶稣迫切的嘱咐:“你们要谨慎,警醒祈祷”(可十三33),以及“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疑惑”(可十四38)。动词“警醒”的基本意思是保持清醒,用于描述牧羊人看守他们的羊群;牧羊人的这项工作是必要的,因为豺狼和其他野兽会威胁羊群的安全。基督是在敌人占据的领域中,建造祂的教会,住在战争地带的人,一定要随时保持警醒。 关于“不倦”(坚忍,perseverance),新约的用词不只一个,在这里是指坚持要把事情完成的决心。我们祷告时,上帝当下就听到了祷告(我们祈求之前,祂已经知道我们的需要)。但我们祈求后,几乎都得过一段时间,才能看见祂的回应。我们可能像但以理一样(参但十1),发现我们的代求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这些事件加深了属灵恶势力的敌意。有一天我们会明白,我们祷告时,上帝就已听了我们的祷告,但那天来临前,我们可能必须坚持并忍耐地等待。 我们也要为众圣徒祈求。我们每次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时,就是和全教会一起祷告,但我们也要为教会祷告。这意思是,以弗所人不但要为他们所属的教会祷告,也要为主耶稣的其他教会祷告。他们不但要为自己的负担祷告,也要为其他信徒所关切的事情祷告,这样一来,代求的圈子就会不断地扩展。 教会实践“祷告”的原则时,就会发现祷告不但是属灵的功课,也是地理课。那些住在小地方或偏远地区的人,会发现全地都属于上帝,而且每个地方离上帝的宝座都一样近。如果在最偏远地区的圣徒知道该祷告的内容为何,那么,撒但的据点不论在哪,都无法免于祷告的攻势!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以弗所书》P251-254,陈主欣译,改革宗出版社。)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主耶稣甘愿离弃那满有公义的至高之处,降到卑微的人间,由此就显明了祂的谦卑是何等伟大。祂本有神的形像(腓二6),或“拥有神的本质”。保罗在下一节清楚地指出,基督与神是同等的,但神的儿子并没有“强夺”或坚持祂与神同等的权利,相反的,祂甘愿为了拯救堕落、毫无盼望的人类,而来到世上。其实祂没有义务这样做。 耶稣反倒虚己(腓二7),或“倒空自己”。保罗不是指耶稣放弃祂神性的权能,而是指祂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虽然主耶稣有神的荣耀,祂却倒空自己,这不是指祂减少自己神的属性,而是说祂取了人性。祂本是以马内利,与我们同在的神,祂具有完全的神性,却也是一个真实的人。 这种令人惊讶的谦卑,又有了第二阶段的发展:神的这位仆人顺服了父神,甚至到一个地步,被羞辱地当作罪犯,钉死在十字架上。如果一个善良的人,愿意为了别人的益处而如此降卑,已足以让人惊叹;更何况是一位荣耀的神,甘愿承受这般羞辱,我们怎能不打从心底敬畏、颂扬祂! 保罗用了几个论述来说明基督奇异的恩典。这些句子指出,耶稣是“与亚当相反的”(参罗五12-21)。 1.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腓二6),这里提醒我们亚当的失败。亚当是神照着自己形像创造的(创一26),但他却想与神同等(蛇说你会像神一样<创三5>)。反观耶稣,祂虽与神同等,却存心顺服(腓二8)。 2.神的儿子反倒虚己(倒空自己),取了奴仆的形像(腓二7),这里回应了以赛亚书五十二章13节至五十三章12节的伟大预言,受苦者“将命倾倒,以致于死”(赛五十三12),耶稣被神描述成“我的仆人”(赛五十二13),祂做了亚当所拒绝作的事:服事神。 3.祂成为人子,存心顺服,以至于死。在罗马书五章12-21节,保罗将耶稣与亚当作对比,来阐述这段话的意义。亚当的悖逆把罪和死亡带进这个世界,相反的,耶稣的顺服却为世界带来公义和生命。 神的儿子降世就是为了要解决亚当的悖逆之后果,并且亲身承担亚当所带给人类毁灭性的审判。为要完成这个任务,耶稣必须顺服父神的旨意和计划。祂终其一生,从摇篮到十字架,都是如此行。即使在客西马尼园中,祂的人性本能地使祂对顺服神有所犹豫,于是祂跪下祷告说:“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二十二42)。 因此,保罗对耶稣虚己的描述中隐含着两种对比;一种是介于祂的本性和祂因恩典而穿上的样式之间的对比;另一种是介于最后一个亚当与第一个亚当之间的对比。难怪这样的神学能产出诗来。 我们可以从这些经节中看出保罗式神学的一个伟大原则:凡与基督联合的人,都很自然地会去效法基督。让我们思考像基督那样的谦卑是什么:不坚持我们所谓的权利,而是愿意为了他人的缘故而放弃这些权利。 保罗在此用神学语言所描绘的,在福音书里,约翰福音用耶稣在楼上的房间,谦卑为门徒洗脚的事,作了生动的描述: “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祂手里……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就洗门徒的脚”(约十三3-5)。 “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就自己卑微……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 “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约十三14-15)。 让我们每个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参腓二4)。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P64-67,改革宗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自始至终,救恩就是一个将我们转变成基督样式的过程。首先,这包括我们重生,得以进入祂家中(参约三);然后,耶稣基督的荣美日益彰显在我们的生命中。现在,保罗提出了令人惊讶的结局:这个卑贱的身体,本来是用地上尘土所造的(创二7),因罪和病痛而变得软弱,最后将难逃死亡和腐朽的羞辱;然而,当基督把这样的身体从尘土中举起时,它就被转变了。“死人复活也是这样: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所种的是软弱的,复活的是强壮的;所种的是血气的身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若有血气的身体,也必有灵性的身体(不是一个‘无实体的’身体,而是一个藉着圣灵的大能而得以活着的身体)”(林前十五42-44)。这是何等的荣耀啊! 基督徒的冠冕 谈到基督徒的将来,绝不是新约圣经作者的凭空想像;因它总是能激发行动,令人产生喜乐(例如彼后三11;约壹三1-3)。保罗如今将他的整个生活,放在救主必要再临的这个盼望上。他眺望将来,就想到他和腓立比信徒的关系具有多么隽永的意义。保罗使用他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二章19-20节的说法,称呼他们是“我的喜乐,我的冠冕”。 腓立比教会的信徒是他的弟兄,他爱他们,渴望见到他们。不像假教师只对羞耻的事感兴趣,他们与信徒的关系是极短暂的。但保罗和他们的关系却是持久的。更进一步说,这关系将转化为荣耀——成为保罗的喜乐和冠冕。天堂,以及腓立比的信徒,都是属于保罗的。 要为永恒的事物而活!这是一门重要的功课。保罗让我们看见了它的意义:眼光要看得远,不要着重速成、肤浅的属灵成长方法,那正是假教师的行径。我们的目光要定睛于永恒的实际上,投注在生命长程的丰收上,而不要放在眼前的满足上。宁愿专注于耶稣基督将在荣耀中显现的确切应许,而不是只看自己和我们所喜好的事物。基督徒唯一能存到永恒的喜好,就是爱耶稣基督,并且爱祂的百姓。其余万事都将如尘土,一文不名。 难怪当保罗面对基督与世界这两个选择时,他总是选择基督,弃绝这世界。结果是,他即使活在世界上,仍然能满有喜乐。 这样的榜样,岂不值得我们效法吗?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P125-126,改革宗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祂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我所亲爱、所想念的弟兄们,你们就是我的喜乐,我的冠冕。我亲爱的弟兄,你们应当靠主站立得稳。”(腓三20-四1) 保罗一再强调“榜样”和“典范”在基督徒生活中的意义;然而,有些榜样值得效法,有些却需要规避。他要我们特别注意假教师生命中常常显露的一些特征。 保罗的书信始终在表达一个基本的原则:我们的思想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他在此书信中也多次提到这一点。这原则可以运用在虚假的教训上,也可以运用在基督教的真理上。因此,保罗提醒他的读者,假教师早晚会因他们在道德和生活上的败坏,而暴露出他们错误的教义。他在腓立比书三章18-19节指出了假教师生命的四个特征: 一、他们行事是基督十架的仇敌。 二、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 三、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 四、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 紧接着保罗让我们看见,基督徒在生命的每一方面: 品格、所信的主、所拥有的荣耀和最后的结局,都与假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基督徒的品格 基督徒是天上的国民(20节),在世上是寄居的、是客旅(彼前一1,二11),他们真正的家是在基督里,是活在神的面前。 保罗此处用了一个很妙的比喻。我们前面已提过,腓立比在一个世纪之前已成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腓立比人受罗马的律法辖治,穿罗马人的服饰,官方公文使用拉丁文字;甚至连腓立比的建筑物都带有罗马风格。但更重要的是,腓立比的居民都享有罗马公民的特权。 居住在腓立比,却是罗马的公民;虽不住在罗马的首都,却过着罗马人的生活。这正是基督徒的最佳写照!我们是在基督里,有从天上来的呼召;我们属于世界以外的另一个国度,是天上的子民。我们当然有不同的特质。我们无可避免的会与众不同,因为我们的心思不在世俗的事物。事实上,我们正热切地等候我们的救主从天上再临(腓三19-20节)。 天上的主 保罗说假教师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19节);也就是说,他们的崇拜是向下、向里面的。为了让他们的假神活着,他们必须喂饱那些神衹。相反的,基督徒的敬拜是向上、向外的。并且一直向前仰望那位神,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20节;参考多二13)。 我们应该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所敬拜的对象将来会如何?这位神会给你怎样的未来?诚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罪会带来欢愉(来十一25),但却转眼成空。惟有“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十三8)。 耶稣基督使我们今生和来世都有盼望。那些专以地上的事为念的人(19节),就只为今生活着,只求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在今生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对来世也没有真实喜乐的盼望。相反的,基督徒现今就享有恩典之福,并切切期待他们的救主从天降临,接他们回到父家。 基督徒和那些受世界挟制的人,在本质上实有天壤之别! 基督徒的荣耀 教师的“荣耀”乃是“他们自己的羞辱”(19节)。相对的,基督徒却期盼着一切羞辱都将转变为荣耀。 耶稣基督不仅将以我们的救主这个身份从天上降临(20节),祂也将以统管全地之主的身份来临。祂的大能将使万有都归服于祂(21节),有一天祂必向全宇宙显明祂的权能。 我们不妨像保罗那样,经常思想这一幕颇富戏剧性的场景: 我们既有属土的形状,将来也必有属天的形状。 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林前十五49、51-52) 我们的未来不是这世界短暂的满足可以比拟的!我们将要像基督,因祂必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21节),那时我们的救恩就完全了。 自始至终,救恩就是一个将我们转变成基督样式的过程。首先,这包括我们重生,得以进入祂家中(参考约三);然后,耶稣基督的荣美日益彰显在我们的生命中。现在,保罗提出了令人惊讶的结局:这个卑贱的身体,本来是用地上尘土所造的(创二7),因罪和病痛而变得软弱,最后将难逃死亡和腐朽的羞辱;然而,当基督把这样的身体从尘土中举起时,它就被转变了。“死人复活也是这样: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所种的是软弱的,复活的是强壮的;所种的是血气的身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若有血气的身体,也必有灵性的身体(不是一个‘无实体的’身体,而是一个藉着圣灵的大能而得以活着的身体)”(林前十五42-44)。这是何等的荣耀啊! 基督徒的冠冕 谈到基督徒的将来,绝不是新约圣经作者的凭空想像;因它总是能激发行动,令人产生喜乐(例如彼后三11;约壹三1-3)。保罗如今将他的整个生活,放在救主必要再临的这个盼望上。他眺望将来,就想到他和腓立比信徒的关系具有多么隽永的意义。保罗使用他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二章19-20节的说法,称呼他们是“我的喜乐,我的冠冕”。 腓立比教会的信徒是他的弟兄,他爱他们,渴望见到他们。不像假教师只对羞耻的事感兴趣,他们与信徒的关系是极短暂的。但保罗和他们的关系却是持久的。更进一步说,这关系将转化为荣耀——成为保罗的喜乐和冠冕。天堂,以及腓立比的信徒,都是属于保罗的。 要为永恒的事物而活!这是一门重要的功课。保罗让我们看见了它的意义:眼光要看得远,不要着重速成、肤浅的属灵成长方法,那正是假教师的行径。我们的目光要定睛于永恒的实际上,投注在生命长程的丰收上,而不要放在眼前的满足上。宁愿专注于耶稣基督将在荣耀中显现的确切应许,而不是只看自己和我们所喜好的事物。基督徒唯一能存到永恒的喜好,就是爱耶稣基督,并且爱祂的百姓。其余万事都将如尘土,一文不名。 难怪当保罗面对基督与世界这两个选择时,他总是选择基督,弃绝这世界。结果是,他即使活在世界上,仍然能满有喜乐。 这样的榜样,岂不值得我们效法吗?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改革宗出版社。)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神既在基督里将一切都给了我们,我们又怎能再怀疑他呢?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可以这么反过来想:天父既将他心爱的儿子舍在黑暗和死亡的骷髅地,那么,他若不为他的荣耀和我的永生,在我的生命里或藉我的生命有所作为的话,那才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保罗即使在极恶劣的环境中,他还是能用罗马书第八章的话说,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又说,神若帮助他,谁能抵挡他呢?他对神的帮助毫不质疑,完全是来自基督和基督所作的事。 保罗的逻辑是攻不破的,救赎我们的父神就是这样的一位。然而,我们有多少人愿意敞开心扉,接受这个事实呢?我们常常以为神不是为我们好,而是和我们作对的呢!当我们完全属神后,这种思想就完全是来自魔鬼的谎话:“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创三1)这也是耶稣说的寓言中,那个长兄的态度,他对父亲一直没有一种绝对的信靠,他看到的竟是:“我服侍你这多年”(路十五29)。这又像一个对主人没信心的仆人一样:“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我就害怕……”(太二十五24-25) 这种对神的误解,来自错误的神学思想,但它绝不是个学术上的问题,它是基督徒生命中,最中心、最实际的问题。一个基督徒生活的品质和形态,取决于他对神的认识。许多基督徒过着瘫痪的生活,他们虽然相信基督是救主,但是从来没有从他的牺牲中,领悟出神的性格,神把他的儿子赐给我们:他把他的儿子“交出来”,因为他爱我们,这就证实了他的恩典。你对这位神有这样的认识吗?我们可以有“一颗追求的心”,却没有寻到神所给人救恩的祝福,结果只是在自己设定的规范中,满腔热忱里委身,却无法逐渐长成基督的样式。有些“委身的基督徒”,只有一点像基督,因为他们不懂耶稣所垂示的是什么——这份深远无垠的父爱,是在这位父亲把儿子交出去钉在十字架上的刹那,达到顶点,“我父爱我,因我将(自己的)命舍去。”(约十17) 你与神曾有过这种爱和信任的关系吗?你的心是不是完全放在这位为你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反而大方地将耶稣“交给人”去钉十字架的父亲身上?倘若有这么一位神站在这边,那么还有谁能抵挡你呢? (选自《一颗追求的心》,赵中辉译,更新传道会,标题为编者加。)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敬拜主要是出自内心,所以它不是感性的。(“我充满敬拜之情”与“这里充满崇拜的气氛”是不同的)。事实上,敬拜与神学有关。敬拜不是靠我们“刻意经营”出来的,而是神的性格“降临”到我们身上而产生的。 诗篇一百三十三篇,对敬拜的来源有一段极美的描述,它描写在崇拜神的日子里,基督肢体交通所带来的福分。这篇诗与十五篇属同一系列的,“上行诗”中的一篇。它们在诗篇里自成一组“特殊场合的圣歌”,被用于往耶路撒冷朝圣途中,表达出属神的人对这种场合的期盼和福气。像现代的基督徒一样,这些旧约圣经的信徒,觉得这种“聚会”是敬拜和交通的大好时光。诗篇一百三十三篇的作者,试着用生动的文字,描写出这种时光下应有的现象。 他所用的第一幅画面,是贵重的油被浇在大祭司的头上,流到胡须,又流到他的衣襟。第二幅画面描述原该降在黑门山上的甘露如今降在锡安山上。 这些画面代表什么呢?这两种情形都是强调贵重的油和甘露的“降临”——是由神那儿降下的,祂赐下膏油,膏祂带领聚会的祭司,又在大自然中降下甘露。“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这是诗篇作者的结论(诗一三三3)。只有神能赐下敬拜的灵,也只有靠我们对神的认识能使我们生出这个敬拜的灵。我们可以说,敬拜纯是神学、教义,及我们对神的认识的最高活动。我们不只用思想,也用祷告,赞美和诗歌告诉神,祂是多么的伟大和荣耀! 在诗篇九十二篇中,我们可以听到这种赞美声。诗人讲到神的恩典:祂“早晨的慈爱”,祂“每夜的信实”是他那些诗歌的主题。他因神的创造和供应,救赎和持守而大大地敬畏神。神的“作为”使他欢喜,祂“手的工作”令他欢呼。当他默想神的话语时,他深深被神深远的心思所震撼(第5节)。他也想到神如何从困境中救赎他:“你却高举了我的角‘能力的象征’”(第10节)。在全世界,在神子民的历史中,在经文里,在个人的经验里,他都看到神是这一切的中心。 难怪他欢呼说:“惟你耶和华是至高,直到永远!”就像许多旧约时代的信徒一样,他感觉到神戴祂子民对祂赞美所编织成的冠冕为王,他看到神极大的荣耀,他是一个真正让神做神的人! 我们常常忘了,对神的这种了解不仅是我们敬拜的试金石,也是我们灵性成长的指标。一个基督徒灵性的成长,通常可以从他对神的看法中看出来——他有多么思念神,他对神的看法有多崇高。简单地说,敬拜与犯罪是相反的,当我们向“你们便如神”这样的试探屈服时,罪就开始了,因为我们除下了神的冠冕,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反之,敬拜是将神真正的价值归于神;尊祂为万物的主宰,也是我们生命中一切的主宰。祂,实实在在是最高的神! 诗篇九十二篇,同时描写了因敬拜而来的祝福。“称谢耶和华,歌颂你至高者的名。”(第1节)。 乍看之下,这些字像是常在电视广告上出现的“老式药方”,“若是好吃的药,怎么可能有效?”然而这篇诗篇的作者并没说:“敬拜神,即使不合口味,它对你也有好处。”他只是讲述自己的大发现,敬拜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事实上他发现敬拜神不仅是他的责任,也是一种令他兴奋的经历。 你可以从他写的笔法(这篇诗脉动着生命和喜乐)看出这两点来,也可从所写的内容(这篇诗也脉动着对神的赤诚!)看出来。这个平常的人在赞美神的时候,变成不平常的人!诗人、歌唱家、作曲家、音乐家和神学家均集合在他人一身!他歌唱(第1节),他讲曲(第3节),他快乐(第4节),他整个人被这件大事充满了。 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在我们敬拜神时,也一样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就是,他发现自己存在的目的。他发现自己就像著名的西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第一条所说的:“人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人的主要目的是荣耀神,并赏识神,直到永远。”我们只有回到神面前,并且开始敬拜祂的时候,而不是犯罪亏欠祂的荣耀的时候(罗三23),我们才能凭恩典开始看到祂的荣耀,我们才能喜乐而甘心地向祂屈膝。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基督徒聚在一起敬拜时,应该分享天恩的滋味(来六5)。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赞美和敬拜中会意识到另一个更好,更荣耀,属天世界的存在——因我们发现自己在有神同在的特殊感受之中,我们终于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目的! (选自《一颗追求的心》P128-131,谢素行译,更新传道会,标题为编者加。)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2-14) 第12至14节是叙述达到真正、完全认识耶稣的三个阶段。 一、上帝呼召我们去认识祂。“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呼召保罗(第14节)。这个呼召就像运动场上起跑的枪声一样;争取奖赏的竞赛已开始了。保罗所谓的呼召(例如罗八30;加一6、15;帖前二12;提后一9),是指能引起理想效果的召唤。 我们无法得知这个呼召是何时进入保罗内心的。也许是司提反的殉道在他心里面激起了一些涟漪。不久之后在往大马色的路上,他就完全被这呼召征服了。我们虽然从未像他这样亲耳听过上帝的声音,但是圣灵透过上帝的话语,对我们发出的呼召是一样真实、有力的。不论是来源或目标,这两种呼召都同样是从天上来的。 每一个基督徒都是“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来的。就像是青年男女被征召上战场服役一样,这个呼召具有绝对的权柄。我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伟大的上帝呼召我们透过祂爱子所成就的大工,来到祂面前。祂要我们在天上与祂同住! 二、基督会保守我们到底。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们来得着奖赏。但是基督徒的生命并不是一段短跑的冲刺,而是一辈子的马拉松竞赛。这条路上有许多高低起伏的障碍。我们常会处于诗篇一百二十一篇的景况,那位新上路的天路客向山举目,看着通往耶路撒冷艰险曲折道路,不禁问到:“我的帮助从何而来?”答案是永远不变的:“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诗一二一1-2)。 保罗深知基督在他往大马色的路上亲自呼召他。这确据也是我们灵里享有平安的原因。由于祂的保守,我们就能坚持跑完全程。 这就是耶稣的教导。凡蒙呼召的必蒙祂保守:“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十27-28,参彼前一3-5)。 三、保罗努力面前。在天路历程中,他从不往后看已走了多远,而是永往直前,奔向基督(12节)。他极力抗拒着许多基督徒中途都会面对的一个危险试探——感觉自己走得够远了。为什么这是不对的呢?因为我们不可能一面回头看,一面又定睛仰望基督!所以保罗一再提醒自己:忘记背后,努力面前(13节);他是努力向着标竿直跑(14节)。他要为基督全力以赴。 我们在这一生中不会达到完美的境界(虽然当基督再来的时候,这理想就能实现,三21)。但是我们也不能一辈子停留在属灵婴儿的阶段,永远长不大。事实上,成熟的标记之一,就是能够忘记过去。在实际生活中,那些不断想到过去、谈论过去的人,并不代表他们对往日心怀感谢。活在过去的人是不敢面对现今的状况,并且逃避未来的挑战。在基督耶稣里成熟的人都具有一个特质,就是全心追求与那位展望未来的基督建立关系。 任何灵命开始成长的人,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全心渴慕主耶稣。是的,保罗知道在某些领域里,我们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向我们保证,如果上帝带领我们同心追随基督,祂也会逐渐地带领我们在其它次要的事情上同心合一。 保罗对于不完美与差异的认知,会不会误导腓立比信徒转而追求次等的事物呢?只要保罗继续作他们的导师,这种事就不会发生!他们对福音的了解也许还不完全,对耶稣的认知也不足,但他们不能以此为藉口,他们的行事为人必须与他们已获得的认识相称(16节)。他们已被呼召来得奖赏,就是完整而清晰地认识基督,与祂联合。他们已经认识祂一阵子了,怎么可以到了现在放松戒备,疏懒退后呢?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P113-116,改革宗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你有时候会不会常回去读某一节圣经,因那节圣经好像比别的经文更能帮助你了解神,更使你能感激神救赎的恩典? 很多人对罗马书第八章,都有这种感觉,它在我们信仰上是所有确据的总结,也是我们确据的实质。这章带给我们很多鼓舞,但更主要的是它能提示我们神救赎的恩惠。这就是为什么保罗会说:“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抵挡我们呢?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八31-32)保罗在写给罗马人的信中,论到这一点时,语气变得十分动人。他确定,没有任何事能阻挠神对我们生命所定的目的。他最有资格这么说,因他曾在基督徒的生命旅程中经历重重阻碍,他绝不是个把头埋在沙里的人。 在哥林多后书十一章中,保罗列举他身受的苦难:劳碌、困苦、被迫害、挨饿、赤身露体、危险、创伤等。这个人曾下过监牢,被棍打,一再濒临死亡边缘;被鞭过不止五次,每次三十九下,被棍打三次,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他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当他说,没有人能使我们和基督的爱分开时,他是个真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人! 花几分钟思想一下,假设你是安提阿教会的一员,使徒保罗是会众之一,你是在他被教会差遣出去后,才变成基督徒的;你并不认识他,但他现在回来了,向大家报告出去后的情形。你对他所说的,十分惊异,可是,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却来自一次在教会野餐的聚会中:教会的一个孩子要保罗与他一同下水游泳,保罗脱下他的外衣,很高兴地答应了。你从来没念过保罗写给加拉太人的信,然而,当他和那个小孩子手拉手走到水边时,你在他的背上读到其中的一句经节:“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加六17),瘀伤、疤痕、扭曲结合的伤口在你眼前——是的,他完全知道自己在讲什么,难怪你会想问他:“保罗,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你?那帮助你坚持下去的神救赎的恩典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保罗的回答会是这样的:“神并没有吝啬他的儿子,不把他赐给我们,这也使我确信,凡是有益的事,神绝不会不给我。同时,也使我确信,神一定会利用发生在我生活中的每件事,带给我或带给别人祝福,神绝不会不保守我的,否则他不会花那么多心力拯救我。” 事实上,在罗马书八章32节中,保罗举出神恩典和救赎的三个证据:“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这三项中的每一项,都告诉我们耶稣基督是怎样的人! 1、耶稣基督不被他的父亲爱惜。每当保罗想到:“神也许会爱惜我”时,这个真理就会在他脑中浮现:神并没有爱惜耶稣!神并没有特别保护耶稣,使他免受生命中的苦难。是的!“神并不爱惜他”,没有让他容易过关,耶稣从襁褓到坟墓,都没有少受痛苦! 想想他早年的生活:生在离家好远的马槽里;被他父母带到埃及几年;在拿撒勒长大,可能他在地上的父亲约瑟就是在那儿过世的,那时耶稣才十几岁。然后,在他传福音的生涯中,他体验过饥饿和贫苦的滋味;经历过被误解和排斥的悲哀,以及被亲人遗弃的伤恸;他忍受人的虐待;最后被自己的一个门徒出卖,在他死前几个小时又被最亲近的朋友否定;他曾遭人毒打、吐口水,最后在众人面前被羞辱、钉死。耶稣的一生,不管哪一个阶段,都没人怜惜过。 但是,保罗在这位弥赛亚医生所受的苦难中,看到一些东西,他看到一些不自然的东西。这想法一直干扰着他,最后却终于变成他最大的安慰和喜乐的源头。他对神显现作为他神子民的父亲,非常熟悉;因神藉玛拉基说过:“我必怜恤他们,如同人怜恤服事他自己的儿子”(玛三17)。耶稣服事他的父,如同一个儿子在服事自己的父亲一样,但是,与常理全然相反的是,他的父亲并没有怜恤他。但耶稣是该蒙怜恤的,他不该在这个世界上,忍受人的残暴和酷刑,他不该经历贫穷、饥饿,或因站在罪在人生命中所造成的后果面前心破裂。除非我们能在神圣洁的光照中看到自己,我们才不会挑衅式地问:“我为何遭遇这些事?”我们才会相信,在神公义的审判前,我们什么好处都不配得。只有耶稣可以毫无愧色地问:“我凭什么得到这个报应?”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他被遗弃在十字架上时呼求的意思:“我的神啊!你为什么遗弃我?”为什么未蒙怜悯?在他完全于神失去交通的那个恐怖时刻里,一切都变得难以理解:在十字架上,对的好像变成不对的,善变成恶;神的公义,可怕的审判和咒诅都落在一个无辜的人身上! 是的,耶稣是该被怜恤的。想想在他短暂的传道生涯中所成就的;他传讲他所认识而且深爱的,也是认识他而且深爱他的父神;他把在天上的父神介绍给当时所有的人;他医病,使瞎眼复明,偶尔也使人复活;他的话充满荣耀,他的生命毫无瑕疵,他整个人无论在人面前或神前,都是十全十美的。有关他的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就是,他是配得怜恤的。 然而保罗告诉我们,耶稣并没有受到怜恤,他的话也为福音书的教导做了简单的总结。保罗知道除了耶稣没有蒙神怜恤之外的一些道理,因为他熟悉福音书的两位作者,马可和路加。保罗知道,耶稣曾经祷告,求主免他领受这苦杯。在客西马尼园中,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前一夜,耶稣向神哭求,非常痛苦地说:“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十字架的痛苦)离开我。”后来在十字架上呼求时,他是说:“我的神……”但在客西马尼园里,他的呼求只像一个儿子向父亲呼求的样子。有父亲会漠视自己孩子的呼求吗?但是,耶稣并没有得到怜悯,虽然,他三次寻求父神的旨意,希望神怜恤他。 耶稣有权要求被怜恤。如果在他想到被遗弃在十字架上的情景,仍能无动于衷的话,他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然而,他的权柄和圣洁的欲望,却没有实现。 四福音的作者和保罗,好像都看到耶稣真正完成了在创世记二十二章里,发生在亚伯拉罕身上的事:那时神叫他把自己的儿子(他所爱的儿子)以撒,带往摩利亚山上,献为燔祭。当神在耶稣受洗及登山变像时,说:“这是我的爱子”时,他事实上是要我们留意看,天父等于在说:“我现在和亚伯拉罕的处境相同——你就等着看我的儿子幸免于死吧!” 保罗写罗马书八章32节时,一定心里也想到旧约的这个故事。因为他所用的字汇,直接摘自于旧约圣经的字汇,创世记二十二章17节都直接为罗马书八章32节做伏笔。亚伯拉罕没有留下自己的儿子,但神却叫他要留下,而神自己的儿子,他所爱的儿子,他都没有留下。 这是宇宙间极大的奥秘。保罗写这段经文,是有一个很明显的原因的,如果他是对的,我们就可以归出两个结论:神全然是无常和古怪的,不可能被人所了解,也不值得相信;或(如保罗深信的)神藉耶稣基督,他爱子的死,有所作为,其中重大的意义,令人无限惊异。 2、耶稣基督为罪人死。想到连神的儿子也不能免于灾难,心中就充满感动。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只是保罗在罗马书八章所说的表层而已,文中以消极的语气叙述耶稣的遭遇,但保罗说耶稣“为我们众人舍了”(或作交给),死在十字架上时,他把这消极的意义说完全了。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保罗在这里用了“舍了”这个字,可说是一个专门的术语,在新约中,凡说到耶稣的死,就是这么用,特别在马太福音中是这样: 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复活。 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 到了早晨,众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大家商议,要治死耶稣。就把他捆绑解去交给巡抚彼拉多。 众人聚集的时候,彼拉多就对他们说:“你们要我释放那一个给你们?是巴拉巴呢,是称为基督的耶稣呢?”巡抚原知道,他们是因为嫉妒才把他解了来。 巡抚对众人说:“这两个人,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呢?”他们说:“巴拉巴。”彼拉多说:“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他们都说:“把他钉十字架。” 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 (太二十18-19;二十六14-15;二十七1-2,17-18,21-22,26) 圣经上一直重复用这个字,有什么意义呢?新约指出,耶稣死而带来的救赎,可表明三个中心思想: 第一,指出耶稣的死是与法律程序有关的。圣经对他死的记载,从没有悲剧性的描述,论到耶稣的被捕,被提讯,被审,及最后被处死,都一直是当作法律程序来叙述,我们甚至很清楚他的罪名:亵渎神和叛国。他被告亵渎神,因他自称是神的儿子,把自己和神相提并论。他被告叛国,因为他自称为王,干犯了罗马大帝和凯撒大帝的权威。他被犹太人和外邦人控告,被殿里的守卫逮捕,最后被罗马兵丁钉死在十字架上。 然而,同样的描述也指出,没有人能确定这罪名,事实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审判,都发现耶稣是无辜的。也许是我们太熟悉这个故事了,所以常忽略荒谬和矛盾的地方,若是换一个触觉敏锐,第一次读圣经的人,他一定忍不住大声抗议道:“等一下!你没看到你们在自相矛盾吗?犹太人和罗马人合作?你们迫不及待地要将一个找不到罪证的人置于死地?你们有证据证明他完全是无辜的,可是你们毫不理会!停!”这就是这段文字互相矛盾的地方:耶稣是无辜的,他好几次都被宣判是无辜的(路罗二十三章),然而耶稣却被咒诅,被钉死,为什么? 我们可以在“交给”所代表的第二个中心思想中,找到答案,耶稣的死是神预定的。当我们在四福音中寻找“交给”一词时,我们会看到,犹大把耶稣交给祭司兵——所以他也在主钉十字架的事上有份,我们看到祭司们将耶稣“交给”彼拉多,可见他们也有责任,我们又看到彼拉多将耶稣“交给”众人,众人就这样把耶稣送上十字架。早期教会认为,这是诗篇第二篇的实现:“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抵挡主,并主的受膏者,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徒二23) 耶稣的死,是父神一手造成的,除非我们真正了解这个事实,否则很难对神心存感激。圣经中讲到耶稣之死的意义时,也都提到这点:在马太福音十四章27节中,耶稣向他门徒解释将要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时,他引用神在撒迦利亚书中说的话:“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者,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亚十三7),保罗说,基督为我们受了神的咒诅(加三13);他曾大胆地说,神说使耶稣成为罪(林后五21);这些也都早在以赛亚书里预言了:“耶和华却定意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赛五十三10)。 这怎么可能?神竟要处死他自己的儿子?我们可以由“交给”的第三个中心思想中看出来,这“交给”的动作完成了十字架计划的目的:耶稣的死是代罪。一个无罪的人,怎能被圣洁的天父送去就死呢?根据圣经,只有一个答案,保罗在罗马书八章32节指出——神将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耶稣是代替我们身受咒诅和死亡,这些其实是我们在天父面前将受的审判。这也就是为什么耶稣被控告和受审判的罪名是亵渎神和悖逆神。这不正是我们来到神面前要面对的二个罪名?我们视自己为神,所以我们亵渎了他的圣名,我们不肯服在他对我们生命的管治权下,所以我们犯了悖逆的罪孽,亏欠了他的荣耀。 告诉我们把耶稣带上十字架是神的旨意和目的的这段经文,同时也告诉我们,耶稣真为我们死。他没有罪,却为我们成为罪人;为我们受咒诅,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罪孽压伤;因为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赛五十三5-6) 耶稣做了那些改革家常说的“绝好的交换”。他拿走我们的,让我们得到他所有的,他拿走我们的罪恶和惩罚;我们凭信心在他的里面得到他和神间美好的关系,以及所有属于神的家庭才有的祝福。难怪耶稣在十字架上悲伤地呼喊说:“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圣经对这问题的答案是,他被遗弃,为使我们不被遗弃。所以当我们这样唱的时候,我们也这样想:“他心甘情愿替我受咒诅,用他的血洗净我,哈利路亚!伟大的救主!” 天父一点也不怜惜耶稣,他为我们的缘故,像罪人一样“被交出去”。保罗在罗马书八章32节所写的就是神恩典和救赎的头两个证据,但保罗又更近一层地指出,一个“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的神,就能说明这是一位怎样的神。我们可以得到保罗要我们知道的一个结论:既然如此,“岂不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为我们舍了?”保罗讲述这位救世的耶稣之死,只有一个目的,他告诉我们,我们所信的是一位怎样的神,使我们毫不怀疑地信靠他。 3、耶稣基督绝对值得信靠。神既在基督里将一切都给了我们,我们又怎能再怀疑他呢?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可以这么反过来想:天父既将他心爱的儿子舍在黑暗和死亡的骷髅地,那么,他若不为他的荣耀和我的永生,在我的生命里或藉我的生命有所作为的话,那才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保罗即使在极恶劣的环境中,他还是能用罗马书第八章的话说,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又说,神若帮助他,谁能抵挡他呢?他对神的帮助毫不质疑,完全是来自基督和基督所作的事。 保罗的逻辑是攻不破的,救赎我们的父神就是这样的一位。然而,我们有多少人愿意敞开心扉,接受这个事实呢?我们常常以为神不是为我们好,而是和我们作对的呢!当我们完全属神后,这种思想就完全是来自魔鬼的谎话:“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树上的果子吗?”(创三1)这也是耶稣说的寓言中,那个长兄的态度,他对父亲一直没有一种绝对的信靠,他看到的竟是:“我服事你这多年”(路十五29)。这又像一个对主人没信心的仆人一样:“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我就害怕……”(太二十五24) 这种对神的误解,来自错误的神学思想,但他绝不是个学术上的问题,它是基督徒生命中,最中心、最实际的问题。一个基督徒生活的品质和形态,取决于他对神的认识。许多基督徒过着瘫痪的生活,他们虽然相信基督是救主,但是从来没有从他的牺牲中,领悟出神的性格,神把他的儿子赐给我们:他把他的儿子“交出来”,因为他爱我们,这就证实了他的恩典。 你对这位神有这样的认识吗?我们可以有“一颗追求的心”,却没有寻到神所给人救恩的祝福,结果只是在自己设定的规范中,满腔热忱里委身,却无法逐渐长成基督的样式。有些“委身的基督徒”,只有一点像基督,因为他们不懂耶稣所垂示的是什么——这份深远无垠的父爱,是在这位父亲把儿子交出去钉在十字架上的刹那,达到顶点,“我父爱我,因我将(自己的)命舍去。”(约十17) 你与神曾有过这样这种爱和信任的关系吗?你的心是不是完全放在这位为你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反而大方地将耶稣“交给人”去钉十字架的父亲身上?倘若有这么一位神站在这边,那么还有谁能抵挡你呢? (选自《一颗追求的心》,赵中辉译,更新传道会。)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施恩的圣灵引导和治理我们的生活,感动我们的内心;我们如何把这一点与世界的灵和我们自己有罪内心的欺骗分辨开来?如果我们要平静确信我们与之相交的灵是圣灵,这问题就变得极其重要。 约翰欧文认为我们可以从四方面把圣灵和那古蛇分辨开来: 1.他说,圣灵的引导是规范性的,就是按照圣经的法则。圣灵不是在我们里面动工,向我们颁布一套新的生活法则,而是帮助我们认识及应用圣经中包含的那法则。因此,对于任何的引导,人当问的根本问题就是:这举动是否与神的话语相符? 2.圣灵的命令不是难守的。它们与神的话语相和谐,而神的话语与那新造的人,就是相信的人相和谐。相信基督的人自觉顺服神的话语,即使我们跟从主道,这要有争战、痛苦和忧愁。基督的轭与我们非常合适,祂的担子绝不会把我们的灵压垮(太11:28-30)。 3.圣灵的“感动”是有序的。正如神的约凡事坚稳(撒下23:5),同样这约所应许的恩赐,内住的圣灵,在与我们相处时也是行事有序。忙乱不安,这并不是与圣灵相交的标志,而是那恶者活动的记号。约翰欧文写下列这段话时,很有可能指的是他会众中某些具体的成员: “我们看到一些可怜人落在如此的捆绑中,以至于在尽本分的事情上被撒但随意调动,忙得焦头烂额。他们非要从一件事奔跑到另一件事,通常疏忽了他们当做的事。他们祷告的时候,本应在做他们天职的工作;他们工作时,受到试探不把一切放下,而是跑去祷告。相信的人知道这不是出于神的灵,神的灵使“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4. 欧文说,圣灵的“感动”或提醒,总是要按照神的话语荣耀祂。祂让我们记起耶稣的教训,祂荣耀救主;祂把一种对神爱我们的深邃感受浇灌在我们心里。 那么圣灵如何在相信的人身上动工?圣灵临到我们,作质押、凭据和我们最终得赎的首付。此时此刻祂是对将来荣耀的预尝滋味。但祂的同在也表明我们目前的属灵经历并不完全。 欧文在这方面的论述,与那些讲到人可以脱离内住的罪的影响,通过圣灵的自由可以脱离争战的人形成鲜明对照。正是因为祂是初熟的果子,还不是最终的收成,在一种意义上,圣灵的内住是相信的人发出叹息的原因:“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8:23)圣灵的同在已经使我们预先尝到将来荣耀的滋味,但也同时在我们里面生出一种感受,感受到我们目前圣灵经历的不完全。对于欧文而言,这就是按圣经理解的与圣灵相交,如何给相信的人的生命带来喜乐,与此同时却又深深感受到这喜乐的完全尚未临到。 摘自《约翰欧文对三一真神的敬拜》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见日光之下有一样智慧,据我看乃是广大。就是有一小城,其中的人数稀少,有大君王来攻击,修筑营垒,将城围困。城中有一个贫穷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却没有人记念那穷人。我就说:智慧胜过勇力;然而那贫穷人的智慧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传9:13-16) 显然,智者觉得此事的某些地方让人大惑不解。这个人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他拯救了大家,可是,人们回应他的却是莫名其妙的冷漠。贫穷智慧人的义举带来了希望,可是他却被大家遗忘。这是为什么呢?这段话读起来就像预言一样。当我们听说一个贫穷的智慧人成为救世主,但他的生命和教导却被人忽视和拒绝,谁的名字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到我们的脑海中呢? 耶稣,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他。智者所见到的人有真正的属灵生命和智慧,但他只是一个映像,预表了后来成为救主的那个真正“贫穷的智慧人”的属灵生命和智慧。 事实上,新约正是用这一词语来谈论耶稣。保罗说耶稣是“基督……上帝的智慧”(林前1:24),他总结耶稣的生与死的意义道:“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8:9)。 智者寻求真正的智慧却一无所获。那么,我们如何在耶稣基督里找到真正的智慧呢?我们来看以下几个方面: 他是谁? 《约翰福音》的开篇经文就称耶稣为上帝的道。这些经文强调,福音书中所记载的耶稣,并非始于某时某刻,他“太初与上帝同在……就是上帝”。 这段经文的背景,部分出自旧约对上帝的智慧的―段动人描述。《箴言》8章,当作者谈论智慧时,智慧仿佛有着人的身份。智慧与上帝同在,并参与了最初的创造。 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他立高天,我在那里;他在渊面的周围划出圆圈……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踊跃在他为人预备可住之地,也喜悦住在世人之间。(箴8:23-31) 当然,智慧并不是一个人,这只是拟人的修辞方法。约翰明白这一点,但他却将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智慧并不是一个人,却有一个人是智慧。这个人就是耶稣。 耶稣是上帝的道,他就像箴言中所写的智慧一样,也踊跃地参与了创造:“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约1:3)” 就像上帝的智慧一样,上帝的道并非被造之物:“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约1:1-3)”他是智慧,也有着永恒的位格:他的本性,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永恒的。不但如此,这智慧(或称为道)还“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 耶稣是成了肉身的上帝的智慧——智慧取了人的样式,有了人的经历。 耶稣是取了人的样式的智慧。耶稣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不是那种预先程式化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从小到大渐渐成长中,耶稣也在逐步学习这种智慧: 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路2:40)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一齐增长。(路2:50) 耶稣是如何学习的呢?显然是学习上帝写在旧约之中的教导,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这才是真正的上帝的智慧!我们学习这种智慧,无需领受高天之上的玄机,也无需学习哲学和科学的深奥知识,只需学习上帝的教导——这些教导,甚至少年耶稣都可以理解、谈论(参路2:41-50)。耶稣学习上帝的智慧,并将其以有血有肉的方式表现出来。智慧以道的方式启示出来,这道—— 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约壹1:1-2) 我们本不敢奢望可以明白关于上帝智慧的真理,但是,上帝却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将其显明出来,就是差遣他的儿子,取了人的样式,将真正的智慧表现出来。 他说过了什么? 我们只需读读关于耶稣生平和教导的记载,就能明白其中有智慧之道。任何其他生活方式都是愚昧的。但是,和智者从那位贫穷人身上所看到的一样,遵从基督的智慧也要承受痛苦,付出代价。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如果人们都遵行登山宝训,那么,世界肯定会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更好的地方。”此话不假。想一想,如果这世上没有偷窃,没有欺诈,也不需要警察、法庭和辩护费,那么,你的纳税额将节省多少!甚至连保险单都会便宜得多。 但是,包含在耶稣教导之中的智慧,绝不仅止于更好生活的宣言。因为,我们的问题并不只是无法遵守更好的行为准则。我们的问题并不是外在的表现,也不在于我们的行为,或是最终让我们失望的社会体制。我们的问题深深植根于内心。耶稣智慧的教导透过我们含混而肤浅的思维方式,揭示了那并不受人欢迎的真理,那就是,我们的致命缺陷植根于我们的内心和思想深处:它们喜爱错事,在道德上已被污染,并且已被罪恶控制了: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5:27-28) 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6:45)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渎,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太15:18-20) 我们都有一个严重的心理缺陷。这一缺陷若不能治愈,将带来属灵上的灭顶之灾。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才会开始明内真正的智慧。 他做了什么? 根据新约记载,上帝的智慧借着耶稣的死最清楚地显明出来。 这看起来完全让人无法理解。从人的角度讲,耶稣的死是一幕正义失败的悲剧。我们如何从这件事情上看出上帝的智慧?即使是忠心的使徒保罗都承认,“钉十字架的基督”这一信息,“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林前1:23) 那么,我们如何从基督的死这件事情上看出智慧?关键在于:这件事既显明了上帝的慈爱,也显明了上帝的公义。 借着十字架,上帝成就了两件事情。若非如此,这两件事绝不可能成就: 其一,上帝饶恕了那些信基督的人(虽然他们犯了罪,本应被定罪)。若非如此,我们永远不可能与上帝同在。 其二,上帝显明了自己完全的、圣洁的公义:只有当我们的罪受到惩罚时,上帝的公义才能得以满足。若非如此,上帝就会背乎自己。 我们都犯了罪,本应受到惩罚。但是,上帝却差遣他的儿子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他的一生是完全顺服而圣洁的,他并没有犯罪,本不该被定罪,但他却自愿承担了我们的罪。 早在犹太人或罗马人定他的罪之前,耶稣就提到过十字架。他早已知道,这是他的父让他喝的杯。(参可10:38-39) 正因如此,在受难之前不久,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他几乎胜不过去。他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即将经历的恐怖,就问上帝,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可以拯救他的百姓: 他……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倘若可行,便叫那时候过去。”他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可14:33-36) 但是,并没有其他办法。于是,耶稣就喝了那杯。圣经十分清楚地说明了那是怎样的杯。先知的书中将其称为上帝对罪人的审判和忿怒之杯。下面是其中几段: 耶路撒冷啊,兴起!兴起!站起来!你从耶和华手中喝了他忿怒之杯,喝了那使人东倒西歪的爵……那使人东倒西歪的杯,就是我忿怒的爵……(赛51:17、22) 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对我如此说:“你从我手中接这杯忿怒的酒,使我所差遣你去的各国的民喝。他们喝了就要东倒西歪,并要发狂……”……我就从耶和华的手中接了这杯,给耶和华所差遣我去的各国的民喝……使这城邑荒凉,令人惊骇、嗤笑、咒诅。(耶25:15-18) 你必喝……的杯,那杯又深又广,盛得甚多,使你被人嗤笑讥刺……就是令人惊骇凄凉的杯。(结23:32-33) 你满受羞辱,不得荣耀。你也喝吧,显出是未受割礼的。耶和华右手的杯必传到你那里,你的荣耀就变为大大的羞辱。(哈2:16) 在耶稣被捕的那一夜,耶路撒冷的温度非常低,西门彼得甚至冒着被认出是耶稣门徒的危险,靠近大祭司院子里的一堆火取暖。(参约18:25)然而,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却是如此伤痛,以至于“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22:44) 为什么耶稣在这么冷的夜晚会流汗?耶稣害怕了吗?是害怕死亡吗?但绝不是害怕未知的、不确定的死后世界。是害怕钉十字架的痛苦吗?那是人自然而然的反应,钉十字架当然是一项残忍的、不人道的惩罚。 但是,此处有更深层的原因。耶稣害怕的,不单是钉十字架的苦杯,即肉体痛苦死去的经历。让他恐惧战兢的,是“杯”里所盛的:上帝的忿怒。耶稣害怕的是,自己虽然是圣洁的,却要背负我们的罪,身处上帝之约的咒诅之下。当耶稣想到要被父离弃的羞耻和痛苦时,他虽然是圣洁的人,也不免惧怕。 这就是耶稣之死的意义。这才是死亡的真正含义。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这样评述耶稣:“没有人像这个人一样害怕死亡。”正如圣经所说,死亡是“罪的工价”(参罗6:23)。这才是耶稣所害怕的,因为死亡不仅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还意味着与上帝隔绝。这种被自己的父完全离弃的感受,这种隔绝、黑暗和孤独,使得耶稣在十字架上大声呼喊(这喊声在那个逾越节午后的黑暗中回响):“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 上帝的智慧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与我们认同,他可以代表我们,代替我们去面对上帝的审判和忿怒。他和我们互换了位置,亲自担当了我们的罪,承担了上帝对我们的审判。在十字架上,他背负了上帝忿怒的全部重担。他的父转脸不看他。各各他笼罩在黑暗之中,而上帝的儿子却在心中经历着被自己的父离弃的黑暗。他独自一人走进罪的工价——死亡的黑夜之中。他忍受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 然而,上帝的奇妙却在此显现。由于耶稣是上帝道成肉身的儿子,因此,他可以作为我们中的一员代替我们去死。然而,由于他是上帝的儿子,完全而圣洁,因此,死亡并不能够拘禁他。上帝的智慧就在此显明了:耶稣的死起先似乎是人的悲剧,实际上却成了上帝计划的关键,是耶稣复活的前奏。 这正是福音的核心部分,以至于它成了基督徒的第一篇讲道的主题。彼得说: 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上帝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他既按着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上帝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他复活,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徒2:22-24) 基督已经复活,这就是福音的信息。他的死实际上是他的胜利的垫脚石。 此外,就在五旬节那天的同一篇讲道中,彼得解释了基督所成就的一切。他成就了自己的应许,就是差遣圣灵到门徒那里,帮助他们明白自己事工的意义,以恩典和能力充满他们的生命,让他们能够为自己而活。(参约14:25-31,徒1:8) 基督为我们而死,因此所有信靠他的人就知道自己的罪已经被彻底饶恕;因为基督已经复活,所以那些信靠他的人可以与他同在,同他相交;因为基督差遣圣灵到他的百姓那里,那些信靠他的人就可以在他的智慧上不断长进,靠他的能力而活。 给智者的答案 最后,这是智者一直寻找的答案。 保罗(他曾经以自己不凡的能力来抵制这一观念)说,在耶稣基督里,我们可以发现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参西2:3)耶稣是智慧人,只有在他里面,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智慧。耶稣是贫穷人,他的贫穷给那些信靠他的人带来了无尽的丰盛。 即使是在旧约时代,先知们也是用这一说法来描述那将要来的救主。以赛亚看见了来自上帝的异象: 从耶西的本(大卫家——作者注)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他必以敬畏耶和华为乐。(赛11:1-2) 我的仆人行事必有智慧。(赛52:13) 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赛53:3) 第一批基督徒都相信这些话,以及旧约中相应的整段经文(参赛52:13-53:12),都是关于耶稣的生活和事工的预言,并最终成就在他的身上。 此说的证据非常充分。这段经文中几乎每一节都被新约引用过,且清楚地指向了耶稣。两个例子会帮助我们看清这一预言的关联。 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的死,标志着对年轻的耶路撒冷教会的逼迫开始了。基督徒分散到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地逃命。司提反的同工腓利逃到撒玛利亚,他在当地的宣教很有成效,甚至连彼得和约翰都前去了解发生的事情。 虽然这些事已经很不寻常,但腓利接下来经历的一件事却更不寻常。在上帝的感动下,他只身前往耶路撒冷到迦萨的旷野路上。在路上,腓利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的贵胄,一位银库总管,正从耶路撒冷乘车返国。虽然当时圣经很昂贵,但他却随身带着一卷《以赛亚书》。按照当时的传统,他正在大声朗读。据记载,当腓利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读《以赛亚书》53章。 腓利问他是否明白自己正在念的这段经文。这位太监回答道:“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他就邀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希望腓利能够帮助他。当时,他正好翻到了《以赛亚书》中的这段话: 他像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他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他,谁能述说他的世代?因为他的生命从地上夺去。(赛53:7-8;徒8:32-33) 太监问道:“先知说这段话……是指着自己呢,还是指着别人呢?”这正是腓利希望听到的问题。于是,从《以赛亚书》53章入手,腓利开始向太监解释福音:以赛亚说的乃是耶稣。(徒8:30-35) 耶稣正是这受苦的仆人。虽然他被指控犯了僭妄和叛国两项罪名,但他却像羊羔一样默不做声。虽然那些定他罪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宣判他是无辜的(参路32:4、14、15、22、40-14、47),他却被带到宰杀之地。《以赛亚书》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赛53:5-6) 这个埃塞俄比亚人正在从耶路撒冷返回家乡的途中,他可能是一位典型的来自远方的朝圣者。由于对自己国家的传统宗教感到不满,他(或者他的先祖)开始接触犹太教信仰,并开始被这一信仰吸引:它崇拜独一的、道德纯全、又真又活的上帝,并应许一位救主将要来到,经文中充满了智慧。 但是,当他去圣城朝拜之后返回故乡的途中,头脑中在思想什么呢?为什么他在读《以赛亚书》53章呢?早期基督徒在向别人传讲拿撒勒人耶稣时,经常引用这段经文。 无疑,在这一“巧合”上,我们可以察觉到上帝的作为。但是,显而易见,这个人在寻找自己尚不明白、尚未拥有的东西。也许,在对自己民族的宗教感到失望之后,如今他又开始觉得,自己在耶路撒冷所见到的献祭仪式,仍然存在缺陷,至少是不完全的。不错,祭物是为自己的罪献上的,所以,献祭要日复一日地重复进行。那么,祭物真的能将自己的罪孽永远除去吗?尽管朝圣之旅让人兴奋,但他却仍然带着疑问踏上了返乡之路。例如,以赛亚所说的这个陌生人,上帝的仆人,他可以将罪一次并永远地除去,他是谁呢?以赛亚说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这又是什么意思? 以赛亚将福音告诉了他:人不能遵守律法(“过犯”),心中歪曲悖谬(“罪孽”),上帝将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最终的希望。可是,以赛亚指的那个解决问题的人是谁呢? 看来上帝一直在预备这个埃塞俄比亚人,以至于此刻腓利可以向他解释,耶稣就是受苦的仆人和救主。这人信了耶稣,受洗归入基督,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徒8:36-40)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寻找良久却迄今并未发现的智慧。上帝所赐的救恩,离不开耶稣的死。 在耶稣传道期间,西门彼得心中一直在挣扎。如果自己的主去受苦,一定会让这个渔夫心碎。这个想法使他感到恐惧,因为倘若耶稣死了,那么,他最亲密的追随者将会怎样呢?一想起前方的路上会布满苦难,甚至要流血牺牲,彼得心里就很不情愿接受。当耶稣自己开始更为公开地谈论这件事情时,彼得焦急万分,劝自己的主不要走向十字架。直到后来,他才明白,耶稣要成为救主,只此一途,别无他法。因此,彼得最后才会写道: 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引自《以赛亚书》53章9节——作者注)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你们从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彼前2:22-25) 我们一切的愚昧根源于我们的罪性。结果,罪便成了我们的首要问题。这不是精神病医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也许可以解决罪疚感的问题,却不能解决真正的罪的问题。既然我们的罪源于我们得罪了上帝,那么,只有上帝才能解决真正的罪的问题。 罪是愚昧的,因为罪是不顺服、违逆造我们、爱我们、供应我们并最终要审判我们的那位上帝。还有什么比这更愚昧?更糟的是,罪使我们与上帝隔绝。不但如此,罪还使我们被定罪,使我们面临危险,面临上帝的忿怒,这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罗1:18) 但是,上帝却借着耶稣基督预备了救恩之路。上帝启示出他的爱和公义,也同时满足了我们的需要。这是何等的爱,又是何等的智慧! 这位智者不能否认此一事实,就是他所看到的那位贫穷的城市拯救者才是唯一真正有智慧的人,但他不能明白这个贫穷人为什么会被藐视。在大停电的时候,电池也将用完,有一支火把突然燃起——这个贫穷人仿佛就是那个点燃火把的人。智者知道,自己看到了非常重要的东西——但是,那究竟是什么呢?又是什么意思呢? 新约帮助我们明白,上帝的儿子,也就是上帝的智慧,为我们成了贫穷,叫我们可以借着他真正变得富足。(林后8:9)借着基督,我们可以在智慧上富足,因为我们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愚昧,知道了到何处去寻找真理;我们可以在平安上富足,因为我们终于明白,基督的死使我们得蒙饶恕;我们可以在资源上富足,因为基督使我们的生命伏在他恩典的权柄下,他在我们的心中掌权,使我们的生命满有祝福。 现在,只有一个问题尚未回答:我们如何才能变得富足?新约中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其中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相信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唯一的救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相信他的应许: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6:21-23)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5:24)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他说的是属灵上的饿和渴——作者注)……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去弃他。”(约6:35-37) 你要相信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他能够拯救你。相信他,他就做你的救主。 其二,在基督的帮助下,弃绝你过去的生活方式,在基督的权柄下过一种新的生活。 当耶稣呼召我们“悔改”的时候,他就是这个意思。这一新约之中频繁使用的词语,意思乃是改变你的心意或目标。悔改并非只是为自己的罪感到难过(或者只是为自己感到难过),悔改意味着离弃过去的生活方式,并尽自己所能地改正和弥补过去的亏欠。 悔改意味着意识到过去的生活方式是空虚的(参彼前1:18),只有跟随基督的新的生活方式才会带来丰盛的生命(参约10:10)。 这里蕴藏着上帝的智慧。基督呼召我们信靠他,在一切方面,无论思想和行为上,都要离弃罪。这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若不如此,我们就不能得救。但是,无论是我们的悔改还是我们的信心,都不能换取我们得到的救恩。救恩是赏赐,甚至我们凭着领受救恩的悔改和信心也是赏赐,这都是上帝在我们里面做工的果效。 信心是什么?乃是在罪和空虚之中来到基督面前,领受他的赦免和丰盛。而只有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只有来到基督面前才能领受怜悯和赦免时,我们的心中才会生出悔改——离弃罪的渴望。基督按照我们罪中的本相接纳我们,但是,他会用自己的恩典和能力改变我们。 这才是上帝的智慧。它藏在基督里面,只有那些回应基督的教导、悔改认罪并信靠祂的人才会发现这智慧。 你发现智慧了吗? (选自《日光之下》,张宇栋译,团结出版社。)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对大多数传道人而言,无论是聆听或阅读其他人对讲道的看法,总是很有趣,也很发人深省(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方面)。但不知为何,这些文章后来却常常莫名其妙地,被人奉为金科玉律。其实这完全只是因为编辑是作者的好朋友! 自我首次在主日证道以来,已经过了四十个寒暑。四十年来,不知有多少次,崇拜结束后,我脚步沉重,压根不想到教会门口去送客、寒暄,就算我深爱教会的弟兄姊妹,仍是如此(有时正是因为我太爱他们了,才更觉得丧气)。不知有多少次,我扪心自问:“我讲道都讲了几千次了,怎么还是讲不好?” 当然,我知道该怎么安慰自己!“只要你忠心传讲神的话语就好,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是凭感觉。”“别忘了,你只负责撒种。”“是主耶稣来做感动人的工作,不是你。”这些都没错。然而,我们作传道人的仍旧有责任改善我们的讲道,就算不明显,听起来也得有进步才行。(提摩太前书四章13、15节在这方面的教导发人深省,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因此,有一天我在旅途中,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讲道方面,有没有像圣经里的十诫或是规则,是我希望四十年前就有人写下来告诉我、指引我、塑造我,帮助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让我在服事时越来越有力呢?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无论他想出什么样的十条诫命,很快地,他就会发现,这个题目太大,永远也讲不完。对我的编辑朋友而言,他只要以“我的讲道十诫”这种系列专文为题,轻而易举就可以填满一年的期刊。因此,我先在此声明,我所提出的这十条诫命,只是我在飞机上花几分钟时间安静默想的产物,绝对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1.熟读圣经 每每在主日一天将尽,或在某个特会结束后,总有个想法浮现心头:“如果我圣经再熟一点就好了!这样我就更能帮助这些人了!”我现在在神学院教书,这所神学院的创办人曾经说过,他的目标是“生产出圣经专家”。可惜的是,我自己读的那所神学院没有以此为目标。结果呢?我一生都在跌跌撞撞中摸索,边做边学,累得半死。其实,神学院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整本圣经每节经文提供权威性的解释,而是要给学生工具,教他们如何自己解经。也正是因为这样,从很多方面来说,真正对我们的服事产生绝对性影响的,是我们的工作、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的交谈、我们上的教会、我们听的讲道。这不是叫我们靠自己,但我们总要亲力而为。 我不只自己讲道,也观察别人讲道。令我惊讶的,是看到有些人虽然在人看来很有能力(口若悬河、有个人魅力等等),却连单纯地传讲圣经都不会,这实在令我大惑不解。他们不知为何,似乎并没有自己深入研读圣经,对圣经的教导也不清楚。 虽然我不愿作个无知的人,但我的确需要做个只有一本书的人。我有个好友过世后,他的妻子告诉我,她丈夫在世的最后一年里,把一本圣经给翻烂了,真的是读得滚瓜烂熟!她说:“他是像人家在读小说那样地在读圣经!”盼望我们读经也如此火热! 2.祷告 我这是针对讲道而言。这指的不仅是在准备讲章之前要先祷告,而且准备讲章的过程本身就是在神的话语中,透过神的话语与神祷告交通。使徒们不是说他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吗?不仅如此,我们也要思想这句话里面的顺序。 我个人认为,传统的教牧学课本在此处过分强调个人。其实这里的“使徒”,指的就是圣经上明明白白写着的“我们”。不是“我彼得”或“我约翰”,而是“我们彼得、约翰、雅各、多马、安德烈等人”。 这不禁令人怀疑,传道人是否会刻意隐藏,不让人知道他们其实急需别人为他们的讲道和个人需要祷告?若果如此,我们真要好好思考为何保罗请求别人为他代祷。而当司布真被问及他有什么秘诀,导致他的服事如此有果效,他的回答也颇耐人寻味:“我的秘诀就是:我的羊为我祷告。”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个经历。有一次我在一个专门为牧者举办的研讨会上演讲,讲到一半,我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我原本不是打算这样讲的啊?怎么现在会脱稿演出呢?”但是当我看到眼前的牧师们,个个仿佛久旱逢甘霖,我忽然恍然大悟:“我想起来了,我之前不是请教会的弟兄姊妹为这些弟兄们祷告,也为我传讲神的话语祷告吗?他们真的有在为我们祷告!” 若我不看重祷告,不鼓励、不教导我的羊群祷告,我就有祸了!表面上我或许看起来做得还不错(真的吗),结出的果子却不会有永恒的价值。 3.别忘了基督 我?我怎么可能忘了基督?是的,就是你。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但这个题目太大,无法在此详述,我只能提一点:我们要先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2:2),然后把它传讲出去。在刚出来服事的第一篇讲道里面,讲这节经文比较容易。若连在服事结束的最后一篇讲道里面,都还能这样讲,那真是不简单。 这是什么意思呢?或许换个比较尖锐、甚至是挑战你思维的说法,你就容易明白了: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而死的,不是解经讲道,不是圣经神学,甚至不是系统神学或释经学,不是任何我们觉得在分解真道上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些我在讲道里面都听过,但这些讲道的中心却不在耶稣基督身上。 吊诡的是,即便你是系统性地讲解某一卷福音书,也不能保证讲道的中心围绕着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我总觉得,有些讲道在讲解福音书的时候,好像在叫我们练眼力,因为这些讲道中真正想要问的,就是“你是书中的哪个人物?”(你是马大、马利亚、雅各、约翰、彼得,还是感恩的大麻疯患者等等?),而真正重要的问题:“耶稣在这个故事的哪里?耶稣是谁?祂有什么属性?”反而被忽略了。 事实就是,不论是传讲马利亚、马大、雅各、约翰或彼得,都比传讲基督容易得多。传讲罪恶的黑暗和人心,远比传讲基督要来得简单。更何况,我满书架的书都是有关马利亚、马大、美好人生、家庭生活、圣灵充满的生命、作父母如何教养子女、受伤的自我等等,真正有关基督与祂的工作的,少之又少。我相信大部分人跟我一样。 我到底是要传讲基督,还是要传讲我们自己,才是最有益处的? 4.真正相信三位一体 我们是这样相信的吧?毕竟,在许多教会,每个主日我们不都是说,我们信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真神吗?然而我们都知道,在西方的基督教当中,因着特殊倾向,导致成为不折不扣的“神体一位论”(Unitarianism),或是讲求实用的“神体一位论”,间接否认三位一体的,大有人在。有的只认圣父(为了功利主义,成了自由派神学),有的只认圣子(福音派的,或者尤其是在回应自由派神学时),有的只认圣灵(灵恩派,在面对自由派或福音派时)。 这实在很讽刺。但我担心的是,信奉圣经的传道人(或其他人)总觉得三位一体的教义太抽象,所以最不实用。毕竟,当你听完一篇讲道是在讲三位一体的,听完以后,你能“做”什么呢?其实,你听完以后,就算外表不做出来,内心也应该俯伏敬拜神,因为这位难以言喻、莫测高深的神,竟然愿意与我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有时我不禁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三位一体教导得不够,所以教会竟然会相信那些“教会分析家”的话,例如:“你们教会做得最好的是敬拜……;至于小组,你们还要多多加强……”等等。这实在是近乎亵渎!(其实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亵渎,因为只有神能够评断一个敬拜的好坏。这种“教会分析”的观点是把审美观和敬拜赞美混为一谈!) 我们从约翰福音可以看到,主耶稣在世的最后几个小时,当祂与门徒在一起时,祂心里一个最大的负担,就是要帮助他们了解,正因为神是三位一体的真神,所以才有真实的福音。对三位一体神的认识,成为信仰生命所需的血液(参约13-17章)。当我们记住这一点,再来看保罗书信,我们就会发现保罗对圣父、圣子、圣灵的认识,对他所传的福音产生多大的影响。神的子民需要知道,藉着圣灵,他们能够与圣父和圣子耶稣基督有亲密的团契。他们能从我的讲道中知道这点吗? 5.运用想象力 我们刚刚才说,三位一体的这个真理不应该被想成形而上学的臆测,现在却又说要运用想象力,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这并不矛盾。这里所讲的运用想象力,其实就是几个世纪以来,那些伟大的传道人曾经清楚着作论述,或至少是暗示过的。讲道要讲得好,就要运用想象力。伟大的传道人想象力都很丰富。主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我们甚至可以说,其中这个“尽意”,就包括发挥想象力。 圣经告诉我们,想象力有很多种,因此,神的话语也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诗歌、历史叙述、对话、独白、历史、异象等)。每卷圣经书卷的作者,想象力都不尽相同。比方说,我觉得以西结大概就写不出箴言来。 “想象力”究竟是什么?字典里对这个词有不少解释,大部分指有能力“用不同的观点来想”、“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理解一件事”。其他的定义只有细微的差异:“有能力设计”、“运用聪明智慧”、“心灵的创意”等。在讲道中运用想象力,指的是对真理有透彻的了解,因此能够换另一种方式把这真理表达出来,好让其他人也能够看见它、了解它的重要性、感受到它的能力。这必须要能够越过字面的意思、拆毁中间隔断的墙、夺回人的心思意念和情感,好让他们不仅明白字面上的意思,还能够体会到它的真实和能力。 马丁·路德藉着强而有力的演说口吻做到这一点。怀特腓尔德则用戏剧性的表达方式来达到他的目的(不过有人觉得他太超过了)。加尔文(惊讶吗?)则是使用他深具日内瓦草根性的杰出演讲才能。所以,无论传道人是拥有路德的个性,或是有怀特腓尔德说故事的恩赐和金嗓子(与他同时代的着名英国演员盖瑞克不就说,他愿意拿他所有的一切来交换,只愿拥有怀特腓尔德说“美索不达米亚”这个词的语调吗),或是那些学者型、害羞腼腆、不情愿站上讲台的传道人,都做到了,只是他们个人的方式不同。他们看见、听见神的话语,知道这些话语要如何进入听者的内心世界,来改变、教导羊群。 那么秘诀究竟是什么?就是要先对着自己讲道,转换情境,让这个别人经历过的真理,成为你自己的经历。这就是为什么过去著名的讲员都说,你自己的心要先感受到讲章的能力,你传讲出来时才会有能力。 这些在在都提醒我们回想第一个诫命。只有当你熟悉圣经,你才可能这样讲道。有的讲道内容是关于圣经教导,但有的讲道却似乎直接来自圣经,有“耶和华如此说”的真实权柄。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以上就是我要给传道人的前五条诫命。我们要好好熟读圣经,再来谈接下来的另外五条诫命。 6.要多讲罪恶和恩典 马丁·路德在讲解罗马书时,深具洞见地使用耶利米蒙召的记载: 这卷书信的摘要,就是要毁坏、拔出、消灭所有从人来的智慧……所有在我们里面的,都要拔出、拆毁、毁坏、倾覆,也就是要消灭那些因为出于我们、在我们里面而令我们引以为乐的一切。而那些不出于我们、在基督里的,我们要建立、栽植。 如果保罗在罗马书里传讲的真是如此,那我们也应如此传讲。在我们对圣经的诠释里,罪恶和恩典应该贯穿全场,交替出现。 但我们要注意,我们在讲到罪恶的时候,一定要使人看见罪的真实性,戳穿罪的本质,强调罪的危险性。 这不是说我们要用激烈的言辞来震撼人心,因为只要你情绪够激动,就能轻易做到这点。但若你希望你的讲道真挚、使人得救、揭发人性丑恶、使人不再受到迷惑的话,你就得在解释圣经方面以及属灵层面下更多功夫。这就像一个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切开皮肤、找出病因、切除恶性肿瘤,为的是要医治、拯救生命。 无疑地,人们需要警惕,远离现代社会的罪恶(堕胎、在教会公然违背圣经教导等)。然而,一味地批评这个世界既不能建立事工,也不能建造健康的基督徒。若要建立事工、建造健康的基督徒,我们就要让圣经曝露出我们内心的罪、显明我们的光景、清除还残留在我们心里的苦毒。当我们自己“将真理表明出来”(林后4:2),就能帮助别人和我们一样步入正途。 要做到这点,只有一个方法是最安全的。属灵的手术必须在神的恩典中进行,而神的恩典就在耶稣基督里。只有当我们看见自己的罪,我们才会知道自己需要恩典,也才会看到恩典的奇妙。光是将罪恶显明出来,不代表你就已经揭示出恩典,被恩典遮盖。我们要清楚认识恩典的多面性,才能知道如何将它应用在不同的属灵状况中。 老实说,把罪暴露出来,要远比带出恩典容易多了,这是因为,很不幸的,我们通常都对前者比较熟悉。这是我们的软弱。 7.用浅显易懂的用语 这在讲道历史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圣公会讲道传统要求词藻华丽,而十六、十七世纪的清教徒却要求讲道用词简朴。两者差异甚巨。柏金斯(William Perkins)所着《先知讲道的艺术》(The Art of Prophesying)可谓清教徒讲道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但是这第七条诫命的目的,不是要我们每个人都像清教徒那样讲道。如果你仔细研究的话,你就会发现,连清教徒也不是每个人都像柏金斯那样讲道。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深信应该如保罗所命令的,传讲真实的道理。无论你的讲道风格如何,这都是最重要的(参林后6:7,4:2)。 这个原则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身为传道人,口才不是最要紧的,要紧的是你自己要先确实了解经文的重点,然后再清楚将它表达出来,彰显它的能力。先做到这一点,然后才能得着真正领人归主的口。普林斯顿神学院第一位教授及首任院长亚历山大(Archibald Alexander)建议学生:先注意圣经教导的内容及它所带出来的能力,然后你就会知道该如何把它讲出来。虽然该院后来的院长赫治(Charles Hodge)对此有所保留,但亚历山大的看法大体上还是对的。 在这方面,有几位大师为我们做了清楚的示范。弔诡的是,其中两位竟然是圣公会的!鲁益师(C.S.Lewis)对写作的建议同样适用于讲道: 你所选用的文字,必须要能清楚表达你的真实想法。宁愿用简单却直接的字眼,也不要用冗长却模糊的字眼。当你能用具体的字眼表达一件事的时候,就不要用抽象的字眼。不要用形容词来告诉我们该如何感受,而是要透过你所说的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用语不要太夸张。当你想说的其实是“很”的时候,不要用“非常”,不然,当你遇到真的得用“非常”来形容的情况时,你就没字可用了! 同样地,莱尔(J.C.Ryle)建议:“对你要说的东西,要有清楚的认识。用简单明了的字眼,简洁的句子结构。讲道时可别长气,啰哩啰嗦。要直截了当,并且举例说明。”当然,这些原则还是有例外的时候,但是我们何必当那个例外呢!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能用最破陋的器具开刀。圣灵也是如此。但是既然我们在讲道时是扮演护士的角色,我们至少要让圣灵在开刀时有干净、锐利、清洁的手术刀可用啊! 8.找到你的声音 这里所说的“声音”,指的是你个人的风格——套用世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认识自己”。不过,找出合适的字面上的“声音”也很重要。很少有好的传道人在讲道时是扯着破嗓子的。当然,我们不应该矫揉造作,我们也不是演员,需要随着角色的不同而改变声音。但我们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我们能够说话,表达我们的赞美,也能将神的话语传扬出去,因此我们要尽量使用神给我们的恩赐。 不过,我们在这里真正要探讨的,是指隐喻的“声音”,也就是我们讲道时独特的风格,而不是盲目地仿效他人。是的,我们不只可以向他人学习,也应该向他人学习。不只优点要学,缺点也要引以为鉴戒。但是,当我们在听别人讲道时,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从神的话语中得到喂养,一方面是从中观察这篇讲道有哪些特色,以致让人觉得有帮助。 我们不应该成为别人的复制品。有些人的讲道不成熟,因为他们把别人的“讲道外衣”硬套在自己身上,这些外衣既不合适他们,他们的恩赐也不得发挥,画虎不成反类犬。他们一心想要成为心中的英雄:优秀的解经讲员、救赎历史的讲员、以神为中心的讲员等等。然而,当他们使用别人的例证、风格、个性时,他们是硬把自己套在一个模子里,让自己受到捆绑,忽略了自己的恩赐,失去了在基督里真实的自我。把自己的个性与他人的风格相结合,讲道肯定沉闷无趣。因此,我们传道人需要在服事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到自我的定位。 9.学习如何使人得改变 威斯敏斯特大会所制定的《敬拜守则》(Westminster Assembly’s Directory for the Public Worship of God)中有短短的两页,是传道人必读的。其中有一点特别重要:“传道人在规劝、告诫的职责以外,在必要时,还要帮助人行出他所给的规劝、告诫。”换成现代的白话,就是我们讲道的内容必须要告诉人该如何做。以下请容我解释。 我们可能已经受够了现代讲道中到处充斥的“如何拥有幸福、成功的……”这类的主题。因为这些讲道跟心理学其实没什么两样(虽然可能不无帮助),只不过是套上点基督徒术语。大部分是用命令语气,却没有直说语气。通常最后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以成功为导向,而无法使人看到罪、看到恩典。改革宗强调——更重要的是圣经强调——叫人如何从旧人转变为新人、从罪恶转变为光明的教导。光是告诉人他“必须”活出新生命是不够的,光是告诉人他“能够”活出新生命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教导他们该“如何”活出新的生命。 多年前,我曾经带着我的一个儿子去见老朋友,向他求教。我这朋友当时已经是为人景仰的大师级人物了。当时我这儿子在打高尔夫球方面就是没法突破。我看得出他遇到瓶颈,可是当时我对他也已经爱莫能助(其实好像从来就没什么帮助)。但是他到我朋友这里,才短短一堂课的时间,进步就显而易见,也显而易“听”(挥杆漂不漂亮是听得出来的。全垒打也是一样)。 这也是我们受呼召的一个目的:若我们要正确处理一段圣经经文,就不能只停留在“这是对的”、“这是错的”。我们的讲道必须让人得到改变。 但是要如何才能做到呢? 虽然改革宗总是批评福音派太实用主义,但其实它自己对这方面并不在行。改革宗当中有许多人对教义研究非常深入,但对经文的解释较弱。他们也常常较注重内省,较不注重属灵建造。我们要学习该怎么解释经文,让听者得着能力,脱离在亚当里的旧我,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 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解释经文时,要让人清楚看见,恩典是信心与顺服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恩典,信心和顺服才得以完全。我们要学习在解释时,让人看到经文本身告诉他们要如何心意更新而变化,真理本身的大能如何使人成圣(参约17:17)。 这需要我们在经文本身下更多功夫,比平常问更多问题,例如:“前面这段叙述性的经文,对后面接着的命令,有什么帮助?”这种读经方式能够产生出人意外的结果:当我们深入地研读圣经,我们就不再需要急匆匆地跑到基督教书房翻书,或翻关于协谈的刊物,来找出福音是如何改变生命的。不,圣经会亲自告诉我们,是什么改变了生命,以及它如何改变生命。 我们知道如何使生命得着改变吗?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知道,我们的会众就更不可能知道了。我们是否只告诉他们生命需要改变,却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没有在讲道中教导他们该如何行? 许多年前,在一个教会的研讨会上,接近尾声时,有位当地教会的传道人问了一个问题。我从这位传道人的学生时代就认识他了。他问道:“在你走之前,可不可以再帮个忙?你能不能告诉我,有哪些具体的步骤,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治死罪?” 他的问题让我很感动,因为他竟然愿意与我讨论这个与他自己切身相关,也与他牧养教会切身相关的问题。更感动的是,他竟然以为我帮得了他。(我们被问到的问题,常常连我们自己都还找不到答案。)不久后,这位传道人就回天家了。他问我的这个问题,被我视为他留下的宝贵资产,一再提醒我,在爱丁堡新学院(New College)担任教授的苏格兰神学家“拉比”邓肯(John“Rabbi”Duncan)对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讲道的评论:“他所教导的教义都是能应用在生活上的,而他应用在生活上的也都是教义。”这是我们需要做到的。 一个事奉若能做到这一点,知道讲道该如何改变听者的生命,它就有一个特征,是人们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就算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说不出到底是什么帮助了他们,它就是有一个特征。苏格兰教会领袖鲍司顿(Thomas Boston)说,这就是他自己事奉的“不同之处”。 10.爱你的羊 约翰·牛顿(John Newton)曾经写道:无论他的教导多么扎心,他的会众几乎都会全盘接受,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为他们好。” 这是我们服事的试金石。这代表我准备讲道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研究的热爱,这代表我的讲道会有个人特色。虽然这个个人特色难以相容,但我的听众却听得出来,这就反映出使徒的原则: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并且自己因耶稣作你们的仆人。(林后5:5) 不但愿意将神的福音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帖前2:8)在耶稣基督里,教会真正的传道人,只有一位。祂讲的道,跟祂这位讲道的人本为一。耶稣是传道人,也是祂所讲的道。我们不是这样。但是,在与基督的联合里(我们不只讲道是在基督里,我们的生与死都在基督里),我们这个人与我们所讲的道也有较低程度的合一:传讲信息之真理的传道人,他的灵也被模塑成信息中所传讲的神的恩典。这一点是必然的,因为讲道本身就是“神藉我们劝你们”(林后5:20)。英国清教徒牧师布鲁克斯(Thomas Brooks)曾经写道:“一个传道人的生命,应该诠释他所相信的教义;他的行为举止,应该与他所传讲的信息相称。属天的教义应该总是有属天的生命来装饰。” 结语 《讲道者十诫》或许不无帮助,但律法的条例终究不能使我们得饱足,惟有神透过福音所赐下的恩典才能使我们得饱足。在我们的讲道中、在我们的生命中,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藉着基督成就了一切,藉着圣灵在我们里面成全了律法。愿神的旨意在我们身上成就!届时我们便能发自内心地欢唱: 即便呼出最后气息仍要轻唤祂名至死忠心向人宣扬“看哪!神的羔羊!” 译注:摘自CharlesWesley所作诗歌“Jesus,thename high over all”。 本文译自“A Preacher’sDecalogue,” Themelios, Volume 36 Issue 2,Aug 2011;感谢该刊物主编卡森(D. A . Carson)博士许可本会翻译。这份刊物的名称来自希腊文θεμέλιος,意思是“根基”。 (本文选自《麦种阅读》2012年第二期)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5-8)。 当有人请奥古斯丁(Augustine)列举一些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原则时,他的回答是:“第一是谦卑,第二也是谦卑,第三还是谦卑”。这就是保罗所要强调的主题。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最关心的是腓立比信徒应该“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一27)。然而我们已经提过,根据保罗的意思,基督徒若要达到真正的合一,就必须谦卑。 这几节以及接下去的一段,是新约中描述基督的人性与工作最伟大的经文之一。保罗在这段经文里,精彩地阐述了神儿子的降卑和升高。 新约里大概没有任何一段经文能像本段经文,吸引了学者如此大的兴趣。这段经文像诗一般华丽,使我们不禁想探究它的源起:这是一首早期基督教的圣诗吗?有些版本的圣经编排第六节到第十一节的方式,似乎暗示本段的用词是引自一首有六段,每段三行的诗歌(第八节中“且死在十字架上”可能是保罗自己加上去的)。如果这段经节真的取材自一首早期的圣诗,作者会是谁呢?是保罗吗?还是另有其人?我们不确定。但最重要的是,这段经文说明了基督的身份。 我们必须特别留意保罗为什么要采用这几节经文。他在第5节提出了解释,这一节可直译为:“你们要用基督耶稣的思考方式来思考”,也就是说:“效法基督的思考方式”,或者用另外一种说法:“在团契中要发展出一套思维,这是在基督耶稣里的人一致拥有的唯一思维。” 第二种解释或许比较适当。然而无论哪一种诠释,保罗都是在继续阐释基督谦卑的心,他鼓励我们用实际的方式在生活中彰显出我们与谦卑救主的联合。骄傲完全不符合真正属基督之人的品格,谦卑才是在基督里的人最真实的特质。 保罗在此重申基督徒生活的基本架构。他也在书信中一再用不同的方法,来诠释这个基本公式:我们是在基督里,所以我们会越来越像基督。所谓效法基督,并不是靠自己的资源去采取行动,而是完全依靠基督所供应的恩典。 一、神的虚己 主耶稣甘愿离弃那满有公义的至高之处,降到卑微的人间,由此就显明了祂的谦卑是何等伟大。祂本有神的形象(6节),或“拥有神的本质”。保罗在下一节清楚地指出,基督与神是同等的,但神的儿子并没有“强夺”或坚持祂与神同等的权利,相反的,祂甘愿为了拯救堕落、毫无盼望的人类,而来到世上。其实祂没有义务这样做。 耶稣反倒虚己(7节),或“倒空自己”。保罗不是指耶稣放弃祂神性的权能,而是指祂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虽然主耶稣有神的荣耀,祂却倒空自己,这不是指祂减少自己神的属性,而是说祂取了人性。祂本是以马内利,与我们同在的神,祂具有完全的神性,却也是一个真实的人。 这种令人惊讶的谦卑,又有了第二阶段的发展:神的这位仆人顺服了父神,甚至到一个地步,被羞辱地当作罪犯,钉死在十字架上。如果一个善良的人,愿意为了别人的益处而如此降卑,已足以让人惊叹;更何况是一位荣耀的神,甘愿承受这般羞辱,我们怎能不打从心底敬畏、颂扬祂! 保罗用了几个论述来说明基督奇异的恩典。这些句子指出,耶稣是“与亚当相反的”(参考罗五12-21)。 1.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6节),这里提醒我们亚当的失败。亚当是神照着自己形象创造的(创一26),但他却想与神同等(蛇说你会像神一样[创三5])。反观耶稣,祂虽与神同等,却存心顺服(8节)。 2.神的儿子反倒虚己(倒空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7节),这里回应了以赛亚书五十二章13节至五十三章12节的伟大预言,受苦者“将命倾倒,以致于死”(赛五十三12),耶稣被神描述成“我的仆人”(赛五十二13),祂做了亚当所拒绝作的事:服事神。 3.祂成为人子,存心顺服,以至于死。在罗马书五章12-21节,保罗将耶稣与亚当作对比,来阐述这段话的意义。亚当的悖逆把罪和死亡带进这个世界,相反的,耶稣的顺服却为世界带来公义和生命。 神的儿子降世就是为了要解决亚当的悖逆之后果,并且亲身承担亚当所带给人类毁灭性的审判。为要完成这个任务,耶稣必须顺服父神的旨意和计划。祂终其一生,从摇篮到十字架,都是如此行。即使在客西马尼园中,祂的人性本能地使祂对顺服神有所犹豫,于是祂跪下祷告说:“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二十二42)。 因此,保罗对耶稣虚己的描述中隐含着两种对比;一种是介于祂的本性和祂因恩典而穿上的样式之间的对比;另一种是介于最后一个亚当与第一个亚当之间的对比。难怪这样的神学能产出诗来。 我们可以从这些经节中看出保罗式神学的一个伟大原则:凡与基督联合的人,都很自然地会去效法基督。让我们思考像基督那样的谦卑是什么:不坚持我们所谓的权利,而是愿意为了他人的缘故而放弃这些权利。 保罗在此用神学语言所描绘的,在福音书里,约翰福音用耶稣在楼上的房间,谦卑为门徒洗脚的事,作了生动的描述: “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就洗门徒的脚”(约十三3,5) 。 “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就自己卑微…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 “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约十三14-15)。 让我们每个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参考腓二4)。 ——摘录自《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第11章“基督的心”。 (台湾改革宗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改革宗神学院学生翻译;钟越娜教授审阅。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以下是根据雅各书的教导,关于如何使用舌头的二十条立志: 1) 立志:向神求说话的智慧,专心一意求。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象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雅1:5–8) 2) 立志: 只以我在基督里的升高,或我在世上的降卑为喜乐。 “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雅1:9–10) 3) 立志: 为我的口警醒守望。 “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雅1:13) 4) 立志: 常常快快地听,慢慢地说。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雅1:19) 5) 立志: 学习符合福音的面对穷人和富人的说话之道。 “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若有一个人带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着肮脏衣服也进去;你们就重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请坐在这好位上;’又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凳下边。’这岂不是你们偏心待人,用恶意断定人吗?”(雅2:1–4) 6) 立志: 说话时,知道有最后的审判。 “你们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就该照这律法说话行事。”(雅2:12) 7) 立志: 绝不用贬低、轻蔑或让人绝望的言语对人说话。 “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的去吧!愿你们穿得暧,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雅2:15–16) 8) 立志:未曾经历的事,绝不宣称其为真实。 “你们心里若怀着苦毒的嫉妒和分争,就不可自夸,也不可说谎话抵挡真道。”(雅3:14) 9) 立志: 不用争吵的言语,因为这是内心恶毒的标志。 “你们中间的争战斗殴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你们百体中战斗之私欲来的吗?”(雅4:1). 10) 立志: 绝不彼此批评。 “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雅4:11) 11) 立志: 绝不夸耀我将要做的事。 “瞎,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4:13,14) 12) 立志: 说话总要表现出自己是顺服在神的护理之下。 “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雅4:15) 13) 立志:绝不埋怨,要知道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 “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雅5:9) 14) 立志: 我的言语,除了完全诚实,就不说任何别的话。 “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雅5:12) 15) 立志: 任何时候受苦,都藉着祷告向神诉说。 “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雅5:13) 16) 立志: 每当我喜乐,就歌颂赞美神。 “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雅5:13) 17) 立志: 我生病的时候,就请其他人为我祷告。 “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雅5:14) 18) 立志: 每次我犯罪的时候,就要认罪。 “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雅5:16) 19) 立志: 和其他有需要的人在一起时,彼此代祷。 “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雅5:16) 20) 立志: 看到别人走偏路时,说挽回人的话。 “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雅5:19–20)。 我们愿意如此立志吗? 辛克莱·傅格森,《嚼环、辔头和祝福:雅各书3:1-12注释》,选自《话语的力量,神的奇事》,编辑 John Piper 及Justin Taylor (Wheaton: Crossway, 2009),56-59页。 转自古旧福音,http://www.old-gospel.net/viewthread.php?tid=581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在罪中都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3:23),这是全人类的真正景况。这个悲剧还有一个更深的面向,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上帝! 身为基督徒,“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8:31)这个想法时常安慰我们。如果事实刚好相反呢?如果上帝不帮助我们,反倒敌挡我们,会发生什么事?若是如此,不管是谁的帮助,都没有用,我们会永远身陷险境。 保罗说我们本为可怒之子,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和“悖逆之子”(弗2:2)一样,在希伯来文的用法是“背负上帝忿怒的印记”、“上帝的忿怒在他们身上特别明显”,或是“他们逃不掉上帝的忿怒”,保罗指这些人“必定要面对上帝的忿怒”。 上帝圣洁的旨意,必定敌视一切反抗祂的人事物,这就是上帝的忿怒。上帝跟我们不一样,不会在盛怒之下“失控、乱发脾气”。上帝的忿怒之所以令人可畏、可惧,是因为祂不但能完全掌控怒气,而且是全然集中、是绝对公义和完全圣洁的忿怒。 保罗在谈及上帝的忿怒时,没有提高音量,没有用大写字母,也没有画线强调。他的态度非常严肃,且降服在他所知道的事实面前:就是上帝忿怒的日子必定来到(罗2:5;西3:6;帖前1:10;启6:16-17)。上帝的忿怒是一个现存的事实,且已经从天上显明了,这迹象显示上帝忿怒的日子必定来到。 今日很多人极为鄙视“忿怒”这个概念。圣经说,上帝可怕的审判必定来到。那些活在败坏、不义之中的人,却经常宣称圣经的这类话是毫无根据。他们随心所欲犯罪,以为可以免受惩罚,逍遥自在! 保罗说这些人不能逃离惩罚,他们的行为模式,显明了他们跟所有人一样,都是可怒之子。其实他们的生活形态证明了圣经的话,他们已经是活在上帝的震怒之下(参约3:36)。他们“享受”随心所欲地过日子,这个事实本身就证明了上帝的忿怒已经显明出来,同时印证了保罗的话:“上帝任凭他们行污秽的事……上帝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慾。……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罗1:24、26、28)上帝一开始不是用惊天动地的方式显明祂的忿怒,而是任凭罪人行恶,让他们经历自己的恶行所带来的失控后果。他们任意犯罪,却不了解上帝任凭他们犯罪,其实是有信息要传递给他们。 罪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道德的问题。人就算接受了最严苛的训练,成为军中的特种精英部队,能够忍受残酷的折磨,却还是可能犯下最残忍的恶行,和做出最淫秽的事。运动员为了比赛,也许能用过人的方式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旦他们犯了作弊、淫乱或其他的恶行时,就显明了他们也是肉体的奴隶。所谓的“自由”,其实是放纵,而放纵只不过掩饰了人们受捆绑的事实。 完全领会上帝的忿怒 对我们而言,看见福音给我们关于上帝忿怒的警告,是一回事;而我们要领会这个警告,又是另外一回事。保罗在这里的教导,指出每个人都陷在罪恶之中,罪是我们本性特有的病症,且在全人类中传播(参罗5:12-20)。我们的世界已经经历过最残酷、最具毁灭性的岁月,西方文明世界也经历了令人震惊的道德崩盘。然而,我们还是企图相信上帝的忿怒是一种极端的想法。 相较之下,保罗正确地看到:反抗上帝的爱,拒绝接受、感谢、享受上帝的爱,企图毁灭上帝的爱所结的果子——都是上帝所恨恶的事。保罗明白上帝若不恨恶这些事,祂就不能真正去爱。人若拒绝上帝在基督里的爱,就只能面对祂的震怒(参约3:36)。如果我们相信自己能免于上帝的忿怒,或认为保罗讲的话太过极端,那是由于我们不了解罪的严重性。我们是透过肉体的眼光(这种昏暗不明的镜头)去察看罪,而不是用上帝圣洁的眼光来察看罪。其实,在上帝面前,连天使都要遮蔽自己的脸。 圣经中关于上帝忿怒的描述,启示录有最生动的画面。主的日子来临时,“地上的君王、臣宰、将军、富户、壮士,和一切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岩石穴里,向山和岩石说:‘倒在我们身上吧!把我们藏起来,躲避坐宝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为他们忿怒的大日到了,谁能站得住呢?’。”(启6:15-17) 我们试着明白这点时,一定要记住:将来每个人必定在羔羊基督面前,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到报应(林后5:10)。保罗对上述的教导始终如一,并完全相信,且遵循这样的认知生活。如果我们要投入以福音为中心的宣教事工,就要将上帝在审判时忿怒的影儿存记在心。 我们若相信福音,且明白这美好的消息,是与严肃的上帝审判密不可分,就会使我们变得冷静清醒。知道耶稣拯救了我们,真是荣耀美好的事;不过,唯有了解祂救我们脱离“将来的忿怒”(帖前1:10)时,才能确实体会救赎的荣耀与美好。 (本文选自《字字珠玑——细读以弗所书》,陈主欣译,改革宗出版社。)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靠主耶稣指望快打发提摩太去见你们,叫我知道你们的事,心里就得着安慰。因为我没有别人与我同心,实在挂念你们的事。别人都求自己的事,并不求耶稣基督的事。但你们知道提摩太的明证;他兴旺福音,与我同劳,待我像儿子待父亲一样。所以,我一看出我的事要怎样了结,就盼望立刻打发他去;但我靠着主自信我也必快去。(腓二19-24) 智慧人说:「有好消息从远方来,就如拿凉水给口渴的人喝。」(箴廿五25)。能得知腓立比弟兄的消息,又得到他们送来的礼物,确实使保罗感到喜乐。如今他也愉快地回复他们,告知目前景况。他要弟兄们知道,神如何藉着他受的捆锁,兴旺了福音(腓一13-14),以及他对获释的看法(腓一25)。 乍看之下,这个新的段落似乎将再度提到使徒的宣教事工,以及他的宣教伙伴,特别是腓立比教会所熟知的提摩太和以巴弗提这两位弟兄。保罗在腓立比书一章26节那里,就已经稍微提过了。如今在腓立比书二章19至24节,他似乎又回到这个主题,简短介绍了提摩太的事,又同样在腓立比书二章25至30节,简单报导了以巴弗提的情况。 然而,这里不只是描述这两位与保罗一起配搭宣教的同工而已。原先腓立比信徒打发以巴弗提到保罗那里去,是希望这样保罗就能打发提摩太到腓立比教会来,一方面可以捎去保罗的消息,一方面也可以牧养他们。而保罗自己也急欲快打发提摩太前去(腓二19)。 但是保罗并没有差遣提摩太到腓立比,反而打发以巴弗提回去。这得好好解释,免得腓立比教会误解了信差,以为他若不是传错讯息给他们,就是传错讯息给保罗,或者两方面都传错了。保罗在二章25至30节中清楚解释,事情不是这样的。他极其谨慎、体贴他的弟兄,不希望他遭到误解或批评。 保罗在这个关头提到提摩太和以巴弗提,乃是一项妥当之举,这另有一个原因:由此就完成了第二章的整个教导模式。保罗勉励腓立比信徒要存心谦卑(腓二1-4);他以基督为例,阐明谦卑的样式(腓二5-11),又说明运用的方式,以及足以激励人谦卑的动机(腓二12-18)。现在他温和地暗示:这两位你们熟识的同工所展现的特质,正是你们可以效法的;他们的性格已经显示出他们已做成了得救的工夫——看看他们,你们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服事的明证 保罗打发以巴弗提回去是有原因的,我们将从二章25至30节看出来端倪。保罗此刻留下提摩太也有他的理由:提摩太的服事已得到明证。保罗根据神在他生命中的护理,预期自己将会获释出狱。可是他对罗马政府的裁决没有把握;在最后的宣判之前,事情充满变数。保罗自己固然需要同伴。此外,万一事情出乎预料,他被判死刑,那时必然有千头万绪的事情待处理,那时提摩太的陪伴对保罗而言,就具有无可言喻的意义(参见提后四9)。无论如何,保罗认为「没有别人与我同心……你们知道提摩太的明证……因为他兴旺福音,与我同劳,待我像儿子待父亲一样」(腓二20、22)。 「待我像儿子待父亲一样」这几个字提供我们一个线索,得以了解保罗和他朋友之间的关系。这已超乎形式,是至情至性的流露。稍后保罗直接请求提摩太,要他继续忠心事奉主:「但你已经跟随了我的教导和人生观,仿效了我的行为、信心、宽容、爱心、忍耐,并分担了我所受的迫害和痛苦」(提后三10-11,另译)。这里的「跟随」,意思是「紧紧相随」。提摩太是从近距离见证了「真正的保罗」。在这使徒身上,耶稣基督不仅给了提摩太一位良师,更给他一个亲密的益友,这是毋庸置疑的(见提后一3-4)。此外,就特殊的意义来说,提摩太是保罗属灵的儿子。在这样危急的时刻,保罗需要他,正如他往后的生涯一样(提后四9)。 这一类关系经常见于圣经当中(摩西有约书亚;以利亚有以利沙;彼得有马可)。领导者必须先在对别人的服事上有好见证。他们不仅需要学习如何领导,也要学习如何服从他人的领导!可悲的是,我们当中有些想要成为领袖的人,却从来不肯服从别人的领导。这样的人不论拥有什么领导恩赐,都缺乏一个必要条件:仆人的心志。 值得信赖 提摩太也有自身的软弱和个人的难处。但很明显的,保罗认为这位年轻的弟兄绝对可靠。跟保罗在一起的人中,除了提摩太,没有人能展示出这种资质来(腓二20)。因此,保罗似乎非常倚重他,常常让他代表保罗,在别的会众当中执行使徒的职份。此处在腓立比教会也是如此;另外在较不成熟的帖撒罗尼迦教会也一样(帖前三2-6);甚至对问题丛生的哥林多教会,保罗也在书信中预告提摩太将前往他们那里,并且直接了当地嘱咐他们要尊敬提摩太(林前十六10-11)! 这是一个让使徒信赖的人。这种特质相当令人瞩目。只要有提摩太同行,你就能把握情况。他遵守诺言,言行一致;他绝对不会假藉参与使徒的宣教事工,来提高他个人的威望。没有人像提摩太一样,这是个好消息;遗憾的是,它同时也是个坏消息。 使徒会怎样描述我们呢? 舍己 提摩太跟其他人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因为我没有别人与我同心,实在挂念你们的事。别人都求自己的事,并不求耶稣基督的事」(腓二20-21)。 这几句话与腓立比书二章3、4节遥相呼应,保罗在那里劝勉腓立比信徒,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他也在上下文中提到上帝儿子的「心」(腓二5)。祂是至高无上的神,却不求自己益处,反倒求别人的益处。祂「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腓二6)。保罗在他属灵的儿子提摩太身上,再次看见了这样的模式。 这里面蕴涵的功课是显而易见的。最好的朋友,就是那些效法主耶稣基督,寻求别人的益处和需要,顾念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已经脱离了自我迷恋的捆绑;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在忘我的境界,满有基督的恩慈,乐意成为众人的仆人。 这是保罗服事的秘诀。他很清楚,他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他还宣称「自己因耶稣作你们的仆人」(林后四5)。难怪保罗的服事能够结出这样丰盛的果子。这是真诚无伪的事奉,真实的服事。这是他从他的主——耶稣基督——身上学会的。提摩太也在保罗身上看见了耶稣的形像。愿意为别人舍己,也成了他里面一种属灵的本质。 是否也有人这样说你:「你认识某某人吗?没有人像他那样不单顾自己的事,而且也关心我的事」?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所以,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二1-4) 保罗一直劝勉腓立比信徒「同一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腓一27)。团契(fellowships)中的「合一」是基督徒非常必要的信仰见证,耶稣这位「大祭司」也是为信祂的人这样祈求(约十七21)。 合一有几个理由。首先,福音是有关我们与神和好的信息,如果基督徒之间都无法彼此和睦,我们如何说服非基督徒相信我们已经藉着基督与神和好了?其次,分裂会导致基督徒彼此内斗,虚耗精力。我们一旦陷入这个光景,就缺乏足够的精力在世上做光做盐(太五14-16)。 保罗现在把焦点直接放在腓立比人彼此的关系上。他用最温和的方法暗示,他已得知他们当中有摩擦和紧张的情势。稍后我们会看到,他更具体地指出两个人的姓名来(腓四2)。 保罗在第二章的开头,先解释合一是如何建立在谦卑的基础上(1-4节)。在接下来这段著名的经文中,他用精彩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基督才是真正谦卑的来源和典范(5-11节)。 当我们在一位基督徒身上或一个团契中看到失败时,会很本能地加以批判,或直接提出改善的要求。保罗的反应不但更有智慧,也更有深度。他承认我们只能透过恩典才会改变,并进而发展出更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所以保罗在勉励我们靠信心顺服之前,总是不断提到恩典的果效。这一点在本段经文中尤其明显。他的论述是:如果这些事情是真实的,就必定会带出以下的推论。 保罗的「若有」 第一节包含了四个「若有」。保罗并非怀疑腓立比信徒是否真有这些经历。此处的「若有」真正的含意是「因为」。他的逻辑是:因为这些基督徒已经体验过这么多的祝福,所以他们身上应该要彰显出恩典的果效。 然而,保罗所提到的这些祝福是什么呢? 一、与基督联合。难道腓立比人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我们发现,保罗最喜欢用「在基督里」,来总结身为基督徒的意义。「在基督里」表示我们得享有神所赐的一切祝福。它表示神在创立世界以前,已经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弗一3-4);也表示我们已经向罪死了,并且有复活的新生命(罗六2-4、6-7)。它又表示,我们在基督里都成了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五17)。 二、爱心的安慰。虽然保罗本段经文是在泛泛地表达他自己,但许多翻译家都知道,此处特别是指基督的爱。腓立比人难道没有感受到耶稣对他们深厚的爱?祂都已经为他们舍命了!腓立比人难道没有经历到保罗所经历的?「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断定一人替众人死了,众人就都死了」(林后五14,另译)。 三、圣灵的交通。我们是透过神所赐下的圣灵,而与基督连结。圣灵只有一位。那住在主里面的圣灵,也照样住在我们心中。同一位圣灵也住在每一位基督徒里面!在圣灵的交通里,我们与众圣徒合而为一。 四、亲爱与同情。如果这里也是指着主说的,就使我们想起了耶稣的「柔和谦卑」(太十一29);祂的「温柔和平」(林后十1);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太十二20;参考赛四十二3)。 如果我们是神家中的一份子,我们就会带有这个家庭所具有的特色。我们岂不是已经在与众信徒的关系中,体验到了这些特色? 保罗的「就要」 这些恩典同时也带来了责任。如果这些「若有」是真的,那么「就要」必然伴随而来。我们在基督里「若有」这些祝福,就有责任活出基督的样式,并且为基督而活。 关于这一点,保罗很清楚地说到,这表示我们应该主动在下列几方面,优先考虑到别人。 一、别人的喜乐。保罗劝勉腓立比人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这些不仅符合他们在基督里的新生命,并且也能为保罗带来喜乐。 保罗说:「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2节)。他用极温和的方式向腓立比信徒提出挑战:到底哪一个比较重要?是你们的自我放纵,还是要使我这个传福音传给你们的使徒,因看见你们有成熟、圣洁的基督徒生活而喜乐?我们的失败往往会让那些带领我们认识基督的人伤心难过。 时下的「超属灵」(super-spirituality)人士,会以傲慢的口吻回答说:「我只在乎基督的喜乐,不关心他人的喜乐。」但是,耶稣只有在看到我们带给别人祝福的时候,才会感到喜乐(约十五11)。 这里有一个(但并非唯一的)方法,可以测试我们的动机和行为:我们做这件事,是否能让关心我们灵命的人喜乐?当我们不确定该怎么做的时候,这个原则可以提供我们一个睿智的选择;在我们灵里图己自顾时,它能发挥振聋启聩的作用。 二、与别人合一。保罗呼吁腓立比信徒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2节)。这段呼吁特别饶富趣味,因为很明显的,腓立比教会是一群深度委身的基督徒。但有时候深度委身于真理的信徒,却对真理的本质产生近视的现象。他们以为新约要求我们活在真理中,只不过是指我们当拥有正确的教义。殊不知所谓活在真理中,不单单指对神学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还要用仁慈和谦卑的生活来落实这些真理。 若我们对福音只是肤浅的委身,就不会与人产生严重的分歧,因为人们不会在他认为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起纷争。但是我们若对真理充满热情,却不用谦卑来制约热情,也会产生危险。教会中缺少谦卑比缺乏热情,更容易产生分裂。 我们是否正朝相同的意念、爱心、心思、目标努力呢? 三、别人的价值。你如何估量别人的价值?真正基督徒交通的秘诀是: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3节)。这不是说我们应该对别人的错误视若无睹。保罗是说,我们必须看重别人的需要胜过自己的需要。我们有一个最强烈的动机:因基督也把我们的得救看得比祂自己的性命重要。我们既然在基督里,就必须有基督的样式。 还有另一种作法,就是不仅作一个不冷不热的基督徒,而且还分门结党,贪图虚浮的荣耀。我们若用这种方式去判断别人的价值,自己在灵性上就先被扭曲了形象。 通常在古代,特别是像腓立比这种罗马帝国殖民地的城市,有很明确的社会等级和价值观,诸如谦卑(字面意义为谦逊的心)这一类的美德并不受推崇。但是当我们表现谦卑时,就显示我们是用属天的价值观取代世界的价值观。我们活出谦卑美德的一刻,也就是我们最显露基督样式的一刻。 因此保罗说,我们应该顾念别人的事,不要单顾自己的事。在接下来的经文中,保罗不仅用神儿子的伟大榜样,来说明谦卑的爱,他还继续指出,其实腓立比人也能从他们教会中两个熟识的信徒身上,看到这种谦卑的爱。如果我们自称已经得到这些特别的恩典,包括与基督联合、爱心的安慰、圣灵的交通、亲爱与同情,却没有结出其中任何一种果子,那是多么可惜啊!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主已经近了。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圣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神就必与你们同在。”(腓四4-9) 保罗对腓立比人的劝勉末了,主要集中在基督徒思考的方式,以及最值得我们花心思的议题上。腓立比书四章2、3节强调,我们将心思顺服在神透过使徒教导所给我们的启示之下,是多么的重要;当然,这也是处理基督徒团契中潜在的纷争,最有效的方法。现在,使徒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心态上,因为它掌管着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 这包括了我们与基督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 与基督的关系 我们要「靠主常常喜乐」(腓4:4)。保罗唯恐我们没听见,或者是听见了,却不懂他在说什么,所以又重复一遍:「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4:4) 我们已讨论过,腓立比书从头到尾一直在强调喜乐。但这番话表达了两件醒目的事: 第一,保罗所谈的是一种长久的、不断更新的喜乐。他们要「常常」喜乐。 第二、保罗的劝勉实际上是一种命令,吩咐他们要常常喜乐。 即使这种命令可能存在,也足以令我们惊讶。因为有时我们会误以为,喜乐主要是一种感觉,或一种自然产生的情感,就如同我们对爱情的观点一样。就定义来说,喜乐和爱情都是不能勉强的,只能顺其自然。但这种看法是曲解了圣经的教导。 神造男造女,使我们有思想、意志和情感。在这样神圣的设计里,人的思想是受神的启示所促成、塑造、管辖的。我们被造,是要按着神的意念去思想,有时祂也把这意念放在我们心里。这种思想过程,无可避免地会促成、影响、指引我们的意志。我们明白什么是对的,善良的,然后用意志力去完成它。我们的情感也依次受到思想和意志的影响。生活在这种正确的次序下,人的情绪或感觉就能趋向美好与良善;这些事物都是我们渴望和喜爱的。我们的感觉和情绪并未脱离思想和意志而独立,乃是受到二者的指引。 然而这个次序总是被人的罪搅乱了。如今我们很容易让感觉支配了我们的意志;让意志管辖了我们的思想。因罪的缘故,我们只有在感觉不错的时候才能喜乐。但保罗的教导却正好相反,他要我们不管感觉如何,都当喜乐! 这怎么可能呢?保罗的答案是「靠主喜乐」。这喜乐不是依据我们对个人处境的感受,而是依据一个事实:我们是与主相交的,我们所信的神是真实的。保罗实际上是说:「你们要好好思想这些事,这样不论环境如何,你们都能尝到喜乐的滋味。」 耶稣自己已将喜乐的秘诀告诉我们了。祂在被卖的前夕与门徒说话,向他们保证,虽然忧伤很快将要临到了,他们仍然可以经历这样的喜乐。耶稣向门徒解释,他们与祂之间有紧密的连结。祂说,「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十五11)。耶稣的话若常在门徒心里(约十五7),对他们心思的影响远胜过外面环境的影响时,他们就能经历喜乐。 因此保罗说,那些真正明白圣经真理,知道自己是因信基督并藉着恩典而称义的人,就能有喜乐;即便在患难之中,也是欢欢喜喜的(罗五1-3)。这样的喜乐能超越眼前的环境。 与人的关系 「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腓4:5:),这样我们就能忍耐,并且与人和睦相处。 这个命令似乎与保罗要我们常常喜乐的劝勉无关,其实不然。喜乐的人就脱离了自身与环境的缠累,而这也是达到「谦让」的先决条件。一个没有喜乐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个谦让的人。 有关谦让这个美德,保罗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理由:「主已经近了」(腓4:5:)。这是什么意思呢?大部分研读本段经文的人都明白,保罗此处是指耶稣的再来。祂来的日子近了。 新约的教训是,基督的死、复活和升天,都将在「末日」破晓时大功告成。自从五旬节圣灵降临后,目前只剩下一件大事,以完成神救赎的大工,那就是基督的再来。 从这个观点来看,耶稣的再来总是「近」的。因此保罗认为基督徒必须随时随地预备好,迎接那伟大日子的来临。保罗自己似乎认为主再来的日子,有可能发生在他有生之年,虽然他同时也知道这可能不会发生(参考帖前四13-18提到的两种可能性)。 保罗的意思是,我们每天都当存着主会再来的盼望而活,到那时祂既是我们的救主,也是世界的审判者。让这样的想法在你里面产生一种谦让的灵。因你知道祂是你的救主,虽然你当受审判,祂却以温柔待你。 基督的日子近了,这还有另一个意义:「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卅四18)。 不妨把这些解释合并在一起来看——因为保罗可能故意让这番话显得模糊不清,我们就能了解,为什么要怜悯我们的仇敌。因为基督才是他们的审判者,我们不是审判者。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17至20节中说,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敌人的头上。不要怒火中烧,自己去伸张正义。 与自己的关系 保罗劝我们应当一无挂虑(腓4:6)。在这三节(4-6)经文中,他似乎给我们两项极困难的任务:常常喜乐(腓4:4),以及应当一无挂虑(腓4:6)!而这两者是彼此相关的;喜乐的人就不会被忧虑辖制;一个忧心重重的人不可能有喜乐。但我们如何能够脱离挂虑的捆绑呢? 解决之计就是祷告。在一个充满祷告的氛围中,忧虑是很难继续存在的。保罗进一步的说明显示,这并非陈腔烂调。提到祷告时,他用了不同的词语(祷告、祈求、感谢、要求)。他是指我们当谨慎、耐心地向神陈明我们的需要,逐一细述我们的景况和担忧。这也是将重担卸给耶和华,祂必抚养你(诗五十五22)的意思。 我们注意到,保罗也将「感谢」纳入他对祷告的多重描述中,因为保罗所认为的祷告,不仅是一张列出需求的清单,而是一颗全然向神敞开的心,这也包括因祂一切所是,以及祂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而心存感谢。 现在我们就清楚了解,为何让人心焦如焚的挂虑,是无法与祷告并存的;当一颗心脱离自身的束缚,转而向神发出赞美时,忧虑就再也无立足之地了。 经常向神祷告的基督徒会发现这个奥秘:「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4:7)。保罗说到的这种平安,好像四围有军队驻守一样。这对腓立比的基督徒而言,是一幅很贴切的图像,因为腓立比城不断有罗马军队驻防。 使徒如是说:神本身就是那赐平安的神(腓4:9);这就是天堂的景况。你目前身处充满痛苦忧虑的世界,远远离开你所属的天堂之城。你如今虽然远离家乡,但神必差遣平安的军兵来保护你。 是的,即使我们活在现今这样的世界中,仍然可能享有喜乐与平安。但是只有被恩典所呵护的心,才能得到这种平安与喜乐。 在现今世界里,许多人都企图用清心寡欲来逃避挂虑;但保罗教导我们,唯有我们的心正确地得到充满之后,才可能拥有真平安。保罗指引腓立比信徒到一个仓库前,他们可以从其中任意支取那些能够充实心灵的东西: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有德行以及值得称赞的事。当人心被这些充满后,就不再给那些会制造忧愁、破坏平安、摧毁喜乐的思想任何立足之地了。 我们要如何锻炼自己的心思呢?再一次,保罗如此回应:让使徒的榜样和教导来塑造我们(腓4:9)。我们正在进行的研读圣经,就是使徒所提供的处方。我们若经常采用它,就能享受到从神所赐的真平安(腓4:9)。 (选自作者《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他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他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我所亲爱、所想念的弟兄们,你们就是我的喜乐,我的冠冕。我亲爱的弟兄,你们应当靠主站立得稳。”(腓三20~四1) 保罗一再强调「榜样」和「典范」在基督徒生活中的意义;然而,有些榜样值得效法,有些却需要规避。他要我们特别注意假教师生命中常常显露的一些特征。 保罗的书信始终在表达一个基本的原则:我们的思想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他在此书信中也多次提到这一点。这原则可以运用在虚假的教训上,也可以运用在基督教的真理上。因此,保罗提醒他的读者,假教师早晚会因他们在道德和生活上的败坏,而暴露出他们错误的教义。他在腓立比书三章18-19节指出了假教师生命的四个特征: 一、他们行事是基督十架的仇敌。 二、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 三、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 四、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 紧接着保罗让我们看见,基督徒在生命的每一方面: 品格、所信的主、所拥有的荣耀、和最后的结局,都与假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基督徒的品格 基督徒是天上的国民(腓3:20:),在世上是寄居的、是客旅(彼前一1,二11),他们真正的家是在基督里,是活在神的面前。 保罗此处用了一个很妙的比喻。我们前面已提过,腓立比在一个世纪之前已成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腓立比人受罗马的律法辖治,穿罗马人的服饰,官方公文使用拉丁文字;甚至连腓立比的建筑物都带有罗马风格。但更重要的是,腓立比的居民都享有罗马公民的特权。 居住在腓立比,却是罗马的公民;虽不住在罗马的首都,却过着罗马人的生活。这正是基督徒的最佳写照!我们是在基督里,有从天上来的呼召;我们属于世界以外的另一个国度,是天上的子民。我们当然有不同的特质。我们无可避免的会与众不同,因为我们的心思不在世俗的事物。事实上,我们正热切地等候我们的救主从天上再临(腓三19-20节)。 天上的主 保罗说假教师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腓3:19);也就是说,他们的崇拜是向下、向里面的。为了让他们的假神活着,他们必须喂饱那些神衹。相反的,基督徒的敬拜是向上、向外的。并且一直向前仰望那位神,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腓3:20;参考多二13)。 我们应该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所敬拜的对象将来会如何?这位神会给你怎样的未来?诚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罪会带来欢愉(来十一25),但却转眼成空。惟有「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十三8)。 耶稣基督使我们今生和来世都有盼望。那些专以地上的事为念的人(腓3:19),就只为今生活着,只求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在今生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对来世也没有真实喜乐的盼望。相反的,基督徒现今就享有恩典之福,并切切期待他们的救主从天降临,接他们回到父家。 基督徒和那些受世界挟制的人,在本质上实有天壤之别! 基督徒的荣耀 假教师的「荣耀」乃是「他们自己的羞辱」(腓3:19:)。相对的,基督徒却期盼着一切羞辱都将转变为荣耀。 耶稣基督不仅将以我们的救主这个身份从天上降临(腓3:20:),祂也将以统管全地之主的身份来临。祂的大能将使万有都归服于祂(腓3:21:),有一天祂必向全宇宙显明祂的权能。 我们不妨像保罗那样,经常思想这一幕颇富戏剧性的场景: 我们既有属土的形状,将来也必有属天的形状。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林前十五49、51-52) 我们的未来不是这世界短暂的满足可以比拟的!我们将要像基督,因祂必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腓3:21),那时我们的救恩就完全了。 自始至终,救恩就是一个将我们转变成基督样式的过程。首先,这包括我们重生,得以进入祂家中(参考约三);然后,耶稣基督的荣美日益彰显在我们的生命中。现在,保罗提出了令人惊讶的结局:这个卑贱的身体,本来是用地上尘土所造的(创二7),因罪和病痛而变得软弱,最后将难逃死亡和腐朽的羞辱;然而,当基督把这样的身体从尘土中举起时,它就被转变了。「死人复活也是这样: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所种的是软弱的,复活的是强壮的;所种的是血气的身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若有血气的身体,也必有灵性的身体(不是一个『无实体的』身体,而是一个藉着圣灵的大能而得以活着的身体)」(林前十五42-44)。这是何等的荣耀啊! 基督徒的冠冕 谈到基督徒的将来,绝不是新约圣经作者的凭空想像;因它总是能激发行动,令人产生喜乐(例如彼后三11;约壹三1-3)。保罗如今将他的整个生活,放在救主必要再临的这个盼望上。他眺望将来,就想到他和腓立比信徒的关系具有多么隽[juàn]永的意义。保罗使用他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二章19-20节的说法,称呼他们是「我的喜乐,我的冠冕」(腓四1)。 腓立比教会的信徒是他的弟兄,他爱他们,渴望见到他们。不像假教师只对羞耻的事感兴趣,他们与信徒的关系是极短暂的。但保罗和他们的关系却是持久的。更进一步说,这关系将转化为荣耀——成为保罗的喜乐和冠冕。天堂,以及腓立比的信徒,都是属于保罗的。 要为永恒的事物而活!这是一门重要的功课。保罗让我们看见了它的意义:眼光要看得远,不要着重速成、肤浅的属灵成长方法,那正是假教师的行径。我们的目光要定睛于永恒的实际上,投注在生命长程的丰收上,而不要放在眼前的满足上。宁愿专注于耶稣基督将在荣耀中显现的确切应许,而不是只看自己和我们所喜好的事物。基督徒唯一能存到永恒的喜好,就是爱耶稣基督,并且爱祂的百姓。其余万事都将如尘土,一文不名。难怪当保罗面对基督与世界这两个选择时,他总是选择基督,弃绝这世界。结果是,他即使活在世界上,仍然能满有喜乐。这样的榜样,岂不值得我们效法吗? (选自作者《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这样看来,我亲爱的弟兄,你们既是常顺服的,不但我在你们那里,就是我如今不在你们那里,更是顺服的,就当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2-13) 我们在保罗的书信里,已经注意到「所以」这个字的重要性了。他用这个字把基督的升高和祂的降卑连结在一起(二9)。基督得荣耀,乃是祂降卑所带来的自然结果。保罗指出,基督的事工和基督徒的生命是彼此关连的。基督顺服天父,甚至走向十字架。保罗特别强调:凡在基督里、属神的人也必须顺服上帝(二12)。 没有任何基督徒可以在今生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保罗虽然不断在神的恩典中成长,仍然不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三12)。但他对顺服神这件事绝对不敢掉以轻心。对于使徒、或一个自称为基督徒的人,若仍旧过着不顺服的生活,不仅显示这人的不成熟,而且简直荒谬。一个人若属于「顺服的基督」,怎能对顺服神的事漫不经心呢?这是不可思议的!就福音的本质来看,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根本不可能过着属世界的生活(或作属肉体的人,林前三1)! 此外保罗也揭露,我们的顺服可能是虚有其表的,借以躲避圣灵的监督。保罗敦促腓立比的信徒,当他不在的时候,他们更要表现出加倍的顺服(12节)。在第12和13节中,保罗继续说明,他所看重的是他们对神的顺服,而不只是他们对自己这个使徒的服从(虽然顺服神实际上也包括顺服使徒的教训)。 真实或虚假的顺服 我们敢正视保罗所提出这一个尴尬的事实吗?基督徒的顺服有时只为了取悦人,而非取悦神。当使徒在场时,有些腓立比信徒可能会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一旦使徒不在时,也许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难道我们在信仰上中规中矩,只是为了取悦那些带领我们的人吗?只是为了逢迎、讨好他们吗?当他们不在时,我们的热心就打折扣了吗?我们难道是根据领导者的身份,或与他们配搭的服事之性质,而展现出不同程度的顺服吗? 保罗非常清楚这种极微妙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勉励腓立比信徒,「就是我如今不在你们那里,更是顺服的」(12节)。保罗意识到,神将领袖赐给基督徒团体,就是要他们鼓励人顺服基督。他并不是指责说,一旦教会领袖在信徒当中,他们的顺服就一定是虚假的。毕竟,神赐下领袖,就是要他们鼓励信徒顺服基督。不过,既然这是事实,若带领的人不在,不能亲自鼓励他们,信徒就得更加努力,学习顺服。 保罗先前已经对他们提过这点(一27),现在他要强调其重要性。他此处所说的一番话,不仅带有属灵的敏锐度,而且合乎圣经的教导。 腓立比的信徒当如何表现出他们的顺服呢?就是恐惧战兢,做成他们得救的工夫(12节)。 做成得救的工夫 研究保罗书信的人,常常会对这番话感到困惑。毕竟,保罗通常强调人得救不是靠「好行为」和「工作」,而是靠基督的恩典。我们称义,不是靠好行为,而是靠神的恩典。既然如此,他此处要我们「做成得救的工夫」,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保罗在这里不是说我们可以用「好行为」去赢得救恩,而是说我们在基督里得救的人,当如何去回应已得到的救恩。我们不是要努力去赢得(work for)救恩、去建立(work up)救恩,而是努力去做成(work out)救恩,以确定福音的影响力和寓意,已全面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因此第12节可译为「不断实践你们的救恩」。顺服乃是持续一生的过程,而我们在顺服的过程中,将看到耶稣在我们变化万端、不断更新的一生中,为我们所成就的事,具有何等非凡的意义。 有人认为,保罗在这里不是特别指个人的得救,而是指整个教会灵里的光景。这的确是他强调的一部分。他在上下文中提到腓立比信徒之间可能有分裂,所以勉励他们要合一(一27,二2,三2)。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基督徒合一的秘诀就是个人的谦卑和圣洁。除非个别的信徒有所成长,否则教会无法成长;除非每个信徒在个人生活中显出救恩的果效,否则我们就不能在会众的生活中做成得救的工夫。 这是如何实行呢?保罗的话让我们看见三个要点: 一、得救必须实践出来。 救恩是白白赐下的,得到救恩的人就是「祂的工作」(参考弗二8-10)。但救恩最终的目的,是要改造我们的生命成为基督的样式(参见罗八29)。这表示我们要像基督一样顺服,结出圣灵的果子。救赎并不是只发生在我们头脑里,而是在我们的思想、意念、感情和行为上。事实上,我们既然与神有了正确的关系,就必须活出这种关系的实质意义来。 保罗在这里用的复合动词意思不是「建立」(work up)救恩,而是在救恩里做成(work out)工夫。根据这一点,它可能是指持续在某一件事上下工夫,直到完成为止。保罗希望看到救恩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这才是「得救」的意义。神的恩典并未免除每个基督徒顺服神的责任,而是帮助我们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上都顺服祂。 二、我们必须以恐惧战兢的态度做成得救的工夫。 很明显的,这是保罗惯用的说法(参考林前二3;林后七15;弗六5;诗二11)。 乍看之下,这段经节所提到的态度似乎与他人有关;但若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不论一个人的背景如何,保罗认为每一位基督徒都应该意识到,自己是随时随地活在神面前的。信徒在生活中,必须随时存着一颗敬畏的心,知道我们的一举一动总是在神的眼里;神总是对我们的光景一清二楚,更奇妙的是,这位圣洁的神总是爱着我们。 敬畏神的心会在我们的顺服中产生一种特质,它让我们的顺服有方向(我们不是讨人的喜悦,而是荣耀神);它使我们的顺服更完全(我们的顺服是由神的慧眼来查验,而不是由罪人的眼睛来检视)。那是一种充满谦卑的顺服,对主的忠诚取代了自我的膨胀。 三、做成得救的工夫是一项崇高的呼召。 但保罗并没有丢下我们,让我们自力更生。我们之所以能做成得救的工夫,不仅因为神已经藉着祂的恩典,把救恩成就在我们生命里,而且祂还继续在我们的生命中完成救恩!祂不断在我们里面工作,所以我们能同时有意志和能力去做讨神喜悦的事! 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提醒我们防范两种常见的错误观点,这些观点会带出错误的生命态度。 1.假如我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做成得救的工夫,我就可以自居其功。 2.假如是神在我里面做成得救的工夫,那么我就不需要努力去跟随基督了。 但这并不是保罗的说法,他的教导是:我们的得救是本乎上帝的恩典。神的恩典召唤我们将救恩实践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层面上。我们可以在生命中做成得救的工夫,是因为我们深信神会一直在我们身上工作,直到达成这个目的为止。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领受这些经文中的挑战与鼓励,以竭力追求圣洁;因为人非圣洁,就不能见神的面(来十二14)。 (本文选自作者《字字珠玑-细读腓立比书》)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正像基督待教会一样,因我们是祂身上的肢体。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然而,你们各人都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弗五25-33) 在婚姻中,上帝对妻子的角色要求比较多?还是对丈夫要求比较多?现代人的直觉似乎认为,保罗要求太太扮演的角色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这段经文的论述,跟现代人的直觉想法完全不同。保罗说丈夫要爱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一样!哪个基督徒会说信徒的角色比基督的角色更困难?天父呼召基督在爱中为我们牺牲自己,而我们蒙召则是要顺服基督。哪一种比较困难? 丈夫爱妻子的典范和尺度,是以耶稣基督作榜样。如果有人怀疑保罗给妻子太重的负担,这段经文马上能解惑。 爱之约 保罗对这爱有进一步的描述。丈夫对妻子的爱是牺牲的爱,也是十字架的爱。这爱不只是承担所爱之人的痛苦,也不只是为了所爱之人而死。这爱的目标是要使所爱之人成圣。基督受死是为了洗净教会的污秽,使教会成为圣洁(弗五26);同样地,丈夫也要以牺牲的爱来爱妻子,好使妻子在人格上成长,拥有属灵之美(参彼前三3-7)。 这个概念的背景,当然就是耶和华和祂子民的关系,因为旧约视这段关系为婚姻之约。以西结书十六章所描写的,就是耶和华和祂子民之间痛苦的爱情故事。上帝看到以色列被遗弃、又污秽不堪,就怜悯她,给她生命。祂养育她,和她立下婚姻的誓约。上帝不但供应以色列的一切所需,还慷慨赐福给她。可是,以色列后来成了不忠的妻子,甚至还成为妓女。 保罗早已描述了上帝如何在基督里进入所立的新约。上帝已与信祂的犹太人和外邦人打造了联系,使他们成为祂儿子的新妇。祂是用水藉着道洗净我们,使我们成为祂的子民。这些话呼应了耶稣对尼哥底母的话:唯有从水和圣灵生的人,才能看见并进入神的国。这种超自然的出生方式洁净了我们。这种出生方式,通常是在福音宣告时发生的(“道”:参雅一18;彼前一23)。 所以,福音本身是丈夫的指导手册,训练丈夫如何爱妻子。丈夫面对的挑战是: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他们必须致力带给太太幸福。丈夫一定要为妻子而活,必要时还得为妻子而死。 为了强调这点,保罗阐述了“圣经的婚姻神学”后,又继续着墨于此神学的实际含意。从某层意义来说,丈夫如果不能这样爱妻子,是很不合常理的事。因为根据创世记二章23-24节的教导,丈夫和妻子已经成为一体(弗五31)。如果有人恨自己的身体,我们视这人为精神错乱,甚至可能患了精神病。妻子已经和丈夫成为一体,如果丈夫不爱妻子的话,他不但是差劲的丈夫,更是不正常的基督徒! 夫妻关系是极大的奥秘(五32),这奥秘深藏在婚姻之约里。夫妻关系直指一种更伟大、更根本、更持久的关系,也就是基督和教会的婚姻。 上帝在祂创造的世界中设立了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有其奥秘之处,可提供我们线索探究“终极关系”。婚姻关系中的夫妻经验,表明了“终极夫妻”——就是基督和祂的新妇(教会)。基督和教会的婚姻关系是“造于天堂”,结于地上,且会持续到永远。所有基督徒婚姻所蒙的呼召,就是要反映及彰显基督和教会的关系。这真是荣耀的奥秘! 实际的含意 整体而言,这段经文包含了崇高的教导。但就如圣经中所有的教导,这段经文具有非常实际的含意,而且“于……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三16-17) 举例来说,保罗给我们的教导会这么详细,是因为他知道撒但从一开始就不断地攻击婚姻。撒但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婚姻是上帝赐给人最好的礼物,祂赐给人伴侣,使人的处境变得“甚好”(创一31)。 撒但痛恨婚姻,尽其所能要摧毁婚姻,所以就在女人和男人间制造分裂。夏娃不再顺服亚当;亚当也不再这样爱夏娃、愿意为保护她而死。创世记三章就记载了亚当和夏娃互相指责的情景,他们吵架时,蛇则偷偷溜到暗处去。 婚姻在伊甸园中遭逢变故,到今日婚姻还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婚姻一直受到攻击。黑暗步步逼进,处于当中的已婚基督徒,必须认知到自己的婚姻会不断遭受攻击。但这黑暗也给了“光”在它里面发亮、揭露黑暗本相的机会。如果丈夫效法基督对教会的爱,用这样的爱来爱妻子,而妻子也用喜乐的心来顺服丈夫,以此展现信徒对基督的顺服,那么“光”就会大放光芒,充满整个家庭,而且还照亮了左邻右舍。 此外,保罗在此的教导也能为家庭生活提供引导。透过婚姻,一个新结合体——“一体”诞生了。因此,在婚姻中,人要离开旧生活,并开启新生活(弗五31),重新调整以前家庭的结构。家中每位成员都要记住这点! 基督徒婚姻在家庭内外,都具有强大的传福音力量。基督的恩典是基督徒婚姻的根基,因此,基督徒的婚姻可以向其他夫妻见证基督的恩典。丈夫对妻子的爱,可以彰显基督对我们的爱,妻子出于爱对丈夫的顺服,则展现出我们出于信心对基督的顺服。这样,孩子就能在父母的生活中看到福音。靠着上帝的恩典,在父母身上所见到的基督般的爱,及以基督为中心的奉献,都能鼓舞孩子信靠及顺服基督这位救主。 还有最后一项应用——是很重要的应用,因为保罗接着要向教会的下一代发表谈话。我们若能明白并体会保罗的教导,就能为婚姻作准备,受到某人吸引时,也能判断这人是否适合作一生的伴侣。 下列问题的答案,也许有助于当下解决择偶一事: •我是否已准备好让这个男人作我的头?我希望这个男人作我的头吗?我若顺服他,是否能为我带来一生的幸福,且能拓展基督的国度? •我是否爱这个女人,并且渴望看到她成圣、受祝福?我愿意做任何事来照顾她、保护她吗? 这些婚姻辅导指南,几分钟就能读完了。可是我们必须一辈子忠实地爱自己的配偶,才能真正做到上述的重点。 (选自傅格森著《字字珠玑——细读以弗所书》)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智者几乎尝试了一切,却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显而易见,他并没有找到自己所寻找的东西。他明白了诗人华兹华斯(Words worth)在其著名的十四行诗篇首所写的话: 这世界真够我们受的,朝朝暮暮,获取,消耗,我们一直在白费力气。 然而,我们已经发现,智者不时地暗示我们,他总是看到有人走他的老路。不过,后来智者学会了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情。他笔下流出的,也不再仅有厌世的讥讽。 在生活经历中,智者萌发了新的观点,这体现在“日光之下”短语的一再出现。在自己简短的见证中,他使用这一短语约有30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表达方式所强调的是,智者如果单从一个世俗人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的价值。那么这价值不在有限世界之外。但是某些地方也暗示出,他已不再是原来的自我。我们且耐心等待,听他向我们进一步诉说。 智者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日光之下,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日光之下,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本质 有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智者表达的是个人的经历。“我见”是典型的段首启语。但是,他究竟看见了什么? 不公的世界 我们有一种本能的感觉,凡事都应公平才对。有些习语就表达了这一观念。“凡事公平才好”(fair’s fair),“公平竞赛”(fairplay),公平,已经成为许多人生命中的基本黄金法则。事实上,这不正是黄金法则(Golden Rule)的精髓吗?——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参路6:31) 但是,打开报纸看看吧:这里写着,一儿童命丧醉酒司机轮下;那里写着,一少年惨遭强暴还有这里,有些人工作并不比你卖力,却赚走了几百万。有些人以伤风败俗的行为污染着社会,却在这一过程中赚得脑满肠肥。为什么这个世界如此不平等,不公正? 几年前,一位犹太拉比的书成了美国的畅销书。这本书之所以取得成功,部分原因必定是因为书名:《当好人遇上坏事》。 大多数人认为,这一道德难题需要得到解答。这样的生活是不公平的,是不合理的。这些问题需要给出解释才行。 这本书讲了很多我们看待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不叫《当坏人遇上好事》?是不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并不让人太困惑?为什么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好报”是我们应得的权利?我们通常更关心的是,为什么更美的事没有临到我们头上。 这位智者也发现,生活中的不公让人费解,也让人痛苦。但是,他拥有智慧,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一谜题。他意识到,只有当我们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问题时,我们才能发现其中任一方面的答案: 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这都是我在虚度之日中所见过的。(传7:15) 智者总结道: 世上有一件虚空的事,就是义人所遭遇的,反照恶人所行的;又有恶人所遭遇的,反照义人所行的。我说,这也是虚空。(传8:14) 关于“日光之下”的生活,他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享乐主义的结论: 我就称赞快乐,原来人在日光之下,莫强如吃喝快乐。(传8:15) 智者的这一“忠告”,重现于每种文化之中。如果凡事都没有意义,那么,让我们吃喝快乐吧,因为明天我们就要死去了。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写道:“只要把握今天,不要信赖明天”(Carpe diem,quamminimum credula postro)。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用英文极富诗意地道出了同一观点: 花开堪折直须折, 时光飞逝不待人; 今日花朵尚开放, 明天凋零不复存。 这位智者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上帝已经悦纳你的作为。(传9:7) 这似乎是满篇玩世不恭之辞当中出人意料的信仰告白,其实不然,这句话实际上表达了更加玩世不恭的态度:今朝有酒今朝醉,你永远不知道上帝(如果他真的存在的话)明天会让什么事情临到你头上。 关于这个是非颠倒的不公世界,关于“为什么好人遇上坏事”这一问题,这就是答案吗?是的,如果我是一个不信上帝的人,这就是答案。 事实上,对于一个不信上帝的人,这一问题是否有提出来的必要都成问题。一位持无神论观点的著名英国科学家对我们说,有一次,一个孩子患了癌症,行将死去,他的父母问道:“为什么会这样?”他回答道,这一问题不但没有答案,而且干脆就不是一个明智的问题。这个问题原本就不该问,因为根本就没有答案。无需赘述! 无论这一回答是多么残忍,对一名无神论者来说,这都是一个足够合乎情理的回答。毕竟,这一问题没有人能回答,其实它也没有终极的答案。没有上帝,人没有必要去问“为什么”,只需去问“该怎样”。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今日也就去摘我们的玫瑰花好了。日光之下的日子,就该是“日光之下”的过法。当我们的日头落山,我们的路走到尽头时,我们什么都留不住。我们自身并没有更高的生命意义。 愤世嫉俗的非信徒有时会问:“如果你们良善的上帝存在的话,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仿佛这世界的现实境况摧毁了信仰上帝的可能性。 基督徒并不是总能给这些难题找出圆满的答案。但是,非信徒的情况却更加糟糕:由于弃绝了上帝,他们虽大声呼喊,其实却是在问一个不合理的问题。如果没有上帝,“为什么”这一问题就没有终极的答案。没有人会理会我们的呼喊,生命也没有“意义”——有的只是生命本身。 但事实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始终在我们脑海中萦绕,在我们的心中盘旋,这表明,我们最终还是会听到上帝启示的回响。非信徒也会问这一问题,他们会发现,自己似乎与无神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也不能协调。真相正如保罗所说,他们必定是在抵挡真理。非信徒必定是否认了自己明知正确的事。(参罗1:18) 最后,智者渐渐明白了如何回答“为什么好人没好报”这一问题。答案可以简略地分为两部分: 其一,这世上并没有什么“好人”: 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上帝的;都是偏离正路……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罗3:10-12) 其二,故此,真正的奥秘乃是:“为什么不好的人会遇上好事?” 基于圣经的世界观与其他一切世界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的世界观让我们觉得自己理应得到好报;而基于圣经的世界观则教导我们,我们本不应该得到好报,我们已经丧失了得到好报的权利。 这位智者还有其他的感触。 不可靠的人 智者无法信任他人。个中原因很多。你不能完全相信别人所说的话,你不能相信别人所做的事,你也不能完全相信那些为你工作的人: 人所说的一切话,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听见你的仆人咒诅你。(传7:21) 智者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因为你心里知道,自己也曾屡次咒诅别人。(传7:22) 智者意识到,外部世界其实只是内心世界的反映而已,它并不可靠。但是,自己难道就可靠吗? 如今,他开始接近问题的核心了。不过,他又指出了另一个不易分辨的误区。为你工作的人不可靠,已经够糟了,更糟的是,他发现自己也是一样靠不住。但如今,他又发现,甚至那些吸引自己的人也不可靠。 我们之所以会被某些人吸引,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觉得他们值得信任。我们希望那些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人是值得信任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依赖他们。而在男女之间亲密的个人关系上,这一点更为重要。 但是,听听智者所说的话: 我得知有等妇人,比死还苦:她的心是网罗,手是锁链。凡蒙上帝喜悦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却被她缠住了。传道者说:“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个正直人;但众女子中,没有找到一个。”我将这事一一比较,要寻求其理,我心仍要寻找,却未曾找到。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传7:26-29) 这位智者并不是一个恨恶女人的人,他并非是由于失望或扭曲才这么说。在此,他从男性的立场出发说出了这番话,毕竟他是一个男人啊!不难想象,如果这位智者是一个女人,这番话会是什么样子。不管怎样,他说:“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个正直人。但众女子中,没有找到一个。”(传7:27-28) 在一千男子中只找到一个正直人,与在一千女子中找不到一个正直人,这两者并没有太大区别。这位智者把自己当成那唯一的例外了吗?有趣的是,我们中间有多少人,由于对他人的失败感到失望而开始怀疑,是否我们自己才是那唯一可以被信任的千分之一。 是什么事情使他感到失望呢?这件事情,我们的广告制作人凭直觉就能看出来,尽管他们从未将之公诸于众,甚或从未理智地承认,那就是,我们都有不诚实的天性。我们不值得被信任。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可靠的人时,我们其实是被蒙蔽了。 这位智者有过揭穿谎言的经历,这使他清醒地看到:有些人看似富有吸引力,值得信任,其实却是不诚实、不可靠的。诚然,我们经常使用语言来掩饰真相,尤其是在人际关系领域。今天,我们用“绯闻”来代替淫乱,用“爱”来代替“情欲”,用“磁性的吸引力”来代替偷窃——偷走另一个人的妻子或丈夫。有些人若被指控欺骗或者偷盗,他们会大失色,可是,若是在人际关系上有欺骗或者偷情的行为,他们却不会感到一丝脸红。由此而生的罪疚感,他们用花言巧语把心里的罪恶感隐藏起来。 或许,这位智者曾经认为不诚实只是好人身上的微瑕,但如今他看得更清楚了。不诚实并不是真我偏离了正轨,反而是我们本性的原形毕露。我们本来就是不诚实的人。我们对创造我们的上帝尚且不忠,那么,我们若是在上帝所设立的关系上表现出不忠,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不可靠、不诚实并非仅限于两性之间。这一本质状况,映射到所有社会关系上。它并非只是荡妇才有的问题,而是我们性格上共有的致命缺陷。 对这位智者来说,这一发现无异于当头一棒。但是,更糟的还在后面。 荒谬的未来 未来当然是不可预测的: 他不知道将来的事,因为将来如何,谁能告诉他呢?(传8:7) 对于这件事,智者非常确定: 遇亨通的日子,你当喜乐;遭患难的日子,你当思想。因为上帝使这两样并列,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后有什么事。(传7:14) 人却不知将来有什么事。他身后的事,谁能告诉他呢?(传10:14下) 更糟的是,未来不仅不可预测,甚至完全荒谬: 抱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拆墙垣的,必被蛇所咬。凿开石头的,必受损伤;擘开木头的,必遭危险。(传10:8-9) 智者以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幽默感写道: 未行法术以先,蛇若咬人,后行法术也是无益。(传10:11) 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个人境遇,都无规律或缘由可循。今生中我们可以确定的事情少之又少。每件事不在乎别的,只在乎“当时的机会”。“为什么”这一问题没有答案,只有“该怎样”这一问题才有答案。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传9:11) 很难相信这位智者是一位古人,因为他所说的话简直就和一个久经世故的现代人所说的一样。我们都是机缘巧合的产物。正如古罗马 作家卢克莱修(Lucretius,公元前95-45年)所说,生命不过是偶然凑在一起的一堆原子而已。只要掷骰子的时间足够长,次数足够多,原生浆液就可以变成莎士比亚(Shakepeare),泥巴就会变成弥尔顿(Milton),当然,它们可能会变成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或是希特勒(Hitler)。你永远无法确定结果会如何。天才、圣徒和暴君都一样,都是自然界之中的怪胎。事实上,按照这种人生观,我们无论好坏,都是自然界中的怪胎。 当今世代的思想与智者的言语如出一辙。现代人认为自己知识广博,不可能相信上帝,于是便开始谈论“当时的机会”和“大自然母亲”(Mother Nature,首字母采用了大写)。上帝被自然化,自然界却被神化。我们自己弃绝了上帝,却在这一过程中用一个较差的神灵来取代他的位置,使自己变成了这较差的神灵的儿女。我们就如早已入土的祖先一样,在自然界之中寻找自己的神灵。 这一点,可以从我们最畅销的报纸和最受欢迎的早间电视节目中得到最令人吃惊的印证:现代人是何等自负地弃绝了基督教传统。我们给占星师大量篇幅、大段时间来引导我们进入未来的生活,却几乎不给基督徒牧师一丁点时间来引导我们进入永生。我们中间许多人放弃了父辈的信仰,去相信占星术,因为他们相信占星术已被“科学证明”!我们不用圣经作为引导,却取而代之,从占星师那里寻求引导!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害怕去读保罗所描述的灵性堕落的两个步骤: 第一步,上帝的真理被谎言代替; 第二步,人们不再敬奉造物主,却开始敬奉受造之物。 他们将上帝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罗1:25) 当我们不再相信上帝时,我们就开始相信自然。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相信点儿什么。可是,当我们不再相信造物主时,我们便会去相信任何东西。 “日光之下”的生活并不关心上帝的同在和旨意,只是连续掷骰子的结果,如此而已。 必然的结局 人固有一死。这是最终必然的结果。但是,死亡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在思想自己的结局: 死了; 睡着了; 什么都完了; 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 我们心头的创痛, 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 都可以从此消失, 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 睡着了; 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 嗯,阻碍就在这儿: 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 在那死的睡眠里, 究竞将要做些什么梦, 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 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 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 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下面是这位智者在许多世纪以前说过的类似的话: 或是爱,或是恨,都在他们的前面,人不能知道。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都遭遇一样的事;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与不献祭的,也是一样。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祸患,就是众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样,并且世人的心充满了恶。活着的时候心里狂妄,后来就归死人那里去了。与一切活人相连的,那人还有指望,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传9:1-5) 智者总结道: 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作,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传9:10) 事实上,这位智者的情况比可怜的哈姆雷特还要凄惨。死亡是一阵能将生命毁灭的寒风,冻结了所有的希望。那无法避免的结果,也产生出很大的不确定性。死亡带着嘲笑者的面具,最终公平地临到每个人身上:义人和不义的人,富人和穷人。死亡使生命的所有差别都变得毫无意义: 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昧人在黑暗里行。我却看明有一件事,这两等人都必遇见。我就心里说,愚昧人所遇见的,我也必遇见。我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里说,这也是虚空。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永远无人记念。因为日后都被忘记。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传2:14-16) 智者看到,我们对生命只能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这一点与圣经中其他地方(参赛22:3;林前15:32)所说的也相符,那就是,如果没有死后的盼望,没有复活的应许,我们就吃喝快乐吧,反正明天我们都会死去。“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要明白这一点,无需极高的智力或超人的分析判断能力,这只不过是诚实思考而得的结论。这位智者无疑是一个聪明人,但是,他在此并非是作为一个天才发言,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现实主义者来讲论。现实主义者在面对“日光之下的日子”的最终真相时,都会说出这番话。日光之下的日子总有到头的那天。没有上帝,这就是一切。我们必须尽自己所能地享受这一切。 无怪乎,在智者这篇编年史的中间段落里,有一股浓重的愤世嫉俗的意味。当他揭下自己那自欺欺人的面具时,他明白了,如果没有上帝,自己不过是尘土,也将归回尘土。自己本就是无有,也将归于无有。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他真的能够接受这一切,活在这样的境况中吗?他真的能够接受这样的现实,就是自己的死不过是无休无止的虚空之河中的一滴水而已吗?进一步讲,他能够一直在这样的现实中活下去吗?他能够永远地止息那从自己身心各处发出的“生命绝非仅止于此”的呐喊吗? 作为一个智者,他必须为这些深植内心的本能的渴望找到一个解释,才能面对这一切。 生命的意义 这位智者是一位可爱的老实人,想不喜欢他都难。我们要问的是:他发现生命的意义了吗? 答案开始揭晓。但是,智者暗示,早在他的编年史未得出最后结论之前,自己已经找到了一点线索: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传7:29) 智者并没有说明自己是如何渐渐明白这一点的,但他的话显然是一段个人的见证。他一定意识到,生命看上去毫无意义,其中必有原因。他只能慢慢地发现答案,因为他要忍受质疑自己整个人生基础的痛苦。在思考过程中,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如今,他要纠正这一错误。这并不容易,但他明白,这一错误必须得到纠正。 智者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他预设自己的属灵状况是正常的。但是,真相乃是,我们所有人在灵性上都不正常,我们乃是有病的、败坏的、扭曲的。 人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所造的。人被造,是为了在世界上成为上帝形象的缩影,反映出上帝的性情(参创1:26-27),与上帝相交,服事上帝,明白上帝的作为,享受上帝的同在。但是,人却背离上帝,违背上帝的律法,藐视上帝的爱,企图自立于世。因此,人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不但使自己的后裔变得歪斜悖谬,甚至让整个世界都一同遭殃。自然界和人类世界都出了问题。智者开始明白了这一点: 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传7:20)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人的罪。 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祸患,就是众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样,并且世人的心充满了恶。活着的时候心里狂妄,后来就归死人那里去了。(传9:3) 我们是为了彰显上帝的伟大和荣耀而被造的,但我们却沦落得千疮百孔。因此,我们不能清楚认识上帝以及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无怪乎智者开始觉得,凡事都是虚空,因为他看待凡事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Cur Deus Homo是基督教会史上的著名著作之一,这句拉丁文的意思是“上帝为何化身为人”,作者是坎特伯雷主教安瑟伦(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年)。该书采用对话的形式写成,对话双方为安瑟伦和他年轻的学生波索(Boso)。正如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波索是个领会得很慢的人。不过,这正好给了安瑟伦机会以简单而生动的方式来解释基督教信仰。 在这本书中最著名的一个段落中,安瑟伦中肯地回答了波索,他说:“你还没有计算罪的重担。” 我们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此:不计算自己的罪。我们认为自己的思想在灵性上和道德上都是中性的。倘若说起罪,那也是我们自己以外的世界中的“东西”。但真相却是,罪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我们里面,以至于它控制着我们对一切事情的看法和感觉,我们却不知道。只要情况一直如此,我们就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世界是这个样子。 一位新约时代的基督徒曾做过如下深刻的分析: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1:21-22) 不过,这位智者已经暗示我们,他很快就会看清真相: 我见上帝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3:10-11) 智者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感到沮丧,觉得凡事都没有意义,其实是因为上帝使世人劳苦。上帝在时空里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他也希望我们能够认识他,享受他的同在,因此,他将永生以及对永生的渴望安置在我们心中。所以,我们永远不会在这世界上获得最终的满足。我们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也是为上帝而造的,我们若不与上帝相交,不为上帝的荣耀而活,我们就永远不会感到满足。我们是为永生而造的,不是只为有限的时间而造的。我们是为与上帝同在而造的,不是只为时空之中的生活而造的。无怪乎,当我们背离上帝时,我们会感到困惑和沮丧。倘若我们选择活在黑暗中,我们就不可能看见什么,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但是,罪不仅使我们感到沮丧,它还改变了我们的结局。不过,即使是在罪中,我们还是会对永生有“思乡之情”。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减轻我们这种思乡之苦。 根据圣经新约的记载,即使是一个不信的人,也无法逃避对上帝的认识。他可以压制这种认识,却无法逃避这种认识。世上从来都没有真正的无神论者,有的只是反对上帝的有神论者。在他们内心的深处,他们知道上帝是真实的。我们也不可能永远地压制这种认识。我们不可能一直如此。这是上帝的世界,所有活在世上的人都要依靠上帝所赐的资源而活。 人本主义的原则认为只有一个物质的世界,但却不能解释一切事情的规律,也不能解释我们的本性。实际上,如果你认真地聆听西方人本主义者的话,你会频繁地发现,他们其实借鉴了基督教的信仰、概念和语言,如此才能与生活发生联系。为什么会这样?奥古斯丁(Augustine)的名言如同智者的回声,是千真万确的: 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我们只有一处泉源可以汲水解渴,别无他处可寻。只有上帝才能让我们永远不渴。 我们将看到,这位智者还有许多东西要教导我们。但是,让我们暂时停下来,来思想他所说的话。想一下,你的罪有多沉重。 (选自《日光之上》,张宇栋译,团结出版社。)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在2015年的美巡赛(高尔夫职业巡回赛)上,克雷恩(Ben Crane)在完成第二回合后,决定退出比赛。他这样做付出了极大的金钱代价。不管怎样,克雷恩认为若不这样做,要付出的个人代价更大(那天早上他阅读了前美国莱德杯[Ryder Cup] 队长戴维斯拉夫三世[Davis Love, III]所写的灵修文章,备受鼓舞)。 克雷恩意识到自己违反了其中一条更隐藏的高尔夫球规则。如果我所追踪的故事属实,那就是他在障碍区寻找球时,把球杆斜靠在一块石头上。他放弃了这个球,这样的行为是要受必要的处罚的,比赛继续,他完成了这一回合。他本来可以过一个轻松舒适的星期五晚上;一个如愿以偿的周末在向他招手。然而,克雷恩在想:「我应该为在障碍区球杆触地接受处罚?」这是毫无疑问的(规则13.4a)。故此他自动取消比赛资格。 (明白了吗?希望没有Tabletalk杂志的读者,因知道非法赢得奖杯,今晚会辗转难眠。) 克雷恩的行为受到广泛的赞誉。网络上既没有出现铺天盖地的恶意和贬损的攻击,也没有接收到心胸狭窄的仇恨邮件。所有人都向他致敬。有趣的是,似乎没有人评论说道或写道:「克雷恩是这样一个律法主义者」。 不要误会,Tabletalk杂志不是开设一个新的体育专栏。但克雷恩对高尔夫规则一丝不茍的态度,竟然赢得如此之高的赞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事,然而,即便在教会,以一丝不茍的态度对待生活规则,(更明确的)上帝律法,结果会是相反的。 某方面出了问题 这问题是,无论耶稣抑或保罗对律法都没有异议。保罗所著的恩典的福音巩固并确定了律法的地位(罗三31)——即使上帝的律法以否定句式表达,例如提多书二章11–12节:「神拯救万人的恩典……训练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NIV:teaches us to say )。记得耶稣在马太福音五章17–19节的说话?我们对法律的态度是我们与上帝国度的关系的试金石。 那么,问题是什么?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不明白恩典。如果我们明白,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奇异恩典》的作者约翰牛顿会写道:「对律法本质和设计的无知是大多数宗教错误的根源。」 这里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圣经里,明白恩典的人爱慕律法。(顺便说一句,仅仅凭反律法主义的论战是不会产生这种爱的。) 再想想克雷恩。为什么他会遵守那项复杂的高尔夫规则?因为他热爱高尔夫运动。信徒有点类似,但更重大。那就是我们爱上帝,也会爱慕祂的律法——因为律法是上帝的。一切都植根于这美丽的,符合圣经的简洁真理。 根据亚当、摩西、耶稣这三个人,和他们所代表的「阶段」或「时代」来思想上述问题。 亚当 在创世之初,上帝赐下诫命。这些诫命表达了祂的旨意。因为上帝是良善、智慧、慈爱、恩慈的上帝,因此祂的诫命总是为我们的益处而设计的。祂希望成为我们的天父。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男女之后(创一26–28a是一项极重要的声明),立即赐下法令,让他们遵行(创1:29)。这里的经文脉胳清楚表明这项基本原则:上帝是主;人是祂的形象。上帝创造人来反映祂。上帝是掌管宇宙的主,人是地上在主之下的臣民。上帝的目标是在与人的生命团契交通里,彼此相互分享和创造(创一26–2:3)。所以,上帝赐给人一个开始——伊甸园(创二7)。上帝希望人扩展花园到极地,并以渺小的创造者的身份——原始的伟大创造者的形象模仿者,来享受它(一28–29)。 上帝的创造命令考虑的是我们对祂的形象和荣耀的反映,上帝形象的承载者被造要像祂。「你是我的形象样式。你要像我!」这项原则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被放置在上帝的所有命令里。这项原则在利未记十九章2节的命令里反映出来:「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圣洁的」(利19:2)。 这表明上帝形象的承载者是受造的,可以说,天生要反映祂。不错,有外来的律法赐给他们,但在上帝形象的重建中,外来的律法只提供「律法」的具体应用,律法早已刻在良心上。 亚当和夏娃本能地模仿上帝,要像祂一样,因为他们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样式被造的人,正如小塞特本能地表现得像他的父亲,亚当那样,因为小塞特的「样式和形象都和自己相似」(创五3)。有其父必有其子。 但随后堕落到来:罪,违背上帝启示的律法,人内部的本能出现功能障碍,导致形象扭曲。镜子的形象躲避上帝的凝视,转离上帝赐予的生命,自那时起,所有人(除了基督之外)共处于这种光景。上帝依然是同一位。祂对形象的设计依旧不变。但形象损坏了。由伊甸园的尘土造出来的人,变回尘土本身。 你必汗流满面,才有饭吃,直到你归回地土,因为你是从地土取出来的;你既然是尘土,就要归回尘土。(创三19) 我们仍是上帝的形象,治理我们,让生活得最好的律法是不变的。但现在,我们憔悴枯槁、筋疲力尽、心理扭曲、偏离中心、行为扭歪,且携带着一股死亡的气息。我们曾经是首席运营官,现在成了流浪汉,靠偷窃公司老板(慷慨提供我们的耶和华和儿子)而茍且偷生。法律仍发挥功能,但极其靠不住,并非因为法律不完美,乃是因为我们有过失。 没有律法的外族人,如果按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就表明律法的作用是刻在他们的心里,有他们的良心一同作证,他们的思想互相较量,或作控告、或作辩护。(罗二14–15; 另参看罗七7–25) 但上帝希望祂的肖像——祂的形象——恢复。 摩西 在本质上,摩西律法——被总结在十诫当中——创世之初刻在人心版上的法规被重新写在石版上。但现在,律法来到堕落的人类当中,包括赎罪祭条例,它们来满足人类新处境的需求。律法来到一块特定土地上的一个有区别的民族当中。在创世纪三章15节所应许的救主出现之前,律法来了。因此,大部分律法以否定句式(消极性诫命)赐下,并为土地上的一个特定的民族附加了相关的应用,有效期直到律法的预表和献祭在基督里应验。 律法赐给那些处「在孩童的时期」的人(加3:23–4:5)——大部分是否定句式。早在我们向孩子们解释电力如何工作之前,我们就教导孩子,也是用否定句式表达:「不要把螺丝刀插入电源插座!」这是保护他们最简单和最安全的方法。 消极性诫命(以否定句式陈述)蕴藏着积极的命令,这对旧约的信徒来说是清楚明确的。「不可有别的神」这种消极性诫命表现了一幅展开的,尽心爱上帝的绚丽图画,第二到第四条诫命充实完整了这幅图画。其余的诫命是消极性的,需要在「要爱人如己」的前提下中详尽阐述。 此外,因为以动物献祭来代替人赎罪,祭物和敬拜者之间明显不相称,因此无法实现罪人想象的赦免。一个旧约信徒会一连两天到圣殿献祭:祭师仍旧站在祭坛上,献上同样的祭物(来十1-4,11)。最终的相称足够祭物将会到来。 十诫赐给土地上的百姓,应用在社会和公民生活上。但当百姓被分散在世界各地,这些地方律例不再以同样的方式生效。上帝的国度的保存和推进将不再依赖它们。 「道德律」将继续,「礼议律」已应验,「民事律」被废除,这些在威敏斯特信条的教导中都有清楚的表述,尽管我们仍可从礼仪律和司法律学到很多事情(十九3–5)。一个旧约信徒能理解这一点,虽然不够清楚。毕竟,只有十诫,作为上帝属性和心意的表达,被放在约柜里。是的,律法是一部,因为赐下律法的上帝是一位。但摩西的律法并不是单一的,它是多层面的——有基础,也有应用的领域。前者是永久性的,后者是临时的安排,直到曙光出现。 旧约信徒真心爱慕律法。律法是他们的喜乐。立约的上帝非常关心祂的百姓,向他们重新表述祂那原初的命令,好让律法能指引他们这些罪人。认识、默想十诫和整本托拉(律法)的旧约信徒,大大提高了应用律法的能力,即是把律法有效地应用到上帝对他们生活每一方面的护理中(诗一)。上帝律法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整个生命提供了的保障和方向。 在大学一年级的结束时,我在一所学校里教导年轻的罪犯。他们的生活是受到严格的限制。但让我惊奇的是,团队里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对学校感到自豪和公忠爱校。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了解到这些男孩知道自己的身处之地。他们摆脱了自己的本性和任性,他们是安全和受保护的。老师们有爱心地管教他们。他们有规律地用餐,也许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次经历。是的,有时规则让他们很恼火,毕竟,他们是罪人,但他们是安全的。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刚回到学校的环境,就再次犯法。我明白为什么即若可能我无法容忍他们,但在那儿他们受到照顾和保护。 在加拉太书第三至四章,保罗使用了不太一样的实例。旧约圣经的信徒是处在孩童时期的产业承受人,生活在受摩西律法约束的环境里。但如今在基督里,救赎历史正处于发展阶段。有一个自由的新维度。你不必检查日历,看看今天是否圣日。你不必检查食肉和你衣服上的标签。你不必带更多的祭物上圣殿。因为基督已经来了,我们已从教养院放出来。「这样,律法成了我们的启蒙教师,领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可以因信称义。」(加三24)然而,加固了的律法——为什么它应该改变?为什么我们对同一位天父的顺服会有所减弱? 我们发现,不思想耶稣,我们就不能完全明白摩西律法。上帝打算收回祂的肖像。 耶稣 耶稣来重新创造新的,真正的人,新造之人的标志是被修复的心爱慕主,渴望像祂。法律本身不能完成我们内在的转变。转变需要赦免、释放、赋予能力。借着圣灵,上帝在基督里全供应给我们。 律法是因肉体而软弱无力,所作不到的,神作到了:他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样式,为了除掉罪,就在肉体中把罪判决了,使律法所要求的义,可以在我们这些不随从肉体而随从圣灵去行的人身上实现出来。随从肉体的人,以肉体的事为念;随从圣灵的人,以圣灵的事为念。(罗八3–4) 也许是因为耶稣知道人们会从祂的教导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耶稣解释说,我来不是要废除,而是要成全。祂要完全填满摩西给定的「框架」(太五17–20)。祂也明确表示,祂打算恢复我们里面的上帝肖像和形像(太五21–48)。正如我们所知道,祂作了一系列对比。但祂的说话不是「经上记着……,但我说……」,相反,祂的说话是「你们听过有这样吩咐……,可是我告诉你们……」。祂不是把自己的教导与上帝的律法对比,而是与拉比的解释和对经文的扭曲对比。 在新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摩西登上在地上的上帝的山,带着刻着律法的石版下来。但后来,他向上帝表达,渴望上帝的灵降在祂的百姓身上(民十一29)。摩西律法能发出命令,但它没有能力。相比之下,基督升到天上的上帝的山,圣灵降临,把律法写在我们的心版上。 希伯来书的作者两次明确指出对耶卅一章31节的引用(来八10; 十16——惟一的『律法』,这里可以认为是指十诫)。借着圣灵,律法的主将上帝的律法重新写在我们的心版上。借着遵守律法的基督的圣灵所赐的大能,我们爱慕律法,因为我们爱上帝。正如在旧约圣经,生命的原则是:「我是圣洁的,我爱你,所以你同样要爱我,要圣洁。」在新约圣经,生命的原则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人性中,上帝的儿子耶稣是上帝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像耶稣。」毕竟,我们变得像基督,一直是天父要求我们达到的终极目标。 因为神预先知道的人,他就预先命定他们和他儿子的形象一模一样,使他的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他预先命定的人,又呼召他们;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使他们得荣耀。(罗八29–30) 爱慕上帝的律法 「你必须爱慕上帝的律法」这句说话有双重含义。你必须爱慕它,这是一项命令。但同时,因为上帝的律法是如此的好(为你的益处而设),所以「你必须爱慕上帝的律法」。这是理所当然的。律法是你的天父的恩赐。这意味着它保守你的安全健康,赐给你保障,帮助你过协商的生活。拿起西敏小要理问答(或西敏大要理问答更好),阅读诫命的部分。从那里你能学习如何运用和应用生命的比赛规则。它们比高尔夫规则更容易理解。当耶稣说:「如果你们爱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时(约十四15),祂重复祂父亲的说话。其实,这很简单,但却是所有的要求。就像萨米斯(John H.)所写的赞美诗: 「信靠顺服,此外并无别路,若要得主里喜乐,惟有信靠顺服。」 (本文转载自改革宗电视台。文章原刊于Tabletalk杂志2016年六月号,本译文所引用的经文均出自圣经新译本。转自微信公众号:reformatiolumen) 转自微信公众号:reformatio lumen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在第十七至十八世纪的神学用词里,常将律法说成是种「行为之约」或「生活准则」,但这不常出现在现今的神学里。这是《精华》、精华人和《西敏信条》的常见说法。这说法听起来可能有些生疏,因它使用我们不熟悉的范畴。但无论我们处在什么神学传统,这种简略说法表达出一个重要真理。对信徒而言,律法的功用不是我们为了称义而必须达到的标准,而是作为基督徒生活的指引。因此,根据《西敏信条》所言论到律法作为一种行为之约时,真信徒不在律法之下,不因着律法而被称义或定罪,但律法在作为一种生活准则时,仍然对他们和别人都大有用处。无论我们是否使用「行为之约」这个古老用词,这里指出的思想相当重要。因为律法主义不仅出自扭曲神的恩典,同时也源自扭曲神的律法。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且我们将神的律法视为一种合约(附带需要履行的条件)而非视为圣约所具有的内在涵义(神出于恩慈而将这圣约赐给我们),律法主义就会开始浮现出来。 神的圣约(covenant)是祂出于至高主权、白白赐与的无条件应许:“我要作你们的神”而这具有一个多面向的内在涵义:所以,「你们要作我的子民」。 相比之下,合约(contract)的形式是:“我要作你们的神,如果你们活得像我的子民。”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所以」与「如果」。前者指出一段已经建立的关系具有什么内在涵义;后者指出在什么条件下,才得以建立一段关系。 在神学、教义与解经的历史中,有些人事先声明「圣约是一种合约」,但这通常没带来什么帮助。当比较优秀的作者作出这种声明时,他们很快会指出神立的约不同于一般商业合约。但我们还是应该清楚划分这两个概念。「合约」未必意味着一种出于至高主权的行动,或包含立约者所做的一种恩慈安排。它不像圣约一样具有无条件的、「舍己」元素“我要作”。通常在立约双方协商过后,会将条件写入合约;但圣约是无条件订立的。神的圣约具有许多内在涵义,但这些涵义都不是神与人协商之后的结果。我们在圣经发现的两个特点都表达出这项原则: (1)新约圣经作者在翻译希伯来文“berith”“约”这个字时,有两个希腊字词可供他们使用:“suntheke”兴“diatheke”。他们选择“diatheke”这个字。“suntheke”这个字的字首“Sun-”(“与………一起”、“共同”之意),或许可以说明他们为何不选这个字。这个字比较可能被诠释为合约用词,因为合约是双方一起(sun-)签订的协议,而非某一方对另一方所做的单方面安排。没有任何迹象显示,神的圣约是双方协商,彼此同意条件后签订的协议。相反地,神的圣约是一项礼物。 (2)当我们一想到神的圣约时,首先联想到的圣经隐喻,就是有关婚姻的隐喻。在婚约中,没有任何条件子句“如果”。相反地,夫妻是无条件地彼此委身:「无论顺境或逆境、富足或贫穷、健康或生病、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正是这种出于一方的无条件舍己,使婚约对另一方而言并非儿戏。因此,这不带任何条件的婚约(没有所谓“如果你如何,我就如何”)・牵涉到重大的内在涵义「她已经………所以我必须………」 同样地,当神与祂的子民立约时,那介于双方行动之间的连接词不是「如果」,而是「所以」。用现代的措词来说,先说明直述句(神委身于祂的子民)然后再带出适当的命令句(指出祂子民应有的生活方式)。祂的宣告自然会带出内在的命令涵义。 在《精华》成书的时代,许多人都在讨论摩西之约的性质。当然,不是所有神学家与牧师都抱持相同立场。但《西敏信条》采取大家达成共识的观点,将西奈之约视为进一步表达出亚伯拉罕领受的恩典之约。其理由是,在最初颁布十诚的背景里,(1)神顾念祂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立的约,以及(2)律法本身的序言,说明律法的背景是神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救赎行动。因此,有关神赐下恩典的直述句,构成有关律法之命令句的基础: 直述句:“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 命令式的涵义:“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选自傅格森《全备的基督》改革宗出版社,詹益龙译。) 转自微信公众号:reformatio lumen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在耶稣的几个比喻中,祂似乎是用大大违反当时文化的方法,来描述神倾倒给人的丰盛恩典,借此暴露出律法主义的心态。在祂的教导中,恩典往往出人意料之外,所以它的出现常令我们目瞪口呆,并引发人心最基本的反应,以致显露我们的内心。 例如,当那位父亲出于恩典而欢迎浪子回家时,就使长子的律法主义性情浮上台面。 同样地,蒙神算为义的人竟是税吏,而非法利赛人。 若仅靠律法,是无法使人被称义的。福音强调我们不是靠律法称义其中没有任何条件、没有“如果”和“但是”,而这种强调会显露出人心里的律法主义。 类似的症状也出现在葡萄园工人的比喻中。这些工人受雇于当天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早上九点、中午、下午三点或五点钟受雇。他们领钱的顺序与受雇顺序相反。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批人,是最后领钱的人。因此,他们有可能按照家主付给晩到工人的工资来计算时薪。晚到的人收到的工资,就跟家主承诺给最早雇用之工人的钱一样!所以后面领钱的人自然期望他们的工资会提高;他们已在计算自己的额外奖金了: 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就跟那些最晚上工的人领的钱一样!)。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 在这段经文的背景里,这个比喻正在强调一个更大的有关救赎历史的重点,而且大概是关于招聚外邦人的事。但在上下文中,我们看见耶稣巧妙地揭穿人的内心。若工作一整天的人没看见晚到之人领的钱,他们可能会毫无意见地接受自己的工资。家主展现的恩典,反而引起他们“公义的”愤怒。当他们按照别人因恩典而领到的钱,来计算自己的工作量真正应得的工资,他们就露出埋怨之心。 这就是恩典显露人心的意思。若恩典没有展现出来,他们内心的本相就不会被显露出来。 当然,我们可以假设,这些人之后对彼此说,他们的埋怨只是一时失常,他们平常并非“如此”但事实上他们的反应乃是一种显露。若他们之前从未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因为他们之前从未遇到这样的恩典。 这种「律法主义的脾气」有许多面貌。 有时,它在我们对神的服事里显露出来。有些较少恩赐、较没经验且预备不足的人,在教会里被赋予一些职位,而我们却被教会忽略。我们感到苦恼,却没发现律法主义的心!但使我们苦恼的是神的恩典,这恩典使我们恼怒,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认为,恩典应该永远按着功劳的原则来分配,好作为我们先前忠心服事的奖赏或肯定。毕竟,在小事上忠心的人,难道不应该获得更多恩典吗? 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就产生各种形式的妒忌,贪图神赐给别人的东西,以及认为神是按照个人表现、而非祂那父亲般的喜悦来分配各项赏赐。最终而言,这意味着我们不是根据「在基督里」和不配得的恩典,来判断个人身份与价值,而是从自己的表现及受到的肯定来判断。这也是一种难以察觉的律法主义。它从我们的心灵深处浮现出来,神赐给别人的恩典好像一块强力的磁铁,将它从我们里面吸引出来。恩典刺破“功劳”这个脓疮。 有时候,在我们顺服的背后动机里,也会暴露出律法主义。柯奎霍指出: “有些人之所以产生顺服的行动,是因惧怕神在律法中显明的忿怒,而不是因着相信祂在福音中彰显的爱;有些人之所以敬畏神,是因祂的大能与公义,而不是因为祂的良善;有些人认为神比较像是施行报复的审判官,而不像一位慈悲的挚友与父亲;有些人只想到神的威严可畏,而没想到祂充满无限的恩典与怜悯;这些人都显出自己处在律法主义心灵的辖制或影响之下……他们显出自己受到这种可憎的脾气所影响…有些人昐望神赐下怜悯,但这昐望是出自他尽力地完成自己的职责,而非由于发现神在福音里白白地、丰富地将救赎恩典赐给他;有些人期昐得着永生,但他们不将永生视为神透过耶稣基督赐下的礼物,反而视为从神而来的一种回报,补偿他的顺服与受苦;这些人也清楚显明自己处在律法主义心灵的权势之下。” 所以,律法主义有这些及其他许多面貌。《精华》的作者与那些欣赏此书的人领悟到一件事:有时只有冲击疗法才能重新导正那根植于律法主义的思想丶意志与情感。他们甚至假定,保罗被指控为反律法主义者的这个事实,表示他们自己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摘自傅格森《全备的基督》改革宗出版社,詹益龙译。) 转自微信公众号:reformatiolumen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一个人之所以缺乏确据,可能也跟误解苦难在基督徒生活中的角色有关。正如威廉•古柏所言,当神的护理使我们受苦时,我们只看见“令人畏惧的乌云”,而我们的回应通常是“用短浅的见识来判断神”。这是现代基督徒常见的直觉,他们在遭遇困难时,就立即断定神已经不喜欢他们了。 我们必须随身携带解药。我们不一定能正确诠释神的护理。我们也不该基于父神对我们的护理方式,来确定祂真的爱我们。此处的致命错误,就是以“神正在赐福我的生活”为基础,来建造蒙恩与得救的确据。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就会因生活变得艰难而开始动摇。但神是在基督里坚定我们对祂的信靠。祂已在十字架上特别显明祂对我们的爱:“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我们绝不可让自己的目光转离那位被钉十架、复活、升天并掌权的基督,也不可忘记要透过十字架来观看神的护理。 此外,若能了解苦难在基督徒生活中的几项功能,这会给我们带来帮助。 (1)苦难可以发挥矫正的功能:“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现在却遵守祢的话……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祢的律例”。受到痛苦和忧伤所管教后,我们就像浪子一样归回那位等候我们的天父,投向祂那爱的怀抱里。罗特福如此说:“没错,当基督给予爱的管教时,这对人的灵魂是有益的;当耶稣用祂慈爱、温柔的手掌掴人时,这对他而言是一种安慰与喜乐。” (2)苦难也会塑造人的品格,保罗说:“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许多人以为自己是“相当能忍耐的人”;但生命的法则告诉我们,只有在令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中,才能彰显、操练与加强我们的忍耐!因此,苦难成为神在我们身上的投资,藉此来塑造我们的品格。 (3)神也在苦难当中,向我们、在我们里面、也透过我们彰显祂的恩典与荣耀(这三个面向都很重要)。因此,保罗在肉体上的刺使他发现,基督的恩典是够用的,而且基督的能力在他的软弱上显得完全。他的软弱正好表明,他事工里的大能是出于神,而不是出于他自己。透过他在患难中从神领受的安慰,他就能够去安慰别人。不仅如此,假设保罗这样问:“主啊!为何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那么主要的答案不会出现在保罗自己身上,而是出现在别人身上:“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是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这样看来,死是在我们身上发动,生却在你们身上发动。” 最终而言,苦难会使我们渴望荣耀、也预备我们迎接荣耀。只有当我们感到将来荣耀的“极重无比与存到永远”,才会恰当地将我们的苦难视为“至暂至轻”的苦楚。 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这些苦难受到至高的父神所掌管。若不明白这点,我们就不是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苦难,而我们对于“神爱我们”的确据,也会被苦难淹没。 这就是发生在诗篇一〇二篇的作者身上的事。他因受苦而认为“祢把我拾起来,又把我摔下去”。这种错误的认知,使他将自己的生病、孤单感和艰难处境,解释为证明神残酷地苦待他。只有当他再次定睛注视神的真实本性时,他才重新确信神的至高旨意与信实守约。然后,他重新拾回对确据的感受,以致开始期盼现在和未来的福份!此处的基本道理,正是希伯来书十二章5-6节给信徒的教导(这段经文引用希腊文译本的箴言三章11-12节):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祂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箴3:11-12) (选自作者著《全备的基督》P259-262,詹益龙译,改革宗出版社,标题另加。) 转自微信公众号:改革宗周刊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改革宗种学有一个基本前提,即神是透过在人身上恢复神的形像,而在救赎历史中彰显他的荣耀。神的拯救工作总是关乎更新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恢复成创造时的真正样式。 没错,神的拯救是朝着最终的[得荣耀]前进,因此这拯救会使我们超越创造时的生命样式。但这拯救是双向的:领我们回到创造时的伊甸园,以及前往重新创造与得荣耀的伊甸园。神的启示也与此类似:圣经持续重提先前的启示与救赎模式,然后再指出进一步的启示。 有关这点的最基本道理,就是神先陈述拯救的事实,然后再带出适当的命令。这是圣经的基本文法规则。从这意义来看,恩典总是会带出义务、责任与律法。这就是为何主耶稣自已极力强调一件事:人对他的爱,是透过遵守诫命而表现出来。 的确,新约圣经教导我们有关爱的律法。爱就完全了律法。事实上,[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但圣经从未说爱是用来取代律法,其中有几个重要理由。 首先,律法的命令就是要人去爱,而爱所实现的就是律法的命令。爱的律法不是一个刚形成的新约观念;它位居旧约信仰与生活的核心,它要作为以色列的永久信条:神是独一的主,你们要专心一意地爱她。 其次,我们常忽略一个原则:爱需要行动的方向及准则。爱是一种动力,但它本身没有清楚说明方向。 保罗在罗马书十三章8-10 节阐述基督徒生活时,谈到这个重要的原则:爱就完全了律法。但他向我们清楚说明,他在这背景下所谈的[律法]是指[诫命](即“十诫”)。他引用四项[爱邻舍]的诫命(他的引用是依照申命记五章17-21 节在希腊文旧约圣经里的出现顺序)但他并不是只想到这些特定的诫命(不可奸淫、杀人、偷盗、贪婪),而是继续将[的诫命]包括在内。 诫命就像火车的铁轨。当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人心中,使人被这爱所激励时,他们就依循这铁轨前进。 爱能发动引擎,而律法负责指引方向。这两者相辅相成。若有人认为爱可以脱离律法而运作,这乃是一种出于想像的臆测。这种观念不只是拙劣的神学,也是差劲的心理学。爱需要律法来指引方向。 (摘自傅格森《全备的基督》改革宗出版社,詹益龙译。) 转自微信公众号:reformatio lumen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然,这个观点的力道已出现在主耶稣所说的「浪子比喻」里。即使我们认为这比喻只有一个重点,但它的主旨是透过几方面而表达出来。就我们的讨论而言,我们从一个角度可将这比喻称为「白白赐下恩典之救主的比喻」;从另一角度可称为「领受恩典之反律法主义者的比喻」;再从另一角度来看(在经文背景里,这或许是最明显的角度),也可将它称为「羞辱恩典之律法主义者的比喻」。 这位浪子思量要返回家乡,因为知道他父亲可以供应他的需要: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 但是,虽然他父亲的家足以供应他的需要,他却很自然地受到伊甸园遗毒的影响,意即相信「人必须靠自已赚取神的恩典」的谎言,难道父亲还会恩待如此有罪悖逆的儿子吗?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当他走近家时,他昔日轻视的父亲打破一切社会习俗(这位浪子理应先被大大羞辱一番),反而快跑过去迎接浪子。这位浪子在父亲的拥抱与亲嘴之下,结结巴巴地说出排练过的台词: 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但他排练过的最后一句台词:「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因着父亲的拥抱而未能说出口!这位父亲没有设下条件才让他儿子回家,他儿子并非必须「实行忏悔的行动」,才能回家享受父亲的恩惠。浪子不需要有「足够的悔改」,才能获得接纳。 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对他的大儿子也有一份深厚的负担。他再次走出屋子,去找大儿子。路加在引入耶稣所说的故事时,清楚指出这故事的高峰是在于这位大儿子,而不在于浪子:「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耶稣)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他们的议论与大儿子的埋怨互相呼应:「大儿子却生气。」 经文充分表达出大儿子的回应: 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 父亲以爱心回应他说: 儿啊…… 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耶稣在此揭露律法主义者的心,这颗心已吸收伊甸园的毒药。这样的心将神当作一个奴隶头子,而不是一位慈爱的父神,如同他处处限制人,而非慷慨大方。凡父亲所拥有的,都是大儿子可得着的。但大儿子关闭自己的内心,并认为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他的。虽然他住在家中,却比他的弟弟离家更远。他以为自己必须靠权利来赚取那些只能靠恩典领受的东西。 特别具有启发性的是,我们发现只有在慷慨展现恩典的情况下,深藏于大儿子心中的毒药(即律法主义的倾向)才完全显露出来。或许法利赛人也是如此。同样地,《精华》所教导的慷慨恩典,是否也在当时大大激怒人心? 这可能是耶稣最受人喜爱的比喻,而原因通常是我们把焦点放在浪子与父亲身上。但比喻跟笑话—样,都有“重点摆在最后”的原则。“关键句”会在结尾才出现。若是如此,这比喻要人注意的信息,就是大儿子(律法主义者)的心态很可能就出现在父亲的家中,而非出现在猪舍里——或者,用具体的话来说,就是出现在会众和信徒当中。不但如此,这心态有时(只是有时吗?)就出现在讲台上,而且潜藏在牧师的心中。 此时,这心态变得具有危险的传染力。但为何会有这种情况? 若我们反思精华争议及其相关文献,就会发现律法主义的心态通常可以追溯至相同的基本原则,无论它戴上什么面具。 (摘自傅格森《全备的基督》改革宗出版社,詹益龙译。) 转自微信公众号:reformatio lumen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因信称义」的观念是教会兴衰的关键,而这观念通常使人联想到马丁路德。无疑地,这观念也是基督徒个人的兴衰关键。我们对「因信称义」有多少程度的体会,必然影响到我们在基督里的自由与喜乐。 人唯独靠着恩典、透过信心、且在基督里白白地称义,而这称义是施行救赎的核心。信心使我们与基督联合,也吸收在祂里面的各样属灵福份,包括与神和好、欢欢喜喜昐神的荣耀、在患难中欢喜,还有以神自己为乐。信徒再也不被定罪,永远得着释放。律法因肉体软弱而有所不能行的事,神都已成就了。神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义成就在信徒身上。奴仆的心已成为过去式。 保罗在罗马书的先前论述里,使用一个引人注意的福音逻辑: 问:若称义是唯独靠着恩典丶唯独透过信心丶且唯独在基督里,我们哪里还能夸口呢? 答:没有可夸的了。 问:凭什么准则说没有的呢?凭行为吗?(参新译本) 在继续读保罗的对话之前,让我们先暂停一下。 这里的答案想必是「没错」。保罗一直坚决主张没有可夸的了,乃因我们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我们无法靠着自己的行为而称义。我们已经违背神的律法,无论是神在创造时深植在人里面的律法,或在西奈山启示的律法。 因此,凭着行为的准则,人就没有可夸之处了;我们没有任何行为能够使我们夸口。 但这不是保罗给予的答案,因为这不是他在这段经文脉络中使用的逻辑: 问:凭什么准则说没有(可夸)的呢?凭行为吗? 答:不,不是凭行为的准则。 问:那是凭什么准则呢? 答:凭恩典的准则。 保罗的推论既令人意外,又值得深思。的确,我们因缺乏行为,所以没有可夸的。但行为的准则(或法则)本身并未在理论上排除人的夸口。若我们有能力坚守这准则的话,我们就能说:「我靠自己做到了!」从这角度来看,我们可能有一些东西可以夸口。 所以,行为的准则是在实际层面排除人的夸口。排除夸口是就人的经验而言,并非就理论而言。 但恩典的法则在理论上就排除一切夸口的可能性!这法则指出我们对称义毫无贡献,并表明这完全是出自神的工作。按照恩典的定义来说,它排除人的一切资格与条件。因此,恩典除去、制止人的夸口,在人想要跟神说自己做出多少贡献之前,恩典就已堵住人的口。按定义而言,我们无法以任何方式丶透过任何途径或行动,来使自己具有领受恩典的「资格」。 因此,若要摧毁律法主义就必须认识神的恩典也就是说要认识自己。恩典突显出律法主义的彻底失败,并表明律法主义不但无用,也是毫无意义的;恩典能使律法主义窒息而死。 有时,基督徒渴望继续了解有关基督徒生活的「更深入的真理」。当然,有一种在理解方面的真正长进,代表信徒生命的长大成熟。但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更深入地挖掘并抓紧福音的首要原则。 然而律法主义的心态非常容易偷偷潜入我们的思想,尤其是在两方面产生影响。 (1)我们对「福音邀请」的思想 卢瑟福(Samuel Rutherford)是比多数人更加杰出的加尔文主义者,他在《基督舍命并吸引罪人来亲近》(Christ Dying and Drawing Sinners to Himself)一书中,提到一句似乎令人吃惊、并让某些人感到不安的陈述: 未蒙拣选的人也受到公平的邀请来相信基督,正如选民受到的邀请一样。 但若否定卢瑟福的这句话,我们就等于混淆神的客观工作与主观工作,并认为神是基于我们身上的某种条件而邀请我们来接受基督。 德尔汉(James Durham)是跟卢瑟福同时代的人,他提供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句话如何落实在传福音一事上。他用马太音廿二章4 节(「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来作为圣餐讲道的经文,题目是「福音的预备是最盛大的邀请」其中谈到「对谁提出邀请」的问题: 受邀的人不是一丶两个人也不是少数人;不是只针对大人物也不是只针对小人物;不是只针对圣洁的人也不是只针对世俗的人,而是你们所有人都受到邀请。这邀请是临到你们毎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及圣俗。 德尔汉继续说道: 这段话非常适合用来考验我们是否已完全掌握福音的含意,因为它们突题出一个原则:我们不是凭着自身的条件而前来相信基督,而是凭着基督自己的邀请。 后来,在十七世纪,崔尔(Robert Traill)也指出相同的重点: 是否有人希望,我们在面对最糟糕的罪人时,应该避免白白地邀请他们来接受神在基督里的恩典?我们无法同意这点,因为「“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值得完全接纳的(因此值得我们所有人传讲),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提前一15,新译本)。使徒们正是如此行…….他们首先在耶路撒冷传福音,而此处是生命的主被恶人杀害的地方;然而,当中有许多人后来听闻、接受并得着祂宝血带来的生命…… 难道我们应该告诉人们,除非他们是圣洁的,否则他们不可来相信基督吗?或者说,除非他们符合被基督接纳的资格,否则他们不可放胆来依靠基督而得救?这根本是在阻碍福音的传讲,或禁止所有人来相信基督。因为从未有任何罪人能符合这种资格。基督满有资格来得着我们(林前一30),但在基督以外的罪人,没有任何资格来得着基督,而是处在罪恶与悲惨的光景。若我们不在基督里,我们能够变得比这光景更好吗?不但如此,就算我们假设一个人有资格来得着基督,我敢大胆断言,这个人不会、也永远不可能相信基督。因为信心意谓着,一个失丧、无助、被定罪的罪人投靠基督而得救;但有资格的人不是这种人。 我们应该警告人们,他们不应太快相信基督吗?不可能有所谓太快相信基督。一个人有可能太快听从伟大的福音命令吗(约壹三23)?或者有可能太快做神的工吗(约六28-29)? 另一方面,律法主义也会偷偷潜入以下思想。 (2)我们对“成圣与称义之间关系”的思想 这方面的错误思想对刚成立不久的加拉太教会造成威胁。基督一开始就透过圣灵在他们身上成就律法要求的事,如今他们却想靠肉身成全在基督以外添加其他东西。那古老的诱惑再次现身,使他们误以为人需要具备某种资格或做出额外的个人贡献。 稀释福音的教导也对歌罗西教会造成威胁。他们已接受基督并在祂里面达到生命的丰盛,但他们后来却面对一种不是靠信心(这信心使人称义)得着的新福份和丰盛。但若要达到这种丰盛是有条件的:他们需要服从那不可拿、不可尝之类的禁欲规条,才能达到这丰盛。 这种教导是想靠着较低等的条件,来达到较高等的成圣。但它真正达到什么事呢?保罗说: 这种教导要求你们符合能达到丰盛的条件,但却使你们远离称义与成圣的能力,而这能力在基督里原本已属于你们,你们在祂里面已经死了、埋葬且复活了,祂的升天已帯领你们进入天上的生命。相比之下,由于你们是在基督里的人,所以祂如今已赐给你们一切益处。当然,你们必须脱去一切跟“在基督里”不一致的事,并且要在恩典中长进,活出像祂那样的生命。 想要“添加”额外的贡献,实际上是一种终将破灭的条件主义。因此,保罗说我们最初怎样接受基督,就当照样在祂里面行事为人——靠着恩典丶透过信心丶不倚靠自己的行为,但却凭爱心行事。 (摘自傅格森《全备的基督》改革宗出版社,詹益龙译。) 转自微信公众号:reformatio lumen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然,这个观点的力道已出现在主耶稣所说的「浪子此喻」里。即使我们认为这比喻只有一个重点,但它的主旨是透过几方面而表达出来。就我们的讨论而言,我们从一个角度可将这比喻称为「白白赐下恩典之救主的比喻」;从另一角度可称为「领受恩典之反律法主义者的比喻」;再从另一角度来看(在经文背景里,这或许是最明显的角度),也可将它称为「羞辱恩典之律法主义者的比喻」。 这位浪子思量要返回家乡,因为知道他父亲可以供应他的需要: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路15:17) 但是,虽然他父亲的家足以供应他的需要,他却很自然地受到伊甸园遗毒的影响,意即相信「人必须靠自己赚取神的恩典」的谎言。难道父亲还会恩待如此有罪悖逆的儿子吗?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路15:18-19) 当他走近家时,他昔日轻视的父亲打破一切社会习俗(这位浪子理应先被大大羞辱一番),反而快跑过去迎接浪子。这位浪子在父亲的拥抱与亲嘴之下,结结巴巴地说出排练过的台词: 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路18:21) 但他排练过的最后一句台词:「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路15:19)因着父亲的拥抱而未能说出口!这位父亲没有设下条件才让他儿子回家,他儿子并非必须「实行忏悔的行动」,才能回家享受父亲的恩惠。浪子不需要有「足够的悔改」,才能获得接纳。 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对他的大见子也有一份深厚的负担。他再次走出屋子,去找大儿子。路加在引入耶稣所说的故事时,清楚指出这故事的高峰是在于这位大儿子,而不在于浪子:「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耶稣)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路15:2)他们的议论与大儿子的埋怨互相呼应:「大儿子却生气」(路15:28) 经文充分表达出大儿子的回应: 我服待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路15:29) 父亲以爱心回应他说: 儿啊……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耶稣在此揭露律法主义者的心,这颗心已吸收伊甸园的毒药。这样的心将神当作一个奴隶头子,而不是一位慈爱的父神,如同祂处处限制人,而非慷慨大方。凡父亲所拥有的,都是大儿子可得着的。但大儿子关闭自己的内心,并认为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他的。虽然他住在家中却比他的弟弟离家更远。以为自己必须靠权利来赚取那些只能靠恩典领受的东西。 特别具有启发性的是,我们发现只有在慷慨展现恩典的情况下,深藏于大儿子心中的毒药(即律法主义的倾向)才完全显露出来。或许法利赛人也是如此。同样地《精华》所教导的慷慨恩典是否也在当时大大激怒人心? 这可能是耶稣最受人喜爱的比喻,而原因通常是我们把焦点放在浪子与父亲身上。但比喻跟笑话一样,都有「重点摆在最后」的原则。「关键句」会在结尾才出现。若是如此,这比喻要人注意的信息,就是大儿子(律法主义者)的心态很可能就出现在父亲的家中而非出现在猪舍里——或者,用具体的话来说就是出现在会众和信徒当中。不但如此,这心态有时(只是有时吗?)就出现在讲台上,而且潜藏在牧师的心中。 此时,这心态变得具有危险的传染力。但为何会有这种情况? 若我们反思精华争议及其相关文献,就会发现律法主义的心态通常可以追溯至相同的基本原则,无论它戴上什么面具。 (摘自傅格森《全备的基督》改革宗出版社,詹益龙译。) 转自微信公众号:reformatiolumen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刚开始教神学的时候,我以为基督徒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接受“更高深”的真理教导。但过不多时,无论是从我个人的经历中还是从对别人的观察,我都发现自己那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其实,所谓“更高深的真理”(若是真的有这回事的话)并非是什么信徒生活中的奢侈品;反之,此乃他们每日生命的必需品。这一发现令我不禁感到不安。我意识到,原来今天许多宣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对圣经基本教义架构的认识原是如此肤浅。我们往往自以为对新约信息早就熟习了,其实有时我们对这些信息的了解,莫过于初阶程度。 当我反复思想这个问题时,我似乎意识到一件事:我想,也许今日信徒的光景跟使徒保罗那个时代的相差无几。记得保罗在罗马书中、在哥林多前书里,一次又一次地问到:你们岂不知...,你们岂不晓得...(罗6:3,17;7:1;林前3:16;5:6;6:2,3,9,15,19;9:13,24)他连连追问,仿佛要藉此唤醒那些早期教会的信徒,让他们紧紧抓住那些他们本该熟知、却没有学好或早已忽略了的真理。基督教教义和基督徒信仰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信徒唯有对这一原则有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地成长。 许多教牧同工常常发现教会里有这样一个现象:大多数信徒,生性多半不是思考型而是实践型的。人们总是爱做不爱想。然而,《圣经》与教会历史均告诉我们,往往是思想家产生了行动家。不信,你大可回顾一下,在教会发展史中,甚至在你个人生命历程中,有哪些历史人物的生命曾经产生过最实际的影响力?你不难发现,纵使这些人对真道的研习可能并不一定隶属一套正规模式,他们当中鲜有不是圣经真理的学生的。从最伟大的神学家、殉道士、或思想精密、博学多才的布道家和传道人,一直到那些没有什么特别恩赐却大有能力的平信徒,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做过真理的学生,而这也正是他们大有成就的秘诀之一。知识和灵性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无论对我们常人的理性来说是何等矛盾的一件事,仍是一个必然的定律。基督徒的灵命应当建立在悟性和知识上面;正如箴言所说: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怎样。(箴 23:7)这句话实在是基督徒灵性光景最恰当的描述。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如何,我们的生活行为就如何。从整本新约圣经中,我们不难归纳出这个贯彻始终的基本定律。 基督耶稣的教训 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讲的无不是实用的基督教教义。也许对许多人来说,这些教训并不太实用。但是,主所训悔的,从头到尾都是有关日常实际生活的事。从祂的这些教训中,我们获得有关行事为人、意念动机、祷告、忧虑以及其它种种生活方面的实际教导。但是这些具体课题背后的根据是什么呢?主耶稣在教导中指出,信仰生活的根基在乎对神的认识,即对神的本质和神的道路的了解。主告诉我们,我们祷告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承认神是我们的天父,我们是衪的儿女,并且确信衪在我们祈求以先已经知道我们的需要。整篇主祷文可以说是一份教义手册,(如果真的有“教义手册”这回事的话)。主祷文提到神为父,衪高居在天、衪的圣洁、衪的名、衪的国度和衪国度的降临、衪神圣旨意的本质、衪的保守和供应、衪的赦罪、以及魔鬼的存在和试探诱惑的问题。在登山宝训中,那被誉为“天国生活蓝图”的教导,乃是对神的知识,以及神的属性和作为的展述,而这些即成为我们在世一切实际信仰生活的依归。 对于主的其它教导亦然。马太福音二十四章至二十五章、马可福音十三章、路加福音二十一5~36这几段被喻为“袖珍启示录”的经文,乃是主在世上对“末后的事”的教导。看它至今产生了何等实际的回响!主耶稣并没有只为传讲知识而传讲。衪教导、装备门徒,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都要活出基督徒真正的生命素质。 在约翰福音十三章至十七章中,主耶稣在被卖之前于马可楼上给十一个门徒的最后赠言,更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在那个时刻,我们的主心里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圣经说衪心里忧愁(约 13:21);而他的门徒呢,显然也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和极大的苦恼,圣经说他们也是心里忧愁(约14:1,27)。这时,主怎样行、怎样反应呢?我们的主只把思想集中在今日教会视之为至高至圣的基督教教义上面。主的思想提升到“三一神论”的教义上,衪说“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祂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约14:16~17),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约14:7,9,10),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说,祂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约16:15)。同时,我们的主也思想到有关“神的荣耀”的真理,祂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神要因自己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的荣耀祂。(约13:31~32),父啊!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约17:1),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因为创立世界以前,你已经爱我了。(约17:24) 如今,我们应当如何着手发掘这些宝贵、丰富字句中的含义呢?我们首先必须清楚认识一点,这些伟大的真理、就是那些常常被我们妄自视为只属于“教义”范畴的东西,正是主在最有实际需要的时刻用以激励门徒、甚至用以自持的基础。衪好像在说:“唯有抓住这些真理的核心,人才能在属灵经历的幽谷中站立得住。” 种种例证足以告诉我们:基督教教义是有其实际功用的。我们必须再度反省我们向来对教义性教导所持的态度和反应,好叫我们今后能更正确地将我们的属灵经验与教义一同结合起来。长久以来,有太多的信徒一直视教义为不切实际、枯燥乏味、甚至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厌弃神在圣经里所赐给我们的教义,我们怎能说自己是在顺服、聆听主的教导呢?我们的主在世的生活,是再现实不过了。然而衪却是用教义性的教导来喂养我们,好叫我们的生命成长得健全扎实、满有恩典。 使徒保罗的教导 请问,讲以下这些话的人,可否被视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我比你们多受劳苦,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林后十一23~28) 保罗在这一连串的困苦中何以把持自己呢?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他对上帝的性情、基督的工作、上帝行事的原则、以及圣灵内住在他身上的能力等知识,有清晰而确实的掌握。保罗的一生正是将信仰知识化成信仰经验的具体表现。这也正是为什么他会三番四次地追问早期教会信徒:“你们岂不晓得……?”的原因。他彷佛在说:“要是你们早知道、早明白这些真理,你们的日子就不会熬得这么艰难了。” 在这里,没有哪本圣经译本比腓力译本(J.B.Phillip)对罗马书(12:1-2)演绎得更贴切了。经文译道: 弟兄们,我睁眼定睛在神的慈爱上以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圣洁且蒙悦纳的活祭,此乃你们最明智的敬拜。不要容让周遭的世界把你们挤压成它那样的模样。倒要让神重新陶塑你们里面的思想意识,以致你们能够在实践中印证出神为你们所定的计划是美好的,是合乎衪一切要求的,并且是叫你们逐步迈向真正成熟的境界的。(罗12:1-2) 这里所写的,本是一个忠心事主的生命所当具备的基本要素。但叫人意外的是,保罗反倒在此呼吁:信徒啊,好好运用你们的头脑吧!将身体献上给主“作为你们最明智的敬拜”,又“让神重新陶塑你们里面的思想意识”。是的,只有当我们睁眼定睛于神的慈爱之时,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以一种完全彻底的自洁回应衪;而这样的圣洁生活正是基督徒生命所结的果子。也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真正领会到神的慈爱,我们才能为主活得更丰盛。 那么,究竟神的慈爱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如何才能得知呢?答案是,神的慈爱已经在罗马书前面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中详加阐明了。罗马书第一到第十一章已被公认为保罗书信中有关教义性教导的最深刻、最详细的一段。当我们掌握了这段经文的教导,我们的双目自然会被擦亮,继而被神为救赎我们所预备的浩瀚宏恩所吸引;也唯有当我们开始亲尝到主为我们所成就的无比恩典,并且不断将自己牢牢地连接到那早已向我们启明的恩典之源头那里,我们的自洁和实际的信仰生活才能来得更有意义。 在罗马书的前半部份,保罗郑重地告诉我们,这种知行合一的生活对信徒来说并非一项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我们信仰生活最基本、最必需要的。在罗马书六章17节,保罗说我们基督徒乃是领受了“教义的规范”(新译本)。所谓规范也可译作模式或模子。我小时候经常爱用塑料模子制做石膏模型,只是不常成功。我最喜欢的石膏模型是小丑,我把石膏浆趁稀灌进模子里,然后等它慢慢凝固。可是每次打开模子的时候,发现小丑总是少掉一个鼻子。但是,如果有一次,在打开模子,有一个完整的模样倒出来,那种喜悦的心情简直是无法形容的。这正是保罗讲那番话时脑海中所呈现的图画。他的意思是说:“现在,当你们成为基督徒以后,你们旧有的生命会被神渐渐溶化,以至于能够被衪的恩典重新塑造,并且,藉着这教义的规范可以模成新的样式。”可见有关基督福音的教义,原是指在把我们铸成满有基督身量的模式。 在某程度来讲,罗马书给了我们指出了这个“模子”的一些概略性的总纲。它指示我们,神在基督里的救赎计划是怎样一回事儿,并且,当我们开始明白这恩典所带来的教导,我们的灵命和行为表现也会随之有显着的更新。这教导奠定了我们行事为人的基础。可能你会问,不少信徒对信仰真理并没有多少掌握,然而他们不是每天也照常过他们的信仰生活吗?他们好像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妥嘛?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所谓的“没有不妥”,乃是对现今世俗社会来说没有不妥。我们对社会没有多大震撼力,就正如福音真理对我们没有多大震撼力一样。在历史上,许多依靠神的能力而有所成就的信徒,无不是藉着真道行事的。此乃强调了又强调的事。也许,这些属灵伟人没有用“教义”两个字来形容他们的成功之道,而只是视自己为上帝真道的学生而已。然而正因为他们对圣经教义的尊重,他们才能在神的手中成为合用的器皿。 事实上,这也正是保罗对他年轻的同工提摩太的教导。当他提到有关圣经的本质和圣经的价值时,他说: 但你所学的,所确信的,要存在心里;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能。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4-17)。 请注意,保罗在这里将圣经跟教训、教导连在一起,并且认为,圣经是为那些作基督精兵的信徒做好“装备”以便“行各样的善事”的。教义本身乃是具有最基本的实用性质的,它能塑造我们的思想,甚至到了一个地步,成为我们行为表现的决定因素。 教义不可脱离现实生活 我们接下来要谈的是不折不扣的教义性的事宜。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会轻视信仰经验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当我们的思想头脑被神的恩典不断充实、开导后,我们的心也应当相应地被神的爱所激励,从而使我们对主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有所回应。我们的心得到激励后,就自然会更丰富地再进一步经历到主的恩典。我们绝不能掉进一个错误的陷阱里,就是以为把教义搞清楚了就会疏忽属灵经验,又或者以为属灵经验就会因此受到藐视。刚好相反,我们将在经验中欢喜快乐。但是,我们之所以至终能从经验中得益处,乃是由于我们看见了这些属灵经验是如何确切实在地反映了那些伟大的真理。 在以下的十几章书里,我将集中讲论有关新生命的教义。在此,我并没有意思要像系统神学手册那样,概括每一个可能涉及的圣经教义范围。我只是期望能提供一些对新生命教义的经文讲解,从而使到大家能正确解释那些大家已相当熟悉的信仰经验。这些真理将带我们进入神丰盛的救赎奇恩中,这也可以预防我们堕入那种常见的基督徒自卑光景里。(这种自卑感往往在告诉人:基督徒的信仰经验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平平无奇的事。)然而,最要紧的一点,还是期望大家能因此认识到教义性的教导乃是为了信徒生命的改变和品格的塑造。我在这里所谈到的乃是灵程中的一些重要教义。在现今这个资讯普及的时代,基督徒对圣经教义的知识居然还比不上前几个世纪那些主日学儿童,这实在有点叫人大惑不解。但这的确是个事实,纵使有人可能会反驳说从前的主日学儿童不可能明白那些《信仰要理问答》中的教义(其实这种观点本身仍值得相榷)。这也许正是为什么今日信徒的品格素质,远远不及前几世纪的信徒,尤显逊色不如的原因了。 美国着名神学家怀特腓尔德(BenjaminB.Warfield)曾以一则精短佚事,生动贴切地道出基督教教义如何塑造信徒品格的那种微妙关系系。故事是这样的,他说: 我们美国部队里,有一位军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经历。有一次,他来到西部一个大城市,那城当时正发生暴动,全城气氛紧张,街上到处都是疯狂的暴乱群众。有一天,他看到一个神色自若的人朝他这边走来,那人的举止稳定自信。这位军官不禁给这人的那股气质风范吸引住了,尤其是当时四周是那么狂、那么乱。于是,他不其然地注视着这人,在他们擦肩而过后,他又不禁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人。不料,那人也同样地回过头来看他。两人双目交接之下,对方立即走到他跟前,毫不客气地用手指头指向他胸膛,开门见山就问:「人在世活着,最主要的目的为何?」(这是《西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的第一条问题)。军官见他那手势,连忙答道:「人生在世最终的目的是要荣耀神,并且永远享受衪的同在,以祂为乐。」(这是《小要理问答》第一题的答案)。那人听了便说:「就是嘛!我早就看出来你是上过《小要理问答》主日学的。从你那神态我就能猜出来!」军官听了,纳闷地说:「是吗?奇怪了,我还正想告诉你,这正是我对你的感觉呢!」 这就是教义如何能具体塑造生命的例子。教义足以潜移默化地、在我们灵性深处影响我们整个人的气质,以及决定我们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反应。基督教教义是具有生命塑造力的。它告诉我们,我们所敬畏的这位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并光照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明了衪儿子的爱和圣灵的工作。教义是基督徒灵命的一切依归。 神形象的亏损 莱尔主教在他著名的作品《圣洁》一书中,开门见山地写道: 明白基督徒的圣洁始于全面认识罪。楼宇要想筑得高,唯有地基挖得深。若在圣洁这第一步的环节上差之毫厘,往后一切都将会谬之千里。人们对圣洁的误解往往可以追溯到对人性的败坏有错误的认识。因此,在写《圣洁》这本书之前,我要毫不客气地先来谈谈罪。事实上,对罪的正确认识是了解救恩的基础。缺乏这一基本的概念,什么“称义”、“悔改”、“成圣”...等教义都只能是虚渺之谈,不可能产生任何意义。这也是为什么神重生一个人的时候,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光照他内心的眼睛,使他看清自己原来是罪人一名,污秽不堪。 莱尔这番话讲得再正确不过了!他不仅在教义的层面上讲对了,在信徒实际生活的层面上,更是一言中的。唯有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在未信主时是怎样的人,(或者说,如果我们今天不是成为基督徒的话,我们会是怎样的人),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上帝在基督里把我们造成新造的人是一件何等巨大的工程。纵使人类没有犯罪堕落,我们还都需要上帝的慈绳爱索来牵引我们走在正途上,更别说现在了。福音之所以赐要给人类,乃是由于人类现今的光景比什么时候都严峻危险。除非我们先察觉到自己为什么需要上帝的恩典,否则,我们永远不可能正确认识上帝在信徒生命中所作的工。 (选自《磐石之上》)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圣经用了许许多多的描述,要表达的不过是同一个讯息,即人与上帝、人与人、人与己之间的和谐关系已因罪而遭到破坏。罪的意思就是“不中的”:上帝给人的目的,人丧失了;上帝造人所赋予的荣耀,人亏缺了(罗 3:23)。罪的意思就是指人类偏离了正道,以致于在永生审判主的面前被定为有罪。说得更浅白一些,罪的意思就是指对公义、慈爱之君的反抗,或者说,是对上帝美善本性的叛逆(罗3:10-18)。为避免笼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要点着眼,好叫我们能更仔细地认清犯罪后的人类,是身处在什么样的光景中。 (一)神的形象被扭曲了 在创世记一章26、27节,上帝向我们启示了人类原有的、神圣且崇高的生命样式:人乃是上帝形象的记号,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以及全地,和地上所有爬行的生物!”于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人;就是照着他的形象创造了人;他所创造的有男有女。(创世记1:26-27) 神学界对上帝的形象一词向来有很多见解。究竟是上帝拥有物质界形体的特性呢,还是物质界的人里头具有三位一体的性质呢?又或者说,是不是由于人有思维和语言的能力,所以他像那位会跟人说话的上帝呢?也许上帝的形象一词,应该指,上帝造人的原意是为要叫人反射出他圣洁的本性,又使人藉着对其它受造物管治的权柄,让他彰显出作主作王的位份。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人要像上帝。 试想想,上帝把人安置在天地间,目的是要人成为他自己在地上的代表,这是一件何等奇妙的事!创世记一开头的几章正是在默默地述说上帝这般奇妙的作为。上帝造人,赋之予创造性(创 1:28);人可以行使管治权(创 1:26);人像上帝一般,是一个富有创意的工匠(创 1:25)。 可是,来到创世记第三章,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到以上提到的这些范畴,都一一受损,以致于上帝美好的计划被歪曲了。从人犯罪的那一刻起,就好像有一种剧毒的传染病菌开始蔓延,蔓延到人的每一个部份,延伸到人的一生。他要在园子中藏身以躲避上帝(创3:8-10);他和妻子、妻子和他的关系也顿时变质了,变得丑陋,相互反咬(创3:13-17);大地也受了咒诅,人每天的工作不再是享受,而变成劳苦(创3:17-19)。这些本来已经够可悲的了,但更甚的是,伴随着这一切的悲剧而来的是上帝的形象遭到破损。 神学家常常爱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圣经是不是说如今上帝的形象已不在人身上了呢?还是说,那形象仍然存在,但已遭到全面的扭曲呢?其实,还有比这些更可悲的看法。试想想看,这世上有什么事比消灭上帝形象一事更具灾难性呢?但是,事实上的确发生了比这更可怕的事。您不妨问问自己,要是那原本用来彰显上帝伟大荣耀的上帝形象,现在变成了他本性的扭曲,那会如何呢?又要是人没有将上帝的荣耀反应出来,反倒开始反应出一切上帝形象的反面,那又会怎样呢?要是上帝的形象变成“非上帝”或“敌上帝”了呢?以上种种并非假设的问题,而恰恰是堕落后的人对上帝所做出的冒犯和侮辱。上帝施恩予人,叫人因顺服而能够自由、喜乐地生活。但人却将这一切上帝赐予的恩典倒戈相向,使之成为敌挡那位造他之主的武器。上帝赐予人每日的气息,人却肆意用来犯罪。人的罪有多重,就表示他对救恩的需求有多切。然而上帝救赎目的之奇妙乃在于,他期望在我们身上所恢复的,不仅是我们曾经失丧掉的那些这么简单。旧的创造会过去,新的再造会成全;人要是想有机会再次尝到堕落之前上帝的荣耀,那么,凡在亚当里所失去的,都必须在基督里得到恢复。关于这一点,相信没有人比加尔文阐释得更清楚有力,他说: 亚当是头一个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以致于他可以像一面镜子,反照出上帝的公义。但由于那个形象已经被罪抹除掉了,现在必须在基督里重新得以恢复。敬虔本质的再生是必须的,正如林后3:18所言。那里所说的莫过于上帝形象在他们身上的重现。但是这第二次的创造比起第一次的创造,带有上帝更丰富、更有力的恩惠。亚当那失去了他起初所领受的形象,因此在基督里,恢复那个形象就是必要的。因此他(指保罗)在此教导我们说,重生的巧思安排是为要引导我们从歧途重新归回,归返到我们原本受造而有的目的那里。 (二)人处在罪与死的权势之下 罪与死的警告早在创世记一开始就发出了。上帝在创世记2:17给了人一道吩咐后,人就被放在一个考验期里,上帝说: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世记2:17)但撒旦以蛇的化身出现,来破坏这人与上帝之间的契合。它以你们不一定死(创 3:4)来攻击上帝给人的“人会遭到死之辖制”的告诫。此外,它为要抵毁上帝的良善,扬言上帝妒忌人会与他有同等的智能同住在伊甸园中(创3:4-5)。创世记第三章接下来的部份所记载的,是人如何向试探低头之悲剧的开始。紧接着下一章,我们就发现,罪就伏在门口了;它要缠住你了。(创 4:7)在这里呈现出一幅图画,罪被描绘成一头凶猛的野兽,等待随时攫(jué)取倒霉的猎物。有关同样的真理,耶稣则用了另一种的描述来道明,他说: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约 8:34)而保罗在罗马书中也作了同样的强调,指出人活在罪中如同奴仆一般。而事实上,罗马书5:12-6:23所提及的“罪”字,在希腊文原文里常常用的是“那罪”,仿佛罪是据有位格特质似的。 正因如此,人在罪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即使人立志行善,但我所不愿意的罪,我倒(一味地)去做。(罗 7:19)这种罪的结果,在同一卷书信中的另一处有更透彻的论述: 肉体的意念是死——因为肉体的意念跟上帝为敌,不顺服上帝之律法,也实在不能顺服。(罗8:6-8,吕振中译本) (三)人在上帝面前有罪了 上面提到的两方面都集中在罪的后果对人自身的影响。但圣经还强调了一点,就是罪也破坏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人有罪了。人不仅要承受由罪所带来的痛苦后果,还要面对上帝的审判。 罗马书在这一点上,有再清楚不过的宣告,保罗在罗马书2:1-6明确地列示出上帝定人为罪的原则。他首先指出上帝的审判永远是以真理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的(第2节);其次,上帝是照着各人所作所行的来审判各人(第6节);并且是根据人对律法的领受程度而裁决的,而这审判则是藉着基督来执行的(第16节);因此,连人的隐情也通通要计算在内。有人认为这些话暗示上帝在审判时会采取一种宽松的态度。这是对上帝的严重误解,也是对保罗的错误认识。保罗的信写到这里,提到这些,为的是要清楚揭示人在上帝面前的罪恶。他之所以讲上帝审判的原则,不过是想要以此为工具来更清楚地道明罪的事实和本相。我们人没有义行可夸;按照上帝安置在我们心中的是非标准,我们都是有罪的罪人。可见,上帝的审判的确是依据真理的。保罗以为无论根据以上任何一项审判的原则,都足以定人的罪,判人的刑。也就是说,当末日来临,面对最后大审判时,各人均难辞其咎,当上帝宣判人有罪时,人也只有默然认罪。(罗 3:19) 保罗并不是说人会“感觉”到有一股罪恶感。人是否自觉罪大恶极,不是他的重点。保罗要描述的是上帝的审判,并非人的心理状态。然而,还有更可怕的事随着这审判而来,那就是上帝的愤怒,从天而降,倾倒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罗 1:18)。那位以爱见称的使徒约翰也说,除了藉着基督使罪得赦以外:“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 3:36) (四)人受控于撒旦 在圣经里有一个定律,就是上帝启示之光照得越亮、与黑暗所形成的比较就显得越强。光是能够照出黑暗的本相,对揭露邪恶势力来讲,光更是如此。在旧约里,我们也能找到有关撒旦和它工作的记载,并且可以隐约看到它的本性和它邪恶的目的。但毕竟还是要等到新约,在基督全然的光辉照耀之下,撒旦才被赤裸裸地显露出来,叫我们能认得出它来。在新约圣经里,例如以弗所书2:1-4,我们也同样可以找到一些光照性的经文。在这些经文里,人不但显得像行尸走肉,随从今生世俗之风飘来飘去,人更被描述成是伏在魔鬼的权势之下的。使徒约翰更进一步指出,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的权势之下。这也正强调了耶稣的话,主称撒旦作“这世界的王”(约壹5:19对照约12:31;16:11)。人类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人自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能够像一个绝对自由的主体去爱、去恨、去做选择,却意识不到自己早已是罪的奴仆,所能顺服的只有撒旦的意愿。 照这样说的话,福音能满足我们哪些方面的需求呢? 1.我们需要基督的再造,好让那曾遭受扭曲的上帝形象得以恢复。 2.我们需要从罪中得到释放,以致于我们能够向上帝自由地活着。 3.我们需要从撒旦的权势中被拯救出来,以致我们的生命能够归给主基督,甘心乐意地作主的仆人。 4.我们需要从上帝的愤怒中被解救出来,好使我们既然从这最可怕的景况中得到了释放,今后就能够过着罪蒙赦免,如释重负的日子了。 上帝的救恩 福音的荣耀正在于它满足了人的基本需要。福音是当我们仍在罪中时赐予我们的,并且纠正了我们生命中的错误,以致于上帝的形象在我们身上得以重现。不但如此,福音还宣告,我们在基督里已经成为我们在末日将会有的样子——像主一样的洁净(约壹3:1-3)。或许这就是奇妙中的奇妙:上帝不仅从我们的本性中把我们拯救、提升到亚当当初被造时的地位上来,更进一步把我们提升到亚当原本可以藉顺服而达到的那个更高的境界中去。福音并不是只将我们带回亚当起初的无知状态中,而是叫我们像基督,完完全全地彰显出上帝。这就是基督救恩的本质,勾划出信徒成长的经历模式,也为新旧约中的教义竖立了框架。(罗 8:29) 到底如此奇妙的救恩是怎样藉着基督施予我们的呢?神的救赎计划是这样的:基督来到世界成为”第二个人”,即“末后的亚当”(林前15:45,47)。由于他全然地反映出上帝的形象,藉着圣灵的大能,我们被吸引到他跟前。他向罪死了(罗 6:10),让我们因在他的死上有分,也脱离了罪的辖制。在他的荫护之下,我们还得以躲避上帝的愤怒,因为我们知道他已担当了我们的罪(加 3:13),他以无罪为我们成为有罪,好使我们在上帝里面成为义(林后 5:21)。他的死是以义的代替不义的,把我们带到上帝面前来(彼前 3:18)。他在十字架上击败了撒旦,以凯旋的姿态把撒旦公开示众,让我们认清敌人的真相(歌 2:15);因此藉着他的名,我们也同样可以得胜(启 12:10)。基督是我们的智能,我们的公义,使我们成圣,为我们成为赎价(林前 1:30),我们一切所需所求的都能在他恩惠的供应中找到。 那么,现在剩下的只有两个问题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正是以下诸章所要讲的内容: 第一,我们如何才能进入基督里支取救恩?我们将藉着查考圣经中有关基督徒新生命诞生的教导,来找出答案。 第二,我们如何使基督的恩典和基督的性情进入我们的生命中?我们将藉着查考圣经中有关基督徒生命塑造的教导来找出答案。 永恒的救赎计划 凡研读过基督教教义的人,都难免要涉及到所谓的“救赎计划”或“救恩次序”这些名词。这些词句的意思是指上帝在与人相交的过程中,有祂一定的行事方式或模式,而这种模式,多多少少是既定了的。简而言之,就是上帝行事是有计划的。这些名词的含意,并不是指上帝的作为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好像我们处理电脑数据那样地机械化。这些名词之所以会产生,乃是基于一个客观事实,就是罪人的得救、罪人重新恢复上帝起初在他们身上的形象,往往都会经历一个相当类似的属灵过程的。为什么一定都会是类似的呢?无他,只因众罪人都存有一些共同的需要。 要是我们认识到上帝是如何在祂独生子身上精心策划整个救赎计划时,我们就不难体会,上帝的计划和行事方式对每一个信徒来说是何等地亲切,何等地个人化。基督的道成肉身,并非历史上一桩意外的事件,也不是上帝在人堕落之后才作出的补救决定。主耶稣在世三十三年,绝非一件偶然的事。主耶稣自己曾多次向人指明祂一生的目的。祂在世生活的方式都是早安排好的。主看自己在世每一天的日子,是要一步一步朝着一个为祂所特定的那个“祂的时候”迈去,那个时候一到,祂为自己所预备的都要成就。由于祂清楚意识到父上帝为祂所定的时间表,祂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事情,宁可退避不行(约2:4;7:30;8:20;12:23,27)。福音书记录主的生平,来到“受难篇”的时候(约 13:21),我们便看到主耶稣那时清楚晓得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约 13:1),因此,祂祷告说:父啊,时候到了。(约 17:1) 当早期教会研究主生平的时候,主如何按照计划受苦乃成为他们认识这位救主的主要课题。不但如此,就连主的受死也不是一个意外。事实上,应该说在众多有关主的事件中,最不意外的要数祂的死。五旬节,彼得的第一篇道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主是按着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徒2:23)的。其后,在教会众信徒遭到逼迫,同心合意向上帝祷告时,他们又再一次强调了这一点: 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族人和以色列民,真的在这城里聚集,反对你所膏立的圣仆耶稣,行了你手和你旨意所预定要成就的一切。(徒4:27-28)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上帝是一位有计划的上帝,此乃每位信徒必须掌握的基要真理。我们的主在世生活,就正正抓紧了这项基本要义。若有信徒因这项真理而感到为难或者颓丧的话,实在是没有必要的。 圣经多方多次明明地告诉我们,上帝对祂的儿女有祂一定的计划。我们若要彻底明白上帝在基督里为我们成就了些什么,我们就必须深入地查考这个救赎计划。在我们未开始详细探究诸如“称义”、“重生”、“成圣”这些有关基督徒新生命的圣经用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之前,我们必须找出这些教义与我们的属灵经验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个探究的过程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最明显的就是在我们一旦建立了对上帝的恩典及其形式的认识后,我们或许会误以为这就等于我们个人的经历。对真理知识系统的认识和对真理能力的主观体验,两者间是有差别的。此外,还有另一危机,就是从此我们可能会希望将一切都套进一个模式里,不管圣经有没有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足以使之模式化。然而,从另一角度来讲,这个探究的过程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益处的,其中一项最主要的得益就是,我们因此会拥有一个属天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生命,我们的双目会从自己微不足道的经历,转移或提升到上帝全盘伟大的救赎目的那里,那时,我们就会发现,正如保罗所说: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罗 13:11),不但“更近了”,而且更叫人兴奋了! 在新约圣经中,有三段经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把完整的救恩解明给我们: (1)罗马书8:28-31 我们知道,为了爱上帝的人,就是按他旨意蒙召的人的益处,万事都一同效力。因为上帝预先知道的人,他就预先命定他们和他儿子的形象一模一样,使他的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他预先命定的人,又呼召他们;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使他们得荣耀。(罗马书8:28-31) 我们在下面会再回到这些经节上来,但在这里,我想点出这几节经文的精义。首先,上帝的救赎计划,或用保罗的话——上帝的“旨意”,无疑是上帝的儿女感到巨大鼓舞的源头。“神旨”、“预知”、“预定”、“呼召”、“称义”、“得荣”这些沉重的神学术语,不是由一个视神学为模棱两可的人所讲出来的。保罗不是在此玩猜字游戏,正如我们不能把优美的音乐用纵横夹杂的猜字游戏猜出来一样。不仅如此,保罗用这一系列词句所编写成的,乃是一篇乐章,这篇乐章还夹着一个进行曲的节拍。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圣经经文不过是供给神学家争论的来源,我们对圣经的认识就大错特错了。让我们再回头看这几节经文。概略而言,经文在教导我们,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在上帝为其子民所定计划之外的。事实上,非但我们没有任何的遭遇可以叫上帝诧异,反之,更正确的说,应当是上帝主动地安排了一切,为要使我们蒙福。祂叫万事互相效力,好像一个纺织工人织布一样,她把各种颜色的纺线集在一起,一针一针编织成一个交错复杂的图案。若不等到整件衣服编织完,图案是看不出来的。若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能够在最灰心、最幽暗的日子里,仍然得到安慰。 保罗似乎在此欲解释上帝意愿背后的理性因素。上帝何以叫万事互相效力呢?答案很清楚,因为上帝最终极的旨意是要叫我们像基督。祂的目的是要在祂的儿女身上,完完全全地恢复祂的形象。这项工程之巨大,以致于祂要动用宇宙所有可动用的资源互相效力,并且彻底搜查出每一个叫人喜乐忧愁的机会,好使基督的品格在我们身上得以呈现。你可能会问,“问题在于我们难成大器呀,以我们这种料子,怎么能保证最终会产生出荣耀的作品呢?”答案是,基督的追随者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些东西他们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上帝所预知和预定的,他们也都是为祂所召而进入祂的国度,并且被祂所洁净的。正是这样的一批人,将要在进入荣耀的日子里,披带基督。 保罗的这番话给了我们提供了几个固定的参考点。他所讲的对每一个爱上帝的信徒都适用。这些人当中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上帝本着自己的先见所预知、所预定、所呼召、所称义、所荣耀的一批。保罗在此把上帝的救赎之恩,以不同的层面向我们展示。整个浩瀚恩典出于祂神圣的救赎计划。祂对我们的爱始于创世以前,且一直延伸到世界末了以后! 谁能叫我们与主基督离别? 谁能使我们与祂的爱隔绝? 又有谁有能力断裂 接连天地的慈绳爱炼? 困苦呀,尽管兴起吧! 惊吓呀,尽管击来吧! 黑暗呀,尽管降下吧! 一切的危难, 我们蔑视你, 我们战胜你! 我们在主里, 是生、是死、是地上、是阴间, 还是岁月摧毁我们肉身的那一天, 总不能把我们从你心版上除去, 总不能把你的大爱没淹。 诗人如此意味深长的表述,如此深刻的信心表达,若非建立在对上帝恩典计划的把握上,如何能写得出来? (2)以弗所书1:3-14 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他在基督里,曾经把天上各种属灵的福分赐给我们:就如创立世界以前,他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因着爱,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没有瑕疵。他又按着自己旨意所喜悦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好使他恩典的荣耀得着颂赞。这恩典是他在爱子里赐给我们的。我们在他爱子里,借着他的血蒙了救赎,过犯得到赦免,都是按着他丰盛的恩典。这恩典是他用各样的智能和聪明,充充足足的赐给我们的;他照着自己在基督里预先安排的美意,使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到了所计划的时机成熟,就使天上地上的万有,都在基督里同归于一。那凭着自己旨意所计划而行万事的,按着他预先所安排的,预定我们在基督里得基业,借着我们这在基督里首先有盼望的人,使他的荣耀得着颂赞。你们既然听了真理的道,就是使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就在他里面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作为印记。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到上帝的产业得赎,使他的荣耀得着颂赞。(以弗所书1:3-14) 如果罗马书八章是能够唱出来的话,以弗所书这几节则是必须得唱出来的,何况这里还重复出现有一段“使他的荣耀得着颂赞”的副歌。和罗马书8:28-30一样,这段经文常被人仔细研究,因为这里道出了上帝永恒的计划。在对这段经文作理性分析前,让我们首先沐浴在此温暖阳光中,理性的查考,再怎么合情合理,也总不应该妨碍情感的享受吧! 保罗在以弗所书讲救恩一题的处理手法,和在罗马书中所用的手法是不太一样的。在罗马书,整卷书信开门见山就提到人处在上帝的忿怒和咒诅之下,人是有深切需要的。他在讲完了这个普世人类的需要后,继而再提到上帝的恩典以及我们在基督里的基业。这一切之后,来到这个大段的末了,他才追溯到上帝永恒的计划和旨意,并对此发出赞美。但在以弗所书却截然不同,他以上帝的救赎计划作开始,保罗并没有在此详细解释救恩的多个步骤,诸如在罗马书八章中提到的:预知、预定、呼召、成圣、称义、得荣等。反之,保罗郑重提到救恩是以基督为中心的;一切属灵的基业都在基督里属于我们了。罗马书第八章那里,保罗的教导好像铁链上的环子,一环套一环;但在以弗所书,保罗的教导就好比轮轴上的辐条,它们围绕着基督这一中心排列成一圈。我们在基督里得蒙属灵的福气,蒙上帝拣选,蒙上帝预定成为儿女,蒙恩典,蒙光照,蒙收纳,蒙印记。保罗在此强调的这几点,所注重的并不是次序,他只是要点出我们在基督里所得到的恩典是何等的丰富。不过,保罗在这里所讲的范围,有些是罗8:28-30所没有提到的。在弗1:3-14中,保罗指出在听到上帝呼召后的下一步,就是信心的回应。接着保罗似乎也指出,接受圣灵乃一切相信基督之人的必然经历。因此,他开始详细解说上帝起初的计划。如果我们现在把罗8:30扩充的话,也许该这么写:上帝预先所预定的人,就召他们来,祂用真理所召来的人,就都信了,并且被称为义了,更被圣灵加上了印记,而这些人,上帝又叫他们得荣耀。 (3)约1:12-13 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给他们权利,成为上帝的儿女。他们不是从血统生的,不是从肉身的意思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而是从上帝生的。(约1:12-13) 约翰以这段新生命的教义展开了全卷约翰福音。这也同样是约翰写约翰壹书的特色。基本上和保罗一样,约翰教导说,基督是用信心接受的(西2:6-7),不过,约翰在保罗所论及的范围外又加上了一点,他说信心带给我们一个专利权,就是被上帝接纳成为儿女的权柄。然而有趣的是,这信心偏偏又是上帝所赐的新生命所结出的果子。 凡接待基督的,且为上帝所认为儿女的,并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上帝生的。主与尼哥底母的那段对话中,也作了类似的强调。主对尼哥底母郑重申明,人不重生就不能看见、也不能进入天国(约3:3,5)。保罗在前面告诉我们这新生命是出于上帝的计划,就是那在创世以前所定、直到世界末了所成就的计划。而约翰在此为这新生命的教义又作了更丰富的补充。他指出我们得救的经验始于重生时上帝的大能对我们心灵的触动。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义是何等的宽,何等的广,这一切加起来就成了基督徒属灵生命的教义。上帝以祂的爱,在永恒里拣选了我们,又在历史过程中借着呼召触及了我们的生命;祂重生了我们,使我们能够因着信和悔改的心进入祂的国。当我们相信和悔改之时,祂就称我们为义。被上帝接纳称为儿女则是上帝进一步的恩典,好叫我们因拥有做上帝儿女的确据,便成为圣洁,可以在世过圣洁的生活,直到进入荣耀的那日子。概括而言,这就是上帝的救赎计划。我们在下面数章中,还会依照这个次序一项一项地仔细研究每一个教义。 在此要特别一提的是“在基督里”这个概念。我们是在基督里领受这一切信徒属灵生命的福气:我们是在基督里被拣选,在基督里被预定要成为祂的样式,在基督里蒙召,在基督里被重生因而获得新生命的样式(彼前1:3,在基督里得信心,在基督里受圣灵,在基督里得享在上帝大家庭中以弟兄姊妹相称的特权,在基督里成圣(林前1:30),以及当我们见主面时,我们也将会有祂的样式,因为当祂在荣耀中显现时,我们将与祂一同显现(约壹3:2;西3:4)。自始至终,一切的祝福无不在基督以内。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早讲过,头脑的分析,不仅是为了学术研讨,而也是为了要让我们更能认清,自基督在我们生命作主之后,我们成了何等的人,从而更懂得珍惜如今的恩典。以下你将会不断发现,对作基督徒身份的认识增加,应当产生更加相称的基督徒生命。 知识的增加应该把我们带到更谦卑的地步。谦卑不是自卑,不是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微不足道。谦卑是首先看到上帝的伟大和荣耀,然后看到在这位上帝面前的自己。圣经说谦卑是由恩典而结出的果子,不是因惧怕而产生的结果。是上帝的爱叫人真正谦卑。圣经强调这一点,是要告诉我们上帝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让我们晓得上帝是如此地爱我们,好叫我们因这真知识而真谦卑。 这种认识也会把我们带到更确信的地步,缺乏确信往往是由自卑或自负而产生的。但我们有了得救的确据,无论我们多么了不起,或者多么渺小,都不在乎我们。确据在乎上帝,是上帝永恒的救赎计划保守了我们,罗哲夫(SamuelRutherford)有一次在他的狱中书信里说:「你们要信靠上帝的话语和上帝的权能,不要凭自己的感觉经验。你们的盘石是基督,盘石是不会起起伏伏,浮来浮去的,摇动不定的是你们心中的大海。」我们越了解盘石的力量,并明白一切的祝福都不在基督这盘石以外,我们就会活得更有把握、更喜乐。 最后,认识这救赎计划会将我们带入敬拜的境界。罗马书第八章和以弗所书第一章最末,不正是为我们开拓这样一个面向吗?我们能够在一切仇敌面前昂首挺胸,扬声颂赞,我们也能够称谢上帝,并且以祂为最终的喜悦,以事奉祂为唯一的满足。 接下来我们会仔细来看看这样的一个救赎计划,对我们个人来说是怎样开始的。我们是同样听到上帝的呼召而成为基督徒的,但这其中的细节是怎样的呢?下一章详谈。 上帝的恩召 「基督精兵」那首诗歌对教会信徒是这样描述的,说他们是「被拣选,蒙呼召,忠心追随主的人」。可是,这样讲,对圣经经文却做了一些微妙的更改。启示录中所记载的则是另外一个次序,基督徒在那里被称为是:「蒙召、被选、有忠心的」人(启 17:14)。这是不是意味圣经教导说,人是先蒙召,然后才再被拣选的呢?根据我们前几章所谈的、在罗马书和以弗所书中所讲的,这是不可能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能先来探讨有关「恩召」这个教义,然后再来详细查考「拣选」、「预定」这些比较敏感的课题,这对我们的研习也许会更有效。 我这样安排的原因,幷非仅仅是为了把具争议性的课题搁到最后。其实,不少人发现,就算是那位提及预定论时不能不提的改教家,加尔文自己,也曾经为了如何安置「上帝的拣选」那一章书而大伤脑筋。在他的那部经典作品《基督教要义》里,他终于决定把这个题目放到全书的最后。把「上帝的拣选」这一章放到最末了,实在有点奇怪。事实上,应该有更合乎逻辑的排列次序,比如说,西敏斯特信条就把这个题目放到整个教义系统的最前面。但加尔文的处理手法和罗马书里的排序则非常相似。当然,要是和以弗所书对照的话,则又是另一回事了。「上帝的拣选」在以弗所书中是明显放在一开始的。因此,圣经可以说是两种排列都有。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为了使学习可以循序渐进,我觉得将预定论放到最后才讨论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基督徒在遇到具争议性的课题时,往往就会给那一点跘住,结果忘记去综合整本圣经的教训,或结合其它有关的教义一幷思考。就以「上帝的拣选」为例,若不先对基督徒新生命的特质有一完整的认识,想要领会拣选这个题目的真正意思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原因,让我们暂时放下这个题目不谈,等我们把剩下的圣经教导都弄清楚了,再回过头来处理这个题目。在本章里,我们要集中讲论的是「上帝的呼召」。 上帝的呼召 我们之所以成为基督徒,是因为上帝呼召了我们。彼得告诉我们:「然而你们是蒙拣选的族类,是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民,是属上帝的子民,为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 2:9) 同样的描述也经常在新约其它地方出现。主召聚人进入天国,有时用的字眼也是「呼召」。祂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太 9:13)这幷不是说主只是来召聚某一部份的人,这召唤对所有人类都适用,所有的人都需要悔改接受福音。但是,同一个召唤,凡能打开心装载的,则会觉悟到自己的罪和自己的需要,也正是这类人才能「听见」主对他们的呼唤,其它人对主的邀请是听而不闻的。约翰福音就此情形,在「基督好牧人」那章书里这样写道: 「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羊不跟着生人,因为不认得他的声音,必要逃跑。」(约10:2-5) 当时在场的人听见耶稣说这番话,不明白祂是什么意思。其实祂的意思幷不难理解,祂只是用了一幅图画来表达做基督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许多时候我们对所听见的,所看见的不以为然。但到了某个时刻,当我们一旦意识到,在我们里头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对我们说话,我们就会立即感到敬畏惧怕了。对许多人来说,这种经历就好像他听了一篇道,或者读了一本书,或读了一段圣经,然后发现这一切好像就是针对着他个人讲的。传道人常会被人责怪,说他们爱揭露听众的私隐。其实传道人根本不知道听众当中谁做了什么,谁给他说中了什么。听众感到扎心是因为他们给上帝那锐利、切骨的话语触及到了。上帝的话进入人心,在人里头发动,渐渐地,在外面听到的是传道人的声音,在里面却浮现出另一个声音,这声音正是那好牧人的声音。这位好牧人是按名呼召我们的,祂牵引我们进入祂的羊圈,成为祂的小羊,我们也因此会认祂的声音了。自此之后,我们一生就只听从祂永无差误的命令。(约 10:27) 有关对主呼召的个人经历就讲到这儿。不过,圣经中有关恩召的教导比我们刚才所讲的要深、要广得多。 旧约背景: 在旧约里,Qara这个动词可以是「命名」(创1:5,8,10)也可以是「呼唤」(创 3:9)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在整本旧约里是幷存的。不过在先知书里,上帝的呼召常被视为是命令式的,是要人用心聆听且要顺服跟从的。在这一点上,众先知所作的,只不过是呼吁百姓重拾起初与神立约的那种忠心。先知常常引用申命记26:16-31:13上帝与以色列民立约的那段经文。但是,当先知们再度思想上帝早在西乃山上与祂百姓所立的约,他们的内心顿然感到一股新的负担。由于以色列民的悖逆,先知的教导也就因此呈现了新的要点。他们看见上帝对人的呼召不单是向人说话那么简单,而是还有更广的意思。首先,人受造是出于上帝的言语,上帝的召命。正如祂一声令下,整个宇宙就被召集成形,祂也同样发出命令,宣召聚集一群人成为祂的百姓,好让他们在地上反映出祂的慈爱和荣美。祂按名呼召了以色列,以色列是属祂的(赛 43:12)。祂说:「以色列年幼的时候,我爱他,就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何 11:1)。上帝的呼召不只是一种召唤,而且似乎带有塑造能力的。 先知除了强调以上这个重点,另外还提出了一些令人大惑不解的教导。上帝似乎发出了一个没有人理会的呼召。以赛亚痛苦之至,用了最强烈的文字来刻划这个景象,他说: 我要命定你们归在刀下,你们众人都要屈身被杀;因为我呼唤,你们不回答;我说话,你们都不听。所以,我也必选择迷惑他们的事,使他们所惧怕的临到他们身上;因为我呼唤你们,却没有人回答;我说话,你们都不听,反倒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选择我所不喜侻的事。(赛65:12;66:4) 至于感情丰富的先知耶利米,很明显,他的心也感到同样地沉重,他写道: 「现在因为你们行了这一切的事,我不断恳切的告诫你们,你们却不听,我呼唤你们,你们却不答话。」这是耶和华的宣告。 「至于你,不要为这人民祈祷,不要为他们呼求祷告,也不要为他们向我恳求,因为我不会听你。」 「因此,耶和华万军的上帝、以色列的上帝这样说:『看哪!我必使我对他们预告过的一切灾祸,临到犹大人和耶路撒冷所有的居民,因为我对他们说话,他们却不听从;我呼唤他们,他们却不回应。』」(耶7:13,16;35:17) 这些经文好像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上帝的呼召像是具有塑造能力的;而另一面,虽然上帝张开了双手,打开了心房,但面对一群叛逆的子民,祂的召唤又好像是徒然发出、毫无果效的。上帝的呼召不是大有能力,不可抗拒的吗?怎么又好像可以被人随便拒绝呢? 来到新约,这种矛盾的现象仍然持续存在。耶稣说:「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太 22:14)在这里好像是将一群较大批一点的人和一群较小批一点的人相对照。呼召是两批人都给了,但只有后者作了正面的回应。相反,在保罗的书信里,上帝的呼召几乎尽是有能力和有效的。对这两种显然不同的呼召,常有人用「普遍的呼召」和「有效的呼召」这两个名词来形容,这两者的分别,到底是怎样的性质和形式呢? 普遍的呼召: 上帝召唤人来认识祂。祂借着自己的创造(Creation)和一直以来的掌管护佑(Providence)向人「说话」。诗篇十九篇就反映了旧约诗人对这方面的意识,诗人说: 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作为。 天天发出言语,夜传出知识。 没有话语,没有言词,人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 它们的声音传遍全地,它们的言语传到地极,(诗19:1-4) 我幷没有意思要用这个论点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若是单凭这段经文,就推伸到上帝存在这基本命题上,的确是强解了经文,脱离了诗人写这段诗的原意。在写这篇诗时,时人早已假设,读者都承认上帝已经在历史中向祂的百姓犹太人启示过自己。而在这一基础上,诗人另外还要宣告,同一位上帝、就是那位用言语和作为启示过自己的上帝,正是那一位在诸天穹苍中亲笔署名的上帝。上帝向全人类发出的(述及祂的存在、祂的作为、祂的荣耀等)呼唤是超越语言和文化隔膜的。祂对祂自己属性的启示是刻划在所有人的心里的,无论是哪一族哪一方,也不论是古是今。保罗在罗1:20就讲到这一点。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显明在所有人心里的。纵使人堕落后被罪所沾污扭曲,他里头的良心仍然可以为上帝作证,幷且上帝刻在人心里的律法,即使已经肢离破碎,却仍然会有间歇性的功用(罗2:12-16)。 上帝除了用这样的方式向人类启示祂自己,另外也要我们将十字架的信息遍传万邦。教会在每个时代、每个地区的责任就是要向每一个人传讲上帝。在基督里,人类可以找到一切难题的答案,满足他一切的需求。当初,主的门徒就需要顺服幷且传递这个从主而来的大使命——往普天下去,向万民宣讲这福音讯息。凡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这个救恩的邀请是在基督的福音里是向全人类发出去的(徒2:38;17:30;太11:28-30)。但很明显,幷不是所有人都接收到了这个呼召。被召的人是有很多,但被「选上」的则很少。其实,这福音信息一宣讲出来,不只是能够使人心软化归向基督,同时也能够使人更加心硬以致于拒绝福音所带来的恩典。无论在旧约还是在新约,先知、使徒在他们的事奉中总是会同时遇到这两种人的反应。于是你会发现,以赛亚先知和耶稣基督都讲了同样的话。(参赛6:9-10;可4:12)。显然,圣经用了同样的词汇,来形容这足以导致两种不同结果的呼召。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新约圣经中描述圣徒时,最常用、最精短的形容词之一,就是说他们是「蒙召的」。罗马教会的信徒(罗1:6,7),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林前 1:2),加拉太教会的信徒(加 1:6),以弗所教会的信徒(弗4:1,4),腓立比教会的信徒(腓3:13-14),歌罗西教会的信徒(西 3:15),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徒(帖后 1:11),通通被称为是「蒙召」的,而且很明显,在每一个个案里,上帝的召唤都达到了目的,没有落空。也正因如此,保罗在谈到上帝拯救人的一系列伟大工程时(罗 8:28),用的都是这个词。我们如何释,同一个「呼召」居然有这两种极端不同的表现呢?难道上帝给了人两种不同的呼召吗?也许最简单的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怎么说呢?上帝在宇宙中,在人类历史中留下了祂存在的记号,向全人类发出呼召,但有时候,上帝会对某些人再发出个别「通牒」(注意:是通牒,而不是另一份备忘录)。意思就是说,上帝这时会亲自到来找你,来敲你的门,而不是只发一封信函让你们自己去传阅。 当然,这里头包函着一定的神秘成份。我们都知道上帝借着圣经或信息是怎样真实而有力地跟我们讲话。但要是我们尝试把同样的信息与其它人分享,我们往往会发现,对他们来说,这信息却丝毫不起作用。我们或许无法解释为什么上帝跟我们讲的时候会是那样地清晰,对其它人来说,却是讲也讲不清楚呢?我们只知道,上帝有祂的主权和祂的智能,不是我们可以明白的。我们也看到过,两个人去听同一个布道会,一个听见的是基督在邀请他相信接受,而另一个则听到的是台上的那人滔滔不绝。我们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越想弄懂普遍呼召和有效呼召的分别,就越觉得糊涂困惑,摸不着头脑。我们只知道这分别确实是存在的就是了。 说到这儿,倒是有几个要点值得注意: (1)我们是被父上帝所呼召的 新约圣经有多处经文都在表明,呼召我们要我们作基督徒的源头是父上帝。也许我们会忽略这一点的实际意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是慈爱的父上帝亲自召人来到祂跟前。如果对这一点掌握好了,我们就不必再觉得患得患失了。许多基督徒常常会怀疑上帝的慈受,这种怀疑不断地缠绕着他们,使他们感到困惑。在以前,人在传讲福音时,把上帝的形象歪曲了,好像上帝是碍于祂爱子的不断请求,很勉强地、很不甘愿地把救恩施舍一点给我们。然而,圣经中,如罗马书1:6-7;8:28;哥林多前书1:2,24;希伯来书9:15;犹大书一章等经文,均告诉我们,耶稣基督的父,上帝自己,就是那位伟大的邀请者。祂爱我们、呼召我们、拯救我们,祂的决心就和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同样地坚定。小孩子都知道,当他们在外面玩得乐极忘形时被爸爸叫回家时的那种感觉:自知自己晚归了,浑身还又湿又脏,战战兢兢地踏入家门,等待父亲发火,那是一种什么滋味!但是,对我们来说呢,情形恰好相反,被父上帝叫到跟前不是来领受刑杖的,乃是来接受祂张开双手的拥抱。 (2)我们是被圣灵的大能所感召的 上帝的呼召是祂大能的彰显。保罗在罗马书8:30整节经文中,就是表达了这个主题:上帝是如何一步一步,有节奏、有步骤地运用祂至高的权柄来成就祂永恒的旨意。在圣灵的大能中,我们蒙召出黑暗入光明(彼前 2:9);幷且得以从黑暗的权势下被释放出来(西 1:13)。主更告诉我们,我们是蒙召出死入生的(约 5:25)。在此,圣经很鲜明地点出了呼召本身的悖论(Paradox):「死人」又怎么能听得见呼召呢?上帝呼召我们,就赐给我们一颗能够对祂呼召有反应的心,因此,上帝呼召的同时,也正是祂赐下新生命的一刻。对这一点最具体的阐释,要算在约翰福音中,主如何叫拉撒路复活的那一幕了。拉撒路即是死人一个,怎么会回应耶稣的呼唤呢?在这个神迹中,有些地方是超乎我们所能理解的。但拉撒路复活的这个经历,正好用作描绘我们得新生命、进入天国的属灵经历。我们是从捆绑中蒙召得自由的。从前我们是罪的奴仆(弗 2:3),如今基督释放我们,以致我们可以自由地来伺奉祂。保罗将基督徒的自由和上帝的呼召一幷提出来,加拉太书5:13说:「弟兄们,你们蒙召得了自由。」主说:「所以,上帝的儿子若使你们自由,你们就真的得自由了。」(约 8:36) (三)我们是被上帝的恩典所召,为要叫我们成为圣洁,进入天家。 上帝的呼召是个恩典,也就是说上帝的恩召表明了上帝的恩惠,也表明了这恩召是无条件的,是我们完全不配得的。我们蒙上帝呼召,就等于上帝要我们成为祂恩惠的领受者(提后 1:9)。保罗在这一点上曾经用了强而有力的措词——上帝没有拣选有智能、有权势、出身尊贵的人,上帝定意邀请那些愚昧的、软弱的、卑贱的,好像就是为了要表明祂对人的呼召只是出于祂自己,只基于祂的爱和对罪人的钟情。(林前1:26-29) 上帝的呼召是圣洁的,我们因此被称为圣徒。当然上帝召我们是要我们成为圣徒,但保罗讲这句话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上帝的呼召将我们分别为圣的,是上帝的呼召使我们成圣的。领受呼召就等于放弃污秽,从此过一种圣洁的生活,也等于踏足天路,从此顺服主的引导,不偏不倚,直往天家走去。请注意,这个呼召的性质,正是决定我们生活见证的内涵。我们蒙召是为要叫上帝的美德得以宣扬(彼前 2:9);我们蒙召也是为了与基督一同受苦,效法祂的生命。(彼前 2:21) 上帝的呼召是属天的,我们是同蒙天召的(来 3:1)。这也是我们的盼望(弗 1:18),幷且如今在世的日子就已经可以彼此分享了(参弗4:4)。我们蒙召进入上帝的国度和上帝的荣耀里(帖后 2:14),幷且上帝也给了我们确据:「满有恩典的上帝,就是在基督里召你们进入他永远荣耀的那一位,....必定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建立你们。」(彼前 5:10)很明显,上帝的呼召即叫一个新生命开始,也叫这个生命日后的每一个阶段被塑造成型。 恩召的含意 上帝的恩召到底有那些含意呢? 首先要强调的是,人属灵的经验是由上帝采取主动而开始的,而不是由人自己作主动的。对于上帝的呼召,我们即没有权力也没有资格向上帝要求什么。正如宇宙初形之前,空虚、混沌、漆黑的一团东西,无权向上帝的声音要光、要秩序一样。而那位说「要有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把上帝的荣光借着基督向我们心里照射进去的上帝。(林后 4:6) 其次,上帝的呼召是带有道德印记的。我们的行事为人,必须要与所蒙的恩召相称,生活样式应当像一个天路客的样子,与属天的恩惠一致。从西乃山岗照射下来的光辉,也许照出了一条引向永生的窄路,但是,对灵里灰暗的人来说,这条从天上而来的光辉,无论是如何的细窄,总是给人指引出一条引向永生光源的路途。我们终究会发现,越靠近那源头,上帝的恩典就向我们照耀得越灿烂、越辉煌。那位曾经在上帝的恩召上失足过,在漆黑无人的耶路撒冷深夜里痛苦过的彼得,也终于可以因着那召他出黑暗进入光明的恩召而欢呼快乐。(彼前 2:9) 第三,上帝的呼召是要我们有所回应。彼得又吩咐我们,要我们使所蒙的呼召坚定不移(彼后 1:10)。我们要是想确定,我们是否真的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唯一的方法,就是像小撒母耳一样,对上帝说:「请说,仆人敬听。」(撒上 3:10)属灵的聆听最好的试验就是顺服听命。 主耶稣今召我来,面向全然信与爱, 在地上在天家,完全的盼望,平安与信赖。 神施恩典我心中,主来坚固不摇动, 恩上加恩渡一生,得胜死亡凯歌颂。 ——路易斯.赫德梭(《主,我来就你》) 不过在经验平安之前,你也许会发现,上帝会先到你心中来扰动你呵!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将新生命的教义公式化往往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属灵生命可以不必花时间去慢慢陶塑就可以马上达到成熟的地步。对上帝的恩召那个题目来说,剎那间的感召也许可以讲得通。不过这么说也不太妥当,好像意味了上帝的呼唤是即兴的、短暂的。圣经中其它有关新生命的教导,和我们个人实际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上帝有效的恩召是会延续一段相当长的时段的。而事实上,教会历史中,有人甚至把上帝有效的恩召和上帝重生的工作视为同义词来理解。后来,才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帝突如其来的行动。以前人们用的「觉醒」那个词,可能有助了解这个概念。觉醒就是说,有人在我们沉睡的时候要把我们叫醒。他们叫唤的声音,我们潜意识听到了,那声音不断地在干扰我们的睡梦。不久,我们渐渐觉察到这个声音是外来的,于是,我们意图制止它,好让我们继续安静地睡下去。但这声音已经进到我们的意识里了。我们渐渐开始觉察到自己的存在和我们周遭的处境,并且也开始能分辨是谁在叫唤我们。对许多人来讲,他们灵里面的醒觉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有时这干扰的经历可以是很深刻的。 我小的时候,英国还没有废除死刑。要是哪一天有人要被行刑,我往往会在那一天早上,突然从梦中惊醒过来,然后感到惧怕。试想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从梦中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居然已是被判刑的囚犯,并且记起来那一天就是行刑之日,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觉醒」就是上帝向人的呼唤,一种心灵里的过程,而这种呼唤就是让人察觉到,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光景正像刚才所说的那般可怕。它让我们觉悟到,我们因自己的罪已是被判死刑的人了,除非我们想办法找人来救我们。 这也是我们的主在讲到那个浪子(或者那位等候浪子回头的慈父)时,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远方,这个荒淫无度的年青人已是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了。然后他仿佛在良心深处听到了家乡的召唤。于是他「醒悟过来」(路 15:17),要回到父家里去。在大数的扫罗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他一向以为自己一切都很不错,起码和他的同辈相比,他在上帝面前的地位似乎是无容置疑的(腓 3:6)。然而,上帝对他说话了,借着道,上帝的律法直刺入他的心(罗7:6-13)。扫罗起初极力反抗,用脚踢那定罪之刺(徒 26:24)。然后,他醒悟过来了,意识到自己灵性的需要了,他在大马士革的路上被主截住,他与主相遇了,他蒙召进入了上帝的国度。他当时的经历可以被形容为:「罪人脱离麻木不之仁状态。」说得浅白一点,就是他觉悟到他是罪人了。 我们对悟罪这个属灵经验实在谈得不够多。但悟罪和我们的灵命素质是息息相关的。由于我们向来对悟罪、悔罪这些题目没有好好注意,以致于今天的信徒,灵命变得十分肤浅、贫乏。当知道,上帝恩惠之大能彰显得越强烈的地方,就是罪被剖析得越透彻的地方。主与法利赛人西门的对话中就提到了这一点:自觉蒙赦免越多的人,爱就越多(参路7:36-50)。但是自觉蒙恩越大的人,岂不正是那些悔悟罪孽越深的人吗? 使人知罪的是谁? 耶稣应许,祂必要差派圣灵来,「他来了,就要在罪,在义,在审判各方面指证世人的罪。」(约 16:8)约翰在这里用的「指证」这个词,有「藐视」、「折服」、「使之自惭形秽」的意思。圣灵要来执行的,正是这种严厉的控告职份。祂来的目的是要高举基督,印证基督的工作。为要达成这个使命,祂必须要在人心里先开这痛苦的一刀;祂要维护基督,为基督作见证,但如此行,祂就必须得在上帝的法庭里,作罪人的检控官。 要正确了解主指着圣灵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必须从上文下理来看。主说圣灵要来,乃是指着五旬节说的,因为只有等「圣灵来了」,人才能「在罪,在义,在审判各方面」受责备(约 16:8)。主在祂的信息中清楚表明,要等到基督受死、复活、升天,坐在父上帝右边之后,圣灵才会来(约14:26;15:26;16:7)。「祂来到」的那一天,就是五旬节的日子(参徒1:8;2:1),如果我们从五旬节之预言的应验来看主的这项预言,就能够揭开圣灵的工作范围。圣灵在每个世代的工作都是一致的。 圣灵指证的工作分三方面:在罪、在义、在审判 1.为罪受责备是因为人不信基督(约 16:9)。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人是因为不信基督所以才是罪人。常有人误解这段经文,说如今是主后的世代,唯一的罪就是不信基督,而不信就是被定罪的唯一理由。但这根本不是主的意思。祂的意思是说人之所以不信,乃是由于他们是罪人,而罪的最顶峰就是不信,就是在面对从天而来的真光时,仍然拒绝这光。这样,当圣灵进到一个人的生命里,唤醒了他,他这时会有什么感觉呢?他会认识到自己在上帝面前原来是有罪的,同时还会发现,他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脱罪,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躲藏才能逃避上帝的愤怒(因为他不信基督嘛!)他没有基督,没有盼望。(弗 2:12) 2.为义受责备是因为基督往父那里去了(约 16:10)。要是这句话是这么说:「人为义受责备,因为当他们被圣灵唤醒后,发现自己是何等的不义,而基督却能将这义加给他们。」这就容易理解多了。但问题是主不是这么说的。这句话里根本没有提到圣灵将人指向基督。主说,人在义这方面受责备「是因为我到父那里去。」让我们就从这句话本身找答案。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基督往父那里去,是借着死亡、复活和升天(参约14:12,28;16:28)。圣灵正是为这一系列的事情为基督作见证,因为这些事就是基督神圣的工作印证。这一系列的事件,表示了在人拒绝了上帝儿子的时候,上帝为祂申辩,称祂为义,也许正是这一点,激发了保罗在提摩太前书3:16写道:基督是「被圣灵称义」(很可能特别指的是祂的复活;罗1:4)。当圣灵宣布基督的义时,也就同时宣告了人的罪。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叫人有一种责备感、悔疚感。 3.为审判受责备是因为这世界的统治者已经受了审判。许多人一听到那末日有审判,常会嗤(chī)之以鼻,讥笑嘲讽这种讲法。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撒旦蒙蔽了他们(林后 4:4)。但在十字架上,基督战胜并审判了这个世界的王,并且以凯旋的姿态将仇敌公开示众(约12:32;西2:13-15)。如果连那个不信、不义的王都受了审判,何况他的手下?不信的人视基督的死为上帝对祂的刑罚,他们却万万没有料,到受审判的居然是自己的主人。因此,他们自己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可以看见,圣灵工作的果效跟我们所想的刚好相反,圣灵来是要调整我们的思想。从前我们来质问基督,如今发现我们自己被圣灵质询;从前我们藐视祂、厌弃祂,如今我们自觉羞愧,又觉得该被弃绝的是自己;位置整个倒过来了:不是十字架上的基督被上帝定罪,是我被宣告有罪了;不是基督受审判,是我要受审判。 在五旬节那天,这些有关圣灵的预言得以应验,也证实我们刚才所讲的。当圣灵在门徒讲道时降临在人身上,基督的名被宣讲、被高举,有三件事情发生: (1)叫人为自己以往的不信深深觉得心情沉重(徒2:23,37); (2)他们被基督的义和上帝给祂义的印记所折服; (3)他们认基督是那被高举、胜过一切仇敌的主(徒2:34-36) 接踵而来的结果就是众人都感到受责难。使徒行传2:37说:“他们听了以后,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应当作什么?’”这就是人感到罪疚时讲的话。主所预言的应验了。 福音派信仰一般认为,五旬节那一天对罪的责难并非基督预言的应验之全部。我们可以这么说,五旬节那一天的经验只不过是基督徒信仰经历的一个典型例子。同样的例子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马丁路得、本仁约翰等人物的故事。 不过,近年来,有人质疑,悔悔罪这些前提假设是否仍然正确。今天,普遍来说,要追随主必须先认罪这个教导,已经没有什么人要讲了,有的甚至要否定这个定律。所以,以下让我们来思想三个问题: 有关悔罪的问题 1.为罪而自责是必须的吗? 的确有不少人信主时从来没有感到过该为自己的罪忧伤痛悔。有许多基督徒根本无法想象别人信主时怎么会经历那般的冲击。还有一些是在青少年期或再大一点信主的,从来未尝到过什么内心争战的滋味。我们必须承认这些的确是事实,否则我们很可能会末经圣经的许可,擅自把圣灵的工作僵化了。这也是为什么保罗要强调:「工作的方式有许多种,但仍是一位上帝。」(林前 12:6)司布真在《美满的收割》一书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 “在我的教牧事奉中,看到有成千上万的人信主。我在他们当中,就常常发现有相当一部份人,有的甚至是教会中相当不错的会友,他们信主不是出于律法的责难,而是借着一些温和的方式……我曾经问过一个灵性美好的年青女子,我问她:‘到底是什么催使你寻求这个救主的呢?’她回答说:‘哦,是基督慈爱的性情。当我看到基督是那样的仁慈,那样的完美,那样的无私,那样的舍己,我就感到我自己是何等的不一样。我对自己说:「哎,我怎么不像耶稣!’我想做祂的门徒,于是我回到家里,自己开始祷告,就这样信了。’” 司布真的这段话有几点很具启发性。首先,在我们把保罗信主的经验视作是所有人经历的唯一模式之前,我们得把圣经再好好仔细读一遍。五旬节所发生的事件并非后来的人悔改信主必须经历的,那不是一个定律。但司布真的话也提到了一个要点:即使上帝用「温柔的方法」来带领人归主,也总是会有指证罪的成份的(起码,对那些心智已经成熟的人来说,是如此的。)「哎,我怎么不像耶稣!」这句话就显示了这位女子对罪的觉悟。如果我们要被圣灵从罪中唤醒,从而进入上帝圣洁的国度,没有类似的悟罪经验是讲不过去的。 我们当晓得,知罪、悟罪不是我们人能自发的。假如我们真诚对待信仰,就当知道因罪疚而产生的惧怕和忧虑,是我们大可不必承受的副产品。如果你看到本仁约翰对罪彻悟得那样深刻,然后你自己也刻意去照着做,你就大错特错了。上帝不是用那种方法来待我们的。清教徒作家约翰欧文(JohnOwan)则表达了一种较正常的心态,他说: “在这事上,上帝有祂的特权,有祂的主权,祂爱怎样行使就怎样行使,祂可以用无数种方式来救人灵魂。有的,祂让他们看到阴间的大门,然后再把他们接到祂慈爱的怀抱中——另外的,祂也许会给予较平坦、较顺利的道路。” 2.为罪而自责要责备到什么程度才足够呢? 最好的答案是:只要最终能把我们引向基督就行了,罪责的深度和长度是不重要的。正如信徒不都一样,同样,罪责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要拿出一份通用处方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能事先断定圣灵是怎么样运行的。在此,让我们再回到早期圣徒的作品中,看看这个涉及收纳的课题,有没有人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我们来看另一位清教徒汤姆•华森(ThomasWatson),他写过一段相当有力的话,他说: 上帝并没有说人必须尝受多大份量的忧伤和羞愧……一堆纠缠到一块儿的木材自然多需要几下斧头来劈砍;有的人的肠胃就是比别人要腥臭些,因此用的药也得重些。究竟到了什么地步,你才算是在罪上够谦卑了呢?答案是:当你愿意对罪放手的时候。浮渣从烘炉中被倒出来时,金早已在炉火中烧足烧够了。照样,当你把对罪的爱恋清除后,你的灵魂就够谦卑,可以被上帝接纳了(纵使仍不足以叫上帝满足)。现在,你若已经够谦卑了,请问你还要做什么?假如一根针已经可以将一个脓疮挑破,那么要一支长矛来干什么?你对待自己的尺度休要比上帝的更严。 3为罪自责的目的是什么? 圣灵之所以责备我们,为的是要领我们归向基督。悔罪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认识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光景,从而投向十字架的恩典和怜悯中。悔罪一定会给信徒带来两个特征: (1)叫我们谦卑 当保罗论到罪人在上帝面前无可推诿时(罗1:18-3:20),他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谦卑下来的态度。到时,所有的人都将哑口无言,整个世界都知道自己有罪了。这种经历一直存留在人心里。在上帝的宝座前无言以对是一件难忘的经验。每一次我们跟人交谈时,都会流露出我们这曾经有过的经验。 (2)叫我们感恩 我们的需要有多大,对上帝恩惠的领受就有多深;我透过悔罪对自己的光景了解得越清楚,上帝向我们所施的恩就显得越突出。感恩的心在悔罪的摇篮里最能生长得好,就好像有一些夏天开花的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必须先埋在冬天的土壤里的。 环境无论是对肉身婴孩的诞生,还是属灵生命的诞生,是同等重要的。上帝知道祂要将我们培育成怎样的人,因此祂就让我们经历不同的罪责。有的人,好像听彼得讲道的那些人一样,受责片刻就行了;有的人,像保罗,也许需要受责数天;还有些人则要渡过一段漫长的心灵黑夜,像本仁约翰、马丁路得那样。这些的分别,是由上帝来决定的。我们可以做的是,不管我们心中的罪责有多大或多小,我们都需要来到主跟前,完全信靠祂,唯独信靠祂,以祂为救主。当「我需要主」这个意念在我们里面不断加强时,我们就自然能学会过一种向上帝衷心感恩、完全顺服的生活了。 我灵深处感罪疚,向你呈述我苦愁, 求主施恩侧耳听,听我衷心的祈求。 主若不以慈面迎,察验罪孽不徇情, 隐罪显恶一一数,主前谁能不颤惊? 我罪如山重难挪,我主恩惠掩盖过, 主施恩手供我需,我罪越重恩越多。 主耶稣,好牧人,以色列民祂羊群, 常引导,时看顾,终必赎其脱罪污。 ——马丁路德(《我灵向主呼求》)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前几章,我们谈到信徒灵命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作为一切属灵经历的起点,我们指出人对救赎计划的需要,然后我们再思想到上帝的呼召,上帝如何在我们沉睡、对罪麻木不仁的情形下把我们唤醒,从而祂让我们知道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人,并叫我们为此深受责备,继而领我们踏入救恩之门。 来到这里也许就来到了一个重要关头,我们要来看一个关键性的教义,就是重新再生的教义。若对这一点弄清楚了,就等于为余下的教义铺顺了道路,相反,若在这一点上理解有误,就足以导致我们整个思想的偏差。 重生与福音 有史以来,对布道的理解,跟许多别的事情一样,是有好几个阶段的。有段时期强调的是重生的必须,有段时期是这新生命的本身,还有段时期则是重生的过程。还清楚记得,当我十几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难忘的遭遇。有人问我是不是基督徒,我回答说「是」;他又问我是不是一个「真基督徒」;我再回答说:「是,我希望是吧!」结果那人还不满意(大概认为我刚才的两个答案不可能是真的),于是他带着一种略为叫人恼火的语气继续问我是不是一个「重生了的基督徒」。在那个年代,人们流行强调「人必须重生」这个教训。 从多方面来讲,在布道过程中,要是越来越少讲这一点可能是好事。怎么说呢?「你必须重生」这句话本身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圣经从来没有说过这就是福音的中心信息或者是信仰的目的。比如说,保罗布道的时候,就分明没有成天把这个信息挂在口边到处跑。他传讲的信息是基督的被钉、复活、升天和人必须悔改信主。所谓物极必反,当人在布道时过份强调了重生的必须,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另一个的极端。要是你听到有人说,在圣经里,实际上根本没有提到重生时,你不要感到太惊讶。「重生」这两个字在英文钦定本圣经里只出现过两次,在其它译本里,甚至只有一次(译者注:在中文圣经里则有多次)。在马太福音19:28提到的重生指的是,在末了的日子万物都要被更新,有新天新地;而提多书3:5所指的,也许是这新生命的个人经历,也许是洗礼对新生命的象征意义。从圣经的支持度来看,要说「重生是一个关键性的教义」,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纵使我们承认「重生」二字在圣经里明显地用得不多,但「重生」的教义却是不可否认的。圣经中有多处提到这个概念,只不过用的是别的譬喻,别的类比,别的阐述。不过,在查阅这些经文之前,有一点关于「重生」这个词的理解是不可不提的。 传统上,提到重生就会联想到受洗,两者好像是紧密扣在一起的,例如约翰福音3:5,以弗所书5:26,提多书3:5等,提到受洗带来重生,以及「重生」实际上就等于受洗的同义词。我们固然尊重这种观点,但「重生」这个概念必须得与其前文后理一并来理解。在圣经中不是每一次讲到重生都会讲到洗礼的,有些经文,对重生这个教导,则用了完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其上下文根本没有提到洗礼。 而另一个极端呢?有的福音派传统观点把「你必须重生」和「你必须信耶稣」划上了等号。是的,我们必须重生,但在新约里,新生命是上帝所赐的,「重生」这个词就包含了「非我力所能及」的意思。 又有的时候,「重生」被视作是指从不信到相信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比较宽一点的含意。加尔文就是这样用这个词的。 在这本书里,我们所说的「重生」,指的是那最基本的概念,即上帝是怎样将新生命从祂自己殖播到人的心里,也就是约翰壹书中所讲的,那赐人新生命种子的那一刻。 重生教义图解 「重生」这个词有「新的开始」的意思,综观整本新约,我们起码可以看到三幅画面: (1)被生下的图画 根据约翰福音1:12,成为基督徒、接受主是始于上帝的旨意。来到第三章,耶稣更告诉尼哥底母,重生是见天国、进天国不可缺少的一环(约3:3,5)。约翰把信徒定义为从上帝生的(参约壹2:29;3:9;4:7;5:1,4),这一个主题乃贯穿了整卷约翰壹书。「生」的这个概念也不仅是约翰书信中所独有的。雅各书亦讲到上帝借着真理的道生了我们,使我们在万物中作初熟的果子(雅 1:18)。雅各在那里用的是一个妇产科用的医学名词。彼得前书中也两次提到信徒是「新生命」的领受者(彼前1:3,23)。在圣经其它地方,保罗也有类似的讲法,例如:基督徒是「新生的婴孩」,他们要长大成人(西1:28;弗4:13-16);做牧者的,要为他们属灵婴孩受分娩(miǎn)之苦,「我的孩子们,为了你们我再受生产的痛苦,直到基督在你们里面成形。」(加 4:19) (2)再创造的图画 这第二幅图,把上帝起初创造世界的那个景象,和上帝藉救恩在基督里对我们的重新再造情形,并列在一起。把这两个景象合并到一块,我们就不难产生出「新的开始」这个概念了。这幅图画是极具震撼力的。保罗写加拉太书写到最后,正是他情绪最激昂、对上帝的工作想得最深刻的时候。然而在那一刻,他要再次强调的只有这句话:别的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作新造的人(加 6:15),若少了这个,其余的都是徒然的了。此外,保罗在往后的事奉中,又再次更详细地展述这个意念:保罗提到那道直照入我们黑暗心灵里、把我们带到上帝面前的光,可以说是将人类历史上两件事情平衡地提了出来,即上帝起初对世界的创造,和基督之复活对那要来的新天新地的预告(林后4:6-12)。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第五章更作了一个荣耀的宣告,他说,如今我们在基督里就等于已经尝到了那将要再临的新天新地的滋味:「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 5:17)。在这几节经文中也好,在其它地方也好,保罗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向我们指出,上帝藉祂的恩典在我们卑微的生命中所成就的是何等伟大的事工。如果我们能够好好思想这些话,从而体验这个丰盛的特权,我们就不难发现,上帝的荣耀会在我们生命的品格和素质里慢慢呈现。 (3)复活的图画 以上我们隐约提到,新生命的诞生相等于从无变有的创造。但这里还有更奇妙一层的意思。保罗曾感叹到这从空虚混沌中而创造出来的、有条不紊的生命之上,则有更大的势力—死亡的势力!但是,如今这新生命的力量居然连死亡也超越了,这就表明上帝在我们身上成就的是何等大的事,并且那叫耶稣从死里复活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因而,保罗在罗马书6:13论道说:正因为我们是与一位复活的基督连合,分享到祂复活的大能,我们就应当活得像一个「在死亡中得到新生命」的人。当我们死在罪中时,上帝以祂的恩惠在基督里伸手把我们拉上来,且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弗 2:5)。基督徒是已经「出死入生」的人了(约壹 3:14)。 无论「重生」是被描绘成什么样的图画,所有的描述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重生是上帝在我们身上的工作,我们人不是主动而是被动的。就好像我们不能叫一个瘸腿的人自己起来行走,一个瞎眼的人自己睁开眼睛看见,同样,我们怎么能叫一个死人自己活过来,一个没有属灵生命的人自动有生命,或者对人说:「你必须重生」呢?这不是极其荒唐的事吗?这就是福音的悖论(paradox):我们最需要的恰恰是我们能力所不及的。关于这一点,容后再详谈。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用重生这个词用得最多的是约翰,而最具代表性的经文则是在约翰福音第三章耶稣与尼哥底母的那段对话——主对以色列的大教师说:「你必须被重生」。尼哥底母夜里来找耶稣,目的是要得着属天的福份。所以耶稣告诉他,他必须先得被重生才能进入他想要的进的地方。主对他说的那番话,是要开他的心窍,纠正他思想中一些错误的观念。他是「以色列的教师」,或者可以说是当时最出色的神学家,但他却连耶稣所讲的有关「地上的事」也不能接受,讲到「天上的事」,他能明白多少呢?除非一个人被重生,否则他是无法看见上帝的国的;除非一个人被重生,否则他更是无法进上帝的国的(约3:3,5)。这一定律不只适用于尼哥底母,凡是人都适用。为什么呢?主给了我们三个答案: (1)人是属肉体的 「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约 3:6)这句话最简单的意思就是,人靠其本性是根本没有能力产生出属灵的生命和实体,正如约翰在前一章第13节所暗示的一样。这里所讲的「属肉体」,跟保罗所讲的「人的罪性」是不太一样的。但也不能说两者完全无关,约翰用这个词时是不可能没有想到为何人会落到如此田地——因人已在罪中堕落,对上帝的事只能抗拒。「血肉之体不能承受上帝的国」(林前 15:50)。这是个定律,约翰也好,保罗也好,都是这样认为的。只有圣灵才能将我们带进上帝的国。 (2)人是瞎眼的 人灵里的眼睛瞎了,因此「不能见上帝的国」(约 3:3)这里所讲的「见」,是指「认得出」、「意识到」、「领略到」上帝国度的重要性。主在世的时候,人这种瞎眼情形就表现的很明显。主对他们用比喻讲有关天国的事,许多耳聪的人听了主话的声音,却听不见主召他们进天国;在他们的头脑里,比喻中描述的景象他们都看见了,却看不见救主透过比喻要他们看见的、要召他们跟随自己的图画(太13:13-15)。 尼哥底母的眼瞎就是属这种的。对许多委身于宗教事业的人来说,盲目地渡过一生而不自知,这是很可悲的事。他们干、干、干,却看不见。我还记得我做学生的时候,有一次参加一个夏令会,而大会的讲员则是当时很有名的教牧人员。我和其它朋友硬被邀请到他家作客,我其中一个朋友和他太太谈起话来,谈话中,她很自然也很坦白地承认她不知道「重生」是怎么一回事。(当然,你或许会以为年青人讲起这个题目,多半会比较热烈,比较激动,以致于讲话时往往用词不当,冒犯了别人的尊严,所以别人在被质询后可能会以极端的语气回答说不知道何谓重生。不过在那次的交谈中,情况刚好相反,我那位朋友是一个相当圆滑,讲话非常得体的人!)那位女士的回答不过是她坦诚的告白罢了。同样地,尼哥底母也是以这种虚心诚恳的态度来问耶稣:「怎样能有这事呢?」(约 3:9)他看不见天国,他也看不到自己的需要,不觉得有必要先获得从天上来的生命才能进去。 人不止是瞎眼的,他更是被蒙蔽在黑暗中的。约翰福音三章后面特别强调,人处在黑暗里,喜爱黑暗,躲避光明。保罗说他们是黑暗的(弗 5:8),并且爱作暗昧无益的事(弗 5:11)、陷在黑暗的权势之下(西 1:13)。但借着福音的荣耀,光要照射到黑暗中,并且上帝的呼召就是要我们出黑暗、进光明(彼前 2:9)。但这一切,对尼哥底母来说都是极模糊的。他和他的同僚其余的法利赛人一样,甚至和他们的祖宗一样,他一向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眼明的,是行走在光中的。身在黑暗中,面对着这位世上的光,居然一点认不出祂来,正如主在约翰福音后几章的告诫:「我到这世上来是为了审判,使那看不见的能够看见,能看见的反而成了瞎眼的。」(约 9:39)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身处黑暗里却自以为在光明中,把基督的光视为黑暗而要逃离祂。但这不正是我们对待上帝和祂国度的态度吗? 鲁益师(C.S.Lewis)对这一点认识得最透彻了。在他的儿童故事集里(Narnia Tale),《最后之役》(The Last Battle)中对这一点有非常生动的描写。故事说,到了世界末日的时候,有一群去过拿尼亚(Narnia)神秘王国的小朋友遇见了一群小矮人。拿尼亚国的救星、狮子王艾斯兰(Aslan)也来了。故事接下来讲的就是那些亲身经历过、看见过基督国度的人和那些在国度外面的人,两者间的差别是何等的大。故事讲到露丝(Lucy)流着眼泪对艾斯兰王子说:「艾斯兰王子,你能不能,你愿意不愿意救救这些可怜的小矮人呢?」艾斯兰王子回答说:「亲爱的,我给你看我所能做到的和我所不能做到的。」他走到小矮人那里,轻声地吼了一声,声音虽然不大,但四周都被震动了。但小矮人听见后,彼此问对方:「大家听到了吗?是农场另一边的那些土匪发出来的声音,是要吓唬我们的,那声音一定是用什么机器制造出来的。别理它,他们是吓不着我们的。」 艾斯兰王子抬起头来,抖了抖鬃发,即时,一顿丰富的大餐展现在小矮人跟前,有烘饼、有舌肉、有烤鸽子,还有各式冷热甜点,每个小矮人手中还有一大杯美酒。但这还是不管用。他们开始抢着吃,争着喝,连味道也来不及好好品尝,还以为桌上摆的不过是农场里可以找到的杂粮。一个小矮人说他吃的是干草,另一个说他找到了一根烂萝卜,还有一个说他找到一片花菜叶。他们把盛满红酒的杯子端到咀边,然后说:「吪(é),这些饮料是不是拿驴槽里的污水做成的?没想到我们居然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但很快,每一个小矮人都开始怀疑其它的小矮人找到的食物比自己的要好,于是他们就去抢别人手上的食物。接着,大家你吵我闹,你推我打,乱成一堆。不消片刻,所有的美食给糟跶尽了,有的给泼到脸上,有的溅到身上,有的踩在脚下。但当他们打闹完了,坐下来疗伤的时候,他们竟然说:「还好,总算我们当中没有人捣鬼,我们总算没有中敌人的什么诡计。我们小矮人之间还是同心合意的。」 艾斯兰王子说:「你看到了没有?他们根本不要我们的帮助,他们要用猜疑诡计彼此对待,就是不要彼此信任。他们的意念就是他们的监牢,而他们又把自己锁在这个监牢里,还生怕从这些密封的禁锢中被释放出来。」 的确,人就像这些小矮人一样:「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罪的原因,就在这里。凡作恶的都恨光,〔他们〕不来就光,免得(生怕)他的恶行暴露出来。」(约3:19-20) (3)人是软弱无力的 人没有能力进上帝的国。耶稣说,除非人获得从上而来的生命,否则他是软弱的(参罗5:6)。如果人要有能力看见属灵层面的事,要有能力凭着信心进入天国。因此,上帝在他身上作工,叫他有这能力,则变成一件不可缺少的事了。其实,这是圣经里最常见的教导(林前 2:14)。属肉体的意念与上帝为敌,它即不愿、也不能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罗8:6-7)。 我们对待这个教训向来不够认真,原因大概是由于这个教训把我们本性中自足自救之心态的残余,连根拔起了。这一个教导要突出的重点正是,救恩完全是恩典,我们获得救恩最关键的要素,正是我们自己无力提供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唱: 两手空空无代价,单单投靠你十架,赤身,求主赐衣衫, 无助,求主恩扶搀,罪身奔至活泉旁,求主洁净免沦亡。 (杜普雷狄AugustusM.Tojulady《万古盘石》) 唯有上帝才能叫我们的灵重生,求主拯救,唯有主能施拯救!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新生命是属天的 首先,新生命的源头是属天的。这一点,耶稣对尼哥底母再三强调。尼哥底母必须从水和「圣灵」生,因为只有圣灵才能生出灵来。风随意地吹,凡从圣灵生的也是一样。重生这两个字就是要强调这个道理。约翰用到的「重」这个字,即可解作「再一次」,也可解作「从上而来」。这个字的重要性,很难把它教条化地来解释。尼哥底母一方面好像听懂了耶稣讲的这个「重」的意思,即重新、第二次的意思,所以他会问人老了怎样能进母腹再被生一次。但是,在其它经文里,我们会发现约翰用这个字比较倾向「从上而来」这个意思。约翰福音3:31;19:11,23都有从上至下的这个含意。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讲法,我们仍然能够理解尼哥底母的反应,就是说,当耶稣告诉尼哥底母他需要一个从上而来的生命,尼哥底母似懂非懂,心中纳闷人怎么可能还有另一次的诞生呢。 鲜有人会这样想,如果要成为天国一份子,首先就要有属天的生命嘛!这是很合理的事。换言之,如果我们成为基督徒,唯一的可能只能是,上帝奇妙地介入到我们当中,把新生命赐给了我们。每一位信徒必须花时间认真思想这事,因为,我们总是不免会有一股世俗的想法,以为某些人的信主比另一些人的信主更奇妙些。当我们得闻某某名人重生得救了,我们说:「这真是个神迹!」当然这话不错,但是,不论是约翰也好,珍妮史密斯也好,还是别的什么没人记载过的无名小卒也好,他们的重生经历没有不是神迹的,没有不是同样奇妙的,天上因此而欢呼快乐的理由,没有说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是我们想真正享受到新生命所带来的喜乐,我们该做的不是去妒忌别人在得救传记中记载的,而是去看看圣经中所讲的,上帝倾泻在祂儿女身上的恩典是何等巨大。 (2)新生命是上帝所赐的 其次,重生是上帝以自己的主权所赐予人的。当主说:风随意而吹,你听见它的声音,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灵生的也是这样。(约 3:8)祂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尼哥底母作为一个受教于崇尚行为宗教学派中的一员,只知要赢取,不知可接纳,难怪听了主的这番话,他会觉得金刚丈八高,摸不着头脑,他说:怎能有这事呢?(约 3:9)这是一个僵化了的头脑所做出的必然反应。它用人的能力来看上帝工作的方式,这也就是新约圣经所说的靠行律法称义(加2:16;3:2,5,10)。但是,耶稣的首批门徒接受的教导是,上帝的恩典是白白得来的,他们知道救恩的喜乐始于上帝的作为。约翰有这个观念我们已经说了,另外还有彼得,他说: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他照着自己的大怜悯……重生了我们,使我们有永活的盼望。(彼前 1:3)雅各也说过这样的话:「他凭着自己的旨意,借着真理的道生了我们,使我们作他所造的万物中初熟的果子。」(雅 1:18)保罗也一样:〔上帝〕使我们在基督耶稣里,与他一同复活...你们得救是借着恩典,借着信心。这不是出于自己,而是上帝所赐的...我们原是上帝所作成的,是在基督耶稣里创造的,为的是要我们行各样的善事,就是上帝预先所安排的。(弗2:6-10) 或许有人会反对说,把一切都说成是上帝在作主动,莫非是为了推卸人的责任?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说重生始于上帝的主动,并不表示人就不必悔改信耶稣了。耶稣自己说重生是上帝主权的行动,但当有人对这种教义想不通,反问主说:主啊,得救的人少吗?主回答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路 13:24)简而言之,不要把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你的责任是,你要确定自己正走在救恩的道路上。 (3)新生命是借着更新的大能而产生的 这是第三点。新约圣经指出这股更新的能力是全面性的,在我们灵命的每一点上都要产生效用。这并不是说重生即等于完全,但正如人完全的堕落已沾污了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上帝的恩典也同样能触及各个层面,凡罪所感染过的地方,上帝的恩典都能渗透得到。正是借着重生,上帝的形象好像胚胎一样在我们里面恢复了,这胚胎在信徒往后的灵命阶段中慢慢长大成熟。耶稣在与尼哥底母的对话中,透露了几方面这种更新的范畴。 首先,头脑得到了光照,我们能够看见上帝的国了。你能够在与圣徒团契交通中,跟人分享你这一新的发现:前我眼瞎,今得看见。这岂不是巨大的荣幸吗?重生做上帝的儿女,这等于给你人生来了一个新的面向,你看自己,你看别人都会有一个新的角度。许多年青人都承认,当他们信主后,才开始发觉他们父母亲的需要,因而愿意爱他们,关心他们。我们能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世界,我们唱道:万物之中,新气象现,不信之眼,未曾看见。 重生后的人,心被洁净了。主说要从水生(约 3:5)起码就带点这种洁净的意思。这句话曾经引来了许多种解释,但主用到「水」字,很可能是用以象征洁净。对一个法利赛人来说,这无疑是他们最容易联想的解释,并且那时他们在约但河所见到的,更容易叫他们有这种联想,(尼哥底母也许到过约但河那里去,听施洗约翰讲当悔改受洗,洗去罪孽的道。)况且,这也是上帝给以西结先知有关新的约之应许:我必用洁净的水洒在你身上,你就洁净了。我必洁净你们一切的污秽……(结 36:25)作为以色列的教师,尼哥底母不可能记不起这些经句的。 但是,究竟一个洁净了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呢?保罗对哥林多的信徒说你们……都已经洁净了(林前 6:11)的时候,他是什么意思呢?保罗的意思是说,上帝给我们一个新的生命,而这赐新生命的能力,在我们里面产生了对合宜生活一种新倾向、新性情。祂把新的诫命写在我们心板上,以致我们能行在正道上来服事上帝、荣耀上帝的这个动机,不再是一股外在的压力,而是从内心发出的动力了。 重生之后,我们的欲望也重整了。从肉体生的是肉体,从圣灵生的是灵,且有圣灵的性情。这个品种的比喻,保罗在罗马书8:5-8描述得更为详细:属肉体的意念是敌视上帝的,也是不愿顺服律法的,它不能讨上帝的喜悦,且要引你步向灭亡。所有的欲望都是为己的,对属灵的事物没有知觉,也没有胃口,反倒厌之弃之,好像鲁益师童话中的小矮人一样。但上帝的新生婴儿就不一样了,他渴慕纯净的灵奶,好让他能健壮地成长。他尝到了主确是美好的,因此渴望能得到更多(彼前2:2-3)。重生叫我们渴望敬拜上帝,认识祂的真理,与属祂的人交往,委身于祂的国度,以及爱祂的儿子,荣耀祂的儿子。当然,有了这些志向并不表示我们已经完全了,我们还是会不时潮起潮落的。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为自己的软弱而哀哭。但是无论我们认为自己离开了那应有的状态有多远,我们和未重生以前的情形还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意念已经是会寻求天上的事了。(西3:1-2) 重生叫我们过一种新的生活。这一点就是讲重生讲得最详细的约翰壹书所要强调的主要信息。那里提到,凡行公义的就是从上帝生的(约壹 2:29)。这种公义的生活可以从三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从上帝生的会爱其它的信徒(约壹 4:7), 第二,他能够胜过世界(约壹 5:4), 第三,他不会不断地犯罪(约壹 3:9)。 信徒所处的世界是诱人犯罪的主要来源(约壹2:15-17),但信徒与世界的关系已截然改变了。当世界向他伸出诱惑的魔爪,他会觉悟到他的新生命已经使他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而一切诱惑对这个新造的人来说,已经无力征服了。同样的,这个新人与其它主内肢体的关系也会变得很美很美,他会用一种难以言喻的情义来爱他们。信徒联合交接,越过了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阻隔,这实在是新生命本质的最有力见证。但是,我们是否同意约翰的说法,重生后的人就不再会不断犯罪呢?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十三章时还会再谈。但在这里,有一点我们要注意,我们断不能以自己的经验来冲淡约翰的教导。如果基督是我们的救主,如果救恩的目的是来拯救人脱离罪的捆绑,那么约翰所讲的这番话,即使在表面字句上也应有它的合理性了。重生乃彻底地、完全地改变了我们与罪的关系。基督耶稣来成全我们,并且正在将所有的一切更新,这就是从天上而来「重生」的意义了。 主,我曾眼瞎看不见,你凄苦面上爱无限;如今你慈容清晰现,荣耀光辉射我面。 主,我曾耳聋不能听,不闻慈声唤我名,今听主音心花放,圣言常思倍温馨。 主,我曾哑口不能唱,你奇妙圣名恩无量,如今主爱燃我心,我口终日乐颂扬。 主,我曾死在罪恶中,无情无义无感动,今你复苏我灵魂,起身直奔你怀中。 主,你大爱实可敬,叫瞎眼能见聋能听,哑巴开口死复生,锁炼俱落获新生。 WilliamTidd Matson 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他照着自己的大怜悯,借着耶稣基督从死人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彼前 1:3)连接新生命和这活泼盼望的乃是信心。 在基督里的信心 重生,即新生命在我们里面的栽种,与进入天国所必须的悔改和信心是不可分割的。当一个人被重生后,他得见天国,并且得进入天国(约3:3,5),同时他也必须借着向上帝悔改以及对耶稣基督的信靠才能进去。 我们或许会觉得,照着以上这个次序,大概圣经的教导是悔改先于信心。有时候,你甚至会看到这样一道公式:除非我们先认错,先为自己的罪感到难过,否则我们是永远不能信靠基督的。这种想法不但是一种误解,而且更无助于了解救恩。我说是一种有误解,是因为它把悔改和悟罪混为一谈了;我说无助于了解救恩,是因为它鼓吹了一种观点,即悔改是有一个固定的指标,因为悔改成了信心的先决条件。新约圣经的教导分明不是如此,悔改有别于悟罪。往往,对罪彻底的悔悟是发生在信主之后而不是在信主之前的。 其次,如果我们能把悔改和信主这两项的次序对调一下,也许更为合适。只有把信心建立在对上帝和对他语话之上,在这样的信心所产生出来的悔改,才是福音派信仰所指的悔改。这也是写诗篇130篇之作者的立场(诗 130:4),由于诗篇作者看见了并且相信了上帝的赦罪之恩,他才在悔改中敬畏上帝。同样,五旬节那一天,彼得劝戒他的听众说:你们应当悔改,并且每一个人都要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使你们的罪得赦。(徒 2:38)这话提到赦罪的盼望,这盼望提出来是叫人凭信心抓住这个应许后,能存悔改的心奔向主怀。因此,信心和悔改的心应当被视为一对鸳鸯伴侣,彼此是不可分割的。 圣经中提到的信心 如果有人告诉你,根据英文钦定本译本,「信心」在旧约圣经里只出现过两次,不晓得你会不会感到惊讶。况且,这仅有的两次到底翻译得是否准确,还很具争议性呢。第一处是在申命记32:20,第二处是在哈巴谷书2:4,两处的经文,有人认为,更准确的翻译应当是「信实、忠实」。不过,圣经的教义向来不是建基在数据统计之上的。在其余的旧约经文和在新约对旧约的诠释经文中,我们不难看到,信心在属上帝的人生命里占有多重要的角色。例如,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就列举的众多前约中的先贤,在那里所强调的都是他们有信心的本质。还有,律法和先知所见证的这个福音信息(罗 3:21),是可以根据旧约经文来传讲的。保罗在罗马书中提出的因信称义这个教义,其根据乃来自哈巴谷书2:4的。所以说,无论「信心」这两个字的出现率有多低,信心这件事,在旧约,在新约,都是一件不容置疑的事实。 其实,在旧约里,「信心」往往是用「信靠、顺服」等词句来表达的,这些词的意思就是依偎、投靠或者对什么东西有把握。有多处的经文,尤其是在诗篇,经常提到这种使人得救的信靠(诗4:5;9:10;22:4;25:2)等,圣经要表达的是要信靠上帝的本性,顺服他话语中活泼的声音。如此一来,信心的对象在旧约里就自然成了上帝的应许,即那等到基督来成就的应许。他们的信是往前看的,正如我们现在的信是往后看的一样,信的对象都是基督。希伯来书对这一点讲得非常妙: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 11:1)而这个观点则贯穿了希伯来书十一章整章,如:挪亚在没有看见的事上相信了上帝的话(来 11:7);和亚伯一样,以诺和亚伯拉罕都是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只不过是从远处看见,就表示欢迎。(来11:13)。希伯来书的作者给予这些人极崇高的评价,他说: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了的(来 11:13)。连那些殉道者,也是因着信得了应许,却还没有得着所应许的。(来 11:39)。对这些人来说,信就是听到了上帝的印记,相信他的应许,并活在上帝信实的光中。 在新约中,像「信心」、「相信」这些字句出现了约二百四十多次,几乎在每一卷书里都出现过(除了约翰二书和三书)。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信」(Faith)在圣经里有重大的含意。不幸的是,如今这个字已经被滥用到成了普遍的宗教术语。我们刚才提过,在圣经里,信指的是一种对基督活泼的个人信靠。但当下有人把其它的宗教也形容成其它的「信仰」(Faith),可是圣经中从来没有让「信」(Faith)这个字有这样的用法。圣经中的「信」是一个极为丰富、极为整体的概念,起码包括以下多种要素: (1)信建基于知识 信心是建立在对上帝可知之事上的认识,甚至,在新约圣经中,信心更可说就是对上帝自己的认知。在约翰福十七章我们大祭司的祷文中,主一提到这种的认识,就满心欢喜地对父上帝说:「认识你是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基督,这就是永生。」(约 17:3)这句话应当跟约翰福音1:18一并来理解:「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把他彰显出来。」(约 1:18)希腊文「把他彰显出来」这个动词和我们现在用的「注解、释译、释经」这些词是同出一根的。约翰的意思就是说,耶稣就是上帝的注释(或作耶稣的一生就是在释译上帝是谁〔译者注〕),他的出现是把上帝彰显给我们看。马太福音11:27那里也有同样的教导:「除了父没有人认识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启示的人,没有人认识父。」(马太福音11:27)父透过子向门徒的启示,门徒凭着信看见了,就因此对上帝有了认识(知识)。 凡信都是要有知识作基础的。照这么说,我们就要问问自己,我们这么信任那些外人,随随便便让他们盗用我们的词汇,我们对他们难道已经有足够的认识了吗?信心所依据的知识不光是头脑上的知,因为圣经中讲的真知识一定会带来一种位格际的关系。丈夫和妻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是用这样的话语来描写的。「知」不是说把自己抽离出来远远地站在那里,很冷静地、很客观地去分析研究一个客体。这里所指的「知」,会立即带我们接触到上帝自己。试问,还有比这更高的殊荣吗?但一殊荣,这正是要我们凭信心来领受的。 (2)信是一种认同 除了与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以外,信心含意还包括认识到事情的真确性,并且对之表示赞同。相信基督即表示与关乎基督的真理认同,并且想更进一步了解他。其实,这里所讲的认同,不一定是在合乎你的意愿之下所作的,有时,认同很可能是在与你的意愿相违背的情形下发生的。在大数的扫罗,他的信主,就是这种情形,还有许多其它人也是一样。他们本来是不要信主的,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证据太强了,叫他们不得不信。就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说某某人的为人实在太可靠了,不由得我们不信任他。华菲德(B.B.Warfield)讲过:“‘信’(Faith)或者‘信念’(Belief)的含意,不是指一种随意的、武断的行动,而是在有足够理由支持下而产生的一种思想状态或行动。”约翰•慕理(John Murray)则对此多加了一段意见: 信是一种「被迫」的同意。什么意思呢?当理性对所搜集到的证据说够了的时候,这时的理性是被折服的。那一刻的思想状态就好像什么东西被猛的一下摔在地上的那种感觉,这不再是我们可以抗拒、否认或暂缓判决的事。从这个角度来说,「信心」就是一种被迫的、被迫要交出来的、被吩咐要有的一种反应,因为只要是理性断定足够合理的,不管我们情愿不情愿,信已经是必须的结果了。无论我们多么期望、多么渴望、多么热望事实不是如此,但这不能叫我们相信与证据、判断相违背的事。 比方说:我们有时会说这个人叫人不得不相信他。我们信任一个人,不会是因自己期望、情愿或立志要去信任他;同样我们不信任一个人,也不是基于情感或意志的。我们信一个人,因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人是可靠的。当理性告诉我们这人可信,我们就不得不相信他,纵使我们不甘心见到他为什么如此可信,并希望若事实不是如此该多好。(例如:一个想脱罪的犯人,他来到他认为是公平、公正的法官面前,他会尽一切能力为自己表明清白。为什么呢?因为他信任这个法官,并不是因为他甘愿来到法官面前,或者他对这位法官有感情。) 当然,如果「信」仅仅是这样一种赞同的话,那就和圣经所说的大有出入了。「信」有比赞同更广的意思,但绝不会比赞同的意思更窄。多马对复活后的主的信心,是对复活这件事的认同,但他的信不止这么简单,他从心中发出一句话:「我的主,我的上帝!」(约 20:28) (3)信是对基督的信靠 这是信仰的核心。虽然「信靠基督」在新约圣经里不是最常出现的句子,但这句话无疑是指向了整本新约的中心教导。耶稣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而信他名的,耶稣却不信任他们(约 2:25),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的信不是对准基督,而是基于他所行的神迹而已。来信靠「基督」这一呼召,不断地在耶稣邀请人来跟随他时表现出来,最明显的要数这句宝贵的话语:「你们所有劳苦担重担的人啊,到我这里来吧!我必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应当负我的轭,向我学习,你们就必得着心灵的安息。」(太11:28-29)此外,圣经还有其它的用语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亲自投靠主。约翰福音15:1-11说,信就是常住在主里;约翰福音1:12说,信就是接受他,并且以完全的信心紧紧抓住他。 这样的信心永远是要付代价的,因为它要求我们向基督交出自己生命,这也是为什么在符类福音书里(即马太、马可、路加),耶稣从未把「信心」抽空出来讲,而总是与跟从他或背负十字架等教训一起提出来讲的。他这么做就是要告诉人,信心是要付代价的。信意味着实际承认基督是我们生命的主,意味着为主的缘故舍弃一切,意味着牺牲,意味着事奉。 这就是为什么新约会用摩西的生命来阐明信心的本质(来11:23-28)。对摩西来讲,信象征了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和名誉地位,象征了忠心服事一群会经常发难的百姓,也象征了放弃罪中之乐而去与百姓一同忍受艰难。一个人会愿意如此为信仰难为自己,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呢?动机在于,他得到了「基督」这一更宝贵价值!「在他看来,为着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来 11:26),这就是有信心之人的印记了。他单单抓住基督为救主,也将自己单单交付给基督,以基督为生命的主。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以上所说的固然是信心的特质,但信心还有其它层面的意思。真正的信仰特性和本质不在于信的本身而在于信的对象。信能叫人浑然忘我而进入基督,因此信的力量乃在乎基督的属性。即使信心最软弱的人,也和其它人一样,有一位刚强的基督! (1)信心的程度 信心的程度有大有小。新约圣经提到「小信」(太6:30;8:26;14:31;16:8)和「大信」(太8:10;15:28)、软弱的信心软弱的和刚强的信心(罗4:19-20)、渐长的信心(帖后 1:3)、无伪的信心(提后 1:5)、健全的信(多1:13;2:2)、信心的确据(来 10:22)、全备的信(林前 13:2)和失落了的信(提前 1:19)。信的对象是昨日、今日、直到永远永不改变的基督。但是我们对他的爱、对他良善的认识、对他道路的顺从,以及对经历上帝能力的大小,都会随着信心的加强而增长的。强壮的信心是源自于他的恩典,并且能将我们从生活中一切的钳制中释放出来;强壮的信心能促使我们把从上帝而来的恩赐,发挥得淋漓尽致(罗 12:3)。同时保罗也教导我们,要我们各自看自己信心的大小要看得合乎中道,不可只因别人的信心比我们的弱或者比我们的强(罗 14:1)而轻看别人,或可论断别人。在信心的大家庭里,永远会有改变、有成长、有进步,但有时也免不了会生病软弱。信心在属上帝的人心里是有分别的,信徒不是个个像油印副本一样的。教会永远是依靠永活基督而坚立的。 (2)信心的类别 新约圣经暗示信心除了有程度上的分别,还有种类上的分别。因见到神迹而信主的(约 2:23)不等于就是使人得救的信心。主对这种信心作不同的回应,是不足为怪的。同样,主在快讲完登山宝训时,对那些奉他名行异能的人作过这番警告:到那天……我必须向他们声明:『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 7:23)。这会不会就是指保罗说的可以挪移大山却没有爱的信心呢?(林前 13:2)很明显,建基在属灵恩赐上的信心不一定就是得救的信心。新约圣经斩钉截铁地道明恩赐不是恩典,恩赐的实施是可以在经历救恩以外发生的。这的确是对所有领受过圣灵恩赐之人的一个严重警告,无论他们领受的是讲道的恩赐、治理的恩赐、牧养的恩赐,还是其它什么恩赐。 真正的、使人得救的、叫人信靠的信心,即我们对上帝恩典有所回应的信心,是上帝救恩所赐的。无论你怎么解释以弗所书2:8:你们得救是靠着恩典,借着信心,这不是出于自己,而是上帝所赐的。(其实这里说得很清楚,信心是上帝所赐的),保罗在以弗所书后面明确表示信心是从父上帝和主耶稣基督临到我们的(弗 6:23)。这不是说上帝会代替我们相信,不然的话,我们都会变成消极的宿命论者了。是我们自己信基督,上帝不会、也不能够替我们信耶稣。但我们之所以有信,乃是因为他先在我们心里赐下了信的可能性。当我们说:「主啊,我信,求你帮助我的不信。」我们就是已经踏进了上帝这救恩计划中的一个新阶段了。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上一章提到,信心和悔改是一组手牵手不可分割的教义。任何真正合乎福音的信仰经历,都少不了这两者其中一项。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主的话,这样的信就必须带着悔改的态度;同样,如果我们真心悔改的话,这悔改也必须带着相信的态度。此外,这一组对上帝恩典的反应,不只是在新生命诞生时才形影不离地在一起,就是在我们今后一生的日子,它俩儿仍是继续不断地携手同工,从不分离的。当我们不断信靠基督时,我们也就会不断认罪悔改。约翰加尔文对悔改的理解就是这样的,他给悔改下了以下的定义: 悔改——真诚的以己归向上帝的转变,出于对上帝单纯、迫切的敬畏,也包含了治死自己的肉体和旧人,并在圣灵里作新人。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谈到救恩起头的种种经验和信徒所尝到的恩惠,但我们不可忘记,悔改可是一生一世的事。旧约圣经中,悔改包含了多个意思。Nacham这个字,含有心中难过的意思,且有具体改变原有目的或作法的意思。有时,圣经用这个字来指因心中忧伤痛悔而产生的结果,并且带有安慰、安抚的意味。或许可以这么说,这个字所概括的意思就是指人在悔改后,将发现自己心灵得到了一种无比的释放和安慰。这些话在旧约里甚至可以用到上帝自己身上。神学上有个很重要的字“Shub”,就是「回转」的意思,表示把以往的事抛诸脑后,永不再提。它所包涵的是一种很强烈的形象描绘,而且是用来形容被掳到巴比伦后再次回归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上帝向他们应许自己的同在。在这批人心中所存的,就是悔改的心,就是归回上帝的心。 在旧约里,一般来说,悔改总是和一些外在的表现连在一块儿的(王上21:27;赛58:5;尼9:1;何7:14;拿3:8)。有时,在旧约的宗教观里,悔改一词也被人讹误成苦行的意思,他们以为单凭外表的愁眉苦脸,上帝就会受感动,又或以为悔改是一种可以换取功德的行为。旧约圣经半点没有支持过这种的观念,旧约从未给律法主义留过余地!又有的时候,悔改被理解成一种表面的、机械式的动作。何西亚的时代,人们就好像有这样的表现,何西亚先知用了在整本圣经中被喻为最尖锐、最生动、最透彻的描述,来形容当时的以色列民: 来吧!让我们回转归向耶和华;因为,他虽然撕裂了我们,但必定医治我们;他虽然击伤了我们,却必替我们裹伤。两天以后,他要使我们复原;第三天,他要使我们起来,我们就可以活在他的面前。(何6:1-2) 而上帝对这些话的回应是什么呢? 以法莲啊!我要怎样待你呢?犹大啊!我要怎样待你呢?你们的爱心像早晨的云雾;又像瞬即消逝的朝露。(何 6:4) 纵使以色列民对上帝的心意模糊不清,先知却清楚认识到悔改是要付很大代价的。以赛亚先知把众人指向上帝所要的那种悔改。这样的悔改能结出道德行为上的果子,并且能带来新生命。「你们要撕裂你们的心肠,不要撕裂你们的衣服。」(珥 2:13)真正的悔改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仅仅外在的表面功夫。 在旧约先知的劝戒下,人们被召回头,真心悔改,从心灵里和道德行为上悔改。这种召人悔改的呼召,集中点则放在上帝与人所立的约上(正如何西亚书6:7所指出的)。以色列民是一群违约的百姓,他们必须回到上帝的约、和立约的上帝那里。 在旧约里,真心悔改的记号有三方面: (1)真悔改乃对主产生新的信靠:「你们得力在于平静安稳。」(赛 30:15) (2)悔改结出的必然果子就是顺服,在耶利米先知的时代,就提到这种顺服的表现,耶和华说:「现今你们悔改,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各人向自己的同胞宣告自由,并且在称为我名下的殿中,在我面前立了约。」(耶 34:15) (3)这种顺服尤其表现在对邪恶之事的弃绝,并且回头归向所立之约的生活方式。人要听从,转离自己的恶道。(耶26:3;36:3) 这即是向整个民族发出的呼吁,也是向每一个个人发出的呼吁。以西结在这一点上所表达的,可谓再清晰有力不过了(结3:19;18:21,23,27;33:12,14,19)。如果一个人从自己的恶道中回转,他必会发现这悔改所引向的是生命(结18:21-23)。你能看出以西结这句呼吁的逻辑吗?你们要将所犯的一切罪过尽行抛弃,自作一个新心和新灵。以色列家啊,你们何必死亡呢?(结 18:31)所以,你看到了吗?信心和悔改的前题是重生,这个道理,不只是耶稣在他的教导中才提出来的,连旧约先知也是这么说的。 在一些英文圣经译本里,「悔改」(repent)翻了原文两个字,一个是metanoesymbol,意思是叫人改变心意;另一个是metanelomai,其真正的意思比较接近「懊悔」(toregret),过于接近「悔改」(to repent)。 真悔改(metanoia)就是归回上帝。这归回使基督徒的灵命开始,也使基督徒的灵命的延续,一直到这灵命结束。悔改就是浪子从远方回到父家,从此服事他,被他接纳。浪子之所以会归家,很明显是由于被心中一种懊悔的意念所促使: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路 15:17)然而,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悔改,不仅仅是指懊悔。悔改是指一种「方向的扭转」。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七章里,他「懊悔」和「悔改」两个字都有用到,并且清楚划分了两者的意思。他提到一种没有懊悔的悔改(林后 7:10),此乃忧伤的结果。但保罗也讲到,人的心也许会感到忧伤,但不一定会向上帝悔改。 悔改所包含的要素 西敏斯特小要理问答中有一条问题问:悔改以致得永生是什么意思?回答是: 悔改以致得永生是上帝所赐的救恩,使罪人因真正觉悟自己的罪,又确知上帝在基督里的恩慈,就痛心懊悔,恨恶并离开自己的罪,归向上帝,立志竭力重新顺服。 悔改包含些什么呢?悔改的实际经验和用情深度是会因人而异的,也会因各种各样的人生背景和生活环境而各不相同。但在不同之中,有某些特征是相同的。 (1)羞愧感的产生。 当我们认识到罪已经使我们堕落,而且更重要的是,罪已经夺去了上帝在我们身上所有的荣耀形象时,我们便产生出悔改的心。这悔改的心往往与一种自觉羞己辱神的感觉一起产生。所以保罗说罗马的信徒会觉得有现今以为羞耻的事(罗 6:21)。 (2)谦卑感的产生。 很奇怪的,当一个人开始为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时,他内心很可能会被他的傲慢所充斥,于是他开始为自己找借口!他的心也就因此变得越来越刚硬。但当上帝叫我们真悔改时,我们则会感到无法狡辩,唯有在上帝面前认罪、谦卑降服在他的审判台前(罗 3:19)。 (3)忧伤悔疚之心的产生。 被上帝降服后,我们因看到了己的现状而会悔不当初,乃很自然、也很必要的事。我们会为自己曾经对不起上帝、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而感到痛悔不已。我们问自己:从前怎么会浪费了那么多的恩典,虚渡了那么多的光阴呢! (4)这一切还不能算是悔改。这些只是为真悔改而铺路。 真悔改会产生一股对罪恨恶的心,也就是悟罪时的感觉,因为那时,我们尝到了罪真正带来的苦头;这也是上帝光照人心时所作的工作,叫我们全面认清罪的丑陋和可怖。我们不仅为罪所带给我们的后果和不便而懊悔,我们更会像诗人大卫一样,说: 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诗51:3-5) 我们也会像寇佩尔(William Cowper)那样说: 我痛恨罪, 罪使你伤透心, 罪使你远我灵。 (5)还有一点常会被人遗忘,也许是由于这一点与以上四点看上去不属同一类吧。真悔改一定包含对上帝赦免之恩的认识。 就好像西敏斯特小要理问答所言,我们悔改因为我们「确知上帝在基督里的恩慈」。就是这恩慈,我们才懂得惧怕;也因这恩慈,我们得以从惧怕中得释放。对这一点的阐述,最具代表性的经文要数诗篇130篇了。马丁路得称这篇诗作「保罗之诗」,也就是这个原因。在这首诗里,诗人对自己的罪认识得极为深刻,几乎要被这悔疚感所吞没,他从深处向上帝发出呼求(第1节),他知道在上帝那里有他犯罪的档案(第3节),他也不能妄想自己能够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第3节)。但是,他的盼望是:但你有赦免之恩,为要使人敬畏你……耶和华有慈爱,也有丰盛的救恩。(诗130:4,7)。只有当我们的双眼不再注视着自己的罪,而是定睛在上帝的慈容上,看到他的赦罪之恩,我们才会开始悔改;也只有当我们看得到原来上帝是有恩典、有赦免的,我们才敢悔改,敢回到上帝跟前,敢与他契合。 因此,在新约里,悔改被视为福音的礼物,是借着耶稣基督赐给我们的(徒5:31;11:18;参提后2:25)。保罗说领我们悔改的是上帝的恩慈(罗 2:4)。律法或许能使我们知罪,带给我们一种罪疚感,正如让保罗感受到的那样(罗7:7-13)。但是,只有当恩典从水平线上升起来,把上帝的赦免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心才会被上帝慈爱的阳光所溶化,以致能够回心转意归向上帝。 悔改的记号 有关悔改的教导,圣经从头到尾都很清楚地指出,悔改和道德表现是分不开的。那不只是一种对恶行的懊悔或者对罪过的觉悟而已,而是回归上帝,回转去过一种带有上帝荣光的生活。保罗对以弗所教会的信徒说: 你们从前是黑暗的,现今在主里却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应当像光明的儿女。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的良善、公义、诚实。你们要察验什么是主所喜悦的。(弗5:8-10) 至于关于悔改之记号的经文,最具代表性的是哥林多后书7:8-11: 虽然我在那封信上使你们忧伤,但我现在并不后悔;其实我曾经有点后悔,因为知道那封信使你们忧伤,虽然只是暂时的。现在我快乐,不是因为你们忧伤,而是因为你们的忧伤带来了悔改。你们依照上帝的意思忧伤,凡事就不会因我们受到亏损。因为依照上帝的意思而有的忧伤,可以生出没有懊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世俗的忧伤却会招致死亡。看哪,你们依照上帝的意思忧伤,在你们中间就产生了怎样的热情、申诉、愤慨、战兢、渴望、热诚、正义;你们在各方面都表明了自己在那事上是清白的。(哥林多后书7:8-11) 当然,这些词句所指的,并非一般的悔改个案,而是在指一个集体的经历,但是,哥林多信徒的悔改表现,给真正的悔改例出了标记。保罗在这里提到七件事: (1)热情(或译作真切、迫切) 原文中spoude这个字,暗示哥林多教会的人开始在他们自己的现状一事上,态度变得认真、正确了。他们态度之真切正好与他们要纠正的状况成正比。从前,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漫不经心,等闲视之的。如今,他们被更新了,对上帝显明在他们眼前的罪,深深意识到了。因此,一个人为罪懊悔,永远是从上帝的角度开始去看自己和自己的罪。人的心早已麻醉到对上帝漠不关心了,要对上帝的事有正确的反应,别无他法,只有先让人清醒过来,从而产生出一股真切感。 (2)申诉(或自诉) 原文apologia是指为着对自己的指控而申辩。也许你们觉得这岂非说他们为自己辩护?这不是跟悔改的意思相距甚远吗?但保罗用apologia是说这个字有纠正错误的意思。由于他们的罪已经带来了后果,他们现在关注到的是求上帝帮助他们去处理后果背后的原因,免得他们下次再被定罪。 (3)愤慨(或自恨) 这个字有自己恼火自己的意思。这是一种新的恨恶感,和他们以前所作的完全相反。在新约圣经中,这个字的动词被用来表示不悦的意思(太21:15;26:8等)。 (4)战兢 原文phobos是恐惧的意思。这里没有讲恐惧的对象是什么,也许对象是保罗也说不定!毕竟,在前一封信中,保罗对他们说:你们愿意怎么样呢?是愿意我带着刑杖到你们那里去呢?还是要我存慈爱温柔的心呢?(林前4:21;参林后7:8)也许这战兢是对准上帝的,若然,就表示他们有渴望得赦免的心(诗 130:4)。但因什么惧怕,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知道。无论他们因什么惧怕,我们可以看出这惧怕表明了一个真正被唤醒的心,而这颗心被带了到上帝的真道下受管教。 (5)渴望 一般这个词不常会跟悔改连系到一块。但根据上下文,我们也许能为保罗的思路找到一条线索。除了因罪而导致的与上帝的隔离和与属他之人(尤其指保罗)的隔离以外,还有什么能叫他们产生渴望之情呢?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会友逐出教会是必要的;这样做不但是为了达到叫那人得以重整之目的,其本身也是达到目的的方法,因为这会使被逐的那人因自己的现况而渴望恢复从前所享有的特权。 (6)热诚(或热忱) 保罗用的希腊文是zelos,即与英文的jealousy(妒忌)同一字根。它象征对某种事物专一的渴求。在这里,这个渴求的对象可能是保罗或保罗对他们的情意。重新恢复事奉的意愿,并且参与事工,与上帝所兴起的仆人一同作工,正是真心悔改的一个记号。在我们所讲的这段经文中,哥林多人表示悔改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对保罗的劝勉作出了回应——因他那封信带给他们的忧伤,引他们步向悔改之路(第8、9节)。 (7)正义 中文圣经和合本翻成「自责」,英文(ReversedStandardVersion)翻成Punishment(刑罚)。乍眼望过去,不禁会叫我们大吃一惊,倒退三舍。其实这么翻译实在是个不幸。或许新国际版(NIV)的翻译比较恰当些,它能带出「准备好等候见到公义的彰显」(Readiness to see justice done)这个意思。这词含有「补偿」的意思。就好像撒该,当他看见自己以往的罪过,他立志要以实际行动尽量修补他的过错,偿还他的亏欠(路 19:8)。悔改不单是建立在赦免上的新生样式,也是深入探究以往,看看有什么能补救的地方,靠上帝的恩典尽量去补救。 以上对悔改的分析足以告诉我们,悔改是一件何等彻底的事,它影响到我们的情感,但也涉及到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层面,并且直斥我们对人、对上帝的关系。如果你以为悔改只是在刚信主时一次性的表现,那你就大错了。悔改是指一生都要归回上帝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一生一世不断悔改。 但这持续性的悔改仍然是有个开始的,就好像果实总是有种子的。这悔改的种子在我们重生的时候,也就是当基督向罪死的能力扣住了我们心灵时候,就种在我们里头了。灵性成长的悖论(Paradox)就在于,当信仰扎信得越深、喜乐和确信发得越大的时候,同时也是悔改来得越彻、对主的需要感觉越迫切的时候。上帝的目的很清楚,我们越感到自己的需求大,就越会发现再大的需要已经早在基督里得到满足了;我们越觉得满足就越爱亲近主;当我们越亲近主,就会发现我们的心在说:如果你究察罪孽,主啊,谁能站立得住呢?但你有赦免之恩,为要使人敬畏你。 当马丁路得把他的九十五条钉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时,他很智能地选了这句话作第一条: 当我们主、生命的主、耶稣基督说:「你们要悔改」之类的话时,他的意思是要信徒整个生命都要悔改。 然而,有一点是我们千万不可忽略的,悔改的第一步就已经把我们带到圣洁的上帝面前叫我们得以称义这个殊荣里了,此后,我们的信心和悔改的心会不断进深。但称义本身却不是渐进的。我们下一章会讲到,它在一开始就是完全的、无瑕的,也是一次性、不反悔的赐予了我们。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对福音的诠释比许多人都深刻的马丁路得曾经说过称,义这个教义决定了教会是否站立得稳。他说:「这一信条是教会的房顶,也是教会的房角石,单凭这一条就足以孕育教会、培养教会、建立教会、保守教会和维护教会。若是少了这一条信条,上帝的教会便不能存留片刻。」路得讲得非常对。虽然,为了有助了解基督徒新生命的全貌,我们前面认定重生为最重要的教义,但是称义却是信仰的核心。它不只关系到教会的兴衰,也关系到信徒个人灵命的坚立或颓(tuí)落。我们可以说,如果对这一条教义解释不够透彻或者了解有误,信徒灵命出毛病的可能性,比其它任何一条所带来的都要容易。当上帝的儿女对上帝的关系失去平安时,对别人爱的关怀枯干时,又或者对上帝的美善和恩惠渐渐模糊时,都是由于他不再从这口泉源中汲取力量。相反,如果我们在这条教义上扎稳根基,我们会一生享受平安喜乐。 何谓称义 圣经里,「称义」或「算为义」含有成为义的、或者活在一个正确的关系里的意思。相反,在希腊道德观里,义(或者作正直)是他们所推崇的四大美德之一(与节制、良善和勇敢并列)。而对希腊人来说,正直基本上就是指与社会上一般所接纳的道德标准相吻合。但是,圣经中的义却有更高的意境,成为义就是要正确对待上帝和上帝的律法。 「称义」和「义」都是法律用语。在法庭里,法官要问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法律对庭上这个人是怎么说的。在大英帝国,这个问题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这人与君主王权之间的关系现在是怎样的。因此审讯的案件常常是这样编档的:RvsFerguson[即女皇Regina控被告人傅格森] 因此,当法庭宣读判决时,正是在宣告这被告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圣经中所说的称义不是说去把一个人变为义的,好像把人的品德改变一样,而是以宣判的形式算这人为义。也许你会觉得这样不够全面,因为这好像把称义的教义贬为仅仅一项宣告而已,称义竟然变成了一个虚构的法律概念。其实这样想不太正确。布澈南(James Buchanan)称义教义经典著作之作者,把人作出的称义和上帝所作的称义作了个比较: 人间的法官所作的判词只不过是一项宣告,这个判决不能说算这个人有罪还是无罪,只能在法律之下,宣告这人究竟有罪还是无罪,何况法官的裁判有时还会有错误,不是会冤枉好人就是让坏人逍遥法外。但上帝不是如此,在宣称一个罪人为义时,上帝作了一件没有一个人间法官能作的事——他先把这个曾经是不义的人算为义,然后使他被称为义。当然这一切都是按照他绝不失误的、依据真理而行使的判断。 也许你要再问:我们怎么知道圣经中称义是先算为义、再称为义呢?我们可以提供多个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1)称义是定罪的反义词。申命记25:1说,审判官要宣判无辜的为无罪(义),并且定有罪之人的罪。很明显,定一个人的罪不是去使那人变成有罪的人,而是宣告他本身的罪,他是按照审判算为有罪的。相对而言,宣判无罪也不能是算人无罪,只能是宣告无罪的为无罪。(参箴17:15) (2)与「义」相关连的用语具有审判性的特征,例如创世记18:25强调上帝是审判全地的主;类似的话在诗篇143:2也出现过。 (3)所有称义的同义词或代替词都没有「使之变成义」这个意思,而只有「宣称、算为」的意思。(参创15:6;诗32:1-2,以及保罗在罗4:3,6-9中各自用到的两方面的意思。) (4)有关称义就是「当众宣布地位的更改」这方面的最大证据,要数圣经对主复活的宣告。圣经里,主的复活是他自己被称为义的凭证(提前 3:16)。我们总不可能从这段经文中得出结论说,主被称义就是主的品格被改变吧!这段经文只能理解成,上帝透过基督的得胜和复活为他辩护,证实了他是义者,透过复活显明了他和上帝之间名副其实的关系(参罗1:4)。 称义的大能 有关这一点的实际重要性是不宜过份渲染的。福音的荣耀就是上帝宣布了人与他自己的关系(而非与罪的关系)恢复正常了。但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希望把人的品德稍稍地算到恩典之上,我们很容易就陷入这样一种假设里:我们之所以一直被称为义,就是在我们人格品德上有可称义的地方。但保罗的教导是,我们所做的没有一件是足以叫我们称义的。他在这方面强调得如此强烈,以致有人指责他,说他在教导人随便生活也不要紧,反正上帝已经称他为义了。上帝既然会按我们的本相称我们为义,我们还何必讲圣洁呢?我们至今仍会面对一项挣扎,就是我们要不要把福音中上帝如此的恩典带给世界。你会问:这样的信息,会不会叫人误以为,我们把这恩典讲得这样便宜,是不是要告诉人,无论他们怎样生活都不要紧呢?我们看到,法利赛人当时反对耶稣的理由正是如此! 称义是不分程度高低的,但上帝在我们心中的工作则是有分别的。我们各有分别,让上帝的灵在我们心中作工的程度也有分别。圣灵的工作是要把我们塑造成有基督的样式,因此,无论人与人之间差别多大,他们或多或少也会像基督的。但是,要我们或多或少被称义是讲不通的。保罗不比你更称义;本仁约翰漫长的悟罪经历和被罪捆绑的经历,也不能叫他比你更称义。何况,称义过后再没有第二次的宣判了,因为称义是末日审判全地的上帝把本来要等到那时才宣布的判决,提前到现在给我们宣告了;而我们本来应得的刑罚,也被提前提到基督的十字架那里被他承受了。这就是杜普雷狄(Toplady)的伟大诗歌:From Whence This Fear and Unbelief(为何忧疑)中要表达的: 神岂未将我众罪过,尽归他儿子身上么? 主已为我还清罪债,公义之神岂会再来。 要我再及重新偿还?你的救赎已完全, 没有剩下一文钱,要我自己去承担。 怒气我今何足惧,若我藏身你怀里,靠你宝血来称义? 你既为我领得赦免,我惹怒气已落你肩,白白赐我免责恩典, 神就不会两边追讨,先向你钉穿的手要,再要我自己去消账。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称义与自然定律是相违背的,我们才会懂得真正感恩。按定律,不义的不可能自动被称义、被宣告无罪。但称义是不可能与上帝的本性相违背的。因此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上帝怎么能够既是公义的,又是会称不义的为义的呢? 上帝何以能称人为义? 上帝不是凭我们是何等样的人或者我们做了何等样的事来称我们为义的。保罗在罗马书1:18-3:20中,用了这么长的篇幅要证明的就是,人是没有办法凭己力叫上帝悦纳他们的。若是人真的想凭自己的建树来换取些什么,所能换取的只能是上帝的忿怒而不是被上帝称义。罗马书2:1-16提出四大原则,把这一点讲论得入木三分: (1)人受审判是按照真理,根据事实而受审的。没有一样事可逃得过审判之眼的(罗 2:2)。 (2)上帝是按各人所行来审判的。由于「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 3:10),所以,所有的人都被定罪(罗2:5-6)。 (3)另外,保罗说上帝的决定是依照人对光的领受多寡来审判的(罗2:12-15)(这话常常被人误解)。但这也毫不例外,对没有律法而犯了罪的和有了律法仍然违背律法的,一律都被定罪。 (4)最后,上帝借着耶稣基督来审判人(罗 2:16)。在主的光照下,人将毫无借口。人若想以自己所成就的工夫来到上帝面前,所得到的只能是把自己永远展露在上帝的审判之下。 新约圣经中唯一认可的称义基础,只有在基督所成就的事工上。当然,基督之所以会成就这事工,因而使我们之所以能称义,其最终之因乃在乎上帝的爱。这里请注意,我们一刻也不应容许自己的想思去肆意曲解圣经的教导,误以为充满爱心的救主使我们与一位勉强愿意的父和好。但是上帝的爱,即单凭上帝的爱,是不能叫我们称义的。法院里的法官不能说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他的孩子,他爱这孩子就随便称他为义,宣判他无罪释放了。要称他为义还须满足另外的一些要求。新约圣经提出这样的论证:我们因着上帝的恩典,借着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上帝设立了耶稣为赎罪祭,是凭着他的血,借着人的信,为的是要显明上帝的义……(罗3:24-25)。上帝的爱是使我们能够称义的根源,而基督的死则是我们得以称义的基础。我们现在....因他的血称义。(罗 5:9),这是他顺服的结果,他的血就使我们被称为义了,正如他为我们的过犯被交去处死,又为我们的称义而复活一样(罗 4:25)。 这些要是都清楚了,你可能仍会问,基督所作的称义之工为何能够、如何能够归到不义的人身上呢?罗马书开头几章讲到的,人不虔不义应如何面对审判和现在不义的称为义免受刑罚,前后如何协调呢?上帝是如此公正严明,怎么能称不义的为义呢?我们用三个步骤来回答这个问题,头两个是关乎基督所作的,最后一个表示基督与他的选民所维系的关系,以致他所成就的可以变成我们的,因而因着这一人的顺服,众人也被列为义人了。(罗 5:19)。 (1)基督过了一个完全顺服上帝的生命。这种顺服有时会被称为「主动的顺服」。他被生在律法之下(加 4:4),并且一生以律法之仆的形象度过。他道成肉身为人,但与一切有肉身的人不同,他不需要承受罪的代价而死,他是像这样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高过诸天的大祭司,原是与我们合宜的。的(来 7:26),因此他不必承受因违背律法而带来的惩治。 (2)纵使基督是无罪的,他却被视作罪人看待。在路加福音有关耶稣受难其中一章书里,就记载了五次有人亲口承认耶稣是无罪的(路23:4,14,22,41,47),但是他竟然如同犯人一般被钉。初期教会看主受难这件事,不只是恶人之手的所作所为,更是上帝之手的工作。圣经常用的字有:他被交在……被交给……(参太20:19;26:15;27:2,18,26等)。保罗也用过同样的句子,他说: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 8:32)。而旧约先知以赛亚讲到受苦的仆人时,也用了同样的观念,他说耶和华喜悦把他的仆人压伤,使他受痛苦(赛 53:10)。这种受苦的经历,即基督好像因违背上帝的律法而被定罪受苦的经历,我们常常称之为「被动的顺服」,用「被动」不是说主不愿意主动地顺服下来,而是说他的顺服是以一种对上帝的旨意心甘情愿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以无罪的代替有罪的受罚,解开这一个迷的钥匙,就在上帝所建立的基督与他选民之间的契合上。基督道成肉身成为人的兄弟,以致于他能够站在人的地位上,以人的身份,以他一生的顺服,尤其以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代表人,代替人。他替我们承担了罪,为我们还清了的债。在圣经多处地方特别强调到这个易位的发生,基督站在我的位子上承受本应由我来受的刑罚;而在上帝面前,我就站在基督本来的地位上,以致我受到了基督该得的宣判——我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了。这种位子的易换,从耶稣被指控的两条罪名上来看,尤其显著。耶稣被定的罪名,就是人在伊甸园中犯下的罪,人渴望成为上帝,违背上帝的圣律,这就是对上帝位格的亵渎,对他慈爱权柄的叛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就连对我的救主的控罪,也表明了他不是在该亚法和彼拉多的审判席前,为自己的罪行被定罪,而是站在至高真神的审判座前,代表兼代替罪人领受宣判。所以,在基督里有这样一种奇妙的地位对调:他站在不属于他的位子上,被定罪成为罪人,以致于我们能够站在不属于我们的地位上,被上帝称义,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保罗说了一句新约圣经中极其激烈的话:他替我们成为有罪的(纵使他自己是无罪的),目的为要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他自动、甘愿地做了上帝咒诅的对象,为要使我们得以免去上帝的咒诅(参林后5:21;加3:13)。这就是称义的意思了! 然而,这么伟大的教训,我们有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没有感受到在我们身上应有的震撼。举例,有人说「称义」(justified)就是「好比我从未曾犯罪」(just-if-I’dneversinned)。别说这句话毫无半点属实,它对圣经的教训也是极不公平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话没有充份有力地指出被称义的人原是一群不义的和有罪的人,而这一点正是圣经教导的核心,也是称义教义的荣耀。另外,这么说,是没有把称义的全貌展示清楚,因为称义不仅是把我带回原本的地位而已,称义的教义不只是告诉我们,我们欠的罪债已经还清了,更告诉我们,我们如今领受了基督的义!我们不再像亚当一样,从头再来一次;我们现今是在基督里。在上帝眼里,我们不单只是无罪了,而且尤如基督一般的有义,因为我们这义是从基督里领受的。你有这样的信心吗?这是圣经要我们相信的,并且也是叫许多人得到确据的真理: 主,你宝血,你的义,是我美丽,我的锦衣,在宝座前,服此盛装,抬头歌唱,欢乐不已。 你已全然为我除去罪过、责难、羞耻、畏惧,审判大日欣然站立,主所称义谁敢问罪? 圣洁、温柔、无罪羔羊,父怀中来,真神之像,竟为我死,竟赎我罪,欠主之恩,何以还偿? 圣洁义袍永不褪变,天地可易时空可迁,岁月无法改其荣美,基督义袍永远新鲜。 辛赞多夫(NicolausLudwigv on Zinzendorf)《我主耶稣是我的义》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认知和信念,我们前面一开始才会说称义是没有程度之分的,也不会有阴晴圆缺之变的。只有当我们抓住这些原则;只有当我们认识清楚称义是我们在基督里获取的,因此我们和基督一样确切完全的被称为义;并且只有我们确信这称义是白白得来,不能用功劳换取的,我们才能够享受与上帝越来越深的和谐与平安,并且进而欢喜快乐盼望得上帝的荣耀!(罗5:1-2)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上帝因为基督所作的,公平公正的称罪人为义。基督成为我们罪的赎罪祭(约壹 2:2)。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 1:9)。但是基督的义如何能变成我们的义呢?答案是借着在基督里的信。 称义之道在旧约很早的篇幅中就提到了。保罗在加拉太书和罗马书,就提到亚伯拉罕,以他来例证称义的教义。犹太人问:「亚伯拉罕不是靠行为称义的吗?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不是照着我们祖宗的脚踪行吗?他岂不是因他所行的讨上帝喜悦,所以蒙上帝称义吗?」保罗的回答是一个斩钉截铁的「不」! 亚伯拉罕不是因行为称义,这一点圣经讲得很清楚,他被称为义人是因为他信上帝(罗4:1-3)。亚伯拉罕的子孙就是那些有信心的人(加3:6-7)。况且,亚伯拉罕不是因行割礼而称义的,因为圣经告诉我们,他是在被称义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行割礼的(罗4:9-12)。那么,他难道不是因遵行律法而被称义的吗?保罗又重新亮出他的底牌:律法只能定人的罪,律法揭示出人的罪和罪的本质,这样亚伯拉罕又如何能凭律法称义呢?(罗 4:4)。何况,正如他向加拉太人所说的一样,若有人以为靠律法可以称义,就表示这人在圣经知识上的无知。律法是在亚伯拉罕蒙应许、因信称义后四百三十年才赐下来的。而事实上,律法是「添上的」(加 3:19),是从「侧门」进来的,为要叫人知道依靠称义的应许是何等的必要。律法既然是为了揭示罪恶而被赐下的,怎样能带给我们称义呢?那些犹太人(以及许多后来的人)不止是对信心误解了(这信心是他们根本不去依靠的),也是对律法误解了(而这律法则是他们所依靠的),所以保罗才会如此大声地疾呼。 信心只是一道工具 我们把讨论集中到信心这个题目上,你可能因此会误会,以为我们称义是因为有信心。希腊文新约圣经用了很丰富、很多样的方式描述信心和称义的关系。但有一种表述是从来未曾出现过的,新约从来没有讲过称义是由于、是基于、或是根据「信心」。(英文R.S.V.版本把罗马书3:30翻成:「因为他们的信心,称受割礼的为义。」但同样一句话,在罗马书1:17则被翻成「借着信心」。[译者按:在中文圣经中,常用到的是「因信称义」,而「因」这个中文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很含糊的,它有「借着」、「透过」、「通过」的意思,也有「因为」、「根据」的意思。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前者。信心向来都只是一项工具,一条渠道,藉此我们可以领受恩典和被称为义。莱尔(J.C.Ryle)对这一立场作了很生动的表达: 真正的信心是没有任何功德可言的,或在最高层的意义上不能称作「一种行为」。它只不过是伸手把自己交付给救主,好像妻子倚偎在丈夫怀里,病人领取医生开的药……而已。这没有给基督带来任何好处,所带来的只有一个罪人的灵魂。这个动作不能付出什么,不能贡献什么,不能偿还什么,也不能成就什么;反之,它只是在接受,在领取,在收纳,在抓住,在抱紧基督所赐下的称义的恩惠大礼,并且在每一天更新的生活中享受这份礼物。 信心使人无可夸口 我们要再进一步断言:如果称义是借着恩典,那么人就没有在上帝面前夸口的余地了。这一点也就是保罗用了很激动的语气反问的一点:这样,有什么可夸的呢?没有可夸的。(罗 3:27)如果称义是借着信心的话,那么它一定也是借着恩典的,既然是借着恩典,那么就无功劳之可言,因此也无可夸口了。 信心包含了保证 保罗最后强调的一点是,称义是恩典,是用信心来领受的礼物,以致上帝可以保证他救恩的应许。如果救恩是要靠行为来成就的,那么人就无法获取救恩了。即使可以获取得到,所得的始终是会腐朽的,除非这人可以一直不断的靠行为称义。感谢主!幸亏不是这样,救恩是借着基督所作的而不是我们所做的。因此,上帝才能够向我们保证这个效果。上帝保证这救恩归于我们的,因为上帝不撒谎,他的恩赏和呼召是决不会反悔的(罗 11:29)。 一个知道自己已经被称为义的人,是一个有无限信心和确据的人。他知道无论他有多大的失败软弱,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判决。这是在永恒里不变的定案,是绝对有保证的: 主外别无避难所,无助灵魂向主托, 求主切莫将我弃,仍旧安慰亲扶助。 我心惟有主可恃,我援全由主所赐, 我头无遮身无蔽,求主圣翼来覆庇。 主啊!你是我所需,够我一切还有余, 软弱、跌倒你扶持,疾病、瞎眼你医治。 你名至义至圣洁,我全不义没良善, 罪中堕落满罪污,惟主救赎显恩慈。 主前我遇浩瀚恩,恩广足盖我罪深, 医治恩泉望涌流,洗我污秽涤我心。 主是永远生命源,流进我心成活泉, 主乃涌泉溢我灵,千秋灌溉流涓涓。 查理斯·卫斯理(CharlesWesley) 《耶稣我灵好朋友》Jesus,LoverofMySoul 请问还有什么事比这更奇妙呢?有!就是称我们为义的、作审判官的上帝,现在以父亲的身份,邀请我们进入他的家让我们作他的儿女。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相对来说,有关被上帝收纳作(Adopt)他儿女这方面的教义,写书的人不多。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在当时相当著名的苏格兰神学家康吏胥(RobertS.Candlish)曾经写过一部关乎这方面题目的作品。他那本书在当时苏格兰的神学派系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他那部著作的主题是「上帝为父的身份」(或作:「上帝的父职」The Fatherhood of God)。接下来,他还发表了一系列讲章,分别以「信徒为子的身份」(或作:「信徒的后嗣位份」)和「信徒彼此间为弟兄的身份」(The Sonshipand Brother hood of Believers)为题。但自此之后,就再没有什么人着墨在这类题目上了。其原因,很可能是圣经有关上帝之父职这方面的教导,已经被普救论所取代了;也就是说,人既然在本质上是上帝的儿女,那么又何需被上帝收纳作为他的后嗣呢? 的确,每当一个伟大的教义被误用时,这教义就难免倾于为人所贬抑。因此,福音派讲台上的信息,一直缺乏强调上帝的父职、以及与其相对的、作上帝儿女这方面的教导。人们生怕给人误会他们是在宣扬普救论。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别的原因,例如,许多人在研究救赎的教义时,常常把「被上帝收纳」或「成为上帝后嗣」这个观念,不是跟「称义」就是跟「重生」视为同一件事来看待。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要先分清楚,收纳不是称义,收纳也不是重生。 非称义也 有些神学家把收纳说成是称义中的「积极因素」。无疑,新约圣经的确从来没有把称义和收纳分割开来,但也没有把两者混为一谈过。试用人的常识来想想:一个人在被宣告无罪之后,你很难想象他竟然会冒起一个被收养的念头吧!称义和收纳两者间简直是风马牛毫不相干的事。难道当一个法官在宣判被告人无罪释放时,就表示他必须得把这人带回家,让他享受一切作自己儿子的特权吗?恐怕很少会有被告人有这种的痴心妄想吧!然而,圣经用了这些不同的词汇,目的是要让我们对上帝丰富、多重的恩典有更宽阔的了解(彼前 4:10)。当救恩的光芒透过圣经文字的三棱镜时,圣经丰富的词汇就把这道光析射成一片绚灿的光谱,每一道色彩都有它独特的荣美。收纳教义中所强调的我们和上帝之间的关系,是在称义教义中找不到的。 非重生也 收纳也不是重生。新约的众使徒在他们的书信中把这两样分得很清楚。使徒约翰所写的是最明显的例子,他说对于那些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人,上帝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1:12-13)。在这里所提到的后嗣位份包括两件事:首先是我们被重生,因而获得足以成为上帝儿女的本质;其次是上帝赐予我们一种权利,叫我们获得真可以作他儿女的位份,好与我们新获得的这个本质相对应。约翰壹书3:1对这一点讲得更清楚些:「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世人所以不认识我们,是因未曾认识他。」(约翰壹书3:1)约翰这话的意思是,我们被称为上帝的儿女因为我们被上帝收纳了,但这不只是一个虚有的头衔,而是我们实实在在可以经历得到的福份。这个名份与我们重生以后的心是相匹配的。上帝作了一件不是人能做的事——他在收纳我们为儿女之余,更把父自己的本性赐给了我们(彼后 1:4)。跟称义同一个道理,被神收纳是没有程度高低之分的,反之,收纳所表达的,乃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新位份。要完全体会这个位份的荣誉,只有等到我们在荣耀里完全披戴基督的形象时才行(罗8:19,23;约壹3:2)。对收纳的教义认识清楚了,就应该表示我们对上帝的美善和上帝的慈爱等观念有了无比丰富的加增。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虽然说,收纳(或后嗣)都是保罗专用的词汇,新约圣经其它地方也提及过作上帝儿女这个概念。保罗在加拉太书四章5节,以弗所书一章5节,以及罗马书八章15、23节和九章4节,均明确用到这些词汇,但是每当他讲到上帝为父时,这些思想都一并涌现出来。成为上帝后嗣,就是指重生之大能将上帝生命的种籽种在我们心中(约壹 3:9);成为上帝后嗣,就是对我们已是他儿女的一种宣告。 收纳的背景 被上帝收纳这个概念究竟从何而来?根据旧约的家庭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律法条文提到有关收纳、领养的事。那时的家族结构,在性质上根本没有收养的必要。即使以色列被称为是上帝的儿子(参何11:1),但这称谓是指出于上帝的创造,不是指上帝的收纳。即使旧约中有提到作君王的是上帝的儿子,但这也不是从家的这个观念而说的。 新约圣经中收纳这个观念,大致应该是从罗马律法典中套用过来的。保罗身为一个罗马公民(徒22:27-29;23:27),对罗马的法律应当是相当熟悉的。罗马当时的社会和我们现在的不同,他们那时订立收养法的目的,不是为了保障被收养孩子的权益,而是完全以收养人的利益作出发点。(当然你也可以说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领养父母也获得了许多的利益。这话不错,但这不是领养法最主要的精神,领养法主要是为了保护被领养的孩童。)那时就有些案例,讲到有人收养了比自己更年长的人,目的是为了产业的继承!收养比自己年幼的人,也被视作是为自己防老的好方法。有趣的是,保罗有提到收纳这个观念的书信,全都是写给在罗马法律管辖下之区域的信徒(加拉太、以弗所和罗马本地区)。在此,我们不妨用罗马的这个法律背景,来作为我们个人的提醒,就是说,即使基督徒生命的最高权利,也不可只用作我们自己的享受、只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有的恩典最终都应当用来荣耀上帝。在上帝立我们为他后嗣一事上,他乃是为他自己的缘故,在我们身上重新恢复了他儿子的形象,即那在人堕落时被破损失落了的形象。 上帝收纳之举动 我们被收纳为后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里头包含了两个基本步骤,当事人旧有管辖权的失效和当事人新得管辖权的竖立。即使新约圣经中有些地方没有用到收纳这类字眼,但这些概念则不难找到。由罪所建立起来的国度必须被拆毁,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林前 15:56),罪利用律法作为贡杆支点来操纵人的生命(参罗5:20;7:7-13);罪也对人宣称其合法管辖权利,因为人因自己的悖逆已经自动放弃了自由权。如果上帝的收纳要长期有效,黑暗的势力和权能就必须要被粉碎。这一点上帝已经在基督里做到了(参罗6:1-4)。但单凭这一点还不够。上帝为我们开创了一个与他自己的新关系,他立我们为他家中的嗣子,赐给我们只有真正儿女才能享有的权利和殊荣。而事实上,康吏胥在他那本《上帝的父职》一书中,甚至说到,我们所享有为后嗣的权益,和基督所享有的那个并没有什么分别,唯一的分别只在于基督比我们先尝到这种福份而已。你不难想象为什么这句话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辩。其实,无论在当时也好,在现今也好,最大的困难就是,人们很难证明康吏胥这句话哪里不合乎圣经。或许康吏胥的言论超出了圣经所记载的范围,但你很难说他的言论是违背圣经的。他希望把我们的视线提升到一个地步,让我们好好看清上帝认我们作儿女这尊荣是何等的奇妙。他这一出发点还是值得称赞的: 看哪!何等奇异厚赐,父神亲手予施。 本为罪恶之子,竟成父神后嗣! 收纳的重要性 我们前面谈到称义的时候,看见在旧约和新约里,得救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本乎恩、借着信。对圣经作任何其它的诠释,都会叫我们在对上帝的性情和对圣经的理解等事上出岔子。但是,如果我们只认定新旧约的一致性,这也会造成对圣经认识的失衡。旧约和新约,在对启示的清晰度、启示的完整性、经历上帝的深度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分别。两者的分别不在于救赎的事实,也不在于救赎的方式(彼前3:20;罗4:18-25),而是在于经历救恩的深浅多寡。旧约和新约之间不单有延续性——旧约的预言在新约的基督身上应验——而且从旧约到新约有着难以计算的恩典倍增。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旧约的信徒若不跟我们连在一起就不能达至完全(来 11:40)。 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新约圣经中讲到时代的划分这方面来看。保罗列出了一大串上帝定人罪的判词后,在罗马书3:21,他告诉我们一个新事件的来临:「现在……上帝的义在律法之外已经显明出来。」(罗3:21)。在基督里,上帝所应许赐给亚伯拉罕的祝福临到了外族人(加 3:14),并且一个更美的约、更美的应许开始了(来8:6起)。 不过,旧新两约之间最大的分别,乃在于人与上帝相交的性质不同了。在旧约,即使最伟大的圣徒也未敢与上帝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亲密到一个地步,好像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那样。许多学者都指出,耶稣的教导中最特别的一点就在这里。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突出了这新纪元的特色,带我们达到了属灵经历的顶峰。试想想,我们居然能称这位宇宙万物的创造主为「阿爸,父!」这是何等大的特权!这简直不是数学计算能推算得出、理性思维想象得到的事。这就是为什么说,除了希伯来书2:13引用以赛亚书8:18对耶稣的描绘以外,你很难找到有同样感人的画面。那段经文描写到主列席在敬拜的会众中,带领着众人敬拜,他向父举起双手,扬声歌颂,与众圣徒一同欢乐,他说:「看哪!我在这里,这就是上帝赐给我的儿女!」 这种与上帝的契合,乃圣灵的工作所结出的果子,也是基督救赎之工的成果。当耶稣提到「活水的江河」时,约翰注脚道:「他这话是指着信他的人要接受圣灵说的;那时圣灵还没有降临,因为耶稣还没有得着荣耀。」(约7:38-39)。虽然所有的圣经译本把约翰这段话的意思都表达清楚了,但这些翻译却没有把约翰这段话的力度很适切地翻出来。约翰这段话更准确一点应该这样翻:「那时还没有圣灵」(Upto that time the Spirit was not)。当然,约翰绝不是想说圣灵不存在(参1:32-34),他要强调的是主在世的那些日子和圣灵降下来的日子,两者之间根本上的区别。约翰在后几章书里就把这个重点作了较全面的突出。当耶稣要离开门徒时,他说他不会「撇弃」他们(约 14:18)。希腊文原文用的字是orphanos,而新国际版圣经就干脆翻成orphans(孤儿)。门徒一直所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当上帝的圣灵来了,他会带着基督所有的恩典来。不但如此,他会叫人打心底里觉悟到,他们有一位父在天上深深爱着他们。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提到一切有关父的事,如今他们透过圣灵的工作,都能亲身体验了(参太6:5-14,25-32)。正如耶稣很独特地提出上帝为父的这个观念,当耶稣的灵进入门徒的心时,他们同样会以一种崭新的方式体会呼叫「阿爸,父」是什么滋味(罗 8:15)。 其实,我们若想正确了解作上帝后嗣的特权,就必须先对圣灵身为「使人成为上帝后嗣的灵」这方面的事工有所认识。 立嗣的灵 保罗在两处地方讲到,圣灵的工作与我们成为上帝后嗣一事,两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加拉太书4:1-7里,保罗讲到上帝作的一件新事,把我们带进所立的新约里,在罗马书8:12-27,他讲到我们如何亲身经历这位立嗣的灵: 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罗8:14-16) 罗马教会的信徒早已经知道那「仍旧使人惧怕之奴仆的灵」是什么。保罗在这里也许是指从前他们深深觉悟到自己有罪,认识到自己被罪所困,而且为此极度畏惧的光景。但是这福音已经带给他们释放,并且他们已经接受了这立嗣的灵。他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权里,这特权是用宝血买回来的,可以叫我们认基督为长兄,认上帝为父亲。 圣灵同在的记号:立嗣的灵与人同在时有四种记号: (1)被上帝的灵所带领(罗 8:14)。就好像父亲引导自己的儿女一样,(意思就是说,儿女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现,父亲的心意往往是决定他们自己如何处理事情的主要因素),上帝的灵也同样地引领上帝的儿女: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罗 8:14)。但保罗这里所讲的引导,是有一个清楚特定的内容的。这引导是与圣灵密切有关的,并且在13节说,这引导是为了「治死身体的恶行」。圣灵所作出的引导是对罪毫不含糊的拒绝。若有人一方面宣称有立嗣之灵在心中作工,而另一方面却仍在罪中作乐,他是在自欺欺人。收纳人归父家的灵也同是那位保罗之前提过的,圣洁的灵(罗 1:4)。圣灵的同在给我们带来一种对待罪恶的新态度。凡用这种新态度看待罪恶的人,就表示有圣灵与他同在了。 (2)会呼叫「阿爸,父」(罗 8:15)。正是在这一点上,许多人产生了种种误解。有人说,这认我们为儿女、又让我们有为上帝儿女确据的灵与我们同在的证据,就是当我们在上帝面前有一种很平静的感觉的时候。无疑上帝的灵是会赐给我们这样的福气的,但是罗马书8:15所形容的绝不是这样的一种泰然的经验。保罗是说信徒会呼叫「阿爸,父」的!原文用的动词是krazein,而在新约中,这个字表示大声地呼喊,通常是指在极度痛苦中所发出的大叫(参可15:39,我们的主在十字架上的叫喊;启12:2,妇人在生产时候的叫喊)。这里给我们的图画,不是一个信徒很平静地依偎主怀,好像天真的儿童安睡在那里一般,而是像一个倒在地上的孩子,痛地大叫:「爸爸!爸爸!」那样的情形。这种呼叫,就是拥有立嗣之灵同在的记号,这表示在信徒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会仰望我们在天上的父。 (3)有圣灵的印证(罗 8:16)是所有经文中最难理解得无误的经文之一。约翰•卫斯理的父亲对卫斯理说,此乃基督教信仰的真正凭证。他父亲这话实在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印证常被解释成一种很神秘的内在声音,这声音带给信徒安慰和确据。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指圣经的见证,圣灵只透过圣经向人说话。看来对保罗这话最佳的理解应该是,这圣灵的同证与其它和圣灵有关的经验一样,(例如那治死罪恶的经验和危难中仰望父上帝的经验),在这种实际体验中,保罗说圣灵很主动地在我们心中证实,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已经是上帝的儿女了。 (4)有立嗣之灵内住的人,会在今生发出叹息(罗 8:23)。不止是被造之物会叹息(22节),圣灵自己会叹息(26节),我们自己也会叹息。这里讲的叹息不是指13节中信徒在与罪搏斗时的叹息。罗马书八章所提到的叹息是具展望性的。受造之物往后看,为它们将来要得的自由而叹息;圣灵往后看,为他所祷告将来要成就的而叹息;而信徒叹息则是为了他们将来所能完全经历到的救恩。我们大可与瓦兹(IssacWatts)一同唱这首诗歌: 蒙恩的人已发现,永生荣耀今世见, 属天种子斯土栽,信望浇灌果实坚。 我们在今生就能透过圣灵享受到这样大的救恩。但这圣灵「 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被赎,使他的荣耀得着称赞。」(弗1:14;参罗8:23)。由于我们今生不能体验到救恩的全部,所以我们叹息,渴望那日的来临,到时我们可以饮于整条活水的江河,而这江河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稍微经历到的那条。 只有现在对这种的经历心中有数,才能觉悟到自己已经是上帝的儿女了,并且欣然享受这立嗣之灵的工作。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同时发现做上帝儿女不但有权利可享,也有责任要负。 权利与责任 (1)新位份。我们现在渴望与历世历代、各方各族的人一同进入上帝的家。在人的社会中,找不到有这样的契合。我们共同拥有一个新的名份——如今我们是上帝的儿女,而不再是魔鬼之子(约壹 3:10),或者悖逆之子(弗 5:6),又或者可怒之子(弗 2:3)了;我们获得从上帝家里延伸过来的一切特权和享受——与上帝亲近、认识上帝(英文“familiar,(认识)”和“belong ingto the family(属于同一个家庭)”有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坦然无惧、自由自在地来到他面前,并且确知父上帝的慈手会叫万事互相效力,叫他自己的儿女得益处。 而我们相应的责任,就是要像他,并且要向他所有的儿女流露出他的爱,因此要以爱、以怜恤、以开放和温柔的态度对待其它上帝家里的弟兄姊妹。当我们认识到大家彼此是弟兄姊妹,与我们一样同是上帝爱的对象时,我们就要从心里对他们发出一股深切的爱。这一点实在是我们常常容易忽略的。 (2)对上帝之眷顾的新观念。耶稣说:「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太 6:8)。这样基本的真理,我们却很少认真地去默想。彼得花了多长的时间才能够以个人的亲身经验印证这句话!因此他最终能够用这句话来鼓励历世历代的信徒:「你们要把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他顾念你们。」(彼前 5:7)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放下忧虑,把它们带到我们的父跟前,确知他会顾念我们,凡事交托给他就行了。 (3)对人生终极的新观念。我们最终的一切特权都有待将来完全体验,因为虽然我们已经经历与基督同为后嗣所享的基业,更多的好处还在后面!因此保罗把作上帝儿女和上帝的一系列救赎行动连在一起来讲,上帝的救赎计划只有在荣耀里才会完成(弗1:5,11,14)。这方面的责任,在这一节经文里讲得很清楚:「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约壹3:3)。当我们觉悟到自己是被上帝收纳作他儿女的,就应当约束自己以表彰他的性情,因为有一天我们会永远住在他家里。既然如此,我们必须乐意分享我们的长兄基督的生命样式,因为: 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 8:17) 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我们若不认他,他也必不认我们。(提后 2:12)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这本书的每一个主题,都旨在让读者更深、更清楚认识成为上帝家中一份子的意义。身为基督徒,这是我们必须认清的事,我们要清楚看到在基督里的新生命是何等荣耀尊贵,而且这样的确据是真实的。大多数信徒常遇到的危机是,我们觉得这救恩对我们好像没有产生作用,我们还不是会跌倒、犯罪、大大亏负那在基督里属乎我们的至高呼召?圣经鼓励我们从新的角度,更宽更广地认识上帝为我们已经成就的,以及他正着手在我们里头成全的。 在这一章里,我们来思考一个信仰生活的核心教义,这教义也是与我们前面所讲过的每个教义密切相关的,它好像一个扣环,在中间把所有其它的教义都和谐地串连在一起。新约圣经,在讲着讲着的时候就会回到这个主题上来——基督徒是与主基督联合了。 在基督里 与主联合常被形容成「在基督里」。保罗称他的收信人为「圣徒」——被上帝、也是为上帝分别出来的,而他也总是同时称他们是「在基督里」或「在基督耶稣里」(林前1:2;弗1:1;腓1:1;西1:2;帖前1:1;帖后1:1)。与此平衡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强调基督也在信徒「里」(参罗8:10;加2:20;西1:27)。这些表述都显示出我们的主与他子民之间的联合是何等的密切。这是福音启示给人最大的奥秘之一(西 1:27)。这也只有透过上帝的启示才能够了解。 与基督联合是所有属灵经历和属灵祝福的根基。这一切是「在基督里」赐予我们的,也只有「在基督里」的人才能经历得到。保罗对这一点的强调尤见于以弗所书1:3-14,(这在前面第二章讲到救赎计划时已经提过了。)这12节经文在希腊文原文里实际是一句很长的句子。保罗写的时候,被上帝这般丰富的福份所吸引,以至他连停一停笔的机会也没有。他说,我们在基督里得到了祝福,例如在基督里我们蒙上帝拣选(第4节),得恩典(6节),蒙拯救(7节),与上帝和好(10节),蒙他预定将来(11节),以及受他印记(13节)。基督徒的生命由始至终都是以基督为中心的,并且我们也要不断地仰望他来支取我们一切的需要。所有的属灵福份都在基督里,只有当我们(用保罗的话来说)「在基督里」,这些本来在基督里的福份才会被我们在实际经历中体验得到。 与主联合之教义背景 「与基督联合」这个概念是如何成为保罗神学的中心思想呢?曾经有学者辩论说,这个概念是保罗从异教「神秘」宗教中套用过来的。但是,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多方流露出他切切想见主面的心情,而且他的书信多以旧约为背景,我们若忽略这些因素不看,就断言他的思想是受了异教影响,这是个武断。毕竟,经文的前文后理已经可以提供足够的背景了,并且要找出这个背景也绝非难事。 请大家注意一件事,契合(Union)与相交(Communion)是旧约上帝与他百姓之关系的中心。用来表达这个观念的比喻之一就是婚姻。上帝与人立约就等同于夫妇的婚约,并且上帝也常用婚约来解释他与人所立的约。在以赛亚书里有一段感人的描述,先知讲到以色列的创造主,向他不忠的妻子呈明他自己的信实(赛54:5-8);耶利米也提到上帝是他百姓的丈夫(耶 31:32);何西亚书也是建基在同一个概念上的。 旧约圣经也常提到一个代表性(Representative)或者合共性(Corporate)的概念,就是说一个人代表许多其它人站出来作一件事,或者众人被视作联合起来成就某一人要成就的,一人得胜,众人得胜;一人失败,众人失败。这个原则表现得最显着的,是在大卫击败歌利亚一事上(撒上17章),在那里,少年大卫的得胜,很明显被视作是整体性的而不是个人性的。他的胜利就是他整体民众的胜利,也是他们追赶及击败非利士人的基础(撒上 17:51)。在旧约,其它人物也用来阐明这个代表性的原则,他们所成就的,都可以归给他们所代表的那群人身上。例如但以理书7:13,14,22中所说的人子,即有个别性也有合共性;在献祭的规矩中,大祭司献祭牲、祷告,是以代表性的身份为全体百姓行的,百姓每人都与他所作的有份;在以赛亚书有关仆人之歌的篇章里(42章;49章;50章;52-53章),提到那义者承担了众人的罪,他所成就的也归于众人,因为这仆人和众人之间有契合。 在新约圣经里,这样的教导在约翰福音表现得最明显。马可楼上,耶稣好像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不断加重语气,当他向上帝坦然祷告时(约17章),他就把他为自己与门徒所建立起来的这种合一,用很优美的话表达出来了。他提到门徒之间的合一,就好像他自己与父上帝的合一同样地紧密,因为这合一是建立在各人与他合一的基础上(约17:23,26)。再看他先前提到的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约15:1-11),我们不难看出,主对门徒的教导是有一个中心思想的--正如一条抽枝接插到葡萄树上,从树上吸取营养一样,门徒是「在基督里」的,因此从基督那里支取所有属灵的好处。 保罗根据这些初期的教导,在他的书信里使之进一步得到发挥。事实上,保罗的教导乃进一步发展了基督在大马士革路上对他最初的启示。在大马士革的路上,耶稣对保罗所讲的话,正正是从他与信徒合一这个角度出发的。扫罗那时以为自己不过是在迫害基督徒,但主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迫害我?」(徒9:4,参22:8;26:14)。由于基督与教会之间建立了这一奥秘的联合,扫罗所迫害的乃是耶稣自己了。保罗在后来的书信中,用了各种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属灵真理的能力,例如有婚姻上的联合(弗 5:32)或者头与肢体的联接(弗4:15-16)。他教导说,凡是与基督联合的,就是「在基督里」的。可是我们要问,这种联合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呢?又有哪些层面的含意呢? 与基督联合的性质 这种联合有时被称为「神秘的联合」。这不是圣经的话,而且这样形容太过含糊,不足以明确表示「在基督里」是什么意思。「神秘的」常常带有合并融汇的味道,好像说一个人与上帝融为一体了。 从以下这几方面来思考与基督联合的含意,也许会有助理解。 (1)联盟性的结合 联盟(federal)是来自拉丁文foedus,是条约或盟誓的意思。这里要强调的,是上帝为基督和属他的人建立了一个关系,而这个关系可以视为一个盟约。基督所做的一切都归于他们,只因他们与他联合在一起了。 神学家曾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就是「工作之约」(Covenant of Works),指在这个约里,所有的人类都与他们的代表亚当联合在一起,因此亚当一人的过犯,也叫所有人跟他一起堕落了(罗5:12-21)。保罗把人与亚当之联合和人与基督之联合作了平衡对比。基督以「反面的亚当」(Adamisreverse)出现,把亚当做错的解除掉,把亚当失去的复收回来,把亚当丧失的恢复给人。因此保罗说,借着基督的顺服,基于与他之间盟约的关系,恩典盖过我们的过犯,称义变成一个事实,信徒重获新生。这一切只因一人的义(罗5:18-19),但若非我们与基督的联合是个事实,这是不可能临到我们的。 这种联盟的结合,是在人外面、在基督里面生效的。 (2)肉身的联合 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成为我们当中一员,拥有人的本质。他「成为人的样式」来到人间 (腓 2:7),并且「成为罪身的样式」(罗 8:3)。对这些话,有人有过不同的诠释,但这些话似乎都在暗示基督受孕于童贞女马利亚腹中时,他的确是以我们人的本质成形,他的肉身为圣灵所洁净,他也一生甘心受制于肉身的软弱和局限。他来实在是为要与人成为弟兄,并且在各方面受试探,以致他可以同情我们的软弱(来 4:15)。同时,他在肉身中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通往上帝那里的桥梁,以致他可以接触到人的罪,且替我们「成为有罪」的(林后 5:21)。我们与他联合是借着上帝的约,也借着上帝的道成肉身。因此,我们与基督的联合,乃是建立在基督与我们认同、与我们的联合之上。 (3)信心的联合 信心不只是仰望基督,根据新约的说法,信心更把我们带入「基督里」。圣经总共有五十多次提到「信基督」(英文作believe“into”Him,例如约2:11;3:16;罗10:14;加2:16;腓1:29)。所有属灵的福份,在基督里都是我们的,但只有当我们进入基督里,这些福份才能对我们产生实际的效益。 那么,我们如何「进入基督里」呢?圣经说:借着信!在我们平常讲台上的教导,常常会忽略这一点的重要性,这里所强调的是从己身中出来,进到基督里。有时新约圣经也会说,作基督徒就是接待基督,邀请他进入我们心中。但我们在这里要讲的,就是从这个「我」中间出来,从罪中出来,而在「基督里找到自己」。这就为与基督联合一起带来一个很实际的透视层面。我们再不只是以主观经验往里面看、往下面看,相反,我们要抬头往上面看、往外面看,把注意力集中在上帝儿女所得的荣耀的释放上。因此,在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里(约15:1始),枝子或插枝最大的需要,就是接在葡萄树上,完全依靠它来提供营养。 (4)在灵里的联合 或者这一点已经是很明显了,明显到不值得浪费时间去讲。但这一点最基本的意思是,我们与主的联合是借着圣灵撮(cuō)成的。他带领我们进入基督里。保罗在哥林多前书6:17表达这种联合的紧密度时是这样说的:「那与主联合的,就是与他成为一灵了。」(哥林多前书6:17) (5)广泛的联合 这种联合延展至基督人性经历的每个层面。保罗对这一点作了极详细的论述:如果我们是与基督联合,那么我们就是与他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联合。 有多处的经文,例如罗马书6:1开始;加拉太书2:20;歌罗西书2:20-3:4,都指出这种联合有多么深远的含意。如果我们与基督联合,我们会分享他的生、他的死、他的埋葬、他的复活、他的升天、他的荣耀,以及他的再来。这种联合广泛到一个地步以至保罗会说,基督就是「我们的生命」(西 3:4)。所以卫斯理的诗歌讲得不错: 我今愿跟主脚踪,追随元首至天宫, 像主荣形亦复生,经历十架亦得胜成功。 荣耀君王宝座中,天上地下圣名颂, 颂主得胜大权能,复活救主齐尊崇。 既与基督有如此深广的联合,我们就会问卫斯理到底是想说,我们来歌颂主的得胜呢,还是我们在得胜中来歌颂这位与我们永远联合在一起的主? (6)生命的联合 保罗在以上的经文中,对这一点所强调的是,我们与主联合所结出的果子就是生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被插进葡萄树上,以至于这葡萄树的生命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中显露出来。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如今在肉身中活着的我,是因信那爱我又为我舍己的,上帝的儿子而活的(加 2:20)。 看完这几方面的联合之后,你也许会觉得,我们大概要在灵程路上挣扎好些年才能进到这些层面里去吧!不!你这样想就错了。这些不是信心渐渐栽培出来的果效,而是在我们信主的那一刻就赐予我们的福份。如果我们是基督徒,这一切对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是真的。当基督属于我们的时候,他是在永恒里属于我们的,以便在我们里头成全整个救恩。而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这个联合的最终目的。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已经谈过了,与基督联合后,一切属于他的,借着道成肉身,因着信,都成为我们的了。他的舍己变成我们死了,以致我们的罪得赦免;他顺服的生命成为我们的了,以致我们可以获得上帝后嗣的新位份;但当我们和他联合的时候,这里头还有一重意思,就是他的生命和能力成为我们的了,以致可以更新我们的生命。甚至可以说,当我们与基督联合以后,基督所有过去的生命都成为我们的了,不单是藉赦免之恩补偿了我们的过去,并且确确实实地洁净了我们现在的生命,以致我们的过去,无法再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生命有必然的支配权。这一群在过去曾经玷污扭曲过上帝形象的人,现在可以定睛于基督的慈容,在他脸上找到能力和圣洁供我们饮用,因此,过去罪的势力不再足以毁灭今天的我们。所以,伯克富(LouisBerkhof)写了这样一段概括性的话: 透过这种联合,信徒按照他的人性,被改造成基督的形象。基督在属他的人身上所作的,可以说是以曾经在他身上所作的为模子,为他们造了复制。这复制品不但是客观地相似,而且也要主观地相似,他们要受苦,背负十架,被钉死,死而复活,拥有基督的新生命。主所经历的,他们也要有份经历:太16:24;罗6:5;加2:20;西1:24;2:12;3:1;彼前4:13。 与主联合要付的代价:这话的含意是非常深远的。与基督联合即表示与基督一同受他所受过的,这也等于表示委身于一位被钉死而后复活的主。在主的传道生涯中,这正是他一切信息的中心。若有人要作他的门徒,就必须天天背负起十字架来跟从他(太16:24;可8:34;路9:23)。这一点,新正统派神学家潘霍华用了很优美的话来表述: 十字架是落在每一个基督徒肩上的,第一个基督所受的苦楚,也是每个信徒要经历的,就是抛弃世俗享乐的挑战,也就是与主相遇后对旧人的治死。当我们愿意成为主的门徒,我们把自己交付给基督,与他的死联合--我们也把自己交给了死亡。因此,我们先要死。十字架不是一个敬畏上帝喜乐生命最后才会遇到的恐怖结局,而是在我们与主交往的第一步就要面对的。当基督呼召一个人的时候,他吩咐他来,来受死。 换句话说,与一位复活升天的主联合,与一位把丰富属灵福份浇灌与我们的主联合,这一切权利的背后有一个条件,就是它不能与受死的基督分开,与他的死联合,我们必须要向自己向世界死。保罗在加拉太书提到有关十字架三样事情时,特别指出了这一点。基督在十字架上被钉,透过这十字架,世界对我们来说已经被钉死了,也因为这十字架,我们对世界来说也是被钉死的了(加 6:14)。只有当我们进入与基督更深的契合,我们的生命才越发结出果子。当保罗形容他在基督的受苦中有份时,他说他自己四面受压,心中作难,受到迫害,被击倒(林后4:8-9)。为什么原因呢?「我们身上常常带着耶稣的死,好让耶稣的生也在我们身上显明出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为耶稣的缘故常常被人置于死地,好让耶稣的生也在我们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这样看来,死在我们身上运行,生却在你们的身上运行。」(林后4:10-12)。正是这样,保罗认识到基督的复活,并在与主契合中,在主的受苦上也有了份。 与主联合所结出的果子:十字架的另一端是复活,这是一个不变的定律。透过与基督的联合,必须带来与他复活的联合,并且在他的得胜上有份。叫他从死里复活的能力,也是他用以在我们身上运行的能力(弗1:18-21)。如果这是真的话,保罗说基督徒可以有荣耀的得胜(罗 8:37)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式经历到这种得胜的荣耀: (1)认识与基督联合能带给我们极大的尊荣 当我看到自己的时候,我看到失败、罪恶,有时甚至看到羞愧、耻辱。但这绝非我作基督徒的最终真相,亦非全部的真相。我已经与基督联合,与他一同继承他的基业,我是上帝的儿女。当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是真实的事时,我即得到恩典与能力来面对人生。 (2)知道我们与主联合能带给我们祷告的信心 当耶稣讲解清楚这合一的紧密程度之后,他开始把祷告的真义也讲明给门徒听。祷告的意思就是说基督住在我们里面,我们也住在基督里面,由于有主的话语藏在我们心中,我们就以他的名祷告,上帝也就因此听了我们的祷告(约15:4-7)。但这一切的表述,不过是这基本概念的延伸而已,基本来说,就是如果我们与基督连合,那么一切属于主的都属于我们了;只要我的心、意、智都在主的话中与主合一,我就能够来到上帝面前,谦卑地相信上帝会聆听并且会应允我的祷告。 (3)知道我们与主联合能够保护我们免受诱惑 当我们知道我们是谁--上帝的儿女,与基督联合的人--我们手中就有世上最坚固的盔甲,来抵御世俗的引诱和肉体情欲的诱惑。「我已是与主耶稣基督联合的人,怎么能容许这些引诱得逞呢?」如果约瑟被他的主母引诱时可以拒绝她说:「在这家里没有比我大的,……我主人没有留下一样不交给我……我怎可以做这极恶的事,得罪上帝呢?」而且他可以用这个理由来拒绝多次的挑逗,那么我们若是对试探说:「我已经与基督联合,在众人中,我岂能犯这罪呢!」这话岂不是更有力的反击吗? 这也是保罗用以指正哥林多教会,要他们正视他们不以为然的罪所用的论证:「你们岂不知你们正在把基督拖进你们的罪中吗?」(林前6:15-20)。我们现在藉恩典已经获取的身份和地位,永远是我们用以防卫自己的盾牌,以免再度滑进天生旧我的光景之中。 在我们所讲的所有关于信徒生命的教义中,这一条,这最叫人自豪的一条,乃是最实用的一条。不过,也许你会感到惊讶,原来在新约圣经中,拣选的教义竟然也是同样的实用。在下一章里,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题目。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在鲁益师著名的童话故事书《狮子、女巫与衣柜》(The Lion,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里,讲到有一个神秘的动物王国,这个王国被一个无情的白色女巫拿尼亚(White Witch of Narnia)所掌管。她对大地下了一个咒语,使大地永远是冬天,但圣诞节却永远不会来临。只等到艾斯兰王子、狮子王救星来到这个王国,牺牲了他自己,才出现一种比巫婆的法力更强的力量,这就是鲁益师所说的「在时间诞生之前更深奥的法术」。当艾斯兰牺牲了又再复活后,这个法术就解开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当其它小朋友还静静地坐在那里时,苏珊忍不住问了。艾斯兰回答说:「意思就是说,虽然女巫知道那个深奥的法术,女巫所知道的只限于时间诞生之后的事,但如果她再往前看得远一点,看到在时间开始之前静止无息、阴沉黑暗的世界,她就会发现,在那里另有一个咒语。她会发现如果有一天一个自愿的牺牲者,没有作背叛的事却被当作叛徒被杀害时,桌子会断裂,而死亡本身也会往前面推移......」 然而,不止是在拿尼亚王国才会有「在时间诞生之前更深奥的法术」!我们在圣经中发现,那永恒的爱与能力,一直在为我们的救恩作工。我们的狮子王是一只被宰割的羊,是在创世以前就存在的(创 13:8)。在他里面,上帝在永恒里的奥秘被启示出来了(弗3:2-6)。他是上帝所拣选的(赛 42:1)。他的一生启示了上帝拣选的目的。一切发生在他身上的事都是出于上帝的预定(徒2:23;4:28)。如果我们借用鲁益师的比喻,就是「时间诞生之前那更深奥的法术」在基督的事工上运作了。 如果我们能根据这样的思想来看圣经有关拣选和预定的教义,我们就不难感受到新约作者在写到这些教义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撼。对于这些作者来说,这些真理非但不具争议性,而且还带给他们极大的喜乐。他们认识到自己既是与基督联合,就表示他们对基督的选择和对上帝的爱,原是出于上帝对自己预先的拣选。 「预定」和「拣选」常被人当作同义词来用。不错,两个词都是指向同一个教义,不过这两个词各自有一点不同。「拣选」是作出一个选择,而「预定」则强调的是这个选择所要达到的目标(徒4:28;罗8:28-29;林前2:7;弗1:5-11)。简而言之,拣选反映了上帝对他子民的选择,而预定则反映了上帝为选民所定的最终目的地。 上帝的选民 拣选和预定在整本旧约中占主要的篇幅,也是旧约神学的主题之一。犹太民族的历史被视为是一群「选民」的故事。正是由于上帝的拣选,才会有以色列民的出现。 自创世记一开始,上帝就启示了他救赎人类的主权计划(创3:15;12:3;18:18;22:18;26:4;28:14)。为了促成这已启示与人的计划,上帝拣选了一些个人,拣选了一些家族,以至拣选了整个民族,来作为他救恩之应许的承受者和传递者。在启示的初期时段,上帝从世上拣选一些人成为他的仆人和他的救赎大计的出口。在创世记9:25-26那里,上帝拣选了挪亚后代中的一个支派,而没有选择其它的后代。再往后几年,他的拣选集中到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身上,直到出埃及记时,整个民族壮大形成了一个以神权治理的族群。而在那时,上帝不断提醒他们,他们民族的形成和建立,乃是出于上帝主权的拣选(参出20:2;24:6-7)。其后,律法书也好,先知书也好,都在警诫以色列民,要他们知道自己是上帝恩爱的对象,而不是叫上帝产生恩爱的原因: 因为他爱你的列祖,所以才拣选了他们的后裔,用大能亲自把你从埃及领出来。(申 4:37) 耶和华喜爱你们,拣选你们,并不是因为你们的人数比别的民族多,其实你们的人数在万族中是最少的;而是因为耶和华对你们的爱,又因为他遵守他向你们的列祖所起的誓,他才用大能的手把你们领出来,把你们从为奴之家,从埃及王法老的手里拯救出来。(申命记7:7-8) “耶和华你的神将这些国民从你面前撵出以后,你心里不可说:‘耶和华将我领进来得这地,是因我的义。’其实耶和华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去,是因他们的恶。“你当知道,耶和华你神将这美地赐你为业,并不是因你的义,你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申命记9:4,6) 基于这种的圣经根据,在百姓忘记了权利和义务原是对等的这个基本原则时,先知就大声疾呼,要纠正他们对上帝之拣选的错误理解。 耶稣与拣选论 耶稣曾教导过拣选的教义,他说他的父是根据一个计划和目的,在人的生命中工作。在他有关天国的教训中就充满了这类的教导。天国是为「蒙福」的人从创世以来就预备好了的(太 25:34);天国的福份和荣誉是在父的手里,又,依照他的旨意分派给人的(太 20:23)。这些经节都在表示上帝有主权性的目的,但耶稣也坚持说,每一个进天国的人都是要接受呼召的(太 9:13),而且如果这个呼召上帝没有使之扣住人心,它是没有效用的。至于对谁有效,对谁无效,则是上帝的决定: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耶稣以下讲的这句安慰人心的话语,正是基于以上这个原则的: 那时,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5-28) 这些话是极深奥的,彷佛把人带进上帝的隐密处,讲到父与子之间亲密的相交关系。这些话所指向的奥秘,是超过我们理性所能了解的,但这些话也浅白地告诉我们,人只有因父和子的拣选才能在基督里认识上帝: 蒙你拣选,因不在我,罪中醒来,急避怒火, 求主作我,避难处所,求主圣灵,洗我罪过。 主恩浩大,铭感心窝,求主教我,爱你更多。 ——墨贤(RobertMurray Mc Cheyne) (When this Passing World is Done) 正是为了要达到这些拣选的目的,基督才用那些喻言。他坚持说,透过这些喻言讲到,蒙拣选的人就会被召,而那些自以为义的傲慢之徒的心,就会越发刚硬起来(太13:14-15)。 这一真理在约翰福音讲得更有力。在那里,耶稣分享到他清楚意识到父在他身上所预定的目的,他按照父的旨意而行(约4:34;5:30;6:38-40),他朝着那个父早已为他安排好的「时候」走去(约2:4;7:30;8:20;12:27;13:1;17:1)。耶稣自己清楚知道,也多次表示他是按照上帝预定的目的而来的。 但在约翰福音中,耶稣也被视为是万民的救主,他的圣工是普世性的,因为他是上帝唯一儿子,因此他也就是世人唯一的救主。正因为如此,他将被高举,以致可以吸引万人的注意力(参约3:14;8:28;12:32;12:34)。但我们不能光给这一点遮住双眼,而看不到约翰强调的另一点,约翰把两方面的教导都提了出来,他并没有觉得不对劲。着重拣选的教训贯穿整个福音书。一开始当耶稣讲到重要关头时,这一真理就被提出来了,而它的重要性则可以从耶稣听众的反应中看到,耶稣讲到这里时,众人都离开他去了: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约翰福音6:35-40,66) 当有人来信靠耶稣的时候,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意志的结果。耶稣教导说凡是父赐给他的都会到他那里去,换言之,人是不可能透过别的途径到他那里去的。主既对上帝的选召作了如此详尽的介绍,我们就绝不可忽视这么重要的教导。上帝拣选了人成为他的后嗣,耶稣称这些人作「属于他自己的」人(约6:44;13:1)、他所拣选的(约13:18;15:16,19)。主是为这些人付上代价(约 17:9),也是赐予这些人永远的生命(约10:28;17:2)。他对首批门徒所说的可以推广适用于所有的基督徒:「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约 15:16)。有权利就有义务。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对耶稣的教导已有足够的了解了,因此不能再轻易给人蒙骗,以为耶稣所讲的不过是简单的福音,而保罗却用自己的神学把它复杂化了,(曾经有人就是这样批评圣经的)。保罗书信的确很强调上帝的主权和上帝拣选的爱,但是他所讲的绝对强不过主耶稣基督自己的话,所用的表达方式也不比耶稣更严肃格。 根据保罗的意思,上帝随己意行万事(林前12:18;15:38;弗1:11,参照林前8:6;罗11:36)。上帝对他堕落了的被造物有他普世性的权柄,他可以按照他的意愿来使用他们荣耀他自己(罗 9:22)。下面有三段经文是极其重要的: (1)罗马书8:28起: 在这段经文中,与圣经其它地方一样,预定论被提出来时,是用来鼓励那些受迫害以及有可能会灰心的信徒的。保罗教导说,你们在患难中的安慰乃是,在经历患难时或者借着患难,上帝会成就他美好的计划。苦难非但不会妨碍上帝的计划,相反,它们是上帝计划的一部份,并且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全幅图画。为了上帝自己的儿女的益处,他叫万事一同效力(罗 8:28)。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但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保罗的答案是,上帝的计划是不改变的,他已经为我们信徒的灵命成长定下了几个主要阶段。保罗一共列出了五个阶段:预先知道、预先命定、呼召、称义、得荣耀。头两项是这一章所着重要谈的。当保罗讲到上帝这些行动时,他全部用过去式,并且视之为已经成全了的事实。况且,这些词句是彼此并列,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整段经文: 凡他所预先知道的人,他就预先命定他们;凡他所预先命定的,他就呼召他们;凡他所呼召的,他就称他们为义;凡他所称为义的,他也使他们得荣耀。被预先知道就是,当我们在母腹里的时候,就已经被预定、被呼召、被称义、被得荣。我们怎样来理解预知和预定呢? 预知(proginosko)这个动词在新约里有两种用法。当与事物、事实连在一起用的时候,它就表示「预先获知或预先得到资料」,在使徒行传26:5和彼得后书3:17就是这种的用法。当这个动词与人连在一起用的时候,就有另一种意思了(罗8:29;11:2;彼前1:20)。这里所指的「知道」带有一种希伯来语所用的、较强的那种「认识」的意思,知道就是说对这人有很亲密的了解和交往,而不止是关乎这人的一些客观事实的知晓而已。正因如此,预知其实就等同「预爱」,甚至等于「拣选」。例如,在耶稣的登山宝训中所提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爱和亲密的契交,耶稣说,到了末了的日子,他要那些声称自己靠过他能力行事的人离开他去,因为他从来不「认识」他们。耶稣在那里所指的认识,一定是主观的契交式的认识,而不会是对这人客观的知道。 这样,我们可以从保罗的那番话中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保罗基本上视预定论的基础为上帝慈爱的心肠,上帝的心在我们未出生之前已经向我们跳动了。上帝的预定若有比这更大的含意,我们或许还能从圣经中找得到,但若你连这仅有的含意都不相信,你就不可能说自己仍然持有合乎圣经的救恩观了。预知就是预爱,就是拣选! (2)罗马书9至11章: 保罗在罗马书讲解称义教义。在第1至8章中,他解释到因人的罪,所以有称义的必要;因上帝的义,所以有称义的可能,并讲到称义所带给信徒的成圣。 在第9至11章里,保罗讲到称义的教义被上帝自己的子民犹太人所弃绝。保罗在第9章里为上帝的作为辩护和解释,在第10章里指出犹太人如何因不信丧失了天国的权利,在第11章里,他讲到上帝原有更丰盛的恩典有待显明,在讨论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把论述转回到第9章的拣选上,作为他讨论的基础。他的思路是这样的: 论点: 当然,把事情讲得连一点转弯的余地也没有,必定会招来反驳的。保罗自己就列出两种反驳的论调,并对之加以回应: 反驳一:这样来讲,上帝岂不是不公平吗?(14节) 回应:非也,我们在这里讲的不是公平的问题,而是怜悯的问题。保罗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公平吗?按公平的原则你就只能被定罪。罪人不可能来到上帝面前,以他自己所配得的为理由向上帝求。他只能抓住上帝的怜悯向上帝求。(15节及后) 反驳二:那么,一切岂不都是上帝自编自导自演吗?(19节) 当然,以上的大纲还需要再发展一下,而这几节经文也得用心细读,才能体会得到保罗讲这些话的份量。不过,这个大纲已经把保罗想讲的都讲清楚了。他要表明拣选的教义彰显出上帝的属性。这教义显示了上帝恩典的本质,即上帝对人的慈受和怜悯是自由的,是不受外因束缚的。这论据所带出来的光是如此的强烈,直刺入人最隐密的地带,把人深藏的骄傲和自义从底层深渊中挖了出来,看人还能不能再强调坚持自己有权利得到或上帝有必要使人称义?即使是我们作基督徒的,要我们真正相信救恩是完全出于恩典,往往也是一件极为迟钝的事!我们要唱: 纵我双手勤不休,无法满足你要求; 纵我热心能持久,纵我眼泪永淌流, 仍无法赎我罪尤;除主谁能施拯救? ——杜普雷狄(Augustus Moutaque Toplady)《万古盘石》 罗马书第9章所讲解的拣选之教义,要告诉我们的是:这就是事实的真相——你的得救完完全全是靠上帝所作的,他先拣选了你,他再差他的儿子为你死,他又差圣灵来感动你,吸引你进入他的国度! (3)以弗所书1:4-14: 大部份学者现在都同意写给以弗所教会的这封信,原本是给小亚细亚一带的教会传阅的,而其中一份副本是特别给以弗所教会的。要是这样的话,也许我们就可以解释在这封温情洋溢的书信中,为什么竟然会没有个人的问安。这也更有助我们欣赏保罗是如何开始写这封书信的。保罗一开始就为这个所有信徒共同享有的救恩献上感谢,他提到这救恩的预备(4-5节)、实施(6-7节)、宣扬(8-10节),以及实践(11-14节)。这里清楚呈现出两个重点: a)成为基督徒就是成为丰盛恩典的领受者,而认识到这一点,便更能增进我们感恩的心(6,7,12,14); b)所有这一切的恩典都是在基督里赐给我们的(正如我们之前所提过的),因此,这些恩典可追溯到上帝永恒的计划里(4,5,9,11)。 保罗好像拆礼物似的,为我们把上帝在他儿子里给我们预备的丰富厚恩,一件一件呈列在我们眼前:赦罪、救赎、收纳、以及所有我们行走天路所需要的祝福。当他把这些祝福一一揭示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就越加看得清楚他所讲的,是一个上帝在我们未出生以前就为我们安排好了的计划。甚至早在创立世界之前,上帝就已经将这些福份一件件装进基督里,并且在上面都印上了我们的名字。 这十一节的经文是保罗所讲有关这个主题的最主要、最扎实的部份。但是这个教义在保罗其它书信中也都普遍提到,(例如见:林前1:26-31;弗2:10;西1:27;3:12;帖后2:13;提后1:9)。对保罗来说,拣选是对福音的最佳形容词,因为它是福音用到的第一个词语! 我们已经看到,尤其是罗马书9章至11章,保罗对这一点的强调就招来了反驳。在再前一段,我们也看到有人决定不再跟随耶稣的原因,部份就是在于耶稣在他的教导中强调了这一点的真理。与昔日无异,今天这样的教导同样遭受驳斥和攻击。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预定论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 这已经是个很古老的问题了。如果是上帝拣选我们,那么我们对上帝的选择又有多自由、甚至有多真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清楚三件事: 首先,既然圣经教导说,上帝在永恒里拣选了信靠他的子民,无论这对我们来说是何等难以理解的奥秘,是上帝说的,我们就安心接受。除非我们的心能达到为上帝的拣选欢欣歌唱的境界,否则我们还不能真正领会到新约教导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精神。 其次,在我们亲身的信仰经历中,我们发现上帝的旨意和人的意志是可以和谐共存的。我们知道是我们运用了自己的能力来信靠基督的。上帝不会代替我们信的,是我们自己去信的。但是,同时间我们屈膝向他谢恩,称谢他慈手牵引我们,引导我们来到他跟前。而事实上,当我们为别人祷告时,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求道:「主啊,求你自己吸引他,好让他认识你!」如果有人把我们各人的祷告一一记下来,对照一下,就不难发现,我们对新约圣经教导所持的信念,彼此是极其地接近的。 再者,也许我们应当对这个众所公认的「自由意志」一词提出质疑。在圣经中,「自由意志」一词只是在讲到管家时提出来的;在讲到对基督的信靠时,从未曾用过这个词。这个词现在已经被肆意泛解到一个地步,对讨论上帝的旨意一事上早已失去意义了。根据圣经,凡提到人的意志时,总是倾向于强调这意志是受捆绑的过于是自由的。只有当我们在上帝话语的光照下不断意识到自己的黑暗面,我们才能够完全降服于上帝,彻底放弃意图静悄悄地为自己的救恩加添些功劳,凭己力赚得功德乃罪人的本性。 (2)预定论带给人骄傲和沾沾自喜的心态: 的确,圣经的教导有时会带给人这样的误会。在苏格兰诗人宾洛柏(RobertBurns)的时代,预定论偶而会被传讲得、或被理解得与人的伦理道德责任毫不相干。宾洛柏在圣威利的祷文(HolyWillie'sPrayer)中记述了这种信息所带来的不幸后果,他所用的措词,没有哪个基督徒读了会不痛心的。有人听到圣威利这样祷告: 啊,高居在天上宝座的父,这都是你所喜悦的事,接一人进天家,送十人入地府, 啊,全为彰显你荣耀之故!世人得救或沉沦,不因己身奸或纯。 每个苏格兰的小朋友都知道,这个祷文接下来把威利视为被选上的人,然后例举出他自己的一些罪孽,而照圣经而言,有这些罪行的人根本没有资格说自己已经有了得救的确据。威利对预定论的曲解,在于他以为既然自己是蒙拣选的人,一切都无所谓了:现今世代我是谁,何以如此被高举! 这话正反映出他自我恭贺、傲慢自大的心态。 这是对圣经教导的错误理解,我们在圣经中也看到犯同样错误的例子。犹太人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在这里。但是对上帝的拣选有真正了解的人只会变得更谦卑,因为它郑重地告诉了我们,我们人对自己的救恩毫无功劳。因此,当人对上帝的拣选有了正确的认识,诗词还是会有的,只是内中是会充满了谦卑的语气: 主啊,不是我选择了你,只因这原非我愿意,若非你主动拣选了我,我如今仍然拒绝你。 主啊,我满身污秽多罪尤,你洁我、净我、使我自由,从亘古你已命定我,叫我生命气息为你存留。 啊,是你主权的怜悯向我呼召,也是你恩惠的大爱开我心窍,世俗一切思虑困扰,只能遮蔽属天荣耀。 如今我心舍你其谁?丰富恩慈极其慕垂。若我心爱你因这识见,一定是因你爱我在先。 ——康德尔(JosiahCorder) (3)预定论否定了人道德上的努力: 这一结论是常见的,起码我们在理性上会这样认为:既然上帝拣选了我们,那么我们怎么活也不要紧了。但是新约所强调的恰恰相反!蒙上帝拣选是圣洁生活的基础。保罗展述罗马书9章至11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上帝拣选的目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保罗继而在罗12:1-2中作出以下的呼吁: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2) 这样的主题思想贯穿整本新约,正如以下数节经文所示: 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弗 1:4) 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 2:10) 所以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原文作“穿”。下同)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西 3:12) 就是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藉着圣灵得成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他血所洒的人。愿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给你们!(彼前 1:2) 圣经有关拣选的教导,给我们的激励是蒙拣选的人会有更新的生活样式。上帝的拣选是圣洁的基础,并且人会表现出一个道德更新了的生命,这生命是被圣灵充满后,而乐意顺服上帝的话语所表现出来的。若说上帝的拣选摧毁了人的道德努力,实在是再错谬不过了!事实上,上帝的拣选不但没有摧毁,反而更加激励了道德努力。既然上帝拣选了我们,我们如何生活才能叫他的名得到称颂呢? (4)预定论打击了传福音的积极性: 既然人得救的基础都给上帝主权的抉择定好了,那么传福音还有必要吗?同时,预定论常被人这样误会而作出这种结论,旧约上帝的选民就是如此,他们没有意识到上帝拣他们,为要使用他们成为自己的见证,在外邦人面前发光。他们对拣选的错误认识叫他们失去了传道的热忱。或许今天教会中持守预定论信仰的信徒也是如此,没有好好尽他们传福音的责任。但以现象来评教义是很脆弱的,因为持相反论调的人当中,也有不好好传福音的。反之,我们应该问的是,既然拣选和预定是圣经教导的话,这些教义应如何跟布道扯到一块呢? 我们最好带着这个问题来研读新约的几处经文,这对我们全面理解新约教导会很有帮助。我们会发现,早期教会由思想拣选的问题开始,很自然地思想到布道的问题上来。他们无疑是跟主学来的,在马太福音11:25-28(上面已经提过了)中,主讲完了上帝永恒旨意的奥秘后,立即转过来向那些软弱的、负重担的发出充满柔情的召唤。同样,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立好了预定、预知的伟大理论根基后,马上在第9章就讲到这些理论应如何实践到犹太人身上,并且他道出了几句他所有书信中最感人的话语: 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他们是以色列人,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罗马书9:1-4)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罗 10:1) 如果说保罗正是由于对上帝的拣选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布道心态,这会来得更正确一点。不但如此,当保罗在布道过程中面临各式各样的拦阻、灰心,甚至表面上看来毫无效果时,预定论是支持保罗继续作工的基石。当保罗在哥林多时,当地的犹太人要攻击他,保罗感到自己身处险境,但主当夜在异象中对他说: 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徒 18:9-10) 对拣选之恩的认识,是保罗在事工艰难灰暗时刻的安慰和鼓舞。 当然,以上所说的不能解决我们对预定论所持有的所有疑难,也不能完全舒缓预定论给我们理性所带来的张力。但我们已经从新约中查考了足够的经文,叫我们认识到上帝的拣选带给我们的,不应是哀歌而应是乐歌;不应是传福的拦阻而应是激励;不应撩动起骄态而应带来谦卑;不应削弱道德责任而应激发人一生为主而活,过讨上帝喜悦、与所蒙的恩相称的生活。圣经中所讲上帝的拣选是我们敬拜上帝的原因,因为拣选显明了上帝对罪人的爱是伟大而自主的。到那日,我们要承认:“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 29:29)。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弗1:3-4)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约翰一书对一个人从不信到相信这一过程,作了个很重要的见解,用约翰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从上帝而生的过程」。约翰提出了被上帝所生的概念后,继续发挥下去,他说:「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种”)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神生的。」(约一 3:9)。这是一句非常令人震惊的话。但若我们能感受到约翰这话的份量,我们就会认识到,他想极力强调的就是这新生命在本质上的改变,这新生命对自己和对罪有了新的定位,有新生命的人是不会继续不断地犯罪的。的确如此,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他是不可能继续犯罪的。 约翰这话是很难理解的,当代解经家也例举出多种的诠释,但种种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的重点:新生命使人彻底切断与罪的牵连。虽然罪的性质在人信主前和信主后没有什么分别,但罪的地位则大大改变了。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而这改变又有什么象征呢?我们在本章后面会详细讨论,目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大家思想里回旋着的问题:「新约圣经所要强调的,当然就是那在信徒生命中持久的、与罪争战的重要性,还会有别的吗?」 有关信徒灵命成长,传统的教导的确是很正确的:成功是没有捷径、要付出代价的。但每个时代,总是会有些人出来建议什么特别的途径,新的经验,新的公式或新的教导,叫人可以马上达到某些成果,或把人提升到某种属灵新境界里去。莱尔(J.C.Ryle)正因为鉴于这种现象,才促使他写下他那本脍炙人口的名著《圣洁》(Holiness)。在书中他写道: 当有人听到别人言之凿凿地提出「因信或因舍己委身可以成圣」时,自己也宣称领受到了「这样的祝福」,或找到了「更高境界的生命」,然而他的家人或朋友则看不出他日常言行脾性有什么更圣洁的表现,这对于基督的名会造成极大损害。我们必须紧记,真正的圣洁不仅停留于内在的感官和表面的印象层面,成圣不只是眼泪、悲叹、身体的兴奋、加速的心跳、对某传道人的狂热拥戴,或对所属宗派大发热心,或随时作好作好准备与异见份子针锋相对等外在的表现。圣洁是「基督形象」的表彰,是别人能从我们私下的生活,日常的习惯,我们的品格,我们的言行中观察得到的。 我们不能不同意莱尔的这番话,并且要为一切成圣生命的速成法大大哀叹。然而,与此同时,如果我们就此认为成圣只能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与罪搏斗的苦战,好像鲜有基督徒可以在世成功地活出信仰的生命,(或就算有,也不过是早些世纪的圣徒罢了),那么我们对新约的理解也是有偏差的。我们指出一种错谬的危险性时,却不可让自己掉进另一个极端里。其实,圣经有关成圣的教导是,这是一个过程,而在这过程前后有两个危机。到了我们与基督一同得荣耀,我们改变形象时,还会有一个危机(林前15:51,52)。这危机现在还未到来,但根据新约圣经,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危机,这危机在基督徒踏入天国之门的那一刻就已经历到了。如果说对明白成圣之道或圣洁生活有什么「秘诀」的话,这想法就是了。保罗教训中有几点都支持这种说法: (1)在新约圣经里,每一个基督徒都是「圣徒」,是「圣洁的族类」。这话不是渐进式,迈向圣洁的意思,相反,它指的是一个现今已经享有的地位。 (2)新约圣经中有某些经文,除非把成圣看作是过去已成就的经验,否则是很难理解的。哥林多前书6:11保罗对信徒的评语是这样的:「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但如今你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着我们神的灵,已经洗净、成圣、称义了。」所有的动词都是过去时态的,并且所讲的秩序跟平常我们所想的也刚好倒置过来。我们以为保罗大致会说:「称义了,圣洁了」为什么秩序会倒置了呢?这个秩序反映出保罗神学中的一个重要真理,也就是说,成圣并非在称义之后,而是在此之前。保罗在使徒行传20:32中,也作了类似的用法,他称信徒为:「所有成圣的人」。彼得在彼得前书中也用了同样叫人讶异的倒置秩序,他说他们是:「就是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藉着圣灵得成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他血所洒的人。愿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给你们!」(彼前 1:2)。对基督的顺服总不会先于圣灵使人成圣吧!一般来说,是的。但彼得在此所暗指的是基督徒信仰历程一开始那一刻的成圣。 彼得的这个思想只停留在萌芽阶段,保罗则在探讨信徒与主联合、与罪脱钩的重要性上,将这个思想全面发挥。每每当新约圣经提到与基督的死联合时,总会指出他的死对于他与罪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罪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们以下要详细查看的歌罗西书2:20-3:14;加拉太书2:20,特别是罗马书6:1-14,所讲的就是这个中心思想,这思想乃为信徒的新地位与罪之间的关系,作了最明显、最详细的描述。 向罪死 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罗马书6:1-2) 保罗写罗马书写到这里,主要是在讲称义这个主题。他提出这样的质问,是要反驳那些人的指控,说称义的教导在鼓励人随便过信徒生活,他们以为反正不敬虔的人也能称义嘛,况且保罗在罗5:20甚至把上帝的恩典扩大到一个地步,说过犯在那哪里越显多(即先是亚当,继而扩至全人类),恩典就更加增多了。但是,这样的教导招来强烈的评击: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岂不表示我们犯的罪越多,上帝的恩典就彰显得越大吗?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尽管随心所欲让上帝有更多机会施恩好了,怎么还会是惹他的怒气了。 保罗以上的辩驳就是针对这种质疑所作出的回应。他对这种思想竭力作出反驳,因为这种思想是对真理极为严重的曲解。他辩解道,叫我们称义的恩,同样是叫我们成圣的恩,也就是说,藉称义把我们带到基督里与他契合的恩,也就是叫我们与基督联合、「向罪死」(第2节)的恩。我们既然向罪死了,我们就不能仍然活在罪中。 保罗这个论证的焦点就在这几个字上:「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罗 6:2)。保罗在原文所用的这个代名词有这样的意味,即「我们这些已经属.....类别的人」,它要强调的是这个主体的某项主要特性(译者注:英文翻译只作“Wediedtosin”。中文翻译也许较英文翻得更接近保罗原文的语气)。有时在英文里,当我们对某人极度惊讶时,我们会说:怎么会是你呢?怎么谁都不是,偏偏会是你呢?我怎么也料不到会是你呀——怎么会是你嘛......?我们这样说就跟保罗在这里用这个代名词的用法一样的。这种表述就是要点出一种不协调的现象:这人的人格、身份、与他人的关系……和他所干出来的事,是不相称的。正因为基督徒是基督徒,有基督徒的身份和性情,因此不能继续不断地犯罪。若继续以罪为伍,就有违他的身份。约翰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犯罪,因为我们身份已不同了,我们是有上帝性情之种籽内植于心中的人。而在罗马书6章,保罗的论点则是:我们不能继续犯罪,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是属于那种已经向罪死了的族群。 保罗在往后几节经文中,就谈到我们「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罗 6:5),更详尽地演绎了这方面的论点。他在那里所用的字,其字面意思就是:「与生俱来的」,「生来固有的」,「先天性」。即表示基督的死已经在我们重生的那一刻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份了,因此在我们里面有这死的本质。当上帝的大能将属天的生命赐给我们的那一天,我们和罪的关系就顿时彻底调整了。但可悲的是,我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根据这一事实渡过每日的生活。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来到这里,我们必须详细分析保罗在罗马书六章中提到基督徒「向罪死」的概念。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是极具释放力的。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堆积如山了。我还记得在我年青的时候,当读到一些这方面的传记和喻道故事,心里非常激动。但是,在读完之后常常觉得,兴奋过后,自己好像走进了十里云雾,因为这些故事和经历,并不是建基在对圣经努力钻研后所得的知识上,因此,我找不到稳固的基础来衡量或支持我个人的经验。或许要完全了解真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掌握保罗有关的教导,当我们对真理充份掌握之后,真理就自然会掌管我们的心了。 保罗教导的中心思想是,基督徒在基督里向罪死了,并且向上帝活出一个新的生命。保罗在以下的各段经文中,提出了这新生命的三个阶段: (1)我们向罪的死是借着与基督联合而达成的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罗马书6:3-5) 保罗把论点放在信徒的受洗之上,他们是受洗归入基督的(第3节,无论所指的是圣灵的洗或是象征性的水礼,结论都一样。)他们既然是受洗归入基督,他们就归入了一个死而复活的基督,因此,他们也就等于受洗归入了他的死和他的复活。正如基督的死为他赢来了一个崭新的、复活的、向上帝而活的生命,与他联合的信徒,他们的生命也是如此。 保罗论述的第一点乃是:那些与基督一同死、一同复活、有新生命样式的人,不能仍旧不断地活在罪中,若仍旧活在罪中,就等于否定了他的新生命(我们是那种已经向罪死了的族群)。 (2)我们与基督联合牵涉到对「旧人」的治死 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罗马书6:6-7) 保罗在这里所持的论点是罗马基督徒早已知道的。要是所有属主的都是罗马信徒该多好!但他所说的主题思想并不能领会,我们可以先把他的论点提出来,然后再详细分析: 保罗论述的第二点乃是:我们既然从罪中获得释放,我们就不能继续活得像是仍旧受制于罪的权势之下。 但保罗阐述这一点的方式并且欲藉此带出的要点,是值得我们仔细查究的。因为我们注意到保罗用了多种不寻常的表达方式,接着就告诉我们,我们已是从罪中得释放的人了。他的这番话实在需要好好解释。 「旧人」指的是我们与基督联合之前的那个「己」,英文New English Bible用的词是:「那从前的我」(the man we oncewere)。不但如此,保罗的意思很可能是「从前在亚当里的我」。他在前面已经详述过这个论点了(罗5:12-21)。当我们来到基督这里,我们被接纳与他合一了,那个「旧人」也就与基督一同被钉、死去了。 「罪身」应该被理解成我们现时居住其中的这个身体,而这身体犹如被罪用来驱使奴役的一辆汽车,它具有罪恶权势的特征。这「罪身」已经「丧失机能」,或作已经「灭绝」(新译本,和合本)。保罗不是说内心的罪意已经灭绝,而是说罪的地位和权势已经因基督的缘故完全摧毁了。从前罪是坐在宝座上掌王权的(参罗5:21),如今,虽然它仍然会出现,但它已经从宝座上被拉下来了,对我们的生命再没有任何控诉权和支配权了。基于这个理由,保罗在后面才会激励我们说:「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罗 6:12) 旧人的被钉死和罪身的被治死则会使我们的生命产生巨大的改变。我们已经不是从前的自己了;我们与罪之间的关系也跟从前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要仔细查究的就是这个新关系。钉死旧人、灭绝罪身的结果,就是不再成为罪的奴仆。这里头的原因是很明显的:任何已死的人即从罪中得了释放。当然,更基本要问的问题就是:从罪中得释放是什么意思? 很明显,这话不可能有以下这些方面的意思:保罗的想象力怎么丰富,也不会夸张到要暗示信徒从此不必再与罪争战了;保罗也不可能在此只是指着某一部份「已经得胜了」的少数信徒而言(正如某些人对这段经文理解的那样),他在此是指着所有信徒说的;保罗的意思也不可能是指基督徒从此不再犯罪了,因为从他接下来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到,基督徒对罪的自由正是我们足以与罪交战的基础: 所以,不要容罪.....掌权,.....也不要把你们的肢体献给罪。 常有人认为,从保罗的措词和表达方式看来,基督徒是「从罪中被称义」的(Justified from sin)。保罗自己所用的词只是「被称义」(to be justified)。把「被称义」理解成「从罪中被称义」是值得我们细心分析的。持这种解释的人乃是持着一种立场,他们反对任何宣称基督徒是无罪、免受引诱、心中没有罪念的论说。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我是很同意的。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当保罗说我们被「宣称为义」时,所指的不只是在罪中称义那么简单。 保罗的这番话是在提到成圣而不是称义时讲的。况且,保罗一直所讲的是人如何作了罪的奴仆,因此,从上下文来看,救恩在这里所指的一定不只是称义而已。再者,保罗在后面几段经文中实实在在讲到我们是从罪中得释放了,他在18节和22节那里,原文所用的就是「使之得自由」(eleutheroo)这个一般性的动词。这就表示保罗在这里用的「称义」一词是指我们从前与罪之间的关系终止了。 那么,保罗说由于我们已经从罪中得释放,所以我们不再是罪的奴仆,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点可以帮助我们找出答案。首先,在罗马书5:12-6:23中,保罗把罪视为一个奴役我们的主人和暴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希腊文原文中,保罗讲到「罪」用的是大写的专有名词,当他讲到罪在人的生命中作王,人受罪的奴役和束缚时,把罪的权势完全拟人化了。其次,保罗也的的确确用到了奴仆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从前与罪的关系。从这两点看来,保罗所讲的,是罪在信徒身上的管治、权势或掌权。这种的管治权在基督里已经被瓦解了,罪从此之后再没有同样的权柄了,纵使罪的性质还是一样的。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活出一个向罪夸胜的生命才是可能的。 (3)我们与基督联合带出新的生命来 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着。(罗马书6:8-10) 保罗进一步辩解道,我们既是与基督联合,因此就与他的死联合。但由于基督的死和他的复活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与那位死过一次的基督联合,(基督亲自来到罪的权势之下,为了能够为我们的过犯死),我们就必然能够与那位复活、有新生命样式、在上帝面前永存的基督联合。在基督身上所成就的一切,在我们身上也要成就。我们不但对罪的关系调整了,而且更拥有他的新生命! 保罗论述的第三点乃是:我们不继续活在罪中,不仅是由于我们已经向罪死了,更是因为我们身为基督徒这一本质,乃是叫我们活出新生命的样式来荣耀上帝。 罪势瓦解对信徒实际生活的意义 保罗讲完了理论之后,也把我们带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果这一切所讲的都是真实的话,那么对我们的生命应该有重大的意义。罪对我们已经失去了管治权了!正因这缘故,我们必须认识清楚,我们应当时时刻刻与罪交战,不容罪肆意侵入我们心中,像它以前那样在我们身上掌权。保罗辩解说,如果我们真正知道我们现今的身份——在基督里死而复活的人;如果我们把信仰建立在这种确信上,拒绝把自己的身体献给罪作奴仆,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保罗给我们的确信:「罪必不能管辖你们」这话,在我们每日生活中是千真万确的事了。 这对基督徒实际的生活能带来什么分别呢?也许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加深这个教导的重要性。当我小的时候,英国广播电台有一个儿童点唱节目。有一首歌在节目结束之前老是会播送的,因为太受欢迎了,就是盖丹尼(Danny Kaye)唱的「丑小鸭」(The Ugly Duckling)。那首歌是说一个自我意识较重的小鸭子,它和其它小鸟儿在一起的时候感到很自卑,因为它的羽毛又粗又短又不鲜艳。它也被其它的同伴瞧不起,并且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及别人,尤其是当它看见其它鸟儿都比自己长得美丽。但有一天,「丑小鸭」低头往湖里一看,竟看见了一件极其叫人不可思的事。它不再是一只拥有棕色丑陋羽毛的小鸭子,而是成为绝顶美丽的白天鹅中的一份子。于是它惊喜地到处叫嚷说:「我是一只天鹅!」「我是一只天鹅!」虽然它曾经以为自己是一只小鸭子,但它从来就不是小鸭子,它向来就是一只天鹅。但只有等到它看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一切才都改变了。它对自己真正身份的认知是新喜乐的开始。 我们在这一章所教导的目的也是如此。许多信徒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看见自己的罪过和失败,然后灰心绝望地问:「我该怎么办呢?」我们所要做的是不要这样想,而是先去明白上帝为我们所作的,认识到原来他已经把我们造成与基督一同向罪死,并且与他一同复活,有新生命的人。我们已经不再是那些罪可以肆意管辖的人了。我们要像丑小鸭一样,大声叫道:「我不再受罪管辖!我是新造的人!我不再是从前想象中的自己!我不再是一只『丑小鸭』基督徒,我是上帝的儿女!」 我们是一群与基督一同向罪死的人, 我们是一群与基督一同复活的人, 像我们这种人,岂能让罪继续在我们身上掌权? 我们岂能仍在罪中,叫神恩典造极登峰? 若我心中有此恶念,恳求我主严惩毋纵。 与主一同向罪死去,与主同将新生命取, 这新生命今天谱序,天家再续全圣诗句。 撒但奴役去日苦多,今得释放锁练脱落, 我主已胜死亡罪恶,自由新生重新属我。 但这种从罪恶权势中获得的自由,并不表示我们与罪的争战已经结束了,反之,此乃一种新交战的开始。因为在我们向罪死的时候,罪并没有向我们死。我们在下一章就要来仔细探讨这种新争战。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对有关信徒灵命成长之教义的理解,经常局限在自我满足的层面。但若想信仰生活真正达到平衡和谐的地步,就不能只着重在个人经历的某一点上。很有可能在基督徒当中,很有可能有人会认为如果信徒没有完全摆脱罪的困扰以享受内心的平静释放,他便是个小信的人。而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有人会视这天路历程为灰暗的、艰苦的、荆棘满途的、甚至要是你认为救恩唯一的价值就是在将来的寄望,在他看来也是情有可原的。但今世作基督徒不应当是未来要享受之福乐的悲惨序曲,况且将来的福乐还不一定能为今生的生活带来什么启迪! 采取以上任何一种极端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基督徒生命历程不会总是笑口常开的,但也不会永远是泪痕满面的;不会老是平安无事,也不会是整天损兵折将的。信徒的信仰历程有「因信而来的喜乐平安」(罗 15:13),同时又有《西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中所称的:「持续而无法和解的争战」(acontinual and irreconcilable war)。 新约圣经视基督的降世(包括他的道成肉身、在世的生活、他的死、他的复活和他的升天)为划分历史的时刻。这个时刻的来临是极具震撼力的,它扭转了历史的轨迹,使现今的时代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人身为基督徒,乃是生活在人类历史的一个非常特殊时代,即在基督第一次的降临(也就是圣经所说的末世的开始)和基督的再来(也就是世界的末了)这两个时段之间。所以,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就具备了这段过渡时期中的种种特点。基督救赎之工作所结出的果实和基督的得胜,已经开始彰显在整个人类世界中,在信徒个人的身上,以及社会整体地新社群中。我们因信是「已经得救」的人,但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是正在被救赎的人,主在我们心中仍旧不断在作工;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我们是尚未完全得赎的人,要等到基督再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彻底地更新,拥有主的形象。我们是活在「两段历史时刻之间」的人。 用来形容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个很生动贴切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按照圣经的教导,十字架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一切就好比D-Day,D-Day乃是决战并战胜之日;而V-Day则是当大局在D-Day已经奠定之后,向前瞻望那全面获胜的凯旋之日。基督徒拥有战胜敌人的保证,然而,在现今的处境中,小的战役、扫荡肃清残敌的工夫,一生中还是免不了的。用上一章所讲的话,基督徒已经在基督之死的得胜上向罪死了,但罪本身还没有被消灭。罪还是罪,并且正如我们在下一章所要讲的,我们仍然要把罪当成罪来看待。保罗的教导中含概了一个重要的真理,就是如今我们与罪的关系已经大大改变了,因为我们已经踏入了D-Day的胜利局面,但在还没有到达罪恶被彻底歼灭的V-Day时刻,我们免不了仍然要与罪交锋,并且会发现自己心内不断有交战。对一个基督徒来说,当他来到主跟前时,感到「外面有争战,里面有恐惧」是必然的事。这种「无法和解的争战」其本质就是如此。争战来自两个源头,正如艾力奥特(Charlotte Elliott)在诗歌"JustIam"(照我本相)中(也是根据保罗在哥林多后书7:5所讲的)巧妙地指出,这两个来源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 新约圣经则告诉我们试探的来源,即基督徒经历到冲突的地方主要有三:从世界来的、从肉体来的、从魔鬼来的。在这些试探当中有一种势力要动摇我们与主的关系。在以弗所人信主之前,他们和其它人一样,受制于「时代的潮流」,以及「 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弗2:2-3)。而在约翰壹书所指出的也正是这三股典型的、难以切断的绳索: 父老啊,我曾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认识那从起初原有的。少年人哪,我曾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刚强,神的道常存在你们心里,你们也胜了那恶者。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翰壹书2:14-17) 「外在」的争战是与世界和撒旦的争战,「内在」的争战是与肉体的争战。 世界 保罗向他主内的弟兄姊妹问安,有他很特殊的方式:对哥林多的信徒,他说:「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林前 1:2);对以弗所的信徒,他说:「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写信给在以弗所的圣徒,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有忠心的人。」(弗 1:1);对腓立比的信徒,他说:「基督耶稣的仆人保罗和提摩太写信给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和诸位监督、诸位执事。」(腓 1:1)。他这些话,是把基督徒在世的两大方位串连到一起了。是的,基督徒最终所处的位子是在「基督里」,基督是他的归属,他也属于基督,他是根据D-Day的战果来面向V-Day迈步向前的;但基督徒也是处身在以弗所、哥林多、腓立比等地方的,而这些地方是有试探、有一切拦阻我们忠心事主的敌对势力和潮流。每一个基督徒的使命,就是要在这个不认识基督的世代中,活出一个有基督同在的生命来。我们是在「基督里」,但我们同时也在伦敦,或格拉斯哥,或曼彻斯特,或纽约,或香港,或墨尔本。我们爱耶稣,服事耶稣,与他保持亲密的关系,但我们也得每日乘车上班,路过那些诱人的广告牌;我们还是每日在拥挤的地下铁路中穿梭,再乘电梯到地面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重温一下当天早上主给我们的应许。在我们身前身后都有肉体暂时的快乐向我们召唤,并且这些诱惑都经过了精心包装,要在我们最软弱、抵御力最低的时候来袭击我们。你和我是在「基督里」,但也是「在世上」的。当然,我们的安慰乃是:是基督要我们在这里的,他不是曾经这样为我们祷告吗? 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或作“脱离罪恶”)。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约翰福音17:15-17)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主的这番话,更是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信徒所面临的张力、突出了而不是免除了这场战役的严峻性。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外在的、持续不断的杀戮战场。世界是一个很实际的试探源头,它迫使我们「变成它的模样」,而往往我们很难抵御从它而来的压力。 新约圣经指出世界吸引人的多种途径。在撒种的比喻里,耶稣用「满布荆棘的心田」来形容人听道后的反应: 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太 13:22) 在这比喻里,世界的律被描写成是会「挤住」上帝道中的恩典。耶稣所讲的是一个认基督为主的信徒,如何一边心系世俗财富,一边又要跟随主的情形。最终,(由于这个信心的过程是非常缓慢,一方面是慢到你根本察觉不到它的成长;另一方面它对主又是若即若离的。)这信徒的生命就被挤住了,上帝的话语全给挤出去了,并且所有先前拥有的属灵生命也尽枯干了。这「世界」,就目前这个时代的情形来看,一切世俗的东西,其价值观和时代意识等,不应该在我们属天的历程中占统治地位;意思就是说,身为基督徒,我们无一侥免,必须时常与我们自己的欲望争战。 保罗在这方面讲过一些极具启发性的话,在哥林多前书第7章这段常被人误解的经文里,保罗说: 我愿你们无所挂虑。没有娶妻的,是为主的事挂虑,想怎样叫主喜悦;娶了妻的,是为世上的事挂虑,想怎样叫妻子喜悦。妇人和处女也有分别。没有出嫁的,是为主的事挂虑,要身体、灵魂都圣洁;已经出嫁的,是为世上的事挂虑,想怎样叫丈夫喜悦。我说这话是为你们的益处,不是要牢笼你们,乃是要叫你们行合宜的事,得以殷勤服侍主,没有分心的事。(哥林多前书7:32-35) 有时候,保罗这番话会被人理解成他对婚姻存轻视的态度,但那些活在像哥林多人所经历的那种解放性日子里的人,就会明白保罗只是在主张现实主义而非禁欲主义。保罗并不是说婚姻是个战场,而是指一个已婚的人,为要保守对主的忠心热诚而产生的内心交战。婚姻是一项祝福(正如保罗给歌罗西和以弗所信徒的信中所说的)。但这也就是为什么婚姻也能够成为试探的来源。地上的福份带给我们的矛盾,就在于因为己欲的喜好,我们往往会倾向崇拜恩赐而忘掉赐恩的那一位。因此,在哥林多前书较前一段,保罗提到要培养一种抽离于世的情性: 弟兄们,我对你们说,时候减少了。从此以后,那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乐的,要像不快乐;置买的,要像无有所得;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因为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了。(哥林多前书7:29-31) 约翰•加尔文对这段经文有很独特、很具启发性的见解: 所有为现今生活而提供的享受,都是从上帝而来神圣的礼物,但都因我们的误用将之捣毁了。如果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我们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在世界上流连忘返。结果呢?那赐给我们,要用来帮助我们行走天路的祝福,反而成了我们的锁链把我们给拴住了。 为了点醒我们,叫我们不再沉迷今生的享乐,保罗如实地指出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正因如此,保罗才引申道,我们对待今生一切事物的正确态度,乃是要视有为无,拿得起放得下。因为一个人若看自己不过是世上寄居的客旅,他对待世上的物质享受,一定会抱着一种借用别人东西的心态。也就是说,人家借你用,可能只借一天。这话的主要意思乃是说,基督徒的心思意念不应该被世俗的东西所占据,也不应该以享有这些东西为满足。因为我们活在世上,应当抱着随时有可能被主接去的心态而活。保罗并不是建议基督徒从此抛弃产业,一无所有,他只是要他们不要被这些东西占据一生。 保罗说,俗世不但要挤住我们,也在模塑我们。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防止自己被它套住,把我们卷进它那套思维方式中。世俗化这一概念,不应当只是指名牌跑车、灯红酒绿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更阴险的意识。它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那是次圣经、次基督教的文化的,它会从各方面来侵蚀我们的思想观念。一个人很可能外表生活举止符合基督徒的体统,但内里的心思意念却在与世界为伍。这也就是那些法利赛人最大的毛病,他们是最「属世」的「出世」者。这种伪善的危险是很微妙的,几乎是出招必胜,永不失手的。当我们自我省察时,它会善于闪避,让你无法察觉得到。但这正是当下在围攻福音派基督徒的咒诅之一。每当我们每天说要遵从前人的步履,却又只是有名无实作作样子,心中还是贪爱现今的世代,我们就立即落到这个危机里了。 这个世界为我们设下的陷阱,就是要拦阻我们亲近基督。我们不知道底马离弃保罗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变节背叛了整个使徒团呢?我们很难说,但我们确实知道他为什么会与保罗分手;他所爱慕的是「现今的世界」(提后 4:10)而不是「基督的显现」(提后 4:8)。在现今时代中,有一些世俗的缠累,世俗的观念,叫他离弃了起初对基督的爱和为同胞受苦的心志。底马一定是发现了自己与以往不同了,起码当时是这样,但他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他显然已经失去了许多的属灵能力,以致于他对真理的肯定,即使徒约翰所讲的那种确信,也失去了: 因为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胜过世界的是谁呢?不是那信耶稣是神儿子的吗?(约翰一书五章4-5) 魔鬼 世界毕竟是死的。基督徒面对另一层面的争战,是跟一个活生生的仇敌交战——与撒旦的交战。当我们想到与撒旦交战时,我们要注意避免一个双向的危险。第一种危险就是太过轻视它;第二种危险则是过份重视它以致忘却了基督和基督的得胜,或者对它的邪恶势力产生过份的恐惧感,生活在世得好像完全受控于它的魔掌和权势下,甚至自己不必负什么责任。以上这些态度都不切实际,也不符合那贯穿新约圣经中的得胜观。新约圣经确实不否认撒旦有强大的势力,但每次提到撒旦的势力,都是在与基督的得胜对照之下提出来的。当然,这也是我们对基督教信仰的基本信念;就是说,只有在上帝在基督里给我们的启示完全了之后,我们才清楚看见黑暗国度并其势力的全貌。在旧约圣经里,撒旦相对来说只是一个影子,正如基督的形象在那时也是比较朦胧的。但当我们翻到新约,我们发现基督的来临把撒旦也从黑暗中揪了出来,并且有多处经文揭露出它为罪恶与愁苦之煽动者的身份。新约圣经提出了几方面关于撒旦的要点,值得我们注意: (1)撒旦的本色和它的计俩 圣经告诉我们,撒旦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被造的活物。在旧约某几处经文里,已经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关撒旦之来源和堕落的记载,例如以赛亚书14:12-17和以西结书28:11-19,但对于这些经文的解释仍是众说纷纭的。例如约翰•加尔文(没有人会说他不信有撒旦的存在)则对以赛亚书那段经文作出下列的诠释: 有人将这段经文解释成对撒旦的形容,实在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从上下文看来,这些形容的字词,只能被理解成是指着巴比伦王而言的。 无论怎么说,在新约圣经里则有非常明显的话是指着撒旦的堕落说的,不可能有别的解释。耶稣说撒旦是:「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约 8:44)。约翰在约翰壹书里更补充道:「犯罪的是属魔鬼,因为魔鬼从起初就犯罪。神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约壹 3:8)。在人未曾堕落之前,在天国里像似发生了一场难以想象的大背叛,我们除了知道这一点以外,其它的我们就不知道了,也不需要知道。我们所当知道的,反而是新约圣经中为撒旦起的名字。正如我们可以从基督的各个称谓更认识基督,照样,我们也能从撒旦的名号得知它不只是说谎者(约 8:44)和抵挡者(帖前 2:18)而已。 它是那魔鬼。这名字是来自希腊文的动词「掷、摔」(throw),而且这个「摔」字含有「摔毁、毁谤」(throwoff,slander)的意思。这个名字就反映出其本性。魔鬼常以谎言与人打交道。它不但扭曲有关基督的事实、上帝对世人的性情(的确,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上帝对人的爱到底有多深厚,上帝爱的本质有多圣洁!)它还扭曲基督徒的心。它在上帝儿女的良心中是何等阴险地挑唆,告诉他们,他们的救主并非「真的」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并教唆说:「最好,最明智,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别对基督信靠得太深。」 它的名字也叫撒旦。有学者指出这个名词的字根有埋伏等待的意味。如果真是如此的话,这就很形象地描述了基督徒属灵交战的一个共同点,因为我们往往察觉不到试探、压力、冲突,以及那恶势力是如何临到、为什么会临到我们。基督徒那些过份的惊恐、疑虑、想法,无疑可以追溯到撒旦隐藏着的埋伏所产生的效应。 它的名字也叫迷惑人的。在启示录13:11我们读到:「我又看见另有一个兽从地中上来,有两角如同羊羔,说话好像龙。」在启示录当中,羊羔一般是用来象征基督的,这只恶魔的兽把自己装扮成拥有基督的外貌,是一点不奇怪的,因为仇敌的目的就是要迷惑我们,引我们走歪路。而事实上,在原文里「迷惑」这个字根的本意思就是「使人迷失或偏离正途」,因此,「导人失足」和「迷惑人」是一样的意思。这样的描述是多么贴切,与我们对魔鬼其它方面所了解的简直再吻合不过了。圣经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一开始,它就用诡诈诱惑夏娃。保罗更明确的指出:「女人被引诱」(提前2:14;参创3:13)。它先弄瞎人的心眼,以便领他们偏离正途(林后 4:4)。 它也被称为是控告弟兄的。希腊文用的字是Kategoros,是从「在裁判所前来控告」这一动词演变出来的。在这里所描绘出来的一幅图画,乃是魔鬼在法庭上充当检控官的角色,它把上帝儿女的罪行和过犯一一指出,指控说,上帝应当与他们断绝关系,把他们从自己面前赶出去。魔鬼乃是以信徒的过犯和失败作为它与上帝讨价还价的筹码。 罪重弯我腰,撒旦苦煎熬,外战内惊恐,主前求庇佑。 主作我保障,主怀我依傍,恶者任控诉,主命已代偿。 ——约翰.纽顿(JohnNewton) (2)撒旦与基督之别 使徒保罗安慰我们说,我们不但知道撒旦的本领,并且还「不是不晓得他的诡计」(林后 2:11)。我们已经讲过,它其中一个诡计就是使人对它的出现产生错觉。它会装扮成光明的天使出现(林后 11:14)。这就促使我们要问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分辨?究竟我们听到的是撒旦的声音还是主的声音?是撒旦在我们身上的作为还是主的作为呢?我们如何透过分辨来防范撒旦的诡计,又如何穿上「全副军装」应战呢?要分辨是主的引导还是撒旦的欺骗,可以从四方面来比较: (a)基督的声音永远是与圣经的真正意思相吻合的,但撒旦则常常曲解圣经,把圣经原有的意思和所针对的目的,解释成别的说法,用在别的目的上。 (b)基督的智能与基督的属性是一致的,是纯洁的、和平的、温柔的、谦卑的、满有恩慈和善果的(雅 3:17)。相反,撒旦的工作往往是叫人没有平安,不得满足。它要么自己亲自、要么透过别人,在人心里播种所谓的「智能」,然后带来纷争,摧毁我们与上帝、与其它弟兄姊妹之间的和谐。 (c)基督介入我们心中是很温柔的,正如他自己是温柔的主一样;但撒旦的介入,正如保罗所形容的,像「火箭」一般(弗 6:16)。这些火箭会把我们的头脑焚烧起来,削弱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的信仰失去平衡。 (d)基督呼召我们与他一同受苦(腓 3:10),撒旦左右我们的标记乃是要叫我们远离基督的十架。正如它歇力想拦阻基督上十架一样,(先是在旷野的试探,再是透过西门彼得的进言,可8:33),它也要尽量把我们与这位受苦被钉的主扯开,动摇我们对他的爱慕和信靠。它知道,十字架牺牲的道理乃是培育属灵果实的最佳苗圃(约12:24-26)。它会不惜任何代价阻止我们经历十架。 不过,纵使我们已经掌握这属灵的分辨能力,使我们知道真正的基督和那带假面具的撒旦之间有什么分别,我们还需防范另一种侵犯。 (3)撒旦与我们良心之分别。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项任务更不容易,因为最根本的原因,乃在于我们心中的罪的残余和那恶者的诡计是属于同一个家族的。在今日教会当中,在这一层面的属灵指导是少之又少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古圣先贤那里得到一些帮助的。汤姆•华森(ThomasWatson),一位十七世纪圣司提反窝布鲁克教区的区长(The rector of St.Stephen's Walbrook),就针对这个问题写了以下这段话: 我们怎么来分别某种意念是来自自己内心的,还是来自撒旦的呢?这是相当困难的,正如伯纳(Bernard)所言:要分辨是蛇咬的毒伤还是心思意念的病毒、是撒旦出的点子还是自己内心的欲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起码两者可以有以下三方面的分别: (a)如果一个邪恶的意念是来自我们自己内心的,它会慢慢地冒出来,有程度之分的。罪一直都在我们的思想中扰嚷,就等到我们说一句「好吧!」。但从撒旦来的意念往往是突如其来的。试探就好比飞箭一样,猛的一下就闯进来了(弗 6:16)。大卫点数他百姓的念头乃是撒旦突然间注射给大卫的。 (b)从自我内心发出的恶念往往不会太可怕,鲜有人会因看到自己的孩子而给吓倒的;但从撒旦而来的念头则有可能吓坏你,例如有意念叫你亵渎上帝,或者叫你去自杀。把撒旦的攻击比拟作火箭的正是这类的试探,因为它带着熊熊火焰,叫我们魂魄受惊(弗 6:16)。 (c)当恶念是从外界进来的,而又令我们产生厌恶感和排斥感,会与它争斗,就像摩西逃避蛇那样从它面前逃跑,那么就表示这意念不是产生于我们的内心,而是「约押一手安排的」(撒下 14:19),是撒旦把这些不洁的情感注射进来的。 当然,要分辨两者是没有什么简易方法的。在灵命历程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显然易明的公式,来帮助我们一路上免受侵害。但我们有牧者在前头引领,我们只能不断注视着他,一步步向前迈进。当我们一路上,在恩典、在对上帝的话语、上帝的道路上都日渐熟悉之后,自然会有更敏锐的触觉,更懂得分辨,那声音是自我意念中所想出来的意念、是撒旦的工作、还是主自己的声音。认识主的声音是基督徒才有的特权(约 10:27)。当我们不断学会顺服这个声音,这声音就会越来越容易辨认了。然而,当我们越顺服主的时候,撒旦也就越发定意要扰乱我们,叫我们走差。的确,作基督徒乃是在打一场永远「无法和解的争战」!在下一章,我们会来探讨这场争战所涉及的,不仅是我们外在的敌人,也在于来自我们内心的阻力。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在上一章里,我们首先谈到基督徒各种各样的交战,然后我们集中谈到那些外在的争战。当然这不表示说,这些属灵的争战只是在头脑中进行而已。仇敌先是从我们的心外面攻打我们,然后强行进入我们心里,把我们对主的爱慕夺去,继而叫我们把恋慕转移到他们身上去。但他们之所以有这能力,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在我们生命里找到落脚点。 当我们的主意识到他的时候到了,而撒旦则欲与他会晤,主却能够这样说:「以后我不再和你们多说话,因为这世界的王将到,他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约14:30)。在我们主耶稣的性情中,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方便撒旦用作支撑点,来操控主的生命。只可惜,对我们来说,情形就不同了。我们在早前已隐约提过,在基督徒生命中,仍然有一些可以让撒旦运作的基地,即我们有内在的仇敌,我们的心是一个通敌的「内奸」。就让我们来好好认识并严肃处理这个问题。 我们有内在争战的原因,在于我们里头仍然有罪内住其中。当我们讨论到保罗的教训,说基督徒已经向罪死了,我们发现罪并没有在我们里头死去。罪还在那里,并且仍旧是罪。它存留在我们心中的这个事实并没有改变,所改变的是它的地位(它不再作王了),我们与它的关系也改变了(我们不再是它的奴仆了)。我们已经谈过,这是一个极大的改变,这改变也带给我们极荣耀的释放。但是,正因为我们有这自由,我们对付罪就要有一种得胜的姿态。不仅是我们与罪的关系改变了,上帝更在我们里头播下了他生命的种籽(约壹 3:9)。从这个角度来讲,上帝一方面削减了罪的身份,另一方面又加增了我们的能力!我们绝对有理由以乐观的心情来迎接这场战争。不过,我们不可以轻敌,不要以为打这场仗,不必流血、流汗、流泪就可以战胜。我再说一遍,尚存的罪已不再作王,但罪仍旧是实实在在的罪! 这幅争战的图画,在新约圣经中有更详尽的解说。这内在的争战,由于「肉体」与「圣灵」之间的张力而显得尖锐化。在此,「肉体」不是指「身体」,而是指整个人的被造性(Creature liness)、罪性和软弱。正因如此,圣经列举出肉体的罪时,一并把心思上的罪和身体上的罪都列了出来(参加5:19-21)。摩利斯(Leon Morris)说:「这肉体的意思,是指整个人的性情被调配到一个错误方向去,追求的是属地的享乐,而不是属天的事奉。」简而言之,人性是被罪所支配。 但基督徒不是属肉体的(罗 8:9),他是属圣灵的,他是由基督借着圣灵而支配的。然而,肉体仍在他里头,即罪也仍旧在他里头。另有两点必须指出来: (1)当肉体仍旧存在时,上帝的灵在上帝赐给我们的新生命中运行,一定会与肉体交战(加 5:17)。身为新造的人,我们怎么也会遇上这场争战,但这应当是加给我们的鼓励。 (2)保罗告诉我们:「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加 5:24)。保罗这段话所讲的,与他在罗马书6:1开始及后至加拉太书2:20所讲的,要清楚分别开来。保罗在这里所指的,不是借着我们与基督的联合,上帝所作的那决定性的行动,而是指当我们与基督联合之后,我们对罪所作的决定性的拒绝行动。保罗这番话的措词是很严厉的,但也是属灵的。他指的是信徒在信主的那一刻所作出的,对罪的一种很残忍的(很不自然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往后的信仰历程中,不断地得到内心的认可。 也许,我们可以把以上所说的,用图表的方式排列出来: 向着上帝的 反对上帝的 新造的人 肉体 圣灵 魔鬼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在每一栏的对比上,圣经都告诉我们,赐给我们的能力远远胜过那些敌对我们的势力。胜利是在望的,但战争胜利之日也就是战役进入高峰之时,即上帝召我们置罪于死地的那一刻。 与罪交锋 古人常提到抑制罪恶。也许这会叫你连想到隐居避世的克欲之士,他们用尽一切方法防止身体有犯罪的机会。我们从圣经清楚知道,身体有可能成为犯罪的工具,但它绝非罪的源头,因此,苦待身体并非治本之道。「肉身」不仅仅是指这个「血肉之躯」。但中世纪的这些行为将两者混为一谈,会导至基督徒以为治死罪恶,或多或少是跟律法主义或靠律法称义有关的。 我们必须在此强调,钉死罪恶是灵命成长中最核心的实际问题。这一项常为人所忽视的教导,必须再度予以重视。在现今这种文化潮流中,无论是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要好好受教。今天许多年青信徒在信仰上触礁失落跌倒,不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学习如何对付内心的罪欲吗?更糟的是,有人甚至还鼓励他们漠视罪的存在。今日教会里头道德观念混乱不已,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在罪的事上表现得模棱两可,犹豫不决。我们已经对圣经清楚的命令持怀疑的态度了。 「抑制」这个词,即使在早期的圣经版本中,也不常出现。但严厉对付罪这一思想却在新约圣经中处处可见。我们的主在登山宝训中就提到对付罪恶的必要性: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马太福音5:29-30) 当主对我们说,如果我们要作他的门徒,我们就要舍己,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他时,他讲的也是同一个的意思。在福音书里,正如在书信里,十字架是死的最鲜明的记号。跟随基督即表示向罪宣判死刑,并且透过不断钉死所有与上帝为敌的意念,将这判决一步步落实在每日的生活中。当然,正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也亲自指出:「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试探的来源是有可能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个性、气质和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我们每一个人都得找出自己特别软弱的地方在哪里。往往不碰点钉子,我们可能还找不出呢。但对罪的制裁,无论让你觉得多么不自在,仍是普遍需要的。没有一个主的门徒是不必天天背负十架的,属于基督的人,已经将肉体的邪情私欲钉死了(加 5:24)。 而事实上,在新约圣经里,对于如何治死罪恶这一现实问题,详细的讨论,并且,那是在后来教会历史中那些错误教导出现之前,早就提出来的。歌罗西书就是在这样的写作背景底下写成的。有一些假教师给教会加增一些特别的条例,有什么是不能吃的,有什么事是禁忌,声称此乃对付罪恶之道、达到圣洁完全之法。但保罗毫不客气地毅然拆穿了这套骗人的鬼话: 这些规条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谦卑,苦待己身,其实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西 2:23) 很明显,保罗在这段经文里要作两件事: 第一,要为我们在上帝的恩典上竖立正确的根基,以便我们对付罪恶; 第二,要为如何实践治死罪恶作出辩解。 治死罪的根基 歌罗西的信徒给人家勉强去用一种完全错误的态度治死罪。保罗说他们是被人掳去了:「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西 2:8)。约翰•欧文(John Owen)就是以这个题目为他布道的标准讲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讲章是对着当时十来岁的孩子讲的),他说:「凭己力抑制情欲,用自己发明出来的方法来达到自我称义的果效,是一切人类宗教的本质和内容。」如果我们将一切都建立在人为的规条上,(这事情不许做,那地方不能去,这个不能并,那个要躲开),就此以为自己真的在对付内在的罪,其实,我们只不过是改变了外在的行为而已。这样的根基是不稳固的,并且当「邪恶的时代」(弗 6:13)把危机带到我们跟前时,我们便会发现自己会一蹶不振,直往下沉。 真正对付罪恶的根基是与基督的联合。我们已经在前面(第十一章)谈过这联合的柔和本质,并且因联合而带出的实际效应(第十三章)。现在保罗把这两样连在一起,并指给我们看这种联合的广阔含意——我们与主同死(西2:20;3:3);与主同复活(西3:1);现今在世的生命在他属天的主权下受荫庇(西3:3);当他再来之日与他永不分离(西3:4)--这一切就是我们处死罪恶的基础。保罗的意思是,「由于....」这些事情是事实,「所以」我们要治死一切属地性质的东西(西3:1,5)。 究竟保罗这个论证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此乃在于(正如第十三章所说)我们与基督的联合带给我们一个新身份,使我们与罪的关系完全改变了,我们也在基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尊贵的地位。由于我们是这样与主联合的,我们生命的根基则是为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立的,叫我钟情于新的喜好和品味。我们的新身份本身就是叫我们能够对付罪的动力来源。就好像一个新婚的新娘一样,她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和新的身份,而这个新身份乃是使她乐意凡事以她丈夫为中心,事事表现出对丈夫的倾慕的动力。在此之前,她也许对其它人有过不同程度的爱慕,但如今,她的丈夫必须得到她专一的爱,任何损害、歪曲或捣毁这种爱的事物,都必须一律严厉拒绝。同样,凡因信藉恩典成为基督新妇的也是如此(参罗7:4)。 置罪于死地 对于这一点,我们得讲解清楚些。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说保罗所用的「治死罪」这句话,但我们还没有为这句话下定义。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也许,先说说这话不是什么意思会比较容易些。「治死罪」不是把罪连根拔起。没有基督徒可以达到一种地步,他内住的罪给他完全拆毁了,罪在他心中完全不存在了(约壹 1:8)。要达到那种完全得释放的境界,我们仍须耐心等候。「治死罪」也不是把罪转移到别处去。有时候当一个人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外在的环境和他生活的规律可能变到一种程度,他的「老」罪对他已不起作用了。但是如果他因此就以为罪已经死了,那是自欺欺人的事,这就好比一个人酗酒,他酗到一个地步,已经对酒精完全麻木了,他什么欲望也没有了,只想去睡觉,然后他对自己说他已经戒酒了。「治死罪」也不是指为怕面对自己的罪,我们把自己罪性的习惯,转换成另一种一般人较能接受的,比较不容易察觉到的罪的形式。把罪改头换面,并没有更改它的本质。这不是治死罪。治死罪也不是一种安静和详的气质,或一种只讲理念,不问世事的性情。新约圣经很明确地指出「肉体的罪」是在思想上过于在物质上的。 这样,究竟把罪治死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指我们一生要不断打的一场仗——拒绝让自己的眼目去看、自己的意念去想、自己的情欲去沾那些叫我们远离基督的事。也就是说,刻意地对任何不洁的思想、提议、欲望、志向、行为、处境或挑逗,一旦察觉到它的存在时,立刻加以拒绝。此乃我们不断需要作出的努力,尽一切所能,削弱罪势的普遍支配能力、和在我们个人身上肆虐的能力。然而仅仅对错误的事说「不」还不足够,我们还要定意接受这福音所带给我们一切美善的、有益的属灵约束。我们要以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心田除草,并且播种、灌溉和培育基督徒的恩惠,然后罪就会被治死。我们不仅要杀灭罪的杂草,更要看到恩典的花朵盛开,因在我们心田里,洒下了有圣灵同在而流放出来的养料,只有当我们心中充满恩典时,罪也就找不到呼吸和发芽的空间了。 歌罗西书3:5-11在此就很有意思了,因为那里很适切地总结了基督徒灵程中要对付罪的环节,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领会出治死罪的几种方式: 所以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就如淫乱、污秽、邪情、恶欲和贪婪,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因这些事,神的忿怒必临到那悖逆之子。当你们在这些事中活着的时候,也曾这样行过。但现在你们要弃绝这一切的事,以及恼恨、忿怒、恶毒(或作“阴毒”)、毁谤,并口中污秽的言语。不要彼此说谎,因你们已经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在此并不分希腊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歌罗西书3:5-11)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保罗好像指出了基督徒为中心的三个圈子,在这三个圈子都有治死罪的必要。 (1)在我们私人生活中: 在歌罗西书3章第5节中所指的是地上性质的罪,主要指的是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操守。我们的内心世界自成一个宇宙,在这个小宇宙里,会冒出各种各样的罪来。保罗只是把我们难以启齿的罪恶欲念一一揭露出来而已。而在他写给以弗所的书信中,提到类似的事情时,他视这些话为「污秽的言语」(弗 4:29)。但他在此提出这些事情,因为这些正是许多基督徒面临严峻考验的地方。假装这些痛苦的试探不存在是无济于事的。圣麦钦芮(Robert Murray Mc Cheyne)有一次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他发现每一种已为人知之罪的种子,都在他心里找得到。有时候,除非我们认识到,也只有当我们对自己、对上帝清楚交代属于我们自己的罪究竟有哪些,否则我们会无法真正在成圣之路上再向前奔。如果我们觉得污秽的思想真是我们的问题,叫我们感到羞耻,我们仍须正视它,把它钉在基督的十字架上:情欲也好,贪念也好,都应当一视同仁对待。 (2)在我们每日经历中: 在歌罗西书3章第8节,保罗继而举出一系列在我们家中或工作中所犯的罪之特色。愤怒和恼怒!恶毒的灵——对自己所嫉忌的人、所针对的人表示幸灾乐祸!基督徒可以粗言秽语吗?保罗则无法想象出这是可行的。「但现在你们要弃绝这一切的事」(西3:8)。凌斯基(R.C.HLenski)在他所写的歌罗西书注释里,建议把「恼怒」(rage)翻成「激愤」(exasperation)。这实在是一语中的!有时候,人觉得这种失控的表现是基督徒的美德。不!保罗说不!应当制止它。 (3)在教会团契中: 与被赎的人一同相交时,我们必须常常警惕,不容任何足以危及团契和睦的意念在我们心中作祟。「不要彼此说谎」(西3:9)。这不过是一种消极的表达方式。在以弗所书4:15有一句相应的话,就是:「惟用爱心说诚实话」。我们不仅要说真话,也要活得真,彼此坦诚相待。保罗的意思就是「不要活在虚假中」。我们也不应高举自己的背景。在当时,教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有犹太人,有外邦人,有文明人,有未开化的人,有自由人,有奴隶。今天的教会至少也多元化了,但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原是为了合一的缘故而有的,而不同人种的合一,乃是为了传福音的缘故而有的(约 17:23)。所以,任何基于个人背景而产生出来的优越感、结群感,诸如IQ程度的高低、毕业于哪所名校、出生于哪个城乡、穿什么牌子的衣服、讲什么口音的话等等,都是上帝的家所厌恶的。为基督的缘故,这一切都得拖到十字架上,毫不留情地将之治死,因为他爱教会,为教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纵使他是那般的富有,为教会的缘故,他成为贫穷;既成为贫穷,他就为上帝的子民能够合一的缘故,为社会唾弃至死。无论我们是在自己思想上有这种优越感,还是我们让别人感觉到我们这种优越感,还是我们的的确确作了一些事,讲了一些话表现出我们这种优越感,这些干犯基督那件上下织成一片之袍子的恶行,都必须狠狠地被钉死。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如果我们能从歌罗西书第3章字里行间来揣摩保罗这番教导的精意,我们就会发现,保罗也提出了治死罪的具体步骤,从他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五大「原则」: (1)认识罪的真相(西3:5,8,11) 心理学家有时会将他们所称的「制约」(Suppression)和「抑压」(Repression)分别开来。制约所指的是拒绝一切作某件事情的机会,而抑压则是指否认我们心中有想作某件事的欲望。前者,我们都知道,乃是一种正常健康的举动,(的确,对基督徒来说,这乃是一项必须的操练。)但后者则会招致各种各样的心理不平衡。对于一个信徒来说,这种失衡现象会从他的心理层面潜入他的灵性面,继而带来可怕的后果。无可否认,在我们本性中有种微妙的倾向,叫我们总是想在人前表现得比真正的自己要好看一点,但要是靠自我抑压的方法来介绍自己,是足以致命的。又无疑,撒旦也会尽量利用我们内在的罪大作文章--我们已经领教过它的控诉:「你身为一个基督徒,怎么在你思想里会有这些念头出现呢?你还算是基督徒吗?」在那一刻,我们是多么容易顿时感到失落,忘记了原来救恩是借着恩典而不是凭行为换来的、称义是借着信心而不是凭自己的义得到的,以及是基督而不是我们自己能救我们的。也许在别的时候,让人听起来觉得你胆子太大了,但在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要大胆地说:「纵使我有这些思想和欲望,但我从来没有比此时此刻的我更配得到称义,然而我仍然要靠基督,并且依靠他的恩典,我将会治死这些罪的。」但只有当我们肯正面面对这些罪,照着罪真正的面目来认清它,我们才能认识到十字架乃是罪应有的结局。 (2)把罪带到上帝的面前受光照 往往我们本性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属灵定律要求我们第一要做到的事。「因着这些事,上帝的忿怒必要临到」乃保罗对我们说的话!我若想看清楚自己的罪,好使我有心决定除掉这罪,我必须先把罪带到能让我看清楚的地方,这地方就是上帝对一切不虔不义之人的愤怒所在地(罗 1:18),这地方就是十字架。让我们把罪带到十字架前,让我心中的眼睛可以看见,耶路撒冷城门外那灰暗的下午,让我目睹基督的受辱;让我看见太阳也不忍目睹这种羞辱而隐藏起来了,看见围观的人也嚎啕捶胸而散(路 23:48);也让我们听到那位饮下愤怒之杯者的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让我们再来回头看看自己的罪,并对主懊悔地说:「主耶稣啊,我知道为什么,就是因我这罪你才要承受这样的痛苦!」我们要是来到这个地步,怎么还可能不舍得置罪于死地呢? (3)回忆起往日罪行带来的羞耻 「当你们在这些事中活着的时候,也曾这样行过。」(西3:7)。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督徒生命成长中的「对比原则」。有时候,回头看,然后来量一量我们的属灵温度,是不太健康的事。但在这种情况下回顾以往,很可能是一种恩典。保罗问:「你们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当日有什么果子呢?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罗 6:21)。 在这里的原则也是一样。为什么还要回到老路上去呢?为什么仍然活像「旧人」呢?在基督里一切旧的不都已过去了吗? (4)记住你已经是与基督联合的人了 保罗在罗马书六章1-4节中已经详细解释了这一点,在罗马书六章9-10节又再暗示这一点。这「新人」和「旧人」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新约的专有名词。「旧人」是我们与亚当联合的本性,「新人」则是在基督里与基督联合而有的性情。「记住你在基督里」,这就是保罗对我们讲的话。「就让有这样的认知,在你一生中发挥巨大的效力。你当记住你已经与基督紧紧联合在一起了。你和他是不可分割的。」这也是保罗在提出其它教导之前的前提动机。在哥林多前书6:17那里,保罗更说道,即使我们犯罪,也不能叫我们与基督分割开。我们自己也许会觉得与主疏离了,但我们与主仍旧为一——以致于导致的结果就是,当我们犯罪,我们把主也扯进我们的罪中来了。「你们不知道你们的身体就是基督的殿吗?」 (5)祷告渴望结出圣灵的果子 这一点乃是保罗接下来正面的勉励我们的(见西3:12-17)。约翰法勒夫(JohnFlavel)说过:「以恩典迎腐败,犹如浇水于火上。」如果我们藉圣灵种,就会从圣灵收。如果借着圣灵治死肉体的罪行,就必能得到存活的应许(罗 8:13)。因此,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在主里坚守忍耐(Preserverance)。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这首诗歌,出自一位曾经以贩卖奴隶为生之人,约翰纽顿(JohnNewton)的手笔,已经有过许许多多持各种神学见解的信徒,从内心深处对这首诗歌发出回应。我们前面一直所谈的,就是纽顿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如何在圣经中的表达。这恩典最奇妙的地方,乃在于它拯救了我,使我罪得赦免。每次当我回想我曾经是「失丧的」,「瞎眼的」,而如今得以在基督里,被基督寻回,瞎眼得见真光,我不禁再一次感到惊叹,惊叹这恩典之奇异!我们发现此乃新约不断出现的主题思想。但是,这里所说的、叫人感到奇异惊叹的,只在于人们尝到了上帝领自己进天国的恩典。 「奇异恩典」另一段歌词则提醒我们,上帝在我们身上所开始的这善工,是上帝要定意成全的: 历尽许多危难纲罗,饱受百般患祸, 此恩领我安然经过,更领我回天国。 或许我们要问,纽顿有没有弄错,我们不是才探讨过,每一个基督徒都要面对与世界、与肉体和与撒但的交战吗?既然是这样的话,纽顿这么快就说「此恩必领我回天国」呢?这样是不是有点过早了?无疑,乍眼看上去,尤其是当我们以一种衷心、喜悦的心情来唱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很难看出歌词中有什么信徒内心交战的味道。如果纽顿有认真思想过那些「危难、网罗、患祸」是何等切肤的话,他还能这么轻易地写出这些诗吗? 自然,这里所引介出来的,就是圣徒是否能坚守忍耐到底这个问题了(the question of preserverance)。我如何能够确知,在开始基督徒的生命历程后,一定能够到达终点呢?如果本仁约翰在「天路历程」中所说的不错的话,即使来到天国的门口,也会有一条引向灭亡的道路,我怎么能够有把握自己一定能坚持到底而不失落呢?不但如此,远的不说(「天路历程」也许只是一部虚构的故事,我们暂且不谈),就说近的,谈谈我们现实教会中每天所见所闻的好了。决志信主后,流失的、背叛的、中途退缩的不是大有人在吗?在十六世纪,当改教运动在意大利进行的时候,在威尼斯司他底拉市(Citadella of Venice)有一位律师,他接受了归正的信仰后,被人拖到异教裁判所审讯,他当时就否认了他所认信的,并且还作了宣布放弃信仰的声明。而不久,就在同一年,1548年,他死了,死之前他落在一种极度忧郁的状态中,深信自己犯了无可赦免的罪。本来他的一生就此结束,是没有什么好提的,只是当时有人把他那段黑暗的日子记录下来,结果给后来许多英国的布道家提供了活生生的布道实例,用以来说明信徒不能持守信仰到底是极有可能的事,这样,这位史柏拉先生(FrancisSpira)才显得有点贡献。本仁约翰在他的自传中"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Sinners"(罪魁蒙恩记),也谈到他自己在读过有关史柏拉的生平后的一些感受: 我感到整个人好像被绝望吞没了一样……「上帝任由我跌倒……我所犯的罪是无可赦免的……」读到这里,I did light on that dread fulstory of that miserablemortal,Francis Spira,这本书当时对我心灵的刺激简直犹如有人用盐大力抹在我的伤口上一般;那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哀哼……,尤其是当我读到他说:「Man knows the beginning of the sin,but who bounds the issuesthereof?」我的心极其惧怕……有时,我感到我全身甚至我的思想整天都在颤抖,好像上帝可怕的审判随时会临到我这个罪大恶极的人。 所以,我们就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当看到周围的人属灵历程中有不愉快的结局,我们要问:既然畏缩、跌倒、离经叛道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我怎么知道,这事有一天不会轮到我呢?这个就是我们要谈的信徒坚守忍耐的问题了。 新约圣经曾经用训诲,用实例,郑重地警告过我们有些当众宣告过自己基督徒信仰的人,可能会坚守不到底,中途就把信仰放弃了。在主的门徒当中,就有一些跟随主跟到一半就离开的,有的甚至招至可怕的下场。在保罗的同工当中,不只是离弃保罗,连主也离弃了的人好像也不只一个。我们因此不能随随便便以为这种现象没什么大不了,很容易就找到挽救良方。耶稣自己在撒种的比喻中好像也在暗示,只有一种听道的人才能信仰结实,持守到底,其它的最终都会被各种邪恶的势力吞食掉,这些势力会叫基督徒抵御不了,信仰持守不下去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对主内信徒所讲的话,就是针对这样的背景: 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9:26-27) 同样,当我们读到希伯来书,我们不能不受震撼,甚至感到讶异,怎么整卷书会不断出现有关失丧的警告字句,或勉励信徒坚守忍耐的字句?对于新约作者来说,这显然是一件不寻常、需要特别关注的事。 然而,在另一方面,在同一本新约圣经中,又有强烈的、几乎是以绝对的保证那样肯定的话,来强调基督徒必定能够坚守到底。也正因如此,纽顿才有那么大的信心,认为无论将来的危难有多大,也无法阻挠基督徒跑完这场竞赛。那位说要克制己身,免得自己落选的使徒保罗,不也表露过他无限的信心,说在末了的日子他要得生命的冠冕吗?(提后4:6-8)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如果你认为圣徒可以坚守到底这种论调,只不过是逻辑推理而非圣经教导的话,那你就大错了。别的不看,就让我们来看耶稣自己的话: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我与父原为一。”(约翰福音10:27-30) 我们很难想象,主的这番话如何能被人理解成圣经根本没有给予我们持守信仰到底的保证。主既讲过这么清楚直接的话,我们怎么还能说圣徒坚守到底的教义,圣经没有明讲,只是有人推断出来的而已?再没有比约翰10章耶稣的这番话更清楚直接的答案了。 保罗在他的书信中也同样地证实过主的这番话。在腓立比书,他说他深信:「 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 1:6)。我们承认,他的这番话是对着一群人而不是个别人说的,但那段经文所指的也必定得包括个别信徒才行呀!罗马书第8章则一定是指着各个不同的信徒说的。保罗在那里向天上、地下、地底下一切的权势挑战,然后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让上帝的儿女与基督的爱分开。他这信心的基础在前面已经讲解了,上帝叫我们称义得荣的恩典乃是他信心的所在。在圣经中,没有丝毫迹像暗示上帝的计划有可能变成泡影,又或者有什么事足以切断那条「连接天上地下的慈绳爱索」。上帝既然连他自己的儿子也不顾惜,为了我们,把他送到十字架上,我们很难想象他竟然会吝啬那用来保守我们到底的恩典不给我们。要是我们能正确地理解基督的死,我们就会知道基督的死乃保证了我们永远的得救。这一点就是保罗在罗马书8:32所要极力明辩的。 新约圣经更集中谈到了多项在教义层面的理由,为要进一步说服我们,不管阻力多大,上帝有能力保守他的儿女坚守到底。 上帝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福音中所有的福份都是从这口泉里流出来的,其中也包括保守圣徒永不失丧的恩典。既然上帝的拣选可以被形容成上帝的预定,那这种保守就无容置疑了,除非上帝的旨意是会落空的。他不仅向我们施予慈爱,更定意要我们永远成为他的子民,此乃我们永恒的归宿。保罗在同一段经文中指着信徒将来得荣耀一事所讲的话,同样适用于信徒的坚守忍耐。既是这样,上帝的儿女一定能坚守到底,因为有上帝一路保守着他,因此他可以放声高唱: 信心征服能力够, 危难时分凯歌奏, 我主基督作护守, 仇敌莫望将我蹂。 恶人四面向我攻, 天上地下恶势凶, 无奈主爱不移动, 我心系主亦始终。 ——瓦兹(IssacWatts) 因此,用彼得的话说,就是借着信,我们得蒙上帝能力的保守,为要得那为我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前1:4-5)。也许你会反驳说:彼得在此为圣徒的坚守附加了条件,他用了信心作为坚守的工具。然而,圣经从来没有讲过坚守是不需要信心的。但彼得也说过,凡有信心的必能坚守到底。 上帝差圣灵内住在属他的人心中。耶稣应许赐下他的圣灵,保惠师,他会与我们永远在一起(约 14:16)。正因他内住在我们心里,我们大可用肯定的语气,用约翰的话对自己说:那在我们里面的比那在世上的更大(约一 4:4)。所以汤姆•华森(ThomasWatson)对圣灵内住圣徒心中的圣经教导,有以下的表述: 凡有屋居住者,均会修理维护这间屋子;因此,圣灵既住进圣徒的心里,也必会维护保养在他心中的恩典。恩典好比生命之水的江河(约 7:38),这江河是永不枯干的,因为上帝的灵是那泉源,不断往江河中灌注泉水。 基督为信徒代求。这个被教会常常忽略的真理,乃是坚守到底这个教义的核心。圣经多次提到基督之死的能力,是与他持续不断的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他是我们的大祭司,常为我们代祷。保罗说,基督不但死了,并且从死里复活了,坐在上帝的右边为我们代祷(罗 8:34);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是的,因为他长远活着,为我们代祷(来7:25;参来6:20);约翰说,他是我们天上的代言人,而在约翰福音17章那篇祷文中,我们看见这位主和君王的代祷工作是如何彰显出来的。我们的主所祈求的,起码其中的一项,就是祂的门徒的信心得以的持守,以致于他们能够坚信到底,并且他们的见证也能得以保存(约17:11,15)。这个信念,给查理斯•卫斯理准确地捕捉到了,并且体现在他那首优美的诗歌:"Where with,O God,Shall I drawnear"(上帝啊,我还能投靠谁呢?),这首诗反映了查理斯•卫斯理最好的神学思想: 我见主立宝座前, 制胜祷祈为我献, 展示他胁他双手, 我名刻划在那边。 我主永存为我求, 主与我敌忾同仇, 主祷我来说阿们, 有主代祷还不够? 西门彼得的经验可谓主为我们代祷的一个典型例子。他曾经否认过基督,然而纵使他有过如此严重的失败,他仍旧得以保全。为什么呢?无他,只因他的生命在上帝宝座前有他救主的代祷托住。耶稣也解释过他祷告的重点是什么: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1-32)。我们看到,即使在这里,坚守和信心也是分不开的。然而,基督的祈求,使信心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也能得着坚固。每当我们发现我们好像彼得一样陷在魔鬼的网罗中,我们就不能倚靠自己的力量,或仗着自己的信心,而是要仰望基督的信实,仰望他为软弱之人的祈祷。你要是有这样的认知,就必能得到安慰。这一认知更能带给我们确信,知道世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使我们与上帝在基督里对我们的爱隔绝。 因此,坚守与信心,或坚守与基督徒在信心受冲击时继续争战的责任,在圣经中从来不是两极分化的,从来不是:要么这个要么那个;而永远是:既有这个就有那个的。事实上,我们是因着信而不是在信以外坚守信仰到底的。这里所呈现的图画是对上帝充满动态而活泼的信靠,而他则主动的牵着我们的手,以致于我们得以坚信不移。坚守忍耐是没有什么总括承保(blanketgurantee)的,从来没有什么信徒「保险」的教义,好像说不管我们如何渡日,上帝总是会保着我们的位子的。在新约圣经中从来没有说一个信徒的坚守到底,已经保险到一个地步,以致于他可以随便忽视圣经中不断出现的警告字句。早期信徒为免自己成为被弃绝之人,其儆醒渡日的程度,不下于那些曾经的的确确跌倒过,然后却被证实其信心仍旧得以保存的人。这些人事后发现,原来即使赤身露体、危险、刀剑,也无法消灭基督对我们的爱。 然而,把注意力单单集中在圣经给我们的确据上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留意另外两件事,即持守信仰之信徒所会遭遇到的拦阻,以及上帝为维持我们信心所定的方法。 坚守信仰的拦阻 耶稣在撒种的比喻中亲自论及这方面的问题。当他解释每一种心田对上帝的道作如何反应时,我们发现:上帝的道要么给人窒息住了(以致于即使看上去好像已经开始作基督徒了,中途还是会撤退),要么没有在人心中结出果实。 我们有一种拦阻,就是不要让上帝的道渗入我们心里,因此道的种子就容易被撒但夺去。有些人坚守不到底,只因他根本从来没有让上帝的道锄松他内心坚实的土壤。耶稣将这种人的心比作路旁。在这个比喻中,路旁很可能是撒种的人每逢撒种季节必然会经过的地方,你会感到奇怪吗?这个属灵的比喻实在会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竟然会有些人,偏偏越是听道心越硬,耳朵听见了,却没有用信心领受(参来4:2)。对这种人来说,要「结出果实,茁壮成长」是绝不可能的。 第二种可能性是「石地」的心田。这些人听了生命之道,「欢喜」领受,立即发芽。但耶稣郑重地强调,当患难和迫害来到时,他们很快就会枯干雕谢了,因为他们没有根。一般坚守不到底的人,开始听道时往往都是会表现得欢喜快乐的。在牧养工作中,it is invariably awarning sign and acauseanxiety tothose who have acareforus,因为圣经的教导暗示,只有当我们的心同时感到欢喜也感到忧伤,我们才是真的在回应福音信息。即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罪人在为自己罪得赦免,获得永生而欢喜快乐之余,是不可能丝毫不为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感到难过的。同样,在基督徒灵命成长的过程中,忧伤和喜乐的交替是必然的事,这一点在新约圣经则是不断有强调的。基督徒在世上有「忧愁,却是常常喜乐的」(林后 6:10),从来不会只是有其中一样的——起码在今世不是如此。 因此,对于听了道只觉欢喜快乐的人,耶稣好像是在说,这等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只接受了福音的一半,但是半个根基是不保险的,当风浪席卷而来的时候,当逼迫凶猛而至的时候,根基就难免会动摇。如果有人以为基督徒的生命永远是花香常漫,喜乐连年,他总有一天会被无情地惊醒。 第三种持守不下去的心田,主称之为布满荆棘的土地。荆棘可以是些什么东西呢?是「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可 4:19)。它们「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我们看到主的这教导,对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来讲都是十分适切的。无论是富有的人还是贫穷的人,是聪明人还是没什么知识的人,道理都是一样。所有的人,无论能力有多大,社会地位有多高,总有今生的忧虑,总是觉得「草是隔壁绿;花是隔壁的香」(即使百万富翁也会有这种感觉!)但这些缠虑是我们的致命伤,拦阻了上帝的道在我们心中的运作,因为缠虑会把道挤住。 无疑,我们必须紧记这些教训,不断应用在我们一生的生活中,此乃影响我们坚守信仰的拦阻。主耶稣在这比喻中所讲的都是人心的写照,在我们起初听道时就没有好好纠正的心态。这些心态所产生的后果,后来就慢慢呈现出来了。但这些之所以会叫基督徒不能坚守到底,乃是因为他们从起初就没有根,因此也无法结果的。在信徒灵命成长历程中,有许多毛病都是因为起坏了头。因此,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寻根探源,看看根是否干净,用属灵的除草器把一切我们从起初就任由它们生长在心中的那些杂草除去。否则,我们可能会发现,正如比喻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在心中装了太多与上帝为敌的欲望,以致于再没有空间让上帝居住其中了。可以保证一个信徒坚守到底的心田只有一种: 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路 8:15) 接下来要问的是,我们怎么能拥有这样的心田,即能守住上帝的道,又能坚守忍耐,结出果实呢?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在持守真道一事上,最大的鼓舞莫过于发现原来是上帝在保守我们。我们常常有冲动想往内来依靠自己。我们须要往外转向上帝,转向上帝的话语所给我们的确据,他说过他永不离开我们,永不舍弃我们。我们既在基督的手中,又在他父上帝的手中,此乃托住我们的双重保证: 喜乐忧愁相交错, 我心骤起又骤落, 美好产业在摇动, 患得患失难捉摸; 千头万绪心中度, 今朝坚强他朝弱; 唯有主你不移挪, 昨日今日永属我。 向主支取我力量, 主赐平安心坚强, 我曾心系俗世乡, 方觉灰暗心旁徨。 求主免我再流浪, 求主将我怀中藏。 此恩叫我心欢畅, 主你大能我保障。 流离失所我曾尝, 转眼已逝苦不常; 我灵飞向天上乡, 有主居住在那方。 坚固膀臂向我张, 紧抱弱躯切勿放, 有主护佑何需慌? 一切险恶顿隐藏。 在主有永恒美意, 求主指示叫我知; 我愿单靠主意旨, 心绪起伏莫视之。 有主阳光照我灵, 乌云满布不用惊; 万事不外主命定, 心仗主爱灵平静。 ——夏普约翰(John Campbell Shairp) 不过,这并不是新约圣经的全部教导。上帝不但在我们生命中有他绝对自主的作工,他也透过一些方法来工作。他的保守促成了我们的坚守。为使我们能够忍耐到底,他提供了足够的恩典。 到底上帝提供给我们用以持守信仰的方法有哪些呢? 1.首先,当然就是上帝自己的话语。 我们把他的道藏在心里,免得我们犯罪(诗 119:11)。上帝话语中有好些警戒性字句,可以激励我们凭信心勇往直前。上帝的话启示了他计划的模式,这就足以叫我们有勇气在试炼中,或在灵性低落时坚定不移。上帝的话带给我们从他而来「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彼后 1:4),在我们为主争战时,成为我们的勉励和安慰。彼得在基督受难时,遭到那恶梦般的经历时,他就有主的话伴随。他否认了他的主;他几乎来到了变节的边缘;他落在撒但凶猛的攻击之下。但他「想起主对他说过的话」(路 22:61),主的话不单只击中了他的良心,把他从迷糊中叫醒,使他悔恨落泪;想主的话也必然提醒了他,主对他其它的应许:「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路22::3)主的话在这里正发挥其双重作用: (1)一方面耕种了彼得的心田,铲除荆棘; (2)另一方面则重新建立他,预备将来要用他。 在此之前,他只是以欢喜快乐的心来回应基督。他回答主的时候,岂不是语带嬉笑吗?「这种事也许别人会干,绝不会是我!」现在呢,他感到忧伤难过,因为主的话把他傲慢和自信的荆棘劈开了。然后呢,他真的感到喜乐了,是悔改的眼泪所带来的喜乐。从这里,我们看到上帝的话是保存我们、使我们坚守下去的最好方法,因为上帝的圣灵,那位坚固人心的,会不断使用上帝的话,好使我们在服事主的历程中,有能力向一切艰难迈进。 2.第二种叫我们坚守下去的方法,就是我们要尽忠职守。 基督徒生命中之「职责」这一概念,这几十年来已不怎么被人提及了。这是一项急需被恢复的教导。许多基督徒生活中的失败,都可以归咎于在这方面过于其它任何一方面的失败。当我们在灵性上偏离正轨了,我们所偏离的正是我们应尽的职责。自从创世记三章开始,亚当夏娃就没有尽到对上帝、对彼此间的责任,到撒母耳记下11章至12章,大卫所犯的罪也是一样,(大卫偏离了他作王的职责,因当时正是「列王出征的时候」(撒下11:1),他却留在宫中寻求安逸的生活),到了今天,也许现今在失败一事上,所出的属灵差子比任何其它方面都要多。当我们感到情绪低落时,还有什么比不祷告、不读经、不作见证、不敬拜更容易做到呢?不消多时,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散。因此,无论得时不得时,我们必须把基督徒生活中各自的责任,牢牢烙在良心之上。 3.第三种方式是圣徒之间的团契。 老一辈的传道人常爱用的一个比喻,就是一块烧红的炭若是从火中取出来,它就会渐渐熄灭。即使对心中火热的基督徒来说,这比喻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上帝把我们造成要有团契生活的基督徒。敬拜、与别人一同作见证、在思想上和灵性上与别人有社交来往,以及分享上帝所赋予的恩赐等,都是上帝应许用以保守我们「迈向锡安」的途径。诸如罗马书12章,以弗所书4章,哥林多前书12至14章等经文,全都在告诉我们,我们属灵的长进与我们造就他人的能力,以及被他人造就的可能性均成正比。保罗说我们是同属一个身体的肢子--这个身体是整个一起来转动、生活、成长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的正常模式,乃是要归属一个活的、有祷告的、有敬拜的、属上帝之人的团体。 上帝把这些祝福赐下来,为要使我们能坚守信仰。只要上帝把这一切从我们生命中收回一个短的时间,我们就会立即觉悟到,它们在我们心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重要。因此,让我们不要轻易藐视这些方法,这些方法是能够让我们持守信仰到底的。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死亡!一般我们不认为死亡是基督徒属灵历程中的一部份。然而,我们毕竟是会死的,而我们则没有想过这也是一件要靠上帝恩典完成的事。我们一般也不认为死亡也是圣经的教义之一,对基督徒现今活着具有很切身的实际作用与回应。说实在的,这个题目并非一个时下基督徒会产生共鸣的题目;这个题目与现今的时代精神(Spirite of our time)相去甚远,谈这个题目,或许别人会指你是否有「病态」行为,(甚至你自己可能也这样怪责你自己)。 无论怎么说,我们只需用一点时间仔细想想,就必然会发现「死亡」在基督徒人生中的确占一席位,不仅如此,死亡标志着灵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great crisis)和转折点(transition point)。 我们已经讲过,一般而言,上帝在我们身上的工作特性是漫长的、渐进的。而非突发性或危机性的。但我们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的一生乃是充满关键时刻的:一开始,重生就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因为重生内含一种洁净的大能,叫我们一次性彻底地摆脱罪势的管辖;接踵而来的乃是一种持续的、漫长的、与世界、与肉体、与魔鬼之间的争战;但这场战役总得有个了结,基督徒总不能永远争战下去,入了坟墓以后还在争战呀!这最后一站就是死亡这个关键时刻了。越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就要踏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在本书最后一章,我们将会看,到在这新的领域里,上帝的形象将会得到恢复,原来死亡并非真正的终点,好戏还在后头。这就是为什么说基督徒最大的盼望不是死亡,而是基督在尊贵与荣耀中的再来。基督再来之后后一切都要结束!但是,如果基督不在我们有生之年再回来,我们人生的路途总会先让死亡给我们画上休止符,那救恩的终曲会在此之后才奏出。这样,死亡对我们来说,就有必要好好思想。我们要对圣经有关的教导好好了解,并且好好预备自己,为主的荣耀,在基督里迎接死亡。 死亡的本质 医学和科技在近几十年来的突飞猛进,也为人类带来了许多现实和伦理上的难题,医学界人士也为如何界定「死亡」而大伤脑筋。然而尽管科技如何发达,仍然没有为我们解开死亡之谜。从某些方面来说,反而更加增了它的神秘性。读者当中若有人曾经有过丧亲之痛的,相信一定不会忘记你们所熟悉、所亲爱的人那个躯体当中所隐含的神秘。一个垂死的人(即使他身体已非常虚弱)和一个已死的人,两者之间是有无限的差距。你说你感觉到那个「人」已经不在了,已经「走」了,这种感觉是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的。由于我们认识对方都是透过这个躯体,我们整个人的个性为人都装载在这个躯体里,所以当我们发现这个躯体和以往的那个不同了的时候,也难怪我们会觉得难以置信,不知所措。对有些人来说,到了这个时刻,他们才恍然意识到原来人不只是这躯体而已,在我们里面有比这仅仅的物质更超越的东西。 但这一切不过是人类共同经历的一些特征。圣经有关死亡的教导又是什么呢?死亡对基督徒又有什么意义呢? 圣经教导说,死是罪所带来的后果。在罗马书,保罗最核心的教导,就是解释了人在整个宇宙中的状态。他指出了第一个人类的罪,借着他的罪,死亡就临到了人间,并扩散到全人类——因为所有的人都在亚当的罪上有份,亚当是他们的代表,是带头悖逆上帝的(罗5:12-21)。这也是为什么保罗说死就掌了王权,即使在那些不与亚当犯同样罪的人身上,也有辖制权。这是不是就是圣经为婴儿夭折的解释呢?这些婴孩可是从来不曾自愿地、有意识地犯罪喔!早期的圣徒的确认为是这样的。罪的工价乃是死,而且工价平等分配,人人有份。 不但如此,在圣经里,死亡被视为罪的咒诅。死亡并不是像我们有时误解的那样,是一种祝福,一种解脱,一个平安的结局。不错,这一切在一个基督徒离世的时候或许都是真的,但这些情形实际上是与死的本质相违背的。因为死即等于决裂、离散。死乃使我们与上帝所造的契合(Fellowship)隔绝了,死亡的身体乃是极丑恶、极具毁灭性的——死乃我们「最后的仇敌」。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死将我们与我们所爱的人分隔开了;它把使我们彼此间身体、思想、心灵相联接的系带割断了;死夺去了我们世上一切的产业;他人的死叫我们与他们隔离,并将他们带到一个无法与我们沟通的地方;我自己的死则表示我撇下了我一生所爱、所牵挂的人在后面,也就是说,死将我和我生命的一部份:我的丈夫、妻子、儿女、父母、弟兄姐妹.....割绝了。 死亡还带给我们另一种的分割,不仅是我与我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即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分隔,死还把我自己分裂了——我的身体和我的灵魂分家了。我们这个暂居其中的帐棚必须留在地上(林后 5:1),我这副唯一的、用以认识自己、用以与别人交往的器具,必须与我的永恒的灵魂分割开来,与我天性相违的部份(contrarary to nature)。这样的事,实在远远超过我脆弱的理性所能想通的。仅仅涉足窥探一下这种事情,已足以叫人不寒而栗。此乃咒诅也!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的主想到死之将临时,他说他心中充满忧伤。圣经形容他当时的心理状态所用的描述,暗示了主在想到他将要亲尝的可怖经历时,整个人在战栗。圣经形容主在客西马尼园的那一幕所用的形容词是属于用来形容「困惑、不安,因身体上的失调或精神上的困扰、忧伤、羞辱、失望而产生的近乎精神错乱的状态」。难怪马丁路得评述说:「从没有人像那人一样,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得像那般惊恐。」 所以,唯有当我们看到基督时,才能发现死亡真正的本质。在其它人身上,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反应,有的惧怕到不在乎,有的悲伤,有的乐观,林林种种,什么都有。而这些反应都是基于当事人对死亡之后的眺望。但当我们的主思想到死亡的时候,他却是因看见死本身而退缩起来。当他看到他究竟要借着死来肩负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对上帝说假若许可,叫这杯可以被撤去。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死亡本身的厉害。死亡是生命的毁灭者,而生命则是上帝他无穷的大爱所赐予人类的,因此死亡不仅是我们最后的仇敌,同样也是上帝的仇敌。 死亡之死 虽然以上所说的都是真的,也的确是圣经的教导,但仍然不是真理的全部,至少对信徒来说,不然。因为信徒不会单单思想死亡本身。基督徒看待死亡,正如看待其它所有的事,都是「在基督里」来看的。死亡本身确实是一个叫人退避三舍的经历,但在基督里,死亡的必须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新约圣经中,我们每逢读到有关死亡的经文时,所讲的总是死亡如何已被击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殉道者在面临死亡时才会以得胜者的姿态出现;而大大小小的信徒在自知死之将临之际,才会仍然安之若素。我们看到,在一个已经战败的仇敌面前,人们勇敢面对,好比早期卫理公会的信徒那样,他们知道他们的信徒是「安然去世」的。如果我们也想有同样的勇气,就必须清楚对基督徒来说,死亡为什么会被击败,以及是怎么被击败的。 死亡啊,你少狂傲! 有比你壮的已向你开刀, 他直捣你的黄龙,逮了你去报到, 休想我们今后会再给你吓倒! ——布伦克(William C.Plunket) 基督是如何直捣死亡的黄龙、夺去死亡的权势呢? 圣经给我们提供了几个答案。 (1)基督以和我们一样的肉身形状来到世上,以致他可以亲尝并且分担我们的死亡。 希伯来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基督成为我们的形象,体验我们的软弱,接受试探的考验,忍受我们的苦难,为了要经历死亡。他这么做,以致可以成为我们救恩的「元首」(来 2:10)。他的父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好让他成为永活的救主,人类的朋友,并且能够承诺永不离开我,也永不丢弃我(来 13:5)。即使他没有再做别的什么事,已足够叫死亡成为我面前的败将,因为我知道,当我行过死荫的幽谷,他会与我同在,我不会是孤单一人的,我有那位既是复活的主又是生命的主伴我同行。我们可以将这种信念,称为对死亡之惊恐的夸胜。 (2)基督已经征服了「那掌握死权的」(来 2:14)。 希伯来书这里用的这个动词,英文圣经常常被翻译成destroy(消灭),基本上就是「废除了别人的武功」的意思(horsdecombat)。原文katarge?这个字,有用在无花果树的比喻上,那无花果树乃是「白占」地土(路 13:7),也就是说,对土地使用来讲,它丝毫起不了作用。这就是基督的死给黑暗带来的影响(参林前2:6;15:24)。死亡依然存在,但其权势已经完全给废除了。当邪恶势力试图攻击信徒的生命时(正如现今这些势力仍然不断努力尝试在做的),发现它们已经没有权柄了。因此,它们只能欺骗吓唬基督徒,让信徒以为自己仍然在它们的管辖之下。 基督究竟是怎样征服撒但,尤其是指那位「掌握死权」的撒但的呢?基督耶稣的得胜到底带来了什么局面?他的得胜是针对撒但用来控制我们生命的钳子,即罪着手的。保罗说基督透过在十字架上担当了我们的过犯,以致他能够为一切王权缴械。基督借着在十字架上的得胜,把这些权势公开示众(西 2:15),魔鬼用来钳制我们的钳子就因此失去力度、脱钩断裂了——我们不必再受它的奴役。这带给我们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可以从此不必再受制于死亡的威胁!由于我们的过犯已经从我们身上挪去了,而我们也不再是可怒的儿女或今世掌权者的奴仆(弗2:1-3),死的毒钩已经由基督为我们承受了(林前15:55-57)。只要我们注视着基督的得胜,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这显然就是新约圣经为什么把圣徒的死视为圣徒的安睡,(这里所讲的安睡并不是像有些基督徒所想的那样,基督徒的灵魂会在他们离世之后和世界末日之前这中间阶段安睡)。当死亡的毒钩己经消失,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已不足为惧时,死亡反倒变成了一道桥梁,在此桥梁的另一端,即我们醒过来新的一天的早上,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与上帝同在了。纵使死亡还极力想威胁和捆绑人,但对那些把信心安定在基督身上的信徒来说,死亡只不过是安睡而已。保罗说,这就好比一艘船解开了系泊绳,「离开了」我们灵魂今生今世所暂泊的居所,驶入无边际的海洋,在那里更靠近基督,甚至更是「与基督同在」(腓 1:23)。 这一切并不是要否认基督徒的离世,仍有各自不同的、难以言喻的经历,正如我们每人的睡眠,也各有不同的经历。由于我们各人的心理构造是相当复杂的,有的人很容易入睡,想睡就睡,而有的则整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们面临死亡也是如此。在圣经中没有说死亡一定要有什么模式,因为死亡这经历本身也是上帝用来预备我们迎见他的方法。我们只能模糊地猜度,为什么有些基督徒一生非常有把握地生活,反而到了最后这一役竟会打得如此艰辛,甚至有时感到幽暗惨淡;而另一些一生比较小信的人,到临终时竟会感到格外的甘甜宁静。上帝有他的计划、目的和他工作的方式,他是不会做错事情的。我们大可以放心把自己的灵魂交付在他手中。 预备迎接死亡 如此说来,基督徒又当如何看待死亡呢?基督徒要学会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死亡。我们不应当轻易地、很肤浅地视之为无物;也不应该容许自己怕死怕得要命。基督徒要认识到死亡是我们的仇敌,但我们要欢喜快乐,深知即使死亡也无法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罗 8:38),因为,在基督里,死的毒钩已经被废去,虽然死亡仍然可能会临到,或必然会临到(除非主在此之前再来),但是死亡已经无法伤害我们了。 然而,即使如此,我们发现死亡始终会带给人一些不自在的感觉,即使明白圣经教导的基督徒,在感情上也会感到有难以协调的地方。死亡摧毁了一个人在世暂时所拥有的和他所珍惜的一切。他不可能毫不难过地对死亡,向死亡表示友好和欢迎。我们必须操练自己的灵性,使自己在死亡来临之际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死亡。我们大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操练自己: (1)我们的心必须以基督并与他同在的荣耀为至宝。 保罗就是持着这样的心态。他认为与基督同在乃是「好得无比」(腓 1:23),因为对他来说,活着就是基督,死了也有益处——这益处就是获得了一个与主更亲密的关系,对主更有深刻的认识。这一切只有对那些今生爱主的人才有意思。如果我们看重基督,超过世上万事,寻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超于万事,那么,与主面对面相见,与我在世上要舍弃的一切相比,自然宝贵得多了。至于有多宝贵,我们目前也许讲不清楚,但我们起码知道一点:与上帝的儿子同在是不会叫我们失望的。 基督徒往往很容易失去这种识见。有一种想法往往很微妙地就给我们设下了网罗,例如,有人会认为只要我们今生慢慢培养我们基督徒的事奉,将来我们总会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培养对主的爱和与主的团契。我们与主的关系是件大事,不能等到死亡使者来临时才处理,因为人一定是在活着的时候死亡的!我们要清楚一点,活着的时候习惯了对上帝不冷不热,这习惯是会习以为常的。这种习惯既不容易说改就改,其后果也不能够说补尝就修尝。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相对来说,说我们将来一定会比现在作更好的基督徒,是不怎么可能的事。基督徒为末日预备自己的灵性,必须从第一日就开始。 (2)我们必须以那将来所要获得的祝福来提醒自己。 基督在那里,我们便会在那里与所有与基督联合的人一同相聚,有我们认识的:我们的朋友、教牧、长执、父母祖先、弟兄姊妹——大大小小凡帮助过我们的人。在天上的教会是何等的荣耀!来到众圣徒一同聚集的教会是何等的荣幸(来 12:23)。 无疑,讲到将来的喜乐,我们现在知道的实在有限。还有许多问题,我们知道的答案也许只是模模糊糊的:到那时,我们彼此间应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没有世上这一切的享受,或者再没有那些旧有的,上帝赐予我们在世时的关系,我们的日子会怎样过呢?那些在年幼时或婴孩时就离世的人,在天上会不会再长大呢?我们对上帝的知识是一下子顿然增加的呢,还是会经过一个过程,渐渐不断增加的呢?到时候,我们还会不会认得大家呢?这一切合乎情理的问题只有一个可能的答案:到那时再没有咒诅,只有喜乐和满足,因为上帝的祝福将毫不间断地涌至他的子民。我们今生所尝到的任何一种喜乐,到那时,只能显得不过为凤毛麟角,不足为道了。在那时,一切都会是真实而永恒的!但唯有当我们真正经历到这一切时候,我们的问题才会消失。那时候,我们就会承认说:「现在我终于『完全知道了』」(林前 13:12)。 要是我们的思想能够专注在这些确据上,我们自然会以一种崭新的眼光看自己的离世和进入将来的美境。 (3)我们必须在今生就觉悟到这世界不过是短暂的。 换句话说,我们每一日活着,都必须抱着一种态度,就是以那一天可以随时成为我们向世界告别的一天。这也是保罗对哥林多人的劝告(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因为这世上的情况都要过去」,保罗说,所以「享用世上百物的」应当活着「要像没有享用的一样」(林前 7:31)。如果我们对所有这一切的世俗享受不再紧握不放,反之,紧紧抓住的是基督自己,那么,那一天早来或晚来也没有关系了。当我们学会对今生的世界采取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那么,我们一定懂得怎样与将来的世界影形不离。司布真(H.Spurgeon)曾经在他的一次讲道中,就保罗的「我是天天冒死的」这句话,点出以下这个道理: 要是一个人是天天冒着死的,他一定不会认为死有什么艰难的。他原早已经常常操练死亡了,要他死,只是让他再示范一次而已;就好像歌者彩排了多次一样,他已练得炉火纯青了,他只要再将那些音符发一次声,就可大功告成了。那些每日清晨到约旦河边,涉入水中与基督相交,与基督同死,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并与基督一同复活的,他们该是何等快乐的人!当他们攀上了他们的毗斯迦山(Pisgah)眺望时,将一无牵挂,他们所看到的,乃是那些早已熟悉的事物,因为他们早已研析过死亡的地图。……愿上帝既教导我们这种处世的艺术,让我们该活出这种艺术荣美来。阿们! 那些认识到这种恩典的人,也许会跟本仁约翰所描写的那位心直先生(Mr.Honest)一样,心感欢欣,本仁约翰在「天路历程」中写道: 不久,信差又来找天路客,这次是找心直。找到了便递给他一封信。信上说:「有命令召你去见主,预备好一切,可以进入天父的家。」信差也给他一个记号说:「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传 12:4)。心直听见了这消息,叫齐了他的朋友们,对他们说:「我虽要死了,却不作遗嘱。我的诚实,我要带去。不过你们可以把我的诚实告知后人。」日子一到,心直便出发到江边,那时江潮适高,幸而心直生平有一位朋友名叫无亏心〔Good-Conscience〕,特来助他一臂,帮助了他安然渡过了那无桥的江。心直最后的话是:「上主的恩典掌管一切。」说完了,便离开了这世界。 「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林前 12:12)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死亡并不是终点」!基督徒往往以这句话安慰自己,也彼此安慰。这话当然是真的,而且,这话的真确性,比那些讲这句话的人所能想象的更加意味深长。因为新约圣经不仅把福音对将来世界的荣耀盼望指示给我们看,更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死了,我们仍未曾来到圣经所指的、那个「末后」的日子(参太10:22;24:13,14;林前15:24;彼前4:7)。基督徒所展望的重点不是他的死,而是跨越死亡的彼岸,是基督的再来,并且基督国度完全的成全。在此还有最后的一件关键的事情要发生。这件事在圣经里曾经多方面生动地描述过,乃「救赎工作的最后事件」。它会对作上帝儿女的生命具有决定性、关键性的影响,它会把我们带到知识之外的领域中,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站在海岸上的人,望着一艘船渐渐驶到水平线之后,然后消失了,而我们只能猜想之后所能发生的事。这件事就是我们在永恒里的得荣(Gorification)。 在前面第十一章里,当我们谈到与基督联合的各个层面时,我们发现与基督联合的层面是何等的宽广。我们目前与基督联合的焦点,当然是基于基督曾经为我们所成就的以及他仍然继续不断为我们所成就的。然而,我们知道,在将来基督还有一件必然要成就的事工。到那时,基督与属上帝儿女的联合就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紧密。保罗对那个时候是这样形容的: 基督就是你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和他一同在荣耀里显现。(西 3:4) 圣经有关这方面的教导有几大特色,令人惊叹,如果我们想对作基督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我们一定不能忽略这些教导。 以上所提到歌罗西书的这段经文,是指基督最后的再来,到时也是所有已死之人的复活,以及一切事物的成全。在新约圣经,这个时刻就是主荣耀的时刻。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认识几个要点。 (1)第一点,当死亡把基督徒带到有上帝亲自同在那个地方时,(保罗说,他离世就是与基督同在;耶稣对那个悔改的强盗说:「今天你必定同我在乐园里了」),上帝为了把「全备的救恩」赐予我们,好叫我们欢欣歌唱,他仍然还要做些工作。救恩的好处,不只是我们在今生没有完全经历,从一定程度来说,即使到了我们离世的时候,仍然未曾完全经历。不是说我们死了没有什么「益处」(腓 1:21),而是说上帝清楚启示给我们的计划,并不仅在于「灵魂」的救赎,即灵魂终于可以从「身体」的拘禁中被释放出来。这不是圣经中救赎的意思,这只不过是一种解脱而已。圣经所讲的救赎是怎样的呢?上帝要使人身体得赎,人最终不会仅仅是灵体的存在而已。所以,基督救赎之工要等到我们的身体被上帝复活之日,才算彻底地完成。 至于死亡和复活这两件事,我们不得不视之为是有时间上的差异的。当然,我们知道,时间不能作为永恒的量度标准,若用时间的观念来思想永恒,无论如何也会把永恒简单化了。然而,尽管如此,圣经本身也鼓励我们用「现在与将来」、「之前与之后」这些概念来思想未来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遵此而行。纵使来到上帝面前与他同在已经是极其荣耀的事,然而,之后还有更大的事为我们预备好了。 (2)我们要注意的第二点乃是,在天上还像似为基督耶稣存留了更大的事为基督徒而存留。一个人的悔改在天上已经足以产生喜乐,这样的话,经过了历世历代,目击基督的工作不断产生果效,天上的喜乐就越发增添。但这还不算,在天上还有更多可见证的事,因为到那日,天使要亲眼目睹基督再临,基督要在他曾经被羞辱过的这个世界中得荣耀。是怎样来得荣耀,什么时候他会来,我们不知道。但他必定要来这件事,乃是上帝所命定好了的。到那时,万膝都要向他跪拜,人们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要称他为主。他的荣耀将彰显于世,他也要得荣耀。就在那一刻,基督徒要与他一同得荣耀,因为他们再也不能与他分离了。 (3)基督徒为何得以与基督一同得荣耀呢?这是第三点要注意的。因为当基督显现时,基督徒就会被改变,变成像他一样,不是说到了那时候,我们才得到的洁净。正如基督在第一个复活日的清晨从死里复活一样,他的灵和他的身体原先是短暂地被分离了。照样,基督徒也是如此,基督徒的身体和他的灵魂会暂时被死亡分割开来(或许需要数个世纪)。当然,这乃是一个奥秘(是违背「自然律」的),是要用信心接受的。但是妙就妙在这里,这正是我们的盼望所在。正因为「自然律」是在受罪污染的世界中运作,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基督的救恩产生了宇宙性的影响,连自然律也要被改变!到了世界的末日,再没有比死人复活更奇妙的事了。即使在这十几个世纪以来,我们的主的首次复活,已经足以叫人惊叹不已了。因此,到那时,唯有到了时间的末了,我们才会真正明白保罗为什么说,罪越多恩典就更显得多这话的重要性了。也只有到那时候,我们整个人性也会变得「像基督」。 (4)第四点要注意的是,新约强调说,到时候,整个教会将在同一时间一同经历此事。这是何等令人兴奋的事!到时,我们每个人,各自在自己不同的灵命阶段中,有的信主多年了,有的刚信主,有的大有恩赐,有的则在恩典上软弱、恩赐也不及他人。然而,在我们之前,有多少亿万的信徒离世?但在那日,我们将一同分享主的荣耀,并且与他一同得荣耀。那时上帝好像要对他自己说:「我曾经个别的,或一小群一小群的,多多地赐福过我的儿女;现在,我要以这最后决定性的行动,公开地,在我儿子出现之际,把一切最后的特别祝福,同一时间倾予他们。」(参西3:4;帖前4:16及帖后;约壹3:2有关这一点的提示)。 但是,我们可能仍会问:「得荣耀时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除了我们以上提到的这些一般性的要点以外,新约圣经更把四件界定清楚的事情展示给我们看。 (1)复活 我们已经讲过复活为什么是必须的——因为人乃是由物质所组成的,不仅是灵体而已,并且,基督来乃为了要救赎并恢复人在罪中所失去的。正如圣灵在基督生命中最后的一件伟大工作,就是复活的工作(参罗1:4),照样,基督在我们身上所要成就的也是一样,圣灵在我们身上要做的最后一件事,也就是他先在基督身上做成的事。此乃他工作的必然方向,这工作绝不会在我们复活前就改变或终止的。 如果我们因此就容让我们的思想过度地集中在复活一事的神秘细节上,那是很可惜的事。这既然是一件独特的、超自然的事,就意味着这里头所隐含的奥秘根本就是我们无法了解的,唯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此事的途径,就是基督的复活。此乃我们最大的确据,由于基督以复活的大能活着,所以我们也会照样活着;由于那曾经死过一次的基督是永远不会死的;由于叫他活着的是一种永远不朽的生命;也由于我们已经与他联合——所以那曾经叫他从死里复活的大能,也会从他那里流向我们这会朽坏的身体(见罗6:8-10;来7:16;罗8:11)。当保罗面对死亡时,他所持的就是这样的信仰(参腓1:20-26;2:17)。 但我们是天上的公民,切望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他要运用那使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改变我们这卑贱的身体,和他荣耀的身体相似。(腓立比书3:20-21) 这里所强调的,(也是新约圣经从头至尾所一贯要表达的),是今生和来生之间一个延续和更新,而最突出的重点乃是,在我们卑贱的身体将会奇妙地更新变化,变成像基督那样荣耀的身体。 请不要忘记,保罗自己可是多多少少深切盼望获得一个更新的身体,这身体会更适合这更新了的灵居住。他一定很清楚他那副身躯是怎样拖累他的,这身体带给他软弱、疾病及死亡;他也很清楚「有一根刺加在〔他〕身上」叫他得不到解脱,那痛苦是什么滋味(林后12:7-8);当他写信给加拉太教会的时候,他因眼睛有毛病,要把字写得很大,并以此来提醒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他曾经是如何在病痛中向他们传道的。当时加拉太教会的人心痛保罗到一个地步,要是可能的话,甚至愿意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移殖给保罗,以表他们对保罗的爱(加4:12-16)。也就是说,保罗知道这身体所带来的痛苦,以至基督徒会期待有一天上帝会给他另外一个身体,好让他住在其中,永享荣耀和尊贵。从这个角度来讲,福音所带来的好消息,乃是救恩所救赎的,即是身体也是灵魂,两样是一并来的。 到那日,瘸腿的可以行走,瞎眼的得以看见,耳聋的可以听到,死了的得以复活。我们这个曾经居住过的、甚至可能受过苦的、卑贱的身体,要被改变成基督的身体一样。 (2)改变 随着复活而来的这个改变,也是使徒教导中的一个重点。我们不仅只是「再次取回一个身体」,好像从前的那个一样,而是会更新了的身体以至可以像基督的那个一样。在这最后的改变里,带有上帝起初计划的璀灿成就。保罗说,他预定我们,为要使我们与他儿子一模一样的形象(罗 8:29)。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论及有关复活的事情时,他用了三个比喻,使这种更新更容易了解。 (a)更新就好像一粒种子埋在地里死了,为的是要长出珍贵的?类或花朵,因此,我们能朽坏的身体虽被安置在这地上,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必然能再复活,带来完全新的生命模式。这既是个从旧到新的连续性,也是个换旧易新的改变。这种复活身体的巨大变化,就像种子变成花朵一样,这个新身体乃是从我们死亡时那个身体变化而来的,虽然如此,到那时,我们还是会认得从前的自己(如果我们以耶稣复活为先例的话)(林前15:35-39)。 (b)正如被造之物的身体各有区别,复活的身体也会与死了的身体有别。保罗说,以星宿为例,它们与地上的动物、飞鸟、鱼类有极不一样的荣美。同时,太阳的光和月亮或其它星宿的光芒也都不一样。照样,复活的身体也会有很巨大的差异。 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所种的是卑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所种的是软弱的,复活的是有能力的;所种的是属血气的身体,复活的是属灵的身体。(哥林多前书15:42-44) (c)复活的身体属于另一个层次,与我们现有的身体不同。现有的身体是属地的,将来的那个是属天的(林前 15:48)。保罗用基督徒的两种人性来区别这件事,基督徒从前「在亚当里」,因此在亚当作为人和罪人一切的特征上都有份。所以,他活在一种属血气、属地的身体当中。然而,他这新的身体则截然不同了,这身体会拥有一切基督复活身体的特征,整个新身体的存在是崭新的。它不再是属血气的身体,只适应血气的世界,而是一个属灵的身体,适应由圣灵掌管的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要暂且揭示将来的复活奥秘,他说: 我们不是都要睡觉,而是在一刹那,眨眼之间,就是号角最后一次吹响的时候,我们都要改变;因为号角要吹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必须穿上不朽坏的,这必死的必须穿上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穿上了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穿上了不死的,那时,经上的话就应验了:「胜利了!死亡已经被吞灭。」(哥林多前书15:51-54) 「我们都要改变!」我们可能只能用比喻来帮助自己了解那将要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实,尽管对我们来说,这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仍然模糊不清,但这盼望是叫人兴奋的。 (3)更新 新约圣经所用的这词句,是要让我们看见,基督开始在个别信徒生命中掌权之时,和基督最终更新天地万物,在一切事物中掌权之时,两者间的关系。在这两方面所用的都是「重生」、「更新」这类的词(参太19:28;多3:5)。他们彼此间的关系,就好像种籽与花朵间的关系。圣经暗示说基督徒得荣耀的日子,也就是他们所居住的这个宇宙更新的日子。天地会像衣服被脱去一样,它会被卷起来,然后被更换(诗102:26;来1:11-12)。正如信徒要被改变一样,他周遭的环境也同样需要改变,以迎合他这新的状态。彼得后书和启示录同样见证说,在新天新地中有义居于其中(彼后3:13;启21:1)。「被造的万物盼望自己得着释放,脱离败坏的奴役,得着上帝儿女荣耀的自由。」(罗 8:21)。保罗把被造万物比作一个等候生产时痛苦的妇人,她将要诞下的是一个新生命!这个新生命会在更生时诞生下来。我们要仔细观察保罗所描绘的这幅图画的震撼力,正如腓力斯(J.B.Phillips)那样,他对保罗这番话作了很美的诠释: 所有被造的万物都颠着脚尖,热切的渴望看见上帝的众子归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来。被造的万物现在还不能看见事情的实体,并非由于它们刻意闭眼不见,而是由于上帝定意要它们如此受限制—然而上帝给它们有盼望。这盼望就是,到了末了的时候,被造之物整个生命都要从变化与朽坏之强暴中被拯救出来,并且得着唯有上帝的儿女才能得着,极荣耀的自由。(罗马书8:19-21) 这种宇宙性的更新之所以是可能的,乃是由于基督以自己的死,已经除去了死亡的毒钩。基督从人与上帝因罪而分隔这一根源上下手——因此也就解决了叫万物受捆绑的原因。他的目的不仅在于叫人得以从罪的权势和罪的存在中释放出来,也在于叫所有的万物在他的恩典中欢欣: 你们必欢欣喜乐的出来,平平安安的蒙引导;大山小山都必在你们面前发声欢呼,田野所有的树木也都拍掌。松树要长起来代替荆棘,番石榴要长起来代替蒺藜。这要为耶和华留名,作永远不能废掉的记号。(以赛亚书55:12-13) (4)作上帝后嗣位份的成全 我们已经从各方面看到,上帝最基本和最终的目的,乃是叫属他的儿女变成和基督一模一样,好叫基督在我们当中作长子、作长兄(罗 8:29)。基督是头生的,并不是指着他与父永恒的父子关系说的,而是指着他的复活和所进入的荣耀而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身为「死人中首先复生的」,基督会以自己复活的生命模式来塑造我们,就正如我们现今在世上的生命也是被他行事的原则所雕塑一样。 我们现在已经是上帝的儿女了,但被造的万物本身却在等候「上帝的众子显现」(罗 8:19),或者如Phillips所说:等他们「归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来」,因此,「作上帝儿女」还含有比「被上帝收纳」、「被上帝重生」等,更丰富的意义。 这也是约翰壹书要讲的重点,约翰说,我们是上帝的儿子,这是上帝所承认,也是上帝所宣称的。不但如此,上帝还在重生我们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性情——即我们被称为上帝的儿女时,不仅是一种法律上的名义而已。然而,不仅如此: 你们看,父赐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爱,就是让我们可以称为上帝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亲爱的,现在我们是上帝的儿女,将来怎样,还没有显明;然而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像他,因为我们必要看见他本来是怎样的。(约壹3:1-2) 到那时,上帝将完成他在我们身上开始了的工作,我们也会彰显并享受与他完全的相交,和美满的家庭生活。罪也好,身体、意念、肉体的软弱也好,都不再能够拦阻我们向上帝表达我们全然的爱,对他的敬拜,以及对他的忠诚和顺服。这是何等的荣耀。有多少做儿女的,不是常常回想起他们自己亲爱的父亲,然后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向父亲表达过自己的爱,现在想表达已经没有机会了。但上帝的儿女却不是如此,他们的生命蒙过恩惠,因此他们要感恩,并且能很自由表达对上帝的爱意。到那日,他们将从一切肉体的拦阻当中释放出来,然后得以真正地爱他们的父、赞美他们的父: 今日地位已尊贵,他朝晋升更高位。 可朽肉眼岂能窥,形体荣美属天辉。 皎洁形象我衣裳,主临我灵必穿上。 自古隐藏圣荣耀,尽显眼前不隐藏。 正是由于圣经给了我们每一个基督徒这样的盼望,我们才会切切渴望那日子来临,并且,我们要与查理斯•卫斯理一同颂扬: 救主完竣再造善工,使我纯洁无瑕疵; 让我得见宏大恩宠,主里复现原始义。 更新变化荣上加荣,直到与主长相斯; 主前摘下冠冕鞠躬,惊叹主爱怎如此! 查理斯•卫斯理 (LoveDivine,AllLovesExalling) 保罗说:「再后,末期到了」(林前 15:24)。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末后的事:当我们思想到,届时我们都以复活的身体站在主前,每人都更新变化成为主的样式,天地万物也因我们被成全的后嗣身份而一同得到复生——「我们……成为嗣子……我们的身体得赎」(罗 8:23),我们因此更可以说:「再后,新的开始到了。」那时,我们将进入永恒的光明、荣耀和喜乐里。 但新约圣经并没有停在这里,这一认识是具有其实践意义的: 「凡对他存着这盼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约翰壹书3:3 此乃新约圣经在凡提到救恩这些末后的事情时所给的一贯的教导。既然这些事情将要发生,那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生命要有不断更新的必要。要是有人真的相信他将来会进入那般的荣耀中,变得有与基督一模一样的形象,他现今的生活岂能丝毫不受此信念影响呢?正如圣经其它教义一样,基督徒得荣的教义也有它实用性的目的。这教义鼓励我们,也挑战我们活出一个与我们信仰相称的基督徒生命。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