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圣经《傅格森文集》45.教义的实践

下载经典阅读《傅格森文集》45.教义的实践

 images
我们早讲过,头脑的分析,不仅是为了学术研讨,而也是为了要让我们更能认清,自基督在我们生命作主之后,我们成了何等的人,从而更懂得珍惜如今的恩典。以下你将会不断发现,对作基督徒身份的认识增加,应当产生更加相称的基督徒生命。

  知识的增加应该把我们带到更谦卑的地步。谦卑不是自卑,不是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微不足道。谦卑是首先看到上帝的伟大和荣耀,然后看到在这位上帝面前的自己。圣经说谦卑是由恩典而结出的果子,不是因惧怕而产生的结果。是上帝的爱叫人真正谦卑。圣经强调这一点,是要告诉我们上帝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让我们晓得上帝是如此地爱我们,好叫我们因这真知识而真谦卑。

  这种认识也会把我们带到更确信的地步,缺乏确信往往是由自卑或自负而产生的。但我们有了得救的确据,无论我们多么了不起,或者多么渺小,都不在乎我们。确据在乎上帝,是上帝永恒的救赎计划保守了我们,罗哲夫(SamuelRutherford)有一次在他的狱中书信里说:「你们要信靠上帝的话语和上帝的权能,不要凭自己的感觉经验。你们的盘石是基督,盘石是不会起起伏伏,浮来浮去的,摇动不定的是你们心中的大海。」我们越了解盘石的力量,并明白一切的祝福都不在基督这盘石以外,我们就会活得更有把握、更喜乐。

  最后,认识这救赎计划会将我们带入敬拜的境界。罗马书第八章和以弗所书第一章最末,不正是为我们开拓这样一个面向吗?我们能够在一切仇敌面前昂首挺胸,扬声颂赞,我们也能够称谢上帝,并且以祂为最终的喜悦,以事奉祂为唯一的满足。

接下来我们会仔细来看看这样的一个救赎计划,对我们个人来说是怎样开始的。我们是同样听到上帝的呼召而成为基督徒的,但这其中的细节是怎样的呢?下一章详谈。

上帝的恩召 

  「基督精兵」那首诗歌对教会信徒是这样描述的,说他们是「被拣选,蒙呼召,忠心追随主的人」。可是,这样讲,对圣经经文却做了一些微妙的更改。启示录中所记载的则是另外一个次序,基督徒在那里被称为是:「蒙召、被选、有忠心的」人(启 17:14)。这是不是意味圣经教导说,人是先蒙召,然后才再被拣选的呢?根据我们前几章所谈的、在罗马书和以弗所书中所讲的,这是不可能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能先来探讨有关「恩召」这个教义,然后再来详细查考「拣选」、「预定」这些比较敏感的课题,这对我们的研习也许会更有效。

  我这样安排的原因,幷非仅仅是为了把具争议性的课题搁到最后。其实,不少人发现,就算是那位提及预定论时不能不提的改教家,加尔文自己,也曾经为了如何安置「上帝的拣选」那一章书而大伤脑筋。在他的那部经典作品《基督教要义》里,他终于决定把这个题目放到全书的最后。把「上帝的拣选」这一章放到最末了,实在有点奇怪。事实上,应该有更合乎逻辑的排列次序,比如说,西敏斯特信条就把这个题目放到整个教义系统的最前面。但加尔文的处理手法和罗马书里的排序则非常相似。当然,要是和以弗所书对照的话,则又是另一回事了。「上帝的拣选」在以弗所书中是明显放在一开始的。因此,圣经可以说是两种排列都有。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为了使学习可以循序渐进,我觉得将预定论放到最后才讨论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基督徒在遇到具争议性的课题时,往往就会给那一点跘住,结果忘记去综合整本圣经的教训,或结合其它有关的教义一幷思考。就以「上帝的拣选」为例,若不先对基督徒新生命的特质有一完整的认识,想要领会拣选这个题目的真正意思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原因,让我们暂时放下这个题目不谈,等我们把剩下的圣经教导都弄清楚了,再回过头来处理这个题目。在本章里,我们要集中讲论的是「上帝的呼召」。 

上帝的呼召 

  我们之所以成为基督徒,是因为上帝呼召了我们。彼得告诉我们:「然而你们是蒙拣选的族类,是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民,是属上帝的子民,为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 2:9)

同样的描述也经常在新约其它地方出现。主召聚人进入天国,有时用的字眼也是「呼召」。祂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太 9:13)这幷不是说主只是来召聚某一部份的人,这召唤对所有人类都适用,所有的人都需要悔改接受福音。但是,同一个召唤,凡能打开心装载的,则会觉悟到自己的罪和自己的需要,也正是这类人才能「听见」主对他们的呼唤,其它人对主的邀请是听而不闻的。约翰福音就此情形,在「基督好牧人」那章书里这样写道: 

「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羊不跟着生人,因为不认得他的声音,必要逃跑。」(约10:2-5) 

  当时在场的人听见耶稣说这番话,不明白祂是什么意思。其实祂的意思幷不难理解,祂只是用了一幅图画来表达做基督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许多时候我们对所听见的,所看见的不以为然。但到了某个时刻,当我们一旦意识到,在我们里头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对我们说话,我们就会立即感到敬畏惧怕了。对许多人来说,这种经历就好像他听了一篇道,或者读了一本书,或读了一段圣经,然后发现这一切好像就是针对着他个人讲的。传道人常会被人责怪,说他们爱揭露听众的私隐。其实传道人根本不知道听众当中谁做了什么,谁给他说中了什么。听众感到扎心是因为他们给上帝那锐利、切骨的话语触及到了。上帝的话进入人心,在人里头发动,渐渐地,在外面听到的是传道人的声音,在里面却浮现出另一个声音,这声音正是那好牧人的声音。这位好牧人是按名呼召我们的,祂牵引我们进入祂的羊圈,成为祂的小羊,我们也因此会认祂的声音了。自此之后,我们一生就只听从祂永无差误的命令。(约 10:27)

有关对主呼召的个人经历就讲到这儿。不过,圣经中有关恩召的教导比我们刚才所讲的要深、要广得多。 

旧约背景: 

  在旧约里,Qara这个动词可以是「命名」(创1:5,8,10)也可以是「呼唤」(创 3:9)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在整本旧约里是幷存的。不过在先知书里,上帝的呼召常被视为是命令式的,是要人用心聆听且要顺服跟从的。在这一点上,众先知所作的,只不过是呼吁百姓重拾起初与神立约的那种忠心。先知常常引用申命记26:16-31:13上帝与以色列民立约的那段经文。但是,当先知们再度思想上帝早在西乃山上与祂百姓所立的约,他们的内心顿然感到一股新的负担。由于以色列民的悖逆,先知的教导也就因此呈现了新的要点。他们看见上帝对人的呼召不单是向人说话那么简单,而是还有更广的意思。首先,人受造是出于上帝的言语,上帝的召命。正如祂一声令下,整个宇宙就被召集成形,祂也同样发出命令,宣召聚集一群人成为祂的百姓,好让他们在地上反映出祂的慈爱和荣美。祂按名呼召了以色列,以色列是属祂的(赛 43:12)。祂说:「以色列年幼的时候,我爱他,就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何 11:1)。上帝的呼召不只是一种召唤,而且似乎带有塑造能力的。

先知除了强调以上这个重点,另外还提出了一些令人大惑不解的教导。上帝似乎发出了一个没有人理会的呼召。以赛亚痛苦之至,用了最强烈的文字来刻划这个景象,他说:

我要命定你们归在刀下,你们众人都要屈身被杀;因为我呼唤,你们不回答;我说话,你们都不听。所以,我也必选择迷惑他们的事,使他们所惧怕的临到他们身上;因为我呼唤你们,却没有人回答;我说话,你们都不听,反倒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选择我所不喜侻的事。(赛65:12;66:4) 

至于感情丰富的先知耶利米,很明显,他的心也感到同样地沉重,他写道: 

「现在因为你们行了这一切的事,我不断恳切的告诫你们,你们却不听,我呼唤你们,你们却不答话。」这是耶和华的宣告。

  「至于你,不要为这人民祈祷,不要为他们呼求祷告,也不要为他们向我恳求,因为我不会听你。」

「因此,耶和华万军的上帝、以色列的上帝这样说:『看哪!我必使我对他们预告过的一切灾祸,临到犹大人和耶路撒冷所有的居民,因为我对他们说话,他们却不听从;我呼唤他们,他们却不回应。』」(耶7:13,16;35:17) 

  这些经文好像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上帝的呼召像是具有塑造能力的;而另一面,虽然上帝张开了双手,打开了心房,但面对一群叛逆的子民,祂的召唤又好像是徒然发出、毫无果效的。上帝的呼召不是大有能力,不可抗拒的吗?怎么又好像可以被人随便拒绝呢?

来到新约,这种矛盾的现象仍然持续存在。耶稣说:「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太 22:14)在这里好像是将一群较大批一点的人和一群较小批一点的人相对照。呼召是两批人都给了,但只有后者作了正面的回应。相反,在保罗的书信里,上帝的呼召几乎尽是有能力和有效的。对这两种显然不同的呼召,常有人用「普遍的呼召」和「有效的呼召」这两个名词来形容,这两者的分别,到底是怎样的性质和形式呢? 

普遍的呼召:

  上帝召唤人来认识祂。祂借着自己的创造(Creation)和一直以来的掌管护佑(Providence)向人「说话」。诗篇十九篇就反映了旧约诗人对这方面的意识,诗人说:

  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作为。

  天天发出言语,夜传出知识。

  没有话语,没有言词,人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

它们的声音传遍全地,它们的言语传到地极,(诗19:1-4) 

  我幷没有意思要用这个论点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若是单凭这段经文,就推伸到上帝存在这基本命题上,的确是强解了经文,脱离了诗人写这段诗的原意。在写这篇诗时,时人早已假设,读者都承认上帝已经在历史中向祂的百姓犹太人启示过自己。而在这一基础上,诗人另外还要宣告,同一位上帝、就是那位用言语和作为启示过自己的上帝,正是那一位在诸天穹苍中亲笔署名的上帝。上帝向全人类发出的(述及祂的存在、祂的作为、祂的荣耀等)呼唤是超越语言和文化隔膜的。祂对祂自己属性的启示是刻划在所有人的心里的,无论是哪一族哪一方,也不论是古是今。保罗在罗1:20就讲到这一点。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显明在所有人心里的。纵使人堕落后被罪所沾污扭曲,他里头的良心仍然可以为上帝作证,幷且上帝刻在人心里的律法,即使已经肢离破碎,却仍然会有间歇性的功用(罗2:12-16)。

  上帝除了用这样的方式向人类启示祂自己,另外也要我们将十字架的信息遍传万邦。教会在每个时代、每个地区的责任就是要向每一个人传讲上帝。在基督里,人类可以找到一切难题的答案,满足他一切的需求。当初,主的门徒就需要顺服幷且传递这个从主而来的大使命——往普天下去,向万民宣讲这福音讯息。凡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这个救恩的邀请是在基督的福音里是向全人类发出去的(徒2:38;17:30;太11:28-30)。但很明显,幷不是所有人都接收到了这个呼召。被召的人是有很多,但被「选上」的则很少。其实,这福音信息一宣讲出来,不只是能够使人心软化归向基督,同时也能够使人更加心硬以致于拒绝福音所带来的恩典。无论在旧约还是在新约,先知、使徒在他们的事奉中总是会同时遇到这两种人的反应。于是你会发现,以赛亚先知和耶稣基督都讲了同样的话。(参赛6:9-10;可4:12)。显然,圣经用了同样的词汇,来形容这足以导致两种不同结果的呼召。

(选自《磐石之上》,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阅读:

关联阅读




关于作者 傅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