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圣经《傅格森文集》20.救世主

下载经典阅读《傅格森文集》20.救世主

 images
你有时候会不会常回去读某一节圣经,因那节圣经好像比别的经文更能帮助你了解神,更使你能感激神救赎的恩典?

  很多人对罗马书第八章,都有这种感觉,它在我们信仰上是所有确据的总结,也是我们确据的实质。这章带给我们很多鼓舞,但更主要的是它能提示我们神救赎的恩惠。这就是为什么保罗会说:“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抵挡我们呢?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八31-32)保罗在写给罗马人的信中,论到这一点时,语气变得十分动人。他确定,没有任何事能阻挠神对我们生命所定的目的。他最有资格这么说,因他曾在基督徒的生命旅程中经历重重阻碍,他绝不是个把头埋在沙里的人。

  在哥林多后书十一章中,保罗列举他身受的苦难:劳碌、困苦、被迫害、挨饿、赤身露体、危险、创伤等。这个人曾下过监牢,被棍打,一再濒临死亡边缘;被鞭过不止五次,每次三十九下,被棍打三次,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他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当他说,没有人能使我们和基督的爱分开时,他是个真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人!

  花几分钟思想一下,假设你是安提阿教会的一员,使徒保罗是会众之一,你是在他被教会差遣出去后,才变成基督徒的;你并不认识他,但他现在回来了,向大家报告出去后的情形。你对他所说的,十分惊异,可是,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却来自一次在教会野餐的聚会中:教会的一个孩子要保罗与他一同下水游泳,保罗脱下他的外衣,很高兴地答应了。你从来没念过保罗写给加拉太人的信,然而,当他和那个小孩子手拉手走到水边时,你在他的背上读到其中的一句经节:“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加六17),瘀伤、疤痕、扭曲结合的伤口在你眼前——是的,他完全知道自己在讲什么,难怪你会想问他:“保罗,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你?那帮助你坚持下去的神救赎的恩典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保罗的回答会是这样的:“神并没有吝啬他的儿子,不把他赐给我们,这也使我确信,凡是有益的事,神绝不会不给我。同时,也使我确信,神一定会利用发生在我生活中的每件事,带给我或带给别人祝福,神绝不会不保守我的,否则他不会花那么多心力拯救我。”

  事实上,在罗马书八章32节中,保罗举出神恩典和救赎的三个证据:“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这三项中的每一项,都告诉我们耶稣基督是怎样的人!

  1、耶稣基督不被他的父亲爱惜。每当保罗想到:“神也许会爱惜我”时,这个真理就会在他脑中浮现:神并没有爱惜耶稣!神并没有特别保护耶稣,使他免受生命中的苦难。是的!“神并不爱惜他”,没有让他容易过关,耶稣从襁褓到坟墓,都没有少受痛苦!

  想想他早年的生活:生在离家好远的马槽里;被他父母带到埃及几年;在拿撒勒长大,可能他在地上的父亲约瑟就是在那儿过世的,那时耶稣才十几岁。然后,在他传福音的生涯中,他体验过饥饿和贫苦的滋味;经历过被误解和排斥的悲哀,以及被亲人遗弃的伤恸;他忍受人的虐待;最后被自己的一个门徒出卖,在他死前几个小时又被最亲近的朋友否定;他曾遭人毒打、吐口水,最后在众人面前被羞辱、钉死。耶稣的一生,不管哪一个阶段,都没人怜惜过。

但是,保罗在这位弥赛亚医生所受的苦难中,看到一些东西,他看到一些不自然的东西。这想法一直干扰着他,最后却终于变成他最大的安慰和喜乐的源头。他对神显现作为他神子民的父亲,非常熟悉;因神藉玛拉基说过:“我必怜恤他们,如同人怜恤服事他自己的儿子”(玛三17)。耶稣服事他的父,如同一个儿子在服事自己的父亲一样,但是,与常理全然相反的是,他的父亲并没有怜恤他。但耶稣是该蒙怜恤的,他不该在这个世界上,忍受人的残暴和酷刑,他不该经历贫穷、饥饿,或因站在罪在人生命中所造成的后果面前心破裂。除非我们能在神圣洁的光照中看到自己,我们才不会挑衅式地问:“我为何遭遇这些事?”我们才会相信,在神公义的审判前,我们什么好处都不配得。只有耶稣可以毫无愧色地问:“我凭什么得到这个报应?”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他被遗弃在十字架上时呼求的意思:“我的神啊!你为什么遗弃我?”为什么未蒙怜悯?在他完全于神失去交通的那个恐怖时刻里,一切都变得难以理解:在十字架上,对的好像变成不对的,善变成恶;神的公义,可怕的审判和咒诅都落在一个无辜的人身上!

  是的,耶稣是该被怜恤的。想想在他短暂的传道生涯中所成就的;他传讲他所认识而且深爱的,也是认识他而且深爱他的父神;他把在天上的父神介绍给当时所有的人;他医病,使瞎眼复明,偶尔也使人复活;他的话充满荣耀,他的生命毫无瑕疵,他整个人无论在人面前或神前,都是十全十美的。有关他的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就是,他是配得怜恤的。

  然而保罗告诉我们,耶稣并没有受到怜恤,他的话也为福音书的教导做了简单的总结。保罗知道除了耶稣没有蒙神怜恤之外的一些道理,因为他熟悉福音书的两位作者,马可和路加。保罗知道,耶稣曾经祷告,求主免他领受这苦杯。在客西马尼园中,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前一夜,耶稣向神哭求,非常痛苦地说:“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十字架的痛苦)离开我。”后来在十字架上呼求时,他是说:“我的神……”但在客西马尼园里,他的呼求只像一个儿子向父亲呼求的样子。有父亲会漠视自己孩子的呼求吗?但是,耶稣并没有得到怜悯,虽然,他三次寻求父神的旨意,希望神怜恤他。

  耶稣有权要求被怜恤。如果在他想到被遗弃在十字架上的情景,仍能无动于衷的话,他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然而,他的权柄和圣洁的欲望,却没有实现。

  四福音的作者和保罗,好像都看到耶稣真正完成了在创世记二十二章里,发生在亚伯拉罕身上的事:那时神叫他把自己的儿子(他所爱的儿子)以撒,带往摩利亚山上,献为燔祭。当神在耶稣受洗及登山变像时,说:“这是我的爱子”时,他事实上是要我们留意看,天父等于在说:“我现在和亚伯拉罕的处境相同——你就等着看我的儿子幸免于死吧!”

  保罗写罗马书八章32节时,一定心里也想到旧约的这个故事。因为他所用的字汇,直接摘自于旧约圣经的字汇,创世记二十二章17节都直接为罗马书八章32节做伏笔。亚伯拉罕没有留下自己的儿子,但神却叫他要留下,而神自己的儿子,他所爱的儿子,他都没有留下。

  这是宇宙间极大的奥秘。保罗写这段经文,是有一个很明显的原因的,如果他是对的,我们就可以归出两个结论:神全然是无常和古怪的,不可能被人所了解,也不值得相信;或(如保罗深信的)神藉耶稣基督,他爱子的死,有所作为,其中重大的意义,令人无限惊异。

  2、耶稣基督为罪人死。想到连神的儿子也不能免于灾难,心中就充满感动。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只是保罗在罗马书八章所说的表层而已,文中以消极的语气叙述耶稣的遭遇,但保罗说耶稣“为我们众人舍了”(或作交给),死在十字架上时,他把这消极的意义说完全了。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保罗在这里用了“舍了”这个字,可说是一个专门的术语,在新约中,凡说到耶稣的死,就是这么用,特别在马太福音中是这样:

  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复活。

  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

  到了早晨,众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大家商议,要治死耶稣。就把他捆绑解去交给巡抚彼拉多。

  众人聚集的时候,彼拉多就对他们说:“你们要我释放那一个给你们?是巴拉巴呢,是称为基督的耶稣呢?”巡抚原知道,他们是因为嫉妒才把他解了来。

  巡抚对众人说:“这两个人,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呢?”他们说:“巴拉巴。”彼拉多说:“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他们都说:“把他钉十字架。”

  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

  (太二十18-19;二十六14-15;二十七1-2,17-18,21-22,26)

  圣经上一直重复用这个字,有什么意义呢?新约指出,耶稣死而带来的救赎,可表明三个中心思想:

  第一,指出耶稣的死是与法律程序有关的。圣经对他死的记载,从没有悲剧性的描述,论到耶稣的被捕,被提讯,被审,及最后被处死,都一直是当作法律程序来叙述,我们甚至很清楚他的罪名:亵渎神和叛国。他被告亵渎神,因他自称是神的儿子,把自己和神相提并论。他被告叛国,因为他自称为王,干犯了罗马大帝和凯撒大帝的权威。他被犹太人和外邦人控告,被殿里的守卫逮捕,最后被罗马兵丁钉死在十字架上。

  然而,同样的描述也指出,没有人能确定这罪名,事实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审判,都发现耶稣是无辜的。也许是我们太熟悉这个故事了,所以常忽略荒谬和矛盾的地方,若是换一个触觉敏锐,第一次读圣经的人,他一定忍不住大声抗议道:“等一下!你没看到你们在自相矛盾吗?犹太人和罗马人合作?你们迫不及待地要将一个找不到罪证的人置于死地?你们有证据证明他完全是无辜的,可是你们毫不理会!停!”这就是这段文字互相矛盾的地方:耶稣是无辜的,他好几次都被宣判是无辜的(路罗二十三章),然而耶稣却被咒诅,被钉死,为什么?

  我们可以在“交给”所代表的第二个中心思想中,找到答案,耶稣的死是神预定的。当我们在四福音中寻找“交给”一词时,我们会看到,犹大把耶稣交给祭司兵——所以他也在主钉十字架的事上有份,我们看到祭司们将耶稣“交给”彼拉多,可见他们也有责任,我们又看到彼拉多将耶稣“交给”众人,众人就这样把耶稣送上十字架。早期教会认为,这是诗篇第二篇的实现:“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抵挡主,并主的受膏者,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徒二23)

  耶稣的死,是父神一手造成的,除非我们真正了解这个事实,否则很难对神心存感激。圣经中讲到耶稣之死的意义时,也都提到这点:在马太福音十四章27节中,耶稣向他门徒解释将要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时,他引用神在撒迦利亚书中说的话:“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者,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亚十三7),保罗说,基督为我们受了神的咒诅(加三13);他曾大胆地说,神说使耶稣成为罪(林后五21);这些也都早在以赛亚书里预言了:“耶和华却定意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赛五十三10)。

  这怎么可能?神竟要处死他自己的儿子?我们可以由“交给”的第三个中心思想中看出来,这“交给”的动作完成了十字架计划的目的:耶稣的死是代罪。一个无罪的人,怎能被圣洁的天父送去就死呢?根据圣经,只有一个答案,保罗在罗马书八章32节指出——神将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耶稣是代替我们身受咒诅和死亡,这些其实是我们在天父面前将受的审判。这也就是为什么耶稣被控告和受审判的罪名是亵渎神和悖逆神。这不正是我们来到神面前要面对的二个罪名?我们视自己为神,所以我们亵渎了他的圣名,我们不肯服在他对我们生命的管治权下,所以我们犯了悖逆的罪孽,亏欠了他的荣耀。

  告诉我们把耶稣带上十字架是神的旨意和目的的这段经文,同时也告诉我们,耶稣真为我们死。他没有罪,却为我们成为罪人;为我们受咒诅,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罪孽压伤;因为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赛五十三5-6)

  耶稣做了那些改革家常说的“绝好的交换”。他拿走我们的,让我们得到他所有的,他拿走我们的罪恶和惩罚;我们凭信心在他的里面得到他和神间美好的关系,以及所有属于神的家庭才有的祝福。难怪耶稣在十字架上悲伤地呼喊说:“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圣经对这问题的答案是,他被遗弃,为使我们不被遗弃。所以当我们这样唱的时候,我们也这样想:“他心甘情愿替我受咒诅,用他的血洗净我,哈利路亚!伟大的救主!”

  天父一点也不怜惜耶稣,他为我们的缘故,像罪人一样“被交出去”。保罗在罗马书八章32节所写的就是神恩典和救赎的头两个证据,但保罗又更近一层地指出,一个“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的神,就能说明这是一位怎样的神。我们可以得到保罗要我们知道的一个结论:既然如此,“岂不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为我们舍了?”保罗讲述这位救世的耶稣之死,只有一个目的,他告诉我们,我们所信的是一位怎样的神,使我们毫不怀疑地信靠他。

  3、耶稣基督绝对值得信靠。神既在基督里将一切都给了我们,我们又怎能再怀疑他呢?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可以这么反过来想:天父既将他心爱的儿子舍在黑暗和死亡的骷髅地,那么,他若不为他的荣耀和我的永生,在我的生命里或藉我的生命有所作为的话,那才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保罗即使在极恶劣的环境中,他还是能用罗马书第八章的话说,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又说,神若帮助他,谁能抵挡他呢?他对神的帮助毫不质疑,完全是来自基督和基督所作的事。

  保罗的逻辑是攻不破的,救赎我们的父神就是这样的一位。然而,我们有多少人愿意敞开心扉,接受这个事实呢?我们常常以为神不是为我们好,而是和我们作对的呢!当我们完全属神后,这种思想就完全是来自魔鬼的谎话:“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树上的果子吗?”(创三1)这也是耶稣说的寓言中,那个长兄的态度,他对父亲一直没有一种绝对的信靠,他看到的竟是:“我服事你这多年”(路十五29)。这又像一个对主人没信心的仆人一样:“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我就害怕……”(太二十五24)

  这种对神的误解,来自错误的神学思想,但他绝不是个学术上的问题,它是基督徒生命中,最中心、最实际的问题。一个基督徒生活的品质和形态,取决于他对神的认识。许多基督徒过着瘫痪的生活,他们虽然相信基督是救主,但是从来没有从他的牺牲中,领悟出神的性格,神把他的儿子赐给我们:他把他的儿子“交出来”,因为他爱我们,这就证实了他的恩典。

  你对这位神有这样的认识吗?我们可以有“一颗追求的心”,却没有寻到神所给人救恩的祝福,结果只是在自己设定的规范中,满腔热忱里委身,却无法逐渐长成基督的样式。有些“委身的基督徒”,只有一点像基督,因为他们不懂耶稣所垂示的是什么——这份深远无垠的父爱,是在这位父亲把儿子交出去钉在十字架上的刹那,达到顶点,“我父爱我,因我将(自己的)命舍去。”(约十17)

你与神曾有过这样这种爱和信任的关系吗?你的心是不是完全放在这位为你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反而大方地将耶稣“交给人”去钉十字架的父亲身上?倘若有这么一位神站在这边,那么还有谁能抵挡你呢? 

(选自《一颗追求的心》,赵中辉译,更新传道会。)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阅读:

关于作者 傅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