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圣经《傅格森文集》22.贫穷人的智慧

下载经典阅读《傅格森文集》22.贫穷人的智慧

 images
我见日光之下有一样智慧,据我看乃是广大。就是有一小城,其中的人数稀少,有大君王来攻击,修筑营垒,将城围困。城中有一个贫穷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却没有人记念那穷人。我就说:智慧胜过勇力;然而那贫穷人的智慧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传9:13-16)

显然,智者觉得此事的某些地方让人大惑不解。这个人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他拯救了大家,可是,人们回应他的却是莫名其妙的冷漠。贫穷智慧人的义举带来了希望,可是他却被大家遗忘。这是为什么呢?这段话读起来就像预言一样。当我们听说一个贫穷的智慧人成为救世主,但他的生命和教导却被人忽视和拒绝,谁的名字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到我们的脑海中呢?

  耶稣,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他。智者所见到的人有真正的属灵生命和智慧,但他只是一个映像,预表了后来成为救主的那个真正“贫穷的智慧人”的属灵生命和智慧。

  事实上,新约正是用这一词语来谈论耶稣。保罗说耶稣是“基督……上帝的智慧”(林前1:24),他总结耶稣的生与死的意义道:“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8:9)。

  智者寻求真正的智慧却一无所获。那么,我们如何在耶稣基督里找到真正的智慧呢?我们来看以下几个方面:

  他是谁?

  《约翰福音》的开篇经文就称耶稣为上帝的道。这些经文强调,福音书中所记载的耶稣,并非始于某时某刻,他“太初与上帝同在……就是上帝”。

  这段经文的背景,部分出自旧约对上帝的智慧的―段动人描述。《箴言》8章,当作者谈论智慧时,智慧仿佛有着人的身份。智慧与上帝同在,并参与了最初的创造。

  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他立高天,我在那里;他在渊面的周围划出圆圈……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踊跃在他为人预备可住之地,也喜悦住在世人之间。(箴8:23-31)

  当然,智慧并不是一个人,这只是拟人的修辞方法。约翰明白这一点,但他却将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智慧并不是一个人,却有一个人是智慧。这个人就是耶稣。

  耶稣是上帝的道,他就像箴言中所写的智慧一样,也踊跃地参与了创造:“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约1:3)”

  就像上帝的智慧一样,上帝的道并非被造之物:“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约1:1-3)”他是智慧,也有着永恒的位格:他的本性,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永恒的。不但如此,这智慧(或称为道)还“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

  耶稣是成了肉身的上帝的智慧——智慧取了人的样式,有了人的经历。

耶稣是取了人的样式的智慧。耶稣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不是那种预先程式化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从小到大渐渐成长中,耶稣也在逐步学习这种智慧:

  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路2:40)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一齐增长。(路2:50) 

  耶稣是如何学习的呢?显然是学习上帝写在旧约之中的教导,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这才是真正的上帝的智慧!我们学习这种智慧,无需领受高天之上的玄机,也无需学习哲学和科学的深奥知识,只需学习上帝的教导——这些教导,甚至少年耶稣都可以理解、谈论(参路2:41-50)。耶稣学习上帝的智慧,并将其以有血有肉的方式表现出来。智慧以道的方式启示出来,这道——

  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约壹1:1-2)

我们本不敢奢望可以明白关于上帝智慧的真理,但是,上帝却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将其显明出来,就是差遣他的儿子,取了人的样式,将真正的智慧表现出来。

他说过了什么?

  我们只需读读关于耶稣生平和教导的记载,就能明白其中有智慧之道。任何其他生活方式都是愚昧的。但是,和智者从那位贫穷人身上所看到的一样,遵从基督的智慧也要承受痛苦,付出代价。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如果人们都遵行登山宝训,那么,世界肯定会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更好的地方。”此话不假。想一想,如果这世上没有偷窃,没有欺诈,也不需要警察、法庭和辩护费,那么,你的纳税额将节省多少!甚至连保险单都会便宜得多。

  但是,包含在耶稣教导之中的智慧,绝不仅止于更好生活的宣言。因为,我们的问题并不只是无法遵守更好的行为准则。我们的问题并不是外在的表现,也不在于我们的行为,或是最终让我们失望的社会体制。我们的问题深深植根于内心。耶稣智慧的教导透过我们含混而肤浅的思维方式,揭示了那并不受人欢迎的真理,那就是,我们的致命缺陷植根于我们的内心和思想深处:它们喜爱错事,在道德上已被污染,并且已被罪恶控制了: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5:27-28)

  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6:45)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渎,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太15:18-20)

  我们都有一个严重的心理缺陷。这一缺陷若不能治愈,将带来属灵上的灭顶之灾。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才会开始明内真正的智慧。

  他做了什么? 

  根据新约记载,上帝的智慧借着耶稣的死最清楚地显明出来。

  这看起来完全让人无法理解。从人的角度讲,耶稣的死是一幕正义失败的悲剧。我们如何从这件事情上看出上帝的智慧?即使是忠心的使徒保罗都承认,“钉十字架的基督”这一信息,“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林前1:23)

  那么,我们如何从基督的死这件事情上看出智慧?关键在于:这件事既显明了上帝的慈爱,也显明了上帝的公义。

  借着十字架,上帝成就了两件事情。若非如此,这两件事绝不可能成就:

  其一,上帝饶恕了那些信基督的人(虽然他们犯了罪,本应被定罪)。若非如此,我们永远不可能与上帝同在。

  其二,上帝显明了自己完全的、圣洁的公义:只有当我们的罪受到惩罚时,上帝的公义才能得以满足。若非如此,上帝就会背乎自己。

  我们都犯了罪,本应受到惩罚。但是,上帝却差遣他的儿子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他的一生是完全顺服而圣洁的,他并没有犯罪,本不该被定罪,但他却自愿承担了我们的罪。

  早在犹太人或罗马人定他的罪之前,耶稣就提到过十字架。他早已知道,这是他的父让他喝的杯。(参可10:38-39)

  正因如此,在受难之前不久,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他几乎胜不过去。他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即将经历的恐怖,就问上帝,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可以拯救他的百姓:

  他……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倘若可行,便叫那时候过去。”他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可14:33-36)

  但是,并没有其他办法。于是,耶稣就喝了那杯。圣经十分清楚地说明了那是怎样的杯。先知的书中将其称为上帝对罪人的审判和忿怒之杯。下面是其中几段:

  耶路撒冷啊,兴起!兴起!站起来!你从耶和华手中喝了他忿怒之杯,喝了那使人东倒西歪的爵……那使人东倒西歪的杯,就是我忿怒的爵……(赛51:17、22)

  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对我如此说:“你从我手中接这杯忿怒的酒,使我所差遣你去的各国的民喝。他们喝了就要东倒西歪,并要发狂……”……我就从耶和华的手中接了这杯,给耶和华所差遣我去的各国的民喝……使这城邑荒凉,令人惊骇、嗤笑、咒诅。(耶25:15-18)

  你必喝……的杯,那杯又深又广,盛得甚多,使你被人嗤笑讥刺……就是令人惊骇凄凉的杯。(结23:32-33)

  你满受羞辱,不得荣耀。你也喝吧,显出是未受割礼的。耶和华右手的杯必传到你那里,你的荣耀就变为大大的羞辱。(哈2:16)

  在耶稣被捕的那一夜,耶路撒冷的温度非常低,西门彼得甚至冒着被认出是耶稣门徒的危险,靠近大祭司院子里的一堆火取暖。(参约18:25)然而,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却是如此伤痛,以至于“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22:44)

  为什么耶稣在这么冷的夜晚会流汗?耶稣害怕了吗?是害怕死亡吗?但绝不是害怕未知的、不确定的死后世界。是害怕钉十字架的痛苦吗?那是人自然而然的反应,钉十字架当然是一项残忍的、不人道的惩罚。

  但是,此处有更深层的原因。耶稣害怕的,不单是钉十字架的苦杯,即肉体痛苦死去的经历。让他恐惧战兢的,是“杯”里所盛的:上帝的忿怒。耶稣害怕的是,自己虽然是圣洁的,却要背负我们的罪,身处上帝之约的咒诅之下。当耶稣想到要被父离弃的羞耻和痛苦时,他虽然是圣洁的人,也不免惧怕。

  这就是耶稣之死的意义。这才是死亡的真正含义。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这样评述耶稣:“没有人像这个人一样害怕死亡。”正如圣经所说,死亡是“罪的工价”(参罗6:23)。这才是耶稣所害怕的,因为死亡不仅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还意味着与上帝隔绝。这种被自己的父完全离弃的感受,这种隔绝、黑暗和孤独,使得耶稣在十字架上大声呼喊(这喊声在那个逾越节午后的黑暗中回响):“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

  上帝的智慧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与我们认同,他可以代表我们,代替我们去面对上帝的审判和忿怒。他和我们互换了位置,亲自担当了我们的罪,承担了上帝对我们的审判。在十字架上,他背负了上帝忿怒的全部重担。他的父转脸不看他。各各他笼罩在黑暗之中,而上帝的儿子却在心中经历着被自己的父离弃的黑暗。他独自一人走进罪的工价——死亡的黑夜之中。他忍受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

  然而,上帝的奇妙却在此显现。由于耶稣是上帝道成肉身的儿子,因此,他可以作为我们中的一员代替我们去死。然而,由于他是上帝的儿子,完全而圣洁,因此,死亡并不能够拘禁他。上帝的智慧就在此显明了:耶稣的死起先似乎是人的悲剧,实际上却成了上帝计划的关键,是耶稣复活的前奏。

  这正是福音的核心部分,以至于它成了基督徒的第一篇讲道的主题。彼得说:

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上帝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他既按着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上帝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他复活,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徒2:22-24) 

  基督已经复活,这就是福音的信息。他的死实际上是他的胜利的垫脚石。

  此外,就在五旬节那天的同一篇讲道中,彼得解释了基督所成就的一切。他成就了自己的应许,就是差遣圣灵到门徒那里,帮助他们明白自己事工的意义,以恩典和能力充满他们的生命,让他们能够为自己而活。(参约14:25-31,徒1:8)

  基督为我们而死,因此所有信靠他的人就知道自己的罪已经被彻底饶恕;因为基督已经复活,所以那些信靠他的人可以与他同在,同他相交;因为基督差遣圣灵到他的百姓那里,那些信靠他的人就可以在他的智慧上不断长进,靠他的能力而活。

  给智者的答案

  最后,这是智者一直寻找的答案。

  保罗(他曾经以自己不凡的能力来抵制这一观念)说,在耶稣基督里,我们可以发现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参西2:3)耶稣是智慧人,只有在他里面,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智慧。耶稣是贫穷人,他的贫穷给那些信靠他的人带来了无尽的丰盛。

  即使是在旧约时代,先知们也是用这一说法来描述那将要来的救主。以赛亚看见了来自上帝的异象:

  从耶西的本(大卫家——作者注)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他必以敬畏耶和华为乐。(赛11:1-2)

  我的仆人行事必有智慧。(赛52:13)

  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赛53:3)

  第一批基督徒都相信这些话,以及旧约中相应的整段经文(参赛52:13-53:12),都是关于耶稣的生活和事工的预言,并最终成就在他的身上。

  此说的证据非常充分。这段经文中几乎每一节都被新约引用过,且清楚地指向了耶稣。两个例子会帮助我们看清这一预言的关联。

  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的死,标志着对年轻的耶路撒冷教会的逼迫开始了。基督徒分散到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地逃命。司提反的同工腓利逃到撒玛利亚,他在当地的宣教很有成效,甚至连彼得和约翰都前去了解发生的事情。

  虽然这些事已经很不寻常,但腓利接下来经历的一件事却更不寻常。在上帝的感动下,他只身前往耶路撒冷到迦萨的旷野路上。在路上,腓利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的贵胄,一位银库总管,正从耶路撒冷乘车返国。虽然当时圣经很昂贵,但他却随身带着一卷《以赛亚书》。按照当时的传统,他正在大声朗读。据记载,当腓利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读《以赛亚书》53章。

  腓利问他是否明白自己正在念的这段经文。这位太监回答道:“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他就邀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希望腓利能够帮助他。当时,他正好翻到了《以赛亚书》中的这段话:

  他像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他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他,谁能述说他的世代?因为他的生命从地上夺去。(赛53:7-8;徒8:32-33)

  太监问道:“先知说这段话……是指着自己呢,还是指着别人呢?”这正是腓利希望听到的问题。于是,从《以赛亚书》53章入手,腓利开始向太监解释福音:以赛亚说的乃是耶稣。(徒8:30-35)

  耶稣正是这受苦的仆人。虽然他被指控犯了僭妄和叛国两项罪名,但他却像羊羔一样默不做声。虽然那些定他罪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宣判他是无辜的(参路32:4、14、15、22、40-14、47),他却被带到宰杀之地。《以赛亚书》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赛53:5-6)

  这个埃塞俄比亚人正在从耶路撒冷返回家乡的途中,他可能是一位典型的来自远方的朝圣者。由于对自己国家的传统宗教感到不满,他(或者他的先祖)开始接触犹太教信仰,并开始被这一信仰吸引:它崇拜独一的、道德纯全、又真又活的上帝,并应许一位救主将要来到,经文中充满了智慧。

  但是,当他去圣城朝拜之后返回故乡的途中,头脑中在思想什么呢?为什么他在读《以赛亚书》53章呢?早期基督徒在向别人传讲拿撒勒人耶稣时,经常引用这段经文。

  无疑,在这一“巧合”上,我们可以察觉到上帝的作为。但是,显而易见,这个人在寻找自己尚不明白、尚未拥有的东西。也许,在对自己民族的宗教感到失望之后,如今他又开始觉得,自己在耶路撒冷所见到的献祭仪式,仍然存在缺陷,至少是不完全的。不错,祭物是为自己的罪献上的,所以,献祭要日复一日地重复进行。那么,祭物真的能将自己的罪孽永远除去吗?尽管朝圣之旅让人兴奋,但他却仍然带着疑问踏上了返乡之路。例如,以赛亚所说的这个陌生人,上帝的仆人,他可以将罪一次并永远地除去,他是谁呢?以赛亚说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这又是什么意思?

  以赛亚将福音告诉了他:人不能遵守律法(“过犯”),心中歪曲悖谬(“罪孽”),上帝将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最终的希望。可是,以赛亚指的那个解决问题的人是谁呢?

  看来上帝一直在预备这个埃塞俄比亚人,以至于此刻腓利可以向他解释,耶稣就是受苦的仆人和救主。这人信了耶稣,受洗归入基督,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徒8:36-40)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寻找良久却迄今并未发现的智慧。上帝所赐的救恩,离不开耶稣的死。

  在耶稣传道期间,西门彼得心中一直在挣扎。如果自己的主去受苦,一定会让这个渔夫心碎。这个想法使他感到恐惧,因为倘若耶稣死了,那么,他最亲密的追随者将会怎样呢?一想起前方的路上会布满苦难,甚至要流血牺牲,彼得心里就很不情愿接受。当耶稣自己开始更为公开地谈论这件事情时,彼得焦急万分,劝自己的主不要走向十字架。直到后来,他才明白,耶稣要成为救主,只此一途,别无他法。因此,彼得最后才会写道:

  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引自《以赛亚书》53章9节——作者注)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你们从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彼前2:22-25)

  我们一切的愚昧根源于我们的罪性。结果,罪便成了我们的首要问题。这不是精神病医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也许可以解决罪疚感的问题,却不能解决真正的罪的问题。既然我们的罪源于我们得罪了上帝,那么,只有上帝才能解决真正的罪的问题。

  罪是愚昧的,因为罪是不顺服、违逆造我们、爱我们、供应我们并最终要审判我们的那位上帝。还有什么比这更愚昧?更糟的是,罪使我们与上帝隔绝。不但如此,罪还使我们被定罪,使我们面临危险,面临上帝的忿怒,这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罗1:18)

  但是,上帝却借着耶稣基督预备了救恩之路。上帝启示出他的爱和公义,也同时满足了我们的需要。这是何等的爱,又是何等的智慧!

  这位智者不能否认此一事实,就是他所看到的那位贫穷的城市拯救者才是唯一真正有智慧的人,但他不能明白这个贫穷人为什么会被藐视。在大停电的时候,电池也将用完,有一支火把突然燃起——这个贫穷人仿佛就是那个点燃火把的人。智者知道,自己看到了非常重要的东西——但是,那究竟是什么呢?又是什么意思呢?

  新约帮助我们明白,上帝的儿子,也就是上帝的智慧,为我们成了贫穷,叫我们可以借着他真正变得富足。(林后8:9)借着基督,我们可以在智慧上富足,因为我们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愚昧,知道了到何处去寻找真理;我们可以在平安上富足,因为我们终于明白,基督的死使我们得蒙饶恕;我们可以在资源上富足,因为基督使我们的生命伏在他恩典的权柄下,他在我们的心中掌权,使我们的生命满有祝福。

  现在,只有一个问题尚未回答:我们如何才能变得富足?新约中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其中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相信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唯一的救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相信他的应许: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6:21-23)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5:24)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他说的是属灵上的饿和渴——作者注)……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去弃他。”(约6:35-37)

  你要相信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他能够拯救你。相信他,他就做你的救主。

  其二,在基督的帮助下,弃绝你过去的生活方式,在基督的权柄下过一种新的生活。

  当耶稣呼召我们“悔改”的时候,他就是这个意思。这一新约之中频繁使用的词语,意思乃是改变你的心意或目标。悔改并非只是为自己的罪感到难过(或者只是为自己感到难过),悔改意味着离弃过去的生活方式,并尽自己所能地改正和弥补过去的亏欠。

  悔改意味着意识到过去的生活方式是空虚的(参彼前1:18),只有跟随基督的新的生活方式才会带来丰盛的生命(参约10:10)。

  这里蕴藏着上帝的智慧。基督呼召我们信靠他,在一切方面,无论思想和行为上,都要离弃罪。这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若不如此,我们就不能得救。但是,无论是我们的悔改还是我们的信心,都不能换取我们得到的救恩。救恩是赏赐,甚至我们凭着领受救恩的悔改和信心也是赏赐,这都是上帝在我们里面做工的果效。

  信心是什么?乃是在罪和空虚之中来到基督面前,领受他的赦免和丰盛。而只有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只有来到基督面前才能领受怜悯和赦免时,我们的心中才会生出悔改——离弃罪的渴望。基督按照我们罪中的本相接纳我们,但是,他会用自己的恩典和能力改变我们。

  这才是上帝的智慧。它藏在基督里面,只有那些回应基督的教导、悔改认罪并信靠祂的人才会发现这智慧。

你发现智慧了吗? 

(选自《日光之下》,张宇栋译,团结出版社。)

(本文收录在《傅格森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阅读:

关于作者 傅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