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灵的果子是在教导成圣时,最被人忽略的部分,原因如下: 1.我们受外在衡量标准的影响。虽然作学生的在面对考试时,总免不了要埋怨,但事实上我们仍会希望被测验;今天连书刊杂志也经常提供衡量技巧、成就和知识的各种测验。人都喜欢知道自己的水平,究竟我在某些事上是否胜人一筹?还是中庸之资? 基督徒也不例外,我们会用一些外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成圣的程度。我说粗话咒诅人吗?我喝酒吗?我看电影吗?这些往往被当作度量灵性的标准,而真正的衡量标准——圣灵的果子——反被人忽略。这就是法利赛人所堕进的陷阱。 我们退避那真正的测验,因为圣灵的果子不易察认,而且它对个人品格的要求远比表面的外在衡量标准严格;不咒诅人比存着敬虔的耐心度日容易得多。 2.我们倾向于只追求恩赐。圣灵不但引导我们成圣和结出属灵的果子,祂也赐属灵恩赐给信徒。虽然圣经清楚指明,拥有属灵恩赐的人,可能在灵性上是十分肤浅的,可是我们对追求属灵恩赐的兴趣仍远较追求圣灵果子为大。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书信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3.我们看到不少非信徒也有美德。当我们用圣灵果子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成圣生活时,会发现圣灵果子中所列出的德行,有时非基督徒比基督徒还多,这真是令我们沮丧。我们都认识一些比基督徒更温柔更忍耐的非信徒。如果他们不靠圣灵也可结出“圣灵的果子”,那么我们怎能用此衡量属灵的长进呢? 其实在我们身上所结的圣灵果子,和在非信徒身上所见到的仁爱、喜乐、和平、忍耐等德行,在本质上是有分别的。非信徒的德行在动机上最终是自私的,但信徒所结的圣灵果子,在本质上最终是为着神和别人。所谓被圣灵充满,其意为一个人的生命被圣灵管理,而非信徒表现出的属灵美德,只能达到人能力所及的程度而已。 保罗在加拉太书列出圣灵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5:22-23)这些德行都应该是基督徒生命的特质。如果我们真的被圣灵充满,就一定会结出这个圣灵的果子来。当然结果子是需要时间的,这不是在一夜之间就能发生的事,也不是表面上的转变,而是圣灵在人心深处所造成的改变,是需一生之久的成圣工作。 思考经文: 罗12:1-21;林前12:1-14:40;加5:19-26;弗4:1-6:20 总结 1.我们常忽略研讨圣灵的果子,因为: (1)我们受外在衡量标准的影响; (2)我们倾向于只追求属灵的恩赐; (3)我们看见不少非信徒的德行比基督徒还好。 2.用外在标准去衡量属灵的程度,比用圣灵的果子来衡量容易得多。 3.我们可能拥有属灵恩赐,但灵性却十分肤浅。 4.信徒与非信徒身上的属灵美德,在本质上是有分别的。非信徒的德行全靠人的努力,但基督徒的美德则是有神位格的圣灵所产生的,远超过人能力所及的程度。 (选自《神学入门》,P229-230,姚锦燊译,更新传道会。)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10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便是以神为说谎的,他的道也不在我们心里了。(约壹1:9-10) 虽然我所做的事无法挽回,但我可以获得赦免。——史鲍尔 因为圣经提及不得赦免的罪,关于此罪的具体特性,有很多的猜测。有些人草率地下结论,堕胎是不得赦免的罪,因为杀人是最恶劣的罪行之一,而堕胎一向被视为一种谋杀的形式。这是对不得赦免的罪所下的合理结论?不。 在这里我不深入研究神学上的技术细节,让我直截了当地说,没有圣经证据支持这种观点,没有大量证据否认堕胎是不得赦免的罪。 大卫王犯了谋杀罪;他为了自己的私利密谋杀害乌利亚。大卫想娶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大卫悔恨自己的罪是圣经的悔罪模式。他在诗篇第五十一篇中的悔改祷告是经典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即使在他犯了通奸和谋杀的混合罪之后,大卫亦得到赦免并且恢覆与上帝的团契交通。几乎没有理由相信那些做过堕胎手术的人不蒙赦免。 一个人要经历得赦免的真正自由,只是需要以谦卑的心和痛悔的灵来到上帝面前。痛悔包含因违背上帝而引起的,真正敬虔的悲伤。它有别于不彻底的悔改——是一种虚假的悔改形式,其动机是害怕遭到审判。当孩子看到母亲手里拿着扁板,他为手在饼干罐里被抓着而说对不起,从孩子身上可看到不彻底的悔改。真正的悔改是承认有罪的事实,而且不试图作出辩护。任何人来到上帝的面前,以真正谦卑,痛悔,真诚的态度来解决罪,并且不再重犯,一定得到上帝的赦免。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有机会重新开始你的人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有时,一般人回答说,他们会做完全一样的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相信这样的回答。我们大家都会对过去的一些事感到羞愧。就我而言,我曾说过一些话,但我希望我没说过。然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是射出去的箭。我可以修改我的说话,或者为我说过的话道歉,可是说话一旦说出口,就不能收回来。已经做了的事是不能撤消的。这是一个历史问题。 虽然我所做的事无法挽回,但我可以获得赦免。赦免是上帝恩典的奇迹之一。赦免的愈合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一位女士接受过人工流产的堕胎手术,上帝并不要求她胸前贴上红字A走来走去,度过余生。上帝确实要求她悔改自己的罪,并且为得赦免的洁净来到祂的面前。当上帝赦免我们,我们便得赦免。当上帝洁净我们,我们便得洁净。这是进行隆重庆祝的一个理由。 「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象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赛一18) (本文摘录自《Abortion》,史鲍尔(RCSproul) 著。Maria Marta 译)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卡特当选美国总统时,他形容自己是个“重生的基督徒”。后来,尼克松总统在白宫时的一位亲信柯森(Charles Colson),也曾写过一本名为《重生》(Born again)的畅销书,记载自己归信基督的过程。由于这两位名人都提到重生一词,因此使得这名词变得十分流行。 其实称某人是重生的基督徒,在修辞学上是犯了累词语病,因为实际上,并没有非重生的基督徒。“非重生的基督徒”是个矛盾用语,正如“重生的非基督徒”是矛盾用语一样。 耶稣是第一位宣告属灵的重生是进神国度之必要条件的人。他对尼哥底母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耶稣藉就不能一词,来表明见神的国和进神的国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那就是重生。重生因此也是基督教很重要的一部分:人若不重生,便不能进神的国。 重生是一个神学名词,指的是一个新生、新的创造、新的开始。重生比“开始新的一页”更进一步,它是一个完全被更新了的人,新生命开始的标记。彼得说:“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彼前1:23) 重生是圣灵在灵性死亡的人身上所作的工作(参弗2:1-10)。圣灵在人的心中重新创造,使人从属灵的死亡中复苏过来,得着属灵的生命。重生之人是神的新创造,从前他们对关于神的事没有兴趣、不喜爱、也不倾慕,但是现在他们的性情和爱慕是倾向神的。神在人重生时,把一种人本来所没有的对神的倾慕植于人心中。 我们不要将重生与整个悔改归主的经验混为一谈。正如出生只是一个开始,是我们离开母腹进入世界的起点,属灵的重生也是我们属灵生命的一个起点。它是出于至高神主动的作为,是立时而瞬间的工作。也许我们察觉自己归主的过程十分缓慢,但重生本身却是立即性的。没有人只是部分地重生,正如没有妇人只是部分地怀孕一样。 重生不是人信心所结的果子,重生先于信心,它是信心的必要条件。我们自己不会倾慕重生,也不可能与圣灵同工,使重生得以实现。我们无力决定或选择重生,是神在我们选择接受他之前,已经拣选使我们重生了的。更准确地说,我们是在领受了神全权的重生恩典之后,才会选择基督,响应基督并相信基督的。神不会代我们相信,我们是凭自己的信称义,而神为我们作的则是复苏我们的属灵生命,拯救我们脱离黑暗、捆绑和属灵的死亡。神复苏我们,使我们能够相信,且真正的相信。 总结 1.所有真基督徒都是重生的人。 2.所有真正重生的人都是基督徒。 3.重生时进神的国所必备的先决条件。 4.重生是圣灵全权、恩典的作为。 5.重生先于信心,是神救赎计划中的第一项作为。 救恩的步骤 重生→信心→称义→成圣→得荣 (节选自作者著《神学入门》P161-162,姚锦燊译,更新传道会。)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在这个世上有很多事是我们“盼望”的,我们盼望加薪,盼望所支持的球队得胜,这些盼望表达出我们对未来的愿望。我们盼望一些不确定的事,不知道我们的愿望会不会实现,但我们坚持希望它能实现。 但是当圣经谈到盼望时,它的观点就不同了。圣经所说的盼望是一个坚定的信念,相信神的应许未来一定会实现。圣经的盼望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对将会实现之事的一种肯定。“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来6:19) 盼望与信和爱同为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13节所列的基督徒三种德行之一,而盼望是指向未来事物的信心。 圣经中对盼望一词有两种不同的用法。第一种较少使用,它是指我们所盼望的对象:基督是我们永生的盼望。而较常见的一种用法,则是指对神之应许所持的确信态度。神呼召基督徒要心存盼望,就是对神子民复活和神国将降临二事有完全的把握;盼望与末世论是息息相关的。 保罗提醒基督徒,在国度完满实现之前,信徒只能心存确实的盼望:“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林后5:7)而这种盼望并非没有根据,虽然基督徒的人生是苦难多于胜利(林前4:8-13;林后4:7-18),但我们盼望的根基在于神。 首先,信徒仰望基督的死与复活。基督的死对门徒来说是他们一生最黑暗的时刻,神所应许降世的弥赛亚死了,神的国度似乎不再存在;但是基督的复活却使绝望变成盼望。基督徒在各种大小苦难中,必须持守盼望,因为神永远是丰富和信实的。 第二,信徒有圣灵作为国度的订金。圣灵的同在向我们确保神国有一天将会完全实现。圣灵不但是使人得着盼望的标记,也是盼望的维持者。圣灵担任安慰者的角色,带给信徒力量和盼望,因为是圣灵自己激励信徒向父神祷告说:“愿你的国降临。” 思考经文: 伯13:15;罗5:1-5;罗8:18-25;多2:11-14;约壹3:1-3 总结 1. 圣经中的盼望不是一种盼望,而是一种确据。 2. 盼望时一个美德,而不是一个弱点。 3. 信心是信赖神所完成的事,而盼望则是信赖神信赖对未来的应许。 4. 基督的复活使我们在苦难中得着盼望。 5. 安慰者圣灵使我们有盼望,祂的同在向我们保证了神国度必要降临。 (选自《神学入门》,P233-234丨姚锦燊译,更新传道会,标题为编者加。)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现今的时代,对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说,是个迷惘的时代,他们对于公共机关的信心消失,而表现出愤怒;又有些人对政府机关失去威信而忧心忡忡;更有些人对政府不满,对商业存敌对的心理,对教育机构漠不关心,对各方面的公共机构普遍的不信任。而有组织的教会也难逃不满的气氛,在某些方面,教会已成了众矢之的;人们对教会的要求太多,当教会不能满足人的时候,这种痛苦就相当严重,往往在失望之余,脱口而出的怨言就是:“教会中都是假冒为善的人。” 我们居住迅速变迁的文化发展中,许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都像累赘似的被摒弃了,可是有一项却始终被重视、保持下来,那就是诚实的价值,例如美国的水门悲剧,给我们许多昭示,其中之一就是人们仍然要求政府官员、执政者诚实。欺诈、阴谋、骗局与掩饰,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丑恶的”。 诚实虽然仍被鼓励,被认为是一项美德,可是为诚实付出的代价却是相当的高,当我们在诚信上妥协的时候,我们就无诚实可言了。诚实另—方面被认为是一种挽救性的美德,它可以遮掩许多罪过,我们常听人说:“我喝酒是喝酒,但我承认我喝,我不假冒为善。”可是我们很少听人说:“我知道我是撒谎的,但这件事上,我知道我是诚实的。”我们很难说“我是撒谎的”;比较容易说的是,“我错了”。当我们论到假冒为善的问题时,就是论到撒谎的问题。欺诈的行为包括不诚实与欺骗,是假冒为善的主要成份;假冒为善者就是存心欺骗,假装他比实际上还要好;假冒为善者是道德上的可怜人,他为谎言而活,他所说的没有一点错误,但是行出来的却完全相反;他的生活是具有防卫性的虚伪。 在我们的心中对假冒为善有了这样的定义后,就说教会中都是假冒为善的人合适吗?假如教会没有罪,那么教会不是受毁谤了吗?如果教会是有罪,那对这样的攻击,教会是应当受的,并且教会的罪就大了。 如果教会中不都是假冒为善的人,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受攻击呢?这里有几个理由说明为什么许多诚实的教会里有假冒为善的人,让我们看看是什么。 教会中都是罪人吗? “罪人”与“假冒为善者”二词,往往被混为一谈,这是种语言上的模糊;“罪人”与“假冒为善者”是不同类的名词;假冒为善既是罪,那么我们就能说,所有假冒为善的人都是罪人。可是我们不能倒过来说,所有的罪人都是假冒为善的人。我们用标准的三段推论法来澄清这混淆: 论点一:教会中都是罪人 论点二:假冒为善的都是罪人 结论:教会中都是假冒为善的人 这样的三段推论法有什么错误,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在论理学中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没有将中间条件交待清楚。与此相似的另一个三段推论法更可以说明这难题: 论点—:教会中都是罪人 论点二:杀人犯是罪人 结论:教会里都是杀人犯 真正发生的事情是,人们看到教会中的人犯罪,在他们心中就会说:“那个人说他自己是基督徒,那么基督徒是不应该犯罪的,但那个人犯了罪,所以他是假冒为善的人。”在这人的心中有个推测,即基督徒就是个不犯罪的人:实际上却正相反,一个人想成为基督徒,他首先必须是个罪人,才有资格成为会友,基督教会其教义可说是世界上罕有的,要求加入教会者须承认自己是罪人,另一方面说,教会比任何一个机构更少有假冒为善的人,因为教会是罪人的避难所,如果教会说她是完全人所组成的,那么她就是假冒为善的,可是教会从没有作这样的宣称。若说教会中都是假冒为善的人,这种说法对教会在完成她属天任务上乃是恭维之词。 教会中没有假冒为善的人吗? 为什么人很容易相信教会中都是假冒为善的人?因为事实上教会中确实存在着假冒为善的人。基督徒在生活中犯各式各样的罪,其中包括假冒为善的罪。虽然存在教会中的不都是这个罪,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基督徒将自己伪装得比原本更为良善,这样的事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在教会中,凡承认基督的都是真信徒;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假冒为善,大多数在教会中都有某种程度的显露。 信仰上的假冒为善 假冒为善在教会中出现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在信仰上不诚实。有些人在伪装下加入教会,认为属于某一教派是很时髦的事;有的因着亲戚、朋友的关系,而加入教会;有的商人为了吸引顾客而加入教会,以提高身份地位受人“尊重”。 正如基督所说,教会总是在一种“麦子与稗子”(真信徒与假信徒)杂处的景况中(参太十三24~30)。 有些非信徒是教会会友,但他们并不是甘心乐意地加入,只是在外表上假装他们要信主。这乃是因为教会没说清楚也没要求信的人要承认这个、承认那个。有的教会因希望更多人加入教会而大发热心,采取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方式。有些教会对他们收取信徒的标准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形下,假冒为善并不是不信者个人的错误,乃是教会本身将带人入教会的真理误传了。 宣誓上的假冒为善 如果在教会生活中有假冒为善的事,那多半是在神圣的宣誓上。大多的教会,加入教会的条件是需要公开承认教会的信条,并且宣誓所当履行的义务,这些誓言包括以下的应许: (1)忠实的崇拜; (2)在奉献上忠心地支持教会; (3)殷勤地从事私人、教会的祷告、读经、守圣餐; (4)服从教会的管教。 可是有些人做了以上的宣誓以后就很少到教会,也不奉献,也不祷告读经,并坚决反对教会的管教,还辩称说他们的私生活用不着教会来关心。 我本人也经历教友宣誓的难题,我遇过一个大发脾气的人来到教会,因他的儿子被教会除名,所以他批评教会没有爱心,把他的儿子开除了,并且自以为义地说教会没有考虑到有他儿子作教友是好得无比;这个人在盛怒之下,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他儿子早在五年之前发了誓言,而却有四年之久没到过教会,当然他就无法履行参加聚会祷告查经的誓言,以及用金钱支持教会。教会并没有突然将他除名,而是履次柔和地劝告他,邀请他参加教会的活动,但这个人完全抛弃了他所当守的誓约;然而当他被教会除名时,教会反而受到假冒为善的责难。假如这个人是一般俱乐部或社团的会员,而未能遵守会约,他老早就被开除了。 在婚姻的誓约中也同样有假冒为善的事。他们发誓约时没有考虑到婚姻的神圣性与严肃的责任;新婚二人站在家人、亲友、教会、以及政府代表的面前,公开宣读永远交托的誓言;有些人一生中只来一次教会,那就是到教会找牧师为他们证婚,使他们的婚礼庄严隆重。发这样的誓言,而没有履行该誓约的心愿,就是一项假冒为善的行为。 牧师们是假冒为善的吗? 往往牧师们被认为是所有人当中最假冒为善的;“传你所行的”已经成为专门用来批评牧师的口号。牧师无可幸免于假冒为善的罪;或许牧师们比任何其它团体更容易犯这个罪。第一,牧师的生活必须与会众对他高尚的期许相配合,而且当一成不变地控制自己过着刻板的生活,也就是外表上的敬虔是在所难免,这也是最大的试探。 此外尚有许多动机引导人进入牧职,有些动机是非常高尚的;有些是卑鄙的。有人传道是出于一颗至诚的心愿意服侍神;可是有些人进入牧职是出于强烈不信的意识。怎么会有这种事呢?有一等人他们对于宗教和神的问题非常熟练,每天都找人辩论宗教,在大学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时常辩论宗教,就迫使他们有更多的学习,他们学习不是为别的理由,完全是为了谤道,结果这些人跑到神学院里,一生在教会内从事怀疑派的战争,这就是“如果我打不过他们,我就参加他们”那句话的并发症。 被按立为牧师的另一个动机就是逃避兵役(越战期间美国所有神学院都客满);还有的人是为求得一份职位,有机会领更多的补助;家庭压力(我母亲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我当牧师)的并发症;愿意在教会中买到一席地,从事慈善事业等等。 每次当耶稣斥责假冒为善者的时候,就指责牧师,他斥责牧师时所用的话极其尖锐:“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太廿三15)耶稣论到当时的牧者如同“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太廿三27) 所有的牧师都是假冒为善的吗?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牧师能够完全实行他所传的,假如牧师只能传他所行的道理,那他就没什么道理可传了。这是牧师最困难的地方,讲一篇道理不单针对会众,也是针对着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有许多这样的讲道,是牧师在灵性上的挣扎,牧师要传讲基督的完全圣洁与完全顺服,可是在他讲完全顺服的功课时,自己并没有完全顺服。所以传讲一个比自己更高尚、更完全的事,并不是假冒为善;声称达到了一个高尚水准,其实还没达到,这才是假冒为善。 假冒为善严重吗? 为什么基督对于假冒为善,这么声色俱厉呢?在他与罪人接触的记录中,他发言柔和、温驯,可是当他遇到假冒为善者,他说话的语调就变为严刻。或许与假冒为善所造成的巨大后果有关,一旦假冒为善被揭发,许多人将受到伤害、失望与迷惘。一个假冒为善的人,不单使自己丧失信誉,就连与他共事的人的信誉也受到牵连,所以耶稣警告人不可叫小子中的一个跌倒。保罗也说到人们所以亵渎神,是因为教会中的坏行为。 一个人对政府的不满是一回事,而信仰基督耶稣又是另一回事,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世界上有很多人,不愿与基督和其教会发生关系,因为他们受到过基督徒的侵犯;印度的甘地始终不接受基督教,就是因为受过基督徒的苦待。不可胜数的人们都曾经受过牧师、神父的害,这种情形可说影响深远。 为了说明假冒为善的行为所产生的长期影响,让我们提一提在德国所发生的一段插曲。有一个年轻的犹太男孩子,他非常景仰他的父亲;他的家庭生活非常敬虔,凡事都按着犹太教的教规去行事。这位父亲对崇拜非常热心,也教导儿女们谨守这件事。当这男孩十多岁的时候,这家庭被迫迁往德国另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没有犹太教堂,而所有的教会都属于路德会。突然有一天。这父亲宣布要脱离犹太教,加入路德会,家人在惊愕之下问他缘由,父亲就解释说:“为了帮助买卖,我不得不这样做。”这青年人大为困惑,由很深的失望转为怨恨,达一生之久。 后来这青年人离开德国到英国求学,他每天坐在大英博物馆里思想、写书,完成了著名的《资本论》,这本书写出了新的世界人生观,并形成了改变世界的运动;在那本书中,他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烟,这是完全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解释宗教。今日世界有二十亿人口生活在这苦毒的人所发明的思想系统下,他的名字就是马克思,他父亲假冒为善的行为,仍影响着全世界。 世界上不仅教会一个地方受到假冒为善的影响,欺诈或任何的谎言都是假冒为善,在学校中考试的作弊也是假冒为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离不开假冒为善:当我们向公众呈现出优于我们本身的形象时,我们就是在玩假冒为善的把戏。 关于基督教终极的问题,就是基督的位格与工作;我们必须要问一个真正的问题:耶稣是一位假冒为善的人吗?假如基督是一位假冒为善的人,我们就不能相信祂;假如祂不是一位假冒为善的人,那祂说什么就是什么,并且我们必定委身于祂的教会。教会的目的不是要赞扬或尊荣其会友,教会所以存在是要尊荣她的主。 基督教为不完全的人提供了一位完全的基督,在基督里并无欺诈,在祂里面没有虚伪,没有假冒,祂爱真理,祂行真理,并且祂就是真理。 重点复习 —、假冒为善不可与其它的罪混为一谈,因为基督徒虽然都有犯罪,但不是全都犯假冒为善的罪;教会中有假冒为善的人,但不都是假冒为善的人。 二、所有的基督徒都是罪人,但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假冒为善的。教会中都是罪人,因为教会是为罪人逃避罪而设的,一个人想要成为教会的一份子,他必须是个罪人。 三、假冒是一种欺诈,的确在教会中存在。那是一个很厉害的罪;教会中有假冒为善的人,他们伪装自己是更为义的人。在教会中的假冒为善有各种不同的形式,特别是在加入教会时与结婚时所发的誓言上。 四、牧师不能免于假冒为善的罪。 五、耶稣严厉批评假冒为善的罪,特别是对当时的教牧人员一文士与法利赛人。人们可能为了败坏的理由被按立为牧师,他们也面临巨大的压力来表明本身尚未达到的高尚的义行。但如果牧师要传扬神全备的旨意,那就没有一个牧师能完全“行他所传的”。所以当牧师无法达到自己所传扬的道德标准时,这并不算是假冒为善。 六、假冒为善在人身上可能造成深远的伤害。假冒为善引出不满、愤怒与苦毒,马克思的经验就是这一点的重要说明。 七、基督并不是假冒为善的人。有关假冒为善所引出的终极问题,必须集中在基督身上,虽然人们往往根据基督徒所行的来判断基督教,但是最后的判决必须针对基督本身。基督教为不完全的人提供了完全的基督。 (本文原载于《信仰与生活》1983年7—12月号)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因为世界上有无数自称为教会的机构,而且无论个人或机构都可能会背离真道,所以辨识真正、且是正规的看得见之教会的特质,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教会不犯错或不犯罪,只有天上的教会才是完全的,但是教会的腐败与背道,两者间却有重大的分别。为了保护神子民得到牧养和照顾,界定真教会的标记是一件重要的事。 历史上界定真教会的标记有以下这些: (1)真实地传讲神的话。 (2)正确地执行圣礼。 (3)实施教会纪律。 一、传讲神的话 虽然教会在神学的细节解释上各有分歧,在教义的纯一上也有程度之别,但是一个真教会必会持守基督教信仰所有重要的真理。而假的和属乎异端的教会,则会否认基督教的几个重要教义,如基督的神性、三位一体、因信称义、救赎,以及其它与救恩有关的教义。例如,宗教改革运动所争辩的就非小节问题,而是有关救恩的最重要教义。 二、执行圣礼 否定或亵渎基督所设立的圣礼,就是扭曲教会真理。轻慢主的晚餐,或者故意提供主餐圣礼给公然不信的人,都不是真教会所行的事。 三、实施教会纪律 教会不仅在施行纪律的宽严程度上会犯错,有时教会纪律也会遭破坏到一个程度,令人以为实施管教是错误的。例如,如果有教会公开、并且不知悔悟地赞成、同犯,或甚至拒绝处分一些重大的罪行,它就失去了真教会的标记。 虽然圣经严肃地提醒基督徒,不可纷争,也不可分门结党或争竞,但基督徒也有责任,将自己从错误和背道的团契中分别出来。每个真教会都或多或少地该表露出真教会的标记。教会的更新是一件无止境的工作,我们所追求的是愈来愈忠实地响应圣经的呼召:真实宜讲真理,正确执行圣礼和实施教会纪律。 总结: 1.一个真教会必有人眼可见的标记,让人分辨出她不是错误的和背道的教会。 2.传讲福音是正规教会必须做的事。 3.正确地执行圣礼而不亵慢,是真教会的标记。 4.对异端和重大罪行实施教会纪律,是教会必须履行的任务。 5.教会需要不断地根据神的话语来更新。 (思考经文:太18:15~17;罗11:13~24;林前1:10~31;弗1:22~23;彼前2:9~10) (选自作者《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若是没有圣灵的同在,就不会有归信、重生、成圣和洁净,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也不会成就在我们的身上……若没有使人复苏的圣灵,就不会有真生命。——克里斯威(W.A.Criswell) 出生与重生,这两件事都是圣灵的工作。如果没有圣灵的大能,就没有一个生物能活在世上;同样地,若没有圣灵的工作,也没有人能够在神里面获得新生。 在与尼哥底母的对话中,耶稣这样论到圣灵: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三3) “重生”是经历到“第二次的创造”,是人生命中的一个新开始。当一件事“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说它“发生”或“产生”了。如果它重新开始,那我们就会说它“重生”,或说是“再生”。重生的英文是“regenerate”,希腊文是geniauo,意思是产生、成为、发生。在圣灵里的重生是一种改变,这激烈的改变使人变成一种新的样式。 但重生并不代表我们从人变成神,而是我们的属灵景况从死亡活了过来。 灵性死亡的人看不见神的国,对他们来说,神的国是看不见的,这并不是因为神的国本身是看不见的,而是因为灵性死亡的人也是灵性瞎眼的人。 重生是必要的条件 当耶稣对尼哥底母说话时,祂说“若不”二字,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必要条件”。一件事若是属于必要的条件,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没有发生的话,我们所想要的结果就不会发生。如果没有氧气的话,就不会有火,因为氧气是火的必要条件。 在基督教的术语中,我们会说有人是“重生”的基督徒。就理论上来讲,“重生的基督徒”这个词根本是多余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重生,那么他就不能算是基督徒。他可能属于某个基督教的教会,可能会说自己是个基督徒,但除非一个人有重生,他就不能算是在基督里,基督也不在他里面。 耶稣所说的“若不”二字,使得重生成为获得救恩的必要条件。没有重生就没有永生。如果没有重生,人不但不能见神的国,也不能进神的国。 尼哥底母听到耶稣的教导之后,感到困惑,于是他说: 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约三4) 尼哥底母的回应好像是在嘲笑耶稣的教导,因为他很愚鲁地以为,耶稣的意思是指一个成年人必须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就是回到他母亲的肚子里。 尼哥底母的问题在于:他分不清生理上的出生和圣灵里的重生;他分不清肉体和灵魂的差别。为了回答他,耶稣说: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约三5-7) 耶稣再次以“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作为祂的开头语,希伯来文里的“实实在在”这个字就是“amen”,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阿们”。这个字在新约中有强调的意思,也就是说,当耶稣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也不能进神的国时,祂要强调重生有多么重要,因此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如果我们像一些现代人一样,否定重生是成为基督徒的必要条件,便是否定耶稣所强调的重点。 我们也应当注意耶稣所说的另外一个字,就是“不能进神的国”中的“不能”。它是个负面用语,是关于一个人的能力,或一件事的可能性。没有重生,就没有任何人能够进入神的国,毫无例外!没有重生就不可能进入神的国! 没有人天生是基督徒,没有人在出生的时候就进入了神的国。第一次的诞生是肉身的诞生,从肉身所生的还是肉身,它不能生出灵来。 耶稣稍后在约翰福音加上这个结论: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约六63) “一个堕落的人,能不能在完全没有圣灵的情况下重生呢?”马丁路德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他引用了上述的经文,并且这样说:“耶稣说肉体是无益的,这‘无益’就是指‘没有—点的益处’”。 在使人重生的事情上,肉体不是软弱而已,而且是完全无能为力。它完全无法帮助人重生,也无法帮助或加强圣灵的工作。肉体所生的就是肉体,它生不出丝毫的属灵生命来。“无益”就是连一点点的益处都没有。 最后,耶稣说:“你们必须重生”。如果还有人觉得这句话不够清楚,麻烦请他看清楚耶稣所说的“必须”两个字。 以弗所书的重生观 在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保罗论到了圣灵重生的工作: 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著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弗二1-5) 保罗用一个鲜明的图像来说明我们的灵在重生之前有多么软弱。他向以弗所信徒提到一个他们都曾经有过的经历,当他说“和别人一样”(弗二3)时,大概是指全体人类。 保罗宣告信徒重生之前的状态就是死亡:“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同样地,当我们看到保罗一一陈述这些“死人”所有的行为时,就知道这并不是指肉体上的死亡。 那些死在过犯罪恶中的人,他们的行为特征是“随从今世的道路”(弗二2),[译者按:英文钦定本中的course,中文和合本译为“风俗”,也就是道路的意思。]我们可以确定,这里所指的道路,或说是样式,显然是与天国的道路或样式相反。保罗使用“今世”一词,显然不是指世界上的某个地点或习俗,而是指一种“属世”的倾向。 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生活在同一个宇宙中,我们都生活在世界上。然而重生之人的道路,却是被“属天”的力量引导着。他的双眼注视着天国,他的双耳聆听那天国之王的话;但没有重生的人,却被限制在今世里面,他听不到从天而来的话语,也看不到从天而降的荣耀,既是个聋子,也是个瞎子。他就像是属灵墓园里的行尸走肉。 这属世的道路对神来说是“偏离正路”(参罗三12)。他不是走在正路上,而是“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弗二2)灵里死亡的人其实是有主人的,他们不但乐意、还很努力地走在他们主人为他们预备的道路上。这位主人的名字是“空中掌权者的首领”,这个称号非撒但莫属,它是所有邪恶之事的始作俑者。保罗称它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撒但是个邪恶的灵,一个败坏、堕落了的天使,统治着一大群的俘虏。 保罗说明了生命的原则:如果不是行在圣灵中,就是行在邪灵中。奥古斯丁曾经比喻人类就像是一匹马一样,他的骑士如果不是撒但,就是圣灵。 保罗继续生动地描述重生之人在未重生之前的生活方式: 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弗二3) 保罗的重点从那外在的、从撒但而来的影响,转移到未重生之人内在的景况。这同样是所有人类的光景:“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保罗论到从前的光景时,他使用的关键字就是“肉体”。在这里,保罗回应耶稣在与尼哥底母的谈话中所用的字。 “肉体”或说是肉身,不能被理解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邪恶的,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神创造的,并且,当神自己道成肉身时,也是住在身体里面。肉体指的乃是我们天生的罪性,是指亚当和夏娃堕落之后,所有人类的特征。 在重生之前,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是属肉体的,且脱离不了肉体的辖制,只能顺着肉体的私欲而行。这不完全是指身体的欲望或性欲,而是指一种罪欲的样式。 保罗接着对这全人类的堕落景况提出指控:“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弗二3)当他说“本为”时,他是指我们诞生时的那种情形。诞生是自然发生的,重生却是超自然的。人在原初被创造时并不是可怒之子,亚当和夏娃本来并不是堕落的。保罗所说的“本为”,是指着从亚当和夏娃堕落之后,人类天生有罪的景况。 每一位诞生在这世上的婴孩,其本性上都已经败坏了。大卫说:“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诗五十一5)我们都是属灵夭折的人。我们是在罪恶过犯中所生的死人。在神学上我们称这种天生有罪的景况为“原罪”,原罪指的不是亚当和夏娃在堕落时所把的那桩罪行,而是指着这桩罪行所造成的后果,这败坏的本性传给了所有的人类。 照着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是“可怒之子”,这和一般美国人所接受的看法:“按着我们的本相,我们都是神的儿女”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错误的观念流传了很久也很广。大家相信这句话是因为常听到这句话。如果你经常地、重复地告诉人一个谎言,他迟早会相信这个谎言。 说我们天生就是神的儿女,这是一个令耶稣忧伤的谎言。在耶稣和法利赛人的辩论中,祂不得不驳斥这个谎言。当法利赛人受责备之后,他们气呼呼地回答耶稣: 他们说:“我们不是从淫乱生的;我们只有一位父,就是神。”耶稣说:“倘若神是你们的父,你们就必爱我;因为我本是出于神,也是从神而来,并不是由着自己来,乃是他差我来。你们为什么不明白我的话呢?无非是因你们不能听我的道。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我将真理告诉你们,你们就因此不信我。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我既然将真理告诉你们,为什么不信我呢?出于神的,必听神的话;你们不听,因为你们不是出于神。”(约八4l-47) 虽然从创造的角度来看,圣经的确说神是一切人类之父,但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说,上帝的父权并不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定义的,而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定义。“顺服”是真正的判断标准。从圣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所顺服的对象才是我们真正的父亲。这个父子关系是建立在顺服的意愿上,而不是在血缘上。 既然法利赛人所顺服的是撒但,不是上帝,耶稣就对他们说:“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约八44)。在以弗所书第二章中,保罗论到我们那天生、还未重生时的状态,他说我们是“可怒之子”(弗二3)、“悖逆之子”(弗二2)。 当保罗讲完我们未重生的景况后,他突然用一个词汇,使我们的目光转移到荣耀的神身上,他开始赞美这位神的怜悯。保罗所用的词汇关系到我们永恒的命运,也可能是圣经中最充满荣耀的词汇,它把福音的本质具体地呈现出来。这个词汇就是“然而”(弗二4)。在整段经文中,这个简短的连接词扭转了整段经文的基调:从自然的堕落人性转为超自然的力量,从走向灭亡的堕落灵魂转入重生的荣耀之中: 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囚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土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4-10) 神的主动 重生是出于神(圣灵)的主权,是神采取主动,不是我们。我们注意到保罗把重点放在神的工作上,而不是人的努力上: 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 我们也注意到,保罗并没有这样说:“人既然天生是良善的,就能够主动地来到神面前,并靠着自己的力量提升自己,进入一个新的属灵境界。” 我的神学观念受到最大冲击的一次,是在神学院的课堂上,我的教授走到黑板前,用斗大的字写下这句话: 重生先于相信 这句话对我的神学系统造成很大的冲击。我刚进神学院的时候,认为重生的关键就是相信。我以为我们要先相信基督,接下来才会重生。我刻意用“接下来”这个词,是为了表示要到达一个目的地,我们要按步就班地进行。当时我认为相信是信仰之旅的第一步。顺序是像这样子的: 相信→重生→称义 在这样的架构中,采取主动的显然是我们。当然啦!在我听到福音以前,上帝先差遣了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但是,当上帝客观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以后,我以为若要获取救恩,我得先踏出第一步。 当时我没有很清楚地思考这个问题,也没有仔细地思想耶稣对尼哥底母说的话。我假设自己虽然是个罪人——在肉体里生,也活在肉体中,但在我之中仍有那么一点点的义,仍有些微的属灵力量留在我的灵魂里,使我能靠着自己的力量来回应福音的信息。 或许是罗马天主教的传统教导误导了我。天主教以及许多基督教的支派都教导:重生是出于恩典,若没有神的帮助,人是不可能重生的;没有人有力量使自己从灵里死亡的状态中救出来,人类绝对需要神的帮助。根据天主教的说法,这种恩典可称为“预备的恩典”。意思是指这个恩典是事先准备好的:我们必须认同这个恩典,与这个预备好的恩典合作,才能使这种恩典住在我们心中。 这种合作的观念虽然很靠近真理,却不是真理。的确,我们所运用的是我们自己的信心,上帝不会代替我们相信基督。当我回应基督的时候,是我的回应、我的信心、我的信靠在运作。 然而,我们有必要更深入地探讨这个议题,问题是:我与神的恩典合作,是发生在我重生之前,还是在我重生之后? 这个问题也可以倒过来问:重生到底是单独出于神的恩典,还是神人合作?重生是神自己的工作,还是人与神彼此合作的结果?神的恩典是人得救的全部原因,或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而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要讨论一些神学术语。 神恩独作说与神人合作说 神恩独作说(monergism),是指救恩的工作单单透过一位来完成,那就是神自己。字首mon-就是单一的意思;—erg则是工作的意思,energy(能量)这个字就是由—erg这个字根组成的。神人合作说(synergism)则是指一项工作由两个或更多的人一起合作完成。字首syn—的意思是“合作”。 我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因为罗马天主教与马丁路德之间的辩论,都围绕着这个主题。也就是:重生到底是神独自完成的工作,或者是人与神合作所完成的? 当我的教授在黑板上写着“重生先于相信”时,他显然支持神恩独作说。我们都知道,在一个人重生之后,他要运用“信心”和“信靠”来与神合作。但是在信仰之旅的第一步——重生,也就是使人得着属灵生命的第一步,是神的工作,且单单是神的工作。是神采取主动的第一步,而不是我们。 我们不能在重生之前与这种恩典合作,因为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我们没有能力是因为我们是灵里死亡的人。就像拉撒路无法帮助耶稣使他自己起死回生一样,我们也无法帮助圣灵使我们自己获得属灵生命。 很可能今天大多数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的人,都认为得救的顺序是“相信先于重生”。许多人都劝勉我们要选择作个重生的人;但叫一个人选择重生,就像叫一个尸体选择复活一样,这种劝勉无异是白费功夫。 但我开始苦思教授的论述时,我很惊讶地发现,这种奇怪而确实的教导并不是一个神学界的新发明。我发现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加尔文、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怀特腓(George Whitefield)等人也有同样的教导。最令我震惊的是,中世纪的天主教大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也有同样的教导。 这些基督教历史上的巨人都在这个议题上达成共识,这对我产生很大的震撼。当然!我知道他们都有可能犯神学错误,没有一个人是无误的。但他们仍然今我印象深刻,特别是阿奎那。 阿奎那被认为是罗马天主教的“天使博士”,好几世纪以来,天主教徒都视他的教导为正统的教义。因此,使我觉得他是最不可能赞同这种重生教义的人。但是阿奎那坚持,使人重生的恩典是神自己独自作成的恩典,而不是出于人与神的合作。阿奎那也论到预备的恩典,但在解释这个词的时候,他认为这样的恩典是先于信心的,这就是使人重生的恩典。 以弗所书对这个议题的论点是: 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弗二5)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提到重生发生的时刻:是在我们灵里死亡的时候。使徒保罗的这句话如一道闪电,彻底击碎了—切想要把重生的第一步归功于人类的尝试。我们再次得到提醒,死亡的人是没有能力与恩典合作的。除非一个人先重生,否则他就不可能产生信心。 这和耶稣对尼哥底母所说的话并没有冲突。除非一个人先重生,否则他就不能看见或进入神的国。如果我们认为信心先于重生,那我们就不只是违背了奥古斯丁、阿奎那、马丁路德、加尔文、爱德华滋以及许多神学家的教导,更是违背了保罗以及我们主耶稣自己的教导。 重生乃是神的恩典 我们可以感觉到保罗在解释重生时是多么地强调恩典。任何立场的基督徒都应当愿意且喜乐地承认,我们救恩的基础乃是恩典。 宗教改革时期,更正教徒使用两个拉丁术语作为他们争战的口号:sola scriptura(唯独圣经)以及sola fide(唯独信心)。他们坚持,唯独圣经是基督教会的最高权威;他们也坚持,唯独信心才能使人称义。其实天主教并没有否认圣经的权威,他们所否认的是“唯独”这个词;他们也没有否认信心在称义上的重要性,但是“唯独”这个词却使他们起来指责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时期还有第三个口号。其实,早在马丁路德之前的一千多年,奥古斯丁就已经喊过这个口号:“唯独恩典”(sola gratia)。这个口号是要告诉我们,救恩唯独是出于神的恩典。在救恩这件事上,人没有任何的功劳。救恩并不是人类的一种成就,而是上帝所赐的恩典。相信神人合作说的人,就是在这个教义上妥协了。 保罗在论到重生时,刻意强调它是神的恩典。让我们再次看看这段经文: 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4-10) 你曾怀疑过圣经吗?我的确怀疑过,现在想起来很丢脸。我常常想,我们有那么多的神学歧见,为什么圣经不在这些议题上交代更清楚些呢?例如,为什么新约圣经不直接告诉我们,到底应不应该为婴儿施洗呢? 在许多类似的议题上,我们得从圣经所给的线索去推测。当我被这些歧见困惑时,通常我会回到这个想法:问题并不是圣经写得不够清楚,而是我们对圣经教导的思考不够清楚。 在重生与相信的议题上,我认为保罗所说的话再清楚不过了。我以为他应该把“重生先于相信”这句话加到以弗所书第二章里面。但我坦承,不论是在保罗的这段教导,或是在约翰福音第三章里面,都没有很清楚地说明“重生先于相信”的这个教义。 那么我何必小题大作呢?我想,如果我们了解重生是神主动的工作,是神独自完成的,救恩单单是出于神的恩典,那么,我们就无法逃避一个耀眼夺目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出于上帝主权的拣选。 只要一提到拣选的教义,就会有许多人疯狂地试图证明“相信先于重生”。不管这些人怎么质疑拣选的教义,我们都要来看保罗的教导: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9) 保罗在这里的教导是:使我们得救的那种信心,是从恩典而来的;虽然,相信是我们自己里头的行动,但是信心是神所赐的。信心是神的赏赐,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就。 如果我们明白,信心是重生所造成的结果,是神的恩典,是神所赐的,一切的自夸就会瞬间消逝无踪;我们再也不会自夸,我们会在神丰盛的怜悯之中谦卑下来。如果我们坚持“唯独恩典”里面的“唯独”二字,一切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就都站不住脚了。因为救恩完全是出于圣灵的工作,我们就不可再说救恩是出于自己的功劳,以免令圣灵担忧。 重生是有效的 在传统的亚米念神学中,有一派同意重生先于相信,但他们认为这种重生不一定会使人产生信心。这一派认为,采取主动的的确是神自己,这是出于神的恩典,并且他们也相信神恩独作说。他们这一派的想法类似说:普天下的人都是重生的! 这种观念要从十字架说起。他们认为,基督的代赎是赐给普天下的人,十字架使所有的人都重生了;因为他们重生了,他们才有可能产生信心。十字架把所有的人从灵里死亡的状态中拯救出来,使我们现在有能力决定要不要与神的救赎恩典合作。那些运用信心来与神的恩典合作的人,就被称义了:而那些不运用信心的人,虽然重生了,但并没有归信基督:他们的灵魂已经苏醒了,但仍然不信。现在,他们已经看得见神的国,他们已经有道德上的能力,能够进入神的国,但是他们选择不要。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主张:恩典不一定有功效,或说,这种恩典的功效乃是取决于人自己的决定,类似于阿奎那所拒绝的那种“合作的恩典”。 当我坚持重生是有功效的时候,我的意思是:如果神要使一个人重生,就真的会达到目标,而不会失败。重生是有效的,它能够达成任务:我们得着新的生命后,必能产生信心,这信心完全是神所赐的,并且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根。 “有效的呼召”有时也被视为“重生”的同义词。这里的“呼召”是指一种发生在我们里面的事件,与外在的呼召有别。 当一个讲员在传讲福音时,声音从他口中传了出来,这叫人悔改、信靠神的声音是一种外在的呼召,而一切没有耳聋的人都听得到。不管有没有重生的人都听得到这福音的信息。 没有重生的人经历到福音的外在呼召。这外在的呼召并不会使人获得救恩,除非人以信心接受这呼召。有效的呼召是指圣灵重生的工作,这种呼召是内在的呼召。重生之人所领受的呼召乃是进入他们的内心。每一位领受这种重生的内在呼召的人,就会以信心回应这呼召。保罗是这样说的: 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罗八30) 这段经文似乎有所省略。我们应该加几个字上去,才能使保罗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完整。问题是,该怎么加呢?要加“—部分”(some),或加“所有”(all)呢?我们先加“一部分”看看: 有一部份预先所定下的人被召来,有一部份所召来的人被称为义,有一部份被称义的人得荣耀。 我们发现若加上“有一部份”,就会扭曲经文的意思,因为意思会变成有一些被神预先所定下的人并没有听到福音的呼召、有一些被召的人并没有因信称义,而有一些被称义的人没办法得荣耀。在这个架构之下,不只是呼召没有功效,连预定和称义都变成无用了。 这段经文涵义是:所有被预定的都同样被呼召,所有被呼召的人部同样被称义,所有被称义的人都同样得荣耀。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必须区分外在的呼召和内在的呼召。外在的呼召可能会被人拒绝或忽略,但内在的呼召是出自圣灵的,必定有功效。为什么有功效呢?因为如果我们相信一切被呼召的人都会被称义,那么这些被呼召的人就必须运用信心;而显然地,并不是每—位听到福音的外在呼召的人都产生信心以及被称义。因此,这段经文所论到的呼召是圣灵在人内心的工作,而这内在的呼召是和重生紧密相连的。 圣灵所重生的人必定会获得新生命,他们必看见神的国,必接受神的国,并且必进入神的国。 重生与相信完全是圣灵所赐的恩典,我们应当为此感谢祂。是祂把这样的礼物赐给我们,在我们仍处在灵里死亡的时候,使我们与基督一同复活,使我们能够与基督连结,使我们能够在基督里得着全新的生命。因为圣灵充满怜悯地赐给我们生命,所以我们才能歌颂“唯独恩典”和“唯独神的荣耀”。 (摘自作者《圣灵的奥秘》)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经常想写一本名为《凭感觉的基督徒》的书。《凭感觉的女人》,《凭感觉的男人》,《凭感觉的夫妇》,《凭感觉的离婚者》等等不一而足,到了令人恶心的地步,却都成了畅销书。为何不写一本《凭感觉的基督徒》呢? 什么是凭感觉的基督徒?一本字典把“感觉”这个词定义为“与感官或感官对象有关的,很容易受到感官影响的。”凭感觉的基督徒是一个根据感觉,而不是对神话语的理解去生活的人。凭感觉的基督徒只在“有感觉的时候”才会去服事、祷告或是学习圣经,否则他就不会去做。他基督徒生活的效果和他目前的感觉强烈程度成正比。当他体验到属灵的欢快时,他是敬虔活动的旋风;当他沮丧时,他是灵里的无能者。他不断地寻求新鲜的属灵体验,用这些来决定神话语的意思。他的“内在感觉”成了对真理的最终校验。 凭感觉的基督徒认为自己不需要研读神的话语,因为他已经凭感觉知道了神的旨意。他不想要认识神;他想要经历神。凭感觉的基督徒把“孩子般的信心”与无知等同起来。他认为圣经呼吁我们要有“孩子般的信心”,那意味着一种没有内容的信心,一种不懂什么的信心。他不知道圣经说,“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智上总要作大人”(林前14:20)。他认识不到保罗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无知”(例如,参见罗马书11:25)。 凭感觉的基督徒快快乐乐地过日子,直到他遇到了生活的痛苦,那可不是开心的事,这时候他的精神就垮下来了。他通常以接受一种“关系神学”而告终(这种关系神学是现代基督教最可怕的诅咒),在这种神学中,个人关系和体验在重要性上超过了神的话语。如果圣经号召我们采取可能会威胁到某种个人关系的行动,那么圣经必须让步。凭感觉基督徒的最高法则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不良感觉。 圣经主要是(而不是唯独)对我们的悟性说话。悟性意味着头脑理性。把这一点传达给现代基督徒是很困难的,因为现代基督徒生活在可能是西方文明最反理性的时代。注意,我没有说反学术或是反科技或是反学问。我说的是反理性,反智识。人们对头脑在基督徒生活中的作用有一种强烈的反感潮流。 的确,这种反应有其历史原因。许多平信徒感受到了一位神学家称之为“理性的背叛”的结果。太多的怀疑主义,玩世不恭和消极批判,从神学家的理性世界喷涌出来,以至于平信徒对理性追求失去了信任。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害怕信仰经不起理性的审查,以至于防卫成了对人类理性的拒绝。我们求助于感觉而不是理性来建立和保持我们的信仰。这是二十世纪教会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基督信仰是非常理性的,当然不是单单涉及理性的。也就是说,圣经是对人的理性和理智说话,同时又不是强调理性主义,不是单单对人的理性说话。基督徒生活不是一种单凭主观臆测的生活,也不是冰冷的唯理主义;它应该是一种充满活力充满感情的生活。圣经一次又一次地号召我们要有强烈的喜乐、热爱和欢欣之情。然而,这些强烈的感情是我们对头脑所理解为真实的东西的一种回应。当我们在圣经中读到,“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33)的时候,厌倦冷漠“哼儿哈儿”不是一种合宜的反应。我们尽可以高兴欢喜,因为我们明白基督确实已经胜了世界。这使我们的灵魂欢欣鼓舞,使我们的脚跳起舞来。有什么比经历基督同在或是圣灵相近的甜美更宝贵呢? 愿神不让我们失去热情,或是丝毫没有经历基督就走完我们的基督徒旅程。但是,在神的话语和我的感觉之间有冲突的时候又怎么样呢?我们必须照神所说的去做,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基督教信仰的全部意思。 认真思想一下。在你自己的生活中,当你照着你感觉想做的去做,而不是照着你知道并且明白神说你该做的去做的时候,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这时候我们面对快乐幸福与快感乐趣并不同的这个残酷现实。两者是多么容易混淆啊!追求快乐幸福被视为我们不可剥夺的权利。但是快乐幸福和快感乐趣不是一回事。两者都叫人感觉很舒服,但是只有其中一种会持续长久。罪能带来快活,但永远带不来幸福。假如罪不那么叫人感到快活,它也就不会是一种试探了。然而,虽然罪经常“感觉良好”,却不能产生幸福。不知道二者的区别,或者更糟糕,不在乎这种区别,我们就是朝最终成为凭感觉的基督徒方向突飞猛进了。 正是在区别快感和幸福这一点上,圣经知识才如此至关重要。在神的旨意和人的幸福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撒但最根本的欺骗是这样一个谎言:就是顺服神永远不能带来幸福。从最初对亚当和夏娃的试探到昨晚撒但对你的引诱,这个谎言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做神所说的,你就不会快乐幸福;如果你做我所说的,你就会得到‘解放’,体验到快乐幸福。”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撒但的论点才成立呢?看来要使撒但的论点成立,神就必须是以下三者之一:无知、怀有恶意或是具有欺骗性。这才有可能让神的话语不会为我们效力,因为它出自神的胡说八道、信口开河。神的知识根本就不够,以至于祂不能告诉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获得幸福。也许祂希望我们得着福乐,但是祂的知识不够,不能正确地指教我们。祂很想帮助我们,但是人类生活和人类处境的复杂性把祂的头脑搞糊涂,使祂不知所措了。 也许神是无限智慧的,比我们更知道什么对我们好。也许祂的确比哲学家、道德家、政治家、学校教师、牧师和美国的精神协会都更明白人的复杂情况,但是祂恨我们。祂知道真理,但还是把我们引偏,为的是祂自己能够成为宇宙中唯一的快乐者。也许祂的律法表达了祂这样一种愿望,那就是喜悦我们受苦,看着我们的苦难幸灾乐祸。这样,祂对我们的恶毒使得祂成为一个大骗子。荒谬!假如这是真的,那么我们能够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神是魔鬼,魔鬼是神,圣经是魔鬼的手册。 荒谬吗?不可思议吗?我希望是。实际上,在成千上万的牧师书房里,人们正在被辅导着要逆着圣经行事,因为牧师要他们幸福。“是的,琼斯太太,虽然圣经不允许,但你还是可以跟你丈夫离婚吧!因为我肯定,跟这样一个人维持婚姻关系,你是永远不会得到幸福的。” 如果人类的幸福有一个小心保守的秘密的话,那么这就是十七世纪一个要理问答中的一句话,“人生的首要目的是荣耀神,并且以祂为乐,直到永远。”幸福的秘诀在于顺服神。如果不顺服神,怎么能幸福呢?如果不知道顺服些什么,我们又怎么能顺服呢?所以,归根结底,只要我们对神的话语处于无知状态,我们就不能真正找到幸福。 的确,对神话语的认识并不保证我们一定将做到祂所说的,但至少我们将会知道我们在寻求人类满足的实现中应该做什么。信仰的问题主要不是我们是否相信神,而是是否相信我们所信的这位神说的话。 选自《认识圣经》(史鲍尔)改革宗经典出版社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我看到教会告示板上宣告一场复兴即将来临,我总是困惑不已。告示板上说明教会即将投入复兴的时间和日期。但我想,任何人怎么可能为一场复兴安排时间?真复兴是由神藉着祂的圣灵激动人心作成的主权作为。圣灵进入布满骸骨的平原(结37),运用祂的能力带来新生命,唤醒神百姓的属灵生命时,真复兴就发生了。 这种事情是不能由任何人的计划操纵的。从历史上看,没有人安排抗罗宗宗教改革的时间。威尔士的复兴并没有列在任何人的日程表上,美国的大觉醒运动也不是写在某人的记事册上的。教会历史上的这些划时代事件是神主权工作的结果,祂用大能推动实际上已经变得奄奄一息的教会。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复兴和改革之间的分别。复兴正如这个词指出的那样,是指一种生命的更新。当传福音成为教会优先去做的事情时,这样的外展工作通常带来复兴。然而这些属灵生命的复兴并不总是导致改革。改革表明的是教会和社会样式的改变。当福音的冲击力开始改变文化的结构,复兴就成长变为改革。复兴能产生出大量的新基督徒,但是这些新基督徒需要成熟,然后才能给周围的文化带来明显的冲击。 改革会涉及到一种朝更好方向的改变。我们绝不可如此幼稚,以为所有的改变必然都是好的。有时当我们觉得自己萎靡不振,或者改进变得无效,我们便呼求改变,这时忘记了改变可能是退步,而不是进步。我若喝下一剂毒药,这会把我改变,但不是变得更好。尽管如此,改变通常都是好的。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看到那称之为“新加尔文主义”的兴起,这倾向于主要聚焦在那称为加尔文主义的五要点上。教会内的这场运动吸引了大量的关注,甚至连世俗媒体的注意力也被吸引。 然而智慧的做法,就是不要把加尔文主义彻底等同于这五要点。而是这五要点起着通道或桥梁的作用,指向改革宗神学的整个结构。司布真本人论证说,加尔文主义不过是合乎圣经的神学的一个绰号而已。他和许多从前的巨人明白改革宗神学的精髓是不可能被简化成好几个世纪之前在荷兰兴起,作为回应阿民念主义者之争的具体五点的,这些阿民念主义者是反对历史性的加尔文主义教义体系中的具体五点。为了本文的目的,我们看看改革宗神学是什么不是什么,这对我们会有所帮助。 改革宗神学不是一套混乱的彼此不相干的观念。改革宗神学其实是系统的。圣经是神的道,反映出圣经就是祂的道的神的一致与唯一。要把一个外来的思想体系强加在圣经之上,让圣经符合这体系,强求圣经与之一致,这确实是对圣经的扭曲。这并不是纯正的系统神学的目标。真正的系统神学而是寻求认识包含在圣经整个范围之内的神学体系,它并不把观念强加在圣经之上,而是聆听圣经宣告的主张,用一种前后一致的方法加以理解。 改革宗神学不是以人为本的。这就是说,改革宗神学并不是集中在人身上。改革宗神学的中心焦点是神,神论渗透在整个改革宗神学思想当中。就这样,按着肯定的方法,改革宗神学可以被称为是以神为本。确实,与它对所有其它教义的认识相比,改革宗神学对神特征的认识是首要和决定性的。这就是说,它对救恩的认识有着它的控制性因素、它的中心,就是对神主权特征的具体认识。 改革宗神学不是与大公教会为敌的。这听起来可能会很奇怪,因为改革宗神学是直接出自反对罗马天主教(罗马公教)运动的教导与做法的抗罗宗运动。但这里大公教会这个词指的是大公性的基督教信仰,这种大公性的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可以在教会历史头一千年,特别是初期教会大会,如四世纪的奈西亚议会和五世纪的迦克墩议会的全教会认同的信经里面找到。这是指那些信经,它们包含有所有接受正统基督教信仰的宗派都认同的共同信条,如三位一体和基督的赎罪这样的教义。所有基督徒确信的教义,是加尔文主义的核心与精髓。加尔文主义没有离开去搜寻一个新的神学,拒绝全教会认同的神学共同基础。 改革宗神学对称义的理解与罗马天主教不一样。很简单这就是说,改革宗神学按福音派这个词的历史意义,是福音派神学。在这方面,改革宗神学坚定支持马丁路德和身为师长的改教家们阐述的唯独因信称义,以及唯独圣经的教义。这些教义都没有在加尔文主义五要点中明确宣示出来,然而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成了改革宗神学其它特征的基础的一部分。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说明,改革宗神学远超仅仅的加尔文主义五要点,它是一种整全的世界观。它是圣约性的,圣礼性的,委身于改变文化。它顺服在圣灵上帝的作为之下,具有一个丰富的框架,藉此认识圣经启示的神全备的旨意。 所以不用说,带来改革的最重要发展,不单单是加尔文主义的复兴。一定要发生的事情,是对福音本身认识的复兴。当福音一切的丰富被清楚宣告出来时,神就使用祂救赎的大能,在教会和在世界上带来复兴。神是在福音里,而不是在别处赐下祂的大能,使人以致得救。 如果我们要改革,就要从自己开始。我们要从把福音本身从黑暗中带出来开始,使得每一次改革的座右铭都变成post tenebras lux —“黑暗之后是光明”。路德宣告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宣扬新约的福音。他也说每次福音得到清楚大胆的宣告,它就要带来冲突,我们这些生来不愿冲突的人,会发现为了避免冲突,压制福音、稀释福音、或者遮蔽福音,这是很试探人的事情。当然我们可能因着自己传福音方式不当而加增福音让人跌倒的地方,但要除掉福音信息固有的冒犯人之处,这是做不到的,因为对一个堕落的世界来说,它就是一块绊脚石,就是令人反感的事情。它不可避免要带来冲突,如果要改革,我们就必须准备好为着神的荣耀承受这样的冲突。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宗教融合是指一个宗教融入另一个宗教,或与另一个宗教混合。融合之后,两个宗教都会产生基本上的改变。 旧约时代,神非常刻意地要以色列人防避宗教融合的陷阱和势力。当神的子民迁入应许之地后,外邦的各式宗教——迦南神祇、巴力、亚舍拉,都成了以色列人崇拜的对象。后来,神的子民又崇拜亚述和巴比伦的神祇。神的律法清楚地警告以色列人,不可弃掉耶和华神,转向别神,也不可在真神以外,同时事奉别的神。先知一再警告他们,当百姓修改信仰去适应外邦人的宗教习俗时,神的审判便会来到。 新约时代是个盛行宗教融合的时代。希腊帝国扩张时,希腊的神祇就随着征服者传至各地,并与当地的宗教混合。罗马帝国也包容各样的异端和神秘宗教。基督教也同样被异端混入过。教父不单要传扬福音,同时还必须努力地保存基督教信仰的纯一,然而摩尼教(持物质为恶的二元论)还是偷着进来,影响了一些教义:幻影派(否认耶稣有真正的肉身)在新约写作时就成为教会的问题。各种形式的新柏拉图主义尝试混合基督教义与柏拉图哲学和东方二元论。历代的基督教信条就是神的子民设法脱离外邦宗教和哲学网罗的历史。 今天教会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非基督教的哲学思想,如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想要得到基督教的能力,却不要基督教中的特点。宗教融合到今天仍是分隔神和祂子民的一项有力武器。 每一代的基督徒都要面对宗教融合的试探。我们为了想在信仰与仪式上能“跟得上时代”,很容易便陷入效法世界的陷阱里。我们接纳异教的思想和仪式,想“转化他们”;然而当我们面对外来的宗教和哲学时,很容易就受到其影响。每一个渗进基督教信仰和仪式的外来元素,都会削弱我们信仰的纯一。 总结 1.宗教融合是把外来的宗教或哲学融入或混合进原来的信仰。 2.旧约时代以色列人信仰不断面对的问题就是异教的侵入。 3.新约教会经常必须对抗希腊及罗马的宗教和文化影响。 4.现代的基督教所面对的一大威胁,就是把基督教思想跟异教和世俗哲学混合。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一九八0年代,盖洛普机构进行了一项有关美国人宗教生活的全面调查,虽然各大杂志已刊登过这个研究的主要结果,但其实还有无数资料是没有公开的。后来盖洛普将资料交给《今日基督教杂志》(Christianity Today),该杂志就邀请了几位神学家从事研究和评估。我也在受邀之列,所以有幸能看到这些完整的资料。 这调查的结果不但发人深省,而且颇令人讶异,最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超过六千万的美国人宣称自己有个人的悔改经历; (2)有非常高比例的美国人说他们相信圣经是神的话。 不过与这些宣称形成对比的是,即使是所谓福音派信仰的美国人,对圣经的内容也很陌生,对基督教历史和正统基督教神学更是无知。但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大多数宣称相信圣经的人,对美国文化的架构和价值观没有或是只有很少的影响力。例如,近来一些有关性道德和堕胎的调查结果显示,福音派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在行为表现上的差别真是微不足道。换句话说,这些调查指出一件事实:基督教的“信仰”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美国的文化并没有发生什么真正的影响。当然,这些调查是否准确则又是另一个问题。 怎会如此呢?我想有一个可能是,也许很多宣称自己有悔改经验的人,误解了何谓悔改,又或者他们在说谎。如果说,有一半自称重生的人是真正得着新生,那么美国已经经历到比大觉醒时代更大的复兴了。 如果这个复兴真的已经来到,我们倒要问,为什么找不到多少属灵复兴对文化产生影响的证据?难道这是一个无法带来改革的大复兴吗?若是如此,那么这大概是基督教历史上复兴与社会改革之间差距最大的一个年代了。这种复兴不过是一个假象,是虚假的,而不是真正圣经信仰的复兴。 另有些人的看法比较乐观,他们认为,我们未能见到复兴对生活和文化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时间未到。数以万计的重生人士今天还在属灵婴孩阶段,总要等他们的属灵生命成熟后,才会对全国发生影响。 在属世文化里,青少年虽然有塑造价值观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影响力远比不上有权有势的成年人;而婴孩则完全没有塑造文化价值观的能力,他们只会发出要吃奶的哭声。婴孩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技巧,所以无论在家中或社会里,人们都不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只有等他们长大成人后,才有资格领导家庭和社会。 我们希望那些还是属灵婴孩的人,能够长大成熟,对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能发挥重大的影响力。可是这事目前还未发生,以后也许也不会发生。 基督徒必须知道,要有真正的属灵复兴和社会改革,我们必须克服一些障碍。在下文中我列出十项妨害基督徒属灵成长的障碍,并逐一予以分析: 障碍一:误解孩童般信心的含义 有些基督教圈子将孩童般的信心(childlike faith)过分高举,以此为属灵的理想,其实这有违于圣经对信心所定的真义。不错,新约圣经确实描述过孩童般的信心,并且视之为美德,因主耶稣说过:“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可10:15) 但像小孩子的信心是什么呢?像乃是指一种类比。这种类比是很明显的,如小孩子信任父母、听从他们,我们也当这样地信赖神。婴孩的生存全赖父母的照顾,当一个小孩爬近火炉边时,父母会劝阻说:“不可以!”父母不可能来得及向孩子解释复杂的热力学,再说,这种解释也是浪费时间,因为孩子听不懂。可是当孩子渐渐长大后,他们对父母领导的信赖会日渐减少,然后他们开始懂得问为什么,不久之后他们还会开始叛逆。 但叛逆是神国所不能接受的事,神的儿女需要保持孩童般的敬畏之心,信赖天父。我们需要操练向神保持绝对的信心,因为神是值得我们毫无保留地去信任的。事实上,不从心里毫无保留地信赖神是愚不可及的,也是鲁莽的,因为神是全然可信的。成熟的基督徒永不应失去这种孩童般的信心。 但孩童般的信心与幼稚的信心(childish faith)有天壤之别,二者常常被人混淆。幼稚的信心不能学习神深奥的道理,幼稚的信心只爱一直吃奶,不吃干粮。因这缘故,圣经如此警告幼稚的基督徒: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来5:12-14)。 新约圣经呼召信徒要长大成熟,使徒保罗说:“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林前13:11)保罗进一步把在何事上我们应作婴孩,和在何事上应作大人区分出来,他说:“弟兄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志上总要作大人。”(林前14:20) 障碍二:害怕怀疑主义的神学思想 基督教亚文化群对神学的价值往往存着很深的怀疑,而许多时候,这种对神学的厌恶是来自于对神学家的质疑。 著名的圣公会护教家嘉撒莱(J.V.Langmead Casserley)在其名著《护教与宣教》(Apologetics& Evangelism)一书中,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讨论“知识分子的叛逆”(The Treason of the Intellectuals)这个题目。嘉撒莱观察说,基督徒之所以愈来愈对神学家质疑,乃是因为见到高等批判学家对圣经和传统基督教所显出的极端怀疑主义。宣称神已死的人,是教会中的神学家:大力攻击圣经可信性的,是神学院和基督教大学中的教授。本世纪初,荷兰改革宗神学家凯波尔(Abraham Kuyper,1837-1920)甚至说:“圣经批判学已成了圣经拆毁学。” 事实上,不少美国的神学院已成了不信派的阵营。许多基督徒父母会很惊讶地发现,当自己的孩子在基督教大学读过书后,心中竟然充满各样的不信与疑惑——都是从教授们那儿学来的。人对这种神学背叛的现象,其反应是:“若这就是读神学的结果,还是不读为佳。” 不错,神学确实有坏的神学,严格的神学研讨确实会让学生暴露在怀疑的批评学之下,而且,不少过去所谓的基督教神学确实只是神学家们为自己的不信所找的辩护藉口。 但我们也要记得,怀疑主义的神学思想虽然现今在我们的校园中猖獗流行,但它并不是什么新事。耶稣在世时,祂最大的敌人也是神职人员,当时的神学家都恨恶耶稣的神学。我们若为了逃避坏的神学,便排斥一切神学和神学教育,无疑是一种属灵的自杀,也可算是另一种的叛逆。抗拒神学就是拒抗神的知识,这不是基督徒应该做的。 障碍三:浅信主义的谬误 浅信主义(easy believism)是古代反律法主义之异端的现代翻版。浅信主义认为,只要一个人决意选择基督,祷告接受耶稣为救主(Savior),他不需要接受耶稣为主(Lord),也不必受律法的约束。 今天没有基督徒教师会说,一个人接受基督为救主,但不需要接受祂为主:他们会鼓励属肉体的基督徒应更加属灵,更加顺服基督。但他们避开不提接受基督为主也是得救的一部分,他们坚持说,以基督为主对得救者不是必要的,他们容许基督徒属肉体的这件事实。 这种形式的反律法主义在美国福音派中十分流行,甚至势力浩大。目前有人提倡“尊主救恩论”(Lordship Salvation),即针对此点提出反对。 最近有一位牧者跟我说,他们教会中有一位青年人吸毒,又与女友同居。牧者辅导他时,谈及他的生活方式有问题,但这青年人说:“牧师,没关系,我是一个属肉体的基督徒嘛!” 在圣经里,所谓基督徒乃是指成为基督的门徒之意。门徒就是进了基督学校的学生;诚如此词的意义,门徒乃是蒙召接受训练学习神的事。 障碍四:新修道主义 修道主义(monasticism)运动在教会历史上高举远离尘世生活。遁入修道院门者,为的是超脱邪恶世界的侵扰,修道院乃是追求属灵纯洁生活者的庇护所。 修道院的生活一般都是祷告与灵修,对另一些人来说,那也是作深入学术研究的好地方。 传统修道主义和新修道主义(new-monasticism)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后者没有神学方面的学术研究。 我这里所谈到的新修道主义,是指福音派信徒脱离世界的趋势,它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对世界的否定,但又比排斥世俗主义为更甚,它全然否定世界是基督徒活动的主要舞台,只把基督徒的活动限制在一个属灵的隔离区里,而且拒绝研究任何没有明显福音性的事物。 我还记得当我信主后第二年,身为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我在上课时对西方哲学产生强烈的兴趣。教授讲到奥古斯丁的一篇文章,唤醒我对神的属性有一个全新层面的理解。初信的我渴望在信仰上进深,我觉得奥古斯丁和一些与他类似之人的作品,会在这方面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我决定从主修圣经改为主修哲学。但作了这个决定后,我立时被校园的福音派信徒群孤立起来。我的朋友对我这种外表看来是背道的举止,投以恐惧的眼光,很多人引用以下这段经节来劝勉我:“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西2:8) 朋友们的态度不但伤害了我,也使我不知所措,我读哲学是为了加强自己对神的认识,而不是要削弱我的信仰。虽然我不再主修圣经,但我并没有否定圣经,也没有不研读圣经。我不能理解,一个人怎能在未懂之前,却知道该谨慎什么。我读属世的哲学,是为了希望能更进一步地领会圣经所启示深邃而丰富的道理;同时这也可以帮助我认识基督教护教学中的一些重要课题。我从来不认为我们该放手将世界交给异教徒。 新修道主义孕育了无知——不单对文化无知,对影响文化的思想无知,甚至对神学也无知。它只显示我们缺欠信心,而不能刚强我们的信心。 新修道主义的影响遗祸无穷。我们从世界中退缩,因着弃权便注定要失败。我们眼睁睁地望着自己的文化愈来愈世俗化,而感到束手无策,并且也不知为何会变成这种下场。 障碍五:畏惧争辩 神学必会产生争辩,这是无可置疑的。只要人一开始研究神学,就一定会有争辩。但我们都希望人际关系标志着合一与和谐,而且我们也知道圣经反对人纷争、武断、好辩,我们需要结出圣灵的果子来,包括仁爱、忍耐、和平、温柔等。 于是我们这样结论说:如果我们要想脱离争辩,结出属灵的果子来,那么我们就不能研究神学。美国有一句格言说:“千万不可讨论宗教和政治。”这句话之所以会成为格言,乃是因为讨论宗教和政治只会生火,不能产生亮光。我们对于因神学争辩所产生的种种宗教迫害和政治斗争已感到厌倦。 但是对神学的委身总会导致争辩。斯托得(John Stott)在其名著《独排众议的基督》(Christ the Controversialist)一书中说,所有读圣经的人都可看出,耶稣的一生充满争辩的风暴。使徒和以前的先知几乎没有一天的生活是没有争辩的。保罗说他在雅典时,每日都在市上与所遇见的人辩论。避开争辩就是避开基督。我们要和平,但却不是要那种把真理牺牲了的屈从式的和平、或属肉体的和平。 圣经吩咐我们要避免世俗的虚谈,它也劝勉基督徒应投入纯正、敬虔的争论中。基督徒的争辩有其积极面,他们之所以会争辩神学的问题,是因为他们知道真理(特别是神学真理)带有永恒的后果,因为关系重大,必导致情绪高涨。 产生不敬虔争辩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争辩者的神学知识太多,反而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太少,以致不能分辨关键性的问题和不应使我们分裂的微枝末节两者间的不同。我们还有另一句格言:“知识不足是件危险的事。”只有不成熟的神学生才会吹毛求疵;一知半解的神学家是最好辩斗勇的。只有那些研究得愈深入的神学家,才愈知道在哪个议题上应宽容,在哪个议题上可以妥协,在哪个议题上应竭力争辩。 障碍六:反理智的时代 我觉得我们正处于基督教历史中最严重的一个反理智(anti-intellectual)时代。我并不是说我们反学术、反科技、反科学,而是反理智,也就是反对用头脑去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理性过敏的时代。因为存在哲学影响广大之故,我们变成一个只注重感受的社会,连我们所用的语言都显露出这一点。我们神学院的学生在试卷上常这样写道:“我觉得这是错的……”;或“我觉得这是真的……。”我总是把他们的觉得一词改作认为,因为觉得是凭感受,而认为是经思考而来,两者的差别太大了。 基督教信仰把头脑(mind)放在第一位,也把心(heart)放在第一位。从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个矛盾的说法,怎能二者同时占第一位呢?不是只能有一件是占首位的吗?当然我们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将两者同时放在第一位上。当我说两者均占首位时,我是指两种不同的情况。 从重要性上来说,心是首要的。如果我头脑中拥有正确的教义,但心中对基督没有爱,我就不可能进入神的国。我的心在神面前是否正确,远比我的神学观念是否无懈可击更为重要。 但是要使我的心正确,从次序上说,理智则是首要的。我们头脑所没有的,心中也一定没有。我怎能爱一个自己完全不理解的神或耶稣呢?只有当我愈多了解神的性情,我才愈能爱祂。 神藉着一本书向我们启示祂自己,此书是用文字写成的,这书中的观念必须靠头脑去理解。不错,书中存在着一些难解的奥秘,但神赐下启示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然后这些真理才会穿透我们的内心。轻视神学研究就是轻视学习神的话。 障碍七:世界的引诱 本仁·约翰所写的《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一书中,那位名叫基督徒的主角在奔走天路时,第一个所面对的试探就是世智先生(Mr.WorldlyWiseman)。世智先生并没有被称为假神学先生,但他所教的正是假神学。 世界藉着情欲、物质和享乐主义等来引诱我们,但其中最有力的引诱之一,是叫我们去接受在今天文化中流行的真理观。 布卢姆(Allan Bloom)在其《美国思考力的结束》(The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书中,论证现代教育几乎全是属于用相对主义作为主导的认识论。美国人将可用理性认知的客观真理拒诸门外。相对主义最终是属于非理性的;说“真理是相对的”,实在是不经大脑,这句话不可能是正确的。“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这句话本身既然是相对的,因此也就没有真实的价值。 世俗教育的这种思维方式——即反理智的思想倾向——已经渗透且几乎战胜了福音派信仰。如今福音派信徒都极乐于肯定各种两极化的矛盾思想,并接受互相排斥的各种神学思想。 但福音派信徒不会称这种现象为相对主义或主观主义。这种哲学思想已经经过洗礼而属灵化,并且被人披上宗教术语的外衣。圣灵的引导已使得无数认识论的罪变得合法化,人人可以凭着圣灵的引导去做圣经明文禁止的事,这种主观式的引导被用来取代了圣经,因为真理已被视为是相对的。他们藉口说神心中有更高层次的逻辑,使自己这种肯定非理性之矛盾思想的态度,得以合法化。 如果我们想为圣经找出一个连贯性,一致性,且又合乎逻辑和理性的解释,立刻便会被人指责敬拜亚里斯多德为偶像。因为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一直是与基督教为敌的,所以基督徒便远远逃避一切貌似理性主义的思想。再加上,由于基督教包含的真理是不能只由理性思考就发掘出来的,因此我们便认为理性是可以牺牲掉的。 基督教不是理性主义,但却是合乎理性的。基督教的信仰中包含着理性所无法洞察的真理,但这真理是远超理性,而非不合理性。追求对神话语有连贯性的认识,是一种美德,而非恶行;神的话不是非理性的,祂的话是设计好让我们头脑去理解的。 障碍八:以灵修代替研读 灵修式的读经会不会成为基督徒成长的障碍呢?如果用这种读经方式取代严谨的圣经研读,我的答案是:会。 但我也必须承认,我不知道“灵修式读经”与严格的圣经研读真正分别何在。严谨的研经本身就是一种灵修方式。鲁益师(C.S.Lewis)在其《老书选读》(On the Reading of Old Books)一书中写道: 此书是一种尝试。此书是为一般人,而不是尊为神学学者翻译的。如果成功的话,其他伟大的基督教著作也会跟着被这样翻译出来。但此书也不是同类书的第一本,《效法》(Imitation),《完美的尺度》(Scale of Perfection),和英国诺里奇城的祖莉安夫人所著的《启示》(Revelations)等作品早已在市上流行,而且很有价值,虽然其中有些作品的学术性不高。不过它们全都是灵修书籍,不是教义书籍。但信徒除了需要激励外,也需要教导,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信徒在知识上的需要愈来愈迫切。我虽不会在这两类书之间把界线划分得太清楚,但对我来说,教义著作在灵修上对我的帮助远较灵修著作为大,我相信不少人也与我有同样的经历。我也相信有许多人当他们坐下或跪下读一本灵修书时,只觉得“一切如常”;但是如果他们一手拿着铅笔,一面很严肃地愿读一本神学著作时,心中会不期然地歌唱起来。 每日灵修的读物很多,但每日肯花十五至三十分钟读圣经的人却是少数。当然,每天读十五分钟的圣经比完全不读好一点。但问题是,我们只靠每天读十五至三十分钟的圣经,便足以掘出圣经的深奥吗?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靠这么简短的时间去掌握吧!要想深入了解神的话,便需要付出更大的专注、更大的努力,而不是一些短时间的灵修阅读而已。灵修阅读可作为深入研读的辅助,但不足以取代研读。 障碍九:怠惰 巴特(Karl Barth)指出,堕落之人类有三样最基本和最严重的罪,那就是:骄傲、不诚实和怠惰。我不知道巴特对这几样罪的排名次序是否正确,但是这几样在圣经中的确是很严重的罪行。 如果堕落的人性中有强烈的怠惰倾向,那么我们便须小心提防。千万不要以为重生之后,我们便立刻能脱离怠惰。正如我们不会一下子就从骄傲和不诚实中改正过来一样,我们也不会一下子就从好逸恶劳中改正过来。 基督徒生活要殷勤。我们是藉着与神同工来完成成圣的过程,神应许赐给我们帮助,但神的帮助并不能免除我们的责任。“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2:12-13) 这得救的工夫不会为我们换取功德或使得我们称义,它乃是称义之后当作的努力,也是信心所结的果子。懒惰的基督徒因为不肯用心研读神的话,便不可能成长。 我常常警惕我的神学生说,神学的错误是罪恶。他们反驳说,犯这种错并没有道德上的责任。但我告诉他们,人们错解圣经并不是因为圣灵不作工,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努力。我们未能尽心、尽性爱神,以致不肯全心全意研究有关神的事。 障碍十:不顺服 把不顺服归纳为我们未能长大成熟的一项独立因素,也许会引起误解,因为不顺服本来也包含在其他所有的原因中。但我的意思是要用不顺服作为各种原因的总结。 当我们思考基督徒为何有时会忽略神学研究的种种原因时,我们也要知道神学研究有其重要的正面功用。我们应该努力克服一切的障碍,深入认识神学。 一、神学能喂养我们的灵性 要想叫一个人从心灵里热切追求永生神,他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拥有关于神性情和旨意的知识。头脑所没有的,心中也必然没有。虽然头脑有的神学思想不一定能刺透灵魂,但是头脑所没有的东西,更不可能刺透灵魂。 藉理智认识教义,是属灵成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所谓必要条件,乃是为达到某种预期结果一定要具备的条件,欠缺它就一定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例如氧气是起火的必要条件,可是单有氧气也不能起火——幸好如此,否则若氧气会自动起火,我们这个充满氧气的世界就要烧起来了。因此,氧气虽是起火的必要条件,但它本身却不足以起火。照样,教义也是点亮我们心灵之火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若没有圣灵在我们心中作工,单有教义——即使是健全的教义——我们的心也仍是冰冷的。 二、神命令我们勤奋研读 追求神学知识的第二个原因是,神学研究的主体是神,祂命令我们在教义的知识上长进。保罗叫我们要把孩子的事丢弃了(参林前13:11),才能在基督徒的知识上不断增长。我们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知识上却要作大人(参林前14:20)。我们这样作的目的不是要自高自大,而是要在恩典中有长进。成熟的知识是成熟生活的基础。 在认识神上成长是极大的喜乐,也是一种极大的特权;这是一件使我们喜乐的事。但它还不仅是特权而已,它也是一种义务。神命令我们要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试想旧约圣经中神给以色列人要听的命令: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申6:4-9) 神这条命令的核心就是要我们严谨地学习神的律法,认识祂的启示。这绝不是一种即兴、不经心的学习,而是深浸其中的神学研究。 我们想提醒读者的是,健全的神学不一定能带来健全的生活;但是没有健全的神学,就一定不能过健全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神学绝不是一种抽离现实的学问,它不但关乎生与死,甚至关乎永生与永死。 (选自作者著《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任何人都可能会失去同情心,但神绝对不会。——寇伯尔(William Cowper) 在耶稣上十字架的前一晚,祂与门徒们聚集,吃最后的晚餐。在受难之前,祂选择与祂的朋友一同庆祝逾越节。我们可能会以为,耶稣希望从祂的门徒得到安慰与支持,想不到耶稣所做的竟是安慰他们。 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谈到圣灵的位格与工作;这是祂论到圣灵最长的一段话。在这论述中,耶稣应许要差遣圣灵: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或作:训慰师;下同),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约十四16-18) 耶稣在这里论到「另外一位保惠师」,这个词可以被翻译为「帮助者」、「安慰者」或「辅导」。这个字的希腊文原文是「Paraclete」(保惠师)。 我们首先注意到耶稣应许赐下「另外一位」保惠师,这表示在这一位保惠师出现之前,有一位保惠师已经先出现了,因为说「另外的一位」,就表示本来已有一位了。 我会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教会中,大家一提到保惠师就认为是指圣灵。的确,「保惠师」这个词通常是指圣灵。 但我们必须强调,原本的那位保惠师并不是圣灵,而是耶稣基督。耶稣的保惠师身份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在祂早期的事奉当中。圣灵担任「另一位保惠师」的头衔,因为耶稣已经不在地上了!圣灵被差遣,好代替基督在地上作保惠师的工作,圣灵是基督在地上的最高代言人。 耶稣是我们的保惠师 要了解耶稣作为保惠师的身份,我们要先看看在路加福音中耶稣降生时的故事。当耶稣出现在耶路撒冷时,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在耶路撒冷有一个人,名叫西面;这人又公义又虔诚,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来到,又有圣灵在他身上。(路二25) 在这里,「以色列的安慰者」就是指那位要来的弥赛亚。西面从神得到的应许是「自己未死以前,必看见主所立的基督。」(路二26)(希伯来文的弥赛亚和希腊文的基督,意思都是「受膏者」。) 在旧约里,「以色列的安慰者」对犹太人来说,是表达一种盼望,盼望弥赛亚来施行救赎。安慰百姓是上帝的工作,上帝能够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我们在以赛亚书中听到上帝的应许: 你们的神说: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对耶路撒冷说安慰的话,又向他宣告说,他争战的日子已满了;他的罪孽赦免了;他为自己的一切罪,从耶和华手中加倍受罚。(赛四十1-2) 圣经用牧羊人的形像,来形容上帝对祂百姓的安慰: 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赛四十11) 神安慰耶路撒冷,正像一个母亲安慰她的孩子:你们爱慕耶路撒冷的都要与他一同欢喜快乐,你们为他悲哀的都要与他一同乐上加乐,使你们在他安慰的怀中吃奶得饱……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你们也必因(或作:在)耶路撒冷得安慰。(赛六十六10-13) 上帝所差的、最伟大的安慰者就是祂那受苦的仆人,以赛亚这样形容那受苦仆人的角色: 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耶和华用膏膏我,叫我传好信息给谦卑的人(或作: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出监牢;报告耶和华的恩年,和我们神报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赐华冠与锡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尘;喜乐油代替悲哀;赞美衣代替忧伤之灵;使他们称为「公义树」,是耶和华所栽的,叫他得荣耀。 耶稣的登山宝训回应了上面这段经文: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太五4) 弥赛亚的工作包括安慰祂的百姓,祂来乃是要医治伤心的人,安慰哀恸的人。耶稣自己是弥赛亚,是保惠师。由于祂宣布要离开这个世界,所以祂才宣告要差派「另外」一位保惠师来。 到底什么是保惠师? 虽然我已经简短地描述基督如何在祂的事奉中扮演安慰者的角色,我现在要从「保惠师」这个词本身,来探讨安慰的基本意义。 在古代,「保惠师」这个字有许多的用法,这个字的希腊文原意,就是把字首「para-」和字根「kalein」这两个字加起来,也就是「受召唤要在旁边陪伴的人」。 在古代,保惠师是一位在法庭上被传唤来给予协助的人;在法庭中,保惠师是一位合法的顾问,他要为被告辩护。这也正是约翰壹书二章1节的核心概念: 我小子们哪!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约壹二1) 在这段经文中,「中保」一词的原文就是保惠师。毫无疑问地,这段经文中所指的保惠师是基督,而不是圣灵。 在这段经文中,保惠师是一位在上帝法庭上,为我们辩护的中保。这是新约圣经中一个极重要的真理;也就是当我们站在神的审判台前,我们所面对的法官是耶稣,同时,我们的辩护律师也是耶稣。当我们知道审判我们的法官,同时也是我们的辩护律师时,我们就不会感到害怕。 在犹太人用石头打死司提反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耶稣的中保身份: 他们又耸动了百姓、长老,并文士,就忽然来捉拿他,把他带到公会去,设下假见证,说:「这个人说话,不住地糟践圣所和律法。」(徒六12-13) 司提反面临一个诬告他的审判。这个地上的集会像一个非法的法庭。当司提反为自己提出有力的辩护后,这些审判者气疯了: 众人听见这话就极其恼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齿。(徒七54) 当这些充满怒气与敌意的审判者对司提反大骂特骂的时候,司提反看到了一个非凡的异象,就是天上的法庭: 但司提反被圣灵充满,定睛望天,看见神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神的右边,就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神的右边。」(徒七55-56) 当司提反说「我看见」的时候,他是叫他周围的人去看看天上所发生的事。当然,他已经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因他所看见的异象实在太荣耀了;其实他很清楚,叫那些控告者去看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最重要的是,司提反到底看见什么了?他看到耶稣站在父神的右边! 大公教会有个重要的教义,就是基督坐在父神的右边。这代表基督的升高,以致于能够坐在父神的右边。这代表基督得到了全宇宙中至高的权柄。在父神右手边的座位上,耶稣施行君王和审判者的至高权柄,祂同时是君王也是审判者。 然而在司提反所看见的异象中,耶稣不是坐着而是站着。在法庭中审判者是坐着的,除非他要离开法庭才会站起来;站着的是负责控告的律师或检察官,以及负责辩护的律师。 司提反所见到的异象是相当讽刺的,因为当地上的法庭控告他,说他是个异端时,这位「神学之王」——耶稣在天上的法庭中站了起来,在父神面前为司提反辩护。当耶稣站起来时,祂是在作司提反的辩护律师,祂是司提反在天上的保惠师。 耶稣为司提反的辩护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耶稣乃是为祂所有的百姓作辩护律师,祂是我们的中保,现在仍然是。 耶稣在父神面前作我们的中保,这个事实太重要了!我们必须要对此事有清楚的认识,好帮助我们认识圣灵作我们的保惠师的宝贵教义。 圣灵是「另外」一位保惠师,是我们神圣的中保。在祂担任保惠师这个角色上,祂不只做一件事。 首先,在我们向父神祷告时,圣灵帮助我们: 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罗八26-27) 在我们的祷告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神的旨意。祷告本身是一种敬拜,神要求我们在心灵和诚实(真理)中敬拜。就像我们在父神面前有两位辩护律师一样,我们也有两位中保。圣灵帮助我们,使我们在祷告上能够符合神的旨意。 有一句行话说:律师是我们的「喉舌」。记得当上帝呼召摩西带领以色列出埃及时,摩西很害怕,觉得自己不适合当一位发言人: 摩西对耶和华说:「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从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是这样。我本是拙口笨舌的。」耶和华对他说:「谁造人的口呢?谁使人口哑、耳聋、目明、眼瞎呢?岂不是我耶和华吗?现在去吧!我必赐你口才指教你所当说的话。」(出四10-12) 摩西继续推辞,最后神应许要让亚伦作他的发言人: 你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我也要赐你和他口才,又要指教你们所当行的事。他要替你对百姓说话;你要以他当作口,他要以你当作神。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看见创造人类嘴巴的主,如何俯身帮助祂牙牙学语的孩子。圣灵是我们的保惠师,祂不只帮助我们面对神,也帮助我们面对人。神在旧约中给摩西的应许,在新约中也一样赐给祂的儿女。 耶稣应许祂的门徒们说,当他们碰到危机时,圣灵会帮助他们,使他们能面对这世上的人: 人把你们拉去交官的时候,不要预先思虑说什么;到那时候,赐给你们什么话,你们就说什么;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可十三11) 我们看见圣灵作我们的保惠师与中保,不只是在神的面前,也在这世间的审判者面前。 在为我们辩护的同时,圣灵也指控这世界的罪。祂是我们的辩护律师,同时也是这堕落世界的指控律师: 他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为罪,是因他们不信我;为义,是因我往父那里去,你们就不再见我;为审判,是因这世界的王受了审判。(约十六8-11) 我们可以看见,圣灵身为保惠师的角色,主要是一种法庭上的角色,这与祂的本质和特性有关,因为祂是真理的灵,是圣洁的灵,也是为基督作见证的。不信基督就是罪,这世界由于不信基督而已经被定罪了。在圣灵定罪世界的同时,祂却透过基督为我们辩护。圣灵永远是站在真理和公义的这一边。 安慰人心的保惠师 当我们了解到保惠师是作我们的辩护律师时,我们会感到纳闷:这和安慰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就像我之前所提过的,「以色列的安慰者」和「保惠师」在语意上是连结的。虽然我们需要区分圣灵作为辩护者和安慰者之间的不同角色,但这两者实际上却不能分开。我们之所以能从圣灵得到安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圣灵在天上的法庭中替我们辩护。 但我们必须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重要差别。当我们想到安慰者时,我们通常会想到一个人在我们受伤后医治我们,就像一个母亲在孩子哭泣时安慰他一样。当我们陷入悲痛时,圣灵来安慰我们。 的确,圣灵会温柔地安慰祂的百姓。圣灵所带来的平安是超乎人所能理解的。但是这位身为保惠师的圣灵,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我们还未受伤以前,使我们刚强起来。祂不只在我们从战场上回来时安慰我们,也在我们奔赴战场前使我们刚强起来。 在较古老的英文圣经版本中,保惠师通常被翻译为安慰者,而在较新的版本中,可能被翻译为帮助者(Helper)或辅导(Counselor)。这不代表较早期的翻译有误,而是让我们明白,语言随着时代已经改变了。 例如,cute(可爱)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O型腿」。如果你的老师叫你scan(扫瞄)你的课本,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要粗略的翻阅这本书;但这个字原本的意思刚好相反,它是指要仔细地研读。当我们搭飞机时,因为担心有恐怖份子,我们会希望机器在scan(扫瞄)他们时,可以更仔细一点。这个字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因为它的发音很像另一个字skim(浏览)。如今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略读,但它们起初意思是相反的。 安慰者(comforter)这个字也经历过类似的改变,我们想到comforter时,通常是想到一个人温柔地安慰一个伤心绝望的人。Comfort这个字是从拉丁文来的;com的意思是「一起、带来」,fortis的意思是「刚强」,所以安慰者本来的意思应该是「使人刚强者」才对。这位安慰者应当是在打仗前使人刚强起来的人,而不是在打败仗之后才安慰人。 当然,圣灵同时安慰人也使人刚强。祂是最能安慰伤心、受伤者的那一位;但是圣经对于保惠师应许,重点是在帮助我们面对任何的艰难。 如果有人说:「那不是我的强项」(That is not my forte),意思是指他在那方面很弱。强项(forte,与安慰comfort拥有同一个字根)和力量(strength)是同义字。 用圣经的话来讲,圣灵就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可以从圣灵支取刚强的力量。因为圣灵来到我们中间,住在我们里面,因此圣经这样宣告: 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八37) 历史上最奇怪的一件事,就是德国哲学家尼采(Frederick Nietzsche)对基督教的批判,他说基督教是弱者的宗教,基督教要人否定自己最基本的渴望:成为强者。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死得很可怜。他说基督教留给世人的遗产是软弱、胆小、可怜、温驯。尼采劝告世人,要进入一个由所谓的「超人」带来的新时代。超人的特色就是勇敢,最重要的是,他要成为一个征服者。 罗马书第八章便是对此的讽刺。保罗说,我们已经在这一切的事上得胜有余了。得胜有余在希腊文中就是hupernikon。Huper就是英文「超级」(hyper)的意思。保罗说基督徒不只是得胜者,他们更是「超级征服者」(hyper-conquerors)。 如果尼采在寻找超人,那么他必须从某一群人当中找,就是那些因着圣灵的同在而得着能力、刚强起来的人。这位被圣父与圣子差遣,要与我们同在的圣灵,是带有大能力的。 虽然我们的确是一群软弱的人,但我们更确信基督给祂教会的应许,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仍然屹立不摇: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 (选自作者《圣灵的奥秘》)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福音爆炸事工是根据两个重要的问题来表达福音。第一个问题是:“在你的属灵生命中,你已确实知道当你死时你会去天堂吗?”有经验的工人会说绝大部分的人的回答是负面的,大部分的人都不太确定他们将来是否得救,有许多人非常怀疑将来是否一定得救。 当我在神学院时,在我的同班同学中作了一个调查。在那特定的一群神学生中,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说他们不确知自己得救与否。有许多人对此问题表示愤怒,视此问题隐含着一种僭(jiàn)越、胆大妄为的作风。对于一些人,甚至谈到得救的确知都似乎是自大傲慢。 确实的说,述说我们得救的确知很可能是一种自大的行为。假如我们对自己救恩的确知是在于相信自己,那就是一种自大傲慢。假如我们确定我们将去天堂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有资格去天堂,那么那就是不可名状的自大傲慢了。 有关救恩的确知,根本说来在世界上基本上有四种人。 (1)有些人没有得救,而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得救。 (2)有些人的确得救了,而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得救了。 (3)有些人得救了,而他们知道自己得救了。 (4)有些人没有得救,而他们认为他们得救了。 就是那最后的一群人阻碍了工作。假如有些人没有得救,而他们“认为”自己得救了,那群得救的人如何能够知道他们真正得救了?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询问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对他们的得救有一种错误的确知,实际上这倒不是什么困难的事。错误的确主要是来自于对救恩所要求的有错误的了解。 例如,假如一个人是一位普救主义者(相信世上的人至终都必得救),他则相信每个人都是得救的。假如那个前提是正确的,那么他的其余逻辑推论就是正确的。他的推论过程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是得救的, 我是一个人, 所以我是得救的。 普救主义者远较我们许多人所了解的更为普遍流行。当我的儿子五岁大时,我问他两个从福音爆炸中找出的问题。他肯定的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他很确定当他死时,他会去天堂。然后,我继续进行第二个问题:假如你今晚要死,上帝对你说:“为什么我让你进入我的天堂?你怎么回答?”我的儿子没有犹豫,他即刻的回答说:“因为我死了。” 在我的儿子五岁时,做已经接受了一个非常清楚的信息。这个信息就是说每个死了的人都要进入天堂。他对“称义”的教义是并非单单靠信心称义,也不是什么靠行为称义,或靠信心和行为二者的联合来称义。他的教义是更为简单的,他相信靠死亡称义。他对救恩有着一种错误的确知。 假如在我们的文化中,普救主义是广泛的,靠行为称义的观念也是很广泛的。在一个一千人的统计调查中,他们被问到我问儿子的相同问题。他们之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给予一种回答,这种回答包括了某种“因行为称义”。人们会说一些像这样的事:“我已经去教会三十年了。”“我参加主日学的出席率非常高。”或者“我从未严重的伤害到任何人。” 在我传福音的经验上,我很清楚的学习到一件事:单靠因信称义的信息尚未深入我们的文化,有许多人认为他们靠着自己的好行为可以盼望上天堂。他们很愿意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但是他们假设自己是足够好的。他们已经“尽力而为”。而且他们很悲惨的假设说对神而言是无以复加。 因此,我们看到对我们的救恩很容易有一种错误的安全感。但是,假如我们真的对救恩所要求的有适当的了解,那就可以保证我们不会对救恩有错误的了解吗? 绝不是的,魔鬼自己知道救恩所要求的是什么。牠知道这位救主是谁。牠了解救恩的理论更胜于我们。但是牠不相信基督教,而且牠憎恨那位为救主的耶稣。 我们可能对救恩是什么有一个适当的了解,但关于是否满足了救恩的要求,我们可能认为自己有信心,而事实上我们却没有信心。我们可能认为我们正在相信基督,但是我们所信奉的基督却并非圣经中的基督。我们可能认为我们爱上帝,但是我们所爱的神却是一个偶像。 我们所爱的是一位至高无上的上帝吗?我们所爱的是一位把人们送到地狱的上帝吗?我们所爱的是一位要有绝对服从的上帝吗?我们爱一位基督,祂将在末日对一些人说:“离开我去吧,我从来不认识你们,”我不是在问是否我们完全地爱这位上帝和这位基督;我是在问到底我们爱不爱这位上帝和这位基督。 从圣经的观点看来,我们必须了解到,我们不仅对我们得救的事有真正的确知,我们也有责任去寻求这种确知。假如能够确知,而且要确知是命令,那么去寻求这种确知就不是自高自大的事,而不去寻求这种确知才是自高自大。使徒彼得说道: “所以弟兄们,应当更加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你们若行这几样,就永不失脚。这样,必叫你们丰丰富富的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彼后一10~11)。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个命令,就是要使我们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如此做则需要勤勉努力。在这里我们有一种牧者的关怀,彼得把这种确知与免于跌倒连在一起。对于基督徒的属灵成长,亦即一种继续不断的灵性成长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得救的确知。有许多基督徒,他们实际上是在一种得救的状态中,他们却缺乏确知。缺乏确知对于灵性的成长是一种严重的障碍。这位不确知得救的人心中有怀疑和恐惧,他缺乏属灵生命的一种稳定性,他的不确定使得他在与基督同行时踌躇不前,不仅我们要获得真正得救的确知是很重要的,而且在我们的基督徒经验中早些获得这种确知尤为重要,在我们成长趋向成熟中那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牧师们需要小心注意这一点,而且帮助他们的羊群努力追求这种确知。 我从不确实知道我遇见的另一个人是上帝所拣选的或者不是上帝所拣选的。我不能洞察人心,我们人是看人的外表,我们不能看到人的内心。唯一能够确实知道谁是上帝所拣选的人就是你自己。 谁能够确实知道他不是上帝所拣选的人呢?没有一个人。在此刻你可能确定你没有得到上帝的恩典。你不能确实知道你将来不会得到上帝的恩典。在你四周有许多上帝所拣选但尚未悔改的人。 这样的人可能说:“我不知道上帝是否拣选了我,而且我对这事毫不关心。”不可能有此这更大的傻瓜了。假如你尚不知道是否上帝拣选了你,我也不能想到更紧要的问题要问了。 假如你不确定,劝你最好要确定。不要以为你不是上帝所拣选的人。使你的拣选确定一下不是更好吗? 使徒保罗确知他是上帝所拣选的人。当他谈到上帝的拣选时,他常常使用我们这个词。他在生命快结束时说: “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们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四6~8)。 他早先在同一书信中声明说: “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提后一12) 我们如何能像保罗一样有真正的确知,真正的确知是根据上帝对我们救恩的应许。我们确知首先来自我们信靠这位发出这些应许的上帝。其次,我们确知是由我们信心的内心印证所加强。我们知道假如我们没有重生,我们永远不能有对基督的真正爱慕。我们知道假如上帝没有拣选我们,我们就不能重生。有健全的神学知识,对我们确知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对上帝的拣选有正确的了解,这种了解会帮助我们解释这种内在的印证。 在内心中我知道我不是完全的爱基督,但是同时我又确实知道我爱祂。我在想到祂的胜利时内心中很喜乐,我在想到祂的来临时内心中很高兴。我想要得到祂的赞扬。我知道假如不是恩典的缘故,在自己身上就一点找不到这种感情。 除了这种恩典的内在印证以外,也有外在的印证。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归正的果实。然而,这种外在的印证也可能引起我们缺乏确知。我们可以看到生命中内在的罪。这种罪对我们确知没有多大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犯罪并且问自己:“假如我真的爱基督,我如何能够做出这些事”,为了有得救的确知,我们必须对我们的生活作一冷静的分析。把我们自己与别人比较并没有多大用处,我们总是能够发现在成圣的功夫上比我们更有进步的人。我们也能够发现比较不进步的人。没有两个人在属灵的成长上是处于完全相同地位的。 我们必须问自己,在自己的行为上是否看到任何真正的改变,任何真正蒙恩的外在印证是一种不稳定的解释,因为我们可以欺骗自己。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但不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得到确知的重要方法,圣经告诉我们有关圣灵的内在见证。保罗说:“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罗八16) 圣灵向我们作见证的主要方法就是借着祂的话语。当我在沉思上帝的话语时,我才有更大的确知。假如我们忽略了这种蒙恩之法(即圣道),那我们就很难获得我们有关救恩的确知。 改革宗的神学家赫治(A.A.Hodge)博士给下列真假得救确知的区别清单: 真确知 生出真正的谦卑 导致努力追求圣洁 导致忠诚的自我反省 导致期望与上帝有更为亲近的交通 假确知 生出属灵的骄傲 导致怠惰的纵容 逃避正确的评判 对与上帝交通很冷淡 得救的确知是可增可减的,我们可能甚至有段时期完全失去得救的确知。有许多事情可以使我们失掉得救的确知。我们也可能因保有这种确知,而愈来愈忽略它。努力使我们蒙召得拣选坚定不移的努力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努力。假如我们在确知上变得自鸣得意,而且开始把它当作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就是冒了要失去那种确知的危险了。 对于我们继续不断确知的最大危险就是落入一些严重的大罪中。我们知道爱可以遮盖许多罪过。我们知道我们不需要十全十美才能得到救恩的确知,但是当我们堕入特别的罪中时,我们对得救的确知就受到了严重的摇动。大卫犯了奸淫的罪使得他在上帝面前心惊胆战。假如我们阅读诗篇五十一篇中他的认罪祷告,我们可以听到一个人的呼号,他在挣扎重获他得救的确知。在彼得否认基督之后,当基督的眼光与他四目相对时,彼得确知的状况又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都经验过灵性冷淡的时刻,在这种冷淡中,我们感觉似乎上帝已经完全不理会我们,古时的圣徒们曾经称它为灵魂的黑夜。有时候我们感觉好像上帝已经丢弃了我们,我们认为祂不再听到我们的祷告,我们不能感觉到祂同在的甜蜜,像这样的时候,当我们的确知处于低潮时,我们必须全力依赖上帝。上帝答应过我们,假如我们愿意靠近祂,祂也照样的愿意亲近我们。 最后,假如我们处在大苦难中,我们确知可能会摇动。一次严重的疾病,一次痛苦的意外,一位所爱的人失丧死亡,都可能打扰到我们的确知。我们知道约伯呼号:“祂必杀我,我虽无指望,然而我在祂面前还要辩明我所行的。”(伯13:15)。那是一位在痛苦中之人的呼喊。他说他确知他的救赎主活着,但是我确定约伯也曾经有怀疑困扰的时刻。 再次强调,上帝的话语在我们受试炼的时候安慰我们。我们的苦难有最终的果效,并非毁坏我们的希望,而是建立我们的希望。彼得写着: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祂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前四12~13) 当我们注意到上帝的应许时,我们的受苦可能用以增加我们对得救的确知,而非减少我们的确知。我们不需要有一种信心的危机,我们的信心可能借着受苦而加强。上帝应许说我们的苦难最后带来喜乐,而且是极大的喜乐。 我们可能失去救恩吗? 我们已经说过,我们可能失去对救恩的确知。然而,那并不表示我们失去了救恩的本身,我们现在正移向永远稳妥(即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问题。一个称义的人能失去他的称义吗? 我们知道罗马天主教会曾经如何回答了这个问题。天主教强调说称义的恩典事实上可能会丧失。 补赎礼要求认罪,就是为了这个理由设立的。天主教称呼这种补赎礼为“为了那些灵魂破碎之人第二次称义的踏板。” 按照天主教的说法,当一个人犯了一种致死的罪时,拯救之恩在灵魂中就被毁灭了。致死的罪如此被称呼是因为它有权利抹去恩典,恩典是可能死亡的。假如致死的罪毁灭了恩典,恩典必须借着补赎礼才能得以恢复,否则罪人本身最后就会毁灭。 改革宗的信仰不相信天主教所说的那种致死的罪。我们相信所有的罪都是致死的,其意义是说,它们都是致死的。但是我们相信没有罪是致命的,其意义是说,这种致命的罪毁坏了上帝所拣选的子民内拯救的恩典。 改革宗人士对永远稳妥性之观点被称为圣徒的坚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这里的观点是“一度在恩典中,永远在恩典中。”另外一种说法是:假如你有过恩典,你永远不会失去它;假如你失去了恩典,那就是你从未得到恩典。” 我们相信圣徒的坚忍并非在于我们相信圣徒的能力,就是说他们自己可以保持坚忍。我想最好的说法就是圣徒得到保守。 基督徒不会脱离恩典的理由就是上帝有恩典使得他们不致跌倒。坚忍是我们要做的事。保守是上帝要做的事,我们能够坚忍是因为上帝保守我们。 永远稳妥或说圣徒坚忍的教义是根据上帝的应许,有几段主要的圣经经文列在下面: 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一6)。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祂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约十27~29)。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借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你们这因信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彼前一3~5)。 “因为祂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来十14) “谁能控告上帝所拣选的人呢?有上帝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上帝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么、是困苦么、是逼迫么、是饥饿么、是赤身露体么、是危险么、是刀剑么。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为我深信无论是生、是死、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时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3~39) 我们从这些经文中看到我们相信信徒坚忍的立场是基于上帝的大能,上帝应许完成祂所开始的。我们的信赖并不在于人的意志,在人的意志与上帝的大能之间的不同,使得加尔文派与阿民念派有所分歧。阿民念派主张上帝选择人得永生只是根据他们甘愿与恩典合作,能在恩典中坚忍持续直到死亡,如同他所预见的。例如,罗马天主教会曾经传下了下面的谕令:“假如有人说一个人一旦称义就不可能失去救恩,因此堕落犯罪的人是从未真正的称义,就让这个人受咒诅”(天特会议:6/23)。 更正教的阿民念派作了一个相类似的叙述:真正重生的人,由于忽略了恩典而且由于罪恶使得圣灵担忧,完全堕落,最后从恩典进入永恒的弃绝中(参见Conferenceof Remonstrants 11/7)。 阿民念派所给予的一个主要的辩论点就是说人对上帝之自由意志与要去“勉强保持”坚忍是矛盾的。但是,阿民念派相信信徒们在天堂中不会失去恩典。在我们荣耀的状态中,上帝将使得我们不能犯罪。但是,在天堂中得荣耀的圣徒是仍旧自由的。假如保守和自由意志在天堂中是一致的状况,那它们在地上却不可能是矛盾的状况。阿民念派再度尝试用人类的自由去自圆其说。假如上帝可以在天堂中保守我们而不毁灭我们的自由意志,祂在地上也可以保守我们而不毁灭我们的自由意志。 我们能够得蒙保守,只因为上帝在我们里面工作,而且用我们的自由意志工作。因为上帝在我们里面工作,我们确实得蒙保守。上帝有关拣选的命令是不会改变的,拣选不会改变是因为祂不会改变。所有祂称为义的人,祂也会加以荣耀。上帝所拣选的人中没有一个人是会失去的。 对我们而言,为什么似乎有许多人都从恩典中失落了呢?我们确曾认识一些人,他们在开始相信基督教时很热心,但是后来又否认了他们的信仰,我们曾经听过一些伟大的基督徒领袖们,他们犯过大罪,而且毁谤他们对信仰的承认。 改革宗的信仰承认有些人信了,然后又不信了。我们知道基督徒会“退步跌倒”。我们知道基督徒会犯罪而且事实上也真犯了大而凶恶的罪。 我们相信真基督徒可能会很严重的堕落,我们却不相信他们会完全和永远的堕落。我们看大卫王的例子,他不仅犯了奸淫的罪,而且阴谋杀死拔示巴的丈夫乌利亚。大卫使用他的能力和权威使乌利亚在战役中被杀。在本质上,大卫犯了第一级的谋杀罪,是事先有计划的,而且有恶意的预谋。 大卫的良心如此麻木,他的心灵如此坚硬,以致于他需要直接面对一位上帝的先知去指责他使他恢复知觉。接着他的懊悔就像他的罪恶一样深刻。大卫很极端的犯过罪,但不是彻底和永远的犯罪,他被恢复了。 思想在新约中两位著名人物的记录,耶稣呼召他们两人作门徒,他们二人在耶稣于世上传道时,都在祂旁边同行,他们二人都背叛了耶稣,他们的名字是彼得和犹大。 在犹大背叛基督之后,他出去自杀了。在彼得背叛基督之后,他懊悔了,而且恢复过来,成为早期教会的柱石,这两人之间的不同是什么?耶稣预言他们二人都会背叛祂,当耶稣结束与犹大对话时,祂对他说:“你要作的。就快去作吧!” 耶稣同彼得说话却不同,祂对他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当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廿二3l~32) 仔细注意一下耶稣所说的话,祂并不是说假如而是说当,耶稣相信彼得会回头的。他的跌倒是激烈和严重的,但不是彻底最后的。很清楚的是,耶稣相信彼得会回头并不是根据彼得的力量。耶稣知道撒但会筛彼得好像筛麦子一样,那好像说对于撒但来说,彼得只是任人摆布,被人牵着鼻子走。耶稣的信任是根据耶稣代求的能力,基督应允说祂将会作我们的大祭司,在天父面前作我们的中保,我们公义的代求者,而且祂应允说我们将得到保守。我们的信靠是在于我们的救主和为我们祷告的祭司。 在约翰福音十七章中,圣经记录了一篇耶稣为我们献上的祷告。我们应该常常阅读这篇大祭司的祷告。让我们看看这篇祷告的一部分: “……求祢因,祢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我与他们同在的时候,因祢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了他们,我也护卫了他们。其中除了那灭亡之子,没有一个灭亡的,好叫经上的话得应验。”(约17:11~12) 我们再次读到说: “父啊,我在那里,愿祢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祢所赐给我的荣耀,因为创立世界以前,祢已经爱我了。”(约17:24:)。 我们得蒙保守是三位一体上帝的工作,圣父保守我们,圣子为我们代祷,圣灵在我们里面居住帮助我们。圣灵给了我们“印记”和“凭据”(提后二19;弗一14;罗八23)。这些隐喻是所有上帝加以保证的隐喻,圣灵的印记是一种不能泯(mǐn)没的记号,好像一位帝王图章戒指的蜡印。它指示出我们是祂的所有物。圣灵的凭据与现代房地产交易中所付的定金是不相同的,这些定金可能会丧失或被没收。用圣经的字眼说,圣灵的凭据是一种头期款,要应允付出其余的款项,上帝不会没收祂的定金,祂不会不完成祂所开始的付款。圣灵的初果保证了最后的果实将要来临。 当一对父子是在一起时,父亲牵着孩子的手,这个情景可能看出上帝保守工作的类比。以阿民念派的观点看来,这个小孩的安全性在于小孩抓住父亲的手。假如这个小孩放掉了手,他就将毁灭;以加尔文派的观点来看,这个小孩的安全性在于父亲抓着孩子手的力量,假如这个孩子的手松了,这位父亲的手仍会抓的很紧。主的膀臂是不曾缩短的。 我们仍然要问为何有些人事实上都完全、彻底的跌倒了。在这里,我们必须回想起使徒约翰的话语: “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约壹二19)。 我们要重复我们的格言:假如我们曾有过上帝的恩典,我们就永远不会失去它;假如我们失去了上帝的恩典,我们就是从未得到上帝的恩典。我们承认耶稣基督的教会是一个混合体,有稗子与麦子肩并肩的生长;有山羊与绵羊肩并肩的生活。撒种者的比喻说的很清楚,人们可能经验一种假的悔改归主,他们可能有一种信心的外表,但是那种信心却可能不是真的。 我们认识一些人,他们曾经悔改归主许多次。每一次当有教会复兴布道会时,他们都去到讲坛那里求“得救”。有一位牧师说到在他教会中有一个人,他曾经“得救”了十七次。在一次复兴会当中,那位布道者呼召所有那些愿意被圣灵充满的人到讲坛前来时,那位曾经常常悔改归主的人再次朝向讲坛走去。会众当中有位姊妹就大叫说:“主啊!不要充满他,因他有破口。” 我们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会有破口的,但是没有一位基督徒是完全彻底的属于圣灵的。那些没有悔改归主的人是从一开始就未曾悔改归主,犹大从起头就是一位永远沉沦的人。他的悔改归主是伪装的,耶稣并没有为犹大的恢复而祈祷过。犹大并没有失去圣灵,因为他从未得到过圣灵。 当然,重复的呼召对基督的承诺是没有什么错处,我们可能多次是到讲坛前,或者重复的对邀请加以回应,但并不确定那一种反应是真正的。对于传福音时的呼召之重复反应的两种好处是要加强我们得救的确知和加深我们对基督的承诺。 圣经中有关跌倒的警告 或许,阿民念派反对圣徒得蒙保守之教义所给予的最强烈的论点是从圣经中许多次反对跌倒的警告而得来的。例如,保罗写道:“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9:27)。 保罗在别的地方谈到那些曾经是叛教者的人们:“他们的话如同毒疮越烂越大。其中有许米乃和腓理徒,他们偏离了真道,说复活的事已过,就败坏好些人的信心。”(提后二17~18)。 这些经文表示出信徒有可能不合格,或者让他们的信心败坏。然而,很重要的是看到保罗如何对提摩太说:“然而,上帝坚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这印记说,主认识谁是祂的人,又说,凡称呼主名的人总要离开不义。”(提后二19) 彼得也说到洗净的猪又去泥里滚,狗又回去吃它们吐出来的东西,彼得用这些猪和狗来与那些人相比较。他们被教导过要行公义之后却又跌倒了。这些是假的悔改归主者,他们的本性从来未曾改变过(彼后二22)。 那段包含着反对跌倒的最庄严警告之经文也是有关坚忍教义最受人争议的经文。即希伯来书六章4~6节的一段。 “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上帝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重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上帝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祂。”(希伯来书六章4~6节) 这段经文很强烈的表示说信徒们可以而且确实的会完全彻底的跌倒,我们应该如何了解这段经文呢? 这段经文的全部意义很困难。有几个理由,第一个难处是我们不能确实知道在这段经文中所牵涉的背教问题是什么,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希伯来书的作者或收信人是谁。在早期教会中有两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很容易的就激起这种可怕的警告。 第一个问题是所谓“背弃者”的问题。这些背弃者就是那些在严重迫害当中没有保持信仰的人。并非每个教会的会友都是唱着赞美诗面对狮子的口。有些人崩溃了,放弃了他们的信仰。有些人甚至背弃了他们的战友,与罗马人合作。当这些迫害沉寂之后,这些以前与罗马人合作的人,其中有一些人懊悔了,寻求再度被准许回到教会。教会的人应该如何接纳他们是一个大的争论。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由犹太教派的人所激发的,在新约的好几卷书中都提到过这群人的毁灭性的影响。最著名的是在加拉太书中,这些犹太教派的人想要承认耶稣,但在同时又强调旧约教派的仪式。例如,他们坚持割礼的仪式,我相信这些犹太教派的异端就是希伯来书的作者所关心的事。 第三个问题就是要指认那些在希伯来书中被警告不要跌倒的人到底是谁。他们是真信徒吗?或者是生长在麦子中的稗子呢?我们必须记得在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有三种人。这些人是(1)信徒(2)教会中的不信者(3)教会之外的不信者。 希伯来书描写了文中与旧约以色列人相似之处,特别是与那些撤出埃及时在营中的背教者之相似之处,在希伯来书中,这些人是谁,书中如何形容他们,让我们列出他们的特性: 一度蒙过光照, 尝过天恩的滋味, 与圣灵有份, 与上帝圣道上有份, 不能够再重新懊悔。 初步看来,以上所提各点的确似乎形容真实的基督徒。然而,也可能是形容非信徒,就是那些假伪承认信仰的人。不信的人也可能拥有这些属性。稗子(伪信徒)每个星期来到教会听牧师教导传讲上帝的话语,如此得到就光照。他们参与了所有的蒙恩之道。他们参加主餐。他们有分于圣灵,在这种意义上说他们享受圣灵的特别同在,和祂的好处。他们曾经作了某种的懊悔,至少是表面上的。 所以,许多加尔文教派的人对这段经文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法,认为它指的是教会中的非信徒,他们不承认基督。我对于那样的解释不是完全满意,我认为这段经文很可能是形容真正的基督徒。对我而言,最重要的短句是再度重新懊悔。我知道有一种假的悔改,希伯来书的作者在别处称为不是真正的悔改。但是在这里,他谈到复兴。这种新的悔改,假如它是更新的,一定好像旧的悔改,他所谈到的这种重新悔改当然是真正的悔改,所以我假设这种旧的悔改同样是真正的。 我认为在此,作者正在辩论我们称之为一种“对人不对事”(ad hominem)的模式。一种对人不对事的辩论是借着采取对方的立场,而把它归之于其逻辑结论。这些犹太教派异端的逻辑结论,就是毁灭任何救恩的希望。 这个逻辑是如此进行的,假如一个人信了基督而且相信祂对罪的救赎,假如他又回到摩西之约,那个人将来的结局是什么呢?事实上,他将是否认了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他将会再度成为欠律法债的人。如果是那样的话,他到哪里去求救恩呢?他将不会有救恩的希望,因为他没有救主。他的神学不接受基督已完成的工作。 希伯来书六章的钥句可在第9节找到:“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来6:9) 在这里,作者本人注意到他是用一种不寻常的方式说话。他的结论与那些认为这里是解释跌倒者的经文是不同的,他作结论说,相信这位所爱的人有更美的事,这些事是与救恩相伴随的,很明显的,跌倒并不是伴随着救恩。这位作者并不是说任何信徒实际上都会堕落。事实上,他说的是反面的话,就是说他相信他们将不会堕落。 但是,假如没有人堕落,为什么要找麻烦警告人们免得堕落呢?劝告人们避免不可能的事,似乎是多此一举。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坚忍与蒙保守之间的关系。坚忍是一种恩典,也是一种责任,在我们属灵的过程上,我们应该竭力的追求。按人来说,是有可能跌倒的。但是,当我们努力时,我们应该仰望上帝,祂正在保守我们。祂不能保守我们是不太可能的。你们再想一下孩子与父亲同行的比方,很可能这个孩子会把手放松,假如这位父亲是上帝,祂不大可能会愿意放手的。即使天父给了应许说不会放手,这个孩子仍然有责任紧紧的抓住,所以,希伯来书的作者警告信徒们不要跌倒。路德称呼这一点为福音的劝告使用法,提醒我们,我们有责任与上帝同行。 最后,有关坚忍和蒙保守,我们必须注意在旧约中上帝的应许。上帝借着先知耶利米,应允与祂的子民订立一个新约,这个约是永远的。 祂说:我又要与他们立永远的约,必随着他们施恩,并不离开他们,且使他们有敬畏我的心不离开我。(耶卅二40) 本文原载于《信仰与生活》1990年4-9月号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马丁路德宣称,惟靠信心称义是一条可以决定教会存亡的教义。在历史上,为了这条基督教改革运动中最重要的教义,而产生的护教之争,绝不亚於为福音本身。 称义的定义是,使不义之罪人在既公义又圣洁之神眼中成为义的作为。不义之人最需要的就是义,而罪人所缺少的义,却因著基督为相信祂的罪人所提供的义补足了。惟靠信心称义的意思乃是,人是惟独因基督的义或功德而被算为义,并不是靠自己的良善或善行被称为义。 因信称义的讨论焦点是集中在功德(merit)与恩典(grace)这个问题上。因信称义乃是说,我们所有的善行都不足为我们赢得称义的功德。诚如保罗所说:『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3:20)称义是个法庭上的用语,也就是说,当神把基督的义算作是我们的义时,我们便被称为义、算为义、定为义了。而信心乃是称义的必要条件。 基督教神学坚信,信心是导致我们称义的起因,藉著这种信,基督的功德临到我们。但罗马天主教神学却相信,洗礼是引致称义的途径,而忏侮的圣礼则是第二个使我们与神复合的方法(罗马天主教神学认为,忏悔是称义的第二个要目,因为人的灵魂毁坏了——人因犯了大罪以致失去称义的恩典)。忏悔的圣礼要求罪人透过赎罪的努力,以赢得适合的功德(congruous merit),好能被神称义。罗马天主教承认称义需要靠信心,但不是单靠信心就够了,善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称义的信心是一种活泼的信心,而不是口头上的信心。信心是一个人为了得救而单单向基督发出的信靠。可以使人得救的信心乃是一种拥抱基督为主和救主的悔罪信心。 圣经说,我们不是靠著自己的好行为被称为义,而是靠著因信心所得来之基督的义而被称义。在这过程中,有一些新东西加入了原有的东西裏;称义像一个合成的过程,因有基督的义加在我们里面。我们是靠著神的『算给』称义,神藉著信把基督的义算给我们。这不是一部『法律小说』,神是真的把基督的功德算给了已属于祂的我们。我们的称义真真正正是神『算给』的作为。 总结 1. 称义是神把基督的义算给人,因而称不义之罪人为义的作为。 2.没有人可以凭善行称义。 3. 信心是领受神将基督的功德算给我们的必要条件。 4.称义需要有活泼且真实的信心,而不是只靠口头上的信心。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常常会听见『战争有如地狱』或『我身在地狱中』这类的话。我们当然不会照字面理解这些话,不过,这些话反映了我们喜欢用地狱来形容人类最可怖的经历。但事实上,世间没有一种经历可以真正与地狱相比,即使用尽了人间一切最痛苦的事来形容地狱,也未能真正描述出地狱的可怖。 我们常以地狱一词来咒骂人,使地狱的观念变得好像是蒜皮小事。我们轻率地用这个词,有点儿想把这观念变轻松、诙谐一点。我们倾向于拿自己最惧怕的事来开玩笑,想要用这方法除去它的厉爪,尝试减低它吓人的威力。 圣经中没有一个概念比地狱更恐怖、更骇人。人人都不喜欢地狱,如果不是出于基督自己的教导,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它的存在。 圣经中有关地狱的教导,差不多全都出于耶稣的口。与其它的教导相比,恐怕这个教义是基督徒在忠于基督教导时,最让他们受到压力的。现今的基督徒尽量把地狱的概念缩小,把耶稣的教导加以淡化或软化。圣经形容地狱是个黑暗的地方,是火湖,是哀哭切齿之处,是与神的祝福永远隔绝之所,是监牢,是虫子不死的痛苦之地。这些永恒的惩罚描写得如此绘形绘声,使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这些该按字面解释呢?还足只需把它们当作象征的说法? 我猜想这些有可能是象征,但这并不能使我轻松一些,因为我们不能仅仅把这些描述看成象征,也许在地狱里的罪人宁愿选择一个只需按字面解释的火湖,更胜于永远处于一个用火湖来象征的真实地狱里。如果圣经中所形容的这些事真的是象征,那么我们便须承认,实况比象征更可怕。象征一向是用来表达一个更高层次或更加严重的实况,是超过象征本身所能说明的。耶稣既用了人间可想象最可怕的象征来形容地狱,那么对于只把地狱视为纯粹象征的人,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安慰。 有人说:『地狱是象征人与神隔绝的景况。』听到的人可能会松一口气:对于一个不知悔罪的人,永远与神隔绝又有什么可怕呢?不虔敬的人当然是想与神隔绝。但在地狱里的人,其难处不是与神隔绝,而是面对神的临在,和神的惩罚。神的震怒完完全全地临到地狱,祂要在那里施行公义的刑罚。在地狱的人所见到的神,乃是能吞灭一切的烈火。 无论我们怎样分析地狱这概念,都会觉得那是个残酷的地方,人将受的刑罚是不寻常的。但有一点令我们得安慰的,就是可以肯定在地狱没有残酷,因为神不可能是残酷的。残酷乃是指施行的惩罚比罪行所应得的更重,从这角度来看,残酷就是不公平,而神却绝不可能施行不公平的惩罚。审判全地的主必然作出正确的判决,清白无罪的人必不会受罚。 地狱最可怕的地方,或许就是它的永恒性。只要知道痛苦有完结的时候,再大的痛苦人都可以忍受,但在地狱里,人却没有这种盼望。圣经清楚指出,那惩罚是永远的;永生和永死都用了同一个永字。惩罚包含了痛楚;并非如一些人所说的,灵魂只是彻底被消灭,不会有痛楚。爱德华滋根据启示录六章15至16节这样讲道说:『邪恶的人在死后必会极其盼望自己变为无有,永远也不存在,好逃脱神的忿怒。』 地狱是在神的公义和烈怒之下的永死,这种痛苦是无法逃避和解脱的。明白这一点十分重要,这能鞭策我们感谢基督所作的,并努力传扬祂的福音。 总结: 1.地狱的痛苦是超过世界上一切痛苦的经验。 2.耶稣的教训中清楚地提到地狱。 3.如果圣经中对地狱的形容是象征,那么实况便会比象征的情形更糟。 4.地狱是神以忿怒和刑罚临在的地方。 5.地狱里没有残酷,因为地狱是个完全公平的地方。 6.地狱是永恒的,人无法藉着悔改和被消灭而逃脱。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有一首流行的抒情歌唱道:『天堂……就是当我与你在一起的时候。』与所爱的人享受亲密相交,实在是一个无比的福分。不过,正如地上的经验不足以比喻地狱的苦况,地上也没有一种喜乐可与天堂的奇妙相比拟。 从圣经中我们可找到一些描绘地狱可怖的喻象,同样地,我们也可找到描绘天堂的丰美和令人渴望的喻象。圣经把天堂比作乐园,亚伯拉罕的怀里,和由天而降的荣美之城。新耶路撒冷被描绘成有如透明的黄金街,城墙上镶有珍贵的宝石,是一个欢乐永不止息的地方。 天堂最值得注意的是它所没有和它所有的东西。天堂所没有的是: (1)眼泪、 (2)悲伤、 (3)死亡、 (4)痛苦、 (5)黑暗、 (6)不虔敬的人、 (7)罪、 (8)圣殿、 (9)太阳或月亮,及 (10)亚当犯罪所带来的咒诅(创3:14~19)。 天堂所有的是: (1)圣徒、 (2)生命水的河、 (3)医治的果子、 (4)神的羔羊、 (5)敬拜、 (6)羔羊及新妇的婚筵、 (7)神敞开的脸,及 (8)公义的日头。 天堂是基督所居之处,与神人相交是永恒的福乐。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曾试着表达信徒在天堂中的喜乐,他写道:『圣徒将会在爱海中畅游——永永远远地沉浸于神无穷明亮、温和与甘甜的爱中;永永远远,充充满满地得着光,并且被光环绕,又永永远远地将光反映回真源头。』 圣徒不但在天堂享受与神和救主的相交,我们也相信,我们在地上所认识的圣徒,在天堂上也会相认和相交。天堂是所有美事的汇聚。 在天堂的福分有不同的程度。保罗以星星作比喻来说明这点,众星在同一个天空中,但亮度有别。关于福分有几件事需要说明。 第一,所有星星都在照耀,这表示,天堂没有不愉快的事:每个人都蒙福,而且所蒙之福将远超我们的想象,连最有洞见的心思也想象不出来。 第二,基督救赎的工作对所有圣徒都有同样的功效。 第三,信徒所作蒙奖赏的『工』,其本身并没有功效,全是因神愿意按善工赏赐我们,而神这样做,全是因为基督的缘故。地狱最恐怖的地方就是它是永远的,而天堂叫我们最感喜乐的,也是它的永无穷尽。死亡,这个终极的仇敌,将永远消失,路加福音二十章34至38节也向信徒保证,这个天堂的赏赐是永恒的。 天堂所带来最大的喜乐是,我们得见神的面,而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喜乐,是藉灵魂的眼睛看见的。神是灵,因此祂的选民将在灵里亲眼看见祂。这是基督为祂子民所赢得的赏赐,让祂的儿女可以享受。 总结 1.天堂中没有任何会带来痛苦和死亡的事物。 2.天堂是一个没有罪,也不受罪影响的地方。 3.天堂是信徒享受与基督直接同在的地方。 4.天堂的福气包括能看见神的面,这是我们今生所没有的。 5.天堂是永远享受神赏赐的地方。 6.地上没有任何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减弱我们将在天堂享受的丰满喜乐。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基督教真理,都是来自神的启示。启示(reveal)是『揭示』(unveil)之意,就是移开隐藏东西的盖子。 当我的儿子渐渐长大时,我们每年都为他庆祝生日。我们从电视节目中得到灵感,决定与其墨守成规每年送他一份礼物,不如自创一个家庭的送礼方式:我把礼物藏在秘密的地方,例如抽屉内、沙发下,或椅子背后,然后问孩子说:“你可以选择要我口袋中所有的,或是藏在抽屉内的东西。”等他决定好之后,送礼游戏的高潮就开始了。我会把三样大小不同的东西放在三张椅子上,每张椅子上都盖着毛毡——一张椅子上放了一份小礼物,另一张上放了那份特别为他预备的大礼物,第三张椅子上则放了一根拐杖,是他在七岁那年断了腿时用过的。 连续三年,儿子选的都是放拐杖的那张椅子!(但我也总是让他用拐杖换取生日礼物。)第四年,孩子立定心志不要一不小心又选到拐杖,;但这一年,我却出了一个新花招,把大礼物与拐杖放在同一张椅子上,并且故意让拐杖的顶端露在毛毡之外。孩子看见拐杖,自然不选那张椅子,但这一回,他又输了!这游戏最有趣的地方是让你猜藏宝地点,但那全是凭空臆测,是毫无根据地揣摩。如果不拿开毛毡,礼物就是隐藏着的,无从揭晓宝物是什么! 我们对神的认识也是如此,凭空臆测神是愚不可及的。我们若想按真理认识神,就必须仰赖于神向我们启示祂自己。 圣经指出,神用不同的方法来启示祂自己:祂在自然界中,或透过自然界来展示祂的荣耀;祂在古时借着异梦和异象启示自己;祂的天命在历史中显明:又透过所默示的圣经启示自己。神启示的顶峰,显示在耶稣基督降世为人——也就是神学上所谓的道成肉身上。 希伯来书的作者说: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来1:l~2)虽然圣经说,神多次多方启示祂自己,但我们必须了解,神主要的启示可分两种——一般性的启示和特殊性的启示。 神的一般性的启示 一般性的启示之所以称作『一般』,有两个原因: (1)内容是一般性的; (2)对象是一般性的: —般性的内容一般性的启示让我们知道神的存在。 诗人说:诸天述说神的荣耀。(诗篇19:1)神的荣耀透过祂手中的作为显明出来,既清楚又明确,是受造之物不可能看不出来的,这种启示显明了神的永能和神性(罗1:18~23)。但是自然界的启示并不是神全部的启示,它并没有将圣经中关于神是救赎之神的启示,向我们展示出来,不过自然界所显示的神,正是圣经中所启示的神。 虽然不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读过圣经,或听过圣经所宣讲的福音,但来自自然界的启示,却在每时每地照耀着每一个人;神一般性的启示是天天可见的,神从来不缺乏见证,这个肉眼可见的世界有如一面镜子,反映出造物者的荣耀。世界是神的舞台,神是台前的主角,幕帘从来不落下,不会把祂遮蔽。我们只要一瞥自然界,便知道它不是从自己生的。世间并没有所谓的“大自然之母”这回事,因为大自然没有任何创造生命的能力,大自然本身是没有创造力的,创造生命的能力来自大自然的主宰——神。把大自然视作生命的始源,是混淆了受造物和创造主的角色。膜拜自然界,就等于膜拜偶像,是神所憎恶的。 因着一般性启示之功,人人都知道神的存在。无神论者是把明明可知道的真理全然否定了,所以圣经说:“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14:1)当圣经称没有神的人为愚顽人时,就是对无神论者作出道德的审判。圣经所谓的愚顽,不是指智能低或缺乏智慧,而是指人的不道德。既然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那么否认神便是愚昧至极。 不可知论者与无神论者一样,也不肯接受一般性的启示,但他们的态度没有无神论者那么尖锐。他们没有直接否定神的存在,只是认为判断神存在与否的证据不足,于是把问题搁置一边,不去下判断,也不下定论。但是按照一般性启示的清楚亮光,不可知论的立场和无神论者的敌对态度比较起来,同样均是神所憎恶的。 然而对于任何一个愿意开放心灵和思想的人来说,神的荣耀——从诸天中无数的宇宙,到构成最小分子的次原子粒子——都是极为奇妙,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所事奉的,是一位何等奇妙的神! 总结: 1.基督教是一种启示性的宗教。 2.神的启示是一种自我显现(self-disclosure)。神主动除去了妨碍我们认识祂的帕子。 3.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测度去认识神。 4.神在历史上曾透过各种方法显明祂自己。 5.一般性的启示是赐给全人类的。 6.无神论和不可知论,都是建立在否定人所共知的真理上。 7.人的愚昧来自对神的否定。 8.人的智慧来自对神的敬畏之心。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瑞士神学家巴特(KarlBarth)在美国讲学时,有一个学生问他说:『巴特博士,在神学研究中,你觉得最深邃的道理是什么?』巴特思索了一会儿,回答说:『耶稣爱我我知道,因有圣经告诉我。』(一首儿童圣诗歌词)学生们面对这个平凡的答案,禁不住咯咯地笑了起来,可是当他们发现巴特竟是那么认真不苟地在回答时,笑浪声便开始显得不自然。 巴特用一个很平凡的答案,去回答一个极深奥的问题,为要引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1)在最平凡的基督教真理里,包含着极深邃的内涵,足够让最优秀的头脑穷其一生之力去寻索。 (2)再深邃的神学认知,也永远超越不了一个小孩子对神属性之奥秘和丰富的理解程度。 加尔文用的是另一种比喻,他说神是用孩提的语言向我们说话。父母怎样用『儿语』对婴孩说话,照样当神与我们这些低等凡人沟通时,祂也纡(yū)尊降格,用孩提的语言向我们说话。 没有人有完全认识神的能力,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障碍,使我们不能完全并透彻地明白神——我们是有限的受造者,而神却是无限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有限的人如何能理解无限的神呢?中古世纪的神学家有一句格言,成了日后一切神学研究的金科玉律——,『有限的不能掌握(或包容)无限的。』显而易见,无限的个体永远不可能挤进有限的空间里。 这个格言传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正统基督教教义,就是神的不可捉摸(incomprehensibility of God)。这个名词乍听之下可能会引起人的误解:如果说有限的不能「掌握」无限的,那么我们对神不是便一无所知了吗?如果神超越人的理解程度,那岂不是说,我们一切的宗教讲论都不过是神学上的胡言乱语,我们的信仰只建筑在一个给未知之神的祭坛上? 当然不是这样,神的不可捉摸并不表示我们对神一无所知,而是说,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是局部的、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或透彻地认识神。神透过启示向我们显示有关祂自己的事,这样的知识既真实、又有用。我们只能按照神所选择启示祂自己的程度去认识祂,有限的也能『掌握』无限的,但有限的永远不能把无限的『囊括』在指掌之中。我们对神的理解永远都是不完全的。 圣经这样说:『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申29:29)马丁路德指出,神有两方面的事——隐秘的事和明显的事,有些与神有关的知识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我们只能从神已启示的亮光中去认识祂。 记住∶ 有限的不能包容无限的无限的 隐藏的事=神隐藏的层面 明显的事=神已启示的层面 总结 1.即使在最平凡的基督教真理中,也包含了极深邃的含义。 2.无论我们的神学知识有多深,我们永远都不能全然理解有关神的本质和属性的奥秘。 3.没有人能完全认识神。 4.有关神的不可捉摸之教义,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认识神,而是说我们对神的认识因受人性的限制,所以是有限的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们能向神说话。神是借着圣经以言语方式向我们说话,神也借着祂明显的天命以非言语方式向我们说话,而我们则借着祷告与神相交。贺治(CharlesHodge)说:“祷告是我们的灵魂与神谈话。借着祷告,我们向神表达尊崇和敬畏;借着祷告,我们敞开自己的灵魂,向神认罪;借着祷告,我们倾出心中的感恩,并向祂祈求”。 从祷告中我们亲身经历神及祂的大能,祂听我们,也回应我们。圣经教导我们神全权预定一切,但也同时教导我们祷告的功效。这二者并无矛盾,因为神能够同时命定事情的结果和成事的方法,而祷告就是神使用来成就祂全权旨意的一种方法。 祷告只可以向神发出,可向三位一体的神,或是向三位一体中的任何一个位格祷告。若是向受造之物祷告,便等于在拜偶像。 正确的祷告有几项先决条件: 第一就是当诚心。空洞和不诚心的祷告,是对神的一种侮辱。这种祷告绝不代表敬虔的宗教操练,而是得罪神的行为。 第二就是存着敬畏的心。祷告时我们必须记得是向谁说话,如果我们以随便而轻怱的态度向神说话,一如和世上的朋友谈笑一般,便是轻慢神。世人在君王面前必须庄重谨慎,更何况我们来到至高神面前。 第三项先决条件与前两项也类似,就是谦卑的态度。我们不单要记得祂是谁,也要记得我们是谁和自己的身分。我们是神所接纳的儿女,但也是有罪的受造者。祂邀请我们放胆地来到祂面前,但绝不是骄傲地前来。 神教导我们要本着虔诚和热切的心寻求祂,但同时也要我们顺服祂。说愿你的旨意成就,并不是没有信心的表现。我们祷告的信心,必须包括相信神听祷告,而且也相信神愿意回答我们的祷告。当神不应允我们的祷告时,这种信心则能使我们信靠祂的智慧。每一个向神祷告的人,都应该完全地信赖神的智慧和祂的恩慈。 我们奉耶稣的名祷告,因为我们接受祂是中保。祂以大祭司的身分为我们代祷,而圣灵则是我们祷告的帮助者。 学习祷告时应记着以下几个英文母(ACTS)所代表的意义: A=Adoration 赞美 C=Confession 认罪 T=Thanksgiving 感恩 S=Supplication 恳求 我们可藉这四个英文字母,将所有祷告的内容都包括在内。 总结 1.祷告乃是与神相交。 2.祷告只可以向神发出。 3.祷告必须存着诚心、敬畏的心和谦卑的态度。 4.神命令我们必须恳切、恒久地祷告。 5.有信心的祷告乃是全然相信神的智慧与恩慈。 6.ACTS这四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可帮助我们学习祷告。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有一次,我在美国费城路上遇见一个年轻人,他问我:『你得救了没有?』我回答说:『是从什么中被救出来呢?』他听后竟然语塞。也许他对自己问别人的这个问题没有仔细想过。我当然不是从那些在路上截住我问:『你得救了没有?』的人手中被救出来。 有没有得救是圣经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圣经的主题就是救恩。耶稣尚在马利亚腹中时,已被称为救主:救主与救恩是分不开的,救主的任务就是拯救。 但我们还是要问,我们是从什么中被救出来呢?圣经中救恩的定义是广阔和多元的。救这个简单的动词是『从危险或可怕的处境中被救出来』之意。当以色列人从敌人手下逃离时,人说他们得救了;当人从命危的灾病中康复时,他们经历到得救;农作物逃过水旱灾,结果也可说是得救。 救恩一词的用法也差不多。在拳赛中,如果在裁判数到十之前,比赛便结束了,我们会说:『钟声救了那位拳手。』救恩是指从某种灾祸中获救。但是圣经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使用此词,用以说明我们最终从罪中得到拯救,并与神和好。若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救恩则是指从最后的那场灾祸——神的审判——中获救。这终极的救恩是由基督完成的,即『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帖前1:l0)。 圣经清楚指出,将来有一天全人类都要在神前受审判,将自己的一生在神面前说明。对很多人来说,这个主的日子将是黑暗一片。那一日,神要对恶人和不知悔改的人,倾下祂的忿怒,那将是最后一次的大毁灭,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最可怕的一场大灾难。能从神所命定一定会临到世界的忿怒中获救,那才真正是终极的得救,这就是基督以救主的身分为祂子民所施行的拯救。 在圣经中,救恩一词不但有多重的意思,也用多种时态来表示。此字的动词救,在希腊文几乎用过所有的时态来表达:我们在神创立世界以前已经被救(过去式):我们是因着神过去在历史上的作为以致得救(过去进行式):我们因蒙神称义,现今是得救的(现在式):借着成圣的过程,我们不断地蒙神拯救(现在进行式):当救赎之工完成时,我们在天上都将得救(未来式)。圣经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态谈及救恩。 有时候,我们用今天所蒙的称义来表达目前所享的救恩;但有时我们又把称义视为整全救恩秩序或计划中特定的一步。 最后,我们还必须了解圣经对救恩所持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救恩是由神来的,它绝不是出于人的作为。人类无法自救。救赎乃是神的作为,需靠神来完成和实践。救恩不但属于神,也是出于神。是神自己救我们脱离祂的忿怒。 总结 1.救恩的广泛意义就是『从可怕的处境中获救』。 2.最终的得救是指从神倾下忿怒的最终灾祸中获救。 3.圣经用救恩一词时,以几种不同时态来说明神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救赎工作。 4.称义有时可当作救恩的同义词,有时又被视为是神整个救赎计划中的一环。 5.救恩属于神,也出于神。 思考经文: 结36:26~27 番1章 约3:16~17 罗1:16~17 林前1:26~31 帖前1:6~10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近年在西方社会兴起了不少运动——诸如新纪元运动、东方宗教和非理性哲学——它们对人的认识造成很大的危机。又最近有一种新的神秘主义流行,以高举荒谬作为宗教教理的标志,这种流行之说,我想可用一句禅宗佛教徒的格言来形容:“神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神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在乍听之下好像包含很深的哲理,教人冥思苦想,仍无所得,因为这句话本身违反了正常的理性,因此看来莫测高深,引人入胜。其实经过精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句没有意义的话。 不合理性的思想是头脑混淆的表现,是因为与真理的主宰不和谐才导致的,而真理的主宰绝不是制造混淆的主宰。 建基于圣经的基督教,很容易被这些高举非理性的思想所困扰,因为基督教并不讳言,圣经中也包含了似非而是之说与各样的奥秘。由于似非而是、奥秘与矛盾三者之间的界限很难区分,因此把它们弄清楚,是十分重要的事。 但我们在探索神的深奥时,必会感到茫然,因为没有任何血肉之躯可以完全测透神。圣经所启示有关神的真理,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明白,但却知道这些都是真的。举例来说,我们人类没有足够的参考点可借之用来了解神的三位一体,或基督的神人二性。这些真理虽然都是确切的,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高不可攀”,远超过我们理解的范围。 对自然界我们也会遇见类似的问题,我们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但并不理解万有引力,也不会试着运用非理想或矛盾对立的语句去解释它。我们都同意,运动是实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它的本质是什么,却困扰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几千年。有太多关于实体的的奥秘,使我们难以理解的,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应跃进荒谬。无论对宗教或科学而言,非理性主义都会带来致命的伤害;事实上,它是真理的杀手。 已故的基督教哲学家克拉克(Gordon H.Clark)曾如此为似非而是(Paradox)一词下定义说,这是“伤脑经的痉挛(jìng luán)”。他借着这句诙谐之言指出,有时人们所称为似非而是的事,其实是因为思想没有条理的缘故。不过,克拉克也并不否认似非而是有其合法的地位和功能。这个名词的英文Paradox源自希腊文,含有“看来”,或“似乎”之意。似非而是对我们是难以理解的,因为乍看之下它“似乎”十分矛盾,但经过主耶稣说:“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太10:39)既是一例。表面上看来,它有点像“神是一个巴掌拍不响。”那句话一样自相矛盾,但耶稣真正的意思是,人若在某个层面上失去生命,就可在另一个层面上得着生命;由于这种得和失,是在不同层面上,因此并不矛盾。这就如我可以同时是某人的父亲,也是某人的儿子一样,所指的显然是不同层次的关系。 由于似非而是一词已久被人误当作矛盾一词的同义词,因此有些英文词典,甚至把这个字解作矛盾一词的第二个释义。其实,矛盾乃是指一种违背传统的非矛盾定律(law of noncontradiction)的看法。非矛盾定律指出,A不能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方面,既是A又是非A;也就是说,一件事物不能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方面,既是其本身又不是其本身。这是所有逻辑定律的基础。 没有人能理解矛盾,因为矛盾在本质上是不可理解的,连神也不理解矛盾。但神肯定能认出矛盾的本质——就是错谬。矛盾一词的英文(contradiction)源自拉丁文,意为“对立的言论”。神若说话矛盾,他就等于没有思考能力,而且一口两舌。认为真理的主宰说话矛盾,是对神莫大的羞辱,也是恣意的亵渎。说话矛盾是撒谎者——那藐视真理的说谎者之父——才会使用的伎俩。 了解奥秘与矛盾之间的关系,可帮助我们减少对二者的混淆。我们只是不明白奥秘,但我们是不可能明白矛盾。奥秘和矛盾的共通点,是二者都有不可理解的成分。我们现在还不明白奥秘,是因为我们缺欠认识奥秘所需要的资料和视野,但圣经应许,有一天在天上我们可得着认识现今奥秘的亮光;只要再多一点亮光,我们就可以明白现在所不明白的奥秘。至于矛盾,无论是天上或地下都没有足够的亮光能帮助我们明白它! 思考经文 太13:11;太16:25;罗16:25-27;林前2:7;林前14:33 总结 1. 似非而是表面上开俩是矛盾的,但仔细考察后便有答案。 2. 奥秘是我们现在尚不知道的事,但日后必有答案。 3. 矛盾是违反非矛盾定律的看法,它是神和人类,今生或来世都没有办法解释的。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耶稣为童女所生的教义,指出耶稣的出生是神迹性受孕的结果:童女马利亚靠着圣灵的能力,无需为人父者,怀了一婴孩。基督这神迹性的诞生,正证明了祂拥有与众不同的本质。祂由女子所生,这说明了祂具有人性,是我们中间的一份子,但又和我们不完全相同,我们是带着原罪出生,但基督没有原罪。 耶稣为童女所生一事也和基督的神性有关。虽然神也可以循别的方法进入世界,但这神迹却显明了基督的神性。天使迦百列向马利亚的宣告,显明了这一点,当天使告诉马利亚,她将要生子时,马利亚十分困惑地对天使说:『我没有出嫁,怎么有这事呢?』(路1:34) 迦百列对马利亚的回答,使我们对童女生子一事有了更确切的理解:『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神的儿子』(路1:35),接着,天使又说:『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路1:37) 现代科学化的人工受孕,是非神迹式的一种受孕方式。一般来说,除了人工受孕外,一个胎儿的成形,只要透过正常普通的肉体关系就会发生,这是很平常的事。如果一位女子未与男子发生性交而受孕,这不但违反了生物现象,而且显然违反了自然定律。 马利亚的孩子不是单由马利亚而生的,孩子的『父亲』是圣灵。路加福音说到,圣灵临到马利亚身上,祂的能力荫庇她,这正回应了圣灵在创世时借着运行而成就的工作,也说明了这个婴孩的出生是特别的,祂的父亲是神自己。 通常不相信耶稣为童女所生的人,也不会相信耶稣是真神的儿子,因此之故,耶稣为童女所生可视为一个分水岭的教义,将正统信仰的基督徒与不信耶稣复活与救赎的人,分离开来。 总结 1.圣经清楚且毫不含糊地教导童女生子的教义。 2.耶稣从女子所生的事实显明耶稣的人性,和耶稣是新的亚当和第二个亚当。 3.耶稣并非从具人性的父亲所生,这显明了祂拥有神儿子的神性本质。 4.不相信耶稣为童女所生的人,通常也不会相信圣经中超自然或神迹性的成分。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律法主义(1egalism)是与废弛道德律主义(即反律法主义)相对的另一个异端。废弛道德律主义否定律法的价值,而律法主义则高举律法过于恩典。耶稣时代的律法主义者是法利赛人,耶稣对他们的责备很强烈。律法主义的基本错误就是相信一个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进天国。法利赛人相信因着自已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且谨守律法,理当成为神的儿女。这种律法主义由其核心来看,就是否定福音的功效。 律法主义的精神是严格遵守律法的字句,而忽略律法的精义。法利赛人把律法条分细析,使自己觉得一切都能遵守,年轻财主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他问耶稣怎样可以得着永生,耶稣吩咐他要遵守诫命,而这年轻人则觉得自己一切都已经遵守了,但耶稣却向他显明,他除了真神以外,还在事奉另外一位『神』——财富。所以当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太19:21)这年轻财主就忧忧愁愁地走了。 法利赛人还犯了另一种形式律法主义的错误:他们在神的律法以外,又加上自己的律法;就是将自己的『传统』视作与神的律法同等。他们夺去别人的自由,把神已解除的枷锁重新加诸别人身上。这种律法主义并不单是法利赛人所独有的,也出现在每一世代的教会中。 律法主义常常是因反对废弛道德律主义而产生的过激反应。为了防止自己或别人落入废弛道德律主义的放纵生活中,我们会为自己竖立起比神还严格的要求。结果这种律法主义为神子民带来新的暴君。同样地,各种不同形式的废弛道德律主义也是对律法主义的一种反弹,它号召人从各样的压迫中出来,疯狂地追求道德自由。基督徒虽然要保障自己的自由,但我们要小心,不要把自由与放纵混为一谈。 律法主义的另一个特色是过分看重末节小事。耶稣责备法利赛人忽略律法中重要的事,却追求末节(太23:23~24)。这种趋势也一直是教会的威胁,我们倾向于高举自己所拥有的敬虔,却忽视自己的恶行,并将之视为不重要的小事。举例说,我们会为着不去参加舞会而自觉十分属灵,却把自己的贪婪视为小事。 要想由律法主义和废弛道德律主义中脱身,我们只有认真研读神的话。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讨神喜悦,什么是不讨祂喜悦的事。 总结: 1.律法主义是从与废弛道德律主义相反的方向来扭曲神的律法。废弛道德律主义←——神的律法——→律法主义 2.律法主义将人的传统视为与神的律法同等。 3.律法主义在神使人得自由的地方,却再度把人捆绑起来。 4.律法主义过分看重末节小事,反而忽略律法上更重要的事。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每一个基督徒都是神学家,因为我们经常在学习有关神的事。虽然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被称为神学家,但是不管是好是坏,我们依然是神学家。但坏的神学非同小可,《彼得后书》警告我们,异端对神子民是有毁灭性的,且是亵渎神的。它之所以有毁灭性,是因为神学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层面。 圣经指出,人心之所思是真我的表现。乍听之下,好像圣经作者说错了。他们是否把心与脑混淆了?因为我们是用脑子思想,而用心来感觉的。到底人心之所思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它是指人慎思后而有的想法。人有不少思想只是头脑一时所产生的,并没有进入内心。只有我们内心里那些最深处的思想,才能塑造我们的生命。我是我所思,所以当我们的思想败坏时,生活也跟着败坏。 人可以无误地背诵信经,神学考试得甲等成绩,但是生活并不敬虔。我们可能拥有健全的神学思想,但却过着不健全的生活。健全的神学不足以使我们生活敬虔,但健全的神学却又是敬虔生活的必要条件,因为我们若不明白真理,怎能行出真理呢? 基督徒不能逃避神学,而每个基督徒也都有他自己的神学思想。问题不在于我们想不想有神学,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拥有健全的神学?我们所信的教义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史鲍尔(摘自《神学入门》序言)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一、简介 几年前,来自波士顿北部戈登—康维尔神学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教授,大卫·卫尔斯(Dr. David F. Wells)博士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如同一颗炸弹投在了美国神学界里。书名为《无地容真理》 (No Place For Truth)。在我看来副标题是很重要的——《福音派神学到底发生了什么?》(Whatever Happened to Evangelical Theology)。这本书在神学界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卫尔斯博士表达了他对当今教会认信神学之死(the demise of confessional theology)的关心。 我想用这本书的一段话来开始我们这个系列课程的学习。他(卫尔斯博士)如此说:在教会生活中神学的消失是显而易见的。但奇怪的是,要去证明这一点却也不容易。在福音派圈子里这一问题十分明显,例如空洞的敬拜流行,由以神为中心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信仰偏移,随着这偏移而产生的心理学化的讲道,信仰确信的腐蚀,严重的实用主义,对文化提出尖锐思考的无能,在非理性中的纠缠不清。 二、改革宗神学是神学 最近我在费城参加了一次会议,叫作认信福音派联盟(Alliance of Confessing Evangelicals)会议。会议第一次召开的原因就是卫尔斯博士的这本书。这个联盟组织致力于呼召教会回归到她原有的认信根基之上,好使教会明白基督教是有神学的。 今天开始的这个系列讲座,其目的是要提供各位一个框架,来学习这个被称为“改革宗神学”的本质,并与历史上其他基督教分支作以区别。我们没有时间深入到其中的细节,但是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改革宗神学中最主要的一些神学观点。 首先,第一点是:改革宗神学是神学! 我知道这听起来似乎是一句废话。但我想要说明的是,在“宗教”与“神学”之间的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区别。这个想法源自于几年前我的个人经历。当时美国中西区一所基督教大学邀请我去演讲,正值当时他们的校长空缺又在进行自我评估。他们邀请我去演讲一个题目:什么是基督教大学。那天负责人带我简单参观了一下学校。当穿过办公楼的时候,我发现一间办公室门上写着:宗教系(department of Religion)。我也没说什么,只是把这事记着。当天晚上,在我演讲之前,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我说:“今天下午参观时,我发现这里有一个宗教系。我想问,这个系是一直叫这个名字还是后改的?”当时在后排一位年长的教授举手回答道:“这个系原来叫神学系(department of theology),大概30年前改名叫宗教系。”我就接着问:“请问为什么要改名呢?”他不知道。我就问其他人,他们猜可能改成宗教系之后学生会比较容易把学分转到其他大学去云云。于是,我就从这个问题开始,讲什么是基督教大学,什么是基督教教育。那天晚上,我提醒他们在宗教学和神学之间有着极大的本质区别。 神学、人类学 现在,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简单的图例,用来解释信仰的两种途径。第一个我称其为神本途径(以神为中心),第二个我称其为人本途径(以人为中心)。这里我画了个圆里面写着“神学”,下面连着小圆里面写着“人类学”(anthropology)。这个图的意思是,在神本的途径中,研究人类的学科——人类学置于神学之下。这个图基本上反映了中世纪时期大学课程的编排方式,在当时神学被称为科学之后(the Queen of sciences)。其基本思想就是,所有科学都必须置于对至高真理的探索之下,而对至高真理的探索就是对上帝本性和属性的研究。换句话说,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应该在认识上帝的基础上进行。因为人是上帝造的,我们是上帝形象的承载者(image-bearer),要正确理解何为人,我们必须先研究那个蓝本(prototype),而不只是一直盯着蓝本的映象。 人类学、宗教学 我们来看人本途径是怎么一回事。我又画个圆里面写着“人类学”,在“人类学”下面有个小圆里面写着“宗教学”。什么意思?如果我们今天踏入世俗的大学里学习宗教学,通常该学科是放在社会学(sociology)或者人类学的院系之中。这两个图所要说明的区别乃是:研究神学首要的是研究上帝本身;而研究宗教是在研究一些特定群体的行为。 我们看到全世界有各式各样的宗教。宗教人士一般都会涉及一些特定的事情,比如祈祷啦,崇拜啦,献祭啦,歌唱啦,奉献啦之类等等,这些都属于人类宗教的外部标志。当我们从人本的角度去研究宗教时,我们是要去考察那些对超自然有某种信念的群体在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中的特定行为。 三、改革宗神学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我说改革宗神学是神学,不是宗教,我所强调的意思乃是说,改革宗神学不是一种可以通过研究人类活动就能定义的行为方式(Reformed theology is not simply a way of behaving that we can determineby studying the affairs of men)。事实上,改革宗神学是一整套以上帝为中心的信仰系统(belief system),其中包括了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中,有些流行的习语或格言。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话:信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要诚。这个观念背后的意思乃是说,上帝所关心的只不过是我们是否诚心献身宗教(sincerely religious)。可这绝非是圣经的观点。圣经说人疯狂的献身宗教(偶像敬拜)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人类是宗教性的活物(homo religiosus),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宗教。当犹太人被上帝呼召出来分别为圣,他们并不是当时地球上唯一拥有宗教的民族。周边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但是当上帝与祂的子民立约,呼召他们成为圣洁,分别出来的时候,在律法开头清楚明确地宣告: 第一,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3,和合本); 第二,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出20:4,和合本)。 在旧约圣经起头,西奈之约是一个重点,指明了信仰不同于所有宗教。信仰就是聚焦专注于上帝本身。然而我们都知道旧约中记载了以色列民族历史初期所发生的事。 最近在奥兰多有个会议,主题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我在这次会议上邀请大家回顾记载在出埃及记第32章的一次事变。从17节开始:约书亚一听见百姓呼喊的声音,就对摩西说:“在营里有争战的声音。”摩西说:“这不是人打胜仗的声音,也不是人打败仗的声音,我所听见的,乃是人歌唱的声音。”(出32:17-18,和合本)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画面,摩西刚从西奈山上回来,他曾在山上与上帝独处,面对面的交谈。当他从山上下来的时候,遇见了约书亚。约书亚见到摩西说:我听到从营中传来很大的响声。他的直觉首先猜到的是可能在打仗。因为他听到成千上万的人呼喊的声音。但是等一下,这既不是打胜仗的声音,也不是打败的声音,我听见的,竟然是歌唱的声音!当他们挨近以色列会众时,这一大群会众正在为他们的宗教仪式聚集,正在歌唱庆祝他们的宗教。而在庆祝的中心却是一只金牛犊……就是这百姓一边威吓一边恳求,求大祭司亚伦给他们造的,好叫他们能像其他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的神明。他们要的是一个摸得到(tangible),看得见的神,他们要的是一个与时俱进(contemporary)的神,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relevant)的神,一个能让他们兴奋的神。而亚伦,这位上帝亲自膏抹的大祭司,超过这些人所求所想的,给他们造了一只金牛犊。 与此同时,我们记得摩西正在西奈山上与上帝相交。摩西虽然不知道山下发生什么,但是上帝都知道。我们来听听上帝对摩西说的话,从第7节开始:耶和华对摩西说:“下去吧,因为你的百姓,就是你从埃及地领出来的,已经败坏了。他们快快偏离了我所吩咐的道,为自己铸了一只牛犊,向他下拜献祭,说:‘以色列啊,这就是领你出埃及地的神。’”(出32:7-10,和合本)这些民众正是在进行宗教活动,可是他们所庆祝的宗教是一个属世的宗教。他们庆祝的宗教扭曲败坏了上帝的真实属性,他们的神学离开了对上帝真实荣耀的敬拜,转而敬拜人手所造的。上帝对摩西说,看看他们吧,他们在拜一只牛犊,他们还说那就是带他们出埃及的神。好像他们自己手造的牛犊能拯救他们脱离一切的灾祸。他们向牛犊祷告,献祭,敬拜。而这牛犊耳聋、哑巴、看不见、动不了,不是全能,而是无能!但(在这民心里)它却是永活上帝的替代品。 在罗马书第一章中,使徒保罗告诉我们上帝已经藉着所造之物显明祂自己,如此清晰明显,这世上每个人都知道上帝的永能和神性。然而,人类犯的最根本的罪就是把对上帝的认识压制下去。如同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的,他们阻挡(压制)真理,却抱着不义不放(罗1:18,和合本)。他们用虚妄代替真理,服侍受造物却不敬拜创造主。他们用堕落败坏的受造物代替那不能朽坏,超越万有,圣洁无暇的上帝。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犯的最根本的罪——不单是异教徒、埃及法老或者其他人——是我们基督徒犯的最根本的罪,就是我们倾向于拜偶像。而偶像敬拜当中包含宗教。甚至基督教这个“宗教”也可能成为“偶像”。当我们把上帝从祂真实的属性中剥离出来放在敬拜的中心时,我们就根本不是在敬拜上帝本身。提到改革宗神学的本质,我必须要说,改革宗神学最谨守的一点就是在神学上,就是对上帝的知识上。 朋友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在说神学不重要的时代。这正是卫尔斯博士在《无地容真理》一书中所谴责的问题。人们喜欢的是感觉,心理学辅导,温馨的团体,归属感,使自己感到有价值;而神学是造成分歧,产生争论的东西。所以人们说我们不要神学,不要教义,我们只要生命。但改革宗神学的核心就是要申明一点:神学本身就是生命!因为神学就是认识上帝的知识!若我们真心要归正我们的生命,那么世上再没有比认识上帝的知识更重要的知识了! 这就是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在天主教的主教团里有各样的丑闻,在罗马天主教的人民中,在抗罗宗的人民中,都有不道德的问题出现。当时路德说伊拉斯谟批评教宗的淫威,而路德是批判教义。路德当时也承认,他说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的人民中有各样可耻的行为,但是最首要的是合理清晰的认识上帝。因为,如果我们不先在基督认识人性最完美的样式和形象,我们的生命就永远不可能会归正,我们的生命也永远不可能被带到与基督同在的安慰中。这就是神学的重中之重。 所以,让我们开始吧!清楚的明白,改革宗神学是神学,是一个要渗透到整个生命的神学。 大公,福音派& 改革宗 一、改革宗神学是一个系统神学 最近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未知恩典》 (Grace Unknown),副标题是《改革宗神学的核心》(the Heart of Reformed Theology)。我打算按着这本书的结构来进行这个系列的课程,当然书里的很多细节我们无法在这里花时间来讨论。 在第一讲中我们提到,改革宗神学是神学。现在我要进一步说:改革宗神学是一个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让我一生倍感荣幸的一件事,就是能够在神学院里面教授系统神学这门课。我非常清楚在当今这个时代,例如存在主义哲学(existential philosophy)的出现,已经对“系统”这一观念产生反感和过敏((antipathy and allergy)。有时这种反感有不错的理由,一些人会关心这是否意味着有人拿来一套哲学系统,把它套在圣经上,把圣经强迫地装进这个系统里。虽然系统化的思想方式可以一直沿着教会历史追溯的,甚至在启蒙运动中也是如此,例如现代科学方法(modern scientific method)。当时的哲学家们主张一种称为分析方法(analytical method)的科学研究方法,通俗的讲,就是探索事物之间的逻辑(the logic of the facts)。人们用这种方法探索物质世界当中各个细节,范围波及宇宙,尽其所能获得一切数据,收集之后,人们就试着从这些数据中寻找其中的意义,理解各部分是如何结合起来。 系统神学与其相似。我们并非拿着先入之见来套圣经,而是先静听上帝的话,整全详细地了解圣经,然后再尝试辨认出各个真理之间是如何结合的。因为系统神学的预设前提乃是:全本圣经是一致的(the Bible is coherent)。虽然上帝向我们启示了如此之多的真理,但所有真理都在祂自己的位格和属性里统一起来。 实际上,在教学中我们使用一些专题研讨会(seminar),就是学生开放讨论。在研讨会里,我们会从系统神学中某个具体的教义开始讨论。你会发现在很短的时间内,讨论已经离最开始的那个教义很远了,就像沿着踪迹追兔子一样。我提醒学生们,这些问题都是应该问的,因为在其中不断涌出我们所学习的各个教义。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基督教神学当中每个教义,都以某种方式与其他的教义相结合(Every doctrine of Christianity touchesevery other doctrine in some way)。整个基督教信仰的各个部分都紧密地、复杂地相互关联交织在一起(The whole of Christian faith is intimately andintricately related)。 其实,有件事从未间断地一直使我感到惊叹不止,就是圣经当中提到如此繁多的事情,跨越了如此久远的年代,精细到如此微小的细节,然而她竟然如此匀称一致地交织结合,浑然一体。当我们说改革宗神学是系统神学,我们并不是从外面找来一个系统硬套在圣经上,而是尽力从圣经里面发现原本就存在其中的一致的教义系统,好明白各部分是如何结合的。 二、改革宗神学的反合性 改革宗神学存在一个反合性(paradox)。在我的系统神学课里,我们一般会最先学习一个称为“真正的神学”(theology proper)的神学,这不是为了区别于“不是真正的神学”。“真正的神学”指的是上帝的教义(doctrine of God),区别于罪的教义(doctrine of sin)或者称义的教义(doctrineof justification)等等其他教义。这个教义是专门研究理解上帝的本性和属性。 学习这个教义时,我会对学生们说,如果我们读改革宗的信仰告白,看它们如何表述上帝的本性和属性,就算很努力都几乎找不到哪些内容是改革宗独有的。也就是说,不论是循道宗、路德宗、长老会还是其他什么宗派,在这条教义上的内容和主张上都是一样的。我们都会说上帝是永活的(eternal),是肉眼不能见的灵,不变的(immutable),全能的(omnipotent),全知的(omniscient)等等这些属性。所以,从这一方面说来,改革宗神学里关于上帝的教义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这恰恰正是反合性的所在。如果有人问我说,你觉得改革宗神学里哪个部分是最不同于其他神学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哦,就是我们关于上帝的教义。等一下,你把我搞晕了。你刚刚不是才说改革宗神学在上帝的教义上没什么不同之处吗?可你又自相矛盾地说,改革宗神学与其他神学最大的不同就是上帝的教义,你到底想说什么?我看到你们脸上的困惑,让我来解释这个反合性。 上帝的教义,所有基督徒基本上都与正统信经里的教义一致。问题乃是,在其他神学当中,常常发生的是,当人们把注意力从上帝的教义转移到其他一些教义时,他们倾向于遗忘之前所肯定的上帝的教义。结果,上帝的教义就成了众多教义之中的一条,而不是那个有绝对控制力的教义。 举个例子,我这辈子从来没见过一个基督徒会说,我不相信上帝是至高有绝对主权的(God is sovereign)。所有基督徒共有的特点就是甘心乐意承认上帝的主权。但如果我把讨论稍微深入一点,进入到上帝主权与其他教义的关系,比如说,进入到拣选的教义、恩典的教义等,他们很快就会在上帝的本性上出现严重的争议。上帝是否统管一切将要发生的事?上帝是否知道一切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在某件事发生之前,上帝是否已经知道了?就如我们刚才说的,你是否相信上帝的全知的?大部分基督徒都会说相信。但当我们深入探究上帝全知到底是什么意思时,我们所相信的还是同样的意思吗?我们说祂预知万事,是在说祂有某种非凡的感知力能预测未来吗?还是在说祂用权能的命令统管万有呢?这就是上帝的主权与祂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了。 在改革宗神学里,通过不断回到对上帝的教义最根本重要的认识当中,我们总是来检验其他的教义。改革宗神学的核心独有的特点,就是毫不留情地(relentlessly)委身于维护上帝教义的纯洁。 三、改革宗神学是大公神学 改革宗神学不仅是一个系统神学,改革宗神学还是一个大公(Catholic)神学。当我说大公教会(Catholicchurch)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提出抗罗宗或称基督教(protestant)是反对罗马公教的。但是我们必须记得,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抗罗宗所坚持的神学,并不是当时发明出来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次改革(reformation),不是革命(revolution)。其目的乃是努力恢复使徒所传的信仰(Apostolic faith)。事实上,当时参与改革的每个教会,都拥护并接受大公教会的真理,这一真理是被不同地区、宗派、传统的基督徒所接受并认信的。这里的大公教会并不是指罗马公教会(Roman Catholic church)或俄国公教会等某个具体的团体,而是采纳这个词的原意,意为“普世的”,所指的就是普世教会。 大公教会举行过一些非常重要的会议。这些会议是针对当时出现的异端(heresy),处理重要神学争议。例如第四世纪出现的亚流主义(Arianism)异端,第五世纪的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异端等。这些伟大的会议中,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aea) 坚定地拥护并认信基督的神性(deity of Christ);第五世纪的迦克敦会议(Councilof Chalcedon)上,教会公开认信基督同时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上帝。 历史上各个正统基督教团体都共享并承认相信这些重要的教义,例如三位一体,基督神人二性,基督代赎等等。对这些教义都存在于不同宗派的信仰告白之中。循道宗、路德宗、长老会各个宗派都彼此共享大量相同的教义。所有的神学都建立在这些教义之上。所以当谈到改革宗神学与其他神学不同时,我们必须同样清楚认识到彼此之间存在共同的核心教义。 我想请各位注意一点,就是今天当我们谈到改革宗神学时,我们倾向于只谈那个“与其他神学不同的改革宗神学”。有人常说,改革宗神学不就是那五点吗?是的,加尔文主义五要点(five points of Calvinism)的确对改革宗信仰至关重要,这个系列里也会谈到这五点。但是单单只考虑改革宗神学与其他神学的不同,把不同部分当作改革宗神学的全部,是对改革宗神学极其严重的扭曲。我们必须记得这个共同的教义。这基础是我们与其他宗派的弟兄姐妹所共享的,我们同信普世大公教会的信仰。 四、改革宗神学是福音派神学 另外,改革宗神学是福音派(Evangelical)的神学。这是第二个标题。从历史上看,所有福音派教会都属于大公教会,但不是所有大公教会都属于福音派。因为福音派共享大公教会的教义。然而,不是每个福音派教会都是循道宗、路德宗或者长老会等具体的宗派。所以,不是所有福音派教会都属于改革宗,但在历史上所有改革宗教会都是福音派。我们不仅继承了一切大公教会的神学教义,也与抗罗宗的弟兄姐妹同享福音派的传统。福音派这个词的含义在今天同样也被混淆了。就像“大公”这个词一样,在今天,福音派一词是很难定义的。然而在历史上,这种混淆并不存在。 福音派一词形成于宗教改革时期,由改教家们提出的。因为他们相信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并相信藉着此教义恢复了在新约中福音的本来面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围绕着因信称义这个教义展开的,整个运动的重点集中在“什么是福音”(what is Gospel)这一问题上。抗罗宗自称为福音派意思是说,他们为自己贴上了标签,拥护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称义的教义。在16世纪除了路德宗以外,还有许多人相信因信称义是符合圣经的,并且有许多其他教会的传统也源于这条教义。这些传统都拥护并坚信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并相信这是福音最为核心的教义。 我们先不去扩展到其他教义,比如圣礼的教义,教会治理的模式等等。在历史上,福音派当中的传统都共同拥护并坚信另一个圣经权威的教义,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我们会在后面讲到。历史学家会说宗教改革运动的质料因(material cause)是称义的教义,而形式因(formal cause)则是圣经权威的教义。我们知道在宗教改革中有许多分裂的团体。然而在他们中间却有着一个团结一致的核心,这个核心基于两点:唯独因信称义,唯独圣经权威。 五、改革宗神学是改革宗(或称归正)神学 现在,我们进入第三个标签,改革宗,或称归正神学。当我们使用“改革宗”这个词时,我们是在神学分类学(taxonomy)中作进一步的划分。分类学是一种用来分类的科学(a science of classification),我们在生物学(biology)领域使用这种科学,用它划分界(kingdom),有植物界,动物界。所有的植物都在植物界,所有的动物都在动物界。从界继续分为:门、纲、目、科、属、种不同种类,就越来越精细的区分,使我们更清楚了解身边的世界。我们在神学里也用同样的方法。我说过福音派有许多团体,路德宗、循道宗、长老会等等,而他们也在某些方面彼此不同。当我们谈到路德宗,我们会说路德宗的神学是路德神学为特点的,他们同时是福音派的,也是大公教会的。而作为改革宗传统,我们有一些教义是特别针对改革宗信仰的,并不是被其他基督教团体所共有的。所以当我们说某人是改革宗,我们的意思是说,这个人拥护认同改革宗特有的信仰告白(confession),例如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bergCatechism)、比利时信条(Belgic Confession)、威敏斯特信仰告白(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等等,同时他与其他福音派弟兄姐妹共同继承福音派的美好传统,而这些都建立在整个普世大公教会信仰基础之上。 最后,再次提醒各位,千万不要把细分的区别当作改革宗信仰的全部。因为改革宗神学里除了与其他神学区别的内容之外,还包含着与其他福音派团体共同认信的教义,以及共有的大公教会的信仰。我们在这个系列中,将慢慢由浅入深介绍改革宗神学,当我们学习区别的时候,请记得那些区别不是全部。 唯独圣经 一、唯独圣经的字面意义 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这个原则,并不是改革宗神学独有的,而是在整个福音派当中所共持的原则。我们一同看看这个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形式原则(formal principle)——唯独圣经。 某种程度上讲,这个原则是源于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沃尔姆斯议会(dietof worms)上著名的抗辩辞。在那次议会上,路德被传召并被要求撤回他的教导和立场。我们应该记得,在那时的情形下,路德庄严地站在议会当中,如是说:“除非我被圣经的见证或明显的理由说服,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撤回任何话……因我的良心被束于上帝的圣道之下。而违反良心行事既是不应当的也是危险的。这是我的立场(或作我就站在这里),愿上帝帮助我。”这一镜头在电影里或历史书籍里都能看到。尽管当时这段话是正式地在历史上首次上演,但其中所含的观念并不是路德的原创。在前几轮的辩论中,路德几乎是被迫说出这样的话来。当时有一些神学家们力劝路德改变其观点,路德之前说,教宗(pope)可能会犯错,甚至教会议会也可能犯错,但是唯一的,神圣启示的,绝对权威无误的源头是圣经本身。 所以“唯独”这个词放在“圣经”之前,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单单藉着圣经”(by Scripture Alone)。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用“唯独”这个词时,我们所关注的点到底是什么?实际上,这里有不止一个需要考虑的点,它们之间也是彼此影响的。第一,在16世纪当中的一个重要争论是关于神圣启示源头(source of divine revelation)的问题。在当时所有的信徒都相信基督教是被启示的信仰(revealed faith),意思就是说这个信仰的内容是从上帝而来。争论的双方——罗马天主教和抗罗宗,都相信至少在两处上帝亲自启示祂自己。其中之一是在自然界,被称为自然启示(natural revelation),或称普遍启示(general revelation),就是我们熟知的“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诗19:1)。另一处当然就是圣经。两方都坚信圣经是启示,也都坚信被造的自然界也是启示。但是关于“唯独”的争论在于,被称为特殊启示(special revelation)的源头到底有一个还是不止有一个。在抗罗宗这方说,只有一个特殊启示,或称书面启示(written revelation)源头,就是圣经;而罗马教会承认相信有两个特殊启示源头,一个是圣经,另一个则是教会传统。 16世纪的天特会议(TheCouncil of Trent),是罗马教会用来回应路德和抗罗宗所召开的会议。整个会议分为不同的会期(session),经历了好几年的时间。而在天特会议的第四次会期中,罗马天主教宣布,上帝的特殊启示源头是圣经和教会传统。天特会议最后文稿中所使用的拉丁文字,连接圣经与传统的这个字,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拉丁文字et,中文可以对应“和”。 下面是非常复杂的讨论。在20世纪一位圣公会的学者在做他的博士论文的时候,他集中于研究天特会议的第四次会期,而这次会期因为战争的缘故出乎意料地草草结束。所以有一些末节问题尚未解决,也有很多难以解释的地方。但是这位圣公会的学者注意到一点,在天特会议初稿中有如下陈述:上帝的真理是一部分(拉丁文:partim)在圣经中,一部分在传统中。从这可以很明显看出所表达的意思乃是,教会教义有两个独立不同的源头,一个是圣经,一个是教会的历史传统。而当这初稿在会议中被提出后,有两位意大利神父伯努乔和诺基安蒂站起来反对初稿的措辞,他们认为这种措辞削弱了圣经的充足性(sufficiency)。而会议记录恰好在这止住了,我们并不知道会议是如何处理他们的反对意见的。我们所知道的是会议的最终结果是更改了这处措辞。初稿很明显表达双重源头特殊启示的措辞“一部分……一部分”(partim partim)被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和”(拉丁文:et),而这个词很模棱两可,可能指两个独立的源头也可能不是。如果你要问我在哪里能找到改革宗信仰的内容?我会回答有两个地方,你可以在圣经里找到,当然你也可以在教会历史中形成的改革宗信条里找到,因为这些信条是对改革宗教义的总结。只不过因为这些信条和圣经教导是一致的,重复了圣经所教导的,是可以找到相同内容的另一个地方罢了。所以这里的用词也可能是指这个意思,就是上帝的真理首先是在圣经中,然后在历代教会会议所总结的教义和教理中,也可以找的到这些内容的再现。而这样解释的人同样也是持有“唯独圣经”的立场的。 这问题也在现代的天主教学者们中间持续争论,就是对于特殊启示他们到底是有双重源头,还是独一源头。但是不幸的是,罗马教会保守派指出从“一部分……一部分”到“和”的更改,并不是实质意义(substantive)上的改变,只不过是文体风格(stylistic)上的改变罢了。而罗马教会在16世纪确实清楚明了地指明特殊启示是有双重源头的。在20世纪的教宗通谕基本上让这个争论最终定下来了,因为这通谕中毫不含混地指出特殊启示有两个源头。这就是自16世纪以来,在罗马天主教会当中的主流思想。他们认为在教会传统中得到的真理与圣经里的真理有同样的权威能够约束信徒的良心。 二、唯独圣经负责处理良心和争论 而在抗罗宗的传统里,“不断归正”(semper reformanda)的原则几乎是被所有抗罗宗人士所拥护的。这原则的意思是说教会一直被呼召不断地进行宗教改革,一直要不断的检查她的教义和信条以确保它们与圣经一致。而几乎每个抗罗宗的教会都有自己的信条和教义,而他们也必须很痛苦地承认自己的信条并不是无误的(infallible),并且除非这些信条真实地再现圣经里的教义,否则是毫无价值的。正是因为这涵盖广泛的原则——唯独圣经才是上帝唯一特殊的启示,是具有上帝自己的权威,唯独圣经具有约束我们良心的绝对权威。 但是我们还要服从掌权的,我们要尊重在教会中的权柄。比如我要服从长老会的权柄,我也要服从我所在的地方教会的堂会和其他不同等次的权柄。当然我也知道,如果在我的良心中发现自己不能由衷地与其联合,那么我有责任从这个团契中和平地退出。除此之外,我不能扰乱这教会团契的和平,直接与教会的信条和教会的治理团体发生冲突。同时,教会也承认自己的信条可能会出错,一些教会规章制度可能不正确,但是只要我们还在这个团契中服侍,就表明我们共同相信这些公开表明出来的信条和规章是与良心相符的。我们是有义务要委身遵行这些信条和规章。 唯独圣经绝不是说要消除所有其他的权柄,而是说唯独有一个权柄能够绝对约束人的良心。这权柄就是圣经,而在教义和神学上的一切争论,都要藉着圣经来作最后的定断。 三、唯独圣经负责处理无误的问题 除了特殊启示的唯一源头,和唯一对良心有绝对约束的权柄之外,关于唯独圣经,我们还有谈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16世纪清楚的确认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是无误无谬的,因为圣灵在监管。圣经是默示而成的,意思是圣经的最终作者是上帝自己,尽管它藉着人手所写,它的真理和内容的最高终源头是自上帝而来,而上帝诚然是无误的。作为人,圣经的诸位作者可能出错有误,但是历史上抗罗宗的观点是,上帝如此帮助我们堕落人性的软弱,以至于保守祂的话不受人手所作的堕落影响。这一切都是藉着上帝的监管和圣灵特别的事工而成。所以即使圣经是以人类的语言写成,也是由人类的作者写成,圣经却有上帝为其源头。 在我们当今时代的争论中,关于圣经无误,圣经默示等等引发了一连串的神学争论。有人非常高调地反对无误圣经的观点,认为这观点并非被16世纪的权威改教家们所拥护和教导,而是在被称为理性主义时代的17世纪里抗罗宗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侵入的后果。他们认为这些理性主义者十分关心确定性的问题,他们有心理和情感上对确定性的需求到达一个程度,就发明出了无误(inerrancy and infallibility)的概念出来。这里的直接问题不再是讨论圣经是否无误,而是在讨论圣经无误的教义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一个历史问题,到底这教义是从17世纪发明出来的或者是从16世纪来的呢?让我花点时间来阅读一些16世纪权威的改教家们的原话,然后你们自己来决定这个问题的答案。下面是出自路德的笔下:圣灵自己和上帝创造万物之主是这本书的作者(the Holy Spirit Himself and God the Creatorof all things is the author of this book)。另一处:尽管圣经是由人手所写,但它不属人,不从人来,而是从上帝而来(Scripture although also written of man, is not of man,nor from man, but from God)。还有:若有人不妄读这些故事,他必须坚定地持守圣经并不是人智慧,乃是上帝的智慧。(He who would not read these stories in vainmust firmly hold that Holy Scripture is not human but divine wisdom)还有:上帝的话语必定坚立,因为上帝必不说谎,祂话语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一划尚未成就之前天地就都必被废去。(The Word must stand for the God cannot lie,and the heaven and earth must go to ruins before most insignificant letter ortittle of his Word remains unfulfilled)。下面是路德曾引用圣奥古斯丁(Augustine)的话:奥古斯丁在写给耶柔米(Jerome)的信中如此说:我持守唯有圣经是无误的(I’ve learnt to hold only the Holy Scriptureinerrant)。这句话不可能是路德在引用17世纪学者们的话,这是路德在引用在第4世纪末奥古斯丁的话。他又说:在奥古斯丁的书中,可以找到许多血气的话。至于我,我必须承认除了讲道之外,在家里,在餐桌上,或者其他地方,我说过许多话都不是上帝的话。这就是为什么圣奥古斯丁在写给耶柔米的信中写下了极好的公理:只有圣经的话才理当被当作无误的(only Holy Scripture is to be consideredinerrant)。所以我们看见路德几乎毫不避讳地直言圣经从来不会有误(the Scripture never err)。我当然不知道路德是否真的使用过“无误性”(inerrancy)这个词,他可能只用过“无误的”(inerrant),并且说过圣经从来不会有误,这其实也正是无误的含义了。我个人觉得认为在16世纪的改教家们对圣经的默示、权威、无误是陌生的想法实在很愚蠢。 四、唯独圣经包含了一个释经学原则 在16世纪,唯独圣经的另一个要点成为历史上的福音派极为重要的解释圣经的原则。改教家们不仅认信关于圣经是什么的,圣经从哪里来等重要观点,他们也同样表达了他们对于应该如何解释圣经,谁有责任阅读圣经的观点。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一件非常激进的事情就是把圣经翻译成各国的本地语言(vernacular)。这就把圣经从那些能够读拉丁文或希腊文或希伯来文的人手中夺来,并放在那些只能说本国语言的人手里。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则把圣经翻译成了英文。在那时,有些人为了这件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在历史上的福音派所坚持的原则,首先就是个人解经(private interpretation)的原则,意思乃是每一位基督徒都有权利和责任自己读圣经,并且他们也有权利自己解释圣经。这在天特会议第四会期中被罗马天主教指责,认为路德这样做不仅批准教会普通信徒有权自己看圣经,还批准他们有权随意歪曲圣经。当然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改教家们也同样会感到震惊,但改教家们的意思是每一位基督徒的确都有权去自己解释圣经,但是从来没有一位基督徒有权去误解(misunderstand)圣经,或者按自己的偏见和利益去歪曲圣经。 实际上,个人解经的原则是基于另一个原则,就是圣经的简明清晰性(perspicuity and clarity)的原则。路德说,在圣经中的确有许多地方是很难掌握明白的,这正是为什么我们在教会里需要有教师,解经书等等。但是那个最基本的、对每个人都是最必需的信息,却是十分清楚明白的,是每个人都很容易理解的。当路德说要把圣经给每位信徒读的时候,教会反驳说这么做就仿佛开闸放洪,因为人们会搞出许多恐怖的歪曲解经出来,而这的确已经发生了。但是路德却坚持说,如果把圣经放在人们手上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会引来洪水猛兽,那就让它们来吧。我还是坚持如此做,因为圣经里面的清楚明了的信息如此的重要,这信息承载了我们的救赎。它如此的重要又如此的清晰,以至于我们宁可冒着会伴随而来各样曲解和异端的风险,也要确保圣经最核心的信息被人们听见!从此,因着这个唯独圣经的宣告,在历史上的抗罗宗教会中,圣经被置于教会的中心,宣讲并教导圣经也从此成为教会仪式和敬拜的核心内容。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俗语说:「人性本善。」虽然这句话不是说人性是完美的,但是它的确淡化了人性邪恶的一面。如果人性真的是良善的,为什么罪恶在世上却如此普遍! 一般人的解释是,人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社会对我们每个人都产生过负面的影响;问题出在我们的环境,而不是我们的本性。其实这种对罪恶普遍性的解释,只是回避问题而已。人若是普遍良善的,人类社会又怎么会变得邪恶呢?如果人生来是良善和无辜的,我们至少也能见到有百分之一的人保持良善,不犯任何的罪行;我们至少也该能找到一些尚未败坏的社会,其间的环境不受罪的感染。可是今天连最热心行义的社区,都有对付罪恶的部门。 既然整棵树的果子都坏了,我们就需要来看看根源的问题。耶稣说过,好树不能结坏果子,而且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亚当和夏娃陷在罪里,结果导致每一个生下来的人,都具有罪恶和败坏的本性。如果没有圣经在这方面清楚的教导,我们很可能只得凭自己的理性,去推断罪恶普遍存在的原因了。 但人类的堕落并不是个单用理性就可以推断出来的问题,它乃是神的启示,论及所谓的原罪问题。原罪主要不是指亚当和夏娃最先犯的罪而言,而是指最初的罪所带来的结果——全人类的败坏。原罪是指我们出生时堕落的光景。 有关人类的堕落,圣经已经清楚记载。堕落的破坏性极大。这件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在改革宗思想家中也颇富争论。《西敏斯特信仰告白》(WCF)用很简单的字句解释这件事,一如圣经所记述的一般: 我们的祖先中了撒但的诡计和试探,吃了禁果而犯罪。然而神按照祂智慧和圣洁的筹谋,就乐意容许他们犯这罪,定意使这事发生,使自己得荣耀。(第6章第1条) 人类的堕落就这样发生了,但它所影响的层面却远超过亚当和夏娃;这些结果不但影响了全人类,而且毁灭了全人类。我们在亚当里都成为罪人,我们不能这样问:「那个人是什么时候变成罪人的?」因为真正的情况是,全人类都活在一个罪恶的光景之中。因为全人类都与亚当相连,所以全人类在神眼中都是有罪的。 《西敏斯特信仰告白》也清楚阐明堕落的后果,特别是这结果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 人类因这次的罪行,从原来的义和与神的相交中堕落了,死在罪中,以致身体和灵魂一切的组织和官能全都遭到污染。亚当和夏娃既是全人类的根源,这罪孽(guilt)就归算(imputed)给他们的后裔;同一罪中之死,与同一败坏的本性,也随着自然的传宗接代,连带传给他们的子子孙孙。我们因着这最初的败坏,就彻底不愿意行善、也无力行善,同时敌对所有的良善,并全然倾向罪恶,继续不断地行出一切的过犯。(WCF,第6章2-4条) 最后一句话至关紧要。我们不是因为犯了罪,才成为罪人;而是因为我们是罪人,所以会犯罪。大卫也如此哀叹说:「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诗51:5) 总结: 1. 罪的普遍性不能归咎于社会和环境的因素。 2. 罪的普遍性原因是由于全人类的堕落。 3. 原罪不是指第一件罪,而是指那件罪的结果。 4. 所有的人生来都具有罪性,也就是都有原罪。 5. 因为我们的罪性,所以我们都会犯罪。 (选自《神学入门》)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教会始创之初,基督徒均称为圣徒。圣徒这个字从那个时代流传至今天,其意义已经几番巨变。今天圣徒该字令人联想到一位超然正直之辈,其威严令旁人望尘莫及,而且属灵能力更是无与伦比。罗马天主教以该字为一种头衔,策封给凡是名纳于特殊属灵英雄或者属灵女杰的名人录者。 圣经上所说的圣徒却是指一般的信徒,在新约圣经中,凡是属神的儿女均享有圣徒这个头衔。这个字纯粹指“圣洁的人”。新约圣经中的圣徒都是圣洁的人。听起来似乎非常古怪,竟然把这个辞汇用在那些成日与各种罪恶争战的信徒身上。在阅读保罗书信的时候,我们会对这样的情形感到震惊:当保罗称呼这些人为圣徒,同时也责怪他们愚昧且罪恶的行为。 圣经中的圣徒之所以被称为圣徒,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具备圣洁的要件,而是因为他们是一群被分别出来、蒙神呼召要成为圣洁的子民。当圣洁一字套用在普通人身上和套用在神身上时,它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当我们回想圣洁这个字如何应用来描述神的时候,首先,它令我们注意神本身的与众不同、或者意识到祂本身和我们的悬殊。第二,它唤起我们注意祂完全纯洁的本质。但是我们不是神,我们不是超然绝伦的,我们根本不是纯洁的。那么,圣经怎么可能称我们为“圣洁的子民”呢? 为了要答复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再度回到旧约圣经中。当神带领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奴役之后,便赐给他们成为特殊子民的身分,祂把他们从普世中分别出来。祂称他们为祂所拣选的子民,并且赐给他们一项特殊的使命。祂告诉他们:“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11:45) 以色列人所蒙受的这个呼召并不是一个新命令。这个呼召并不是始于摩西,甚至也不是从先祖亚伯拉罕开始的。这个务要圣洁的呼召首先是赐给亚当和夏娃的。这是人类最原始的任务,我们是按照神的形像创造出来的。在芸芸众生之中要成为神的形像,意思就是我们受造是为要成为一面镜子,把神的性格反映出来。神创造我们乃是要我们把祂的圣洁彰显在这个世界。这是人类最主要的目的,是人类生存的真正因素。 长老教会使用韦敏斯特的教义问答来训诫儿童。这个教义问答中的第一个问题写着:“生而为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所要探讨的是关于人毕生所肩负的主要责任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写着“人的首要目的是荣耀神,并且永永远远以祂为荣。” 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这个问题让我伤了好一阵子的脑筋。我无法把这个答案的两部分联想在一起。我实在看不出来,以神为荣跟荣耀神这两件事的关联性。我了解要荣耀神,多少意味着遵行祂的圣洁律法。此事听起来没什么乐趣可言,那时候我已能体会在我自己的享乐和遵守神的律法之间的冲突。尽管我并不真正了解其中的意义,但我还是安分地背熟了这个正确答案。在我眼中,神是阻挠我们享乐的障碍物;在我内心,我并没有把荣耀神当成我生命中的首要目的。我猜亚当和夏娃必定也有如此这番挣扎! 在我幼年时期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我并不十分清楚快乐和享乐之间的区别。我真希望告诉你,自从我长大了之后,我已将童年幼稚的玩意儿一概抛诸脑后。只可惜,事实并不是如此,在我成年的生活中,仍有许多幼稚的事发生。我依然设法想弄清楚快乐和享乐之间的差别。我的理智清楚这种区别,可是它却无法落实在我的生命里。 我一生中曾经犯了许多的罪,但是没有一件罪恶能令我快乐,没有一件罪恶能为我的生命添加一点点的幸福。相反地,罪恶确实为我的生命带来抑郁不欢。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接受电视访问或者杂志专访时,他们的观点实在令我难以领教。他们宣称,假如他们能够重新再活一次,其新生命一定会重蹈覆辙。这么愚蠢的想法真令我讶异!有许多事情是我真想再重新走一遭,很可能我在第二次机会中,仍然会犯下同样愚蠢的错误。但是,我依然希望再给一次尝试的机会。 我从未在罪恶中找着我的快乐。但是我的罪恶确曾使我尝到享乐的滋味。我爱享乐,享乐令我着迷不已。享乐中有极大的乐趣,况且并非所有的享乐都是罪恶。在正直公义的生活中也同样可以找着许多享乐的机会。但是,其中仍有差异。罪恶很可能是享乐,但是罪恶永远不会带给人快乐。 现在,既然我已经了解这些的道理,为什么我仍然会受引诱去犯罪?这看起来似乎愚不可及,何以一个人已经了解快乐和享乐之间的差异,却依然冒着失去快乐的危险去换取享乐呢?这似乎是愚顽不通,何以一个人明明知道他的行为可能会剥夺他的快乐,但是他却仍照做不误。然而我们全都循着这个模式走,罪恶的奥秘并不只是邪恶并具有摧毁力,而且是愚蠢之至。 多年以来,我一直是个瘾君子。虽然我从未真正算过究竟有多少人劝过我,但是我猜至少曾有数百位好心人劝过我,抽烟对我会产生莫大的害处这个事实。他们仅仅提出几个忠告,告诉我一些瘾君子都知道的事实。早在我成为基督徒之前,我对于抽烟的害处早就耳熟能详了。早在美国公共卫生局长把他的警告标签贴在香烟盒上之前,就知道抽烟对我有害无益。早在我吸第一口香烟之前,便知道抽烟不好。然而,我还是照做不误。“我八成疯了”,这就是罪的本质。 你曾经做过一些你自己一厢情愿要做的事,尽管你的脑袋告诉你那是大错特错的?假如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你一定在说谎或自欺欺人。我们都是这个陷阱中的俘掳,我们所做的是我们心中想尝试的,并非理智告诉我们应当行的。难怪我们都要像保罗一样哀诉:“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7:24) 我们的困难在于自己曾蒙召要成圣洁,而我们却不是圣洁的。于是问题又浮现在我们眼前了,假如我们都不是圣洁的,为什么圣经上称我们为“圣徒”呢? 圣经之所以称我们为“圣洁的子民”,有二个原因: 第一,神早已经把我们分别为圣归给祂。 再则,我们都是分别出来的一群。 我们都曾经蒙受呼召,去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基督徒的生命是一种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我们可以在罗马书中找着不同流合污的概念: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2) 在旧约圣经中,崇拜是围绕着祭坛为中心进行的。祭坛上摆着呈现给神的祭物。依照大部分的祭物来看,这牲畜或者各类谷物都是用来作为赎罪。就祭物的本身而言,这些牲畜并未具备为我们赎罪的能力,牠们只是象征那位将要在十字架上成就最大赎罪祭的预表而已。当那位完美无瑕的羔羊被宰杀之后,献祭的仪式就停止了。基督教不再预备牲畜作为祭物,因为已经不再需要这种祭物了。现在要再献上这种祭物,无异是污蔑基督所成就的完美赎罪祭。 因为献牲畜为祭的时代已过,于是许多人认为神憎恶我们所献给祂的一切祭物,这并不正确。使徒保罗在这里呼吁我们献上一种新的祭物:“将我们的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罗12:1),不再是献上各类谷物或者牲畜为祭,而是当把我们自己献给神。这个新祭物不是一种赎罪行为,也不是一种代赎罪的祭物。将我们的身体当作活祭献给神是一种感谢祭。这个字承接在保罗因果关系的“所以”这个字之后。 当我们在经文中看见“所以”时,我们立刻留意将要出现一个结论。“所以”这个字把先前所说的和归纳出的结论连接起来。在罗马书第十二章开头的“所以”这个字,重新追溯到使徒保罗在前几章里头所阐述的论点,就是他阐释基督成就我们身上的救赎工作。这个字引导我们一睹有关祂工作果效的恰当结论。根据基督所成就在我们身上,因信称义的恩典,我们所能推演出来的唯一合理结论,就是我们应当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完全献给神,作为能行走、能呼吸的活祭。 活祭是什么模样呢?保罗首先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来描绘活祭的样式。“不要效法这个世界”(罗12:2),然而对许多基督徒而言,他们就是在这个关键上跌倒了。这句话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要与世界同流合污。但是我们却很难决定,究竟我们不要与世界同流合污其标准模式是什么?所谓不要同流合污是个艰涩难懂的学问,一般人往往把它贬为一种肤浅地反潮流之举。 “不要同流合污”这个功课,不幸在基督徒肤浅的眼光之下,酿成了悲剧。我们可以从文化的潮流看见一些经过简化之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行径,就是反潮流。假如时下风行的是短发,那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就把头发留长。假如大家都一窝蜂迷上了看电影,那么,基督徒就应当把电影当成世俗之物一般避开。更有某派人士做得更绝,他们坚决不穿有钮扣的衣服,或者拒绝用电,因为这些东西都太世俗了。 肤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作风,正是典型法利赛人假冒为善的陷阱。神的国度不在于钮扣、电影或者是跳舞等等。神所关心的不在乎我们吃什么、或者喝什么。不要同流合污这个呼召,是呼吁我们进入正直公义的内涵,而不在乎我们的外在形式。当敬虔的意义被人擅自以外在仪式来界定时,使徒教义的重点就丧失殆尽了。总之,应当怪我们没有把耶稣的话听进去,祂说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但我们依然执意以吃吃喝等外在仪式,来局限神的国度真理。 为什么基督徒世界容许这种扭曲的见解猖獗呢?那就是罪。我们所谓的敬虔特征,说穿了正是不敬不虔的记载。当我们把枝节夸张,又把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捧为珍宝时,我们就是效法法利赛人了。当我们以跳舞和看电影来测试一个人的灵命标准时,我们就是以肤浅的道德行为来取代真正的属灵真谛了。我们的所作所为蒙蔽了公义正直的内涵。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避免参加舞会或者不上电影院,这些要求都不需要付出极大的道德勇气。真正艰难的是如何控制口舌、做到言行一致,并且彰显圣灵在我们身上所结的果子。 在我一生当中,未曾听过一篇关于贪婪的证道。我听过不少人在讲坛上大声疾呼威士忌的邪恶,但是却从来没听起人指责贪婪的邪恶。真奇怪,圣经中的确指出醉酒是罪,但是这个罪却排不上耶和华头十项罪的榜单。禁止贪婪是十诫中的一条诫命!一个真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一位不再贪婪的人;他不再爱说长道短;他不再散布谣言、中伤别人;他不再恨别人,也停止苦毒的思想;他开始在生活中实践圣灵的果子。 耶稣责备法利赛人只注重外在的仪文形式: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太23:23-24) 耶稣责怪文士和法利赛人忽略真正重要的事,却把次要的事过分强调了。而耶稣洞察他们的行径不应只是“非此即彼”(either-or),而是要采取“兼容并蓄”(both-and)的态度。什一奉献就是我们理当尽的本分,但是却不是用来取代公义、怜悯和忠诚的藉口。法利赛人斤斤计较于外表上、形式上和看得见的虔敬行为,却遗漏更重要的属灵实际。 为了不要同流合污的缘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但是我要再次强调,这是一种肤浅的虔诚行为。我们蒙召的终极意义,是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具深刻的含义,我们蒙召为要出污泥而不染。我们注意到“同流合污”和“出污泥而不染”都含有行为模式的意思,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行为模式的趋向。同流合污的意思是附庸、迎合,是指在仪式外观上迎合趋向。在我们的文化之中,与我们同流合污者就是迎合我们文化走向的人。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则是不迎合文化走向的人。假如基督徒的目标只是做到不迎合这个文化走向,那么,惟恐我们作为基督徒的标准尚嫌不够! 出污泥而不染的意思是“跨越”或“超乎其上”。当我们蒙呼召成为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意思是要我们超越这个世界上的形式等等。我们不要盲从这个世界的导向,而当跨越这个世界的潮流,并且力求一个更高深的呼召和模式。这个呼召是要我们臻于至善的境界,而不是肤浅地呼召我们成为不合时代潮流的人。对于那些已经把自己当成活祭献上,又依照这种模式献上我们基督徒而言,他必然是一位自律严谨并严格守法的人物。他并不以肤浅的公义正直形式为满足,“圣徒”蒙召是为了要切实地追寻神的国度。他蒙召是为要深入他属灵悟性的层面。 使徒保罗强调要过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生活,最重要的方法是藉着“心意更新而变化”(罗12:2)。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严密且透彻入骨的教育,是在属神的世上接受纪律的教育,它呼召我们要精研神的话。我们势必会成为生命焕然一新的人,因为我们的心意已经更新变化了。 真正的出污泥而不染,会使我们对神、对人和对世界都有一种全新认识。我们最终目的就是要符合基督的形像。我们要像耶稣,虽然这其中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因此要获得虔敬的美名。我们不是神人,但是我们的人格应当把耶稣完美的人性反映出来。这个命令多么高不可攀哪! 为了要学肖耶稣,首先我们必须像耶稣那样地思想。我们需要有祂的心思意念。祂所视为珍贵的东西,我们也当重视其价値:祂所不屑一顾的事情,我们也当弃之如敝履。我们当以祂的优先秩序来衡量事物的缓急轻重。祂认为重要的事情,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 若是不能精通于祂的话,我们的心意就不可能更新而变化。灵命成长之钥在于一种加强基督徒的教育,这是需要我们以严肃的态度来奉献委身。 我们所承受的正是这个要我们臻于至善的呼召。我们不应当再像世上的其他人一般,自满于那种对神只有肤浅知识的生活。我们应当成长,不再以灵奶为满足,而是要渴慕粮食。 成为一名圣徒的意思是要分别出来。此外它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圣徒是要踏上一条分别为圣重要过程的人。我们要在不断追求圣洁的成长过程中,日日得着洗涤洁净。假如我们因信得以称为义,那么我们也必须经过分别而成为圣洁。 “Simul Justus et peccator”这个成语是路德用来呼吁大家注意因信称义我们罪人身份。这个成语真妙!现在我们要弄清楚它究竟代表什么意义。让我们逐字来看:Simul——英文字simultaneous同时就是由这个拉丁字衍生出来的。它是指“在同一时刻”。Justus——这个字比较简单,just这个字当成Justice来讲的时候,就是由这个拉丁字引申出来的,它是指“公义”。事实上et这个字在拉丁文中是指连接词“和、与”(and)。Pecadillo可能是我们最陌生的字,英文impeccabie(无懈可击)和peccadillo(小过犯)就是从那个字演变来的,它就是罪人的拉丁文单字。因此我们再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看看它们的意思是:simul Justus et peccator“同时是公义的和有罪的人”,这正是所谓的圣人,他是一位同时公义却又有罪的人。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即使是一位圣徒,他仍然是一个罪人。那么他怎么可能成为公义呢?圣徒之所以成为公义,乃因他是因信称义的。他本身和他里头都没有一点儿公义,他是因着基督的公义正直,遂在神的眼中看为公义。这正是因信称义的奥妙所在。当我们把个人得救的盼望寄托在基督身上,并且单单交给祂,那么神就把基督的一切公义正直转到我们的账户里头。当我们相信祂的时候,祂的正直就变成我们的正直,这是一件合法的交易。这种公义正直的转让,就好像我们办理转账一样,并不需要实际的财物转换。换言之,神是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把耶稣的公义正直转到我们的户头了。 整件事听起来好像是个骗局,似乎是神在玩法律游戏。祂把我们当成正直的,即使我们的内心都不是正直的。但是,这就是福音啊!这真是一个好消息,我们可以手持一分存着完美公义的账户来到公义圣洁之神的审判宝座之前。这就是凭信心使基督的公义变成我们的方式。这既不是一个骗局,更不是一场游戏。这个让渡手续是真实的,神的宣言是一丝不苟的。耶稣的义的确存进我们的户头了。神看我们为义,因为耶稣的义已经覆盖在我们身上了,这不单是说耶稣藉着死为我们偿清一切债务,而且是说祂的生命和祂的死对我们是一样的重要、缺一不可。不单是我们的罪恶、债务和我们的缺失过犯被基督收走了,祂更把祂的顺服、资产及其功绩赏赐给我们。正是这种圣洁的方法,才能使不正直的人挺立在正直而圣洁的神面前。 在这个转移公义的观念中,危机四伏。它很容易被人误解并且滥用了。有些人认为只要一个人相信了耶稣,他就毋须为改变生命而伤神了。或许因信称义被人当成一张容许犯罪的执照。假如我们拥有了基督的义,那何必麻烦要改变我们罪恶的生活方式?既然我们不能凭着自己的善行进入天堂,那又何必刻意行善呢?这些问题绝对不可以从一位真正称义的人口中吐出来。 当路德昭告世人圣经中因信称义的教义时,他说:“唯因信称义,但不是单有信心就可以称义。”雅各早就以另一种方式谈及这个观点。他说:“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2:26)。真正的信心,或者说能挽救人的信心,正是路德所谓的fides viva,即“活的信心”。这种信心能使人结出悔改和公义的果子。假如一个人说他有信心,却不见任何信心的行为,很明显他的信心不是真实的。真正的信心使人真正的效法耶稣。假如一个人得以称义,那么分别为圣势必紧跟着发生在他身上。假如这人未曾有分别为圣的行为,那么就根本没有任何称义可言。 我们有信心的那一刹那,就立刻称义了。当神宣布我们称义之时,祂并未期待我们交出自己的善行。这个宣告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已经发布了。 在罪人开始成为洁净之前,究竟需要多少岁月流逝?答案不需枉废任何韶光。在我们称义之后和我们开始成圣之间,并没有任何时光流逝。但是在我们称义之后和得以“完全”成圣之间,的确需要经过漫长的年日。 路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他描述一位垂死的病人的情况。医生扬言他有药方能够百分之百治好他的病,当医生下妥了处方,他立刻宣布这个病人已经痊愈了。那时,虽然病人依旧身怀绝症,但是一旦这些药方经过他的双唇进入他的体内,这个病人便开始康复了。我们称义的情形亦然。一旦我们真正相信了,就在那一刹那,我们开始变好了;成为洁净和圣洁的过程已经展开,而完全成圣的日子,也指日可待了。 基督徒成长的目的,是要达到公义正直。然而这些话在今天的基督教世界听起来似乎太过激进了。要每位基督徒口口声声谈及公义,那真是太难了。这些字几乎成了人们宣誓用的话,任何词句都比公义这话还得宠。从来没有一位学生、一位信徒,或者其他人士跑来找我,问道:“我该怎么做才能成为正直的人?”许多人和我谈起合乎伦理、道德、属灵、虔敬的道理。但是似乎没有人愿意谈论如何成为公义的道理。或许是因为我们知道自以为义是罪,公义这个字听起来太法利赛了。谈如何属灵,听起来比谈如何成义要来得更属灵。 成为属灵只有一个真正目的。公义只是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方法,而不是这个目的本身。所有属灵的目的,都必须是为了达到正直公义目的。神呼召我们成为圣洁,耶稣也在马太福音六章33节中树立基督徒生活的优先次序:“你们要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3),这个目的就是公义。 我们如何自知是否朝着追求公义的方向进行呢?我们怎么检视自己在成为圣洁这个呼召之下,是否呈现百尺竿头的进步呢?圣经也为这个问题带来一线曙光,义人可以凭他所结的果子认出来。他是借着圣灵成圣的能力,施展在他身上和他内心;使他渐渐成为圣洁的人,圣灵认识真正的圣洁。祂之所以叫圣灵并不只因为祂本身是圣洁的,更因为祂的主要工作,是使我们里面产生圣洁的成果。 公义的果子是圣灵在我们内心发生作用所结出的果子。假如我们渴望成为圣洁,假如我们真有一颗饥渴慕义的心,那么我们必须把焦点集中在圣灵的果子上。 情欲的事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醉酒、荒宴等类,我从前告诉你们,现在又告诉你们,行这样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国。(加5:19-21) 保罗在这段信息中回应耶稣提及有关从神的国度失丧的警告。凡是生活在上述型态中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但这并不是意味我们所犯的任何罪,都会剥夺我们上天堂的权利。保罗所说的是一种习惯性的,始终表现出上述邪恶特征的生活形态。要注意这里把内心和外在的罪都囊括在内,我们身体上的罪和我们心中的罪都一并算在内。 这里所列出来的罪状,可以说是一种万恶不赦的罪。新约把罪分成几等,有些罪比其他的罪更可恶,然而基督徒却往往忽略这个重要的关键。新教徒特别为罪的等级观念所苦。这种反应部分是由于罗马天主教有两种罪的观念:必死的罪和可赦宥(yòu)的罪。罗马大公教会定某些罪是该死的,因为这等罪严重得扼杀了我们灵魂的恩典,较轻微的罪则定为可赦宥之罪,它们尚不致于残害我们得救的恩典。 我们总不免认为罪就是罪,并没有大小轻重之别。我们想到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教导我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就是与她犯奸淫罪了。圣经教导我们,只要我们违犯律法中的一点,就是干犯全律法的罪了。圣经的这两个教导令我们很容易就混淆罪的等级观念。 当耶稣说“动了淫念就是犯奸淫”时,祂并未说,动淫念跟在淫乱中逞强是一样的糟糕,祂的话中也没有这个含义。祂的观点在于律法真正要禁止的,更甚于奸淫的实际行动。神把律法的范围应用得很广泛,法利赛人自认从未犯下实际的奸淫,因此他们是很清白的。他们以为只要实际上不曾流人血,他们就守住不可杀人的律法。但他们却没有认清,就连不义的怒气和怀恨都涵盖在广义的不可杀人的律法之内。 耶稣曾教导,怀恨是危及他人生命的罪。恨意惹动人的怒气,它不像实际的谋杀一样严重,但是它仍然是罪。最轻微的罪也是犯了全律法中的一个罪例。律法是我们衡量圣洁的标准。在我们最细小的逾越行动之中,我们未能达到这个标准,便是违犯了圣洁的呼召。这一点再次意味并非每种罪都是一样的邪恶,耶稣再三提到地狱中刑罚的等级和那些罪孽比别人深重的人。 罪的等级这种观念对我们相当重要,因此我们应当设法了解和万恶不赦之罪两者之间的区别。藉此再次明,我们所有的罪都需要赦免的恩典。而我们所有的罪都是违逆神的行为,我们需要一位赦免我们小罪的主,我们也需要一位拯救我们罪孽深重的救主。但是罪有轻重之分,因此我们必须加以辨识,免得自己落入法利赛人本末倒置的网笼里。 让我们想想这个社会对于过度肥胖问题所投注的关心。在美国每年要花上好几百万美元用来节食。为了保持体费,我们可以编出层出不穷的理由。我们都知道肥胖症是一个健康的主要问题,我们也知道贪吃无度也是罪。我们往往任意填塞或者紧缩这个圣灵的殿。但是举国关怀苗条的重点,并不像强调化妆品一般把焦点集中在健康和大餐的观点上。我们想要苗条一点,为的是使我们看起来体面一些,这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差错,但是苗条并不是我们用来衡量圣洁的最高尺度。没有一个人因为他的过度肥胖对我造成伤害,人的造遥诽谤才能伤害我,我们几乎未曾花费分文来控制诽谤的问题。或许因为有些事情是比体重还难以控制的,有些人擅长节制口腹之欲的艺术;但是没有人精通驾驭唇舌的艺术。 想想看,那些你认为是你所见过最虔诚的人他的体重占你钦敬他的多少分量?有多少位你认为虔诚的人有张难以驾驭的口? 圣灵的果子和肉体所出生的罪形成鲜明的对比。圣灵的果子结出敬虔之人所特有的美德,想想保罗提到的果子为: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5:22、23) 这是在圣洁过程中成长之人所特有的记号,也正是我们蒙召要养成的美德。要结出圣灵的果子势必要培养结圣灵果子的习惯,圣灵在我们里头动工,要协助我们培养结果子的习惯。我们蒙召更是要尽自己的全力,来努力孕育这个果子。 使徒在这一串圣灵的果子中,提供我们成圣的秘诀。我们都喜欢以速成的方式来学习功课,成为圣洁却无法藉着简速之法达成。然而,圣经还是使我们对于圣洁的模样能一目了然。圣灵的果子——正是我们的焦点所在。保罗特把这个字抽丝剥茧给我们看,除了这一串构成圣灵果子的美德之外,他还加了一些话: 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不要贪图虚名,彼此惹气,互相嫉妒。(加5:23-26) (选自作者著《神的圣洁》)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在我们的社会里,常常用被动的方式谈及爱,爱好像是一件临到的事情,而我们自己并不能控制。我们说自己『堕进』爱河,主要是因为我们视爱为一种特别的感情或感觉,而这种感情不是按一按钮,或是运用有意识的意志就能产生的;我们并不能自己『决定』跟某人堕进爱河。 但圣经是以更积极的语气论及爱,它用动词,而非名词来表达爱的观念。爱是一种责任——是我们必须去行的。神命令我们爱邻舍、爱配偶和爱仇敌。在脑中产生爱仇敌的感觉是一回事,以实际行动去爱他们又是另一回事。 圣经只用了几个词汇来表达这个复杂的爱的观念。旧约圣经绝大多数用希伯来文aheb一词来表达爱,而新约圣经则主要用两个希腊词汇来表达爱——就是phileo和agape。phileo是『非拉铁非』(意即『弟兄之爱的城』,编者注:美国费城名字即由此而来)一字的由来,乃指朋友之间的情谊。另一个意义相反的希腊字egos,是圣经没有用过的,它是指性爱和爱欲,也就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浪漫爱情。这两种爱,phileo和eros是所有人类都有的,而产生这两种爱的动机常是为一己的利益、一己的满足,和一己的保障。 可是新约圣经提到第三种的爱agape。agape(音译『爱加倍』)所代表的是一种与人类基本感情不同的爱,它最大的特色是不为一己之利益,而是自内心发出一种对别人的爱顾与关怀,它的特质就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所描写的。agape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很快地饶恕人,喜欢良善与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由此可知,圣经中的爱并不是纯粹指感情而已,它是一种主动的爱。基督徒的呼召主要不是去培养出一种爱别人的感觉——因为那常常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但是我们能够控制自己对别人的行动和反应。基督徒要去爱,好将神无私的爱反映出来。 因此这种爱是最终的圣灵果子。保罗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 由于这种爱完全反映出神对我们的爱,因此,我们可称它为一种坚定不移的爱,忠诚不渝的爱。它的特色就是建立在信任上的忠诚。这种爱是永恒的委身,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总结 1.圣经中的爱是主动的爱。 2.圣经中的爱是神命令我们去行的一个责任。 3.在众多有关爱的希腊用语中,我们特别需要分辨其中三个: (1)弟兄之爱 (2)性爱或浪漫的爱情 (3)神之爱或属灵之爱 4.Apage 之爱说明了神坚定不移的爱,这是一种向着别人的爱。 (选自史鲍尔《神学入门》,标题另加)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在离婚已成泛滥现象的社会里,讨论离婚这个问题实在是当务之急。由于离婚率激增,而离婚也导致了诸多法律及家庭问题,因此美国的法律上加增了一种叫做『无过失离婚』的条文,让离婚手续得以加速进行,但加速离婚所引致的问题也相对地快速增加了。 圣经对离婚的教导绝非只限于皮毛。耶稣是在第一世纪拉比学校为此事争论时,说出圣经在这方面的教训。当时自由和保守两派对离婚理据的分歧很大,因此他们来向耶稣挑战: 有法利赛人来试探耶稣说: 『人无论什么缘故,都可以休妻么?』耶稣回答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么?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太19:3~6) 当法利赛人问到耶稣有关对离婚较自由的看法时,耶稣立刻把他们带回旧约圣经中论及起初设立婚姻的经文。祂强调婚姻是终生的,夫妇成为一体的关系不能凭人的法令解除,只有神有权决定离婚的根据。 但法利赛人继续争论说: 『这样,摩西为什么吩咐给妻子休书,就可以休她呢?』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犯奸淫了,有人娶那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太19:7~9) 若再仔细研究耶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祂所针对要谈的,是法利赛人对旧约圣经的误解。摩西并没有『命令』人离婚,不过是在特别的理由下『容许』人离婚(摩西只是神的代言人,其实是神因为人的罪破坏了婚姻制度,所以才容许人偏离祂原初的旨意。)耶稣提醒他们,只是因为人的罪(心硬)才容许人离婚,但这并非设立婚姻的原意。 接着耶稣道出祂自己对婚姻的标准——禁止离婚,除非有不道德的性关系。而祂对再婚与奸淫的解释,则必须从无效与非法离婚的角度去理解。如果人所批准的离婚不是神所容许的,这对夫妇在神眼中仍是结婚的,因此非法离婚者的再婚便算为奸淫。 另外,我们在前一章中也提到,保罗曾容许被被非信徒配偶离弃的信徒离婚(林前7:10~15)。《西敏斯特信仰告白》如此总结对此事的论点,说: 人在婚后犯奸淫,一旦被发觉,无辜的一方要求解除婚约,乃是正当的。离婚后再另外嫁娶,把犯罪者看为如同死了一般,乃是合法的。虽然人的败坏导使他老是寻找理由,无理地将神所配合的夫妻分开,但是只有当人犯了奸淫、或是居心离弃,而教会或政府又无法挽救时,夫妻才有充分理由解除婚约。离婚应当遵照公开与合法的手续办理,而不可任凭当事人自断自行。 总结 1.圣经并不接受“无过失离婚” 2.耶稣反对法利赛人的自由离婚观。 3.摩西容许离婚,但并美哦与命令人离婚。 4.耶稣容许人在有不道德性关系的情况下离婚。 5.耶稣教导说,非法离婚者再婚便构成奸淫罪。 6保罗认为被未信的配偶离弃可以离婚的。 (选自史鲍尔《神学入门》,标题另加)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耶稣有一次说,除非我们拥有像小孩子般的信心,否则便不能进天国。孩童般的信心是天国子民的必备条件。然而,孩童般的信心和幼稚的信心是不同的,圣经教导我们要在恶事上作婴孩,但在心志上要成熟像大人。使我们得救的信心该是单纯的,但却不是简单的。 圣经既然教导,我们只能凭着信心称义,而信心又是得救的必要条件,因此明白得救的信心(saving faith)究竟是什么便非常重要了。雅各清楚解释了得救的信心不是什么:“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雅2:14) 雅各在此把宣称的信心和实际的信心作了一个区分。人人都可以说自己有信心,虽然我们都有责任表明自己的信心,但是单单宣称有信心是救不了我们的。圣经曾清楚提到,人会用嘴唇尊敬基督,心却远离祂。嘴唇的事奉若无信心的果子相伴,便不是使人得救的信心了。 雅各接着又说:“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7)雅各所形容的死的信心乃是指不能结出果子的信心,这样的信心没有效力,不能够使人称义。 当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者宣称,我们是惟独靠信心称义时,他们知道,必须小心地为得救的信心下正确的定义。他们界定了得救的信心必须包括的内容;得救的信心包括福音的知识、理智的认同和个人对神的信靠。 得救的信心是有内涵的,我们不是随便信什么都可以得救。有人说:“只要出于真诚,不论信什么都不要紧。”这种看法与圣经实在背道而驰。按圣经的教导,我们信的内容事关重大。称义不能单靠诚心而已,因我们很可能真诚地信错了。正确的教义——至少是有关福音的基要真理——是得救的信心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相信福音,相信基督的位格和祂的工作,这就是得救信心的内容。如果我们偏离这些重要的真理,便不可能得救。比方说,如果我们相信基督,却否认祂的神性,那么我们便没有能使我们称义的信心。 虽然正确地认识福音中的基要真理,是得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正确认识真理的人,并不一定能得救。一个学生可以在基督教神学的考试中得甲,他可以掌握住基督教的真理,但他仍有可能不信这些道理是真的。得救的信心必须包括在思想上认同这些福音真理。 但一个人也可能明白福音的真理,又认同这些真理,却还是一样缺少得救的信心。魔鬼知道福音是真实的,却对它恨之入骨。得救的信心还包含一个要素,那就是个人对福音的信靠。我们相信椅子能承担体重,但是如果没有坐上去,便不能显出我们对椅子的信赖。 信靠包含我们的意志和思想。得救的信心使我们爱慕福音的真理,并且愿意活出那真理,愿全心拥抱基督的甜美。 从字面上说,个人的信靠可以附属于理智的认同下。魔鬼也认同有关耶稣的某些真理,但却不认同所有与祂有关的真理。他不同意基督的可爱和可慕,就是一例。至于我们应该区别还是结合理智的认同和个人的信赖,关键全在于我们是不是拥有马丁路德所讲的那种活泼的信心——个人活泼地信靠基督为主和救主的信心。 总结 1.得救的信心是孩童般的信心,却不是幼稚的信心。 2.单单宣称自己有信心,并不能使人称义。 3.得救的信心包含理智上对福音真理的认同。 4.得救的信心包含了个人对基督的信靠和爱慕。 (选自作者著《神学入门》P177,姚锦燊译,更新传道会)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有首老歌道出了废弛道德律主义(antmomianism)的真相,歌中这样说:“由律法中解放,何等有福;任意犯罪,仍得宽恕。” 废弛道德律主义按其字面意思就是“反律法主义”(anti-lawism)它否定或轻视神律法在信徒生活中的重要性,废弛道德律主义可谓是另一个异端思想——律法主义的孪生兄弟。 废弛道德律主义的特色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贬低律法。有人认为,他们没有必要再遵守神的道德律,因耶稣已经释放了他们。他们说,恩典不但使我们从神律法的咒诅中得释放,同时更救我们脱离了遵守道德律的义务。因此,恩典成为我们不必顺服的特许执照。 令人讶异的是,尽管保罗大力反对这种思想,但还是有基督徒这样主张。保罗较任何其他新约圣经的作者更强调律法与恩典的教义,他以神新立的恩约为荣,但同时他又很清楚地否定废弛道德律主义。在罗马书三章31节,他提到:“这样,我们因信废了律法吗?断乎不是!更是坚固律法。”(罗3:31) 当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教义时,有人以为他主张废弛道德律主义,但他却很坚定地赞同雅各布的立场:“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他甚至和他的学生雅其科拉(Johann Agricola)在这问题上产生很大的分歧。雅其科拉不承认律法在信徒身上有任何功用,他甚至不承认律法可以引导罪人得着恩典。马丁路德曾在《论废弛道德律主义》(Againist the Antinomians,1539)一书中回应雅其科拉,而他的这位学生后来也修正了他的废弛道德律主义,但是这问题仍然存在。 日后的路德宗神学家也坚守马丁路德对律法的观点。他们在一五七七年,将马丁路德所留下有关信心最后的论点纳入“协和信条”(Formula of Concord)中,他们把律法的功用分为三部分: (1)显出罪; (2)为社会订立一般性的道德标准; (3)为在基督里重生的人建立生活的规范。 废弛道德律主义的主要错误在于,它混淆了称义与成圣的意义。我们惟靠信心称义,不是因着行为,但所有信徒都需要凭着信心遵守神的诫命,不是为了得到神的喜悦,而是为了在爱中表达对基督所赐下之恩典的感激。 视旧约圣经只谈律法之约,新约圣经只谈恩典之约,乃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旧约圣经见证了神向祂子民奇妙恩典的作为,而新约圣经也充满了许多明文规定的诫命。我们不是靠律法得救,但藉着遵行基督的诫命,表明出我们对基督的爱,因主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14:15) 我们常听到人说:“基督教不是一个讲应做什么与不应做什么的宗教;它不是一套规条。”这话的确含有某些真理,基督教不是一套规条,它的核心是人与基督的关系。可是基督教也不是没有规条的,新约圣经清楚包含了“应做”与“不应做”的律例与规条,基督教绝不是一个让人按照心中喜好而为所欲为的宗教,基督教也从来没有给人“权利”去做错的事。 总结 1.废驰道德主义是一种异端,因为它认为基督徒没有遵行神律法的责任。 2.律法能显出罪,它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也是基督徒生活准则。 3.废弛道德律主义混淆了称义与成圣的意义。 4.无论在旧约圣经或新约圣经中,都充满了神的律法与恩典。 5.虽然遵守律法不是称义的条件,但是称义的人必须遵守神的律法。 (选自《神学入门》P237-238,姚锦燊译,更新传道会。)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