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 2. 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 3. 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 4. 他所承受的名,既比天使的名更尊贵,就远超过天使。 5. 所有的天使,神从来对那一个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又指着那一个说,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 6. 再者,神使长子到世上来的时候,(或作神再使长子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神的使者都要拜他。 7. 论到使者,又说,神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 8. 论到子却说,神阿,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国权是正直的。 9. 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 10. 又说,主阿,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 11. 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像衣服渐渐旧了。 12. 你要将天地卷起来,像一件外衣,天地就都改变了。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 13. 所有的天使,神从来对那一个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 14. 天使岂不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吗?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2段论述的是耶稣远超越天使的特殊性。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对耶稣和天使进行比较。首先,是两者与父神之间的关系。只有耶稣与父神之间有父子关系,而天使没有(1:5);其次,两者之间的关系。天使要敬拜耶稣,而耶稣是作王接受敬拜,没有穷尽(1:6-12);第三,是两者职分上的不同。耶稣享有极高的地位,可以坐着接受父神的帮助胜过一切的仇敌,而天使却只是是服役的灵,是为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1:13-14)。从这三个方面,作者让我们看到耶稣相对于天使的无可比拟的超越性。 在论述中我们也会留意到一个问题,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大量的旧约经文。当我们回过头去看出处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经文看起来都不是特别指着耶稣而言的。它们要么是神对大卫后裔所说的话,要么就是大卫对主神所说的话。我们可能会觉得作者将这些旧约经文都用在耶稣身上来证明祂对天使的超越性似乎有些牵强。的确,我们怎么知道这些经文可以用在耶稣身上,而且惟独可以用在耶稣身上呢?如果我们把这些经文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是否都可以用来证明这个人比天使更超越呢?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作者在这段经文里所要论述的重点。作者在这里不是要引用这些经文来证明耶稣是救主弥赛亚。实际上,在作者的眼里,耶稣是神所应许的弥赛亚,是大卫的后裔,也是大卫的主,是神的儿子道成肉身来到世上,这些都已经是不需要再证明,而且他的读者也都是知道的(福音书和保罗书信、使徒行传都已经足可以证明、让人明白了)。所以,作者在这里不是要花笔墨来再一次证明耶稣是弥赛亚,而是在大家都已经接受了耶稣是弥赛亚的基础上,引用旧约圣经中有关神指着大卫后裔的话,和大卫指着主神所说的话,来彰显耶稣对天使的超越性而已。因为耶稣既然是弥赛亚,那么祂就是大卫的后裔,也是大卫的主,所以这些话应用到祂身上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在论述中我们可能还会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论述耶稣对天使的超越性?既然已经以接受了耶稣是弥赛亚为前提,那么还有必要去证明耶稣超越天使吗?这岂不是已经显而易见了的吗?从接下来的经文可以看到,作者显然认为有这个必要,因为通过与天使的比较来让人知道耶稣救恩的重要性和严肃性。通过与我们比较熟悉的对象作对比来显明其超越的特殊性,是可以帮助到读者对耶稣,以及对耶稣的救恩产生合宜、正确的回应。如果不这样的话,恐怕人们只是将耶稣停留在一个好像和自己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的遥远的概念上,以至于会忽视祂和祂的救恩。这就好像我们虽然知道神审判的威严,但却没有切身体会究竟是多么的可畏,就不会有太多的深刻回应。这个时候如果将神的审判与人间法庭的审判来做对比,指出神的审判要比人间的审判更加严重的话,那么凡是经历过人间法庭审判场面的人就马上会对神的审判肃然起敬、不敢怠慢了。 愿神帮助我们,在经文中看到的不单只是一个论述的过程或是结论,更是让我们体会到耶稣那超然的地位所带来的威严和荣耀。耶稣基督是王,是要将一切仇敌踩在脚下的。愿我们对耶稣有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情。我们是愿意蒙祂拯救、与神和好,还是与神为敌,被踩在耶稣的脚下呢?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慢慢细读出这段经文,体会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耶稣基督那那超越的地位和威严,让我们对耶稣,对祂所成就的救恩,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和敬重。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希伯来书》是新约圣经中非常宝贵和特别的一卷书,虽然不太容易理解,但我们却必须要尝试去明白,因为其中有非常重要的阐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和正确理解耶稣基督的救恩,以及神所喜悦的信心究竟是什么。 这卷书之所以被称为“希伯来书”,是因为在现存的最早期手抄本中,就在书卷的开头冠以“致希伯来人书”,而且众多其它的手抄本都是如此定名。关于本书的作者,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认为是保罗,也有认为是路加、巴拿巴,或是亚波罗,也有认为是早期教父革利免。我们虽然无从确切知道作者是谁,但是作者“必定是一位非常熟悉旧约圣经、思想周密的基督徒。对自己所写的文字,都经过严谨的思考,确实掌握论证的方向。当他暂停其论证、对他的受信人劝勉一番时,又是那么地细腻与老练。纵使是强烈的预警,也都是为了使他的受信人得益。虽然这卷书信未交代作者之名,但它却是早期教会基督徒不容忽视的神学论着。关于基督徒对旧约圣经的研究,在新约圣经所有作者中,他给了我们最清晰的讨论。”(古特利:丁道尔圣经注释系列-希伯来书) 第1段,作者开宗明义介绍了整卷书信的主角-神的儿子。从后面的经文可以看到,作者所介绍的这位神的儿子,就是耶稣基督。作者指出耶稣在整个被造历史中的作为,藉着祂创造了诸世界,靠着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通过祂洗净了人的罪。作者介绍耶稣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用了非常特别的字眼,指出耶稣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我们知道,荣耀,与荣耀所发出的光辉,两者之间有其互通性和不同性。互通性就在于,光辉的确可以如实反映荣耀,就好像火光的确可以反映火一样,什么样的火就发出什么样的火光,看到火光我们就可以知道火有多大。而不同性又在于,荣耀和光辉又的确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是两个不一样的个体。同样,本体与真像,两者之间也是有其互通性和不同性。真像反映出本体的所有属性,什么样的本体就有什么样的真像。然而,真像又不同于本体,真像和本体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和对象。通过这样非常谨慎、准确的描述,作者让我们看到耶稣与天父之间那种既一致,又不同的特性。虽然这里还没有提到圣灵,但已经可以让我们感受得到三位一体神之间的那种奇妙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同质、同尊、同荣,但又是三个不同的位格,不可混淆、不可替代。 这样,我们就知道神藉着祂的儿子耶稣基督向我们所说的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何等的重要,因为这相当于神亲自向我们传达祂的心意,也亲自来成就祂所要为我们成就的。接下来,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和渴慕的心,来聆听神藉着耶稣基督来向我们所说的话,明白神藉着耶稣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救恩,因以神所喜悦的信心来回应。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细细体会这几句话中对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描述,由圣灵来引导我们的心,去更加认识神、亲近神。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所以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 2. 那借着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 3. 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 4. 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 5. 我们所说将来的世界,神原没有交给天使管辖。 6. 但有人在经上某处证明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 7. 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或作你叫他暂时比天使小)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 8. 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叫万物都服他,就没有剩下一样不服他的。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他。 9. 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或作惟独见耶稣暂时比天使小)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他因着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 10. 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使救他们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 11. 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所以他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 12. 说,我要将你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颂扬你。 13. 又说,我要倚赖他。又说,看哪,我与神所给我的儿女。 14.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 15. 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 16. 他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伯拉罕的后裔。 17. 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 18. 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3段,作者讲到救恩的重要性和确凿性。救恩的重要性在于这起初是主耶稣亲自讲的。这指的是救恩的来源,是主亲自成就和说明了的,岂能轻视呢?而救恩的确凿性就在于,这来自于主的话语,后来是听见的人所证实的,而且也有神按照祂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来作为见证的。这指的是救恩的传递。有亲眼见过耶稣、跟过耶稣的使徒们的见证,也有来自于圣父和圣灵的见证,确保了耶稣所成就的救恩是被正确地传递出去、传递下来。这样,我们所听见的救恩,乃是千真万确的。 在论述救恩的重要性和确凿性的同时,作者也指出,这样伟大和确凿的救恩,就不容我们有任何的忽略。作者是通过和天使所传之道(神的律法)来作比较,指出如果连天使所传之道都不容忽视,凡干犯的都要受到该受的报应的话,那么更何况是远超越天使的主耶稣亲自所传的道呢?如果忽略这伟大且确凿的救恩的话,有谁可以逃罪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作者在这里所做的比较。首先,救恩是赦罪之恩,可以免除人因为干犯了天使所传之道而本应该受的刑罚。这是从救恩赦免、救赎人的罪的角度来看。这也就是说,忽略了救恩,也就意味着得不到赦罪之恩。其次,救恩是神圣、庄严、不可侵犯的。忽略救恩的人,所犯下的罪甚至比忽略天使所传之道更为严重。这也就是说,忽略救恩,这本身也是罪,而且是更为严重的罪。因为既然救恩是主亲自说的,那么忽略救恩就如同忽略主的话,这岂不是比忽略天使的话更为严重的冒犯、胆大妄为吗? 从这两个层面我们可以知道耶稣基督救恩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可以说,领受救恩,不单只是为了让我们得到救赎,更是一个命令,是必须要有的回应。就好像我们应该接受天使所传之道那样来接受救恩。救恩不是耶稣基督好不容易成就之后就求爹爹告奶奶似的来哀求人来接受,好像是推销一个不好卖的商品一样。救恩是耶稣基督为了人的好处而成就,为了人的好处而命令人要来接受。虽然我们知道救恩不是强迫人接受,可是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论述中真真实实感受到接受救恩的命令性要求。这就好像我们要一个在悬崖边玩耍的孩子马上回来。我们可能是通过恳求、哀求的方式来说,但我们也会用大声命令的方式严厉斥责、要求这孩子马上回来,不然的话后果自负! 这段经文给我们很好的提醒。我们常常会说,救恩是上好的礼物,等待着我们领取。这样的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我们也不要忘了,不要忽略救恩的神圣性和严重性。从一个角度来说,救恩的确好像是在那里静静地、被动地等待我们当中的好心人去领取一下,主动权全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是否心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救恩是主耶稣基督亲自成就,藉此向我们说话;救恩是父神亲自用神迹奇事来证明,是圣灵亲自引领来传递的。三位一体神一起成就和传递的话语、恩典,是传递着神的威严和慈爱,不仅仅是被动地等待我们去支取,更是主动地命令我们去郑重地回应。 今天,虽然我们都已经领受了救恩,所以看起来经文对我们的意义不大。但正是因为我们已经领受了救恩,认识了神,也知道了这救恩是三位一体神通力合作的成果,我们就应该回过头来,越发郑重我们当初所领受的这救恩,不再是轻描淡写地拿着就走、不当一回事,而是带着敬畏、感恩的心来领受,郑重其事,一生持守。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慢慢细细体会每一句话,感受救恩的威严,提醒自己越发郑重所听见、所领受的道理。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4段,作者论述了耶稣作为救恩元帅的身份,来解释之前提到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忽略如此伟大的救恩(2:3),因为救恩乃是耶稣为了我们而成就的,要带领我们进入荣耀里去。 作者从诗篇第8篇所引发的一个问题来开始他的论述。在那里诗人说到:“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作者指出,这段优美的诗篇带出了一个问题,即这里分明对着人的受造而说的,可是实际上万物并没有服在人的脚下,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神的话语落了空呢?紧接着,作者就展开他的论述,指出神的话语并没有落空,而是要通过耶稣来实现,因为祂也是作为同样的被天使微小一点的人,但却是受死的苦,当然也包括了从死里复活,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这样,就为同样比天使微小一点的人做了榜样,成为救恩的元帅,让人都可以和祂一样因受死的苦而得尊贵、荣耀,如此就成就了诗篇里的话。 接下来,作者就来解释为什么耶稣,我们救恩的元帅,必须要受死的苦才能带领我们得荣耀呢?为什么不能简简单单地发布一条命令,直接将荣耀赐给我们不就行了吗?原来,耶稣之所以要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祂需要籍着死来败坏那掌死权的魔鬼,从而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只有当耶稣战胜了死亡,才能带领跟随祂的人一样战胜死亡,从而得着荣耀。原因不难理解。如果不战胜死亡,那么即便有生之年有荣耀,那也不过是短暂的、无法存到永远的。 可是这又引发出另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耶稣不能直接赐给人永远不死的生命呢?这在神那里应该不是难事。接下来,作者解释到,原来免除人的死亡威胁,不是通过神赐下一道命令,或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因为人之所以会面临死亡,乃是因为人人都犯了罪,而罪的工价乃是死。所以,人要可以不死,必须被赎罪,有人替他们付上罪的代价。这就是耶稣必须为我们而死,为我们赎罪的原因了。 最后,作者也解释了,耶稣的死,并不是一般的死亡,例如自然病死、老死,或是一些意外,比如掉到河里淹死,等等。作者指出,耶稣的死乃是出于被试探而受苦。这不是说耶稣因为一些试探,例如金钱、名利、女色的引诱而内心经历痛苦挣扎的受苦,而是说耶稣因为不受这些试探引诱,不与世俗为伍,坚持神的真理而被世界厌弃、杀害而受的苦。也正因为如此,耶稣可以搭救那些被试探的人,让他们在因坚持真理而经历这些来自于世界的挑战、迫害的时候,虽然也会因试探受苦,但却可以靠着耶稣而活过来、得荣耀。这也让我们看到,耶稣的死所搭救的,是那些和祂一同经历被试探而受苦的人,也就是那些和祂一样为神真理的缘故被攻击、受逼迫而不屈不挠,将自己交在神手中的人。 作者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来说有很大的提醒。当我们说跟随耶稣得荣耀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乃是跟随耶稣的受苦、受死,才能和耶稣一同复活、得荣耀。我们并不是因为耶稣的死就全体自动地,有意无意地都得荣耀,我们对耶稣基督的信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心思意念的一个动作。我们乃是与耶稣一同经历被试探而来的苦,也就是经历试探、忍受试探、胜过试探,持守真理、誓死忠心。 默想经文:“祂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2:18)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思想耶稣被试探而受的苦。祂如何在魔鬼的试探面前单单信靠神,祂如何在服事的过程中经历犹太人宗教领袖的窥探、谋害而坚持真理,祂如何在十字架上面对众人的凌辱、嘲笑而不为所动……愿这些都成为我们的榜样。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阿,你们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 2. 他为那设立他的尽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一样。 3. 他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 4. 因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万物的就是神。 5. 摩西为仆人,在神的全家诚然尽忠,为要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 6. 但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 7. 圣灵有话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 8. 就不可硬着心,像在旷野惹他发怒,试探他的时候一样。 9. 在那里,你们的祖宗试我探我,并且观看我的作为,有四十年之久。 10. 所以我厌烦那世代的人,说,他们心里常常迷糊,竟不晓得我的作为。 11. 我就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12.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 13. 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14. 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 15. 经上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像惹他发怒的日子一样。 16. 那时听见他话惹他发怒的是谁呢?岂不是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吗? 17. 神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岂不是那些犯罪尸首倒在旷野的人吗? 18. 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呢?岂不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吗? 19. 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6段,作者勉励信徒要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从上下文来看,作者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原因乃是因为他之前所讲到的,“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祂的家了。”(3:6)很显然,当作者这样说的时候,他预料到一定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难道我们信主的人不是已经在神的家中了吗?”的确,作者也称这些信徒,也就是他的写作对象,是“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3:1),照理说是应该已经是与基督有份,是神的家了。然而,我们也要明白,作者在这里所强调指出的,并不是说这些已经信主的弟兄姐妹还不是在神的家里,而是说,要将起初的信心持守下去,才是一直与基督有份,才能持续在神的家中。 作者从旧约神的子民以色列人的历史来论述这一点,指出神对那一代以色列人的厌烦与怒气,向他们发誓断不可进入神的安息,而结果他们也都果真倒毙在旷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从中学到的属灵功课和提醒是什么呢?作者指出,这些以色列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被神弃绝、被神厌恶、惹动神怒气的。相反,他们一开始是跟随摩西蒙神拯救、离开了埃及为奴之家的与神立约的百姓。所以,他们算是蒙神呼召进入神的家中的。然而,因为他们在旷野途中的悖逆、犯罪、不信,结果受到神的严厉责罚。可以说,这些以色列人的经历是从一开始的信到后来的不信,从一开始的跟随到后来的悖逆。正是因为他们所经历的这些变化,使得这些原本得蒙拯救的以色列人最终倒毙在旷野,未能进入神的安息。同时,也正是他们所经历的这些变化,使得作者提醒信徒,要将起初的信心持守到底,不要重蹈覆辙犯和这些以色列人同样的错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持守在神的家中,进入神的安息。如果丢掉了起初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原本已经有的在神家中的地位了。 这样看来,作者在这里不断强调的就是持守,正如经文所提到的,“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份了。”(3:14)这不是说我们原本在基督里无份,而是说我们要坚持到底,才能一直地,而且也是最终在基督里有份。作者的这段论述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和严厉的警戒,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所写到的,以色列人倒毙在旷野的事件,是要成为我们的鉴戒(林前10:1-13),因为他们曾经连于基督但却跌倒,所以我们今天连于基督的人,同样也要时刻留意,须要谨慎,免得跌倒。 要将起初的信心持续下去,这向我们提出了两点的要求。首先,我们要明确起初的信心是什么?我们有没有起初的信心?其次,就是我们要将这起初的信心持续下去,不要放松、不要放弃,直到终点。关于这两点,作者在随后的经文中都有论述。起初的信心,就是对耶稣作为我们的大祭司的信心,相信耶稣基督;而持续起初的信心,就是紧紧跟随耶稣基督的教导,追求圣洁,生命更新。盼望我们在当中都可以有所得着,不再是盲目地抱着“我已经得救了,所以做什么都无关紧要了”的心态在世界中随波逐流,被风摇动 ,而是不断行在神的心意当中,被神的话不断提醒,生命不断成长,直到见主面的日子完全无可指摘。 默想经文:“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份了。”(3:14)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提醒自己重回起初的信心,也提醒自己坚持起初的信心。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5段,作者将耶稣和摩西进行了一番对比。对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相似的地方,一个是超越的地方。相似的地方就在于,大家都是在神面前尽忠。而超越的地方就在于,耶稣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就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关于这一点,作者进一步指出,摩西为仆人,在神的全家尽忠;而耶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在这里,“治理”一词的原文是“在之上”的意思。通过这些对比,作者让我们看到,耶稣是比摩西更享有尊荣。摩西虽然伟大,但不过是作为房屋的一部分,好像仆人那样尽忠;而耶稣则不同,是作为房屋的主人,超越在房屋之上。如果摩西有尊荣,那么耶稣就更有尊荣了。 这样,作者就将耶稣非同一般的超越地位再一次刻画出来。虽然他之前已经写到耶稣是慈悲忠信的大祭司,这在人看来已经是非常高的地位了,然而作者现在马上指出,耶稣是房屋的主人,是在房屋之上。这也为以后论述耶稣非同寻常的大祭司地位埋下了伏笔。人间的大祭司是从人间出来的,充其量还是属于被建造的房屋的范畴,但耶稣却不是这样,祂是在房屋之上的超越者,所以耶稣的大祭司身份远超过人间大祭司的身份。 我们可能也会问,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将耶稣与摩西进行对比呢?既然前面已经论述了耶稣作为神儿子的超然地位,那么还有必要来将祂与摩西进行对比吗?神的儿子对于地上的人的超越性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何必多此一举呢?当我们看到整段经文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会有所明白。就好像之前作者将耶稣与天使作比较的时候,最终带出的是人要对耶稣应有的回应,即不能忽略耶稣所成就的伟大救恩,同样,这里作者将耶稣与摩西作比较,目的也不是突出耶稣和摩西的关系,而是强调人应该与耶稣之间要建立的关系,即“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祂的家”(3:6),原来,作者的意思乃是呼召我们成为神的家,而成为神的家的条件就是将因着神而来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不疑惑、不妥协、不放弃。耶稣不单只是作为大祭司为我们赎罪,祂更是作为主人来呼召和接纳我们进入祂的治理之下。当我们按照神的要求成为神的家,也就意味着我们回家了,而这回家之旅,就是作者接下去要论述的,进入神的安息。 同时,从整个上下文来看,作者在这个段落的论述是夹在有关耶稣作为大祭司的论述中的一个插入(3:1-4:13),用意在于表明耶稣作为大祭司的必要性,即百姓都犯了罪,所以需要大祭司的救赎。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如果百姓没有犯罪,那么何须大祭司出现呢?神设立耶稣作为大祭司,并不是为了给耶稣一个职分而已,而是有其为犯罪的百姓赎罪的必要性。 这段经文所论述的耶稣作为神的家的治理者,对我们也是很好的提醒。虽然我们也常常宣告耶稣是主,但我们更多想到的,就是耶稣的大祭司身份,为我们赎罪。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总有一种想法,认为耶稣是为我们服务的,因为祂既然为了我们连命都舍了,那么祂岂不应该心甘情愿作仆人,听从我们的吩咐和调度,为我们做这做那吗?然而,作者在这里让我们看见耶稣身份的另一个层面,即祂是在我们之上,而不是我们在祂之上;是耶稣治理我们,而不是我们指挥耶稣。我们要做的,乃是带着盼望和胆量,谦卑俯伏在耶稣的脚前,接受祂的救恩,也接受祂的治理。我们的生命品格、人生使命、行事为人,都要交在耶稣的手中,听从耶稣的吩咐和教导,顺服祂的旨意,成为祂圣洁的器皿,也成为祂圣洁的家。 默想经文:“但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祂的家了。”(3:6)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再一次思想、深化和调教我们和主耶稣基督的关系,将自己生命的主权交在祂的手中。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我们原文作你们)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 2. 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3. 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4. 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到第七日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 5. 又有一处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6. 既有必进安息的人,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 7. 所以过了多年,就在大卫的书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 8. 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 9. 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 10. 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样。 11. 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12.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13. 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14.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 15.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16. 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7段,作者呼吁信徒要竭力进入神的安息。在上一段作者论述了旧约以色列人不能进入神的安息的原因乃是因为不信之后,现在作者指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信徒要凭着对神的信来进入安息,避免犯和以色列人同样的错误。 作者解释了神所赐、留给我们进入的安息究竟是什么。原来,这乃是神自己的安息。因为神在造物之工成全之后就进入了祂的安息,而且呼召人进入祂的安息,所以很明显,我们要进入的安息就是神的安息,可以说,就是神原本就有的存在于被造世界以外的永恒居所。作者接下来进一步解释这安息,既然是在被造世界以外的神的居所,所以很显然就不是我们在这个被造世界中地上的居所。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神所应许的迦南美地之后依然算不得是进入了神的安息,因为这毕竟还是在地上。而且,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听神的话的。要不然,神也不会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后依然在大卫的书上警告他们要听祂的话,不可硬着心。 最后,作者总结到,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如同神歇了祂的工一样(4:10)。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进入安息的,是离开了这个被造的世界进入神的居所,如同神完成了这个世界的创造之后回到祂的居所一样。这样,也就意味着神呼召我们所进入的安息,乃是离世之后所要进入的。我们所要进入的安息,不是在这个被造世界中的任何空间或是时间,乃是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所要进入的,而这也就是作者在后面的论述中所要提及的,信心的榜样都是带着信心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但却凭着信心进入安息(神的永恒居所)。 在论述完这些之后,作者讲到:“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4:12-13)。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段话放在这里显得很突兀,似乎和上下文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然而,当我们将整段经文一口气读下来第7段,作者呼吁信徒要竭力进入神的安息。在上一段作者论述了旧约以色列人不能进入神的安息的原因乃是因为不信之后,现在作者指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信徒要凭着对神的信来进入安息,避免犯和以色列人同样的错误。 作者解释了神所赐、留给我们进入的安息究竟是什么。原来,这乃是神自己的安息。因为神在造物之工成全之后就进入了祂的安息,而且呼召人进入祂的安息,所以很明显,我们要进入的安息就是神的安息,可以说,就是神原本就有的存在于被造世界以外的永恒居所。作者接下来进一步解释这安息,既然是在被造世界以外的神的居所,所以很显然就不是我们在这个被造世界中地上的居所。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神所应许的迦南美地之后依然算不得是进入了神的安息,因为这毕竟还是在地上。而且,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听神的话的。要不然,神也不会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后依然在大卫的书上警告他们要听祂的话,不可硬着心。 最后,作者总结到,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如同神歇了祂的工一样(4:10)。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进入安息的,是离开了这个被造的世界进入神的居所,如同神完成了这个世界的创造之后回到祂的居所一样。这样,也就意味着神呼召我们所进入的安息,乃是离世之后所要进入的。我们所要进入的安息,不是在这个被造世界中的任何空间或是时间,乃是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所要进入的,而这也就是作者在后面的论述中所要提及的,信心的榜样都是带着信心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但却凭着信心进入安息(神的永恒居所)。 在论述完这些之后,作者讲到:“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4:12-13)。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段话放在这里显得很突兀,似乎和上下文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然而,当我们将整段经文一口气读下来,就会多少感受得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原来,当他引用了许多神的话来解释我们所要进入的安息之后,他自己也意识到神的话语(神的道)的力量和深邃是如此地奇妙,既深入人心,又超越人心,也启迪人心。旧约的以色列人以为他们进入了迦南就是进入了神的安息。然而,当作者明白了神的话语之后就惊叹原来神所赐的安息根本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是在人离世之后,而不是在世的时候。因为人怎么可以在自己死后继续决定自己可以去哪,而且可以去到天上呢?所以很显然,进入安息就不是我们自己所能赚取的,而是要蒙永活的神来带领才能进入的。而且,作者也通过旧约以色列人的历史认识到神真是观看人心肺腑的神,祂观看以色列人的种种悖逆,将他们挡在安息之外。所以作者在这里发出这样一段感慨,既指出神的话语的无形的力量,也告诫信徒要谨慎遵行神的话语。 这段话也是对我们已经信了的人的很好提醒,一方面让我们看到所要进入的安息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也警告我们要凭信竭力进入那安息,而不要心存侥幸。有时候,我们容易以将地上的得失看做我们是否进入安息。例如,我们耍谢小聪明,例如欺骗,来得到一些益处,以为凡事顺利,神也没拦阻,我们就与安息有份了。但实际上我们要知道,安息是在天上,与我们在地上的情况没有关系。地上的顺利不意味我们进入安息,地上的苦难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进入安息。关键全在于我们是否遵行神的道。 默想经文:“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祂不信从的样子就跌倒了。”(4:10-11)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思想这句话。现在,既然知道了安息是在离世之后的天上,就不是我们凭着自己的小聪明来实现,而是全然凭信仰望神,那么我们的今生又当做如何的打算呢?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8段,作者接续前面提到的耶稣是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的话题(2:17),开始展开对耶稣这一神圣身份的论述。在之前的段落中,作者通过耶稣与摩西的对比,以及进入安息的论述(3:1-4:13),呈现出了耶稣作为大祭司的必要性,即因为以色列人都犯了罪,所以需要有大祭司来为他们赎罪,以便他们可以与神和好、进入神所赐的安息。现在,作者开始论述耶稣是如何可以作为大祭司、承担这一神圣职分的。 首先,是作者对耶稣作为大祭司身份的一个总论,指出祂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因为祂也和我们一样受过试探,但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4:14-16)。这里表达的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我们是靠着耶稣大祭司的救赎可以随时来到父神的施恩宝座前,得蒙神的垂顾。另一方面,因为耶稣和我们一样经历过试探,但却没有犯罪,所以当我们遇见试探的时候,都可以来到耶稣面前来寻求祂的帮助,从祂胜过试探的经历中得着鼓励、安慰和力量。 在这个总论之后,作者接下来展开论述耶稣大祭司身份的特殊性(5:1-10)。一方面,耶稣和人间的大祭司有相似的地方,即都不是自己自取尊荣来作大祭司的,而都在乎那位设立大祭司的父神。当然,即便是在这一点上,耶稣也有超越人间大祭司的地方,即祂是被父神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为大祭司的。对于这一点,作者在随后的经文中会更加详细地论述。另一方面,耶稣又有超越人间大祭司的地方,即人间的大祭司都被软弱所困,都在试探中犯了罪,所以都需要为自己献祭赎罪。然而,耶稣却不一样,祂虽然也同样经历试探,但却没有犯罪,因为祂在肉体的时候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得以完全。这样,因为耶稣没有犯罪,所以就可以成为圣洁没有瑕疵的祭物为我们赎罪,成为我们永远得救的根源。 通过这段论述,作者将耶稣作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的身份概要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已经依稀可以看到,不同于人间的大祭司,耶稣是我们得救的唯一根源,因为祂本身具有的超凡地位(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以及祂本身所成就的超凡作为(受试探却没有犯罪)。从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耶稣所成就的救恩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向祂献上由衷的感谢。有时候,当我们想到耶稣是大祭司为我们赎罪的时候,更多是从父神的恩典来思想,知道这是父神爱我们的缘故而赐下祂的独生爱子耶稣来为我们赎罪。这样的认识当然正确,但却容易忽略了道成肉身的耶稣为我们赎罪所所经历的痛苦和付上的牺牲。一方面,耶稣当然是是受父神的差遣来到世上成就救恩,这是祂的顺从,相对来说是被动接受差遣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耶稣之所以可以成为圣洁无瑕疵的祭物为我们赎罪,则是出于祂在试探中将自己交在父神的手中,承受各样的屈辱、攻击、厌弃和伤害。这也是祂的顺从,但相对来说却是主动承担的一面。耶稣并不是一个没有知觉、没有自主意识的物件,如同一个机器人被父神差派来成就一件事情而已。事实上,耶稣作为有位格的神,以及有位格的人,在为我们成就救恩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付出了许多。愿我们都可以发自内心地来感谢这位慈悲忠信的大祭司。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藉着这段经文的论述,让我们回忆在福音书中所记载的耶稣的许多片段:在传道初期受魔鬼的试探,在传道中期被人排斥和攻击,在传道末期被钉在十字架上受人的嘲弄。在向耶稣献上感恩的同时,也以耶稣作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凡从人间挑选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办理属神的事,为要献上礼物,和赎罪祭。(或作要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 2. 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 3. 故此他理当为百姓和自己献祭赎罪。 4. 这大祭司的尊荣,没有人自取,惟要蒙神所召,像亚伦一样。 5. 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 6. 就如经上又有一处说,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 7.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 8. 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 9. 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 10. 并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他为大祭司。 11. 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 12.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 13. 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 14. 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9段,作者劝勉信徒要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从上下文来看,这一段开始的整个段落(5:11-6:20),是作者论述耶稣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的一个插入,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作者原本要论述耶稣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的主题,可是刚要开始,却想到信徒到如今还是那么的不长进、不成熟,还需要自己从头来将这些信徒原本应该都已经知道,而且都应该照着去行、使得生命应该已经有所成长到一定阶段的道理再讲一遍,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就好像面对按着年纪和在校读书的时日应该是大学生的人,还需要把小学数学再从头讲解一遍,这的确是很令人沮丧的。 作者指出:“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6:1)这里,作者的意思不是说把基督道理只是当做一个初级阶段,要我们在基督的道理之上有新的理念或是更加高深的道理。作者的意思乃是说不要只是停留在道理阶段,而要生命不断更新、成长,达至完全。 在经文中有两个地方需要联系起来一起思考,这样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白作者的意思。首先,作者写到:“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等教训。”(6:1-2)这里,什么叫做“再立根基”呢?这里所列举的那些道理作为信仰基督的根基岂不是都已经让人知道了吗?有什么原因要把这些已经大家已经知道的道理再说一遍,好像再立一次根基呢?接下来,作者在解释完信徒已经在主里蒙恩的境况之后写到:“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6:6)这里讲到那些已经蒙恩得救,尝到主恩滋味的人,如果离弃真道的话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因为他们是在羞辱耶稣基督,不把祂的道理当一回事。 联系这两句话,作者的意思乃是说,基督的道理已经明明白白地传讲给信徒知道,是大家必须要去行,并且在这些道理上成长的。如果大家不去行,过后却要求把这些道理再讲一次的话,这无异于是对原先已经说明的这些道理的傲慢和轻视,因为把这些道理当做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可以不听。这就好像一个数学原理已经告诉了同学们,但大家根本不当一回事,直到考试的时候才想要再听一遍。这只能说明大家对这个原理的不重视,而结果就是他们必而结果就是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傲慢负责。对于学习来说,学生所付的代价就是考试不及格。对于救恩来说,信徒所付的代价就是无法重新懊悔了,因为他们对耶稣基督宝贵、清晰的道理是如此的轻慢,这不是在羞辱主耶稣基督,也是自取其辱吗? 最终,作者也安慰信徒,指出他们的行为强过这些傲慢的人。作者也鼓励信徒,要他们在真道上殷勤、不懈怠。总的来说,作者希望信徒在真道上不断成长,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真道,习练通达,能以分辨好歹了。今天,神要藉着作者的这段话来扎我们的心。我们有没有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进入到完全的地步呢?我们常说自己是人,所以无法完全,只能不断成长直到离世的日子。我们有这谦卑的态度是好的,但问题是,我们是否以此作为我们不成长,生命停滞不前的借口呢?很多时候我们的的确确就好像作者在这里所描述的情形一样,道理都知道,但就是不去行、生命不改变、不成长。每一次听道、查经,都是把以前照理来说已经知道、应该已经有所行动、应该已经带来生命改变的道理一次又一次地再听一遍,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抛之脑后。虽然我们的确应该不断听道、查经,更深明白和牢记神的话语;虽然神也的确有丰盛的慈爱来不断提醒我们,陪伴我们成长,可是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这样听道却不行道,生命这样不成长,真的是看重基督道理的合宜表现吗?还是说我们虽然都在重重复复听,但实际上却是轻视、怠慢的态度,把基督的道理当做儿戏? 默想经文:“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6:1)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聆听圣灵的催逼,让自己不再满足停滞不前,或是缓慢成长的阶段了。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 2. 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 3. 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 4. 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 5. 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 6. 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 7. 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 8. 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 9. 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 10. 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作的工,和你们为他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 11. 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 12. 并且不懈怠。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13. 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说, 14. 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 15. 这样,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 16. 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并且以起誓为实据,了结各样的争论。 17. 照样,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为证。 18. 借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 19. 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 20. 作先锋的耶稣,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就为我们进入幔内。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10段,作者逐渐将他的思路从上一段的“插入”转到他原本要论述的耶稣是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的思路。之前,作者已经讲到信徒要成长,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6:12),现在,作者就进一步以亚伯拉罕为例来论述忍耐的功课。神给了亚伯拉罕应许,而亚伯拉罕也恒久忍耐,就得了神所应许的(6:15)。这里,作者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得到神应许的两方面事实。一方面是神的应许,另一方面是人的忍耐。神是信实的,所以祂的应许是确凿的,这是我们可以得着应许的基础。如果神不是信实的,祂的应许是不可靠的,那么我们也就没有把握可以得到神的应许。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在神确凿的应许面前,我们并不是自动地、不费吹灰之力地就得着所应许的,而是要凭着信心,恒久忍耐。面对神信实的应许,我们也要以坚韧的信心来回应。 这是给我们很好的提醒。有时候我们会以为只要是神应许的,我们就一定可以得着。有时候的确如此。神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神的应许的实现与我们的回应无关,例如神应许以色列人被掳之后七十年要回归。到了时间波斯王就下诏,事情就这样成了,而与当时被掳的以色列人的状态无关。但也有很多时候,神的应许要求我们凭信坚韧地来回应才能真正得到。例如神应许凡信的人有永生,我们就必须以坚韧不动摇的信心来回应。而以色列人的真正回归不只是地理位置上的搬迁,而是凭信回到神面前。 在经文中有一个地方需要留意,就是作者说到有“两件不更改的事”(6:18)。这指的是哪两件事呢?有可能是指着神的属性和誓言(或是神的应许和誓言),也有可能是指神对亚伯拉罕的两个应许:“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6:14)。除了这些可能性以外,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得到,作者在这里所强调的不更改的两件事,应该是与信实的神所起的誓有关。从整个论述过程的上下文来看,作者特别提到了两件与神的起誓有关的事情。一个是神起誓不让悖逆的以色列人进入祂的安息(3:11),另一个就是神起誓设立耶稣作大祭司(7:21)。总体来看,这两个起誓贯穿了作者的整个论述过程。首先,神起誓那些悖逆的以色列人不可进入祂的安息,表明了神对悖逆之人的严惩,同时也是在继续呼召人凭信进入祂所应许的安息;而事实上,也只有凭信才能进入神的安息。其次,神起誓设立耶稣作大祭司,就是要藉着耶稣带领人因信进入祂所应许的安息。而这两件不可更改的事情,合在一起,就是耶稣作为大祭司的工作的展现。耶稣进入至圣所的幔内,带领我们也可以跟随祂进入幔内。而这个“进入幔内”,就是作者在后面的经文要继续展开论述的,就是指人与神和好,可以回到神的面前;而回到神的面前,也就是作者在前面已经提到的,进入神所应许的安息。 总结来说,作者论述的整体思路就是,神呼召我们进入祂的安息,就是进入至圣所的幔内去到祂面前,而这是通过耶稣大祭司的献祭、救赎来达到。这样,当我们持守对耶稣的信,就可以藉着祂进入幔内,进入神所应许的安息了。盼望通过作者这一段的论述,我们对耶稣的信心得以坚固,对进入神所应许的安息充满指望。这样,我们的灵魂就真的如同锚一样在幔内,也就是在神的面前、在神的安息中有了稳固的根基。 默想经文:“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有牢靠,且通入幔内。”(6:19)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既知道我们灵魂将来的去处,也就持定所信的,恒久忍耐。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这麦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本是长远为祭司的。他当亚伯拉罕杀败诸王回来的时候,就迎接他,给他祝福。 2. 亚伯拉罕也将自己所得来的取十分之一给他。他头一个名翻出来,就是仁义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 3. 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 4. 你们想一想,先祖亚伯拉罕,将自己所掳来上等之物取十分之一给他,这人是何等尊贵呢。 5. 那得祭司职任的利未子孙,领命照例向百姓取十分之一,这百姓是自己的弟兄,虽是从亚伯拉罕身中生的,(身原文作腰),还是照例取十分之一 6. 独有麦基洗德,不与他们同谱,倒收纳亚伯拉罕的十分之一,为那蒙应许的亚伯拉罕祝福。 7. 从来位分大的给位分小的祝福,这是驳不倒的理。 8. 在这里收十分之一的都是必死的人。但在那里收十分之一的,有为他作见证的说,他是活的。 9. 并且可说,那受十分之一的利未,也是借着亚伯拉罕纳了十分之一。 10. 因为麦基洗德迎接亚伯拉罕的时候,利未已经在他先祖的身中。(身原文作腰) 11. 从前百姓在利未人祭司职任以下受律法,倘若借这职任能得完全,又何用另外兴起一位祭司,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不照亚伦的等次呢? 12. 祭司的职任既已更改,律法也必须更改。 13. 因为这话所指的人,本属别的支派,那支派里从来没有一人伺候祭坛。 14. 我们的主分明是从犹大出来的。但这支派,摩西并没有提到祭司。 15. 倘若照麦基洗德的样式,另外兴起一位祭司来,我的话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16. 他成为祭司,并不是照属肉体的条例,乃是照无穷之生命的大能。(无穷原文作不能毁坏)。 17. 因为有给他作见证的说,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 18. 先前的条例,因软弱无益,所以废掉了。 19. (律法原来一无所成)就引进了更美的指望,靠这指望我们便可以进到神面前。 20. 再者,耶稣为祭司,并不是不起誓立的。 21. 至于那些祭司,原不是起誓立的,只有耶稣是起誓立的。因为那立他的对他说,主起了誓决不后悔,你是永远为祭司。 22. 既是起誓立的,耶稣就作了更美之约的中保。 23. 那些成为祭司的,数目本来多,是因为有死阻隔不能长久。 24. 这位既是永远常存的,他祭司的职任,就长久不更换。 25. 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 26. 像这样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高过诸天的大祭司,原是与我们合宜的。 27. 他不像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须先为自己的罪,后为百姓的罪献祭,因为他只一次将自己献上,就把这事成全了。 28. 律法本是立软弱的人为大祭司。但在律法以后起誓的话,是立儿子为大祭司,乃是成全到永远的。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11段,作者开始正式介绍耶稣作为按照麦基洗德等次作大祭司的职分。作者从旧约对麦基洗德的描述来阐明麦基洗德的特殊性和超越性,以此来显明耶稣大祭司职分的特殊性和超越性。作者首先对麦基洗德做了一番概括性的描述,为的是显示他与耶稣,神的儿子之间的相似性(7:1-3)。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麦基洗德的特殊性和超越性也都有所描述,而且都侧重在他与祭司利未人的对比上,从而为耶稣作大祭司超越祭司利未人埋下伏笔(7:4-10)。最终,耶稣作为大祭司的特殊性和超越性,归结为耶稣作为大祭司的重要性;而这个重要性,是不可被取代的,因为唯有耶稣才可以成全这重要的职分(7:11-19)。 在论述耶稣基督按照麦基洗德作大祭司的重要性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留意到一个问题,即耶稣作大祭司的重要性就在于先前祭司的职任并不能完全,所以才需要耶稣。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如果先前祭司的职任可以完全的话,那么耶稣的到来也就不能显出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了,充其量不过是增加一位大祭司而已。 作者在描述这种先前的祭司职任不能完全的时候特别说到:“先前的条例因软弱无益,所以废掉了,(律法原来一无所成)就引进了更美的指望,靠这指望,我们便可以进到神面前。”(7:18-19)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到,难道作者是说律法没有什么益处,所以就废掉了吗?如果真是这样,这岂不是说神的律法空无一物?当然不是!实际上,当我们从上下文来看的时候就会体会到,作者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神所设立的律法原来是废纸一张、毫无益处,而是说律法在有些方面有其局限的地方。而这个局限,也不是说律法本身的问题,而是相对于将来更美的指望而言的。我们知道,律法本是叫人知罪,让人既知道神的心意,也知道自己违反了神的心意。当然,我们也清楚律法还有赎罪、献祭的条例,似乎可以带给人将来美好的指望,让人在知罪的时候可以藉着律法所规定的献祭、赎罪礼仪得以与神和好。然而,问题就在于,律法在献祭、赎罪这一方面有其局限性,是靠着这些祭祀礼仪本身无法真正达到的(如果真的可以达到的话,那就不用耶稣来作大祭司了)。从作者接下来的论述中,律法的这些献祭、赎罪的功能,只能通过这些祭祀礼仪所预表的耶稣大祭司将自己献上来成就。也正因为如此,耶稣作为大祭司的重要性才显明了出来,因为耶稣是成就更美指望的大祭司。 盼望通过作者的这番论述,让我们对耶稣作为大祭司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有时候,我们虽然信了耶稣,接受了祂的救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耶稣的感恩和信靠逐渐更多是侧重在今生在地上的日子如何靠着耶稣的帮助来度过。当然,我们对耶稣的信靠的确会给我们在地上的日子带来改变,可是我们始终不能忽略的是,耶稣作为大祭司,祂更是那将来更美之事的指望,要带领我们进到神面前。没有比这个更重要、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事了。惟愿我们藉着耶稣大祭司,可以将自己的眼目定睛在神身上,定睛在将来更美之事上面。 默想经文:“先前的条例因软弱无益,所以废掉了,(律法原来一无所成)就引进了更美的指望,靠这指望,我们便可以进到神面前。“(7:18-19)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让我们的心跟随耶稣去到神面前,展望神为我们所预备的将来天上更美之事。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12段,作者继续论述耶稣作为大祭司的职分。之前,作者是从耶稣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而有的特殊性和超越性,可以带领人去到更美的指望,就是与神和好、进到神面前(7:19);现在,作者从另外两个角度来看耶稣作为大祭司,对比与人间大祭司的特别之处。首先,就是耶稣作为大祭司的永久性(7:20-25)。作者讲到,人间的大祭司不是神起誓立的,而且因为都有死的阻隔,不能长久。而耶稣的特别性就在于,祂不单只是神起誓立的,而且神的誓言中很特别地指出耶稣是要作永远的祭司。这也就是说,耶稣是存到永远的大祭司,可以一直为信徒祈求,对他们拯救到底。其实,为人代求、拯救,这原本就是大祭司的职责,可是只有耶稣因为是被起誓所立为永远的祭司,所以才可以一直行使大祭司的这一职分直到永远。 其次,就是耶稣作为大祭司的无罪性(7:26-28)。作者讲到,人间的大祭司都是有罪的,所以当他们要去到神面前为百姓的罪献祭时,必须首先为自己献祭赎罪。可是耶稣却不是这样,因为祂是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高过诸天的大祭司,所以她无需为自己赎罪,而只是一次将自己献上为众人赎罪,事情就成全了。这里,说到耶稣远离罪人,不是说耶稣不与罪人来往,而是说祂与罪人完全不同、没有好像罪人一样受到罪的玷污。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耶稣的永久性和无罪性,是祂作为大祭司的特别之处的很好补充说明。的确,如果耶稣没有永久性的话,那么祂大祭司职分的行使只能是昙花一现,还需要别人来接替。这样的话耶稣也就不是我们唯一的拯救了,因为接替祂的人也可以行使同样的功用。而且,如果耶稣没有无罪性的话,那么祂即便可以长久担任大祭司的职分,但却必须一直要为自己献祭赎罪。这也就意味着祂只能一直呆在地上做重复的事情,而不能将自己一次献上之后就完成任务,可以去到天上父神的右边为我们代求了。 这些论述可以让我们看到作者的关注点一直都放在耶稣作为大祭司为我们赎罪、拯救的职分上。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留意,也是对我们很必要的提醒。大祭司的职分固然高贵,当我们说耶稣是大祭司的时候,更多想到的是祂的尊荣和超越的地位。这些当然都是对的,可是我们不要忽略了,耶稣作为大祭司是要为我们献祭赎罪的,也就是说,祂是要救拔我们脱离罪的辖制,不但为我们的罪献上挽回祭,承担我们当受的刑罚,同时也是要洁净我们,使我们好像祂那样圣洁无瑕疵。这原本也是父神的心意,不单只是要赦免我们的罪,更是要我们成为新造的人。这就好像法官赦免犯人,不只是不再计算以前的罪,也是希望不要再犯罪了。如果一个法官不理会,也不在意一个犯人是否真心悔改,以后是否要继续有犯罪的念头和行动,而只是因为有人愿意代之受罚把这个犯人释放的话,那么这个法官只能是一个糊涂和不称职,甚至是渎职的法官了。 作者对耶稣大祭司身份的论述可以让我们再一次调教自己和耶稣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接受耶稣的救恩只是决志信主、受洗的那一段时间,之后和耶稣之间的关系就更多地是求祂赐福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多地把耶稣当做百宝箱,从祂身上支取我们想要的东西,满足我们的各种愿望。不错,耶稣的确有丰盛的慈爱,也有无穷的大能来成全我们的心中所想,可是我们不要忘了,耶稣作为大祭司是要救赎我们脱离罪恶,成为新造的人。我们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己和耶稣的关系,远离罪恶,追求生命的更新和成长。这才是我们和耶稣之间合宜关系的体现。这才是耶稣要在我们身上所要成就的工作。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慢慢细读经文,去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耶稣救赎主的职分,调教我们和耶稣之间的关系回到正常、合宜的状态中。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我们所讲的事,其中第一要紧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 2. 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作执事。这帐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 3. 凡大祭司都是为献礼物和祭物设立的。所以这位大祭司也必须有所献的。 4. 他若在地上,必不得为祭司,因为已经有照律法献礼物的祭司。 5. 他们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正如摩西将要造帐幕的时候,蒙神警戒他,说,你要谨慎,作各样的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 6. 如今耶稣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约的中保。这约原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 7. 那前约若没有瑕疵,就无处寻求后约了。 8. 所以主指责他的百姓说,(或作所以主指前约的缺欠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 9. 不像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因为他们不恒心守我的约,我也不理他们。这是主说的。 10. 主又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11. 他们不用各人教导自己的乡邻,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主。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 12. 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 13. 既说新约,就以前约为旧了。但那渐旧渐衰的,就必快归无有了。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13段,作者开始论述耶稣作为大祭司所要成就的新约的意义。虽然作者前面已经论述了耶稣作为大祭司的各样特别和超越之处,可是人们也不禁要问,尽管耶稣有作为大祭司的的特殊性,可是耶稣有作大祭司的必要性吗?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前面已经涉及到一些,指出耶稣超越人间的大祭司,是要成就律法条例所不能成就的更美的指望(7:18-19)。现在,作者从另一个层面来论述耶稣作为大祭司的必要性,就是作为更美之约,也就是神所应许的新约的中保。 首先,作者指出耶稣的服事,乃是在天上的真帐幕作执事,因为祂已经升到高天,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显明耶稣的服事必定和地上祭司的服事有所不同,因为祂不是在地上重复在地上的祭司可以完成的服事,而是在天上做地上的祭司所不能完成的服事。接下来,作者就指出,耶稣在天上所服事的相对于地上的祭司来说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原来,地上的祭司乃是服事旧约,也就是神藉着律法与以色列人所立定的,但是以色列人却都违反了的约。而耶稣所服事乃是更美的约,也就是神要与祂的子民以色列所立定的新约。 作者特别指出这个新约的内容就是:“主又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他们不用各人教导自己的乡邻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主’,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8:10-12)大致上我们可以看到,神与祂的子民所要立定的新约包括了三个部分。首先,就是人从心里要知道并且顺服神的律法;其次,人与神之间恢复合宜的关系,以神为他们的神,并且发自内心地真正认识神,而不再需要被人教导才被动地认识神;第三,就是神要赦免人的罪。在后面的经文中,作者会进一步论述为什么这个新约惟有靠着耶稣才能成就,从而显明了耶稣作为大祭司的必要性和唯一性。 虽然在后面的经文才会有更加详细的论述,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藉着对神所设立的新约的认识,来了解神对祂子民的心意究竟是什么。我们常常看重神对抵挡、悖逆之人的饶恕和赦罪,将新约看做是神对人的救赎。这当然没有错,因为这的确是神在新约中的内容。可是仔细看,我们会发现,这赦罪的内容实际上是新约的三项内容中最后的一项。虽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是最不重要的,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看到还有另外两项内容神也十分看重,就是神的律法要写在我们的心里,以及我们要真正地以神为神。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要完全地改变,不再是保持自己以前的旧心,仅仅视神的律法为身外之物来执行,而是说我们的心被神的律法所改变、充满、所更新,以至于我们的生命是从内而外地改变,完完全全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而且,不单只是心思意念被神的律法塑造,同时我们与神的关系也恢复到应有的状态,甘心乐意顺服神、属于神、作神的子民,以神为我们的神,为我们的中心和重心。这些都是神要藉着耶稣在我们的生命中所要成就的工作。这其实不难理解。所谓“约”就是包含着对双方的约束和要求。所以,新约中有神对祂子民的要求,这是再合理不过的事了。 今天,我们基督徒作为神的儿女,真的要藉着再一次认识新约来提醒我们自己现在生命的光景,以及与神之间的关系。我们是依然仅仅停留在得救而已,还是生命因着耶稣宝血的洁净而不再一样,活出神所喜悦的样式来,与神建立了那以神为神的合宜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把新约中的得救抓得很紧,而把前两项内容仅仅是挂在嘴边。愿我们都可以有所反省,认识新约,建造新心。 默想经文:“主又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他们不用各人教导自己的乡邻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主’,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8:10-12) 静默思想:安静在这神圣、庄严的新约面前,聆听神藉着圣灵带给自己的提醒。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原来前约有礼拜的条例,和属世界的圣幕。 2. 因为有预备的帐幕,头一层叫作圣所。里面有灯台,桌子,和陈设饼。 3. 第二幔子后,又有一层帐幕,叫作至圣所。 4. 有金香炉,(炉或作坛)有包金的约柜,柜里有盛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过芽的杖,并两块约版。 5. 柜上面有荣耀基路伯的影罩着施恩座。(施恩原文作蔽罪)这几件我现在不能一一细说。 6. 这些物件既如此预备齐了,众祭司就常进头一层帐幕,行拜神的礼。 7. 至于第二层帐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独自进去,没有不带着血,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献上。 8. 圣灵用此指明,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 9. 那头一层帐幕作现今的一个表样,所献的礼物和祭物,就着良心说,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 10. 这些事连那饮食和诸般洗濯的规矩,都不过是属肉体的条例,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 11. 但现在基督已经来到,作了将来美事的大祭司,经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属乎这世界的。 12. 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 13.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并母牛犊的灰洒在不洁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圣,身体洁净。 14. 何况基督借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他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原文作良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事奉那永生神吗? 15. 为此他作了新约的中保。既然受死赎了人在前约之时所犯的罪过,便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 16. 凡有遗命,必须等到留遗命的人死了。(遗命原文与约字同) 17. 因为人死了,遗命才有效力,若留遗命的尚在,那遗命还有用处吗? 18. 所以前约也不是不用血立的。 19. 因为摩西当日照着律法,将各样诫命传给众百姓,就拿朱红色绒和牛膝草,把牛犊山羊的血和水,洒在书上,又洒在众百姓身上,说, 20. 这血就是神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21. 他又照样把血洒在帐幕,和各样器皿上。 22. 按着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 23. 照着天上样式作的物件,必须用这些祭物去洁净。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 24. 因为基督并不是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这不过是真圣所的影像)乃是进了天堂,如今为我们显在神面前。 25. 也不是多次将自己献上,像那大祭司每年带着牛羊的血进入圣所(牛羊的血原文作不是自己的血)。 26. 如果这样,他从创世以来,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这末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 27.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28. 象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14段,作者从旧约祭祀礼仪的角度来阐明耶稣作为大祭司来立定新约的意义。作者首先藉着旧约有关圣所和至圣所的规定指出,旧约律法中的祭祀礼仪并不能让人真正去到神面前。在旧约律法规定的帐幕中,有圣所与至圣所之分,而两者之间以幔子相隔。祭司只能在圣所服事,而大祭司每年只有一次才能进去,而且还要带着血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献上。作者指出,这样的设置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祭司在圣所中的服事并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祭司在圣所中的服事可以叫人得以完全的话,那么他们就可以直接去到至圣所了。所以,既然有幔子隔开圣所和至圣所,也就说明在祭司在圣所的服事依然不足以让他们可以完全圣洁地去到至圣所朝见神的面。 接下来,作者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乃是因为他们所献上的山羊和公牛的血并不能为人赎罪、使人完全成圣。其实这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山羊和公牛的命不能等同人的命,所以山羊和公牛并不能为人的罪付上代价,这就好像我们不能用一只山羊或一头公牛去代替杀人者不需要偿命一样。人犯罪当死的债,一定要人命才能偿还。所以,只有耶稣的受死才能真正替人赎罪,而且,只有无罪的才能替有罪的赎罪,因为有罪的人本身就该死,所以是无法替另一个罪犯赎罪的。这就好像一个死刑犯不能替另一个死刑犯死,来搭救那个死刑犯免于死。 经文特别指出耶稣的无罪性,以至于祂可以成为我们真正的赎罪祭。作者写到:“基督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疵献给神,祂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侍奉那永生神吗?”(9:14)这里之所以提到耶稣是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疵献给神,说的就是耶稣在神面前完全没有瑕疵,因为即便是鉴察人心肺腑的圣灵,也可以在神面前为耶稣的无瑕疵作见证。而当说到耶稣的血来洁净我们的心,指的乃是说耶稣的生命来更新我们的生命(因为旧约中血就代表生命)。当我们的生命被耶稣的生命所更新,有了耶稣那圣洁无瑕疵的生命时,我们的心就算是洁净的了。反之,有任何一点不像耶稣生命的,就算是有瑕疵、不完全洁净的。 最后,作者以旧约是用血来立的这一点来重复他以上的观点,即耶稣的受死和流血是为我们立定新约的,因为立约(和合本翻译为“遗命”)都是要流血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违背神的约的人要面临死亡的刑罚(如果违约的人不需要死,那么这个约还有什么约束力呢?),另一方面是因为神与人立定的约本身就要求人用洁净的生命来回应(所以才用洒血来表示洁净)。所以,神藉着耶稣与我们立定的新约也是如此,即藉着耶稣为我们赎罪,也藉着耶稣来洁净我们的心。这样,当我们过去所犯的罪已经得到赦免,而我们的未来又因着生命被耶稣而更新而不再犯罪(有着耶稣生命的人当然就不犯罪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清清洁洁的了,我们才能真正可以藉着主耶稣回到神面前,因为人非圣洁不能见主的面。 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提醒。我们常常只看重耶稣为我们赎罪,但却轻看了我们要被耶稣来洁净。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信了耶稣就可以完全不犯罪,这乃是说我们信了耶稣,就理应去跟随耶稣、效法耶稣,以至于可以最终活出耶稣那圣洁无瑕疵的生命。这原本也就是神在耶稣基督里面向我们的旨意。愿我们在当中都有所领受。 默想经文:“何况基督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疵献给神,祂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侍奉那永生神吗?”(9:14)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思想耶稣对我们的洁净工作。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亏欠,愿意按照耶稣的生命来重塑我们的生命。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15段,作者详细论述了耶稣一次献上自己来为众人赎罪。在之前的经文中,作者已经多次提到过耶稣一次献上自己(7:27;9:12),现在,作者进一步论述这个主题。 首先,作者指出一个事实,即耶稣已经升天,为我们显在神面前,这也就说明,耶稣献上自己的工作已经完成,不再重复了。然而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那么耶稣在祂升天之前,在历史中是否需要重复献祭,一直到祂升天才结束呢?接下来,作者马上就回应这种想法,指出即便是在之前的历史中,耶稣也不需要重复献上自己。作者用反证来说明,指出如果耶稣真的需要这样多次献上自己的话,那么祂从创世以来就需要不断受苦了(因为献上自己就意味着死亡)。但事实上,道成肉身的耶稣并未在人类历史中一直出现,不断重复受死、复活的循环,而只是在人类历史中的某个时段出现一次,便完成了。当然,可能还会有人想到,耶稣真的一次献上就好了吗?耶稣的再来会不会也带着将自己再一次献上的任务呢?作者在最后的论述回应了这种疑问,指出耶稣的再来与罪无关,也即与献祭赎罪无关,只是来拯救我们,将信祂的人接入荣美的天家;潜台词就是因为献祭赎罪的工作已经一次性完成了。 这样,作者论述了耶稣献祭的一次性完成的确定性。耶稣不需要在以前的历史中多次出现、受苦来献祭,耶稣也不需要在以后的将来再次出现、受苦来献祭。耶稣只需在祂在地上出现的这个历史阶段一次献上自己,便成就了永远的救恩。 在这整个论述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耶稣所成就的救恩的果效。作者说到:“如果这样,祂从创世以来,就必多次受苦了。”(9:26)作者虽然在这里是用的反证的手法,以耶稣并未从创世以来多次显现、受苦来说明耶稣献祭的一次性完成,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耶稣的献祭对创世以来的人的拯救工作。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强调“从创世以来”呢?很显然,作者相信创世以来的人都是有救恩赐给他们的,问题只是这救恩是如何赐给他们的。是耶稣要在每一个世代都出现一次为那个世代的人死一次来成就吗?当然不是!耶稣只需一次献上自己,就为自创世以来的所有人都预备了救恩,让他们都可以凭信来得到神的救恩。而且,作者回溯到创世以来,而不是以色列人民族的诞生以来,也就说明作者知道神的救恩是给所有人的,而不单单是给以色列人的。 看到这里,我们要向神献上由衷的感谢。神在耶稣身上所成就的乃是祂向全人类的心意,让凡是对神有信心的都在耶稣里面蒙拯救。这就好像一位父亲精心制作一桌饭食,目的不是为了让这桌饭食显得高贵、精细、赢得美食比赛,或是获取人的点赞,而是全在于为了让吃的人身体得益处。同样,父神设立耶稣作大祭司,不是为了给耶稣找点事情做,也不是为了给耶稣增添荣誉,而是为了救赎从创世之初直到世界末了的整个人类。感谢赞美神的恩典!让我们将一切的荣耀、颂赞都归给爱我们的三一真神。 默想经文:“如果这样,祂从创世以来,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这末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9:26)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更深体会耶稣为全人类所成就的救恩。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律法既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物的真像,总不能借着每年常献一样的祭物,叫那近前来的人得以完全。 2. 若不然,献祭的事岂不早已止住了吗?因为礼拜的人,良心既被洁净,就不再觉得有罪了。 3. 但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来。 4. 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 5. 所以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神阿祭物和礼物是你不愿意的,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 6. 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喜欢的。 7. 那时我说,神阿,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 8. 以上说,祭物和礼物,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愿意的,也是你不喜欢的,(这都是按着律法献的)。 9. 后又说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可见他是除去在先的,为要立定在后的。 10. 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 11. 凡祭司天天站着事奉神,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这祭物永不能除罪。 12. 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 13. 从此等候他仇敌成了他的脚凳。 14. 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15. 圣灵也对我们作见证。因为他既已说过, 16. 主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 17. 以后就说,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 18. 这些罪过既已赦免,就不用再为罪献祭了。 19.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 20. 是借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 21. 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 22. 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23. 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24. 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25. 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原文作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26. 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27. 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 28. 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 29. 何况人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 30. 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又说,主要审判他的百姓。 31. 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 32. 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 33. 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 34. 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 35. 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 36. 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 37. 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 38. 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义人有古卷作我的义人)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 39. 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16段,作者详细论述了耶稣一次献上自己为祭的有效性。虽然在之前的段落中作者已经证明了耶稣献祭的一次性,但人们仍然会有一个问题,即耶稣这一次献祭是如何可以做到永远有效的呢?是否仅仅是出于神如此命定,所以我们不能强嘴,还是说耶稣的一次献祭是果真有着永远的功效? 作者从旧约献祭的无效性说起。作者指出,旧约献祭之所以需要常常进行,这本身就说明其在赎罪和清洁人心的方面是没有功效的,否则的话怎么需要年年都来献祭呢?接下来,作者解释了旧约献祭无效性的原因,是因为“这些祭物(虽然是按着律法献的)是 叫人每年想起罪来,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10:3-4)这里,“想起罪来”的意思不是说人们原本不觉得自己有罪,只是在献祭的时候才忽然被提醒自己有罪,而是说人们原本就是有罪的,只是藉着这些礼仪来再一次提醒自己有罪,也承认自己有罪。 从上下文来看,“想起罪来”可以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 “想起罪来”是指神想起人的罪来,也就是说人的罪还在神的面前,并没有被除去。这是因为祭物和礼物是神不愿意的,燔祭和赎罪祭是神不喜欢的(10:5-6),所以它们并不能真正在神面前除去人的罪、止息神的忿怒。这就好像孩子惹了父亲的气,如果孩子只是甩给父亲一笔钱就可以了事的话,父亲是不会原谅孩子的,因为父亲看重的不是钱,而是孩子真心认错的心。另一方面, “想起罪来”也是指人想起自己的罪来,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不能使人洁净,所以人们的心并没有被洁净(10:2),依然污秽,依然活在罪中。当我们明白圣经常常用血代表生命的时候,我们也就更加容易理解这个道理,因为人的生命是不可能被公牛和山羊的生命所来洁净的。 在列举旧约献祭无效性的同时,针对这两点作为对比,作者也论述了耶稣献祭的有效性。首先,耶稣将自己献上乃是神所喜悦的,是按照神的心意而行,所以可以被神悦纳,成为众人的赎罪祭,让人得以成圣(10:8-10)。这样,就可以使得神不再“想起人的罪”来。其次,耶稣的血可以洁净我们的心,因为耶稣圣洁的生命可以洁净我们的生命。当我们愿意与耶稣联合、效法耶稣的时候,我们污秽的心就被满有耶稣圣洁生命的心所取代,如同神的律法写在我们的心版上,成为新造的人(10:16)。这样,我们成圣的人就可以得以完全(10:14),因为我们的心已经被洁净,我们的生命已经被翻转,所以我们的成圣就不单只是片刻的工夫,而是持久以至于完全的。所以,我们也就不会再“想起自己的罪”来,因为我们被更新的生命不会再犯罪了。既是这样,耶稣的一次献祭就有着永远的功效,也就不再需要为罪献祭了(10:18)。 今天,当我们明白了耶稣一次献祭的永远有效性,及其背后的原因时,我们要向耶稣献上感谢,因为祂以自己的身体为我们献上了神所喜悦的赎罪祭。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心要和耶稣的心连在一起,我们的生命要被耶稣的生命所更新。神不单只是悦纳耶稣我们献上的赎罪祭,神也喜悦我们被耶稣洁净、更新的生命。作者在论述耶稣献祭有效性的同时,目的也是激励我们做出合宜的回应,提醒我们紧紧地抓住耶稣,我们救恩的元帅,并且立定心志来跟随和效法祂。 默想经文:“主说,那些日子,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里面;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10:16-17)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更深体会和回应神在耶稣基督里面向我们的心意。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17段,作者开始劝勉信徒坚守所承认的指望,不至动摇,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在之前的经文中,作者已经向信徒论述了耶稣所成就的确定无疑的救恩,将自己一次献上就完成了永远有效的祭,让我们可以藉着与神立定新约,也就是那更美之约,成为神的子民,也得蒙神的赦免。现在,作者开始一个新的段落,就是劝勉信徒对这救恩要有正确、积极的回应。这实际上也是呼应作者一开始的呼吁,即“我们若忽略了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2:3)。的确,耶稣所成就的这伟大的救恩,是要领我们进入神所赐的安息。我们如果依然悖逆、拒不接受,那么结局就是可怕的。 经文中有一个地方需要留意,和合本翻译为“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10:20)。这样的翻译让我们以为原来耶稣就是那曾经拦阻我们进入至圣所的幔子。实际上,希腊原文中,“幔子”是中性名词,而“路”和“身体”都是阴性名词。所以从语法和意义上,这句话都应该翻译,且被理解为“从幔子通过的路是耶稣的身体”,也就是说,耶稣用祂自己的身体所献上的神所喜悦的祭打通了幔子的阻隔,带领我们可以去到至圣所,进入到神面前。 那么,对于耶稣所成就的这伟大救恩,怎么才是应有的回应呢?虽然作者在后面的经文中还有论述,但却已经忍不住在这里有所提及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动摇,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10:22-25)这里,“彼此相顾”更有彼此关注、守望、督促的意味,让彼此都不要松懈,反而是激发彼此之间要活出爱心,多行善事,也就是神喜悦我们行的事。这里提到不要停止聚会,不只是说要保持足够的聚会次数,而是更加侧重在不要有那些藉由停止聚会而反映出来实际上的信心的冷淡。这对我们也是很好的提醒。我们有时候也是在聚会的事上陷入懈怠的状态。我们可能也会说,只要心里有神就行,聚会只是形式问题。虽然我们不能论断别人的心内究竟如何,可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自己思量,当我们对聚会不冷不热的时候,或是即便有聚会,但却是人在心不在的时候,是否反映出我们对耶稣救恩的冷淡和疏离,虽然还会将之挂在嘴边,但心里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感觉,将之视为平常了? 从整卷书的结构来看,作者的论述也是从这里开始进入了论述“信心”的环节,即以信心来承接耶稣所成就的救恩(因为以色列人曾经因为“不信”而被神拒绝进入祂的安息)。可是仔细阅读我们也会逐渐发现,作者从这里开始论述的“信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决志信主的“信心”不同。决志信主的“信心”侧重在信主的那一时刻的“信心”,而作者这里论述的“信心”则更多侧重的是在信主之后所要持续坚韧的“信心”。因为作者在这里的写作对象是已经信主的信徒,所以作者对他们的劝勉,要求他们要有信心,不是要信徒“再信一次”,或是“重信一次”,而是将他们已有的信心坚持下去,好像那些信心伟人一样,虽然会继续经历坎坷,似乎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但都是凭着这不动摇的信心死的,都是神所喜悦的,必定蒙神保守进入那更美的家乡。但是如果信徒在这个过程中动摇、后退,也就成为神不喜悦的人了。他们虽然曾经领受过救恩,但没有坚韧的信心持守,最后也会成为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了。 默想经文:“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10:35-36)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提醒自己在耶稣基督的救恩上要有持久、坚韧的心。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2.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3.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4. 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 5. 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神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 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7. 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8. 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 9. 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 10. 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 11. 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他以为那应许他的是可信的。 12. 所以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 13.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14. 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 15. 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 16. 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17. 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 18. 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 19. 他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 20. 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 21. 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神。 22. 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 23. 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 24. 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 25. 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26. 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27. 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28. 他因着信,就守逾越节,(守或作立)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 29. 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干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 30. 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 31. 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 32. 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 33. 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 34. 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 35.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释放原文作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 36. 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 37. 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 38. 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39. 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 40. 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18段,作者论述什么是“信心”。因为在之前的经文中作者已经阐明了耶稣基督作为大祭司为我们所成就的救恩,也勉励信徒要有信心持守在真道上不要后退,以至于可以在耶稣基督的救恩中灵魂得救。现在,作者就以论述什么是“信心”来告诉信徒究竟该如何持守,以及持守什么,才叫做正确的有信心的回应。 在整个论述中,作者除了简明扼要地指明什么是“信心”,同时也穿插了许多信心伟人的事例来阐述这个“信心”。作者在两个地方来对“信心”进行直接的阐述。首先,作者写到:“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11:1)其次,作者又写到:“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11:6)结合作者所列举的信心伟人的事例,我们可以明白作者这两句话的意义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对过去看不见的事情的信心的回应,一个是对将来看不见事情的信心的回应。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对过去看不见的事情的回应呢?作者指出,就是信神。具体来说,就是信神创造诸世界的来历。人是被造的,而且是在六天创造中最后一天被造的,所以人是看不见在他被造以前神创造世界的过程的,自然就会对神创造世界有疑惑,因为不是亲眼所见。然而,作者指出,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着神的话造的。这也就好像保罗所说的,神的永能和神性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让人晓得,无可推诿(罗1:20)。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什么是对将来看不见的事,也就是所望之事,的回应。作者指出,就是信神赏赐那寻求祂的人。可是,这是否说只要我们对未来的某一件事情死死地相信神必定成就,例如,我相信神要赐给我作总统,或是千万豪宅,然后就把这个盼望坚持到底,到死也不动摇,就是蒙神喜悦的信心了呢?当然不是!从作者的论述中,他所指出的这所望之事就是神确凿的应许,具体来说,就是关于进入祂安息的应许(4:9)。这安息,因为指的是神自己属灵的永恒居所,是在人离开这个被造世界,也就是离世之后才能真正进入,所以很显然,人还在世的时候是得不着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在总结那些信心伟人们给我们的榜样时都是说他们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11:13,39)。 从作者这一段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信心是对过去和将来的回应。凭着信心,我们知道过去——世界是神造的,我们信有神;凭着信心,我们盼望未来——神留给我们进入安息的应许,我们信神必赏赐那寻求祂的人。所以,信心不是一场赌博,去赌神存在,如果万一神真的存在,就赚了。不是这样的!信心是对神的笃信不疑,不是盲信、迷信,而是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这乃是心灵里对神的最自然的回应。信心也不是对神的胡乱相信,好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似地相信和明年神我们满足我们所有想要的事情,甚至还以为我们对神的要求越高,越看起来不合理,就显得我们对神的信心越大。也不是这样的!信心是对神的应许的笃信不疑。只要是神应许的,我们都坚定相信和盼望。并且是对神特定的关于进入安息的应许的坚定信念和盼望。我们知道,也相信神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带领和应许,但是我们也要藉着这段经文来更加深刻地调教我们对神应许的信心,聚焦在那永恒安息的应许上面。 默想经文:“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11:1)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让自己对“信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对神的信心。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2.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或作仰望那将真道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3. 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4. 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 5. 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 6. 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 7. 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 8. 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 9. 再者,我们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他得生吗? 10. 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 11.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12. 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 13. 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脚,反得痊愈。(歪脚或作差路) 14. 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 15. 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扰乱你们,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 16. 恐怕有淫乱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 17. 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这是你们知道的。 18. 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云,黑暗,暴风, 19. 角声与说话的声音。那些听见这声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 20. 因为他们当不起所命他们的话说,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 21. 所见的极其可怕,甚至摩西说,我甚是恐惧战兢。 22. 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 23. 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 24. 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 25. 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 26. 当时他的声音震动了地。但如今他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 27. 这再一次的话,是指明被震动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 28. 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 29. 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20段,作者劝勉信徒要珍惜所要进入的国。在之前的段落中,作者已经鼓励信徒要忍受罪人的顶撞,要在苦难中接受神的管教,塑造合神心意的生命。现在,作者指出,信徒还要在另外的方面追求成长,而不单单只是忍受苦难而已。这其它方面的成长,一个是追求与众人和睦,一个是追求圣洁,一个是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神。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涵盖了了信徒与人、与世界、与神之间的关系。虽然作者会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会继续论述这三个方面,然而在这个段落中作者的论述也已经可以给我们有所启迪。这三方面的论述不单只是要信徒去操练、持守,作者更指出其中的要紧之处就在于,如果没有这些的话,就会从神的恩中坠落,就会被挡在神的国之外。 我们可能会想,真的有那么严重吗?神岂不是满有恩典、怜悯的神吗?祂怎能忍心把我们挡在门外呢?作者举了以扫的例子来让我们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以扫曾经贪恋世俗,因一点食物就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结果当他后悔,想再要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无法让他的父亲心意回转。作者用这个例子来警戒信徒,不要轻忽神的恩典,以为可以随意拿起来放下去,想不要的时候就不要,想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要回来。而以扫之所以因为一点食物就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乃是因为他看重自己的生命比蒙受祝福更为重要,他以为自己如果饿死了,那么那些长子的名分就没有什么意义。 这对我们也是很好的提醒。我们究竟看重今生的生命,还是神给我们属灵的祝福呢?有时候我们会说,这辈子都过不好、生活都有困难,哪里还会去想以后的事呢?有时候,我们的确会好像以扫那样,为了这辈子可以活下去、活得好,而将时间、精力、眼光都投入到这个世界当中。这不是说我们不要在世上生活,这乃是提醒我们,是否看重神所赐给我们的属灵的祝福。如果我们不看重,那就不要怪神将这些收回去了。 可能也会有人说,神的国有那么值得期盼吗?谁愿意在神的国里面天天面对大而可畏的神那样提心吊胆呢?不错,有这样对神的敬畏之心是好的。可是作者也提醒信徒,神的国是值得我们期盼的,因为那里不是好像西奈山那样的烈焰冲天,而是“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12:22-24)面对这样一幅天上的美景,而且是不能震动的常存的国,怎么不叫人动心呢?当然,要进入这样美好的神的国,作者就劝勉信徒,要存虔诚、敬畏的心去侍奉神,不要因为画面是美好的,就以为可以不用那么紧张,可以放心大胆的随意而行任意而行、随心所欲。神有恩典让我们进入祂荣耀的国度,但神是轻慢不得的。 这也是给我们很好的提醒。有时候,我们常常会走两种极端。要么认为神很严厉,我们不敢去到祂面前,也认为祂的国度是呆板、严肃、动不动就是责罚;要么就是认为神很仁慈,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去到祂面前,在耶稣基督的外衣掩护下祂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当做看不见。实际上,作者向我们指出,神的国既是威严的,也是仁慈的,即让我们在耶稣基督里坦然无惧,也让我们在祂面前心存敬畏。惟愿我们珍惜所要进入的这神荣耀的国度,也带着一颗渴慕、追求、感恩和敬畏的心,去回应神的呼召。 默想经文:“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神。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12:28) 静默思想:默想神国的荣美,也默想神的威严;珍惜神为我们所预备的,回应神对我们所要求的。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19段,作者开始劝勉信徒要以信心来回应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救赎恩典。在之前的段落中,作者已经阐明了什么是信心,并且也列举了许多旧约的人物作为信心的榜样。接下来就是我们自己的回应了。 场景发生了改变。那些信心的榜样成了看台上的观众,信徒成了场上赛跑的运动员,而他们所注视的不再是那些信心的榜样,而是为我们的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自己了,因为耶稣是所有人要效法的榜样,即“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12:2)作者指出信徒所经历的与耶稣所经历的相似性,即都受到罪人的顶撞,只不过耶稣被罪人顶撞以至于死,而信徒尚未达到这个程度。这是对信徒的鼓励和鞭策。即便好像耶稣那样被罪人顶撞以至于死,但却可以好像耶稣那样从死里复活,那还有什么不可忍受的呢? 接下来,作者也说到,信徒所受到的苦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乃是被神管教,是在学习顺服,最终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这也就是说,在苦难中学习顺服的功课,心里不再愤愤不平、不再苦毒抱怨,而是心平气和地接受父神的安排,降服在父神的旨意之下;而这样被改变的平和的生命,就是义,即被神看为是对的。 这实际上也是给在承受罪人顶撞的困难中的信徒很大的提醒和安慰。首先,耶稣也是这样忍受困难,虽然至死,但却得荣耀,那么我们效法耶稣,心里就有了希望和动力。其次,我们经历苦难乃是要塑造我们的生命好像耶稣那样。困难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没有意义的。有时候我们只是以“忍耐”来消极地面对苦难。实际上,我们应该对苦难有更加积极的眼光,就是明白这是神管教我们的功课和过程,是要让我们的生命在苦难中塑造成形,满有同样忍受了极大苦难的耶稣基督的那对父神完全顺服的样式。 通常来说,父亲管教儿子,乃是因为儿子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可能会问,信徒忍受的苦难,明明看起来是由罪人的顶撞引起的,不是自己的过错,但怎么却变成是父神的管教了呢?原来,父神对我们的管教,除了有一些的确是因为我们犯罪的原因,要给我们以必要的提醒、警戒、责罚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我们生命品格的塑造,即当我们虽然没有做错事,但却依然受到罪人的顶撞,神也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能否放下自己的不服、委屈,放下自己的名誉、地位、面子,好像耶稣那样,甘心顺服神允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这些我们认为不该由自己来承受的事情呢?这样顺服的心志,是神希望在我们身上看见的。当然,这不是说神为了要训练我们顺服就故意兴起罪人来顶撞我们,而是说神要看当有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是否完全对祂信靠和顺服。我们以前的生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即便没有犯罪,但也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例如虽然没有害人的心,但依然是在为自己而活。而父神的管教就在于,让我们通过经历这些苦难,让我们在学习顺服的过程中不再以自己的感受、想法为中心,而是以愿神的旨意成就为中心。这就是神美善的管教了,要让我们属神的生命在苦难中塑造成形。而且,这样的管教,这样的结果,乃是与我们是否可以坚持在耶稣基督的救恩中息息相关的。因为我们若不是有顺服的生命与耶稣相似,而是在神面前依然顽梗悖逆、充满怨言和苦毒的话,我们怎能在耶稣的救恩中有份呢?(5:8-9) 默想经文:“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份。”(12:10)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让我们在苦难中,特别是在那些不是因为我们的过错还依然临到的苦难中学习顺服,生命有所突破。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 2. 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3. 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4.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5. 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6. 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7. 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 8.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9. 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 10. 我们有一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 11. 原来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 12. 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 13. 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14. 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15. 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16. 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 17. 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儆醒,好像那将来交账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18. 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因我们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 19. 我更求你们为我祷告,使我快些回到你们那里去。 20. 但愿赐平安的神,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 21. 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他的旨意,又借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他所喜悦的事。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22. 弟兄们,我略略写信给你们,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 23. 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 24. 请你们问引导你们的诸位和众圣徒安。从义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 25. 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22段是整卷书的最后一段,既是作者对信徒的最后劝勉,同时也是对全书的概要总结。作者首先让我们看到他对神的描述:“但愿赐平安的神,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13:20)。在语法上,“凭永约之血”也可以是对耶稣的修饰,即“但愿赐平安的神,就是那使凭永约之血而成为群羊大牧人的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结合整卷书的内容来看,这第二种的译法更容易理解一些,因为是在解释耶稣的身份,即群羊的大牧人,以及耶稣得到这身份的根据,即祂所流出的成就永约的宝血。这样,也就与之前已经提到过了耶稣因着顺服而成为我们救恩的元帅,以及耶稣将自己献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形成了很好的对应和呼应的关系。 我们也可以留意到,在这短短的几节经文里面作者列举了许多神学概念。这些概念,有些是重复了之前的内容,例如平安、永约之血、基督;有些也是新出现的(指在本书卷中新出现的),例如群羊的大牧人、死里复活。这些新增加的概念,既是对之前内容的呼应,同时也为之前的内容注入了新的内涵。其中很特别的就是作者对耶稣的称谓——群羊的大牧人。这是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耶稣特殊的身份。在之前的论述中,作者已经提到耶稣是救恩的元帅,是治理神家的大祭司,也是圣洁无瑕疵的祭物。现在,作者指出,耶稣也是群羊的大牧人,即牧养我们这些跟随祂、作祂门徒的群羊的大牧者。原来,耶稣与我们之间的关系,除了救赎之外,还有牧养的成分。既说到是牧养,也就意味着耶稣是按照祂的心意来带领我们,而我们是要跟从祂的带领。 这无疑也是对我们凡是相信、接受了耶稣作为救主的信徒一个很好的提醒,就是当我们在领受了祂的救恩之后,还有漫长的一条路要走,就是继续接受耶稣的牧养,走跟随祂的道路。这实际上也是作者萦绕心头的负担。他接下来就说到:“(愿这位神)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祂的旨意,又藉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13:21)虽然作者在这里是以向神表达愿望、寻求神帮助的形式来写这句话,但实际上这表明的乃是作者知道,信徒按照神的旨意去行,这原本就是神的心意,所以作者是按照神的心意求。这里的在信徒的“心里”,原文是指在信徒“中间”的意思。至于什么是按照神的旨意去行,作者解释到,就是在耶稣基督里。结合之前刚刚提到的“耶稣是群羊的大牧人”,这句话就很自然地可以理解为,在跟随耶稣的牧养,按照耶稣的教导、指引去行,就是神所喜悦的事了。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看到,作者在最后一段的劝勉,是盼望信徒可以跟随耶稣的牧养,成为神喜悦的人,做神喜悦的事。这既是对耶稣是大祭司的身份的信心回应,也是对什么是对耶稣的信心的诠释。有时候,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和耶稣基督之间的关系仅仅停留在接受祂的救恩而已;而所谓的对耶稣基督的信,也停留在心思意念的一些局部活动。虽然作者已经在前面经文中不断纠正这种可能有的误区,现在,作者更在最后的部分再一次强调我们对耶稣基督应有的认识和回应,就是接受祂的牧养,行神喜悦的事。神在耶稣基督里面向我们的心意,除了让我们领受救恩,也是要让我们按照耶稣的样式成为新造的人,行各样的神看为美、看为善的事,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得救、享福。当我们接受耶稣的牧养,效法祂的样式的时候,这既是我们对神信心的表达,也是我们新造的人应有的样式。盼望我们可以在对耶稣基督的认识上更多一步,在明白神旨意的认识上更深一步,在信心的回应上更进一步。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13:20-21) 静默思想:安静在这段丰富、宝贵的话语面前,聆听神藉着圣灵,在耶稣基督里面向我们的说话。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21段,作者继续论述他在前一段经文提到的对信徒的三方面劝勉。首先,是与人的关系,就是常存弟兄相爱的心,与他们同哀哭、共喜乐(13:1-3);其次,是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不要贪恋世俗,要追求圣洁,在婚姻和钱财方面要特别留意(13:4-6);第三,是与神的关系,就是按照那些引导他们、传神之道给他们的人的教导去行,不但不要使这些带领的人忧愁,更是不使神的心忧愁,因为这样的话就说明自己没有按照该做的事情去行,是得罪神的,是对自己没有益处的(13:7-17)。最后,作者也请信徒为他们祷告,不是因为他们有罪而需要信徒的代祷来胜过罪恶,而是因为他们希望可以快点去到信徒那里(3:18)。 在经文中有一个地方需要更多的思考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就是作者讲到信徒要跟随耶稣去到营外,忍受祂所受的凌辱(13:13)。这句话的上下文关系是教导信徒如何做才是合神心意的献祭蒙神悦纳。作者在这里是以旧约献祭为例来说明,因为旧约的献祭礼仪就是神所设立的让人可以来到祂面前蒙悦纳的途径。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在旧约献祭的礼仪中,共同的原则是献祭的人与所献的祭是认同与联合的,以便可以好像与所献的祭一同去到神面前。例如所献的感谢祭,乃是通过祭物表示自己对神的感谢,而不仅仅只是献上祭物了事,而自己本身却没有好像这个祭物所表示的感谢的意义在当中。又例如所献的赎罪祭,乃是通过祭物表示自己对罪的悔改,祈求神的饶恕与赦免,而不仅仅只是献上祭物了事,而自己没有一点认罪悔改的心。 在这样的原则下,作者具体指出在赎罪祭上,献祭的人是如何与所献的祭表示认同,以至于可以随着赎罪祭去到神面得蒙神的悦纳与赦免。在旧约律法中有两种规定因应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情形是祭物的血没有带到圣所中去。这个时候祭物的肉是可以被献祭的人和祭司同吃的,表示他们与所献的祭认同。另一种情形是祭物的血被带到了圣所中去。这个时候祭物的肉是要被带到营外焚烧,是不可以吃的。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献祭的人表示与祭物认同的方式就不是吃祭物的肉了。那会是什么样呢?就是通过与祭物一起的方式来表示认同。这就是作者在这里所要提出的重点。耶稣为我们献上祂自己,流出宝血,进入圣所为我们赎罪,所以是属于第二种情形。那么,我们与耶稣作为祭物的认同、联合,就不是通过吃喝的方式(就像作者所说的,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13:9),而是通过与耶稣作为祭物在一起的方式来表达,即当耶稣是被带到门外受苦(被钉十字架)的时候,那么我们也就是要与耶稣一起去到门外,一同承受祂所受到的凌辱,与耶稣同钉十字架。这样,当我们与耶稣认同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与耶稣一同好像馨香的祭物献到神的面前,献上颂赞(爱神)、行善和捐输(爱人)为神喜悦的祭,因为这就是我们与耶稣那爱神、爱人的荣美生命的联合的体现。 这给我们也是很好的提醒。我们常常说耶稣为我们献上自己为赎罪祭,成就了救恩,我们只要相信祂就领受了这救恩。这样的说法当然没错。可是问题是,什么叫做信耶稣呢?耶稣自己以设立圣餐,让我们通过吃饼、喝杯来表示与祂的联合。而现在作者是从献祭礼仪的角度来让我们看到,当我们要在救恩上有份,也就是要在耶稣所献的祭上有份的时候,就要对耶稣所献的祭,也就是祂自己,要认同和联合。而这认同和联合,就是我们的心思意念与祂一样,有爱神、爱人、为义受苦的心志。如果没有这样的认同和联合,神是不会喜悦的。这不是说神不喜悦这祭物,而是说神不悦纳献祭的人,因为献祭的人并没有与所献的祭联合。求神开我们的心,明白祂的心意,真正做一个跟随耶稣脚踪的人。 默想经文:“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忍受的凌辱。”(13:13)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学习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与祂圣洁的生命联合。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希伯来书》的作者一开始就开宗明义,指出神在这末世藉着祂儿子,也就是耶稣基督,来晓瑜我们(1:2)。这句话也是为全书定下了基调,即神不仅仅是藉着耶稣基督来做成一件事情而已,而且也是藉着耶稣基督所成就的事情来向我们传递祂的信息,来向我们讲话。所以很显然,既然是神向我们讲话,那么谁敢不听、谁能忽略呢?而对神向我们所讲之话的应有回应,就是“信”。作者指出,以色列人因为不信而跌倒,而我们则不要学他们的样子,要以信来回应神的话语。作者在书卷中虽然花了大量篇幅来论述耶稣作为大祭司,将自己作为圣洁无瑕疵的祭物一次献上就完成了永远有效的救恩,但作者真正要带出的,乃是我们对耶稣基督所成就的这确凿救恩的信心的回应。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信心”的描述,有很特别的侧重点,就是坚韧。作者用了很多语句来表达他在这方面的关注。例如,要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3:6)、要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3:14)、要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而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6:1)、一直到底并且不懈怠(6:11-12)、必须忍耐行完神的旨意(11:36),等等。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作者是以那句脍炙人口的话来概括这坚韧的信心:“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11:1),相似地,作者也写到:“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11:6)这些都是指向信心坚韧的方面来说的,即虽然没有人看见神创造世界的过程,但却坚定地相信诸世界是藉着神的话语造成的;虽然没有人可以活着得到神关于进入祂安息的应许,但却坚定地相信神话语的可靠性,相信神必定赏赐那寻求祂的人,也就是在歇了自己的工之后所进入的神属灵的永恒安息之所。作者指出,这信心之坚韧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我们在活着的时候都是看不到神对永生、安息的应许的成就的,正如作者所列举的许多信心榜样一样,他们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11:13,39)。然而,这种对看不到的事情的坚定相信,并不是迷信、盲从,而是建立在神真实可信的话语之上,建立在神藉着耶稣基督所成就的真实可贵的救恩之上。 《希伯来书》对信心之坚韧的强调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醒和激励。虽然在我们的一生之中会伴随有各样可见的神的作为,但我们也要始终明白,我们的眼光不能停留在今生的各样经历上,以此为满足或是不满足,而是要看到那将来的必成之事,那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神对我们的进入祂安息的应许,是我们在生前看不到的,是要在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后才会得着的,而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以坚韧的信心来回应和支取。无论我们在这个世上遇到什么样的成功或失败,我们都始终要把信心放在神的身上,放在神向那寻求祂的人所应许的安息上面;因为,“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阿们!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