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相信,我们应当抓住上帝赐下的一切机会去传福音。“当教导的机会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是上帝亲手打开了门,使我们可以将基督介绍到那个地方;我们不应该拒不接受上帝慷慨的邀请。”加尔文写道。 另一方面,当机会受限,见证基督的门关闭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坚持去做那不可能做成的事,而应当祷告,寻求别的机会。“若是毫无成功的机会,门就已经关闭了。(因此)我们就应当走别的途径,而不是在这件事上枉费精力。”加尔文如此说。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见证主时所遇到的困难就放弃努力。加尔文对法国那些遭受严格限制和逼迫的人说:“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吸引人、贏得人归向耶稣基督吧。” 加尔文在自己的会众中间、在自己的城市日内瓦、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在海外(尤其是巴西)都践行了宣教的活动。 (1)在会众中。对加尔文而言,传福音包括传讲基督,因此人们可以在圣灵大能的带领下,通过基督归向上帝;传福音还包括使信徒将基督当作主,在祂的教会中、在世界里服侍祂。因此,传福音的核心是一种持续的、主权性权威的呼召,要求信徒在钉十字架而又从死里复活的基督那里操练信心。这一呼召所要求的是终生的委身。加尔文在自己的会众中出色地实践了这样的宣教。 加尔文的宣教是从讲道开始的。他讲道的目的既是教导,也是传福音。威廉・鲍斯玛(Wiliam Bouwsma)写道:“他常常讲道,定期讲道:周间早上6 点(冬天是7 点)讲旧约,每隔一周讲一次;周日早上讲新约;周日下午讲诗篇。按照这个日程,他回到日内瓦后在世的日子一共讲了4000 场道——每年170 次以上。”讲道对于加尔文而言是如此重要,当他临死前回顾自己一生的工作时,他先提到讲道,然后才提到自己的著述。讲旧约时,他一般会讲4 至5 节经文,讲新约时是2 至3 节。他一次讲一段经文的一小部分,先解释经文,然后将其应用到会众的生命中。加尔文讲道的时候,应用的部分从来都不少;他的讲道中应用的部分常常多过解释的部分。 加尔文的讲道也是简练的,其继承者贝扎论及改教者的讲道时说:“一字千金” 加尔文常常教导会众应当如何听道。他告诉会众应当在讲道中寻找什么信息、应当带着怎样的态度听道、应当如何听道。他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讲道之中,这样,讲道的信息就喂养他们的灵魂。加尔文说,在听道之前应当“乐意全然顺服上帝,毫无保留”;“我们来听道,不只是为了要听那些尚且不懂的知识”,“还要被激励去履行当尽的本分。” 加尔文也通过讲道去触及那些未得救的人,向他们强调信靠基督的必要性,以及信靠基督的意义。加尔文说得很清楚,他并不认为自己羊群里的每一个人都已经得救了。加尔文对教会中那些外在生活可钦可佩的成员十分恩慈,但他也常常提到那些以得救的信心接受了道的人是很少的——在圣经注释中提到了30次以上,在《基督教要义》中也反复提及(3.21-3.24 中提到了9 次)。他说:“我们已经向每个人都传讲了上帝的话语,也教导了他们,无一例外;但是不足十分之一的人真正地体会到它,甚至不足百分之一的人真正地因此改变,从而行在正道上,直到末了。” 对于加尔文而言,传福音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造上帝儿女的信心,使不信的人认识到罪的严重后果,并且引导他们认识基督耶稣是唯一的救主。 (2)在日内瓦。加尔文并不只在自己的会众中间讲道,也在日内瓦各处讲道,将之作为传播宗教改革的工具。日内瓦法令规定,市内的三个教堂每个主日黎明和上午9 点的时候要有讲道;中午,儿童们要去参加教理班;下午3 点再次在各个教堂讲道。 每逢周一、周三和周五,还有数次周间的讲道安排在这三个教堂。到加尔文去世之前,每个教堂在一周中的每一天都会有一场讲道。 甚至这样都不足够。加尔文希望全面改变日内瓦人的生命,使得日内瓦教会、日内瓦全市成为基督在全地统治的一个典范。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3)在全欧洲。受加尔文那真正普世教会异象的激励,日内瓦成为宣教活动的中心,福音从这里传向世界各地。根据牧师协会文献(Register of the Company of Pastors)记载,1555 年至1562 年,日内瓦向世界各地差派了88人。遗憾的是,这一数据极不完全。1561 年看来是宣教活动的巅峰,可是有记录的奉差人员只有12 人,而其他的资料却显示,被差派各自开展宣教活动的人几乎有该记录的12 倍之多,达到142 人以上。 对于在一个小小的城邦里艰难生存的小教会而言,他们的努力所达到的这些成就是相当惊人的。加尔文自己意识到了这一努力的战略性价值。他写信给布林格说:“当我想到这(世界上)小小的一隅(即日内瓦)对于基督国度的扩展是何等重要,我实在是应当迫切地盼望好好照管这个地方。” 在一次关于《提摩太前书》3章14 节的讲道中,加尔文说道“愿我们专心去行上帝托付我们行的事,如此上帝就会喜悦,并且赐下恩典,不仅赐给一个城市、一小群人,而是在全地做王;每个人都可以在真理中服侍和敬拜祂。” 加尔文第二次在日内瓦服侍期间,这座城市成为因信仰受逼迫者的避难中心。1542-1555 年,日内瓦城人口翻倍,大部分新增人口是欧洲各地来的避难者。日内瓦社区的名声和影响传到了邻近的法国,然后传到了苏格兰、英格兰、荷兰、德国西部部分地区,以及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部分地区。 然而,加尔文并不只是接受避难者而已。1559 年,日内瓦学院(GenevaAcademy)成立,在差传工作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向全欧洲宣讲福音,建立改革宗教会。菲利普・休斯(Philip Hughes)写道: 加尔文治理的日内瓦远远不止是避难所和学校而已。日内瓦并不是一座神学象牙塔,它并未自守、自足,忽略对那些急需福音之地的责任。人作为器皿,在这个避难所中得到装备和改造…这样,他们就可以被差派出来,去服侍周国广阔的世界。现在,为了将基督福音之光带给那些和曾经的他们一样处在无知与黑暗中的人,他们勇敢地面对前方的每一场风暴,每一次危险。他们在这所学校受教,进而便会将那使他们得自由的真理教导给别人。 约翰・诺克斯受到日内瓦学院的影响,将福音派教义带回了自己的祖国苏格兰。英格兰人在这里得到装备,在英格兰发起了改革;意大利人在这里学到了意大利所急需的教导;法国人(避难者的主体)也得到了教导,在法国传播加尔文主义。 法国是加尔文的祖国,他对这个国家有着特别的关切。法国对于改革宗的福音教导只是部分开放。信仰上和政治上的敌对威胁着日内瓦,而在法国这更是持续的威胁。尽管如此,加尔文和他的同工们还是竭尽所能地抓住了一切可能的机会。日内瓦的牧师协会对法国的宣教活动进行的监管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 对法国的影响是这样发生的:法国的改革宗信徒到日内瓦避难,许多人开始在那里学习神学。然后他们感到有负担回到本国之民中做改革宗的宣教者和牧师。通常是一间法国教会需要牧师,向日内瓦提出正式的申请,候选人通过严格的神学考试之后,牧师协会就颁发给他们委任书。而他们要去的教会基本都处于逼迫之中,艰难求生。 有许多返回法国当牧师的避难者后来都遇害了,但是他们的热忱激励着会众。这些牧师们的事工“照着我们主的吩咐,增进法国对福音的知识”——成功了;改革宗的福音布道带领了成千上万的人归正。1555 年,法国只有5 家改革宗教会,7 年之后有超过2000 家。这是教会历史上最为惊人的复兴之一。 法国一部分改革宗教会变得相当庞大。例如,皮埃尔・维雷在尼姆牧养着8000 名会众。在16 世纪60 年代,超过十分之一的法国人口,即2000 万人中的200 万到300 万人归属于这些教会。 如此迅速的增长面临着相当可观的逼迫。在1563 年的瓦西大屠杀和安布瓦斯和约之后,加尔文写道:“我总是劝人们放下武器,如果要重演我们刚目睹的这场混乱,还不如我们被消灭。” 在1572 年的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St. Bartholomew' s Day Massacre)中,有7 万左右新教徒遇害,然而教会仍然延续。因为逼迫,许多法国新教徒最终被驱逐出境,他们作为胡格诺派而为人熟知。他们离开法国逃往许多不同的国家,走到哪里就建造哪里的教会。 (3)在巴西。加尔文知道,还有许多国家和民族没有听过福音,他对于这个负担感到十分迫切。虽然没有他直接与当时新发现的亚非异教世界接触的记录,但他通过日内瓦对巴西的宣教工作参与到了南美印第安人的事工之中。 1555年,在胡格诺派的同情者法国上将科利尼(Gaspard de Coli gny)的帮助下,同时也在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支持下,尼古拉斯杜朗(Nicolas Durand,也被称为维勒加尼翁【Villegagnon】)远征巴西建立殖民地。殖民者包括曾经的囚犯,其中有些是胡格诺派人士。 当里约热内卢附近的新殖民地出现了麻烦,维勒加尼翁找到法国的胡格诺派,寻求更好的殖民地居民。他也向科利尼、加尔文和日内瓦教会发出了请求。那封信没有保存下来,牧师协会对其情况只有些很简要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菜里(Jean de Lery)的私人日志中略窥一二——他是一个鞋匠,也是日内瓦的神学生,后来不久就去了巴西的殖民地。他写道:“这封信请求日内瓦教会立即派出一些上帝话语的传道人和一些‘在基督信仰上受过良好教导’的人到维勒加尼翁那里去,去领他和他的百姓归正,并且‘带领野蛮人明白他们救恩的知识’”。对异教徒宣教的责任就此直接地摆在了日内瓦教会面前。 加尔文“看见这里有一扇奇妙的门打开了”,卡马戈(G.Baez Camargo)写道,“所以他立即开始行动,组织起一股宣教力量。”据菜里说,日内瓦教会的反应是这样:“日内瓦教会一收到这些信件,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即向上帝献上感恩,因为祂在一个如此遥远、陌生的地方,在一个完全没有真上帝知识的国家扩展了耶稣基督的国度。” 牧师协会拣选了两位传道人前往巴西。记录册简要地写道(1556 年)8 月25 日,周二,教会收到了信件,信中要求差遣传道人去法国刚征服的新岛(巴西),皮埃尔・里希耶(Pierre Richier 和纪尧姆・沙乐提尔(Guillaume Charretier)牧师因此被选中。随后,人们把这二位托付给主,他们带着教会的一封信件就起程了。11位平信徒亦被招募去往殖民地,莱里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牧者与平信徒于1556 年9 月从欧洲起程,次年3 月在里约热内卢的科里尼堡登陆。不过,在巴西,针对印第安人的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他们抵达后不久,里希耶牧师就写了一封信给加尔文,说这些未开化的人真是难以想象地野蛮。“结果是,我们对于向他们传讲基督已经灰心失望了。”然而,里希耶并不愿意就此放弃事工。他告诉加尔文,宣教团将会逐步开展工作,耐心等候进入印第安人(图皮南巴人,Tupinambas)中的6 个小伙学会他们的语言。“既然那至高者赐给了我们这项任务,我们就期望这片‘以东地’将来归属于基督。”他满怀信心地写道。同时,他也相信殖民地改革宗教会会友那敬虔、勤劳的见证能够影响印第安人。 里希耶突出地见证了加尔文的宣教活动,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顺服上帝,在艰难的环境下尽可能地工作; (2)相信上帝能为进一步见证基督提供机会; (3)坚持基督徒以生活和行动作为见证的重要性; (4)确信上帝将会推进袍的国度。 后来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创维勒加尼翁后来对加尔文和改教者失去了兴趣。1558 年2 月9 日,他在里约热内卢城外绞死了三名日内瓦加尔文主义者,把尸体扔进海中;其他人逃离了。随后,葡萄牙人攻击并消灭了殖民地剩余的人。 对印第安人的事工就此结束;没有任何印第安人信主的记载。但是,这真的是故事的结局吗?6 年之后,一份里约热内卢殉道者的记录被公布,前言写道:“一片蛮荒的土地,目睹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殉道者死去,被大大地震惊了。这宝贵的殉道之血,终有一天也会如同一直以来的那样,在这片土地结出果子来。”这一说明中回荡着特土良那句名言:“殉道士的血是教会的种子。”今天,藉着改革宗讲道、“清教徒计划”(Puritan Project),以及许多以葡萄牙文重印改革宗和清教徒作品的事工,改革宗信仰正在巴西的保守长老会中不断增长。 (摘自周毕克JoelR•Beeke《加尔文主义导论——为了上帝的荣耀》经典传承出版,陈知纲、安娜翻译)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加尔文将《诗篇》视为圣经正典中的敬虔手册。在他所写的圣经注释中最大的一卷书——五卷本《诗篇注释》——的序言中,加尔文写道:“没有任何其他经卷能更完全地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赞美上帝,或更有力地激发我们完成这一敬虔的操练。”加尔文对韵文诗篇的钟爱是被他所持的信念激发出来的,他认为《诗篇》这卷书通过以下方式教导并激发人的真敬虔: (1)教导我们说,我们需要上帝; (2)作为我们唱诵的信条; (3)显明上帝奇妙的良善; (4)培育祷告; (5)为培育共同的崇拜提供工具; (6)向我们显明,我们可以与上帝有深厚的相交; (7)全面涵盖了人的属灵经历,包括信与不信,在上帝里的喜乐和为罪而生的忧伤,上帝的临在与。上帝的遗弃。正如加尔文所言,《诗篇》是“灵魂各部分的解剖学”。 加尔文作为一名解经家、布道家、圣经学者和崇拜带领者,让自己沉浸在《诗篇》中达25 年之久。加尔文从早年起,就开始对诗篇的节律进行加工,以便用于公共崇拜中。后来,他引入了克莱门•马罗、路易。布尔乔亚(Louis Bourgeois)、西奥多•贝扎等人才来制作《日内瓦韵文诗篇》(Genevan Psalter)。在他去世前两年,加尔文欣慰地看到了第一个完整版本的出版。 《日内瓦韵文诗篇》作为一部包含了125 首曲子的著名诗歌集,明确表达了加尔文的确信,即当人们首先关注的是经文而非曲调,当人们认识到诗篇应当有自己的音乐时,就最大程度地增进了敬虔。加尔文指出,音乐应当帮助人们领受上帝的圣言,所以它应当是“凝重、高贵、威严、端庄”的,即具有适于让上帝面前的罪人得益处的特性。这样就在崇拜中捍卫了上帝的主权,并激发了信徒内在的性情与外在的认信之间的合一。 加尔文认为,唱诵诗篇是教会崇拜中四项主要行动之一。他将唱诵诗篇视为对祷告的延伸。同样,加尔文认为,集体唱诵诗篇会使人堕落的心降服下来,并约束人反复无常的情感,使之行在敬虔的道路上。正如讲道与圣礼一样,唱诵诗篇能在信仰学校中操练人内心的情感并提升人来到上帝面前。它同样也会发扬圣言在人心中的果效,并使教会的属灵力量得以倍增。藉着圣灵的引导,唱诵诗篇可以调整信徒的心灵,使之趋向上帝的荣耀。 《日内瓦韵文诗篇》数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加尔文主义崇拜形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随后法国改革宗教会的诗歌本,以及英国、荷兰与匈牙利改革宗教会的诗歌本设定了标准。作为一本灵修著作,它点燃了成千上万人的内心,但那些唱诵这本诗歌集的人明白,它的力量并不在于这本书或它的词句,而在于圣灵将这些词句印刻在他们的心灵中。 《日内瓦韵文诗篇》通过激发本于圣言的灵修促进敬虔,这种灵修是集体性和礼仪性的,它打破了礼仪与生活的区隔。加尔文主义者不仅在自己的教会中,而且在他们的家庭和工作中,在街道上和田野里,都会自由奔放地唱诵诗篇。唱诵诗篇乃是“胡格诺派自我认同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这种敬虔的操练演变成了一种文化象征。T•哈特利,豪尔(T.Hartley Hall)写道:“不管是以圣经经文的形式,还是以韵律诗的形式,诗篇与他们早已设定好的庄严曲调显然已一同成为改革宗敬虔的核心与灵魂”。 (摘自JoelR•Beeke《加尔文主义导论——为了上帝的荣耀》经典传承出版,陈知纲、安娜翻译)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上帝的恩典呼召我们(加1:15),重生我们(多3:5),称我们为义(罗3:24),使我们成为圣洁(来13:20-21),并且保守我们(彼前1:3-5)。我们需要上帝的恩典,好叫我们得蒙赦罪归回上帝,受伤的心灵得到医治,并在承受患难和属灵争战的时刻得到坚固。唯独靠着上帝白白的、主权性的恩典,我们才能与祂有救赎性的相交;唯独通过上帝的恩典,我们才能蒙召归信(弗2:8-10),成为圣洁(彼后3:18),参与服侍(腓2:12-13),或忍受苦难(林后1:12)。 主权性的恩典攻克了我们的骄傲,它使我们羞愧并谦卑下来。我们希望成为救恩的主体,而不是拯救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成为主动的一方,而不是被动的一方;我们抵挡唯独上帝才是我们信心的创始成终者这一真理;顺着血气,我们抵挡主权的恩典,但上帝知道如何攻破我们的抵挡,并使我们转而与这一伟大教义为友。当上帝教导罪人明白他们最核心的本质都已经败坏时,主权的恩典就成为最能让人叹服的教义了。 从拣选人到使人得荣耀,上帝的恩典都是在以辉煌壮丽的方式独行其事。《约翰福音》1章16节说,我们所领受的乃是“恩上加恩”,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在恩典之外再镶上一层恩典”。我们生命中的恩典紧随恩典,犹如浪潮一般奔涌不息。恩典是上帝借以拯救我们的原则,这是上帝在耶稣基督位格中和工作中的预备;这是上帝的权柄在拣选人、呼召人和使人重生中的自我彰显;是上帝的大能使我们自由地接受基督,好使我们或活着、或受苦、或死去都是祂的人,并在祂里面蒙保守以承受永生。 加尔文主义者明白,若没有上帝主权的恩典,每个人都会永远失落。救恩完全是出于上帝的恩典,完全是出于上帝——首先必须有从上帝而来的生命临到他,罪人才能从死里复活。 白白的恩典急需在教会中得以表明。个人的抉择、群众的操纵和祭坛上的呼召,都不会使人真正归信,唯有那历久不变、主权性的福音才能藉着上帝圣言和圣灵的大能抓住并更新罪人。 我们对“唯独恩典”了解得有多深,又在怎样的程度上按照它而生活呢?我们有没有从经历中认识到恩典为我们成就了一切事呢?前段时间,在探视一位住在护理室里的老年朋友时,我注意到在她墙上除了一些索引卡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在这些索引卡上,她工工整整地写着:“上帝的丰富以基督为代价。” “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一切,因为我是唯独靠恩典活着。”她说。这真理对我们来说,同样是真实的吗?我们是那发自心底地唱着“奇异恩典”之歌的宗教改革的儿女吗?许多人用嘴唇来尊敬主权的恩典,但这并没有触动他们的生命。他们在多大程度上经历了这首圣诗歌词中的情形呢? 救主宏恩实在高深, 万分之中难报一; 慈悲救主恳求助我, 侍奉上帝尽我力。 我深知道我心软弱, 容易离开我上帝; 今将身心献为活祭, 恳求收纳莫丢弃。 (选自《加尔文主义导论——为了上帝的荣耀》,P172-174丨陈知刚、安娜译,经典传承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加尔文主义者谈到全然败坏时,他们是指我们因为自身的原罪与本罪之故,在上帝面前只配进入地狱的过犯与堕落;我们既不能涂抹自己的败坏,也不能做任何事赚得上帝救赎性的恩宠。我们要把握这一真理的全部意义,就必须理解圣经谈及全然败坏内容时所指的五件核心事实。 离经叛道的罪愆 首先,全然败坏与罪愆是不可分离的。全然败坏是我们的罪所导致的不可避兔的结果,而罪又是我们全然败坏不可避免的结果。你们假若不能理解何为罪,就不能理解何为全然败坏。圣经告诉我们说,“违背(上帝的)律法,就是罪”(约壹3:4)。因此,罪就是没有在行为、态度或本质上合乎上帝的要求——不管是人行所不当行或成为不当成为之人(作为之罪),还是未行所当行或未成为所当成为之人(不作为之罪)。罪就是不义,而一切不义都是抵挡上帝的。就本质而论,罪就是一切违背上帝的事。罪挑衅上帝,它干犯了上帝的品格、神的律法和神的圣约,正如马丁•路德所言,它没有“以上帝为上帝”。罪的目的就是将上帝拉下宝座,并试图将其他人或物放在祂公义的宝座上。 圣经中使用了各种词来描述罪。个别而论,它们的意思是: (1)没有达到上帝为我们设定的目标,即没有为祂的荣耀而活; (2)不敬虔或不敬神,这就显明了义的缺乏; (3)逾越了上帝律法设定的边界,即违反了祂所设立的界限; (4)耽于罪愆,即偏离正路,缺少正直,或没有做上帝吩咐当行之事; (5)反抗或悖逆上帝,即丢弃对祂的信靠或采取有意识的背叛行为; (6)通过扭曲人心使之抵挡上帝,犯惑乱人心的罪;以及 (7)因行上帝谴责之事而招致上帝厌恶。 每个人的生命——包括你们的生命和我的生命都因本性之故迷失了目标,成为不敬度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僭越了上帝禁令的界限,耽于罪中。每个人的生命都违背了上帝的声音,在悖逆祂,且倾向于扭曲和亵慢的罪。《以赛亚书》53 章6 节说:“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已路”;《罗马书》3 章23 节也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 因此,全然败坏是指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是违背律法者。顺着血气,我们从未爱上帝超乎万有,或爱人如已;我们乃是“与上帝为仇”(罗8: 7),活在主动且强烈地与上帝为仇的状态中,并且我们“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多3: 3);我们一直在犯罪,因为我们的动机从来就不是全然纯洁的。 首要的内在性 第二,全然败坏主要是内在性的,即一种从我们在亚当里深重、可悲的堕落发出的内在状态。我们在思考罪的问题时,倾向于将自己限于诸如凶杀、偷盗、行刺、残暴之类外在的罪行,以及其他任何外部可见的人类行为。但是,圣经却远比这更严格、更彻底,它不仅看到了那些外在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作为,而且直指人心深处,认为罪与败坏也存在于此,即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抱负、我们的决断、我们的动机及我们的渴望中。 耶稣曾说,污秽人的并不是人所吃下去或触摸到的东西;相反,从人的内心发出的东西才污秽人,并影响到他所思所行的一切(太15: 17-20)。与其说是人的行为或言语错失了目标,毋宁说是人心错失了目标。人的心是不信的、自私的、贪婪的、有情欲的,并一直都想取代上帝的位置。因此,任何犯罪的欲望都是罪。加尔文如此说:“照我们自己属血气的本性,若我们能行善,油也能从石头中流出来了。” 何以如此呢?我们内心何以如此败坏呢?属血气之人何以丝毫不能行义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伊甸园时代。在那里,我们从两方面受了亚当之罪的影响。其一,他的罪责归给了我们,因此我们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责的罪人,正如保罗在《罗马书》5 章18 节形象地告诉我们的:“因一次的过犯,众人都被定罪。”其二,我们继承了他罪的污染,因此我们在上帝面前都是已堕落的罪人,是在罪中受孕成胎并降生人世的。如大卫在《诗期》51 篇5节指出:“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故此,我们因着在亚当里的堕落,从内在本质上都败坏了,不仅在我们有罪责的状态中,也是在我们受污染的状态中。以赛亚说,我们最好的义行——即我们义行中的至义——在这位圣洁的上帝面前都不过是“污移的衣服”(赛64: 6)。我们比自己想象的还要败坏。《耶利米书》17 章9 节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加尔文宣称,没有哪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的罪的哪怕百分之一。有句古老而常见的格言说:“人之至善者,其过书于额,使人倾其冠而掩其目耳。” 在上帝眼中,我们有两个问题:我们有一份不良记录,并且还有一颗不良居心——第二个问题在这两者中严重程度更甚。当我们照圣经所言明白了自己内在的败坏之后(请读罗3: 9-20),就能看到这种状况即神学术语“原罪”所指的状况远比我们自己的本罪危害更甚,因为我们的本罪都是从我们的原罪和我们败坏的心中发出的。我们之所以犯罪,乃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败坏,而非因为我们外在的败坏。这就是为什么加尔文写道:“无论何罪,都应使我们确信我们本质的堕落这一普遍真理。” 保罗在瞥见自己败坏之深时,便承认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提前1: 15)。约翰,班扬在仅仅窥见自己内心败坏之一斑时,便说愿意拿自己的心和全英格兰任何人交换。”路德对我们的问题作了很好的总结:“原罪在我们里面,就如我们脸上的胡须一样。我们今天剃掉,看起来干净了,明天胡子又会再长出来。当我们还活在地上时,它断不会停止生长。同样,原罪是不可能从我们内心根除的:只要我们还活着,它就会汨汨地流出来。” 可悲的广泛性 第三,全然败坏意味着罪可悲的广泛性,也就是说,它可怕地影响到了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方面。无论是就我们的内在本相而言,还是就我们存有的任何方面而论,都出现了某种可怕的错误。我们人格中没有哪种要素会比其他要素受罪的影响更轻一点。我们的理智、我们的良心、我们的情感、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意志,这些作为我们灵魂根基的东西,都从本质上受到罪的辖制。这就是为何耶稣叹息说:“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太23: 37)。 全然败坏并非绝对败坏。加尔文主义者一直在苦心孤诣地表明,全然败坏并非指人是动物或魔鬼,也不是指他们可能或将要达到极尽败坏之能事的程度。这个世界不是地狱。全然败坏不是指一位非信徒所行的任何事都完全邪恶,而是说他所行之事没有一件是完全良善的。人并未堕落到失去全部对上帝的意识或良心的程度;靠着上帝普遍的良善,他仍能对内示亲情,对外尽人事,并履行自己的公民之责;他能拥有伟大的英雄气概,能行出伟大的英勇壮举,并做出伟大的自我牺牲。但是,就其本性的各个方面而言,他都是堕落的罪人,因此他绝无可能行出上帝眼中的属灵善行。 全然败坏的意思是指,当上帝鉴察人的心灵、情感、良心、意志,或身体的任何一部分,会发现各部分都已被罪破坏、受罪污染;若离开上帝的救赎之恩,人的任何部分都与上帝隔绝,并主动追求罪。假若圣灵藉着经历将这一真理教导给我们,我们就会理解爱德华兹得出的结论:“当我们省察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邪恶时,就发现它正像比地狱还深的深渊。’”也正如钟马田所记:“人若真正看清自己,就知道无人能把他说得比实际情形更糟。” 奴仆般的无能 第四,全然败坏昭示人的无能。它乃是指我们就本质而言都是主动地“嗜罪成瘾”。人生中绝无任何思想、任何言语、任何行动、任何领域未受到罪的影响。《罗马书》6 章16 节说,我们按着本性都是罪的奴仆:“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请对这节经文略从字面上来思考。奴隶是主人的财产;奴隶绝无属于他自己的时间、资产或财富;他没有任何时候可以说:“这一刻是属于我自己的,我的主人没有任何权利掌管这一时刻。”他一直是自己主人的财产;他的每个举动、每种才干、每件所有物都全然是主人的。因此,保罗说,你们照着本性说乃是罪的奴仆(罗6: 16),罪是你的主人,罪做了你的主,罪掌权了,但是,罪却给你一个假象,就是这一刻你是自由的并掌管着你自己的命运。 因此,全然败坏带来了人在道德上的无能。就我们本身而言,我们对自己的状况无可奈何。照着本性说,我们在属灵方面毫无能力,不能也不愿救自己;我们不可能珍视基督教信仰,无法朝着自己的归信努力。“除了犯罪以外,我们一无所能,”加尔文说,“直到圣灵在我们里面造成一颗新心才会改变。”无论属血气的人被律法或福音怎样敦促当相信基督并转离罪恶,他都无法靠他自己的力量归正,也不能预备自己归正”(威斯敏斯特信条9: 3)。查尔斯•贺智尖锐地指出:“拒绝福音乃是道德败坏的明证,就如人在正午不能看到太阳是眼瞎的明证一样。”属血气的人或许想摆脱某些罪及罪的影响,他们甚至会朝着这一方向作出自己的努力,但是他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罪的奴仆。他不仅仅是“行将失丧”或“正在死去”,他正是失丧的人,也是死在过犯罪恶中的人(弗2: 1)。 世界上的任何人从本质上说都是罪的奴仆;整个世界就其本质而言都处在罪的辖制之下。这对我们自鸣得意的情形是何等大的冲击我们所有的一切,照着本性而论都属于罪。我们的沉默属于罪,我们的疏忽属于罪,我们的才干属于罪,我们的行动也属于罪。我们人格中的方方面面都属于罪,它掌管着我们、辖制着我们;我们乃是它的奴仆。 全然的败坏在我们里面是活跃的。它不仅是义的缺乏,也是败坏的实存。我们的败坏极具创造力和创新性,不断发明出新的伎俩来干犯上帝的旨意。这是在我们里面疯狂增长的癌变——一种猖獗肆虐、不断滋生、充满能量、自我传播的实体。它是失控的烈火——一种活跃、猛烈、强大的能量。大屠杀的惨剧、当代恐怖主义的疯狂和每天报纸上可怕的头条新闻都已告诉我们,如果提供所需的条件,如果上帝任凭我们,我们堕落败坏、蠢蠢欲动的人性到底能做出什么样的勾当。 我亲爱的仍未得救的朋友啊,你是一位“嗜罪成瘾”的人。你这一刻就是罪的奴仆,今晚卧于床榻之时也是罪的奴仆——即使你祷告时也不例外。除非上帝大能的权柄使你从灵性死亡中活过来,开你已瞎的双眼和已聋的双耳,并斩断那捆绑你的败坏之链,你就一直是罪的奴仆。即便如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你都要与自己对罪的贪爱战斗,因为直到最后,我们都仍是痊愈中的嗜罪成瘾者。 致命的问题 最后,全然败坏鲜明地提醒我们罪所带来的最后一个问题: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你若服侍罪,就必得罪的工价。这是一个道德的宇宙。我们的生活、动作和存留都在乎上帝;我们生命的每一息都在祂手中。种下罪种,就收获上帝的审判;种下不信之风,就收获毁灭的暴风。“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9: 27)审判一直都是迫在眉睫的。终有一刻,上帝会发来账单,而我们都要交账。 人肉体的死亡是根本无可避免的。你们和我,在上帝永恒的账簿上,都终将会与死亡有一面之约;我们每个人终必有一个无法动摇的结局,那就是我们身体与灵魂的分离。但超越这一点的是灵性的死亡,就是我们的灵魂与上帝隔绝,以致我们失去上帝的形象和与祂的相交,并活在神的咒诅之下。而更重要的是,还有永远的死亡,就是灵魂和身体永远与上帝隔绝,不会因普遍恩典而有丝毫减缓。永死就是地狱,即《启示录》这卷书告诉我们的严肃而可怕的事实:“他们的份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启21:8)地狱是宇宙中的垃圾坑,是可怕的太空焚烧厂,终有一天,上帝这位全能者要将世界上那拒不接受他的人投人其中。那里永远存在于他的震怒之下,那里的记忆之虫永远不死,假先知必在其中,大龙和兽也属于此地(启12-13),人若没有解决自己的罪,也都必归到那里。地狱就是罪在逻辑上的必然结果,它是上帝对人一直不悔改且悖逆到最后的回应。罪污不过是灭亡的前兆;地狱是上帝最后解决不悔改的罪和全然败坏之所在。 虽然加尔文主义教导人们罪与败坏的邪恶,却宣称罪与败坏乃是异常现象; 一言以蔽之,就是它们毫无托词,人再怎样说它可怕和卑鄙都不过分;它们代表了人的灵性愚蠢与错乱的顶峰。我们的罪与败坏的严重程度,正体现出我们需要上帝福音的救赎之道的迫切。 加尔文主义让我们谦卑,使上帝被高举。伊恩。汉密尔顿(lan Hamilo)总结说: “加尔文主义会对人内心残余的骄傲发出挑战。我们自然而然会对亚米念主义感到心安理得,这主张让我们自以为对自己的得救有所贡献。受到我们自身之全然无能这一真理的挑战,会让人深深自卑,但这却是上帝自己圣言中的真理,而不是加尔文在日内瓦凭空想象出来的观点。心悦诚服地相信这一点,并将我们自己唯独全然交托给上帝在基督里的怜悯,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击退我们内心的骄傲,并教导我们成为以施恩的上帝为乐的人。这仅仅是使上帝归于上帝之位、使人归于人之位的一种说法。这乃是真正合乎圣经的基督教的试金石”。 (选自周毕克JoelR.Beeke《加尔文主义:为了上帝的荣耀》经典传承出版,陈知纲、安娜翻译)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一个男人在得到别的呼召之前,他首先蒙召做一个丈夫;男人首先要选他所爱的,然后应当爱他所选的…丈夫和妻子是伴侣,就像一条船上的两只桨。 ——亨利·史密斯 清教徒的家庭生活是展现实践中的加尔文主义的最好例子。他们对于婚姻以及更广泛的家庭生活的观念是合乎圣经的,是积极而慷慨的。他们的著作叫显示出这一点,多年来许多学者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加尔文主义关于家庭生活的观念,本章将会关注清教徒对于婚姻的看法,下一章将谈到清教徒对于家庭的看法。 清教徒对于婚姻的观念惊人地健康。以下是巴克斯特对婚姻的描述: “有一位全然爱着你的忠诚朋友…你可以对其敞开心扉,与之交流各种事情…这是上帝的怜悯……拥有这样的一位密友作为灵魂的帮手…激发你对上帝恩典的感受……这是上帝的怜悯。” 约翰・多德(John Dod)和罗伯特・克里弗(Robert Cleaver)这样说: “妻子是上帝赐给丈夫的;就像一个小小的避难所,就像一座逃城,他在一切的困扰中可以逃到那里;除了良心的平安,没有什么平安能与她相比。” 约翰・当奈姆(Joh nn owmame)说:“上帝是婚姻的设立者,祂将妻子赐给丈夫,不是做他的奴仆,而是做他的帮助者、劝诚者和安慰者。”约翰・科顿写道:“如果没有女人这种受造物,男人就无法舒适地生活下去;对于女人,有一句常用来形容政府的话很合适:就算不好,也比没有强。”科顿继续写道,虽然有些人称她们为“必要的恶”,她们实际上却是“必要的善”。 清教徒对婚姻的积极态度建立在他们宗教改革的教导上。他们在讲道和长篇的论文中,闻明了圣经关于婚姻的目的、过程、原则和实践等方面的观点。 婚姻的目的 改教者认为,圣经对婚姻提出了三个目的,每一个目的都是为了更高层面的善,即荣耀上帝、扩展上帝在世上的国度。清教徒也同意这一说法。根据《公祷书》,婚姻的目的包括: (一)生养子女; (二)避免和纠正人的罪; (三)相互陪伴、帮助和安慰。 一些早期清教徒的著作谈到婚姻时仍延续着这一顺序,不过清教徒渐渐将第三点移到了第一点。 17 世纪40 年代编写的《威斯敏斯特信条》(24.2)中记载:“婚姻的设立是为了: (1)丈夫和妻子之间相互帮助(创2:18); (2) 合法地增添人口,并为教会添加圣洁的后裔(玛2:15); (3)防止不洁(林前7:2,9)。” 后期的清教徒更关注《创世记》2 章18 节对于婚姻的吩咐(“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甚于《创世记》1 章28 节中“生养众多”的命令。 因此,婚姻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提供陪伴和互助。亨利·史密斯说婚姻是上帝的方式,用来“避免‘那人独居不好’一语所传达的孤独的困扰;这就像是说,如果主没有赐给男人一位妻子去陪伴忧烦中的他,那么男人的生活将是悲惨、苦恼、不适的”。威廉・古奇(William Gouge)的著作《论家庭责任的重要性》(Of Domestical Du is)是一本清教徒的经典作品,同时也是流行的结婚礼物,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婚姻的伴侣关系所带来的相互协助,包括生孩子、养孩子、治理家庭的任务,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健康还是疾病。威廉·帕金斯说,通过这样的相伴,“结婚的双方都能够更好、更愉快地完成他们蒙召所要完成的任务”(箴31:11-13)。叫约輸・罗宾逊(John Robinson)写道,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人的肉体和灵命的益处”。 婚姻的第二个目的是繁衍后代,并且以敬虔的方式养育子女,使教会也因此得到建造。清教徒认为生孩子并不是一件只由丈夫和妻子决定的私事。他们认为,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信徒通过养育孩子来服侍家庭、教会和国家。古奇表明基督徒应当生养孩子,使得“人口不仅仅得以增加,而且是以合法的生育和杰出的家庭来增加,要知道,家庭是城市和国家的根基。同样,也在世界上存留和繁衍了教会圣洁的后裔”(玛2:15)。 婚姻的第三个目的,如古奇所言是使男人和女人能够“以圣洁和尊贵守着他们的身子”,避免淫乱(林前7:2,9)。古奇继续说道:“对于那些身处淫欲的试探、救恩的危险中的人,婚姻是一个避难所。”婚姻是对付淫乱的试探最好、最神圣的办法。 清教徒虽然强调婚姻实践上的目的,同时也并未低估其属灵上的目的,他们强调婚姻之爱应当从属于对上帝的爱。约翰・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在婚后不久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中,称她为“在救恩的盼望中最大的安慰”;科顿警告了“不关注更高目标(而只关注婚姻本身)的错误”,他鼓励人们看待配偶时,“不是着眼于配偶带给自己的益处,而是着眼于配偶能使自己更好地侍奉上帝并使得自己更亲近上帝。” 婚姻的步骤 清教徒婚姻的步骤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步是互相认识、喜欢、彼此相爱的阶段。他们可能是彼此认识,也有可能是父母或朋友介绍的,但是明智的年轻人在考虑可能的婚姻伴侣时,会寻求双亲和朋友的建议。清教徒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爱情都是基础,正是它促使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如古奇所说:“彼此的恋慕和喜爱就像是胶水。”这胶水能够维系一对夫妇的婚姻,因为“在各样的试验中,爱情不会轻易消散。 第二步是订婚,就是做出婚姻的承诺。这一婚约比我们现在的订婚更加牢固。古奇如此描述它:“这是一个正式的婚约,是一段婚姻的开端。”双方要拉着手站在见证人面前,彼此宣誓:“我诚恳地承诺,在时机适当、合宜时,我将与你结婚。”圣经上对这种约定的支持有罗得女儿的例子,她们已经许配了丈夫,但还从没与男人同房(创19:8,14),以及马利亚的例子,她被形容为“已经许配的童女”(路1:27, 另译)。 第三步是三周后的主日,将订婚约定正式向会众公布。这样进行公布,任何教会成员若是有合法的理由反对这桩婚姻,就可以通过合适的教会渠道进行表达;如果没有反对,教会就算是“默许”了这桩婚姻。 第四步,以宗教仪式的形式举行公开的庆典,由牧师主持双方宣读婚约誓言,并进行一场简短的讲道,随后是人们的一些庆祝活动。古奇如此形容这类活动:“各样正当的习俗,用以显示(这场婚礼)形式上的庄重,比如迎宾、陪伴新郎新娘进出教堂、穿上最好的服装、安排就座,以及其他各种欢庆形式。我们通过这些表达出来自上帝话语的确证。” 第五步,婚礼之后在新郎家里摆设筵席,在那里“可能会开些玩笑,玩一些猜谜游戏”。用以娱乐的问题和谜语都是健康、益智的,不允许任何猥亵、粗鄙的玩笑,这与现代婚礼上常常带有暗示性的闲谈和惯例形成了反差。 第六步即最后一步,夫妻进行性行为,正式完婚。 婚姻的原则 清教徒认为婚姻有两大圣经原则: 一是基督——教会原则; 二是盟约原则。 这些原则也许正是有序、稳固、幸福的清教徒婚姻背后的首要因素。 (1) 基督——教会原则。 古奇所著的《论家庭责任的重要性》书是基于《以弗所书》5 章21 节至6 章9 节,这段经文讲述了丈夫妻子、父母、孩子、主人、仆人的职责。古奇在具体分析这些职责之前,先写了长达133 页的导言,逐字逐句地解释这段经文。他提出了婚姻的主要原则:丈夫要爱妻子,就像基督爱教会;妻子要尊敬和顺服丈夫,就像教会顺服基督。 丈夫是妻子的头,正如基督是教会的头(弗5:23);正如基督爱教会,丈夫也应当完全地(25 节)、尽心地(26 节)、现实地(27 节)、舍己地(28 至29 节)爱自己的妻子,他必须操练对于妻子真实、自由、纯粹、强烈、恒久的爱”,要供养她、珍爱她,就像基督对待自己所召聚的子民(29 节)。既然基督对教会的爱是无所不包的,那么丈夫对妻子的爱就永远不够充分,因为作为一个罪人他在基督完全的爱面前总是有所欠缺的(25 节)。但是,丈夫必须将基督对祂新妇的爱作为自己的模范和目标,这样的爱将“像糖一样使做丈夫的责任变得甘甜”,这样,妻子因为爱他就更容易顺服他。 现代的清教徒形象遭到了讽刺和歪曲,但我们要强调,清教徒丈夫极少是男性沙文主义者或暴君,事实上基督怎样做教会的头,他们也怎样做妻子的头。清教徒明白,男性的权力更多意味着对责任的担当,而不是对特权的享受。做头是一种建立在爱之上的领导(彼前3:7) 以撒・安布罗斯(Isaac Ambrose)说,如同教会謙卑地、无条件地顺服基督,妻子顺服丈夫的意思是在一切事上尊敬和“愿意服从”她的丈夫,除非丈夫行事违背上帝和祂的诚命(弗5:22-24)。就算丈夫是“恶人”(撒上2:12),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一例如,丈夫的脾气很坏。安布罗斯写道:“妻子应当谦和、温柔、和蔼、顺服,即使她嫁的是一个狡诈、乖戾、邪恶的丈夫…” 对清教徒而言,顺服更多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等级制度。上帝将领导者的角色和职责分派给了丈夫,不是因为他比妻子优越,只是因为上帝把这一权力交由丈夫代理,而不是妻子。罗宾逊这样解释做头的职责:“上帝创造男人和女人,他们在灵性上是平等的,他们都犯罪堕落之后,女人也并没有比男人丧失更多原初的美善。在婚姻中,由于必然会产生异议,二人中必须有一人拥有最后的决定权,这时候其中一人就要放弃自己的想法,按照另一人的决定而行。上帝和自然把这一权力交给了男人。” 清教徒认为,妻子应该甘心乐意地顺服丈夫,如果丈夫强迫她顺服,那么她其实已经失败了。顺服丈夫应该被视作妻子顺服基督的部分,因此,承认丈夫是她的头,是妻子的荣耀和自由。 清教徒说,丈夫和妻子都应当专注于自己的职责。如果丈夫对妻子的爱很少,就不应当期待妻子多么顺服和尊敬他;如果妻子对丈夫的尊敬和顺服很少,就不应当期待丈夫多么爱她。 (2) 盟约原则: 从爱和顺服的原则中,清教徒更多地将婚姻视作一个盟约(玛2:14)。埃德蒙・摩根(Edmund Morgan)总结了这观点: 从人的第一次婚姻开始,每一段真正的婚姻都是建立在盟约之上的,自愿和甘心的同意是盟约的必要条件…自从时间伊始,没有任何男人和女人有权利更改作为丈夫和妻子的规则。上帝主持第一场婚礼时就建立了婚姻的规则,从那以后祂从来没有更改过规则。婚姻的盟约,就是要毫无条件、毫无保留地遵守这些规则。 摩根接着引用了撒母耳・威拉德的话:“其他许多盟约都是缔约者约定条款,但这一盟约中的所有职责都是上帝规定的。(因此)丈夫和妻子如果忽视了自己的职责,不仅是错待了对方,更是破坏了上帝的律法,冒犯了上帝。” 婚姻的实践和责任 清教徒对婚姻的观念是从圣经而来的。如巴刻所言:“他们在《创世记》中寻找婚姻的建制,在《以弗所书》中寻找婚姻完整的意义,在《利未记》中寻找婚姻洁净的方式,在《箴言》中寻找管理婚姻的方法,在新约许多卷的经文中寻找婚姻的伦理规范,在《以斯帖记》《路得记》和《雅歌》中寻找理想婚姻的示例和展现。”关于婚姻的实践、责任和伦理规范,他们都在婚姻的教科书圣经里找到了。爱德华・佩森(Edward Payson)说:“他们(丈夫和妻子)在婚姻中所实践的职责,正是上帝在祂的圣言中所要求的那些。” 清教徒看待婚姻的责任,很大程度上是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相互的责任、丈夫的责任和妻子的责任。一切责任都应当竭力地、恩慈地、快乐地完成。叫以下对每种责任进行了简要总结。 (1)相互的责任: 婚姻最根本的责任是爱。古奇写道:“丈夫和妻子之间必须相互爱慕,否则其他的责任都无法好好担当;这是其他一切责任的根基。”威廉・惠特利(William Whately)曾写过两本关于婚姻的著作,他说:“至于爱,这是婚姻的生命和灵魂,没有爱的婚姻就不再是婚姻了,就像空有躯壳的人一样;是的,没有爱的婚姻是难受、悲惨、生不如死的。”惠特利将婚姻之爱形容为“心灵之王”,所以当爱满溢之时,婚姻就“将二人愉快地连接,他们同个家庭、同一份收支、同一颗心灵、同一具身体”。 婚姻之爱必须是属灵的,必须是在基督里的,并要遵守上帝的诚命。爱必须建立在同负属灵之轭的经历上,必须建立在以基督为核心的根基上,并且因共同运用蒙恩之道而得以坚固。丈夫和妻子应当在教会和家里一同謙卑地敬拜上帝,因此欢乐;他们应当一同读经、唱诗、守安息日、参加圣礼;列他们应当为彼此祷告,也一同祷告。基于外貌或个人禀赋的爱是建立在沙土之上的爱,很容易被“些许风暴刮倒”,惠特利说,“但是属灵的爱是仰望上帝,建立在上帝的旨意上,服从祂的诫命,努力地去遵守,这样的爱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爱的缘由是不会改变的”。 婚姻之爱应当是极致的,丈夫和妻子应当深爱着彼此,以至于双方都会认为对方是“日光之下唯一与自己般配的好伴侣”,惠特利如此写道。“出于对孩子的爱,即使别人家的小孩更好看、更有恩赐,敬虔的家长也不愿用自己的孩子来换;同样,敬虔的丈夫和妻子也不愿用更好看、更有恩赐的别人的配偶来换自己的配偶。们惠特利对此进行了别致的总结:“婚姻之爱是无与伦比的,它使一同负轭的伴侣处于离那爱他之人的灵魂最近的位置,它使人认识到没有比配偶更亲近的人了。” 婚姻之爱还应当是与性有关的,婚姻伴侣可以在喜乐与欢娱中将自己全然献给对方,这样的关系是健康的,并且是忠诚的。马丁・路德、慈运理、加尔文等改教者确认了婚姻的这一层面,摒弃了中世纪罗马天主教认为结婚不如独身的观念一这种观念认为,配偶之间切的性接触都是为了人类的繁衍而存在的“必要的恶”,而带有激情的生殖行为本身是有罪的。 这种负面的观念根植于古代教会,基于特土良、安波罗修和哲罗姆等著名教父的著作;他们都相信,即使是在婚姻之中,性行为也必然带着罪。这种对待婚姻内性关系的态度在教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达1000 年之久,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童贞和独身的颂扬。从15 世纪开始,神职人员被禁止结婚,“于是出现了两类基督徒:一类是“修道者”(即神职人员),包括修土和修女,他们起誓戒绝一切性行为;另一类是“在俗者”(即平信徒),这些人守不了圣洁的童贞和独身所以他们被允许结婚。 清教徒传道人教导说,罗马天主教的这种观念是不合圣经的,甚至是属撒但的;他们引用保罗的话,说禁止嫁娶是鬼魔的道理(提前4:1-3)。清教徒对婚姻的定义都包含了夫妻间的性行为。例如帕金斯将婚姻定义为“婚姻双方之间合法的结合,即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成为一个身体”。与教导说理想的婚姻中没有性行为的伊拉斯谟的观点相反,科顿在一场婚礼的讲道中说:“那些鼓吹在婚姻中禁欲的人,所听从的是盲目理性的指挥,而不是圣灵的引导,圣灵说的是男人独居不好。” 清教徒将婚姻中的性视作上帝的礼物,并且是婚姻中重要的欢娱。古奇说,丈夫和妻子应当“主动地、愉悦地、甘心乐意地、欣然地、快乐地”同住。帕金斯说:“那些认为丈夫和妻子间奥秘的结合若不是为着生育子女的目的就必然有罪的人,他们的确错了。”帕金斯继续补充说,婚姻中的性是“应当的义务”,也是“应当的恩惠”(林前7:3),因为夫妻二人属于对方。他说,这种关系必须通过“彼此专一地倾注全部感情”,以三个途径得以体现 “第一,通过正确、合法地使用他们的身体和婚床”,这样作为“圣洁的用处”的身体行为应当是“圣洁的、不可污秽的行为(来13: 4)…因圣言和祷告而成圣”(提前4:3-4)。婚姻中这种荣耀上帝的愉悦的性行为所结出的果子就是使子女蒙福、“清洁地保守自己的身体”,婚姻也能够借此反映出基督与教会的关系。 第二,配偶亲近时应当“彼此顾惜”(弗5:29),而不是以奸淫者对待妓女那样的漠然态度进行性行为。 第三,配偶亲近时应当“以圣洁的方式彼此取悦和慰藉,以爱和恩慈的标志与记号表现出来”(箴5:18-19 歌1:1; 创26:8; 赛62:7)。在这里,帕金斯特别提到亲吻。 其他一些清教徒强调婚姻浪漫的部分,他们将丈夫的爱比作上帝对其子民的爱。托马斯・胡克写道:“男人的整颗心都贴近他所爱的女人。在夜里,他梦见她;醒来后,他看着她、想着她;坐在桌边的时候思念着她;旅行的时候与她同游,去每个地方都与她同行。”他又说道:“她躺卧在他怀中,他的心信赖她。不得不承认,他的感情正像澎湃的激流,浪潮奔涌,充满力量。” 强调婚姻中的浪漫(而不是中世纪常见的婚外情)常被认为是清教徒的特点之一。赫伯特・W・理査森(Herbert W. Richardson)写道:“清教徒所强调和证实的浪漫婚姻是基督教传统中的一大创举。”的C. S。路易斯说:“从骑士爱情(courtly love)到浪漫夫妻爱情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清教徒诗人的作品。” 清教徒是如此严肃地看待婚姻中性行为的责任,以至于若是有哪一方不履行“应当的恩惠”,有可能成为教会纪律惩处的原因。记载中至少有一个案例,是因为丈夫很久不与妻子进行性行为,被以“忽视自己的妻子”之名逐出教会。 惠特利和古奇也强调婚姻中其他的共同责任。丈夫和妻子应当彼此忠诚,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彼此帮助,包括帮助对方属灵方面的成长、医治对方的问题、帮助对方远离罪恶。他们应当彼此代祷、彼此称赞、彼此欣赏并且彼此“保守灵性的合一与平安”;他们不应当对对方严历地说话或是激怒对方,而应当温柔地彼此对待,不看对方犯下的小错误;他们要培养真实的友谊和对彼此的兴趣,当其中一方处于痛苦、疾病、软弱中的时候,要给予同情;他们要促进对方的名誉,绝不在他人面前说对方的坏话;他们必须值得信任,绝不透露对方的秘密;他们必须勤勉于自己的呼召,为了彼此、为了家庭、为了对他人的益处,特别是对穷人的益处共同努力工作。为着这些原因他们应当慎重地管理钱财。 (2) 丈夫的责任: 清教徒喜欢列举夫妻双方的责任。他们教导说,丈夫除了要爱妻子并完成婚姻中的共同责任,绝不能像暴君似的管辖自己的妻子,而应当将她视为平等。丈夫应当努力带领妻子在属灵上愈加长进,主持二人对上帝共同的敬拜。巴克斯特说,丈夫应当成为“在关于上帝的事情上带领妻子的老师和向导。” 丈夫应当喜悦他的妻子(箴5:18-19),尊重她,重视她并努力取悦她,以至于别人甚至会认为是在“溺爱”她。丈夫也不能因为妻子的缺点而减弱对她的爱情。古奇说:“即使一个人的妻子并不是太美丽,也不是太特别,身体上有些残缺,谈吐、视力、姿态或身体的任何方面有些不完美之处”,他都应当深爱她,“并且喜悦她,就像她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并在各方面都是最完美的女人样” 同样,无论妻子是患病还是健康,丈夫都应当供养她,尤其是她怀孕的时候,丈夫更应当帮助她。他应当宠爱她,以恩慈待她,送她礼物;他绝不能打她,或在身体和口头上虐待她,如史密斯所说:“她的脸是为你的嘴唇准备的,不是为你的拳头准备的!”有时候,丈夫也可以责备妻子,但只能带着温柔的爱如此行,是为了使她从罪中转回。这样的责备必须少用,并且要在私下带着谦逊的态度进行一绝对不能在妻子愤怒的时候这样做。 最后,丈夫应当接受妻子所完成的职责。他应当以感激的态度来接受,不从她那里要求过多,让她自由地管理家中事务;他应当欢喜而温柔地这样做。也许马太・亨利对丈夫的责任所做的总结最好他说女人“并不是用他的头造的,好凌驾于他;也不是用他的脚造的,好被他践踏;而是用他的肋骨造的,所以与他平等;在他臂膀以下,所以要被他保护;靠近他的心怀,所以要被他珍爱。 (3) 妻子的责任: 妻子除了要顺服和敬重丈夫,完成婚姻中共同的责任,还有许多特别的责任。她是丈夫的帮助者(创2:18),要在许多方面协助丈夫。“在他的事业中,在他的劳作中,在他的困难中”帮助他,“在他的疾病中像女医师一样”帮助他,史密斯这样说。她应当满足于丈夫的工作、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同样地,她应当有效地管理家中事务(箴31)。这样的管理包括帮助丈夫“在家中建造基督荣耀的国度”;勤俭而不吝啬;一直努力完成自己的职责,并且要如圣经所吩咐的那样,持重、温和、礼貌、恭敬、谦逊。托马斯・迦塔克(Thomas Gataker)总结道,一个好妻子是: 富有时最好的伴侣; 工作中最适合的帮手 经历患难时最大的安慰 生养后代唯一正当而快乐的途径; 上帝为了对付自由散漫所命定的独一而神圣的疗法 他能够拥有她,是最大的思典和荣幸。 “无与伦比的…快乐结合” 对清教徒婚姻观的研究为我们开了一扇窗户,从中可以看到加尔文主义者如何让圣经支配他生命的全部。圣经是婚姻的说明书,记载了婚姻的目的、步骤、原则和实践。的确,有些清教徒的婚姻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然而清教徒对理想婚姻的观念,以及他们倚靠上帝向理想婚姻所做的努力,却使他们的家庭根基十分坚固。他们知道,在自己的家中敬畏上帝的男人,通常会蒙福并得到快乐的婚姻(诗128:3)。托马斯・亚当斯(Thomas Adams)写道:“婚姻是幸福的源泉,世上再无可比。” 迦塔克这样谈婚姻:“再也没有比丈夫和妻子的联合更亲密、更整全、更必需、更有恩慈、更可喜悦、更舒适、更忠贞、更恒久的联合了。这是一切联合主要的根基、来由和本源。”并且,清教徒关注永恒超过其他一切,他们也像迦塔克那样昐望“在今世作为蒙恩的伴侣共同生活一时,在来世作为共同的荣耀后裔一同掌权到永。” (摘自周毕克JoelR•Beeke《加尔文主义导论——为了上帝的荣耀》经典传承出版,陈知纲、安娜翻译)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我成长于一个荷兰改革宗的家庭,我的父亲总在饭前饭后做两次祷告,然后读一段圣经。他也会在每周日晚上召集全家人一起敬拜。所以我们这些子女结婚以后,也都照着做,但我们不像他当年那样在家庭敬拜中和子女交谈。 当我的大儿子3岁时,我被邀请去讲一堂关于家庭敬拜的主题讲道。为了准备这篇信息,我开始研读苏格兰传统、荷兰传统。这些学习让我完全震惊了。我对妻子说,我要去讲这篇信息,但我自己却没有带领过这样的家庭敬拜。我没有像我父亲那样带领全家人一起敬拜。然后我对儿子说,凯文,原谅爸爸。我没有按着本应对待你的方式和你交谈。 我记得每周日晚上,父亲会读《天路历程》给我们听。他会读上40 分钟,然后我们唱诗,我们也会打断他,问他一些问题,那时他就会把书放在一边,教导我们圣灵是如何引导罪人的,他讲的时候,会有眼泪流出来。那段记忆非常美好。 在我父母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五个想到一样礼物,就是我们各自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话,分别感谢父亲和母亲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商量好,事先谁都不要和谁通气,录下来再一起听。这件事非常棒,而且,我们五个人都一致感谢母亲的祷告,因为母亲一直是一个祷告勇士。而对于父亲,我们都感谢他在每周日晚上家庭敬拜时读的《天路历程》。我记得我哥哥这样说:父亲,我感谢你让我从未怀疑过上帝是不是真实的,因为我最初的记忆是,当我坐在你膝上,你给我们讲《天路历程》中的情节时,我看见你流泪了。 难道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可以有这样的记忆吗?家庭敬拜是多么宝贵的经历!对于我而言,过去的17 年中,我可以说家庭敬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我不会因其他任何事而错过家庭敬拜。那是我每一天的亮点。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家庭敬拜总是进行得很顺利或很完美。但我知道,也从我内心深处认同,家庭敬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难道我们不想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笔宝贵遗产吗? 我们都希望教会可以增长。但最稳固的成长是内在的,来自这些已经属于教会的家庭内部。我们需要牧养这些家庭。我们需要引导、教导、传讲家庭敬拜的重要性。正如清教徒所说的,我们首先要让每个信徒的家庭成为“小教会”,因为那才是有形教会的脊梁。 实际上,清教徒对家庭敬拜重视到一定程度,在他们的敬拜手册中记录说,他们甚至不让那些未能尽职带领家庭敬拜的父亲们领圣餐。家庭敬拜是教养儿女的根基。一个家的家庭敬拜怎样进行,这个家就会变成怎样。而一个家怎样建造,这个教会就会变成怎样。所以说家庭敬拜是我们教会的脊梁。这是清教徒所强调的。 一、按照圣经,家庭敬拜是父母的责任 我们的上帝是一位家族式的上帝。他是三位一体的神……是三个位格合一的神。他内在有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这是世上家庭形态存在的基础。 上帝那慈父的爱涌流出来,以他自己的形象造了我们。他在旧约和新约中都通过一些家族的脉络展开他的计划,他的圣约是通过家族的头作为代表传递下来的。所以我们作为父亲的需要这样带领我们的家庭。这就是为什么上帝在《创世记》18 章中说,我认识亚伯拉罕,而且要领亚伯拉罕进入我的计划中。在新约里,我们也看到很多家庭全家都归信,是以父亲为带头的。 《约书亚记》24 章中,约书亚说“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侍奉”一词也是敬拜的意思。首先,约书亚以自己为榜样,为要强化每个家庭中父亲做头的样式。15 节说,约书亚要其他家庭也以他为榜样来进行家庭敬拜。那时的约书亚已经100 岁了,作为一个老人,他非常热心而且德高望重。这一段是他的临别劝诫,但他非常有信心,认为他的影响力会持续下去。这是多么奇妙的信心见证。 他知道迦南地偶像崇拜横行,而他的家庭以后会像逆流而上的一群人,但他还是说,他要这样做,带领全家人敬拜上帝。因为他已经立下了榜样,他已经准备好了子女。我们从31 节(“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诸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以色列人侍奉耶和华。”)看到他的榜样影响到以色列大多数家庭都在接下来的一代人中延续了对上帝的家庭敬拜。 我们可能都在这方面失败过,但上帝却仍能祝福我们的子女们。但他通常都会特别赐福给那些每日一起敬拜他的家庭。 家庭敬拜包括哪些程序? 首先,每日教导上帝的话语。我们需要一起读经,并教导儿女读的是什么意思。如旧约《申命记》6 章所记的,摩西要求以色列人每日对子女进行信仰问答。摩西的意思是,我们必须殷勤地教导,而不是消极地读经。要带着对上帝话语炽热的心(也就是我们向会众讲道时的热心,可能是带着眼泪的),向我们的儿女讲解清楚。 其次,要每日带领全家人向上帝的宝座祷告。在家中也要时时祷告。我们需要和家人一起祷告,不管是饭前还是饭后。要把全家人都借着祷告带到上帝的施恩宝座前,祈求他降下天上的祝福给每个人。《耶利米书》10:25 说,愿你将忿怒倾在不认识你的列国中,和不求告你名的各族上。这里说,不求告主名的族类是要承受上帝忿怒的。清教徒托马斯•布鲁克斯(ThomasBrooks)也曾说过,一个没有祷告的家庭,就如同一个没有屋顶的家一样,是完全暴露在各种属天风暴之中的。 第三,要每日唱诗颂赞上帝。《诗篇》118 :15 说,在义人的帐棚里有欢呼拯救的声音,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圣经注释家马太•亨利的父亲腓利·亨利说过,如果你走近当年古代以色列人的社区,在用餐的时间,你会听到这里那里此起彼伏的赞美诗歌声,很多家庭唱诵《诗篇》。《诗篇》是上帝指定的赞美诗歌本。上帝是应当每日被人敬拜的。一起唱诗的家庭也在敬拜中经历成圣的过程。 总之,上帝不仅要求信他的人私下敬拜他,也要求信徒作为圣约的群体来进行公共敬拜,以及要求家庭作为敬拜的单位。主耶稣配得我们敬拜,上帝的话语命令我们进行家庭敬拜,而你的良心也证实这是你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是吗? 你的家庭需要向上帝忠心,而上帝已经将你摆在一个权威的位置上,作为一个家庭的头,应该带领你的儿女认识上帝的作为。你的第一个教会首先应该是你的家人。你应该成为儿女的朋友、导师,你更是他们的头。你的榜样和领导力是至关重要的,你是披戴上帝圣洁权威的父亲。你不应该只是做一位能和孩子们在一起玩的好好先生,而是应该成为他们的先知、祭司和君王,要教导他们、为他们祷告,并管教他们。 牧师应该“命令”教会中的每一个家庭每天都进行家庭敬拜才对 二、如何进行家庭敬拜的具体指导 首先,家庭敬拜要读圣经。 这是需要一些准备工作的。 你应该为每次家庭敬拜的时间祷告。 把圣经准备好,选几段经文,或者一本要理问答也可以,对孩子来说比较容易,或者一本灵修书籍在手边。 选一些《诗篇》来唱。 选定一个敬拜的地方。我们家从来不会在饭后一堆乱盘乱碟前敬拜,而是饭后马上转移到另外一个房间,那里已经摆好了书籍,我们围坐成一个圈开始敬拜。 你可以使用任何一段时间,是全家人都可以在家的时间段。家庭敬拜的时间是需要特别分出来,不能随便让给其他事情的。 第二,整个敬拜应该简短。 不要惹儿女的气,拖得太长。可能早上10 分钟,晚间20 分钟。 如果一些孩子已经大了,灵命也比较追求成长的话,你可以单独多和他花一些时间交谈。但时间不要太长。 不要周一来个40 分钟,然后周二就略过不做了。那就好像周一猛吃一顿,然后周二禁食一样不合理。你每日都需要属灵的食物,你的家人也是如此。 第三,不应该有任何理由让你错过家庭敬拜。 就算哪天你回到家已经非常疲惫了,你想可能明天早上再补上吧,这样也不行。主耶稣为你上十字架的时候非常疲惫,但他还是继续前行。耶稣爱人就爱到底。他不会因为疲惫而不愿意为你死,你也不应该因为疲惫而不愿意为他活。 或者,可能你刚对某个孩子发了顿脾气,没有心情一起家庭敬拜。但那时才是你更应该进行家庭崇拜的时候啊。因为你先要向上帝、向孩子承认你的罪。因为我们生命中最大的问题,与其说是罪,不如说是不承认的罪。所以你要马上认罪,而且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孩子会多么快地乐意饶恕你。可能你那天晚上的家庭敬拜会变得更有意义。 第四,你要以一种温暖的父爱和一颗柔软的心来带领家人一起敬拜。 用鼓励人的语气说话,加以爱的态度。自然但带着对上帝敬畏的态度和孩子们说话,就好像你在和一些最重要的朋友们说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一样。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要期待那位守约的上帝会在孩子们中间做奇妙伟大的工作。 (第五,)我还有一些实践性的建议。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如何与家人一起在家庭敬拜中读圣经。 第一,你要有一个计划,也许早上从旧约中选一段经文,然后晚上读一段新约。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可能适合选一些故事性的或比喻、神迹读给他们听。要确定做到的是,当你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你应该已经和他们一起读过整本圣经了。莱尔主教说过,一整本圣经塑造一个整全的基督徒(A whole Bible makes a whole Christian)。所以你要带他们通读整本圣经,而且要确定他们弄懂了所读的经文。 第二,读经可以和时机或教会节日相结合。 如果你们要出门旅行,那么读《诗篇》21 篇是非常合适的,因它讲到上帝的保守。在圣餐主日可以读《诗篇》22 篇。 第三,给孩子们他们自己的圣经,让他们感觉到参与感。 带他们大声朗读一些经文。给每个人机会参与进来。当他们读的时候,教导他们如何朗读。鼓励他们带着表情朗读圣经,告诉他们,这可是上帝的话语,是一本会呼吸、有生命的书,所以你要读出感情来!你就这样教他们。所以等到他们10 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非常好地朗读圣经了。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对圣经的教导。 首先,你的教导要简单。 第二,你要鼓励家人之间的对话。 提一些问题,问孩子们,你怎么理解这段经文呢?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呢?但当一个孩子回答不出来的时候,绝对不要把同一个问题让另一个孩子回答,因为那样他们就开始竞争了,而且年纪小的会有不安全感。你要针对孩子的年龄提问。我会一个接一个提名叫我的孩子们回答。不要让任何一个人觉得被轻视。你可以在手边准备一本释经书,如果连你也不知道答案,也没关系,可以直接翻看,然后解释给孩子们听。 第三,你教导的教义要纯正。 第四,你的应用要切合实际。 不要怕分享你自己的经历,但要合宜地分享。你可以从教会历史中找一些积极的例子,或者从你教会其他人的经历中,选一些实例,讲给孩子们听。你这样做,会让孩子们认识到,圣经是一本真实的书,是可以给我们人生的困境提供答案的。要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者把讨论和上周日的讲道联系起来,这可以教导孩子们认识到,原来主日的讲道不仅仅只是那一天的信息而已,而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来的,也应该在周间被谈论到。 第五,你的态度要带着慈爱。 我最喜欢所罗门在《箴言》中教导子女的语气:来啊,我儿,让我告诉你一些智慧的事,一些关乎生命的事吧。我们孩子应该感受到我们的爱、温暖和迫切。我们需要成为他们的挚友。 我们需要在他们小的时候,把他们抱在膝盖上,脸对脸地告诉他们上帝那奇妙的作为。告诉他们,除了爱上帝、侍奉上帝、敬畏上帝、以上帝为乐之外,人生再没有其他的活法。没有其他生命的路,孩子们,这是正路。你要把上帝整全的话语传递给孩子们。你要曲膝向上帝祷告,让上帝得着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向上帝祈求,我不能失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这是我父亲经常在晚餐前为我们祷告的话,他说,主啊,我不能失去这些孩子中的任何一个。我们五个兄弟姊妹都归信了。然后他开始同样地为孙子孙女祷告,主啊,我不能失去任何一个孙子孙女。他现在有35 个孙辈,89 个重孙辈,而大多数人都在服事上帝。我们的孩子需要感受到我们爱他们,而我们最爱的是他们的灵魂。莱尔主教说,对人灵魂的爱,是所有爱的灵魂(the love of the soul is the soul of alllove)。 我们家有一间教室,我会单独带孩子进去。绝对不要在人面前教训你的孩子。有一次,我打了儿子几下,然后我们拥抱、一起祷告,走出那个房间,但我儿子说了一句话,让我当时就傻了:爸爸,为什么你从来不犯罪呢?我说,看来我们还是再回那个房间谈谈吧。我对儿子说,爸爸也是个罪人,我每天也都会犯罪的。你知道吗,你的孩子其实把你看做一个好似上帝一样的人,这种敬畏很奇妙。加尔文说过,祷告就像是我们爬上上帝的膝盖。他是好牧人。 在家庭敬拜中,我希望我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我会拥抱他们,让他们知道,上帝就是这样拥抱罪人的。当他们坐在我膝盖上时,我多么希望,连我对他们交谈的姿势、态度都能教导他们认识上帝的慈爱。 家庭敬拜是需要每个人集中注意力的。你可以态度慈爱,但不要懒懒散散。提醒家人,我们是在敬拜上帝。谁都不能接手机电话。不能把手机带到敬拜的房间里。我们的焦点是上帝,这比任何人的电话都重要。我们需要投入地敬拜。 关于祷告: 要简短。 当你的孩子还小时,可能3—5 分钟就可以。不要超过7 分钟。不要用祷告来教导孩子。祷告是向上帝祷告,上帝不需要你的教导。如果你要向孩子讲道或教导,就睁开眼睛做,但祷告的时候是要闭上眼睛的。祷告要简单但不肤浅。一个最佳祷告榜样就是莱尔主教。当我的孩子们都小的时候,我就和他们一起读完了莱尔的四卷本福音注释书。我简化之后教导给他们听。一个8 岁的孩子都能读懂莱尔,但莱尔又不肤浅。所以你要找一些好的书籍来帮助你。 还有,祷告要直接。 把你的需求陈列在上帝面前,祈求他施恩,一个一个提名为孩子祷告,把孩子们的需要也摆出来。你要一个一个地询问他们的需要,然后把这些都带到祷告里。 当你直接的时候,而且当他们知道你要了解他们所有的需求并祷告的时候,不仅仅是在家庭敬拜中,而且你也会私下为他们这些需要祷告,那么,不论他们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要祷告了。因为他们知道,不论他们有什么需要,爸爸都会为他们祷告。 所以,每当他们日后有需要,他们会来找你,要你为他们祷告。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而其中的力量在于,这就像你在往一个银行账户里存钱,当他们长大以后,可能遇到试探要犯罪,被吸引去一些不该去的地方,但可能祷告的力量,以及你的关切,会让他们回转不去犯罪。 当我还十几岁的时候,我的朋友邀请我去一个不该去的地方,而正当我踏入那个门的时候,我仿佛看到我母亲跪着祷告的样子,我内心非常不安,就告诉我朋友说,我不能去了。所以,当你作出一个祷告的父亲的榜样时,你的祷告会对你的孩子有怎样的长远影响,甚至是你预测不到的。 你的祷告也需要多样化,就是包括赞美、认罪、感恩和祈求等。 你要为孩子们做个榜样去这样祷告。为你们教会病弱的人祷告,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是教会的一份子,他们也需要为教会手册中有需要的人祷告。从你的家庭需要开始,然后加上教会其他人的需要。 你要做一个训蒙的师傅,要训练你的孩子祷告。 通常我会饭前先祷告,饭后我妻子祷告,接着孩子们轮流祷告。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当我让我3 岁的儿子祷告时,我把他抱在膝上,对他说,爸爸会告诉你怎么说的。当他们4 岁时,我就鼓励他们自己开声祷告,他们说几句之后,没话说了,就拿指头戳戳我。这没关系。但当他们到了8 岁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自己祷告了。当他们邀请朋友来家里吃饭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当着别人的面祷告得很好了,不觉得有什么尴尬的,因为他们已经这样被训练了五年多了。所以你要这样训练他们。当然了,你偶尔也要纠正一下他们祷告出来的那些不归正的教义,但要温柔地做,而且在不得不说的时候才纠正他们。 要唱一些教义上纯正的赞美诗。不要忘记《诗篇》。加尔文说,《诗篇》是人类灵魂的全解剖。这些诗最初就是为了以色列人唱诗歌用的,它们蕴含一种美好的以上帝为中心的属灵敬虔。教导你的孩子用心去唱、带着感情去唱,是唱给主听,而不是唱给人听的。 在家庭敬拜之后,你要和妻子一起曲膝,就你们两个人,用祷告把今天的敬拜放在上帝施恩座前,求他使用我们欠佳的教导来带领孩子们。主耶稣,求你吹气在今天的敬拜时间中,让这段时间可以给我们的孩子们带来生命的改变。 三、回应对家庭敬拜的几点迟疑 有人会说,我们的家庭没有时间做这个。撒母耳·戴维斯(Samuel Davis)很好地回答说,你难道没有时间投资在对于你生命、你的家庭最最重要的事情上吗? 还有人说,我们全家没有可以聚在一起的时间。那么可能你需要带领两次家庭敬拜。或者你可能需要教导家人认识到事物的优先次序。 当我儿子12 岁时,他很喜欢踢足球。有一天他问我说:“爸爸,今年的足球队训练时间改到每天6 点半到7 点半了。那是家庭敬拜的时间,对吧?”他继续问说,“我能不能就今年参加一下足球队?我想明年他们可能会改时间的。”我回答他说:“你觉得我能说什么呢?”他说:“哦,是哦,家庭敬拜更重要些吧。那可能我明年再去练足球吧。” 有人会说,我的家庭太小了,总共没几个人。但圣经说,两三个人奉主名聚集,主就与他们同在。有一次我在新加坡,一位弟兄邀请我去参加他的家庭敬拜。他们夫妇还没有孩子。但我们上楼的时候,我发现那里摆了一个讲台,还有两排座位。他太太坐第一,还蒙了头巾,我就坐在第二排。 有人说,我的家庭太多样化了。但不管家庭成员来自怎样的背景,你们都需要祷告啊,或老或少。你们都可以唱诗歌吧。当你对一个稍大的孩子谈话的时候,年纪小的孩子是会在旁边听的。如果你在教导一个小的孩子,而你19 岁的大儿子也在听,你就可以告诉他,你好好听,因为如果上帝允许,你很快也要成家做一个家庭的头了。你需要把这种责任感和权威传递下去。当他们听你讲的时候,他们是在学习你的榜样。 有人说,我不善于带领敬拜。但实际上有很多小册子你可以参考。我写过一本,只有50 页,你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然后你就可以试试。但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能力,而是愿意去做的委身,而且意识到这又多么重要。 四、要进行家庭敬拜的动机 首先,这是为了你所爱的人的永恒益处。 上帝经常使用家族信仰来拯救灵魂。教会是有帮助的,上帝会使用讲道来拯救灵魂,因为那是主要的蒙恩管道。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言,教会、甚至学校总是一些不够真实的场合,但家里却是生活真实的展开。如果他们看到你在家中的样式,你和妻子怎样敬虔,你怎么说话为人,不论你躺下你起,你如何每天都在谈论上帝,他们会感受到这种真实。这是最强大的一件事,甚至比你想象的影响力还大。 我最近在意大利参加一个牧者特会,在场的牧者有三百多位。当问“你们当中多少人有一位敬畏上帝的母亲,她的敬虔影响到你对基督教的看法”时,我看到几乎所有人的手都举起来了。要知道,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力是惊人的。 你想要你的教会增长吗?你希望教会里都是信仰扎实的信徒吗?那你就要培训你教会中的家庭进行家庭崇拜。这才是信仰扎根的基础。 查尔斯·司布真曾经回忆过他母亲的祷告:“主啊,如果我这些为查尔斯的祷告不能带他归信的话,那么请让它们在你审判他的那天成为斥责他的见证。”司布真说,母亲的这番祷告让他心里充满了恐惧。但上帝在司布真的生命中使用了这一段祷告,让他对上帝心里柔软。要记住,在每次家庭敬拜中,你正将你的孩子们引进最高君王的面前,你正像约书亚一样说,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敬拜)耶和华。 其次,你这样做也是为了自己良心的平安。 清教徒罗伯特·布尔顿(Robert Bullton)在他健康完好的时候,有一天早餐聚集他的儿女,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我现在和你们共进早餐,但今晚我就要和主耶稣一起用晚餐了。我今天要和你们道别。我没有做到一个完美的父亲,我有我的过错和软弱,为此我恳求你们的赦免。但有一件事你们要知道,我教导过你们,我和你们一起祷告过,我也为你们流过泪,我每天在这个家里向你们供应了耶稣基督。这些都是你们亲自见证的。你们是知道福音的。现在孩子们,你们中间哪一个也别敢在耶稣基督审判的那天站在另外一边见我的面!” 啊,这位父亲是凭着多么平安的良心才有勇气说这一番话!你自己的幸福完全取决于你的孩子们会成长成什么样式。而人类最多的眼泪是洒在不像样的子女身上的。当我们向别人传道的同时,却没能把自己的儿女带到上帝面前,谁能承受这样的指责呢? 第三,家庭敬拜是养育儿女的关键。 它保护你的家庭免受各种灾难的袭击。如果你可以在家庭敬拜中和你的孩子们谈论一些最亲密、属灵、神圣的话题,那么你就可以和他们谈论、解释任何事,包括自然的、感情方面的、生活实际的,而不会觉得尴尬,因为你已经和他们交谈过更为亲密的话题了。家庭敬拜让你可以和子女们有敞开、畅通的交通。 第四个动机是因为我们的人生实在短暂。 我儿子明天就20 岁了,我真不知道时间都去了哪里。你可以教导他们的机会一下子就不见了。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都出现,然后转瞬就不见了,《诗篇》的作者也是这么说的。我们头脑中需要有时间不多了的紧迫感。每一天都是上帝的恩赐,要让我们把他的道传递给儿女们。 五、结束的分享 我要用两点分享来结束这个主题。 首先,有人会说,如果我在家庭敬拜上完全失败了,怎么办?我之前完全都不了解这方面的事。或者有人说,我的孩子都已经大了,太晚了。我会说,那就从今天开始吧。 上帝知道我们的软弱,他完全了解我们,所以不要过度陷入自责。向你的妻子以及孩子们认罪,对他们说,我过去没有尽职好好带领你们敬拜。你可以向你已经结婚的孩子承认你的亏欠,给他们一个小册子,让他们可以做不同于你的父亲。但只是不要坐在那里,什么改变也不做。承认自己的亏欠,然后开始吧! 如果你不能和你的孩子们开始家庭敬拜,那就和孙子孙女一起,把他们抱在膝上,对他们谈论上帝的作为。而且,就算你的孩子不太领受,也不要马上气馁。 如果你的家庭一直有敬拜,但最近渐渐变得不冷不热了,那就对你的家人说,我们已经变得不冷不热了,让我们调整一下,再有热心开始吧。 但不要期待完美,而是去做。你就会发现,家庭敬拜会为你的家庭生活、你和家人的沟通定下一个美好的基调,它会在各方面帮助到你。 我最后要分享的一点摘自约翰·巴顿(John Paton)的生命经历。我把他作为属灵导师,一位值得向他学习的模范父亲。他曾是一位向南太平洋岛食人族宣教的宣教士,他经历过许多巨大的困难和痛苦,但他还是以耶稣基督的名继续在那里宣教。在他后来的日子里,他提到说,是自己的父亲影响了他的信仰。他说,我们的父亲每日经常好几次退修到密室里。我们这些孩子们渐渐知道,他在那里为我们祷告,用他倾倒出来的生命,向至高的祭司,在至圣所里,为我们祷告。但不仅在密室里,我父亲也每日带领我们家庭敬拜。 巴顿回忆说,当他要去格拉斯哥读神学的日子到来时,他要走40 英里去赶火车,他父亲会陪他走前6 英里路。他记录当时的一幕: “父亲的嘱咐、眼泪和我们之间属天的谈话,对于我而言,就像昨天才发生的事一样。每当我的记忆中浮现那一幕,我的眼泪就会涌出来。我们一起走着最后半个小时的路程,父亲和我都沉默了。我父亲,正如他惯常的装束,手里拿着帽子,头发被风吹起,他的嘴唇不停地动着,他是在祷告,我肯定。当我们的眼睛对视时,他的眼泪就滑了出来,所有的话语此时都无力了。就在到达我们说好要分手的地方时,他抓住了我的手,在那一刻,他还是沉默的。借着他庄严、坚定地看着我的眼睛,深情地说:‘上帝祝福你,我的儿子!你父亲的上帝祝福你、保守你脱离那恶者!’说完这些,他再也说不出什么了,他的嘴唇继续动着默祷。我们含泪拥抱、分离。我用最快的速度往前跑开,在他看不见我的地方,转进了一条小路。我回头看看他,发现他还在那里站着,头还是没戴帽子,还在他原来注视我的地方看着。我的心顿时充满感情,以至于无法自持,所以我就在他看不见的小路上哭了一场。然后,等我平静下来时,我爬上一个山坡,要看看他是不是还站在那里。这时,我看到了父亲,他也正爬上对面另外一个山坡,用视线寻找我。但他没有看到我,再往我这个方向看了几眼之后,他就下去了,面朝家的方向前行。他的头还是没有戴帽子,我知道他的心里正涌起为我的祷告。我看着他,直到眼泪模糊了他的身影,然后我就赶紧继续上路了,内心最深处涌起向上帝的祷告:我要活得永远不让这样一位父亲悲伤失望,这位上帝赐给我的父亲。 我父亲的样子、他的眼泪、那条路、那些山坡、家中的敬拜、父亲没戴帽子走着路,这些场景都经常浮现在我眼前。就连我现在写下这些的时候,还好像是1 小时之前发生的事一样。我可以见证,我记忆中的那一幕不仅帮助到我远离一些罪,而且激励我多年的学习,让我记得不能让父亲失望,以及要尽上我所有基督徒的责任,追随他那荣耀的榜样。 我父亲的祷告怎样影响到我,我很难解释。陌生人是不可能明白的。但每当他曲膝跪下,在家庭敬拜中,我们都环绕他,他会倾倒出自己全部的灵和眼泪,为了外邦世界可以回转服事主基督而祈求。我们每一个需要,都好像被他带到了那位活着的主面前。我们也学会爱这位主,他像我们最好的一位圣洁朋友一样。当我们起身时,看到父亲的脸,我们都希望以后可以像他一样敬虔。我还私下祷告过,希望有一天我会成为上帝对他为外邦世界祷告的回应。” 这样,巴顿就去了食人族宣教。在那里,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去世了。他必须坐在妻儿的坟墓上看守,防止食人族来吃掉他们的尸体。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上帝通过家庭敬拜和他父亲的榜样,赐福给他父亲的家庭。 (本文摘引自《世代》期刊发表的,周必克牧师在2011年“渴慕神牧者特会”做的专题讲道。) (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世上的真宗教都是加尔文主义的——或者其本质和内涵是加尔文主义的……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有信仰,就在多大程度上是加尔文主义者;当信仰全然支配我们的思想、感受、行为时,我们就成为了真正的加尔文主义者……若世上还存在真宗教,(加尔文主义)就不仅是真宗教的盼望,它就是真宗教本身。——本杰明·B·华菲尔德(Benjamin B.Warfield) 如果问神学院的学者或街上的路人这样一个问题:「加尔文主义是什么?」答桉肯定千差万别,充满误解。2007年感恩节时,大急流报社(GrandRapids Press)刊发了约翰·M·克里斯普的文章《感恩节之时,追思清教徒》,文中这样描述清教徒: 「他们的信仰源自约翰·加尔文阴郁的教义,认为自己虽然信、行善,神的恩典也有外在的显明,但仍然时刻处于地狱火坑上,命悬一线。他们的生命充满了这样的畏惧。当然,这样讲难免有过度简化之虞。」 加尔文主义者会认可上述定义吗?我写信给大急流报社:「这种说法并不是过度简化,而是误解。加尔文与大多数清教徒因救主耶稣得着了喜乐,有深厚的灵命,确信神丰盛的应许,是一群喜乐的基督徒。」 然而,大部分福音派基督徒对加尔文主义的真正核心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一些加尔文主义者也是如此,这是很可悲的。「加尔文主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人们最需要被教导的一个问题。」查尔斯·H·司布真曾这样说。不管你是否加尔文主义者,抑或是反加尔文主义者,都应当好好察考这个问题:加尔文主义的精髓是什么? 加尔文主义的基本原理 加尔文主义神学囊括了基本的福音派教义,例如基督的神性、客体性赎罪、圣灵的位格及其工作;也包含了神学伟人阿塔那修、奥古斯丁、安瑟伦、马丁路德等人所发展的教义。「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加尔文主义』,只是有一位非凡的天才(加尔文)将奥古斯丁、莱米吉乌斯、安瑟伦以及路德的教导作了总结,所得的结果被冠以他的名字。」「拉比」约翰·邓肯的这番话虽不乏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 加尔文所做的总结绝非如此简单;他并非站在奥古斯丁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加尔文对救恩计划的阐述、对素材的选择是独特的,对圣经教义之间的相互关联也十分敏感。他特别擅长于整理素材,形成体系。他既借鉴前人,又独树一帜,在以下这些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圣子论;对救赎主的人性的强调;耶稣作为先知、祭司、君王三重的中保职分;圣灵的内证;长老会的体制问题;基于第二条诫命的崇拜形式,后来清教徒将之发展为崇拜的规范原则。 并且,历代以来的加尔文主义者并不只是单单模彷加尔文而已。他们在诸如圣约神学、预旨神学(decretal theology)及信心确据论(the doctrine of assurance of faith)等方面多有发展,以深邃、和谐、融洽一致的圣经文本为根据,竭力阐释了神的整全计划。 尽管流派众多,加尔文主义仍保持着惊人的一致和清晰。瓦伦汀·贺普(Valentijn Hepp)这样写道: 「加尔文主义是最博大精深的基督教;也可以说是最纯正的基督教;我个人更愿意称其为最协调、也最和谐的基督教。」 那么,加尔文主义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呢?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寻找统摄加尔文主义的核心观念。德国加尔文主义者赫尔曼·包克(Herman Bauke)曾搜集了不下二十个版本的「加尔文主义基本原理」,其中包括以下要点: 1. 预定论 部分学者认为预定论是改革宗神学的核心。然而,如果把预定论当作万事皆已预先定下,历史中发生的一切都无足轻重,这类学者的主张就很容易引起误解。上述极端加尔文主义的观点会使人偏离圣经启示,导向一种唯理主义的神学思想。 2. 圣约 改革宗神学强调神人之间的盟约关系,但并不一定是其核心概念。诚然,人要么向神守约,要么背约,这是一条重要的真理。但加尔文并未将整个教义体系建于其上。 3. 神的主权 主权意味着「统治」;因此,神的主权就是指神掌权统治万有。神的主权表明了神是至高者,是王,同时也显明了神性。神的主权显出祂是神,是奥秘的三位一体,向我们启示了祂自己,于是我们能在祂所启示的范围内认识祂。神的每一属性都显出祂的主权,显出祂的全然美善,一切的公义、圣洁都属乎祂。祂是慈爱的君王,全能的主,是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居民中凭自己的意旨行事的至高者(但4:35)。我们无法以某种具体的、属世的范畴来概括祂,以便世人理解、分析。 至此,我们便触及了加尔文主义的真正精髓。加尔文主义者认为神是生命的主宰,是宇宙的君王,祂的意旨是历史的主线。加尔文主义者认为神全然自由,不倚靠任何外力独行其道;从始至终,神无所不知;祂创造、维护、治理、命令万物;到了末了,祂奇妙的计划将全面、完整的彰显出来。「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罗11:36)正如查尔斯·贺智所言: 「神的主权之于其他教义,如同花岗岩之于其他地层构造。它支撑着上面的一切,但却只是偶尔显露出来。因此,我们的一切教导都应当以此为根基,但是只需偶尔明言。」 神的主权就是加尔文教义的精髓——当然,这种主权绝不同于独断专横,而是来自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邓肯写道:「神圣意志统管着宇宙。这种意志满有慈爱,适时施恩于我们。人类和别的受造物都在这纯全的意志之下,这一点很是要紧。这种意志不仅仅是自由意志,而是至高的主耶和华的意志,迥异于那种纯粹抽象、全然武断的意志。」华菲尔德在一篇关于预定论的文章中这样谈到: 「圣经作者们确信有一位公义、圣洁、信实、慈爱的神掌管着万事的结局,也掌管着他们的一切经历,因此他们得了安慰。神圣拣选是出于神难以测度的慈爱,最大 程度的显示出神的恩惠。」 这样的观点是真正的加尔文主义,平衡和谐、有理有据。以赛亚书9:6中也表述了这样的观点,经上说政权(主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圣经中的那位神以为父的心肠统管万有,在基督里显出慈爱,绝不同于别「神」那种冰冷、无常的主权,譬如安拉。父神的掌管恰如道成肉身,与神的一切属性全然和谐。加尔文主义者确信,万有都在三位一体神的旨意和许可之下;这种确信令他们得享安息。神统管万有,万物都伏在祂的权下;祂满有恩惠慈爱,甚至为我们走向加略山。基督身上显明的父神慈爱,正是神的核心本质。 神本主义 如果要用一个观念来概括加尔文主义,我们最好沿用华菲尔德的说法:改革宗意即神本主义。改革宗神学首要的关注对象是三位一体神,是那位超乎万有又内住于人、在基督里显明慈爱的神。加尔文主义者的神学理念中,神占据核心位置。梅森·普列斯利(Mason Pressly)说过: 「循道会强调罪人得救;浸信会强调重生;路德会强调因信称义;莫拉维亚弟兄会强调基督的受难(the wounds of Christ);东正教强调圣灵的奥迹;罗马天主教强调教会的大公;而加尔文主义者的关注焦点永远是神。」 改革宗强调的是这位无所不在、以慈爱统管万有的神,而不是任何受造物、任何受造物的行为,也不是信徒生命的某一方面。加尔文主义的核心话题是:「起初,神……」(创1:1) 在神与人的关系中,神拥有一切权柄和能力;祂却在圣约之中限制自己,履行责任,显出祂是满有恩慈的至高者。在圣约中,祂承担起作为神的一切职责;祂亦是万物的初与终。统治宇宙的并非机率或命运,而是全能的神。人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为了荣耀神。其实我们在神面前并没有什么权利可言,有的只是当尽的本分。企图挑战这一真理是注定失败的。罗马书9:20这样讲:「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神颁布了律法,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回应当是无条件的顺服。我们蒙召,为要全身心服事祂,在敬拜赞美中、在日常工作中时时刻刻服事祂。 改革宗十分关注造物主—被造物这一关系的特质,通过神来看待人生万象,亦即活在神面前。华菲尔德写道: 加尔文主义者是看见神的人;他看见神的本性,看见神在历史中的作为,看见神的恩典。他在万事万物之中看见神伟大的足迹和大能膀臂的工作,感受到神那宏伟的心意。加尔文主义者透过一切表象看见神,在一切境遇之中认出神的掌管,深知祂的旨意必要成就。(加尔文主义者)在人生中总是以恆切祷告的心来到神面前,单单倚靠神的恩典,深知蒙召得救毫无自己的功劳可言。 因此,改革宗神学的核心是神论,是这位以为父的心肠统管万有,在基督耶稣里显明出来的神。R. C. 斯普罗这样说道: 「我们如何理解神的本质和性情,会影响我们对人类之本质的理解,因为人身上有神的形象;会影响我们对基督之本质的理解,因为基督是按父的旨意而行;会影响我们对救恩之本质的理解,因为救恩出于神;也会影响我们对伦理道德之本质的理解,因为伦理道德源自神的性情。我们对神的认识决定了无数的神学观念。」 所以,加尔文主义者以神为中心来阐述一切教义。罪的可怕在于得罪神,救恩的奇妙在于荣耀神。天国之所以荣美是因为神在那里掌权为王,地狱之所以可怖是因为神在那里彰显了祂公义的忿怒。神是这一切真理的核心。 比如,当论及罪的可怕究竟在何处,一些基督徒可能会说罪会造成极大的毁坏,会使人落入悲惨的结局;然而,如果不以神为中心来认识这个问题,就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人犯罪是得罪了神。大卫在诗篇51:4中向神认罪:「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 罗马书包含了整本圣经中最伟大的教义,这卷书里最常见的字眼不是恩典,不是信心,也不是律法,而是神。罗马书中许多重要的神学表述都是以神为首: 1.神任凭他们。 2.神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3.神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 4.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 5.神称罪人为义。 6.神将祂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加尔文主义者认为,信徒将对神产生倾慕之情。我们被祂的威严与美善、圣洁与恩慈完全折服;于是,我们寻求神的荣耀,渴慕神的同在,并且效法祂的样式。 有些基督徒认为最重要的事是传福音和教会复兴。这些事诚然十分重要,但在终极意义上最重要的只有一样:认识神,服事神,荣耀神。这是我们最大的目标。拯救失丧的灵魂十分重要,是因为我们这样行,神的名就被尊崇,神的国度亦将随之降临。建立社会公义十分重要,是因为我们这样行,神的旨意就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读经祷告十分重要,是因为我们这样行能够与神相交。 教会的旗帜 历代以来,神本主义是教会的旗帜,更是加尔文和加尔文主义的旗帜。下面举出了一些代表人物: 1.奥古斯丁 在改革宗传统里,早期教会的神学家、作家奥古斯丁地位甚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救恩与生命等方面持神本主义立场。在讲自己的信主经过时他说: 但在这漫长的(悖逆)岁月中,我的自由意志在哪里?从哪一个隐秘的处所刹那之间脱身而出,俯首来……挑起你的轻鬆的担子?……我突然间对于抛弃虚浮的乐趣感到无比的舒畅,过去却惟恐丧失……因为你,真正的、无比的甘饴,你把这一切从我身上驱除淨尽,你进入我心替代了这一切。你比任何乐趣更加浃洽……比任何光彩更明灿……比任何荣秩更尊显……我的主、天父,我的光明,我的财产,我的救援。 2.约翰·加尔文 加尔文的生命是「神本主义」一词的绝佳注解。尽管有一些缺陷,他确实是竭力「惟独为了神的荣耀」而活。在这过程中他陶造出了许多属神的品格。加尔文去世后,伯撒(Theodore Beza)将死讯报给日内瓦学院的学生时说:「我亲眼见证他施行教导,已有十六年之久……在他身上能看见基督徒最美善的品格。想要污蔑、诋毁他不难,但要效法他的品行却是难上加难。」 3.乔纳森·爱德华兹 清教徒是加尔文最着名的追随者,他们决意以神为中心来生活。18世纪的新英格兰改革宗神学家爱德华兹极好的阐释了他们的观点: 与神相交,才是我们心灵得到满足和喜乐的唯一方法。到天家与神全然相交,较之世上一切最快乐的享受,仍显无限美好。父母、夫妇、儿女以及良朋密友,都只是影儿;惟有神才是本体。这一切不过是发出来的光辉,只有神才是太阳。这一切不过是支流,只有神才是源头。这一切都不过是滴水,只有神才是海洋。 同样的,我们看长老会的安德鲁·博纳所写的日志、看圣公会的约翰·牛顿所写的书信、看浸信会的司布真所写的讲章,会发现他们都是以神为中心。他们的神学与事工都是源自对神的爱慕,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神的深情。 有人可能会认为,上述人物都是杰出的神学家和牧师,所以他们才会有以神为本的思维方式。这样想的人可以读读下面这首诗,是一位名叫安·格里菲兹(Ann Griffiths)的农妇所写。她是一名卑微的威尔士加尔文主义循道会信徒,1805年生头胎时难产而死,年仅29岁。 我满心欢喜,离世而去 世间一切的偶像我终能离弃 那至高者已经使我与祂相像 在我身上留下祂的印迹 祂配得无穷的敬拜, 配得全部的爱情和景仰 因祂的死贵重无比 救出无数灵魂脱离死亡的势力 如今,这种神本主义的热情几近销声匿迹,原因是灵性的衰退与神学的错谬。许多所谓的福音派教会已经丧失了对神的敬畏,他们所讲的神的慈爱也极大的偏离了圣经启示。福音派里充斥着人本主义,他们宣扬的神跟圣经启示的神已经相去甚远。 更严重的是,许多改革宗的追随者似乎也失去了对神的敬畏之心。由于福音派文化影响广泛,在许多改革宗圈子里,以人为本已经代替了以神为本。我们忙着满足会众的需求,忘记了效法众改革宗先贤,他们首要的目标是述说神的伟大与威严,并以此劝诫信徒。 现在有太多人宣讲的是「笑咪咪」的神,比圣经所启示的神显得更加「用户友好」。我们力求让人觉得舒服,于是不再教导任何会让会众感觉不安的内容。我们特别害怕年轻人流失,于是从不教导他们要注目于神的圣洁,从不鼓励他们要怀有孩童般的敬畏,活出属神的圣洁生命。我们容忍物质主义、世俗化和轻浮浅薄之风在教会里泛滥,正是因为严重忽略了这位永在、无限、圣洁的神。 「你当买真理,就是智慧、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箴23:23)然而实际情况显明我们并不愿为坚持真理付出代价。我们作出了太多危险的妥协和机巧的背离,生命中充满了以弗所式的暗昧和老底嘉式的不冷不热。这一切累加起来,正可谓「反改革宗」。我们看重自己和自己的荣耀,常常超过神的名和神的荣耀。 然而,圣灵若是开导我们,使我们看见父神通过圣子显出何等浩大的恩典与饶恕,看见祂在全然的自由中选择施恩于我们,我们必将满心渴望荣耀这位尊大、慈爱的三一真神,献上自己的所有来荣耀祂。正如毛里斯·罗伯兹(Maurice Roberts)所言: 一旦意识到神特别拣选了一个人归祂,使这人得享神的荣耀,而这人丝毫也不比别的人更好,成熟的基督徒就会经历到极大的喜乐,满怀对天父的感恩。他深爱神,注目于神,再也不左右四顾;他承认若不是神的恩典临到,自己绝不可能信主,根本不会想到要信。他将低下头、流着泪,满心感恩的说:「我的父,我的神!我如此不配,却蒙受大恩,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 我们是否真的承袭了加尔文的改革宗理念,是否真的倾慕于神本身,荣耀祂、顺服祂呢?如果答桉是肯定的,让我们来与诗篇作者一同祷告: 主啊,你所造的万民都要来敬拜你, 他们也要荣耀你的名。 因你为大,且行奇妙的事, 惟独你是神。 耶和华啊,求你将你的道指教我, 我要照你的真理行; 求你使我专心敬畏你的名。 主我的神啊,我要一心称赞你, 我要荣耀你的名,直到永远。 也与菲利普·多德里治(Pilip Dddridge)一起祷告: 人类的一切骄傲终将消亡, 而神独显为大; 诸天充塞祂的荣光, 赞美的欢声在地极回荡。 (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一个圣洁的家庭是一处安舒之地,是上帝的教会。……愿上帝兴起人们的心,将他们的家庭建造成小教会。这样,即使有邪恶的掌权者或是牧者,也无法扼杀信仰,无法在任何地方消灭敬虔! ——理查德·巴克斯特 清教徒认为,基督徒和家庭的关系是与个人的成圣分不开的。圣经提供了正直生活的方式,既然其中有很长的篇幅教导家长和孩子应当如何相处,那么这种关系就是成圣的一个迹象。所以,基督徒应当认识到圣洁是从家中开始的,然后才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清教徒牧者花很多时间教导父亲应当如何在家中操练属灵的带领,他们也建议基督徒母亲按照圣经的方式承担自己的角色并教导孩子向家长表示适宜的尊敬,以此作为对上帝的侍奉。在强调家庭时,他们的目标是只依照圣经而行,正如他们所说,圣经将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圣经告诉我们,要为着社会、教会和家庭本身的益处养育子女,以此来荣耀上帝,如巴克斯特所说:做敬虔后裔的家长绝不是一种小恩惠,这正是婚姻制度的目标。”以撒•安布罗斯认为,家长有责任“在家中兴起和建造基督荣耀的国度”。 清教徒通过他们的著作和自身的榜样,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改革宗基督徒家庭的样式,并将这一样式直接而具体地留传给了我们。本章将讲述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孩子是上帝的礼物 虽然清教徒相信婚姻最根本的目的是陪伴,但他们也相信生育孩子是婚姻之爱的自然结果。孩子被视作上帝所赐的福分,而且上帝显然经常地、充足地赐下这种福分。当时清教徒的家庭是很大的,平均有七到八个孩子,不过,婴孩的存活率并不是很高。通常,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只有一半能长大成人。 虽然清教徒丈夫喜欢大家庭,但他们并非只想着繁衍后代,而不考虑自己的妻子。根据艾伦•卡登(Allen Carden)的记载,他们通常会在20年的跨度中生育孩子,每两个孩子的出生时间一般相隔两年,因此孩子们的年龄差距非常大。 清教徒也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孩子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家长将家庭视作教会和社会的苗圃[pǔ],因此,他们希望尽一切可能确保孩子遵守圣经的律例和训词,特别是顺服父母的诫命。 家庭中的权柄 清教徒将丈夫和父亲做头的地位视为圣经的诫命,他们期望男人操练在属灵、社会和教育方面带领妻子和孩子的能力,并且为家庭提供充足的供养。 虽然妻子被认为应当顺服丈夫的权柄,但丈夫做头的地位并不意味着妻子是他的仆人。清教徒认为家中有各样不同的责任领域,其中有一些领域丈夫可以交给妻子管理,特别是与孩子和家中的仆人相关的事务。撒母耳•威拉德说: “上帝赐给了她对于他们的权威;她的丈夫应该允许她执行这权威。虽然丈夫是妻子的头,但妻子是家庭的头。” 在那些妻子比丈夫更有能力的领域,比如管理家庭财政,他通常可以将这些责任交给她。并且,男性做头的原则也并不妨碍女人在信仰上教导和劝诫男人。“女性可以并且应当在私下里、在家庭中劝勉他人,”撒母耳•托谢尔(Samuel Torshel)在《女性的荣耀》(TheWoman's Glory)一书中写道,“她们也可以在私下里劝导男人,责备他们。”尼古拉斯•拜菲尔德(Nicholas Byfield)说: “当他的意愿违背上帝的意愿时,她的灵魂和信仰”并不受丈夫的约束。他又说:“如果她确认自己所反对的事是有罪的、有害的,她就不必如此顺从,并且可以劝导和建议她的丈夫,对他进行某些告诫。” 利兰•赖肯说,虽然归根结底而言,丈夫是家庭的头,但是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丈夫和妻子分享着这一权柄。比如,清教徒相信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负有主要责任,但由于这一责任是被视作父母共同承担的,所以丈夫常常把大部分的教育权柄交给妻子。1677 年,马萨诸塞州多切斯特教会订立盟约,就清教徒父母对于孩子的共同责任和权威进行了出色的总结,要求父母起誓: “归正我们的家庭,努力认真地建立和维护家中对上帝的敬拜,在家中以纯全的心肠忠实履行一切家庭责任,即教育、训导、照顾孩子和全家,使他们行在上帝的道上。” 清教徒基于第五条诫命(参见《威斯敏斯特大教理问答》,第124- 133 问),将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引申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同孩子应当尊敬上帝授权以管理他们的父母,雇员应当尊敬雇主,学生应当尊敬老师,市民应当尊敬官员,教会成员应当尊敬教牧人员,在生活的每一方面,人人都应当明白自己的位置一或者是服从的角色,或者是领导的角色。一切的掌权者都应当操练依照圣经、在上帝的权柄之下进行领导,因为正是上帝赐下了圣经和自己的儿子,又把天上、地下一切权柄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养育子女的原则 虽然清教徒关于养育子女的许多观点我们都比较熟悉,但是对当时来说,他们的某些观念却是革命性的。以下列出了一部分他们推进圣经式子女教育的成果。 (1)养育子女从怀胎时开始。有远见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有两大主要任务。 第一,他们要每日为孩子的救恩祷告,因为孩子是在罪中怀胎的。(诗51: 5); 他们也应当每日祈求上帝保护母亲和孩子。理查德•亚当斯(Richard Adams)写道: “虽然只是胚胎,但父母不仅有必要为他的分别为圣而感恩祷告——耶利米和约翰即是在母腹中就被分别为圣了(提前4: 5; 耶1: 5; 路1: 15),还需祈求上帝照顾、看护这幼小的生命。” 第二,当时自然流产是很常见的,所以,必须小心地保护母亲的健康。妻子在怀孕生产期间,丈夫要温柔地帮助她。如果他没有这样做,而孩子流产了,他将被视为“犯了罪,将面临审判”。孕妇不能骑马,她要仔细安排饮食,不可吃有害的食物,不可吃得太多或太少;如果因为她的疏忽造成了流产,人们会认为她“至少在上帝的良心审判上”,对孩子“犯了流人血的罪”。堕胎的父母则犯了“故意谋杀”的罪,将被判为有罪,在上帝的法庭和人的法庭上都要被“报复” (2)母亲对照顾新生儿负有主要责任。清教徒强调母亲的责任包含哺乳,不可以交给接生婆或奶妈来做。威廉•古奇写了长达10 页的文字讲论母亲哺乳的重要性,并反驳了12 种反对意见。丈夫应当鼓励妻子哺乳,并且尽自己所能地帮助照管婴儿。 (3)为婴儿施洗是父母对上帝当尽的约中义务。清教徒养育孩子,其根基在于确信孩子是上帝与信徒所立之约下的礼物(徒2: 39; 林前7: 14),这在洗礼中得以显明。洗礼作为一项圣礼,是上帝隐秘恩典的可见记号和印证,正如旧约中以色列人信靠上帝,就为自己的儿子行割礼,因此在新约中,信靠上帝的基督徒也应当为孩子施洗,以确认他们进人恩典之约。巴克斯特说,上帝“命定将洗礼作为所有将要进入祂的教会、进人上帝之约之人的神圣起点”。 在洗礼中,基督徒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承担立约的责任。这样,上帝就宣告这些孩子是属于祂的;父母是为上帝管理孩子的人。托马斯•华森甚至说,基督徒父母“要努力使他们的孩子更多地成为上帝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孩子”。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属于上帝的,并不意味着清教徒相信孩子从出生起就得救了。他们认为所有的孩子,不论被拣选的还是没被拣选的,降生到世上来的时候都是堕落的身份,在他们归信基督以前都是在罪中失丧的。因此,孩子在恩约之“下”,却不一定在恩约之“中”。他们在恩约的应许之下生活,但他们仍然需要有信心与这应许相称,通过悔改、信靠基督和圣洁的生活加以证实。清教徒确信上帝并没有“孙子”,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经历悔改。 然而他们相信,上帝使用父母来带领孩子经历个人的归正。日常的讲道经常教导父母如何抚养子女,以使孩子在洗礼中得到的圣约应许能在他们的生命中成就和实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托马斯•科贝特(Thomas Cobbett)写道: “父母作为约民,能够向上帝和与他们一起加入到上帝之约中的孩子所表达的最大的爱和信实,就是教育孩子,使之达成这圣约中的条件,使圣约因此得以全然成就。” (4)应该从小以主的道来养育和训诫孩子。孩子的得救和敬虔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这一目标只有通过圣灵所光照的上帝话语才能实现(罗10)。清教徒立法规定父母必须教孩子识字,这样他们就能阅读圣经和其他属灵资料,使灵魂得益。盖厄斯•戴维斯(Gaius Davies)总结了清教徒教导的方式: 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虽然教育应该全面,但敬虔比学知识更重要,应该选择有这样观念的人担任教师。应当注意到孩子的才能和恩赐,使他们能够为着某种合适的呼召接受训练。要记住基督事工的需要,若一个儿子有这样的能力,就应当激励他进入侍奉。 阅读使教义的世界向孩子们敞开,甚至连清教徒的阅读教材也在传讲着神学,比如《新英格兰识字课本》(New England Primer, 1683 年版)。这一课本里教导了神学的基础知识:从A 条目的“在亚当(Adam)的堕落里,我们都犯了罪”开始,到乙条目的“撒该(Zacchaeus)爬到树,上,去看他的主”结束。 这种教材与教理问答一同使用。清教徒总是尽可能早地教导孩子教理问答;大部分父亲每周都会教每个孩子一个小时教理问答。为了帮助他们,清教徒牧师以问答形式撰写了关于基督教基本教义的书籍,提供经文支持。父亲讲解教理问答所包含的神学内容,通过圣经故事加以说明并与孩子们进行对话。 教理问答的目的是使盟约之下的孩子们更加明白讲道和圣礼的含义,预备他们进行信仰的宜认并教导他们捍卫信仰,抵制谬误;孩子们也受到教导要爱真理,按照真理生活。清教徒传道人的教理问答书籍和讲道显示出孩子们被教导了诸如亚当的堕落、罪、定罪以及在基督里的救赎、基督的公义、永远的福分等真理,这些资料也向他们的意志和心灵发出邀请,逃向基督去除罪恶。教理问答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他们的心装满知识,而是使他们在意志和心灵中热切地喜爱上帝的真理,这样,孩子就可以过一种圣洁的生活。巴克斯特建议道: “愿你在他们的一切教育中所关注和努力的首要目标是:使他们将圣洁当作最必要、最可贵、最有益、最愉悦、最欢乐、最可羨慕的生活状态;不要使他们将圣洁视为不必要、不光彩、有害或不舒服的,特别是要通过讲述圣洁的可爱,让他们爱慕圣洁。” 威廉•帕金斯建议说: “在知识和信仰上教导孩子,必须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排,让他们能够欢喜接受。” 父母抚养和训练孩子敬虔地生活,不仅要使用言传,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身教,理查德•格里纳姆为此写道: “经验告诉我们,孩子通过表情、姿势和行为所学到的,比从规矩、教义、概念或教导中学到的更多。”同样地,他们也认识到坏榜样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格里纳姆所言:“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在教会和学校里蒙福,自己就要小心,不要在家里给孩子做出坏榜样,比如各样的疏忽、亵渎和不敬虔。另外,父母在家里可能带来的伤害,比在外面的牧师和教师能带给孩子们的伤害更大。” (5)家庭敬拜是养育子女最有利的方式。清教徒家庭每天会聚集起来敬拜一两次。清教徒撰写的《威斯敏斯特家庭敬拜指南》(The Westminster Directory for FamilyWorship, 1647 年版)中写道:“每个家庭都应当进行家庭敬拜,一般是在早晨和晚上,包括祷告、读经和唱诗。” 典型的清教徒家庭敬拜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祷告。清教徒相信,那些不呼求上帝之名的家庭,上帝会将自己的愤怒倾倒其上(耶10: 25)。家庭祷告既是家中的义务,也是一种特权。清教徒父亲通常会祷告5 至10 分钟;他们的祷告力求浅显而不浅薄,他们努力在祷告中荣耀上帝,同时也很具体提出自己的需求;他们为家人认罪,求上帝赐福给家庭,代表家庭献上感恩;他们的祷告既自然又严肃,其中很大部分是用上帝的话向上帝说话。 第二,读经。这通常是由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来做,一些父亲也会把这一部分交给有阅读能力的家人来做。一家人常常是按着次序读全本圣经,因为他们确信整本圣经都是,上帝所赐的,使基督徒的生命成为整全。在特别的场合,比如圣餐、亲友去世以及全国性的祷告和禁食日,父亲会选择一段相应的经文来诵读。 第三,来自圣经的教导。根据《申命记》6 章6-7 节和11 章18 -19 节,清教徒相信父亲应当通过提问、回答和教导的方式,就上帝的真理每日与家人进行交流。清教徒认为,父亲应当勤勉而热心地进行这项操练。《家庭敬拜指南》中记载了他们应当怎样做: 应当常常向家人诵读圣经;读完之后应当做出解释,以讨论的方式将所读和所听的内容好好应用。例如,如果所读的话语中责备了什么罪,所做的应用就是让所有家人谨慎小心,不要犯这样的罪;如果所读的经文中发出了哪些审判的警告,所做的应用就是让家人要畏惧同样的甚至更重的审判降临到他们身上,他们也应当对引致这些审判的罪加以警醒;最后,如果经文中要求了什么样的责任,或是应许了什么样的安慰,所做的应用就是激励家人向基督寻求力量,完成所吩咐的责任并使用上帝所提供的安慰。一家之主应当主导这一切事;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提出问题和疑惑,寻求解答。 父亲在带领灵修时,要努力保持教义的纯洁,所做的应用要与内容相关联,他的态度也应当是热切的。他会提问,也鼓励大家提问,并且时不时检察孩子们的灵性状况。拜菲尔德(Byfield)说家庭教导中有八个合适的主题:敬畏上帝、圣礼的意义、上帝的律法、对上帝审判的思考、上帝在子民身上伟大的作为、如何仰望上帝、圣经的整体大意,以及对教会讲道信息的强调。近期全家都认真参与的讲道,家庭、教会和国家中发生的神迹事件以及相关的例证,都是可供父亲耕耘的肥沃土壤,借此努力将罪、基督、恩典、属灵生活、圣洁和其他教义与话题带到家庭中。 第四,通过歌唱诗篇来敬拜上帝。大多数清教徒都像著名的释经家马太,亨利之父腓力•亨利(Philip Henry)一样,相信《诗篇》118篇15 节(“在义人的帐棚里有欢呼拯救的声音”)指的是以色列家庭每日在帐棚里的歌唱。亨利又进一步说,清教徒家庭也应当每日在家中歌唱,发出欢呼拯救的声音,这样的歌唱将荣耀上帝、教化家人。唱诗会促进敬虔,因为它能够触动人的理智,温暖人的心灵,圣灵的恩典由此在我们中间被激发,我们在恩典中的长进也得到激励(西3: 16)。唱诗必须依据圣经,歌曲在教义上必须是纯正的,要发自内心、带着感情来唱(西3: 23)。 每日的家庭敬拜对于典型的清教徒家庭是必需的,也是一大荣幸,它被认为是帮助父母养育孩子的有力工具。对上帝荣耀的爱和对教会福祉的爱要求他们进行家庭敬拜。在家庭敬拜方面的失败,就是做父亲的失败,因为没有任何父亲可以忽视家庭敬拜却仍能保持全家的良心。威廉•惠特利说,若一位父亲不以属上帝的方式,即以家庭敬拜带领家人,就是“养了一家子的恶人,他的家庭也就成了魔鬼的学校、地狱的温床、死亡的国度”。 (6)管教是养育孩子的重要部分。清教徒以敬畏上帝的心养育孩子,包括严格的管教。这样的管教不只是包括教导或塑造正确的行为。“只有教义和榜样是不够的,”约翰•诺顿(John Norton)写道,“管教是主培养人的一个重要部分。” 清教徒说责备与杖打能教会人智慧。如果孩子不顺服,首先应该对其进行言语上的责备。父母在此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向上帝、向人犯了罪,必须悔改。如果言语的责备没有效果,就应当使用杖责作为“上帝所指示的方法”。古奇说:“这有助于更好地养育和教导孩子。这是父母可以使用的最后的手段——当其他方法都无效时,这一手段可以带来益处。”应当根据其过犯的大小来决定责打的程度,并且必须做得及时;责打的时候要带着爱心、怜悯、祷告和自制。 帕金斯警告说,在管教的时候不要过度使用暴力,这样会惹动孩子的愤怒(弗6: 4),也不能过于轻柔,像以利对他儿子所做的那样(撒上2: 23)。一方面,必须要破碎孩子天然的邪恶意志“要训练他们好好地顺服你,要破碎他们自己的意志。”巴克斯特建议道。另一方面,清教徒在破碎孩子意志的过程中并不希望破碎孩子的灵魂,所以他们主张管教应当公正、温和,要考虑到孩子的秉性。父母应当让孩子顽固的意志和自私受到约束与抑制,即便孩子的那些迷人特质是值得赞许的。 这样,清教徒就在严格和温柔之间建立了一种平衡。虽然他们确信孩子的内里是败坏的,但他们仍然乐观地相信上帝会拯救这孩子,因为他们相信上帝通常总会做工拯救自己立约的后裔。科顿•马瑟说: “小圣徒会被造成一个大天使;而且,蒙上帝赐福,世界上确实有这样的小圣徒。”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我那敬虔的父母对我最好的照顾,就是从小以主的教导和劝诫养育我。因此,我得以远离许多明显可见的罪,如果没有受到这样的教导,我很可能就会犯下那些罪。因此,我对上帝的灵在我身上的工作拥有许多美好的印象,甚至从襁褓[qiǎng bǎo]时期就开始了。” (7)孩子在做重大的人生决定时,应当欢迎父母帮助。在17 世纪,年轻男子和女子都是准备终身从事某种职业的。清教徒论道,上帝事先为每个信徒定下了某种职业,他们在其中为着上帝的荣耀工作和生活。孩子们进人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应当帮助他们确定自己应当从事什么职业。亚当斯对他们的任务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基督徒父母不仅要关心如何为世上的工作训练孩子,还要尽其所能地为他们建议诚实、适宜而有益的呼召和职业,他们可以藉着这职业,按照上帝的意愿、上帝所赐给他们的能力、上帝在他们心中所栽培起来的倾向服侍自己的同辈人(徒13: 36),在这一领域,他们能够最有效地推进基督的国度。” 同样地,基督徒父母也要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人生伴侣。父母至少要考虑到五个主要条件,以下按其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列: (1)候选者会在婚姻中与自己的子女一同智慧地、真正敬虔地度日吗? (2)候选者符合圣经对婚姻伴侣的描述吗?候选的男子是否有良好的带领能力,其举止是否有恩慈?候选的女子是否顺服和尊敬自己的父亲?具有合乎圣经的思维方式,并且拥有反映出这种思维方式的性情,这是最为重要的。 (3)候选者是否成熟,进入婚姻的动机是否正当?一定要避免出于错误的动机进入婚姻,比如爱慕金钱或权力。 (4)候选者在社会阶层和经济方面是否与自己的子女相配?一定要避免在文化和社会方面让不相配者“同负一轭”的情况,因为在3 个世纪以前,改变社会阶层并不常见,也不容易。 (5)自己的孩子是否认为候选者有吸引力?虽然清教徒教导说大部分的浪漫都是婚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他们也认为,一开始的时候就至少应该有一些浪漫的火花。注意,外貌是最次要、最微小的需要考虑的事情,婚姻更多的是建立在性情上,而不是外貌上。 清教徒牧者建议父母和孩子避免两个极端。 第一,父母不要强迫孩子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以及和不感兴趣的人结婚。“虽然父母可能认为这一对人很般配,但他们也不能强迫孩子。”古奇写道,“虽然在此事上父母有不可侵犯的权利,但应该采取一种中立的态度,要让双方都甘心乐意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孩子即使一时不赞同父母的建议,也不可轻忽对待。他们应当认真地思想,父母是为他们最大的好处而考虑的,因为父母比孩子们更有智慧,通常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如果父母的建议和孩子的心愿差异很大,孩子应当为这建议而祷告,认真地考虑它,然后在必要时礼貌而尊敬地告知父母,自己内心里无法赞同他们所推荐的配偶或职业。 父母全方位的参与 清教徒父母还有许多别的重大任务,比如物质上的供应、娱乐方面的指引、拟订遗嘱,等等,无法在这里详述。从怀胎到婚姻,我们完全可以说,父母全方位地参与到孩子的生命中;在每一方面,父母的任务都是带领孩子归向上帝,按上帝的旨意而行。清教徒父母以祷告的心等候上帝赐福给他们的这些努力,衡量蒙福的标准主要是孩子与上帝同行,在生命中显为圣洁,为家庭、教会和社会的福祉操练自己的恩赐。 清教徒蔑视那些忽视养育孩子之责的人,认为他们是愚人和恶棍。清教徒传道人常常严肃地警告那些忽视养育孩子的父母。理查德•马瑟说,在审判日,将会有一些孩子被定罪,部分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忽视了教养他们敬畏上帝,这些孩子将会用如下的话来控告自己的父母: 我们所承受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们;你们应该教给我们关于上帝的事,然而你们却没有;你们应该阻止我们犯罪,纠正我们,然而你们却没有;你们是我们最初堕落和犯罪的源头,然而你们却从不关心我们能否从中被拯救。我们有这样属肉体的、冷漠的父母,我们有祸了!你们不阻止自己的孩子遭受永远的悲惨结局,毫不同情,毫不怜悯,你们也有祸了! 在这样的警告下,清教徒父母通常都极为认真地履行养育孩子的责任,并且采取神学性的、客观性的、一丝不苟地遵照圣经的方式,而不是理论性的、主观性的、实用主义的方式。这样的结果就是许多家庭都像一个迷你版的教会,清教徒约翰•格里(John Geree) 1646 年所写的小册子《老式英国清教徒,即不从国教者的品格》(The Character of an Old English Puritan, orNonconformist)里说道: “他(典型的清教徒)在成员和活动方面都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一个教会,只允许敬畏上帝的人进入其中,并且努力使那些出生在这里的人也在上帝里面重生。” 清教徒认为,本地教会和社会的福祉有赖于孩子们在家庭中所学到的。科顿•马瑟说,井然有序的家庭“自然会使其他的群体也井然有序”。他总结道:“家庭是教会和国家的根基;摧毁家庭,就摧毁了一切。” 本章中所总结的许多观念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这也见证了清教徒的教导对后世教育家的影响。当然,归根结底,他们的观念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这些观念出自圣经。他们极为擅长将个人的敬虔与全面的基督徒世界观结合起来,而后者是合乎圣经的加尔文主义的特点之一。他们以圣经是可靠的真理宝库这一信念为前提,因此,将基督信仰应用到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有了根基。 巴刻总结说,清教徒“创造了英国基督徒婚姻和英国基督徒家庭”。我们需要恢复他们那样的加尔文主义异象,用腓力•亚瑟(Philip Arthur)的话来说: “我们要恢复清教徒的观念,像他们那样盼望在生命的平凡小事上忠于上帝(如此就必获得奖赏),相信在一切关系上都尊荣,上帝并在其间艰难地维持平衡是高尚、宝贵的,认为必须在本地教会、社区和国家向上帝尽到应尽的义务,尊重和服侍配偶、父母、孩子、雇主和雇员。换句话说,就是靠着上帝做好一切日常小事,深知谁尊重上帝,上帝也尊重谁。这就是真实的、可贵的、实际的加尔文主义,在现今这个自鸣得意和不敬权柄的时代里,在这个人人都按着自以为正确的方式行事的时代里,是值得效法和极为必需的。” (摘自周毕克JoelR•Beeke《加尔文主义导论——为了上帝的荣耀》经典传承出版,陈知纲、安娜翻译)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今日,许多所谓的归正中缺少了对罪的意识。人们把归正这种重要的改变归结到一个范畴,就是决志信主。人们对归正者的全部期待,就是他们宣告他们相信,并愿意跟从基督。没有任何话语提到对罪、堕落和无助的坚信。一个失丧的罪人,藉着耶稣基督向上帝乞求怜悯、宽恕和信心,但在得到来自上面的帮助和救赎之前,他还没有开始他在基督里的新生命。他的相信和决志靠的都是自己原有的能力,并没有任何良心的谴责,这就是现代人所常说的归正信主。 在所有的属灵复兴和灵命高涨时期,也包括清教徒时期在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罪的意识。在给约拿单·爱德华所著的《奇异归正记》一书的序言中,以撒·瓦特写到:“上帝在哪里施行大能,感动人心,救赎世人,哪里就会发现人们对罪的意识,发现人们认识到招惹上帝愤怒所导致的危险;哪里就会发现人们认识到,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藉着在圣经中所启示的各样恩典的运行,完全能够把我们从各样的属灵饥渴和沮丧中释放出来,使我们心满意足。” 真正的复兴总是伴随着深刻的知罪感。这是由于圣灵先在罪人的心里做工,使人知罪(约 16:8)。圣灵越是在人心中做工,他就越觉得自己在上帝面前的不配。圣灵感动人,使人对上帝有深刻的意识,使得罪人与先知以赛亚一同告白:“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赛 6:5)。也同使徒保罗一起告白:“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 7:24)。当代传福音中知罪感的缺乏,是不是表明圣灵不在其中呢?只有圣灵作工,才能使人知罪悔改得救。 教会应当重新看待圣经、清教徒和教会历史。无论是圣经,清教徒运动,还是教会历史,都表明上帝愿意藉着圣灵使人知罪。上帝所使用的就是那些他所破碎归信基督的人,他们对那些还没有归信基督的罪人,充满怜悯,因此去传福音。用约翰·威尔逊的话来说,当上帝要拯救多人时,他就会兴起“心胸开阔”的人。今天,我们所需要就是更多的忠于圣经,圣洁谦卑,恳切祷告,有天国志向的传道人。我们固然需要很多卓越的辩论家和护道士,但更需要真正敬畏上帝,敬虔度日的人,只有他们才会把天国的气氛带到讲台上来。 假如上帝要兴起人,使用人,带领别人知罪悔改,他们的讲道就会有特别的地方。这种讲道的目的就是使人知罪,不只是提醒,而是唤醒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确实是罪人。这样的讲道正如帕金斯所言,寻求的是“撕破人的良知”,放胆无惧地呼召罪人诚心悔改。圣灵一般都是使用这样的讲道,使听众认识到自己的罪。当施洗约翰以这种使人知罪的方式传道的时候,人们为躲避上帝的烈怒,纷纷来到他的面前(太 3:1-12)。五旬节时,彼得也是用这种使人知罪的方式讲道,至少有三千人感到扎心(徒 2:37)。 相比之下,现代的传福音,从北美的查尔斯·芬尼开始,并不强调带领罪人悔改。部分原因就在于受伯拉纠学说的影响,对人和罪的看法有缺陷。然而,人心中有各样的罪孽、污秽和败坏,这样的教训在圣经中不胜枚举。改革宗信仰告白和清教徒神学,对这一主题也有丰富清楚的教导。但今天很多传道人很少谈罪,或许是因为他们自己对罪没有感觉,或许是因为他们相信传福音的首要任务,就是迎合人们的“感觉需要”,人们需要听什么就为他们讲什么,想方设法带领他们作个决志的祷告,就算是赢得灵魂,为主结果子了。其实,人们真正的属灵需要,是与罪有关的真理。 今天,有些传道人传讲罪的过犯和罪得赦免的需要,但讲得还远远不够。他们并不教导“属血气的人”,亦即非基督徒,死在过犯和罪恶之中(弗 2:1-3),根本没有能力寻求上帝和他的赦免(罗 3:9-18)。他们轻看这样的经文,如《罗马书》八章七节:“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上帝为仇,因为不顺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哥林多前书》二章十四节:“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上帝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只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现代传道人说,这样的经文与传福音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怎能讲罪人的败坏无能,然后请他回应福音呢?” 这种想法之所以错误,就在于其前提是不正确的。他们所假定的是:任何关于人类罪性的教导,都会拦阻人们接受福音。他们忘了只有上帝能使人从死里复活,并赐他们信心相信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他们忘记了上帝曾命令他的仆人向死谷枯骨传福音(结 37:1-14),并祝福他话语的传讲,藉着他的圣灵,将生命之气吹进枯骨,使他们重生。他们忘记了这种灵魂的内在改变,一般都是伴随着因罪而起的心灵的挣扎和痛苦。 结果,现代的讲台上缺乏罪的意识,给会众带来的后果是悲剧性的。没有人指出未归正的罪人处于罪和危险之中,也很少有人指导罪人藉着耶稣基督和他钉十字架,来逃避上帝的愤怒。有名无实的基督徒自以为得救了,在肉体的安全感中沉睡,无人唤醒。也没有人督促基督徒天天悔改,治死罪身。 我们应该牢记,清教徒对知罪的强调,只是合乎圣经的、经历性的、时间性的传福音的起点。这样传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人,原原本本地按其罪性和需要,来到耶稣基督面前,只有他能救拔他们脱离永远的审判,并把他们圣洁地呈现在天父面前。 (选自《清教徒的生活观》P142-144,雷默译,改革宗经典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 (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周必克(Joel Beeke)请求三十多位研究加尔文的学者就“加尔文今天为何仍有现实意义”这个题目提出自己看法,以下是他根据他们的回答所作的总结: 前12个原因: 12.教育家加尔文。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看待教育,特别是神学院教育的榜样(如日内瓦学院)。 11.社会神学家加尔文。他的神学在科学、学术、人的自由、法制等方面给西欧和美国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绝望的光景,各样的国家极权主义、社会主义和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都表明了离开神追求这些目标带来的恶果。 10.福音宣教士加尔文。他在教导和践行福传和宣教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一份责任,一份喜悦,一种感恩之举。 9.牧者加尔文。他作榜样,表明怎样作为基督这位大牧人之下的牧者忠心牧养。他在日内瓦牧养25 年,在斯特拉斯堡牧养3年。他的书信和讲道揭示了他是如何与他的会众分享盼望与梦想,这是在苦难的火窑中铸造的,他受感动怜悯众人。 8.敬虔者加尔文。为我们作出榜样,表明如何把生活的一切置于一种符合圣经的敬虔规范之下。敬虔是他写作《基督教要义》的原因。他对神具有一种正确的态度:真知识,从心感受的敬拜,以致得救的信心,如子女对待父的敬畏,带着祷告的心的顺服,敬爱,一切都指向神的荣耀。 在神学上。敬虔是我们与基督奥秘的联合,与基督相交的根本–在祂的益处上有份。圣灵和得救的信心是敬虔的双重纽带。称义与成圣和敬虔的关系:归算的敬虔和实际的敬虔。 与教会的关系。藉着教会培养敬虔;讲道是灵粮,由灵命的医生献上;经验性的/体验性的讲道;信心的“应该”(接受完全的确信)和信心是“实际”;圣徒相通是集体敬虔的纽带。扩展到圣礼方面–促进对神正确态度的“操练敬虔”。主餐 = 领受的蒙恩的敬虔和献上的感恩的敬虔。 实践方面。在活出基督徒人生方面,加尔文活出的五件事:祷告,悔改,舍己,背十字架和顺服。作一名加尔文主义者,就是对神着迷。除去罗马天主教会的等级制度,呼吁每一个人向神委身。 7.圣经注释家加尔文。树立了高质量圣经注释的标准;合情理、清醒和明智;贯穿对应用的强调。 6.积极参与教会事务的加尔文。他为我们作出榜样,看重教会却不将教会作为偶像加以崇拜,摒弃专制主义。基督身体的地位、实质与成功。 5.三一论者加尔文。他为我们作出榜样,如何以一种高举三位一体的视角仰望神。神的主权,基督的三重职分及与基督联合。他是“那一位”圣灵的神学家(他驳斥了藉着罗马天主教圣礼神协助人获取功德的中世纪教义,倡导藉着神的话语动工与圣灵联合)。 4.传道人加尔文。释经式、体验式、应用性的讲道。每一篇布道都由两位牧者传讲:外在的牧者和内在的牧者(即圣灵)。释经之后紧接应用。 3.基督徒加尔文。如何带着敬虔度过不断在逼迫之下受苦的一生。他因疾病、压力、疼痛、感情的伤痛、遭人拒绝、妻子去世等等而受了极大的苦。然而他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喜乐摆脱了这一切。 2.神学家加尔文。向教会彰显了何为最好的释经、历史、教义和实践神学。可读、平衡、给人造就。 1.释经家加尔文。是有意识地忠心对待圣经经文的典范。他是历史上最好的释经家(尽管并不是永远正确)。纯正的释经。清晰简洁。 (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巴金斯留下的属灵遗产,是一个细腻的、经验层面的预定教义传统。他发挥了比萨(Beza), Zanchius的神学,后被威敏斯特大会确认。巴金斯用比萨安慰人良心的方法:提供更细腻、经验层面的“救赎次序”(ordo salutis) ;细察信心与怀疑。他把Richard Greenham的智慧系统地组织起来;Greenham认为回转(归正 conversion)是“一系列的心灵状态”(心路历程)。 威廉巴金斯(William Perkins)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58-1603)英格兰最优秀的清教徒讲道家。他花上十八年在平信徒层面教导,写作,将堕落前主义 (supralapsarian)的预定论和灵魂自我省察的经历融合起来。巴金斯辅导重生者和未重生者:如何不断省察自己的良心,察看自己心中有否任何一点儿上帝(建在基督中保大工基础上)预定的原则(动力)在运作。 这方面的努力,是牧师圣工的不可或缺的部份。这是牧师最基本的工作:在圣所(教会讲台)里平衡上帝的主权和人的责任。他拒绝视主权和责任爲对立的;它们从来就是“朋友”,不需使它们和好的。除了被巴金斯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他精心从《圣经》融合上帝预定的旨意(decree)和实践神学,爲信徒带来(得救的)确据-因此祂的着作非常值得探究。 巴金斯的思想结构是: [1]神学主要的建构原则:上帝主权的预定; [2]次要建构原则:“约”的观念。 巴金斯知道,他的听众必然会问一些基本问题:“我是选民的一份子吗?是与基督联合的,上帝真正的儿女之一吗?我怎能确实知道我有信心?假若沉沦的人也可以作出属灵的动作,像有恩典动力似的,我怎能知道我是否上帝的儿女?我怎能确实知道基督亲自爲我(个别的我)死?” 巴金斯花了很多功夫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若从上帝永恆旨意来宣讲预定,就必须从人的经历层面宣讲。讲道者必须指示罪人:上帝如何出自祂不能改变的旨意来改变人的意志;必须从《圣经》教导人们: [1] 如何查验在个人身上预定和(进入)“约”的印记,并 [2] 仔细询问人们,是否在过与蒙上帝选召相称的生活,以致使他们的拣选生效; [3] 针对那些容易怀疑(自己是否得救)的人,巴金斯谨慎讲论:须省察良心,看是否有最微小的信心,就是得救所要求的信心? 在1580年代末和1590年代,巴金斯写了几本书讨论怎能知道自己是得救的。书名非常突出: 《金练子:神学的讲述:救赎与定罪的次序与成因》 《人是在沉沦即蒙恩的状况:讲论与宣告》 《良心的个桉,最伟大的良心状态:人如何知道是否上帝的儿女》 《论良心:良心的本质,属性,和不同状态:并论如何保持清洁的良心》 《芥菜种:使人得救生效的最小信心》 这些着作显示,对巴金斯来说,针对人的经历讲道,就是从上帝永恆预定的旨意,“转移”到基督徒生活与得救的确据的“转移器皿”。救赎次序的“金链子”—有效的恩召,称义,成圣,得荣耀-乃藉着宣讲上帝恩典之约与选民接连。因此,巴金斯 [1]一方面宣讲上帝不变的旨意,即祂从永恆对祂选民的主权恩典;另一方面 [2] 也宣讲上帝在“约”里成就救赎、实现祂的拣选的作为。他在他的实践神学里特别关注这个个人的救赎过程如何突破进入选民的经验中。他所关注的是:选民如何回应上帝的邀请与作为;这是恩典之约的“第二”层面-即人的意志的改变(感动)-如何从领人进入“约”的信心的起步经历,带人到丰满的得救确据的高峰。 得救确据的根据(基础) 巴金斯在《加拉太书》的注释清楚列出得救确据的根据: 第一:福音一般性的应许:藉着人的信心,成为一个特殊的、对个人的应许。 第二:圣灵的见证:圣灵与我们的灵同作见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 第三:使福音与经验结合的三段论演绎(syllogism)。 巴金斯对得救确据的基础性观念,乃源自比萨和Zanchius;与加尔文的关系并不明显。加尔文撒下“三分法”的种子,最后在威敏斯特大会被接纳为“正统”教义。巴金斯对得救确据的三重基础没有甚么新颖,可是他讨论一些新的分辨,带来新的观念。这个新的观念,在巴金斯不同着作会有不同的着重点,甚至有时令读者以为有矛盾。例如他在一处说: 虽然有些人认为,信心就是确据(assurance),就是确信(confidence),可是我的看法不同;因为确据是信心的果子…但在另一处又说:真正的信心是无谬误的(infallible)确据,特别是对罪的赦免,获得永生的确据。 不幸的是,这些表面的冲突,导致一些学者认为巴金斯不是一流的神学家,或从巴金斯着作的上下文理解他的写作:当他驳斥天主教时,他坚持信心是有确据的(certainty of faith),当他面对某些早期宗教改革领袖对确据的极端言论时,他又倾于分开信心与确据。鲜有学者从巴金斯自己的思想架构内部来认真分辨。 巴金斯很清楚自己在説甚么!他一方面教导得救的确据是信心的一部份,另一方面教导得救的确据不是信心的一部份,这要看他在讨论哪一种确据!若要理解巴金斯对信心与确据的观念,就必须认清他的神学思想中“确据”(assurance)一词两种不同的用法。第一种用法,后人称“客观的确据”(objective assurance) -令罪人知道他的罪是能被赦免的,不管他个人是否体会他的罪被赦免。第二种用法,后人称“主观的确据”(subjective assurance) -是完全的确据,因为罪人亲自领受(支配)了救赎(personal application of redemption)。这救赎给他能力相信:上帝,爲着基督的缘故,亲自赦免了他的罪。 巴金斯的二分法,爲后来Ebenezer Erskine所称“信心的确据”与“感觉的确据”铺路。Erskine影响了荷兰神学;荷兰神学影响AlexanderComrie。不但如此,巴金斯另有三分法:一般的确据(general certainty),道德(心中)的确据(moral certainty),和特别的确据(specialcertainty)。可以祂并没有每处都提供这些不同确据的定义。因此有人称巴金斯爲“不配被称知识分子的神学家”或“有偏见的神学家”。 若对巴金斯有平衡的认识,必需考虑两方面: [1] 第一,必须知道巴金斯(就如大多数他以后的清教徒一样)。“剥开”信心,分爲“一系列的,能分辨的阶段”;这种做法可说是超越了加尔文。 [2] 第二,巴金斯的思想中具体“剥开”了信心,探索这些实际的,细腻的阶段,以致能瞭解回转(conversion)的过程,和瞭解确据(所有上帝尊重的讲道,都与这“确据”密切有关)。巴金斯用不同的方法,“剥开”信心,分化信心的步骤,阶段;可是他说列出的十个阶段,可以用四个步骤来归纳:谦卑下来,信心,悔改,和新顺服。我们必须描述每一步,才能瞭解第二步(信心)-而信心是我们最关注的。 回转(归正)的步骤: 第一步:谦卑下来 巴金斯在回转(归正)的模式的第一步内列出十个“恩典的作为”的前面四个,这些是从经历层面上的预定论流出的:留心聆听上帝的话;意识到上帝律法中所吩咐的和所禁止的;扎心知罪;爲自己的得救绝望。巴金斯给这些作为作了定义: 恩典的第一个作为:上帝话语的宣讲,加上某种外在或内在的十字架,以破碎、克服我们本性的固执,好叫我们能被上帝的旨意影响。 恩典的第二个作为:上帝领人的思想去考虑律法,透过律法认识甚么是善,什么是恶。 恩典的第三个作为:上帝使人仔细地看到,认识自己各项的罪,看到自己是如何触动了上帝的忿怒。 恩典的第四个作为:上帝用一种律法的畏惧(在律法面前的畏惧)来击打罪人的心;藉此罪人看到自己的罪;上帝让罪人惧怕刑罚与地狱,看自己的生命而在得救事上绝望。 这四个作为是“预备性的作为”,在恩典具体在人心中运作之前。因为这些并不是恩典所结的果子(虽然有可能是),也因为沉沦的人可能穿上“暂时信心”的外衣走到这个地步,因此有些人解释:巴金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预备主义者”。可是对巴金斯来说,这些作为是预备性的,不是因为他们在选民身上并不成就救赎,而是因为恩典若没有突破,人若没有达到第五至第十步的时候,没有知道这些作为会否救人。在巴金斯的回转(归正)模式里,需要基督的罪人,必须被催逼到基督面前,直到在基督里,唯独在基督里,获得安息。 第二步:信心:相信基督 巴金斯的回转模式里的第二步,包括恩典的第五至第八作为。到了这些作为,选民与沉沦者就决定性的分别出来了: 恩典的第五个作为:上帝激动人的思想,严肃地考虑救恩的应许,就是在福音里显明的应许。 恩典的第六个作为:上帝在人心里播下一些信心的种子,擦出一点儿信心的火花,意思是:人的意志愿意相信,上帝也赐给人恩典,让人竭力抵挡怀疑与绝望。 恩典的第七个作为:当信心进入到人心中时,战争马上就开始了:信心与怀疑、绝望、不信(例如:热心、不断的求上帝赦免)斗争。而信心的意愿得胜。 恩典的第八个作为:上帝施怜悯,使良心在灵魂得救,永生得保证事上有平安,因此良心安息平稳。 从这意义上看,明显地,“对罪人的可赦免性的客观确据”在于第五之第七作为;而“主观的被赦免的确据”乃在第八作为;对巴金斯来说,这是恩典的进一步工作。虽然如此,不论事客观或主观的确据,信心的对象不是罪人里面道德任何事物;罪人不是信靠他的经验, 不是信靠他的信心;信心一定是唯独信靠耶稣基督。Mark Shaw这样观察: 一个成长的信心,永远是以基督爲对象;起初信心视基督是在十字架上为了赦罪而牺牲者;然后信心继续视基督爲与试探斗争得胜的能力,爲患难中唯一的安慰;最后,信心明白一切今生来生所需要的都在基督里。 对巴金斯来说,若离开基督,信心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基督是上帝拣选和圣约的实质,因此必需是所有福音宣讲的实质:信心是上帝主要的恩典,人藉此恩典插进基督里,因而与基督联合,基督与他联合。因此,信心完整的确据,乃是个人亲自接受基督;是这样发生的:当每一个人亲自领受(apply unto himself)基督的时候,他同时接受基督与祂的一切功劳;他的内心完全被说服,这是唯有藉着圣灵对上帝在基督里所施行的怜悯作了有效的保证。 (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在今天基督教会对赎罪的四种观点中,阿民念主义的观点是最流行的。然而我们一定要对阿民念主义的普世救赎观提出严正的反对,其中包括: 阿民念主义诋毁神的属性,如神的慈爱。阿民念主义表明一种实际并不拯救人的爱,它是一种爱人,如果遭到拒绝,就变成憎恨和愤怒的爱,它不是从永远到永远恒久忍耐的不变之爱。它为所有人提供了赎罪,但然后扣下那些使拯救在所有人身上发生果效的蒙恩之道。我们应该相信基督为最深处的丛林和最污秽的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死了,但祂不提供那要使祂的死发挥功效的宣教士、传道人或讲道吗? 阿民念主义诋毁神的智慧。神为什么要制订一个拯救每一个人的计划,然后不将它执行出来?如果神知道基督不能得到祂为之付出代价的,祂还会如此愚蠢,让祂的儿子为拯救所有人付出代价吗?一些人说祂没有料到这后果,祂看得足够远,以致提供了赎罪,但看不见一些人并不接受赎罪。这说法岂不是诋毁神的智慧吗?神会计划赎罪,提供赎罪,却不意识到祂的赎罪会不为人所接受吗? 如果我走进一家商店买了一些东西,然后走出来却没有把它带上,我会觉得自己很愚蠢。然而阿民念主义要我们相信拯救就是这样—曾经有作成的买赎,一种救赎,然而主离开,没有带上那些祂已经救赎的人。这种观点是诋毁神的智慧。 阿民念主义诋毁神的大能。阿民念主义的普救论要我们相信,神能作成拯救具备功德的方面,但应用的方面是取决于人和他的自由意志。它要我们相信,神已经作成了对每一个人的拯救,直到一点,但不为任何人再更进一步作成。结论就是神建好了在祂和我们之间拯救的桥梁,我们只需要通过意志的自由作为接受祂拯救的条件,以此走过这座桥。阿民念主义者说:“神做尽了祂的本分,现在我们一定要做尽我们的本分。” 加尔文主义者回应说,这就使得拯救取决于人的意志,这样就减弱了神和祂的大能。与其是我们到神这里来,伸出枯萎的手说,“祢若肯,必能叫我们痊愈了,”阿民念主义说神到我们这里来,伸出枯萎的手,没有足够力量拯救任何人的手,说,“你若肯,你必能完成这个拯救,你必能使我完全。”实际上现代的传福音布道常常采纳这种方法:“神已经做了这么多,但祂需要你完成这工作。”这种思维岂不是在诋毁神全然充足的大能吗?它使神依靠人的意志。 阿民念主义诋毁神的公义。基督为每一个人满足了神的公义吗?基督受了每一个人当受的刑罚吗?如果是,神怎能刑罚任何人呢?为另外一人的罪刑罚一人,后来再刑罚起初犯罪的人,这公义吗?正如托普雷迪(Augustus Toplady)说的, 神不能要求还债两次; 首先从我流血中保的手中, 然后再次从我手中要求。 神不能、也不会要求两次还债。双重刑罚是不公义的。 阿民念主义废除基督的神性。一位失败的救主不是神。这错误教导基督尝试拯救每一个人但不成功。它否认基督的血的能力和功效,因为不是祂为他们死了的所有人都得救。因此基督的血在犹大和以扫身上白流了。祂努力工作、流泪、流血的大部分都是白白倾倒而出。换言之,祂在很多祂为他们而死的人身上看不见自己劳苦的功效,不得满足(赛53:11)。会有很多半途而废的事—祂为他们劳苦的人不会最终得救。这样的失败岂不是使基督比神更小吗?难怪司布真把这称为“最可恶的”教义。 阿民念主义破坏了三位一体的统一。正如要有效治家,父母就必须一同做工一样,同样三位一体的神在祂每一个位格中带着同样的目的和目标一同工作。一位不可能打算拯救另外一位没有决定要拯救的某些人,但是阿民念主义的普救论正是含蓄教导此事。它否认父主权的拣选,因为它教导基督为比神定旨要拯救的更多的人死了,就这样使基督看起来具有一个与父不同的计划。这种看法对耶稣来说是当受咒诅的,耶稣断言祂的整个救赎工作是专门为了实行出一个神制定的计划(约6:38-39)。克罗福德(T.J. Crawford)写道, 赎罪源自于神的爱,它是神愿意拯救罪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救主祂自己刻意要表明这一点。祂不是把所有的严厉和苛刻归在祂父身上,把所有的温柔怜悯宣告为是祂自己的,而是苦心要我们清楚确实知道,祂使命的目的是宣告爱的信息,行出在天上祂的父爱的旨意。 在赎罪这件事上,我们不是从好像是一位要定我们罪的严厉法官的父那里逃跑,跑到比父更满有恩惠的子那里去。而是在赎罪中,因着基督的缘故,我们有了一条奔到父那里,在祂里面安息的道路,那是一条孩子跑到他的父亲那里,在他膝上安息的道路。 那么阿民念主义的救赎观也是仿佛使基督和基督分离。加尔文主义坚持说基督整个作为祭司的工作一定要被看作是一个和谐整体。祂通过赎罪的死赎了人的罪愆,这和祂作为祭司的代求是范围一致的。说基督为每一个人死了,但只为一些人代求(约17:2, 4, 6, 9, 12, 20, 24),这是多么矛盾。 最后,阿民念主义的救赎观否认圣经拯救的工作,因为它宣称基督的血有比圣灵的拯救工作有更广阔的应用。任何使父或圣灵在拯救方面的工作落后于基督工作的救赎观,都是与三位一体内在的合一相矛盾。父与子原为一,圣灵与子原为一。基督不可能为那些父没有定旨拯救,圣灵没有在其身上动工使之得救的人死了。神不可能与祂自己矛盾。阿民念主义是前后矛盾的普救论。 阿民念主义拒绝了加尔文主义其它各点。阿民念主义的赎罪观拒绝了人全然败坏的教义,教导说人在他自己里面有能力接受基督。它拒绝无条件的拣选,教导神按预见的信心拣选。它拒绝不可抗拒的恩典,教导人的意志比神的旨意更强大。它拒绝圣徒的坚忍,教导人可以背道脱离真道。巴刻说, 我们说,除非我们看到十字架是福音的中心,一边是全然无能力和无条件的拣选,另外一边是不可抗拒的恩典和最终的坚忍,由这两边围绕,否则我们就还没有看到十字架完全的意义,这说法并不为过。 阿民念主义减损神的荣耀。如果神在拯救中成就一切,祂就得到一切的荣耀。但如果神只能做很多,但不是做每一件事,那么完成跨越这座桥的那个人是至少得到一些荣耀。这就是在大规模的传福音中人如此强调人自由意志的原因。神的荣耀没有被高举,也没有高举基督提供一个完全和完整拯救的荣耀。我们被告知,没有人的自由意志,拯救就不能生效。我们被告知要行使我们的自由意志,却没有被告知因着我们败坏的本性,这意志是被捆绑的。我们不能靠自己自由选择神和拯救。我们不能跨越这座桥。神完成这座桥,正如我们在林前1:18-31被告知的那样,这是为了“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普世的赎罪高举人的意志,贬损神的荣耀。 阿民念主义削弱人的感恩和确信。我为什么要为我成就的一些事感谢神?如果主耶稣为我所做的不比祂为犹大和所多玛的居民做的更多,我为什么要感谢祂,而不是感谢我自己?如果有一些人是基督为他们死了,现在是在地狱里,我怎能确信赎罪祭要为我赎罪? 阿民念主义扭曲传福音。我们今天在传福音的信息中反复听到人说:“基督为你死了,你要为祂做什么?”但我们在圣经中何曾发现一个人他自己被告知“基督为你死了”?我们而是发现传福音是解释基督的作为,接着是对每一个人的呼吁:“悔改相信福音。”信息不是“相信基督为你死了”,或者“相信你是选民”,而是“相信主耶稣基督,你就要得救。” 阿民念主义轻视赎罪祭本身内在的功效。阿民念主义者教导说基督的工作让父开恩接受耶稣所成就的,取代对祂公义完全的满足。这就仿佛耶稣劝说祂的父接受不及所要求的公义的事。这就是阿民念(Arminius)宣告当神拯救罪人时,祂是从祂公义的宝座转移到祂恩典的宝座。但上帝没有两个宝座,祂公义的宝座就是祂恩典的宝座(诗85:10)。阿民念主义忘记了赎罪祭不是赢得神的爱,而是神的爱所作的规定。在这规定中,基督付清了公义完全的代价。他不是为人所欠的债付出一笔定金,祂是为罪付出完全的代价,以致父作为审判官可以取消所欠的债却仍为义(来10:14-18)。 那么,正如约翰•欧文在他所著的《对阿民念主义的揭露》中有力表明的那样,最终来说阿民念主义是前后矛盾的普救论。欧文解释阿民念主义对神赎罪目的观点的谬误如下:神加祂的忿怒,基督经受地狱的痛苦,这是为了所有人所有的罪,或一些人所有的罪,或所有人的一些罪。如果是最后一种,所有人的一些罪,那么所有人都有一些罪要交账,所以没有人可以得救。如果是第二种,就是我们肯定的,即基督代替他们,取代他们的位置,为世上所有的选民所有的罪受苦。如果是第一种,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得释放脱离对他们所有罪的刑罚?你会说:“因为他们的不信;他们不愿相信。”但这不信,它是一件罪,抑或不是?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们要为此受刑罚?如果是,基督承受了对它的刑罚,还是没有?如果有,那么为何这比基督为其而死的他们其它的罪更拦阻他们在祂死的结果中有份?如果祂没有,那么祂就没有为他们所有的罪死。 (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这在主里面是相宜的。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不可苦待他们。你们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孩子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西3:18-21) 几年前,在为自己的书《为神的荣耀而活》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我对清教徒在家中的生活模式作了集中研究。我越研究这个课题,越对清教徒的属灵洞见感到震惊。他们发展出的基督徒家庭观,不仅从圣约角度,也从坚信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应荣耀神的角度,都是我们今天仍然秉持的。简单地说,清教徒在婚姻和家庭方面的教导极为杰出。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要毫不批判地接受清教徒在育儿或其他方面的所有观点。清教徒全心全意地按照保罗的教导而行:“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帖前5:21)。至于育儿方面的事例,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和清教徒们致力于寻求答案的同样的基本问题:“怎样育儿才是合乎圣经并荣耀神的?”因为清教徒的答案非常合乎圣经,所以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尤其在我们开始谈论养育孩子的更实际的问题时。 清教徒对家庭的洞察令人叹服,因为他们距离中世纪才几代。在中世纪婚姻只是被视为出于肉体的软弱和维持人类繁衍的手段,守独身的生活被视为虔诚基督徒的理想。但改教者们和清教徒则认为婚姻是神所设立的,是讨神喜悦的,因此人人都当尊重。“神为亚当造妻子,并且亲自把女人带到他的面前配合他们,因此见证出神亲手配合了人类的婚姻。”由此可见,家庭生活也是神所设立的,来赐福和丰富他所创造的人的生活,建立他的教会和国度,并在全地荣耀他的名。 我们服事一位奇妙的神。我们也得着奇妙的机会来和我们的配偶并圣约中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为他的荣耀而活。 孩子是神赐的礼物 继承马丁•路德的看法,清教徒说婚姻内肉体的亲密结合讨神喜悦,婚姻中性关系的愉悦,既深深满足我们的需要,又荣耀神。“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来13:4)。根据神的设计,孩子是丈夫和妻子合一后可期待的果子。清教徒在诗篇127:3-5中得到这一观点的充分论证:“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给的赏赐,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清教徒认为美满的基督徒婚姻和治理得当、多子多女的基督徒家庭是建立基督教会、扩张神国度的方法。 清教徒鼓励生养众多,因为当时婴幼儿的夭折率很高。一般清教徒家庭生七个孩子,但通常只有三个能活到成年。许多婴儿在出生时就夭折,许多儿童死于疾病和事故。母亲的死亡率也很高。清教徒非常熟悉丧子之痛,他们写了大量这方面的文字。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红字》(TheScarlet Letter)和其他文学作品把清教徒的男人描写成刚硬、冷漠和生孩子的机器,再也没有比这样的描述更扭曲事实真相了。在清教徒作品中,清教徒描述了坚强又柔和的丈夫在家中做头。丈夫关爱他们的妻子,又细心呵护他们的孩子。尽管期望有大家庭,但是清教徒的丈夫绝不会不考虑妻子的实际情况而一味生养。这些会疼爱妻子的丈夫会给生产之后的妻子足够的时间恢复,才会考虑预备他们下一次的生育。清教徒家庭里的孩子,通常至少两岁一间隔。 在育儿方面,清教徒提倡我在本书自始至终所倡导的观点:父母当出于对孩子和神的爱来执行管教。强烈的爱意味着严格的管教,清教徒强调爱和管教真正而有力的结合。 清教徒把育儿视为超越自己家庭利益更广领域中的责任,他们认为家庭是教会和社会的摇篮。清教徒父母尽一切力量来教导孩子遵从圣经教训,因此孩子们可以有很好的训练、教育和自律,成为社会上的敬虔公民和基督教会委身的信徒。这难道不是我们今天所期待的吗? 家中的权柄 清教徒相信丈夫和妻子在孩子眼中有同样的权柄,尽管妻子应当遵行圣经中妻子当顺服丈夫的原则(参弗5:22;西3:18;彼前3:1-8)。他们作决定时,有合理的秩序,丈夫和妻子若不能在一件事上达成一致,他们会沟通,直到达成共同认可的决定。个别情况下,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妻子有责任在这件事情上顺服丈夫的权柄。当然,有时候,清教徒会采纳妻子的建议,特别是当他们被妻子的分析所说服,或者妻子对这件事比他们有更强烈的感受。只要妻子的建议合乎圣经,丈夫会根据妻子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想法来处理事情。 换句话说,清教徒强调男人在家中做头,并不意味着清教徒的丈夫简单、机械地做头,一个明智的丈夫出于尊重妻子的智慧、好的判断力和实际的经验,通常会采纳她的想法。丈夫和妻子是通力合作的团队——今天的丈夫和妻子也当如此。 威廉•高奇(William Gouge, 1575-1653)是享有盛誉的《家庭责任》(OfDemestical Duties)一书的作者,他说:“妻子是丈夫的同工、顾问和安慰者。”他还说:“尽管丈夫是头,但妻子是心脏。”一个世纪以前,这样的想法简直无法让人忍受,但是清教徒认真、严肃地查考圣经,并坚决活出圣经的原则而不是社会的传统。 清教徒相信,一个明智的丈夫会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妻子的本领超过他们自己。所以,他便会信任妻子在这些方面的管理。丈夫不会因为妻子的才能受到威胁。一些清教徒建议,丈夫也可以把家里管理财务的事情委托给妻子,因为许多妻子在这方面强过他们的丈夫。 清教徒也认为妻子有权利和责任私下劝勉自己的丈夫。妻子当顺服丈夫,不是把她的地位降低到只是机械地顺服,毫无疑问或怨言地“听,并服从”。尼古拉斯•拜菲尔德(Nicholas Byfield)说:“丈夫尽管不那么伟大、明智和敬虔等,但妻子可以劝勉他。”撒母耳•赫谢尔(Samuel Torshel)写道:“女人可以,也必须要私底下亲密地劝勉别人……她们也要私底下劝勉和温责丈夫。” 育儿原则 清教徒对于养育孩子给出详细的建议,广泛涉及到各种具体情况: 1.孕期责任。清教徒认为养育孩子从怀孕就开始了。孩子出生前,有远见的父母面临着两大主要任务: 首先是每天为这个未出生孩子的健康、安全和得救祷告。其次是守护孕妇的健康。流产在清教徒时代很普遍,一般每四个怀孕的孩子中会有一个流产。清教徒关心给孩子健康出生的最佳环境,因为他们非常看重孩子,但他们同样认识到母亲的健康至关重要。 丈夫非常清楚在妻子的孕期和生产期间需要帮助妻子,减轻她们在家中的担子,保护她们免受任何对她们或孩子的健康有害的事。 2.母亲照料新生儿的责任。清教徒强调母亲照顾新生儿的重要性。她们鼓励母乳喂养,不仅因为母乳喂养可以给婴儿提供最好的营养,还有助于巩固母亲和孩子的感情。[9]丈夫应当提供任何他们能做的照顾新生儿的需要。丈夫和妻子共同呵护小宝宝加强了家里母亲和孩子、丈夫和妻子、丈夫和孩子之间的纽带。丈夫和妻子共同努力关爱和保护他们的小宝宝。 3.洗礼的圣约责任。清教徒的育儿观扎根在相信受洗婴儿为圣约一员,这圣约是在神和他们信主的父母作为有形教会的成员之间订立的这一基础之上。洗礼是神恩典可见的记号。清教徒父母认为给自己的孩子洗礼是因着敬畏神和圣经的教导从而承担他们养育孩子的圣约责任。清教徒视父母为代表神的孩子的管家。汤姆•华森(Thomas Watson)说基督徒父母“当竭力做到他们的孩子本质上是属神的,而不是属自己的”。 然而,清教徒父母也意识到圣约中的孩子也必须要重生。虽然根据圣约的条例,父母们得着令人安慰的确信,知道他们的孩子属于神,但这并不能代替孩子属灵上的重生。清教徒相信所有的孩子,无论圣约内的还是圣约外的,都是带着罪来到世界,因此都需要重生。所有的孩子都在罪中失落了,除非他们被带到基督的面前信靠他。因此,受洗的孩子虽然活在圣约应许之下,但这些应许必须靠着信心藉着个体的悔改、称义、在圣洁中与神同行才能被激活。 4.用神的方法教育孩子。使孩子从罪中得救赎并训练孩子敬虔是清教徒教育孩子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种教育的基础是圣经。当时新英格兰(New England)制定了一条法律,规定所有的孩子必须有机会学会阅读,这样他们就可以阅读圣经。 阅读也为孩子们打开了基督教教义的世界,甚至用来教阅读的方法本身都可以是丰富的教义内容。《新英格兰启蒙读本》(The New England Primer),初版于1683年,编排就是按照A(在亚当的堕落中,全人类都犯罪了。因Adam以A开头)到Z(撒该爬上树,主看见了他。Zachaeus以Z开头)的神学。后来的版本把整个《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都包含在里面了。 在家里教要理问答、教会巩固要理问答等方法携手合作,广被使用。教义问答的目标是: 1)使圣约中的孩子能明白讲道内容和圣礼; 2)预备孩子认信; 3)教导孩子持守纯正信仰、抵挡错误。 孩子们要不断被提醒他们需要远离罪恶、逃向他们的救主基督。教育的最高目标不是用知识充实头脑,而是在心灵里生发对神真理的满腔热爱。因此,孩子可以过敬虔生活。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建议:“让圣洁成为最有必要、最荣耀、最有益处、最愉悦、最令人欣喜的生活状态,这应当成为你对孩子教育所有的辛劳和关爱的首要部分;避免让孩子认为追求圣洁生活是无关紧要的、羞耻的、有损的、不舒服的。藉着用可爱的方式展示圣洁从而特别引导孩子爱慕圣洁。” 父母要用合神心意的方式教导、养育和塑造孩子,不仅通过要理问答和教导,更要通过自身的榜样。早期清教徒格里纳姆(Richard Greenham)说:“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受别人表情、手势、行为比规则、教导、训诫等类的影响要大。”今天我们也有类似的说法:“行为比语言更响亮。” 5.家庭礼拜被视为最有效地圣约内养育孩子的途径。清教徒家庭每天都有一到两次全家人参加的家庭礼拜。写于1647年的《家庭敬拜指南》(The Directory for Family Worship)建议家庭礼拜包括祷告、赞美、读经、教导基本信仰真理(要理问答)、灵里的分享或讨论。 清教徒相信家庭礼拜既是家庭的义务也是特权。通常家庭礼拜持续十五到三十分钟,要看孩子的年龄和父亲的恩赐。礼拜过程中,父亲要祷告并阅读圣经。全家人唱诗篇,并花时间问和答基本圣经真理。 父亲通常在每天的家庭礼拜中读一段圣经,长期的规划则是系统地一卷卷通读整本圣经。清教徒相信在家中对孩子们全心全意地宣读整本圣经可以造就一个整全基督徒。在教导时,父母用要理问答的方式问基于圣经的问题。父亲问孩子问题,既发起和孩子的对话,又让孩子参与其中。在我们家里,通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圣经,但清教徒时代并不是这样,一个家庭能拥有一本圣经就是莫大福分了。 清教徒认为在家庭礼拜中父亲应当在教义上纯正,在运用上与经文有关联,态度上又要热情。教导应当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同样,今天的孩子在家庭礼拜中不该感到不舒服。他们不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也用不着觉得羞耻或被嘲笑,而是借此机会深入探讨。这是家庭时光,不是学术操练或正式考核。 孩子参加家庭礼拜的时候,要把它当做学习人生重要功课的时间,和父母、兄弟姐妹共度的宝贵时间,这点很重要。对待安息日也当如此,安息日当被视为和家人在教会和家中共度的特殊日子,全家人一起参与公共的、家庭的和私下的敬拜并从中得到属灵益处,对于渴慕属神的人是一种享受和升华。唱诗可以成为特殊的教导孩子的方式,因为即便很小的孩子也会唱歌,所以他们也被包含在这样的教导方式中。他们不一定能理解所有的内容,但这不要紧。他们能够也应该作为家庭敬拜的一员参与其中。所唱的诗必须合乎圣经且教义纯正,因此清教徒选择唱的诗都来自于圣经的诗篇。 6.管教是圣约养育的一部分。我研究清教徒家庭对孩子的管教时,甚至有些害怕自己可能发现的事,因为我想当然地认为清教徒很严厉、是毫不留情的管教执行者。但实际的发现并不是这样。清教徒在管教的事情上非常平衡,正如他们在其他事情上一样,没有一成不变地恪守成规。 清教徒教导对于非常年幼的儿童,责备加杖打会增加他们的智慧。约翰•诺顿(John Norton)说自从罪进入了世界,“唯有教义和榜样是不够的,管教是主教导的重要部分”。这和箴言书的教导遥相呼应,正如我们在本书第14章所提到的。清教徒说一个孩子如果不顺服,父母首先当给予口头上的责备。父母应当解释这个孩子如何犯罪得罪了人和神(参诗51:4),然后强调孩子需要悔改。口头责备如果没有效,父母就需要用杖,也就是采用身体上的惩罚比如打屁股等。根据高奇(Gouge)的说法,杖应被当做“神所命令的帮助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是父母可用的最后的纠错方法:当其他方法都不奏效时,杖打或许会对孩子有好处” 管教需要及时执行,根据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执行管教的时候当带着爱、怜悯、祷告和自制。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警告父母不要在管教中过分严厉以免惹动孩子的怒气(参弗6:4),但他也警告父母不能太“仁慈”(参撒上2:22-36)。一方面,孩子天生趋向罪的倾向必须要被打破;另一方面,父母又不能挫伤孩子的精神。管教需要公平和适度。同时又要因人而异,管教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态度、反应和个性。 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清教徒努力寻求严格和仁慈间的平衡。他们相信,如果平衡地养育孩子,在圣约框架内,神会赐福他们的努力,带领他们的孩子得着救恩并在恩典上长进。 7、作人生重要决定时寻求父母的帮助。在17世纪,年轻人会为可能成为他们一生之久的工作而装备。年轻人如果受训要成为农民或教师,他可能一辈子都会是农民或老师。 在做这样的重大决定时,年轻人会寻求父母的建议。敬虔爱主的父母,他们的建议在关乎孩子一生事业的选择中占重要地位。父母会尽全力给出合适的建议。经过仔细斟酌孩子的恩赐、爱好,以及哪个工作可能合适,父母会问孩子:“这些职业中哪个最能让你扩展基督的国?” 理查德•亚当斯(Richard Adams)写道:“基督徒父母关注的不仅是为着世上的职业训练他们的孩子,而是应该尽他们所能的提供一个真诚的、合适的、有用的职业,让孩子在这份呼召中根据神的旨意服事他们同时代的人(参徒13:36);同时,神给孩子们能力、爱好,借此他们可以最大程度地扩展神的国(参太6:33)。”因此,圣经、孩子的能力、愿望、神的国度都应当计入父母对孩子一生职业选择的建议中。 同样,当孩子寻求一生伴侣时也会征求父母的建议。那时候的年轻人不像今天一样可以自己约会。清教徒父母就孩子配偶的选择通常会问五个问题: 1)那位准配偶会和我们的孩子在婚姻中在智慧和真敬虔上同行吗? 2)那位准配偶有丈夫或妻子该有的合乎圣经的品格吗?(具体说来,准丈夫有好的领导技能并有爱人举止吗?准妻子对她自己的父亲有尊敬和顺服吗?) 3)这个人要进入婚姻的动机正确吗?(换句话说,他/她足够成熟到为着正确的追求而结婚,而不是为了钱、权力和名声?) 4)准配偶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我们的孩子相当吗?(这个问题也许会让我们困扰,但是那时候的人们非常关注他们的社会地位,很少改变社会地位,即便是今天,我们发现寻求来自和我们差不多经济背景的配偶,其中也是有智慧的,因为这会影响我们对生活水平的期待。) 5)准配偶喜欢我们的孩子并对我们的孩子有吸引力吗?(清教徒相信在准备约会的恋人中,首先要有浪漫的火花,尽管真正的浪漫、爱、委身是在婚姻关系中得到全面发展的。) 实质上,清教徒牧师会建议父母和年轻人在作人生重要决定时避免两个极端:首先,父母不要强迫孩子进入他们自己都不认同的职业或婚姻,高奇(Couge)写道:“尽管某对年轻人在父母眼中很般配,但是父母仍然不能强迫儿女进入婚姻……丈夫和妻子是要一辈子生活在一起的,因此,配合他们在一起的最初阶段,必须要有相互的喜欢,这很重要。以免婚后有终生的不喜欢。父母尽管在这件事情上的权柄是好意的,但父母毕竟是第三方,婚姻的直接当事人必须甘心乐意地同意结合在一起。” 其次,孩子也不可以仅仅因为不喜欢父母的建议就置其不顾。孩子当认真、严肃并带着一颗祷告的心考虑父母的建议。一个年轻人会说:“我的父母既然认为这个女士非常适合我,我应当把这件事情放在主的面前并为之祷告。”一个顺服的孩子或许最终选择另一条道路,但是一定是经过他或她长久、认真的祷告之后做的决定。然后,孩子会带着尊重的态度告诉父母他们的决定。 敬虔的操练 清教徒父母完全参与到他们孩子的生活当中,从受孕、出生直到童年、青年,再到他们的婚姻和婚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父母的任务是把神的真理运用到他们的婚姻和家庭中,带领孩子归向神,教导和鼓励孩子按神的心意而活,并等候神所应许的赐福。清教徒对那些忽略孩子的父母,和不向他们谈论关于神的父母有非常公正的批评,他们在永恒之光中看待养育的责任。理查德•马瑟(Richard Mather)写道:“在审判日,进入地狱的人会这样指责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啊,我们在这儿(地狱)受苦,是因为你们啊;你们本该教导我们关于神的事情,然而你们没有;你们本该限制我们作恶,并纠正我们的错误,但是你们没有;你们带来了我们最初的堕落和罪性,然而,你们却没有显示出任何相配的关心,告诉我们可以从罪中得拯救。我们有这样世俗的、漠不关心的父母真是可悲啊。你们没有用更大的怜悯和热情去阻止你们自己的孩子永远悲惨的命运,你们也是何等可悲啊!’” 清教徒向来不满足于成为理论家,他们乃是积极地用可见的、实际的方法活出神圣约的真理和美丽来。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忠实的圣约养育的最佳榜样。家庭是教会和社会的中流砥柱,因此清教徒才致力于让家庭成为管理得很好的小教会和小社会,“家庭是教会和社会的摇篮,家庭毁了,一切都毁了”。英格里斯•马瑟(Increase Mather)如此说。我们在寻求和带领自己的家庭走在敬畏神的道路上时,愿神帮助我们重视并找回清教徒的异象。 (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今天人传讲神的话语,常常不能改变听众,因为讲道被减弱成了一种演说,一种展示,一种对人的迎合,或者是一种与圣经根基分离的主观主义……而清教徒把全部圣经应用在全人身上,宣讲教义,不以此为耻,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极多如何传福音的功课,例如: 1、宣讲关于神的真理。 我们有没有经常对别人宣讲神威严的存在,他三一的位格,他荣耀的属性?我们有没有经常向别人宣讲他的圣洁、主权、怜悯和慈爱?我们是把传福音的工作扎根在一种活泼的符合圣经的一神论上,还是从那按照我们的需要和心愿调整神的属性的当代传福音方法那里得到提示?我们是否经常向别人宣讲神和他满有威严的属性是怎样在经历中向我们显为真实? 2、宣讲关于人的真理。 你向别人讲论我们败坏的本性、我们迫切需要在耶稣基督里的救恩吗?你有没有讲按本性你并不比他们更好,离开恩典,我们都是罪人,恶迹累累既是道德的问题,同时也是触犯上帝的律法?你向他们讲罪可怕的特征,罪可以追溯到我们在亚当里的可悲堕落,罪如此辖制我们的思想、内心、意志和良心,我们是做罪的奴仆吗?你是把罪描述成对神的背叛吗?你是说罪的工价就是死,现在和贯穿永世的死吗? 3、宣讲关于基督的真理。 我们向罪人传那完全的基督,不把他的益处和他的位格分开,或者传他是一位救主,却忽略他身为主的宣告。我们有没有传基督作为失丧罪人唯一救赎的宝贵?你用你的信心和悔改彰显在基督里的得救之道吗?保罗说:“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徒20:20-21)。你也同样向你的朋友和邻舍传福音,并向他们解释,对一位重生的罪人来说,什么是相信和悔改吗? 4、宣讲关于成圣的真理。 你对别人宣讲一位基督徒应当如何必须带着感恩、服事、顺服、爱和舍己,行走在王圣洁的大道中吗?你有没有告诉他一定要学会默想、敬畏神、如小孩子一般祷告的艺术?他应该如何一定要靠着神的恩典前进,使他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你有没有对身边的人进行门徒训练,让他们看到他们需要形成好的习惯,有体验的信心、悔改和敬虔? 5、宣讲关于存在永远的后果的真理。 不要惧怕讲论藐视耶稣基督的血带来的后果。不要退缩不去讲述定罪和地狱。因为许多人正走向地狱。我们一定要使用律法和福音、在亚当里的死和在基督里的生直面罪人。让我们用能用到的各样武器,使罪人从毁灭的路上转回,好使他们能藉着恩典,经历一种在耶稣基督里与神有生命力、有体验的关系。我们从圣经和经验知道,一位全能的基督能祝福我们的努力,挽救一位死掉的罪人,使他与他有罪的私欲分离,使他愿意离弃他的恶道,转向神。使徒行传5:31说:“神且用右手将他高举,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感谢神让我们经历他在基督里赐我们的奇异恩典。 (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欧陆改革宗和英美长老宗这两大改革宗神学体系都与路德宗分道扬镳了。到十六世纪末,加尔文主义与路德主义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各信仰领域。 (1)对待圣餐的方式:路德宗坚持“同质说”(consubstantiation)。这种教义主张基督随同圣餐的饼和杯并在这些要素以内、以下(in, with and under)实际临现,拒绝接受任何试图将耶稣所说“这是我的身体”解释为隐喻的做法,说这种尝试打开了将福音本身寓意化的大门。更有甚者,他们说,若在圣餐中赐予的只是一位属灵的基督,那圣餐呈现给人的就是经过删减的福音,不能给那些身体终将死去的信徒带来任何安慰。只有一位具体的、历史的基督才能使路德宗信徒满足。 改革宗的领袖们则认为,这位道成肉身的历史性耶稣现在已经复活升天了,因此不会以祂升天之前的那种方式临现于圣餐中。再者,基督属灵的临现并不意味着某种不完全的事;毋宁说,它乃是指基督继续透过自己的圣灵作工。改革宗教会相信,他们正在确认的一切正是路德宗教会想要捍卫的东西,然而却是以一种更为清晰、更合乎圣经的方式进行的。 (2)律法的主要功能:路德总体上是将律法视为某种消极之物,而且是与罪、死亡或魔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相信,律法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叫人知罪而使人谦卑下来,并驱使他来到基督面前寻求救恩。 加尔文更倾向于将律法视为一套信徒生活指南,一种鼓励信徒更加热切地亲近并顺服上帝的工具。信徒必须努力遵行上帝的律法,不是作为强迫性的义务行为,而是作为感恩性的顺服回应;在圣灵的帮助下,律法为信徒提供了一种表达自己感恩的方式。 (3)对待救恩的方式:路德宗和加尔文主义者都回答了“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这个问题,认为由圣灵做成的面向上帝的悔改和对主耶稣基督及祂代赎性作为的信心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路德宗却倾向于仅将注意力停留在称义的教义上,而加尔文主义者则在不贬低称义的基础上,比路德宗更强调成圣,这关注追问的是:“在靠着上帝的恩典称义之后,我当如何为上帝的荣耀而活?”因此,在解释救恩如何在信徒生命中彰显出来时,加尔文主义比路德宗更为完全。 (4)对预定的理解:十六世纪晚期,绝大部分的路德宗信徒都偏离了路德与加尔文主义者的教导——后两者主张上帝既预定选民也预定弃民,而非仅仅是预定选民。改革宗神学家相信,这种思想上的偏移不仅与《罗马书》第9章及相似经文中的内容有冲突,而且也与上帝完全的主权不兼容。 加尔文主义者确信,拣选既是主权性的,也是恩典性的;而遗弃则既是主权性的,也是公义的。绝无任何一个进人天国之人配进人天国,也没有哪个堕入地狱的人配得到什么不同的结局。正如加尔文所说:“对救恩的赞美乃是归给上帝的,而对灭亡的谴责则是加给那自食其果的人。” (5)对崇拜的理解:路德的改革要比加尔文的改革温和得多,从而保留了更多中世纪的礼仪。路德主义者与加尔文主义者追随各自的领袖便在圣经如何规定崇拜的问题上产生了观点分歧。路德主义者教导说,我们可以将圣经没有禁止的内容纳人到崇拜中:而加尔文主义者则主张说,我们不可以将新约圣经没有命令的内容纳人到崇拜中。 今日的加尔文主义 加尔文主义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绝大多数产生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新教宗派都是建立在加尔文主义信条的基础上,如《三十九条信纲》(Thirty-Nine Articles,安立甘宗)、《多特信经》(改革宗)、《威斯敏斯特信仰准则》(长老宗)、《萨伏依宣言》(SavoyDeclaration,公理宗),以及《1689 年浸信会信条》(Baptisth Confes-sion of 1689,浸信会)。所有这些信条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致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婴儿洗礼的教义上。十九世纪时,改革宗神学虽然总体上盛行于新教福音派中达数十年之久,但因为几种影响的缘故,诸如欧洲的启蒙运动和美国的芬尼主义(Fineysm),被人们淡化了。截至二十世纪中期,由于受到十九世纪自由派神学和死灰复燃的阿米念主义的攻击,加尔文主义神学已在西方世界大幅式微。 大约两个世纪之前,美国神格一位论(nitriansm)之父威廉•查宁(Wliamn Eleyy Caming)曾写道:“我们深信,加尔文主义正在让位于更加优秀的观点。它如今大势已去,并正在衰落,以致难以复兴;它必须与那些比神学家更强悍的敌人角逐,与那些它无法靠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奥秘来抵挡的敌人角逐——我们指的是人类理性的进步及福音精神的进步。社会在理智和爱心方面正不断前行,因此当然会将十六世纪的神学抛诸脑后。” 查宁是一位假先知。今天,即使这个世界总体而言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敌对上帝且更邪恶,加尔文主义却正在复兴,尽管令人悲哀的是它仍是一种少数派立场。对加尔文主义本于圣经的教义与灵修的新的渴求,正在使改革宗神学之根传遍整个世界。最近几十年中,全世界已经诞生了很多加尔文宗的教会和派别;今天,改革宗教会存在于荷兰、德国、匈牙利、波兰、意大利、英国、北美、巴西、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韩国、中国、菲律宾、俄罗斯、埃及、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及其他非洲和亚洲国家。同样,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加尔文主义的著作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加尔文主义会议也在众多国家召开。在这其中的许多国家,加尔文主义者的数目仍然在新的千年里稳步增长。 加尔文主义拥有光明的未来,因为它对那些试图相信并实践上帝整全旨意的人贡献良多。加尔文主义旨在通过思路清晰的信仰和热情的灵修来达到这一目的,当这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在家庭、教会和商界中产生一种活泼的生活,使上帝得着荣耀。它与保罗一同宣告说:“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罗11: 36)。毕竟,这乃是圣经、加尔文主义和生命本身所关乎的一切。 (选自周毕克JoelR.Beeke《加尔文主义:为了上帝的荣耀》经典传承出版,陈知纲、安娜翻译) (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信徒,撒但就憎恨你。他之所以憎恨你,是因为你有基督的形象,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所造的精品,为要行各样的善工,并且你是从撒但的权势下被抢出来的。 你已经离弃撒但,逃离他的领地。因着上帝的恩典,你承认基督是你的主。你和彼得一样见证:“祢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太16:16)。撒但憎恨你,因为基督在你里面,因为你爱基督。 撒但想要你走回头路。正如耶稣对门徒所说的那样:“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路22:31)。所以,撒但想要像筛麦子一样筛你们。不要高估撒但,也不要低估撒但。他既不是一个堕落的神灵,更不是上帝。他不过是一个堕落的天使而已。撒但不是全能的。当然,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敌人。约翰·布兰查德(John Blanchard)写道:“我们的对手有生命,老奸巨滑,足智多谋,他比最老的基督徒更长寿,比最勤劳的人更忙碌,比最强壮的人更勇猛,比最有智慧的人更聪明。” 每个真正的基督徒都置身于圣经中所说的属灵争战中(创3:15;启12:7)。约翰·班扬(John Bunyan)称之为圣战。这个属灵争战或圣战是永久性的争战,要对付的就是三大敌人:魔鬼、世界和肉体。 1.激烈的争战 与魔鬼和邪灵之间的争战是激烈的。这场争战生死攸关,是光明与黑暗的较量。黑暗权势处于撒但的辖制之下,服从他的命令。撒但手下的军官是以执行他的命令为乐的邪灵。撒但的军队是侵略成性,恶毒残忍,它的权势在高空之中,包围着我们。这支军队的能力非常强大,我们凭自己的力量无法与之争战,但我们既不能向撒但妥协,更不能缴械投降。相反,我们务要凭着良心遵行圣经的指导,抵挡魔鬼(雅4:7),胜过撒但。 2.属灵的争战 我们抵挡撒但及其手下各种邪灵的争战是属灵的。我们不是用枪、坦克或原子武器来与这个敌人争战,也不仅仅是凭血气争战。正如保罗在写给以弗所人的信中所说:“因为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6:12)。保罗说,这场争战不是为了属世的权势、财产或荣誉。它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真理的属灵真实性、公义、永生上帝及其儿子的荣耀。在属血气的有形的敌人背后,是属灵的军队和无形的敌人。属灵争战所对付的是无形的敌人,他们用无形的武器反对耶稣基督的事业和国度。 我们就是与撒但那支无形的、不计其数的大军摔跤。摔跤是近距离的属灵冲突,激烈而艰辛。在摔跤过程中,对手之间没有距离,他们紧紧抓住对方不放。无论是作为黑暗王子,还是光明天使,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属灵争战中,撒但都是与我们进行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3.必要的争战 抵挡撒但及其手下邪灵的争战是必要的。就像当今世界很难避免与恐怖主义争战一样,我们也无法避免与撒但的争战。无论是否愿意,我们都处在战争之中。我们无法诉诸和平主义,也不能要求延期服役,更无法避免子弹和炮弹。处于战争之中,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极其危险的。如果我们忽视敌人,就注定使自己失败。因此,保罗吩咐我们“要穿戴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弗6:11)。 如今太多基督徒没有注意到保罗的吩咐。太多教会谈论的是解除武装,而不是加强军备。太多牧师大力宣扬促进全世界基督教团结的“普世性兄弟关系”,接受各种宗教,而不揭露这个世界上两个敌对王国之间的对立。 虽然谈及撒但是一个令人不快的主题,我们却必须研究。清教徒托马斯·布鲁克斯(Thomas Brooks)写道:“基督、圣经、你们自己的心和撒但的诡计是首先必须研究的四件大事”(《宝贵的应对办法》,Precious Remedies,15页)。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撒但的目标、力量和局限,我们就疏忽大意,低估了敌人的力量。 在这本小书中,我们要考察的就是撒但和他的诡计。我相信我们所学的将会帮助我们奋力争战,坚决争战,继续争战,直到我们彻底战胜敌人(参《海德堡教理问答》,127问)。愿上帝在争战中帮助我们。 (选自《与撒旦争战》,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撒但及其历史是撒但论的基础。关于撒但的教义有时被称为“撒但学”(Satanology),再加上那些帮助撒但的堕落天使,此类考察也被称为“魔鬼学”(demonology)。撒但的事业在人类受造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约38:7),并且会一直延续到遥远的未来,因此,撒但论是圣经中一个重要教义。 圣经中很多次提到撒但。因此,如果不相信魔鬼确实存在,就不可能持守基督教信仰。旧约中九本书(《创世记》、《利未记》、《申命记》、《历代志上》、《约伯记》、《诗篇》、《以赛亚书》、《以西结书》、《撒迦利亚书》)以及新约中每一位作者都证明了魔鬼的存在。 1.撒但的名字和起源 “撒但”(Satan)一词出自希伯来语,意思是“控告者、敌人、抵挡者”。旧约中十九次用到这个词,其中十四次在《约伯记》第1和2章中。《历代志上》第21章1节、《诗篇》第109篇6节和《撒迦利亚书》第3章1-2节中也提到“撒但”。 学者一直在争论“撒但”这个词到底是一个专有名称,还是一个头衔。在《约伯记》和《撒迦利亚书》中,“撒但”这个名词之前有定冠词,所以它的字面翻译是“撒但”或“控告者”。然而,在《历代志上》第21章1节和《诗篇》第109篇6节中,“撒但”之前没有定冠词。一些学者由此得出结论说,“撒但”这个词在《约伯记》和《撒迦利亚书》中应当被认为是一个头衔,而在《历代志上》和《诗篇》第109篇中应当被认为是一个专有名称(埃尔维尔编辑《基督教圣经神学词典》,Elwell , ed.,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BiblicalTheology,714页)。 撒但以及其他所有天使都是上帝所造的灵(诗148:2,5;来1:7,14)。《约伯记》第1章表明撒但可能曾经是上帝所造的天使中地位最高、最聪明的一个,他在侍奉上帝的工作中有特别卓越的地位。《以西结书》第28章12至15节告诉我们撒但在犯罪之前是什么样子。这段话虽然是跟推罗王说的,但先知以西结实际上是藉着推罗王向撒但发话。他把撒但描述为“受膏遮掩约柜的基路伯”(第14节),“智慧充足,全然美丽”(12节),“所行的都完全”(15节)。他曾在“伊甸上帝的园中”(13节),被安置在“上帝的圣山上”(14节)。 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Donald Gray Barnhouse)写道:“撒但最初存在时全然美丽,身居尊位,大有权势,被上帝所赐的华美环绕。他看自己比天上一切天使更有能力,更有智慧和美丽。他认为只有上帝比他自己所拥有的更多。”巴恩豪斯总结说,撒但在堕落前“担任上帝的首相,可能治理整个宇宙,肯定管理这个世界”(《无形的争战》,Invisible War,26-27页)。 1.撒但在伊甸园中的堕落及活动 《以西结书》第28章15至19节继续告诉我们撒但从其尊位堕落,因为他关注的只是自己的美丽和荣耀,因为他有愚蠢的野心,要取代荣耀的上帝。撒但之罪源于骄傲,在自欺中发展,最终所导致的就是叛逆的野心。他的叛逆致使他诱惑一大群天使与他一起背叛上帝(启12:4)。于是上帝把撒但和所有叛逆天使逐出天堂,摔到地上(结28:16-17)。撒但永远失去了他那作为上帝所膏抹的基路伯的本位(犹6)。 撒但不再能从天上直接攻击上帝,他就竭尽一切恶毒来攻击人,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颠峰。撒但在历史中的行动最早记录在《创世记》第3章中。我们得知撒但变成蛇来到伊甸园,从那里接近夏娃。撒但今天仍然在使用当初他用来诱惑夏娃的一些诡计: (1)撒但歪曲上帝的诫命。他问夏娃:“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创3:1下)。上帝实际上说的是,除了一棵树上的果子之外,亚当和夏娃可以吃伊甸园中成千上万棵树上的果子。夏娃纠正撒但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创3:2-3)。 (2)撒但质疑上帝的动机和品格。他告诉夏娃:“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创3:4-5)。撒但试图通过挑唆夏娃质疑上帝的良善来质疑上帝的品格。他暗示夏娃,上帝并不是公平良善的,因为上帝限制他们的自由,禁止他们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 (3)撒但说人可以像上帝一样。撒但试图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人类,他说:“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创3:5下)。换言之,亚当和夏娃可以自行判断对错。他们可以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他们不必听从别人的意见,甚至不必听从上帝的话。他们可以做自己的上帝。但撒但所说的话只有一半是真的,因为他们将能够分辨善恶,但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像上帝一样。撒但也没有告诉他们,离开了上帝的恩典,他们根本没有能力离恶行善。 (4)撒但使罪看起来是美善的。《创世记》第3章6节告诉我们:“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2.尽管撒但不断攻击,但他仍处在上帝的掌管之下 尽管撒但成功地诱惑亚当和夏娃,使他们背叛上帝,违背与上帝所立的圣约,使全人类都陷入罪中,但在整个旧约时代,撒但一直处在上帝的掌管之下。《撒母耳上》16章14至23节中撒但与扫罗的关系以及《约伯记》第1章中撒但对待约伯的方式都证明了这一点。撒但的行为不能超越造物主上帝出于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能为他限定的界限。上帝如果不允许,他“动也不能动”(参《海德堡教理问答》第28问)。马丁·路德说“就连魔鬼也是上帝的魔鬼”,正是这个意思。 然而,自从人在伊甸园堕落之后,撒但经常伤女人后裔的脚跟。各民族都生活在他的黑暗之中,生活在盲目的不信之中,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罪恶之中。但上帝出于自己的主权,从撒但的黑暗权势之下为自己拣选了一个民族。然而,就连在上帝的选民以色列人当中,黑暗也常常盛行。不过上帝为自己留下了不曾向巴力屈膝的七千人(王上19:18)。上帝应许剩下的这些人,如果他们凭着信心生活并挑战罪的辖制,祂将很快赐下救赎主,救拔他们脱离罪恶和死亡。 撒但的影响表现在该隐与亚伯、以实玛利与以撒、以扫与雅各、埃及与以色列的冲突之中。撒但的目标始终是一样的:铲除蒙拣选的后裔。埃及法老命令杀死所有的以色列男孩,埃及人在红海攻击以色列人,哈曼企图消灭以斯帖和她的本族人的阴谋,这些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整个旧约时代,撒但一直在伺机作恶,破坏上帝的长期计划。撒但激动大卫数点以色列人(代上21:1)。撒但控告大祭司约书亚犯了罪(撒3:1)。撒但诱使上帝的选民参与外邦人邪淫的仪式(王上18:28)、邪术(王下9:22)、交鬼活动(王下21:6-7),占卜(弥5:12)。撒但试图通过这些手段来灭绝他们。然而撒但的邪恶活动无论计划多么周密,都经常遭到失败,因为上帝使用撒但的诡计来帮助实现自己的目的,它们丝毫不能妨碍上帝实现自己的目的。撒但置疑约伯的敬虔,说他的敬虔是以自己的私利为基础。但是,上帝的仆人约伯经历了严酷的试炼,最终像金子一样炼净了自己。撒但企图利用巴兰诅咒以色列,但上帝的灵降临在巴兰身上,他预言了上帝对以色列人恩慈的祝福。撒但就这样受到上帝命令的制约,加尔文说:“就像被迫服侍上帝一样”(《基督徒敬虔学》1:14:17)。 明白我们最大的敌人那些恶谋完全处在我们最好的朋友的掌控之下,从而“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8:28),这是多么大的安慰啊!所以,加尔文总结说:“有时魔鬼甚至也可以当我们的医生。” (选自《与撒旦争战》,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在两约之间的若个世纪以及新约时代,关于撒但的教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旧新约之间的作品称撒但为“彼列”(Belial)、“莫斯提马”(Mastema)和“萨麦尔”(Sammael)。撒但被描述为一支由邪灵组成的军队的头领,他们与上帝及其天使争战。撒但试探信徒,攻击他们,带领邪灵和未重生的人抵挡上帝(《禧年书》11:5;17:16;《以诺一书》40:7)。 旧新约之间的作品比旧约时代的作品更频繁地直接把旧约时代的邪恶归于撒但(《所罗门智训》2:24)。旧约中通常不直接提到撒但的名字,但在两约之间的作品中,撒但被明确地描述为“堕落天使”(《以诺一书》29:4),他掌管《创世记》第6章1至4节中提到的那些“堕落天使”(《禧年书》10:5-8;19:28)。 1.撒但的名称 新约中提到撒但时最常用的称呼就是“魔鬼”(diabolos)。这个词的意思是中伤者或毁谤者,在新约中(KJV)用到了六十次,仅在四福音书中就用到了四十次。撒但是最出色的毁谤者。他在人面前毁谤上帝,正如他在夏娃面前所做的那样;他有时在上帝面前毁谤人,比如约伯的例子;他还在人面前毁谤人。 “撒但”(Satan)这个词在新约中(KJV)出现了三十四次,其中一半在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另一半在使徒书信和《启示录》中。提到魔鬼时,总共只有六次用的是“撒但”(the Satan)。新约中撒但的别名还包括“控告者”(the Accuser,启12:10),“仇敌”(the Adversary,彼前5:8),“亚玻伦”(Apollyon,启9:11),“别西卜”(Beelzebub,太12:24),“彼列”(Belial,林后6:15),“龙”(Dragon,启12:7),“这世界的神”(God of this world,林后4:4),“空中掌权者的首领”(Prince of the power of the air,弗2:2),“这世界的王”(Prince of this world,约12:31),“古蛇”(the Serpent,启20:2),“试探人的”(the Tempter,太4:3),“吼叫的狮子”(a roaring Lion,彼前5:8)。 这些名称表明撒但变化多端,大有能力!一位名叫爱德华·雷诺兹(Edward Reynolds)的清教徒这样谈到撒但:“在圣经中用三个头衔阐明了撒但对上帝之教会的敌意:龙,表明他的恶意;古蛇,表明他的狡猾;狮子,表明他的力量。” 2.撒但及其军队和臣民 这些名称告诉我们,撒但并不是一种没有位格的邪恶力量。他具有位格的所有特征,比如智力(林后11:3),情绪(启12:17),意志(提后2:26)。圣经中也用位格性代词来代替撒但(太4:1-12)。撒但是个位格,他也要在道德方面向上帝交帐(太25:41)。所以新约说他是骄傲的、叛逆的、不守律法的、毁谤人的,并称他是说谎者、欺骗者、歪曲者、模仿者。 新约表明撒但是一群堕落天使的统治者(太25:41),是一支组织严密的属灵军队的头领。“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这些词汇都表明撒但的军队中存在一定的等级(弗6:12)。撒但藉着这些不同等级的邪灵,像一个大有能力的将军一样,在整个黑暗的国度收集信息,发出指令。 撒但及其邪灵在世上那些不承认基督是主的人中间进行邪恶、残酷的活动(可4:15;约8:44;西1:13)。从禁欲主义到放纵主义,从理智上的有神论到粗俗的交鬼占卜,撒但利用各种试探来弄瞎他们的心眼,阻止他们相信惟有信靠基督才能得到救恩,使他们一直对他忠心耿耿(林后4:4;路8:12)。所以,追随撒但的人被称为“那恶者之子”(太13:38),他的“差役”(林后11:15),“魔鬼的儿女”(约壹3:10)。 3.魔鬼附体 有时,撒但及其邪灵进入他们的追随者里面,完全控制他们,使他们处于“魔鬼附体”的状态之中。《路加福音》第8章30节描述了一个名叫“群”的人,因为“附着他的鬼多”。尤其是在基督受死和复活之前,撒但及其邪灵可以向一些人的心灵和身体公然发出可怕的、大能的攻击。上帝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们进行这样的攻击,以便人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需要救主,而基督救赎他们的大能也会更加明确地展现出来。魔鬼附体可以导致瞎眼(路12:22),瘫痪(徒8:7),抽风(路9:39),抽风突然发作(可9:17,20,26),自我毁灭(可9:22),力量非凡(可5:4),人格分裂(可5:6-10),对耶稣有特别的认识(可5:7),癫狂和古怪的行为(路8:27;太17:15)。所有这一切表明,撒但及其邪灵想要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痛苦,既有精神上的,也有身体上的。这一切的共同之处是毁灭,因为撒但一直是毁灭者。福音书作者谨慎地把邪灵的活动和其他各样身体性的疾病分别开来(太4:24;路4:40-41)。 撒但异常坚决地反对上帝,企图使所有人都离开上帝;因此撒但也发动了反对基督之追随者的激烈争战(路8:33;林前7:5)。因为每个信徒都有圣灵的内住,都属于耶稣,所以信徒不会被魔鬼附体(林前6:19)。约翰印证了这一点,他说在我们里面的耶稣比在世界上的撒但更大(约壹4:4)。然而,撒但仍然影响了彼得的思想,以至于耶稣不得不严厉地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太16:23)。《路加福音》第22章31节告诉我们,撒但想要得着所有的门徒,好筛他们像筛麦子一样。《启示录》第12章10节告诉我们,撒但总是在上帝面前控告信徒。 4.撒但与基督 魔鬼与女人后裔之间的冲突的中心就是道成肉身这一历史事件。耶稣基督在时候满足的时刻降临,这是上帝在属灵争战中对撒但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行动。在圣经中,耶稣谈到撒但和邪灵的次数比其他任何人都多。撒但和邪灵向耶稣发起了极其猛烈的攻击,耶稣那全然无罪的人性促使撒但以特别的方法试探耶稣。在犹太的旷野,基督经历了水的洗礼,也经历了火的试炼。在四十天的时间里,撒但用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来攻击耶稣,企图使耶稣那圣洁的人性降服在他的辖制之下(太4:1-11)。撒但用独立(4:3-4)、放纵(4:5-7)和拜偶像(4:8-10)来试探耶稣。他企图诱惑耶稣背离天父的旨意、上帝的圣言和十字架。他潜在的目的就是通过献给基督不经历十字架而得的荣耀,从而使基督的代赎成为不必要,正如他向夏娃应许不顺服上帝就可得到的荣耀一样。 耶稣立场坚定,反复把撒但及其他邪灵从自己身边赶走,后来在公开的侍奉中也多次把他们从别人身边赶走。祂在侍奉中宣告被掳的得释放(路4:18)。耶稣在法利赛人面前医治了一个又聋又哑的被鬼附的人之后,明确宣告祂的意愿是把撒但从人们的生命中赶出去(太12:26)。耶稣还解救了一个被撒但捆绑了十八年的女人(路13:16)。 在客西马尼园,撒但动用了地狱的一切权势。他使上帝的儿子耶稣俯伏在地,像虫子一样爬行,滴下血汗来,在痛苦中呼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太26:39)。在撒但的器皿加略人犹大的手中,基督的灵魂经历了怎样的打击啊!难怪祂对撒但的手下说:“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路22:53)。 撒但的攻击在厄巴大继续进行,基督在那里被迫披上紫袍,戴上荆棘的冠冕,被鞭笞,被嘲笑,被打耳光,被打伤。最后,在各各他,撒但再次动用了所有邪恶的力量。巴珊的公牛困住了受难的弥赛亚(诗22:12)。耶稣承受了各种侮辱;当基督被挂在十字架上,处在天父的烈怒下,被天地弃绝,遭受地狱的权势攻击时,残忍的士兵、无情的观众、穿着圣袍的自私的祭司和长老都是撒但的器皿,一起嘲笑耶稣。祂在痛苦中发出的深不可测的呼喊响彻了黑暗的国度:“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 路德有一次曾经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来试图理解这种痛苦的感觉,最后他不得不直起膝盖,承认:“上帝离弃上帝,谁能测透呢?”诚然,这一真理是人所无法测透的。但我们知道的是:撒但在十字架上被打败了,永远失败了。《希伯来书》第2章14节说:“祂(基督)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耶稣在《约翰福音》第12章31至32节中谈到十字架在普世性地驱逐魔鬼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现在这世界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胜利属于基督,因为祂在经历撒但发起的最严酷的试探中完美地顺服了上帝的旨意。 基督藉着祂的生命、死亡、复活和升天,独自击败了压迫者的权势。撒但丧失了对世上各民族的令人窒息的统治。权势的天平扭转了。在旧约时代,光明的闪电偶尔划破黑暗。但现在,在基督里面并藉着基督,破晓的光明已经出现。基督的永恒之光已经胜过了撒但残存的邪恶和黑暗。 基督复活和升天之后,邪灵附体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使徒行传》中记载了几个这样的例子,那些例子一般都发生在福音第一次传到的地方。彼得和腓利都曾经至少在一个场合赶出恶鬼(徒5:16;8:7)。保罗在腓立比解救了一个被算命的污鬼附体的女人,在以弗所也赶出了一些邪灵(徒16:16-18;19:11-12)。但新约使徒书信中——虽然经常谈到撒但对教会的搅扰(罗8:38-39;林前2:8;15:24-26;弗1:20-22;3:10;6:12;西1:16;2:15)——却很少提到魔鬼附体的现象,也没有关于赶鬼的教导。在已经建立的新约教会中,邪灵附体似乎并不是一个重要问题。 5.撒但与新约教会 然而,撒但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他继续以别的方法伤害基督教会的脚跟。新约教会惟有通过忍受与救主经历过的同样的苦难和伤痛,才能在基督里不断得胜。《使徒行传》告诉我们,撒但诱使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用谎言来破坏教会的平安,以此来搅扰教会(徒5:3)。撒但诱惑哥林多教会的成员在道德方面放纵自己(林前7:5)。撒但试探保罗,“把一根刺加在他的肉体上”,使他受苦(林后12:7),还阻挡保罗去帖撒罗尼迦的行程(帖前2:18)。撒但逼迫示每拿的信徒(启2:9-10),迷惑地上的列国(启20:7-8),为了达到目的,装作光明天使(林后11:14)。他的鬼魔引诱人离弃真道(提前4:1-3),鼓动人做不法的人,宣扬敌基督的灵(帖后2:9;启2:18-19;9:1-11)。 尽管撒但阻挠重重,教会仍然奋力前进。尽管有暂时性的退步,但地狱之门却不能胜过她,因为耶稣比撒但更有能力。 (选自《与撒旦争战》,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教会与撒但的争战并没有随着《启示录》这本书的结束而结束。撒但继续在教会内外工作。他在有形教会中撒下败坏、异端、争竞和分裂的种子。几千年来,他多次推动了逼迫有形教会的浪潮。撒但促使了主教制的兴起,使神职人员寻求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势力范围,争当主教、大主教、高级主教和教皇。撒但助长了与圣礼有关的各种迷信,包括洗礼式重生、化质说和用弥撒代替圣餐。撒但鼓励把异教的作法引入基督教敬拜中,比如使用罗马异教祭司的法衣,敬拜图画、十字架、雕像和圣徒遗物。撒但怂恿很多人信奉错误的关于三位一体、基督本性和位格、圣经正典的教导,更不必提及关于来生的许多错误观点,比如“炼狱”和“地狱的边缘”等。有形教会的败坏和虚假教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撒但的工作。 随着曾经一度非常兴旺的中东和北非教会越来越败坏和软弱,撒但发起了一场反击,激发了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假先知说预言,见异象,兴起阿拉伯支派作为军队追随他,在战争中以武力使伊斯兰教遍布古代世界各个地方。在很多地方,基督教都被击垮。今天,在长时间的休眠之后,伊斯兰教,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激进分子,再次被撒但挑动起来,把黑暗传播到新的领域,致使全世界笼罩在恐怖气氛之中。 撒但通过各种邪恶的权势做工,从古代到改教时代、大觉醒时期、复兴时期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一直在发动逼迫基督教的浪潮,在二十世纪为信仰献出生命的基督徒,比以往各个世纪的总和还多。在撒但的工作中,值得注意的还有希特勒为首的以毁灭犹太人和基督徒为目标的“国家社会主义”在德国的兴起,还有主张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或“国际社会主义”在俄国、东欧以及中国针对基督徒所发动的长期的恐怖统治。 然而,严酷的逼迫时期却常常是教会最蒙福的时期。特土良恰如其分地把教会比作收割过的田野。“收割得越频繁,生长得越快,”特土良说。教会历史证明,殉道者的鲜血一直是教会的种子。 1.关于撒但的各种观点 各个世纪以来,对于撒但的观点有所不同。古代和中世纪教会对于撒但的观点往往比较极端,甚至有些稀奇古怪,因而大大激发了驱鬼者这一职分的设立。教会第一位系统神学家奥利金说露西弗(赛14:12-15)是撒但,他因为骄傲而背叛了上帝,因而从天上坠落下来,但上帝仍然怜悯他。奥古斯丁同意撒但是露西弗,但拒绝奥利金的认为撒但可以与上帝重新和好的奇想。奥古斯丁相信撒但煽动人犯罪作恶,拥有相当多的知识,有能力攻击人。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撒但曾经是地位最高的天使,因为骄傲,在被创造后立刻堕落,并诱使那些追随者成为他的臣民。 马丁·路德虽然反对中世纪教会过分强调撒但,却把很多事情都归于撒但。他尤其反对驱鬼者这一职分,这一职分是在基督教初期设立的,在中世纪后期达到颠峰。路德说,我们不像基督和使徒那样,“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逐出邪灵,我们也不必尝试那样做”(莱西:《逐出撒但》,Leahy, SatanCast Out,113页)。然而,路德确实相信有邪灵出没于“树林、水中、沼泽地和荒凉的地方”,他们一直在策划搅扰我们的生活,破坏我们的福益。(《桌边漫谈》,Table Talk,172页)。然而,只要我们相信圣经并祷告,就足以抵挡撒但。 路德写道:“撒但憎恨上帝的圣言胜过别的一切”。(《路德作品集》,Luther’s Works,关于《诗篇》94:6的注释)。他在《上帝是我们坚固保障》中写道:“我们不必战兢,也不必害怕疾病;他们必不能胜过我们。这个世界的王也许仍然残忍凶猛,却不能伤害我们中任何人,他已经受到审判;这事已经成就;一句话就可以击倒他”(《路德宗教会敬拜》,Lutheran Worship,298)。 约翰·加尔文驳斥了那些“毫无根据地说邪灵只是不良情绪”的人,指出了许多证明撒但和邪灵存在的经文。他主张,圣经关于撒但及其邪灵的教导应当唤醒我们“警惕他们的计谋”(《基督徒敬虔学》1:14:13-19),尤其要用保罗在《以弗所书》第6章10至18节中所阐述的信心、祷告以及军装的其他部分来装备我们自己。加尔文和路德一样反对像罗马天主教那样过度关注魔鬼的活动;他避免了那个时代盛行的各种迷信,但仍然认为邪灵附体是真实存在的。 清教徒特别强调撒但如何模仿圣灵的工作。约拿单·爱德华滋在反思18世纪40年代的大觉醒运动时写道:“有许多欺诈的灵一直在搅扰人们,他们常常化作光明天使,用尽一切办法欺哄人,阴险狡猾又大有能力,模仿上帝之灵的运作”(《论基督徒的敬虔情感》,Religious Affections,69页)。 魔鬼的活动并不符合当代世上盛行的世界观,因此一直被边缘化,或者在很多情况下遭到否认。继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自然主义之后,自由主义和新正统基督教拒绝承认撒但的真实存在,认为那是古老的迷信。鲁道夫·布尔特曼就是这样一位不可知论者,他写道:“我们不可能同时既使用电灯,运用当代医学和外科发现,却又相信新约世界中所描述的污鬼和邪灵的存在。”今天,科学和技术所强调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只有“自然世界”才存在。“如果气象学家可以借助卫星图片和电脑模型提前一个礼拜预知风暴,现代人能相信上帝掌管闪电和雷鸣吗?”大卫·波利森问道(《能力交锋》,David Powlison, Power Encounter,23页)。 就连经常去教会的人也把魔鬼从他们常用的词汇中剔除了。根据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英国圣公会信徒中有76%的人否认魔鬼的真实存在。很多神学家和心理学家重新解释了圣经中关于邪灵附体的记载,以适应他们自己的神学理论或心理学理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些教会人士和神学家否认魔鬼之真实存在的同时,人们对于巫术、占星术、异教信仰和撒但教的兴趣却在日益激增。今天,在北美和欧洲的许多城市中,巫师、异教乐队和撒但教会很盛行。有些作者指出,仅在美国就有500个可以确认的撒但教团体,在全世界有10000个。这些数字很难确定,因为那些团体大都没有正式的总部和组织,也不公布他们的统计数字。然而,我们确实知道,如今撒但教在北美作为合法的宗教公开活动。 现代撒但教是由阿莱斯特·克劳利(Aleister Crowley,生于1875年)引入美国的,他生长于英国一个敬虔的家庭,著名的神秘主义者以利法·利瓦伊(Eliphas Levi)在那里向他介绍了神秘主义的思想和修炼。克劳利教导说,撒但比上帝更有能力,他还经常在药物的作用下表演怪异的宗教和性爱仪式,这一切影响了另一个名叫格拉尔德·加德纳(Gerald Gardner)的英国人。 加德纳是一个自封的巫师,他的书籍帮助建立了以“母神”(Mother Goddess)为基础的现代巫术仪式。加德纳以及后来的安东·拉维伊(Anton LaVey,生于1930年)于1966年建立了撒但教会,推广他们敬拜的神巴弗蔑(Baphomet)的画像,以之作为巫术和撒但教的象征。“上帝死了,撒但活着”是拉维伊的许多当地洞室或教会的口令。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团体从拉维依教会中分离出来,组成了别的崇拜撒但的团体。 五旬节派和灵恩派界于否认撒但和敬拜撒但之间,越来越强调撒但的真实存在和属灵争战的重要性。他们经常会错误地鼓励对邪灵的不健康的兴趣。他们认为在所面临的每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个邪灵;个人的责任让位于邪灵的影响。肉体的行为成了当驱赶的邪灵。这一切都越来越助长了民间神秘主义灵修的盛行。各种迷信的应对办法,比如测绘灵界地图,举行赶鬼仪式,变得比认罪、悔改和重新顺服基督这些合乎圣经的解决方法更盛行。 在过去几年里,许多人对撒但及其邪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基督教和世俗书店里都塞满了各种关于天使和邪灵的书。流行作家,像M.斯科特·佩克(ScottPeck),都公开承认自己相信撒但的真实存在。对于以上帝的圣言为中心的福音主义信徒来说,在关于撒但及其邪灵方面,今天也恰恰是一个传讲合乎圣经的平衡的主张的机会,既不要否认其存在,也不要执迷其中。 (选自《与撒旦争战》,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子穿在脚上;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藤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并戴上救恩的头盔……”(弗6:14-17上)。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关于农夫的故事。那个农夫为了对付偷瓜的贼,在地里竖了一块标志牌,上面写着:“警告:这些瓜中有一个下了毒。”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的办法很有效:瓜没有再丢。然而,有一天,他发现那块牌子被改动了,上面的内容变成:“警告:这些瓜中有两个下了毒。”农夫不得不毁了他的全部瓜田,因为他不知道哪个瓜被下了毒。 魔鬼也用类似的方法作恶。无论你竖起怎样的牌子,他都会改变它,提出一些似乎更好的东西。他是个手段高明的窜改者和欺骗者。我们应当怎样成功地与之争战呢? 十八世纪苏格兰牧师拉尔夫·厄斯金说,我们对付撒但的惟一选择是“逃走或战斗”。根据他的观点,基督徒战士运用三个主要策略来与撒但争战。我们可以把第一个策略称为战略性撤退,或逃到基督那里寻求庇护。作为基督徒战士,我们倚靠基督大能的力量,因为我们只能在基督里面寻求荫庇,躲避撒但的攻击(诗57:1)。 我们已经知道在凶恶的日子里到哪里去寻求庇护,然后可以使用军事训练中的第二种策略:建立坚固防线。保罗关于属灵争战的著名篇章《以弗所书》第6章10至18节中,主要描述了这种抵挡撒但的策略。我们靠着上帝所赐军装的力量,站稳、战斗、取胜,然后把撒但赶出去。 第三种策略是主动发起进攻。在《以弗所书》第6章10至14节中,保罗描述了五件我们用来防御撒但的军事装备,然后提到了三种主动攻击他的方法。 保罗告诉我们,“要穿戴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弗6:11)。只有部分的装备是不够的;保罗两次告诉我们要穿戴“全副军装”(11上,13上)。我们藉着穿戴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来披戴上帝。基督亲自穿上并制造了那些军装,圣灵使之适合我们,成为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军装。我们必须坚持战斗,直到最后占领与撒但争战的战场。然后我们必须继续战斗,攻击他。让我们逐一探讨保罗建议我们使用的八件军事装备,考察现今与撒但争战的实际办法。 1.真理的腰带 保罗在《以弗所书》第6章14节中说:“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圣经时代,在有形的战场上,腰带是用来系或扣在士兵穿的军装短上衣的腰部周围的。腰带支持腰部和后背下方的肌肉,是佩带其他军装部件的基础。护心镜和剑都是附着在腰带上面的。因此,“束腰”象征着已经准备好进行战斗。 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象征着基督徒使自己持守圣经中所启示的基督教真道。圣经是我们所信仰的真理的客观标准,是我们教义和生活的最终权威。圣经谈到要约束心意,而不是约束心灵(彼前1:13),因为真理在到达心灵之前,必须先经过头脑。所以你如果要抵挡撒但,必须先在自己的头脑里装满真理。 然而,仅仅头脑有真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拥有心灵的真知识,心灵是我们最深处的自我。若要成功地与魔鬼争战,不仅我们必须掌握真理,而且真理必须掌握我们。 除了上帝之外,撒但可能是宇宙中最有能力的头脑。人类的智慧和理性不足以与撒但抗衡,但记录在圣经中并由上帝的儿子赋予了人性的真理,抵挡撒但绰绰有余。 我们需要用真理来与撒但争战。没有真理,我们就会在各种各样的教义面前“飘来飘去”。现今的很多人凭感觉行事。尽管他们需要真正的神学,但却“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弗4:14)。不要随着你的情绪摇摆不定。要让自己以真理为根基。《箴言》第23章23节教导我们:“你当买真理……也都不可卖。”或者如托马斯·布鲁克斯在《宝贵的应对办法》中所说的:“人可以合法地买卖自己的房子、土地和珠宝,但真理是无价之宝,千万不可卖”(21页)。 耶稣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1-32)。我们在基督和祂的真理里面才可以找到自由。恶鬼可以攻击我们,但如果我们以基督和祂的真理为根基,他们必不能胜过我们。基督之复活的能力远胜过撒但的能力。撒但没有抵挡真理的有效武器。他可能会向你咆哮,派遣许多恶鬼来追逐你,但如果你信靠真理之上帝基督,你就会站立得稳,因为你的脚牢牢站在永不动摇的磐石上。 撒但的第一大弱点是他是以谎言为根基的,谎言最终无法抵挡真理。真理终将取得胜利。要依靠真理。要认识真理、爱慕真理、活出真理。常在真理基督里面,你就会胜过撒但。 2.公义的护心镜 第二件军事装备是公义的护心镜(6:14)。在保罗生活的时代,士兵们佩带用金属或很坚硬的皮革制成的护心镜。护心镜遮盖胸部和腹部,保护重要的器官免受刀剑或其他武器的伤害。护心镜是抵挡致命伤和其他次要伤害的关键性防卫设备。 保罗时代的人相信心和肝这些器官是情感的中心。喜乐或愤怒等情绪源自这些器官。尽管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使徒保罗却使用它来教导重要的属灵课程。他说信徒必须戴上公义的护心镜来保护内在的人及其官能的重要部分,使其免受撒但的攻击。在与无形权势的争战中,信徒的感情和情绪最容易受到攻击。他们需要坚强的保护——公义的护心镜——来使他们的感情和情绪免受伤害。 公义的护心镜是上帝在基督里面赐下的。基督藉着祂主动而积极的顺服为信徒赢得了公义。基督在主动的顺服中,藉着祂的受苦和受死,为罪付清了全部赎价,满足了上帝刑罚的公义。在积极的顺服中,基督完美无暇地遵行了上帝圣洁的律法,满足了上帝完美的要求,为选民赢得了永生。只有与基督主动而积极的顺服联合在一起,才足以完全满足上帝的公义。所有其他形式的公义都毫无价值。 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这种公义的任何一方面(因为谁能为死亡和地狱付上永恒的赎价呢?谁能完美地遵行上帝的律法呢?),所以每个罪人都必须倚靠基督来替他满足上帝的公义。基督可以代替罪人做到这一点,因为祂也是上帝。因为基督是上帝,所以祂的受苦和顺服律法具有无限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都迫切而绝望地需要藉着圣灵在我们里面生发出信心来接受基督的公义,因为如果我们拥有了基督的公义,我们就可以得到赦免和永生。如果我们缺乏基督的公义,就将在自己的罪中灭亡。 保罗说他一生中最大的目标就是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祂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上帝而来的义”(腓3:9)。保罗仿佛是在说:“别的一切都是粪土、垃圾。我曾经为自己的热心和顺服而自豪。那些是我的护心镜,我依靠自己的义。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现在,正如赞美诗所唱的:“我的盼望惟独建立在耶稣的宝血和公义之上。” 你学会了如以赛亚所说,把自己的义看作污秽的衣服吗(赛64:6)?你把耶稣基督像白袍一样的公义穿在自己身上了吗? 撒但图谋拦阻我们在基督的公义中安息。他企图诱惑我们把救恩的盼望建立在自己的感觉之上。然后,当我们的感觉消失了或变得不冷不热时,撒但便会对我们耳语:“你不是上帝的孩子——否则你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如果依赖自己的感觉,很容易向撒但的暗示让步,因为感觉是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宗教不仅仅是观念,它还包括人的意志和情感。我们得救不可能毫无感觉,但撒但夸大了感觉的重要性。基督的公义是我们的保护,防止我们过于依赖感觉。如赞美诗所唱的: 我不敢信靠最甜美的心境, 而是完全倚赖耶稣之名。 我站在坚固的磐石基督之上, 其他一切根基都是下沉的沙土。 感觉不是我们救恩的根基。先要有信心。感觉是信靠基督之公义所结的果子。我们必须学会迅速披上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如果能够藉着上帝的恩典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经历到喜乐和平安的感觉。撒但说信心源自我们的感觉,我们一定不要相信他的谎言。如果我们跟着感觉走,那是非常危险的,会损及我们的灵魂,也使我们毫无盼望。 3.平安的福音当作鞋子 保罗在第15节中告诉我们基督徒的第三件军事装备:“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一个优秀的士兵需要有合宜的鞋子。保罗所熟悉的罗马士兵,穿着有很结实的带子的鞋子。他们的鞋子钉有结实而锋利的钉子,可以防止士兵滑倒。在战斗中,鞋子是很关键的。犹利乌·凯撒和亚历山大大帝打了很多胜仗,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军队装备了适于战斗的鞋子,使他们能够快速行军,出其不意地赶上敌人。 保罗说,基督徒在与撒但的争战中必须要有合适的鞋子,要把“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子”穿在脚上。基督徒必须时刻准备好与撒但的军队争战。若没有合适的鞋子,基督徒很容易滑倒,被打败。如果基督徒参加战斗时三心二意,不确定这场战斗是否值得他付出努力,那么他已经被打败了。信徒必须时刻准备好投入战斗并愿意忍受战斗中的艰难。基督的精兵知道与撒但的争战必定是艰苦的。 平安的福音是一双有钉子的鞋子,使基督徒在争战中能够放下脚并站立得稳。基督徒可以像路德一样说“这是我的立场”,或者像保罗一样说:“在真道上站立得稳”(林前16:13)。 在魔鬼面前站立得稳的最佳办法,是对福音有尽可能清楚的理解并藉着对基督之宝血的领悟经历福音的平安。我们的身份、安慰和稳定都取决于在智力上了解福音,并在心灵中经历福音的甘甜。然后你可以看着撒但说:“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抵挡我们呢?”你可以确定地说:“赐平安的上帝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罗16:20)。 4.信德的藤牌 第四件军事装备是信德的藤牌。保罗说这个藤牌可以帮助信徒“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16节)。在保罗生活的时代,罗马人的藤牌大约四英尺长,两英尺宽,足以遮挡身体的大部分。那些藤牌有防火的金属表层,具有把火箭的杀伤力降到最低的重要作用。士兵用这样的藤牌,不仅可以阻挡火箭,而且可以熄灭它们。 撒但的诡计就像火箭一样。撒但有成千上万种用箭攻击信徒的方法,包括亵渎上帝的思想、罪恶的建议和败坏的愿望。他不仅在外部向信徒发射火箭,而且在内部向信徒的心灵和头脑发射火箭。我们需要信德的藤牌来抵挡撒但的攻击,理由如下: (1)信心帮助我们认出撒但的诡计。威廉·格诺尔说:“信心能够看到感觉的幕后,在罪还没有化装登台之前就看到罪。”信心能够看透罪的伪装,看到罪的丑陋和可怕。 (2)信心把基督放在撒但与我们之间。基督的宝血是我们藤牌表面的防火层。基督的宝血和公义介入撒但与我们之间,保护我们免受撒但火箭的攻击。 我们在与撒但争战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忘记抓牢信德的藤牌。如果你是信徒,请高举信德的藤牌,藏在基督后面。祂将会帮你抵挡撒但的攻击。祂是你完美的救主,已经为你挡开了所有的火箭。要信靠祂。祂永远不会离开你或抛弃你。 撒但的目标是把你的藤牌推到一边,然后在你的军装下刺伤你。不要让他得逞。要藉着信心生活来照看好你的藤牌。要在基督里面安息——要来到基督里面,在基督里面听见、看到、信靠、获得、认识、信奉、喜乐、爱慕、得胜。要凭着信心抓牢基督,使自己完全降服于祂。要像指环紧紧依附钻石那样紧紧依靠基督。倚赖祂的应许。信心荣耀基督,使我们坚强,安慰我们,使我们成为有用的器皿,确保打败撒但。 据说:“地狱中最有天才的战略家制定的战略计划也不能胜过信心。所有燃烧的可怕的火箭撞到信心的藤牌上,都只能徒然落下,不能造成任何伤害。” 如果没有使用信心的藤牌——换言之,生活在不信之中——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不信会使我们蒙羞,使我们变得软弱,毁掉我们的安慰,妨碍我们成为有用的器皿。要拒绝你的疑惑,灭掉你的疑问。不要向你每日的情欲妥协。用信德的藤牌与撒但争战。时时刻刻信靠主。要记住:不能抵挡地狱诱惑的信心,不会使你得到天堂的奖赏。 5.救恩的头盔 “戴上救恩的头盔”(6:17上)。救恩的头盔是一件关键的军事装备。无论士兵的身体得到多么严密的保护,如果他的头没有遮盖,那么他幸存的机会是非常微小的。士兵必须戴头盔。 今天在战场上发现敌情时,士兵奉命投入战斗。士兵在就位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戴上钢盔,保护自己的头免受敌人炮弹和弹片的伤害。 在保罗生活的时代,罗马人的头盔是覆盖着金属盘的皮帽子,有羽毛的装饰。《帖撒罗尼迦前书》第5章8节告诉我们,这种头盔是“得救的盼望”。 沮丧是撒但常用的花招。撒但想要基督徒认为自己已经与撒但争战了很长时间,但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他们每天都在同样的罪上跌倒,似乎没有任何进步。“我与罪的争战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对自己说,“我想要过圣洁生活的努力是徒然的。我根本不配侍奉上帝。” 撒但悄悄潜入,诱惑信徒成为基督军队里的逃兵。对付这种火箭的惟一回答是我们将来得救的盼望,或者如《罗马书》第8章告诉我们的,“荣耀的盼望”。救恩在过去是称义,救恩在如今是成圣,救恩在将来是得荣。得荣是保罗此时所思念的。 保罗说,当撒但使你觉得想要放弃与罪的争战时,戴上盼望的头盔。相信你已经得救,正在得救,将要得救。紧紧依靠你惟一的盼望耶稣基督(提前1:1),祂是昔在、今在、永在并且永不改变的上帝。因着耶稣基督的复活,你被重生了,有了活泼的盼望(彼前1:3-4),而且会藉着圣灵越来越有盼望(罗15:13)。 这盼望的目标之一是上帝国度最终的福分(徒2:26;多1:2)。盼望生发出在上帝里面的喜乐的确信(罗8:28),患难中的忍耐(罗5:3),还有祷告中的坚忍。盼望期待真正的义(加5:5),因而是美好的、蒙福的、荣耀的(帖后2:16;多2:13;西1:27)。盼望藉着在基督里与上帝的坚定联合,坚固灵魂(来3:6;6:18-19)。 如果你是基督徒,你有美好的将来。你的救恩不能被夺走。所以要展望未来,展望将来的荣耀,不要灰心失望。 《罗马书》第8章29至30节描述了救恩从永恒的过去到永恒的将来的过程,保罗用过去时谈到了救恩:“因为祂预先所知道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保罗谈到将来天上的荣耀时,仿佛是在说已经发生的事情,因为他对将来的盼望是与上帝过去为他所做的事情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救恩的链条不可能断开,每一环都是用上帝永恒的、预定的爱固定起来的。预定、呼召、信心、称义、成圣、得荣这些环节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亲爱的信徒,要有美好的盼望。没有人能把你从上帝的手中夺去,也没有人能把你从基督的手中夺去(约10:28-29)。在激烈的争战中支持你的救主,将会使你有盼望靠着祂的力量坚持争战。你戴着盼望的头盔,将会为抵挡撒但的每一场争战做好预备。基督将会在争战中支持你并带给你胜利。当你看见仇敌撒但过来时,迅速跑到战斗位置上,戴上盼望的头盔。那是幸存的惟一办法。 抬起头,让盼望做你的装饰,你永恒胜利的羽毛。人子就要来了。很快你就不再需要头盔。你的争战就要结束。撒但就要被永远压碎。你将要与救恩的元帅一起作王。你将走出大患难,穿上在基督的宝血中变白的长袍。你将站在上帝的宝座前,赞美上帝的羔羊。羔羊将会带领你来到永生的泉水边;你将永远沉浸在祂的微笑中,沐浴在祂的荣耀里,享受祂的同在。你将会发现与基督团契是天堂的本质。你将会永远以认识、看见、爱慕、赞美和荣耀基督为乐。 你盼望自己在耶稣基督里面吗?每个人都有一些盼望,我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盼望。但是你有真基督徒确定的盼望吗?你大有盼望吗?你经常思想天上的盼望吗?你如果不能清楚地看到天堂,就不能有力地与撒但争战。但如果盼望是你的头盔,你的头就得到了保护,不会受到伤害。你能够抵挡那恶者所导致的沮丧。 (选自《与撒旦争战》,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自从基督受死和复活之后,撒但已经被捆绑。上帝在《创世记》第3章15节中对于撒但的宣判已经执行。《启示录》第20章中说,撒但不再能够迷惑列国。这意味着撒但不再能够阻止福音在列国的传播。耶稣基督的受死和复活已经把撒但捆绑起来。福音在列国传播的重大阻碍——撒但对于列国的迷惑——已经消除了。 但这并不是说撒但停止了在当今世界的工作。现在上帝仍然允许撒但继续在当今世界工作。各种邪灵仍然继续遵行撒但的命令,没有得救的人也在侍奉撒但,就连上帝的选民,也一次又一次陷入撒但的网罗之中。在上帝旨意的允许下,撒但藉着当今邪恶的世界制度辖制非信徒(林后4:3-4;弗2:2;西1:13)。 1.当今的邪灵附体 如今偶尔有宣教士报告邪灵附体的事例,尤其是那些在异教地区传福音的宣教士。随着人们越来越回归异教思想,转向神秘宗教,我们将来听到这样的例子也不必感到惊奇。 弗雷德里克·莱西总结说,当今时代的邪灵附体既有自愿的,也有非自愿的,既有永久性的,也有阵发性的。一般来说,或是人格受到压抑,或是出现双重人格。在这两种情况中,魔鬼都使用受害人作为他的器皿,邪灵附体与精神错乱有明显的区别。邪灵附体之人的解脱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得医治的人似乎不能回想起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逐出撒但》,Satan Cast Out,80,90,91页)。 耶稣和使徒赶鬼与当今盛行的赶鬼有天壤之别,当今很多人的赶鬼源于异教的作法。莱西写道:“异教的赶鬼只不过是撒但使人越来越深地处于他的权势之下的诡计。巫师里面更强大的鬼,当然能够赶出被鬼附体的人里面的鬼,但那个人并没有得医治。他并没有被从仇敌的权势之下救拔出来。被赶出去的鬼还可能回来”(103页)。 现在的牧师和普通信徒都不应当充当赶鬼者的脚色。轻率赶鬼会导致极大的危险。其中一个危险是有可能使人进入幻境,导致精神错乱。丹·范德卢格特写道:“作为堕落之人,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不自觉地害怕正视自己的罪。就连信主多年的成熟基督徒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还没有开始认识自己究竟堕落到何等程度。因此,如果提醒一个人,说他败坏的思想和行为是因为邪灵的影响,是很危险的。这样的提醒(能够)导致被搅扰的人被邪灵附体。”范德卢格特继续说,被邪灵迷惑的受害人于是“展现出虚假的被鬼附体的症状,不自觉地模仿真正被鬼附体的症状(包括声音的改变和明显的个性改变)”(“撒但在做什么?撒但在附体。” 莱西总结说,“在永久性的逐出邪灵之前,受害人必须先要有属灵的重新占领”(104页)。然后他继续阐述这种属灵的重新占领是藉着圣道和圣灵的工作产生的(路10:1及以下经文)。被基督的圣灵充满,传讲基督的圣言,比撒但的一切权势都更有能力(路4:36)。这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罗1:16)。耶稣用上帝的圣言迎击撒但;我们也必须这样做。 2.撒但与当今基督徒 撒但及其邪灵仍然与上帝的子民处于持续的冲突之中,试探他们,企图败坏和毁灭他们的生命、信心和见证(林前5:5;约壹5:16)。 真正的基督徒永远也不会否认撒但的存在。如果上帝对于信徒来说是真实的,那么撒但对于信徒来说也是真实的。《创世记》第3章15节中所预言的女人的后裔与蛇的后裔之间的争战,一直在每一个真信徒的灵魂中继续着。每个信徒都知道这个争战的存在。旧人与新人、肉体与心灵、世界与恩典之间存在怎样的争战啊!就像利百加腹中有双子在彼此相争,上帝的子民也经常感觉到两种不同的后裔在自己里面相争,努力要迸发出来,直到他们在绝望中大喊:“若是这样,我为什么活着呢?”(创25:22)。哦,我们与那由三个部分——撒但、世界和肉体——组成的敌人之间有怎样无法言说的争战啊!疑惑、问题、未解之迷、未实现之应许和撒但的攻击让我们受到了怎样的折磨啊!难怪我们的灵魂对我们来说常常是个谜。 在认识基督之前,我们不知道这些争战。只有在成为信徒之后,我们才晓得这个圣战的存在。上帝的子民深刻地了解到撒但每日都企图伤害他们。作为上帝的孩子,你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尤其容易受到伤害: (1)撒但把亵渎的思想放进你的大脑里,然后对你说,你如果有这样的思想,就不可能是上帝的孩子。 (2)撒但使你置疑上帝之应许的真实性,让你怀疑一直恩待你的上帝是否真的有怜悯。 (3)撒但企图使你相信,你在救恩上无份,因为你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有主,主没有一直陪伴你。 (4)撒但与你辩论说,上帝的孩子没有像你这样的:信心如此软弱、如此败坏、如此刚硬不祷告、如此愚蠢虚妄。 (5)撒但作为控告者来到你面前,使你绝望,或者作为光明天使来到你面前,使你狂傲自大。 (6)撒但把世界以美丽的样子呈现在你面前,企图诱惑你回到属世的习俗、友谊和虚荣中去。 (7)撒但压抑你,使你沉迷于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之中。 受伤的战士常常担心自己会在抵挡撒但的争战中失败。他们厌倦了争战,要退出战场,结果却发现自己沿着罪的斜坡滑向毁灭。有时,灵命上的贫困和软弱威胁要胜过他们。那试探者紧随其后,伤害他们的脚跟。受伤的战士像大卫一样呻吟,一边祈求,一边哭喊:“必有一日我死在扫罗手里”(撒上27:1)。上帝之手似乎隐藏起来,地狱的边缘却似乎显现出来。有声音在催促筋疲力尽的信徒放弃对上帝及其恩典的追求。别的声音却在谴责信徒,而且是公义的谴责。撒但是个说谎者,但可悲的是,他对信徒耳语的大部分谴责话都是真实的。良心谴责信徒。律法命令并咒诅信徒。上帝的公义没有得到满足。 受伤的信徒不能用受伤的脚跟走路。他们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能帮助自己,就只能跌倒。他们必须向自己而死。他们必须宣判自己的死刑,承认上帝永远抛弃他们是公义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担心撒但不仅赢得了这场遭遇战,而且也赢得了整个战争。 然而,福音中令人惊异的是,尽管信徒自我定罪,上帝却藉着女人的后裔——得胜的基督取得了胜利。正如《创世记》第3章15节告诉我们的:“女人的后裔(基督)要伤你的头。”(创3:15) 撒但对脚跟的伤害,对信徒而言确实很沉重,但不是致命的,因为上帝为了选民的益处,使撒但的一切努力都归于无效。通过舍己降服,就能够在基督里得胜。基督召集那些被撒但反复侵扰的人。祂用自己坚强的臂膀保护信徒,对他们说:“亲爱的羊,撒但也许会伤害你的脚跟,但我已经藉着我的受死和复活以及上帝的审判,为你而伤了撒但的头。” 首先,基督藉着祂赎罪之死伤了撒但的头。当撒但在髑髅地伤了基督的脚跟(祂的较低的部分,象征祂的人性)时,基督伤了撒但的头(创3:15)。撒但在髑髅地伤害的那个脚跟给了撒但致命的一击,因为基督在髑髅地为祂选民的罪付上了全部赎价。正如《希伯来书》第2章14节所说:“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参西2:13-15)。 约翰·菲利普斯在解释《创世记》第3章15节时说:“撒但在自己的死亡宣判中,终于发现自己以前聪明过度。撒但企图为上帝把他逐出天堂而向上帝复仇,但却为上帝开辟了永远解决不公之迷的道路。撒但企图复仇的星球将会成为决战的地方。人也将会成为致使撒但失败和毁灭的器皿,因为上帝将会降世为人来达到这一荣耀的目的。女人的后裔将会终结罪恶和撒但。突然之间,地球在宇宙中具有了可畏的重要性”(《探索创世记》,Exploring Genesis,61页]。 第二,基督在祂胜利的复活中伤了撒但的头。撒但不能使得胜者基督一直在坟墓中,因为上帝自己的儿子不会朽坏。基督从坟墓中复活了。复活的基督在世上向信徒显现四十天之久,然后掳掠了仇敌,在胜利中升上高天,到祂的父那里去了(诗68:18)。基督如今在天上,在父上帝的右边,阴间一切伤害人的权势都不能到达那里。被高举的基督手里拿着死亡、阴间和坟墓的钥匙。教会在基督里面是安全的,因为在祂里面有确定的胜利。 (选自《与撒旦争战》,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有个故事是关于一个象棋冠军的,他对一个欧洲艺术画廊中一幅两个棋手对弈的画非常着迷。一个棋手象征魔鬼,大笑着似乎在走最后一步棋;另一个年轻人在颤抖着咬自己的指甲。这幅画的题目是《将死》。画中所传递的信息很清楚:魔鬼将要永远俘获这位年轻人的灵魂。 象棋冠军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研究棋局之后发现,魔鬼将要走的那一步仍然留给了年轻人逃走的机会,他反过来可以走一步棋把魔鬼将死。“我希望你能听到我说话,”象棋冠军对年轻人喊道,“虽然魔鬼欺骗了你,但你却不会被将死。你还有一步棋可走,而且你可以把他将死。你的生命可以改变。走最后一步棋的是你,而不是魔鬼。” 1.撒但最终的结局 在基督里面,基督徒将对撒但采取最后一击。在基督驾云降临前不久,撒但将会被“释放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他将会向教会发起猛攻(启20:1-10)。信徒也许会担心自己会被这个大仇敌彻底击败,但基督那时将会作为胜利者降临,在末后的审判中给撒但的头致命的一击。基督将会抓住古蛇撒但,把他永远扔进地狱的无底坑中,基督自己把那里描述成“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远的火湖(太25:41)。 撒但和他的堕落天使惧怕末后的审判。甚至当耶稣还在世上时,恶鬼邪灵也在祂面前战兢,说:“我们与祢有什么相干?祢来灭我们吗?”(可1:24)。《路加福音》第8章31节告诉我们,恶鬼央求耶稣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也就是地狱的深渊里去。他们知道地狱的深渊是他们最终的归宿。《犹大书》第6节也告诉我们,基督为在天上叛逆的邪灵预备了永远的锁链。 马塞勒斯·凯克写道:“那些被魔鬼欺骗的人将会怎样欢迎撒但啊!咒诅、谩骂、辱骂、斥责、申斥将会怎样堆积在他头上啊!他将被咒诅之湖团团包围。他将永远被憎恨、被轻视、被弃绝”(《得胜的末世论》,An Eschatology of Victory),248页)。 2.信徒当有的安慰 知道在大审判那天,撒但及其后裔都将被永远驱逐出去,这对信徒是多大的安慰啊!撒但头上所受的伤将会是彻底的、终结性的。那控告信徒的永远不再能伤害和控告信徒了。他永远也不能再搅扰女人的后裔。知道我们在与一个受了致命伤的敌人争战,这是多么大的安慰啊! 在大审判那天,如今饱受磨难的教会将要成为得胜的教会。信徒们将会充充足足地经历到《出埃及记》第14章13至14节中的属灵本质:“不要惧怕,只管站住!看耶和华今天向你们所要施行的救恩,因为你们今天所看见的埃及人,必永远不再看见了。耶和华必为你们争战,你们只管静默,不要作声。” 在大审判那天,败坏的将要承受纯洁的(林前15:50)。所有的选民,从初信者到那些在恩典中大有长进的人,都将被带领进入永恒的以琳。美善将被圈进来,邪恶将被赶出去。冲突将会停息。撒但及其后裔将会被埋葬在上帝咒诅的深渊中。 3.劝勉 上帝所爱的孩子啊,要刚强壮胆。无论撒但怎样竭力搅扰,基督的后裔都不会灭亡。你的胜利者基督永远不会失败。撒但有其局限性。“魔鬼永远也不能把他的头抬得高过圣徒的脚跟,”威廉·格诺尔写道。撒但和他的恶鬼虽然大有能力,但却并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撒但不可能同时在所有的地方。他是一个堕落的天使,不是堕落的上帝;他很有能力,但却不是全能的。 基督是全能者,祂不会抛弃自己手中的工作。祂的事业是确定的。祂的再临已经临近。如果你不认识基督,要当心,当撒但被扔到永远的火湖中去时,不信基督的人将会与他一起灭亡。如果你去了地狱,你就永远失去了仁慈的上帝,永远跟谴责人的撒但在一起。在地狱中,你无法躲避撒但的伤害、不死之虫那令人难以忍受的噬咬和那恶者的诡计。正如《希伯来书》第2章3节告诉我们的:“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 我们要记得,如果路德说魔鬼是上帝的魔鬼这话是对的,那么地狱也是上帝的地狱。掌管阴间钥匙的,是耶稣基督,而不是撒但。落在永生的万王之王手中,却没有预备好去见祂,是非常可怕的。要逃离地狱,永保平安,我们必须是属于基督的后裔。 你是撒但的后裔还是基督的后裔?没有其他种类的后裔。你或者属于基督,或者属于撒但。 你要赶快回答这个问题。你仍然生活在恩典时代,救恩时代。上帝仍然把女人的后裔基督摆在你面前;是的,基督仍然把自己献给你。祷告祈求上帝赐给你恩典,使你接受上帝恩慈的邀请,在圣洁的降服中跪拜在上帝的圣言之下,在基督耶稣的恩典和知识中长进。 如果你在生活中感觉到撒但的权势,请允许我用两条建议来结束本章: (1)逃往代求者耶稣基督那里去。祂是全能的辩护者,完美的安慰者,祂应许在你的一切需要上帮助你。祂是你惟一的盼望,惟一的堡垒。在基督里面,撒但已经被击败。像撒但定你的罪那样定自己的罪,但是然后带着你的一切不配来到天父面前的辩护者那里。 (2)用上帝的圣言和应许抵挡撒但。不要与撒但谈条件或向撒但的诱惑让步。司布真写道:“在两个恶之间,一个也不要选。要学会说‘不。’这对你来说,比会读拉丁文更有用。”要站立得稳。要用上帝的军装保护自己。向上帝展示祂自己圣言中的话,以此来抵挡撒但。要记得撒但在锁链的捆绑之中,而你属于比撒但更有能力的基督。 要谨守,要警醒,盼望最后的结果。不要过于自信,也不要胆怯,而是小心警惕蛇的后裔。要记得撒但是因骄傲而堕落的,他的目标一直是在我们里面复制他的罪,为此他诱惑我们去在生活中不倚赖上帝,仿佛我们自己是上帝一样。我们要留心,以免跌倒。让我们在上帝面前信心坚定,保持谦卑。让我们提醒自己:生命短暂,试探也会转瞬即逝。我们很快就会消逝,并且认识到《罗马书》第16章20节中的真理:“赐平安的上帝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罗伯特·霍尔单在解释这节经文时说:“在与撒但的争战中,可以获得两个胜利。 第一,他的头将被耶稣基督践踏在脚下; 第二,他身体的其余部分将被信徒践踏在脚下。” 愿藉着我们荣耀的三一上帝的力量,这些重要真理帮助你在与撒但争战时坚持到底。 (选自《与撒旦争战》,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