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2. 亚哈随鲁王在书珊城的宫登基。 3. 在位第三年,为他一切首领臣仆设摆筵席,有波斯和玛代的权贵,就是各省的贵胄与首领,在他面前。 4. 他把他荣耀之国的丰富,和他美好威严的尊贵,给他们看了许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5. 这日子满了,又为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园的院子里设摆筵席七日。 6. 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黄,黑玉石铺的石地上。 7. 用金器皿赐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显王的厚意。 8. 喝酒有例,不准勉强人,因王吩咐宫里的一切臣宰,让人各随己意。 9. 王后瓦实提在亚哈随鲁王的宫内,也为妇女设摆筵席。 10. 第七日,亚哈随鲁王饮酒,心中快乐,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个太监,米户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亚拔他,西达,甲迦, 11. 请王后瓦实提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 12. 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13. 那时,在王左右常见王面,国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玛代的七个大臣,就是甲示拿,示达,押玛他,他施斯,米力,玛西拿,米母干,都是达时务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规,办事必先询问知例明法的人。王问他们说, 14. 15. 王后瓦实提不遵太监所传的王命,照例应当怎样办理呢? 16. 米母干在王和众首领面前回答说,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 17. 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 18. 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 19. 王若以为美,就降旨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将她王后的位分赐给比她还好的人。 20. 所降的旨意传遍通国(国度本来广大),所有的妇人,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 21. 王和众首领都以米母干的话为美,王就照这话去行, 22. 发诏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说本地的方言。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以斯帖记》是一部优美的书卷,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对于我们当代的读者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虽然被故事吸引,但却感到缺少了来自于神亲口的话,让我们这些习惯于领受明确教训的人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正如一位圣经学者所指出的:“在犹太人的圈子里,《以斯帖记》一直都是最受欢迎的,每年普珥时节,家家户户诵读它,已成了世世代代的传统。反之,基督徒对这本书,却有种不知如何处置的情况.....”——《丁道尔圣经注释》。的确,在纯粹以人物、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故事中查询神的影子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个难度就好像我们要想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辨识神的作为一样。可是,我们相信神的作为就在我们身边,祂离我们不远。当我们学习在《以斯帖记》中体会神的作为和引导时,我们对自己身边神的同在也就不再陌生,而是逐渐敏锐起来了。 《以斯帖记》是围绕着波斯帝国的王宫而展开的。这与《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形成了很好的互补。三卷书都处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是以色列人在波斯帝国统治下的回归。《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侧重在回归之民在犹大地的情景,而《以斯帖记》则记录了发生在波斯帝国王宫内的事情。虽然分处两个不同的地理位置,但都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展现的是以色列人的遭遇,以及神对他们的看护。 第1章,作者以近乎夸张的笔法将当时王宫里的宴乐和奢华刻画得淋漓尽致。可同时,在这表面的繁华和排场底下,却隐藏着混乱和无序。亚哈随鲁王一方面定下喝酒的例,不准勉强人,让人各随己意,似乎体现出他有宽容大量的性情。可是另一方面,当王后没有遵命前来的时候,亚哈随鲁又心怀怨恨。表面上很大度、随和,可是实际上心里又有些事情放不开。同时,我们对整个事件的解读也是各随己意,莫衷一是。从男权至上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会非常赞同米母干的进言,认为要严厉处置胆敢犯上的王后,树立起男人的绝对权威。我们甚至还可能会认为这是对“妻子顺服丈夫”的很好诠释呢,可是一想到这些外邦人的言论可以来佐证圣经的教导,我们又会觉得哪里有问题。然而,从女权主义来看,我们又会强烈反对米母干和波斯王的做法,认为他们简直就是将妇女当做手中的玩物,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总之,故事的开场白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混乱的局面,不单波斯王性格的前后不一,不可捉摸,而且我们对事件的认识也左右不是,似乎有些是对的,但好像又是错的;似乎有些是符合圣经的,但又好像怪怪的。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圣经里面的一句话:“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创1:1)这的确是一个说不清楚、迷迷蒙蒙、混混沌沌的状态。 经文的第一句话给了这样的混沌一个明确的历史背景:“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1:1)这是一个有着明确的时间、明确的地点、风光无上、成就卓然的时代,但却是异国的统治,是一个没有神的世界。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有,井然有序,但实际上却混沌、无序,人心迥异。世上无新事。我们今天也是如此。看似辉煌,科技发达、生活富裕,可是谁能否认这个世界也是处在混沌、无序的状态呢?虽然我们都是看起来很开明,各随己意,但实际上又是很狭隘,只随己意。看起来大家各有各的道理,但实际上上却是似是而非,真假难辨。混沌的时代一直都有,可是神却在当中成就祂的工作。虽然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可是神的灵却运行在水面上,神的工作随即展开。当我们随着《以斯帖记》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神的工作是如何在这混沌的局面中慢慢显露出来,在无序中建立祂的次序,在混沌中建立祂的荣耀,在黑暗中带出祂的子民。 默想经文:“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1:1) 主啊,求你让我看清自己所处的时代,也求你将你的作为如画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在混沌中看到你的荣耀。 一点操练:细细体会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在的国家,我们所在的公司,我们所在的教会,我们所在的家庭,我们会不得不发现,似乎都同样处在一种类似混沌、说也说不清楚的状态;各样事情、理念、角度、对错、时机、成功与失败,都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理不清、剪还乱。这是这个社会的事实。可是我们也要慢慢留意,神的作为也同样在空虚混沌中展开,建立祂的次序,成就祂的善工。我们拭目以待。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的忿怒止息,就想念瓦实提和她所行的,并怎样降旨办她。 2. 于是王的侍臣对王说,不如为王寻找美貌的处女。 3. 王可以派官在国中的各省,招聚美貌的处女到书珊城(或作宫)的女院,交给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给她们当用的香品。 4. 王所喜爱的女子可以立为王后,代替瓦实提。王以这事为美,就如此行。 5. 书珊城有一个犹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 6. 从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将犹大王耶哥尼雅(又名约雅斤)和百姓从耶路撒冷掳去,末底改也在其内。 7. 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后名以斯帖),因为她没有父母。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为自己的女儿。 8. 王的谕旨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交付希该。 9. 希该喜悦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当得的分,又派所当得的七个宫女服事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 10. 以斯帖未曾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末底改嘱咐她不可叫人知道。 11. 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边行走,要知道以斯帖平安不平安,并后事如何。 12. 众女子照例先洁净身体十二个月。六个月用没药油,六个月用香料和洁身之物。满了日期,然后挨次进去见亚哈随鲁王。 13. 女子进去见王是这样。从女院到王宫的时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给她。 14. 晚上进去,次日回到女子第二院,交给掌管妃嫔的太监沙甲。除非王喜爱她,再提名召她,就不再进去见王。 15. 末底改叔叔亚比孩的女儿,就是末底改收为自己女儿的以斯帖,按次序当进去见王的时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所派定给她的,她别无所求。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悦她。 16. 亚哈随鲁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别月,以斯帖被引入宫见王。 17. 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 18. 王因以斯帖的缘故给众首领和臣仆设摆大筵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税,并照王的厚意大颁赏赐。 19. 第二次招聚处女的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 20. 以斯帖照着末底改所嘱咐的,还没有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抚养她的时候一样。 21. 当那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恼恨亚哈随鲁王,想要下手害他。 22. 末底改知道了,就告诉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的名,报告于王。 23. 究察这事,果然是实,就把二人挂在木头上,将这事在王面前写于历史上。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以斯帖记》第2章讲的是故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相继登场,经过一番周折而进入各自的角色。这两位重要人物,一个是末底改,另一个是以斯帖。这两位人物的登场和逐步到位为以后的故事发展留下了伏笔,可是整个过程看起来更多的像是世间的寻常事件,自然发展而来。一开始是亚哈随鲁王的忿怒止息之后想念王后瓦实提。按理来说,故事正常的发展应该是如何将瓦实提归回原位。可是王却听从了使臣的话,开始另外寻找女子来取代瓦实提。这样一个突发的改变,反倒给了末底改和以斯帖机会。在挑选王后的过程中,容貌俊美,人见人爱的以斯帖被亚哈随鲁王看上,成为王后。以斯帖淳朴大方,也没有贪图财富。但这样一位朴实的女子居然被奢华宴乐的亚哈随鲁王看上,这多少也有点出乎人的意料之外。故事再接下去发展,以斯帖成为了王后,而末底改似乎也成为波斯王的一位臣仆,有机会坐在朝门。这个时候,也因着他在朝门,可以“刚好”听见一起谋害亚哈随鲁王的阴谋。他告诉了以斯帖,以斯帖也奉末底改的名报告于王,不但粉碎了这起阴谋,救了王一命,末底改的名字也因此写进了历史书。这样,随着故事的看似正常,但又曲折的发展,两位核心人物逐渐浮出水面,占据了各自的有利地形,伺机待发,为以后的发展做好了充足的预备。 我们可能会问很多问题。例如末底改和以斯帖,他们如果真的很爱神的话,怎么会愿意出嫁给外邦人的君王做太太呢?这难道不是违反了神的律法吗?末底改如果真的信靠神的话,他怎能隐瞒以斯帖的真实身份欺骗人呢?末底改如果真是爱国的犹太人,他怎么可以去救一个统治犹太民族的外邦国王呢?末底改和以斯帖的作为,难道不是所谓的“犹奸”,卖国求荣吗?虽然从后面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末底改和以斯帖都是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可是我们依然会觉得他们不应该嫁入外邦人的王宫,不应该撒谎,不应该搭救外邦人的君王。然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在百姓的平常生活当中慢慢地形成并建立了一些关键要素,两位核心人物因着各样的机遇而逐步进入各自的岗位,为要出演日后更大的角色。 历史从来都不是理想化的场景,以完美的人物来担任,以完美的方式来演绎。历史人物都有不完全的地方,可是并不是只有完全的人才可以被神使用,任何人都可以被神使用。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去追求完全,乃是说我们也要留意在我们这不完全的人身上神的工作如何展开,神是如何一步步带领我们走到今天,为了明天而预备。我们都是不完全的人,可是神也一直在我们的生命中做工,不但要让我们逐渐成为完全,也要在祂的宏伟救赎蓝图中使用我们。我们都在历史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完成各自的使命。 默想经文:“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斯2:17) 主啊,知道你做事有定时,知道你要藉着万事相互效力来成就你的工作。主啊,求你指教我今天的位份,让我知道明天该做的事。 一点操练:明白我们今天的光景,会让我们更好地预备未来。看着末底改和以斯帖这两位原本平常的人物逐渐浮出水面,在经意、不经意之间已经来到了他们各自的位置上,为着将来继续被神使用而蓄势待发;我们也可以留意一下我们自己今天的光景,过去所走过的路,看看神是如何逐渐从纷杂的过去中把我们安放在今天的位子上。向神祷告,询问神这样将我们慢慢浮出水面,显露于今天,意欲如何呢?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抬举,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使他高升,叫他的爵位超过与他同事的一切臣宰。 2. 在朝门的一切臣仆都跪拜哈曼,因为王如此吩咐。惟独末底改不跪不拜。 3. 在朝门的臣仆问末底改说,你为何违背王的命令呢? 4. 他们天天劝他,他还是不听,他们就告诉哈曼,要看末底改的事站得住站不住,因他已经告诉他们自己是犹大人。 5. 哈曼见末底改不跪不拜,他就怒气填胸。 6. 他们已将末底改的本族告诉哈曼。他以为下手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就要灭绝亚哈随鲁王通国所有的犹大人,就是末底改的本族。 7. 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人在哈曼面前,按日日月月掣普珥,就是掣签,要定何月何日为吉,择定了十二月,就是亚达月。 8. 哈曼对亚哈随鲁王说,有一种民,散居在王国各省的民中,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们与王无益。 9. 王若以为美,请下旨意灭绝他们。我就捐一万他连得银子交给掌管国帑的人,纳入王的府库。 10. 于是王从自己手上摘下戒指,给犹大人的仇敌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 11. 王对哈曼说,这银子仍赐给你,这民也交给你,你可以随意待他们。 12. 正月十三日,就召了王的书记来,照着哈曼一切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旨意,传与总督和各省的省长,并各族的首领。又用王的戒指盖印。 13. 交给驿卒传到王的各省,吩咐将犹大人,无论老少妇女孩子,在一日之间,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杀戮灭绝,并夺他们的财为掠物。 14. 抄录这旨意,颁行各省,宣告各族,使他们预备等候那日。 15. 驿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传遍书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饮酒,书珊城的民却都慌乱。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张力的出现。虽然身为犹大人的末底改救驾有功,名字被写入历史书中,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是与此同时,犹大人的仇敌也得到同一位王的重用,担任重要岗位,同样地也为日后的发展留下伏笔。两个人物都已经浮出水面,近距离的碰撞在所难免。末底改出于犹大人的民族大义,对哈曼不跪不拜,不但为他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同时也将全体犹大人陷入灭族的危险。 我们可能会怪责末底改的鲁莽。他之前还可以小心翼翼地隐藏以斯帖的犹大人身份,可是为什么这个时候对自己的身份却沉不住气了呢?当然,我们也可能会很欣赏末底改的民族气节,勇气可嘉,只可惜连累了整个民族。我们从这个过程学到的可能是做事要小心、灵巧、顾全大局,等等。可是经文的重点并不是要我们以后做事处处谨小慎微,乃是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事,身后始终有神的掌管和引导。 虽然仇敌和危机都慢慢浮出了水面,但同时神的作为也开始浮现。当哈曼掣普洱掣出了第十二月,而当时仅仅才是正月;这也就是说,哈曼的计谋要等到差不多一年才可以正式生效。谁能否认这当中有神的介入,将整个事情往后推延呢?神并非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想出对策,神乃是做事有定时,神也给出这一段时间来让祂的子民在当中经受试炼,学习成长。我们都希望看到神从一开始就制止危机的发生。当然神很多时候的确是这样做的,神在暗中已经保护了我们不知道多少次,以至于我们今天仍然存活于世。但同时神也会允许一些事情的发生,然后再来解决,以显明祂的能力和荣耀。试想,如果神制止所有的危机产生,让我们一直都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中度过,我们还会留意到神的大能吗?正所谓,神的能力是在我们的软弱中显得完全。 我们今天也会遭遇很多类似的事情。我们会看到神逐步将我们安放在一定的位置,让我们逐步浮出水面。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怎么那些抵挡的人也一步步就位,也同样浮出水面,与自己形成张力。有时候真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既然神这么爱我,可是为什么还让敌对势力也同样壮大呢?既然神赐给我工作,为什么又让我遇到这样的同事呢?既然神赐给我服事的机会,为什么又让我遇到如此的同工呢?然而,这是神的旨意,有神的计划,更有神的参与。我们往往也会发现,即便是在最危难的时候,神也会给我们留下一段时间,看看我们是否全心信靠祂,看看我们的回应是否蒙祂的喜悦。最终,一切都在神的手中,祂必拯救我们脱离险境,让世人都看到祂的作为,归荣耀与祂。 默想经文:“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抬举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使他高升,叫他的爵位超过与他同事的一切臣宰。”(3:1) 主啊,为什么你既抬举你的仆人,又允许仇敌狂傲呢?主啊,我知道,即便如此,你仍然掌权。主啊,看到仇敌浮出水面,感受到危机浮出水面,主啊,我也有信心,你的工作也会慢慢浮出水面的。 一点操练: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总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危机。我们凭着信心相信,危机出现的时候,神的工作也随之展开了。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城中行走,痛哭哀号。 2. 到了朝门前停住脚步,因为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 3. 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处,犹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4. 王后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来把这事告诉以斯帖,她甚是忧愁,就送衣服给末底改穿,要他脱下麻衣,他却不受。 5. 以斯帖就把王所派伺候她的一个太监,名叫哈他革召来,吩咐他去见末底改,要知道这是什么事,是什么缘故。 6. 于是哈他革出到朝门前的宽阔处见末底改。 7. 末底改将自己所遇的事,并哈曼为灭绝犹大人,应许捐入王库的银数都告诉了他。 8. 又将所抄写传遍书珊城,要灭绝犹大人的旨意交给哈他革,要给以斯帖看,又要给她说明,并嘱咐她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 9. 哈他革回来,将末底改的话告诉以斯帖。 10. 以斯帖就吩咐哈他革去见末底改,说, 11. 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 12. 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告诉末底改。 13. 末底改托人回覆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 14. 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15.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 16. 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 17. 于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以斯帖记》第4章讲到犹大人大难临头。末底改要求以斯帖去向王说话。然而,这个时候的以斯帖已有三十天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她已经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游说王了;如果勉强去见王,只怕连她自己的性命都不保了。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4:13-14)末底改的话似乎很矛盾。既然以斯帖闭口不言犹大人也可以从别处得拯救,那么为什么还要以斯帖去做事呢?实际上,末底改是将以斯帖与整个犹大民族联系在一起。当整个犹大民族都要被灭绝的时候,以斯帖难道还在思想着如何不冒犯王而保住自己的性命吗?即便以斯帖真的因此而侥幸存活,可是她这样的做法却是将自己与犹大人隔绝了。虽然无论以斯帖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犹大人蒙拯救的结局,可是以斯帖做什么却可以影响到她是否可以和犹大人一同得救。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留意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经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神”、“祷告”的字眼,虽然当我们看到犹大人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的时候,会很自然地以为他们当中少不了在向神祷告。然而事实是,作者似乎是在刻意避免这样的字眼。末底改要求以斯帖去“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并没有提到向神的祷告。而以斯帖在要求众人为她禁食的时候,也没有提到祷告,就连顺带提一下都没有。为什么在别的书卷中随处可见的字眼,在这里却被小心翼翼地回避,生怕用了哪怕一次呢? 这可能是当时生活在波斯帝国统治下的犹大人的真实写照。《以斯帖记》更多的像是在介绍一群持守着民族大义的犹大人在异族统治之下的顽强生活。他们一方面严格谨守自己的犹大人身份,在淫威之下不卑不亢;同时也在危机中大家拧成一股绳,彼此鼓励和扶持,共同度过难关。这是犹大人的民族特性。 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即便经文中没有出现向神祷告的字眼,但神的呵护和保守依然在其中。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向神祷告,乃是说神对祂子民的看顾自始至终都在那里;即便我们没有祷告,神的保守依然临到,因为神的爱不离不弃。我们虽然常常经历祷告蒙神应允的事实,为着祷告蒙神垂听、产生果效而感恩,可是也不要因此就以为只有我们祷告了的事神才会去作。事实上,如果神的保守和看顾只是在我们祷告之后才被激活的话,那会为我们的祷告带来多大的压力啊?生怕我们的祷告漏掉了点什么,就得不到神的帮助了。相反,当我们知道神的爱不离不弃的时候,我们的祷告就是全然的释放。这个祷告的释放,不是释放自己不用再去祷告这么麻烦了,乃是说我们在祷告中可以释然、安躺在神的怀抱中,不再焦虑,不再担忧,取而代之的乃是平安和喜乐。我们的祷告就是与神的亲密相交,而不是充斥着开条子、打报告、下任务。 默想经文:“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4:14) 主啊,感谢你,让我得到释放,让我知道自己可以蒙拯救,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乃是因为你愿意来帮助我们。主啊,感谢你,让我知道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是换来你的帮助,乃是与你的子民同伍,与你的子民一同蒙拯救。 一点操练:《圣经》不是向我们启示一位可以被我们操纵、指挥,没有了我们的祷告,祂就不知道该做什么的神,而是告诉我们一位无论我们如何,祂都爱我们,乐于拯救我们的神。学习去为那些我们没有向神求,没有放在自己的祷告单子里,但却依然得到神的眷顾而感谢神。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第三日,以斯帖穿上朝服,进王宫的内院,对殿站立。王在殿里坐在宝座上,对着殿门。 2. 王见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内,就施恩于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便向前摸杖头。 3. 王对她说,王后以斯帖阿,你要什么。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 4. 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就请王带着哈曼,今日赴我所预备的筵席。 5. 王说,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话去行。于是王带着哈曼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6. 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7. 以斯帖回答说,我有所要,我有所求。 8. 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所要预备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 9. 那日哈曼心中快乐,欢欢喜喜地出来。但见末底改在朝门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就满心恼怒末底改。 10. 哈曼暂且忍耐回家,叫人请他朋友和他妻子细利斯来。 11. 哈曼将他富厚的荣耀,众多的儿女,和王抬举他使他超乎首领臣仆之上,都述说给他们听。 12. 哈曼又说,王后以斯帖预备筵席,除了我之外不许别人随王赴席。明日王后又请我随王赴席。 13. 只是我见犹大人末底改坐在朝门,虽有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 14. 他的妻细利斯和他一切的朋友对他说,不如立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明早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然后你可以欢欢喜喜地随王赴席。哈曼以这话为美,就叫人做了木架。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以斯帖记》第5章讲的是在犹大人为她禁食三天三夜之后,以斯帖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去见亚哈随鲁王。王不但伸出手中的金杖接纳了她,而且还许诺无论以斯帖要什么,就算是国的一半都会赐给她。以斯帖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以斯帖的心里一直盘算着如何为犹大人说话,并没有因为王的话而分心。 故事中有很多细节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以斯帖是个有主意的人。她知道在大庭广众之下为犹大人说情并不合适。于是她请王和哈曼来赴她私人的筵席。在第一次筵席中,以斯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告诉王,如果王施恩于她,她就会在第二次的筵席中将自己所要的告诉王。我们可能很替以斯帖着急,既然难得见王一次,为什么不抓住这第一次的机会呢?不过以斯帖也可能有她的考虑,如此重大的事情实在不敢贸然开口,她需要在第一次的筵席中观察王的反应,为第二次开口做预备。同时,我们可能也很难理解以斯帖把哈曼也一起叫上赴宴的动机何在。以斯帖知道哈曼就是陷害犹大人的仇敌,而且也是王的重臣。照理,以斯帖应该私下和王谈论这事才对,这叫上哈曼在筵席中,怎么方便开口呢?难道以斯帖是想在筵席中当着王的面向哈曼求和?另外,当以斯帖已经逐渐和王和哈曼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眼看着随着第二次的筵席开张,她为犹大人的说情就会大功告成的时候,末底改偏偏又冒了出来。他还是老样子,坐在朝门,见到哈曼而纹丝不动,不跪不拜。末底改的做法非但让哈曼极为恼怒,也可能让我们大为光火。末底改这不是帮倒忙吗?他这个时候就不能暂时躲避一下,或是对哈曼好一点吗?这下子把哈曼弄得怒火中烧,以斯帖在宫中的努力岂不也白费了?当然,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张力存在,使得整个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如果我们想要在其中尝试发现一些成功的做法和要避免的错误的话,还可以想到很多。可是问题在于,这些并不是经文要向读者传递的信息。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因着以斯帖或末底改做对了那些步骤,采用了那些策略才挽回了犹大人的命运。事实上,重点乃在于神的伸手相助,而不在于人因着做对什么才产生什么后果的因果律。 尽管如此,以斯帖和末底改还是有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不是他们使用的策略,而是他们有一颗纯正的心。以斯帖没有为王丰厚的许诺而迷失自己的使命,她宁愿放弃这近在咫尺的荣华,继续为犹大人请命。而末底改也同样,没有被哈曼的淫威吓倒,依然铮铮铁骨,不卑不亢。以斯帖和末底改在机遇与危机面前,不忘初心,继续与仇敌周旋。他们所等来的,不是与仇敌握手言欢,苟且偷生,乃是神所带来的一场痛快淋漓的大胜。试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境遇如何呢?我们常常采取很多的计划、谋略、妥协、退让.....可是人所采用的,达成的是人的目的;当我们信靠神,不忘初心,坚韧等待的话,神所带来的则是祂荣耀的彰显。 默想经文:“但见末底改在朝门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5:9) 主啊,你是我的高台和盾牌,我的心单单仰望你。愿我的身也不动,在你的仇敌面前纹丝不动。 一点操练:思想我们的心,我们的身是如何动的?我们是向仇敌动摇,向神动摇吗?还是说我们的心坚定,对神的心坚定不动摇,在困难面前心也是坚定不动摇。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那夜王睡不着觉,就吩咐人取历史来,念给他听。 2. 正遇见书上写着说,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将这事告诉王后。 3. 王说,末底改行了这事,赐他什么尊荣爵位没有。伺候王的臣仆回答说,没有赐他什么。 4. 王说,谁在院子里。(那时哈曼正进王宫的外院,要求王将末底改挂在他所预备的木架上) 5. 臣仆说,哈曼站在院内。王说,叫他进来。 6. 哈曼就进去。王问他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哈曼心里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不是我是谁呢? 7. 哈曼就回答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 8. 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 9. 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10. 王对哈曼说,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 11. 于是哈曼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12. 末底改仍回到朝门,哈曼却忧忧闷闷地蒙着头,急忙回家去了。 13. 将所遇的一切事,详细说给他的妻细利斯,和他的众朋友听。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细利斯对他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 14. 他们还与哈曼说话的时候,王的太监来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以斯帖记》第6章讲的是末底改与哈曼角色的戏剧性变化。末底改一夜间从仅仅是坐在朝门的人成为王所喜悦的人,得到极大的尊荣和地位;虽然事后他依然回到朝门,可是他的地位已经牢不可破。而哈曼则是霎时间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突然让位于末底改;虽然事后他依然可以参加以斯帖的筵席,可是他的地位已经开始坍塌。随着末底改和哈曼地位的此消彼长,犹大人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整个转变的过程来自于一些巧合。第一个巧合是王在这关键的一夜不知何故竟然睡不着觉。第二个巧合是王没有通过其它方法来对付失眠,而是吩咐人将波斯国的历史书读给他听。其实,这两个巧合都还只是铺垫,第三个巧合才是决定性的。在当时为止波斯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事件中,给王读到的刚巧就是末底改救王一命的地方。王猛然清醒,要重赏末底改。这个时候刚好哈曼出现。此时正值危机的最紧要关头。哈曼已经为末底改预备了木架,只等着第二天清早来向王求得一个谕旨,便可以将末底改处死,而按着哈曼在王面前说一不二的关系,要得到这份谕旨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如果末底改被杀,以斯帖想必也独力难支,犹大人的命运可就真的岌岌可危了。然而,这些巧合的发生扭转了危机,让整个局势向着对犹大人有利的方向发展,就连哈曼的妻子和谋士也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所有这些看似巧合,但必定是来自于神的带领。我们知道,君王的心如同陇沟的水,在神的手中任意流转(箴21:1)。很有意思的是,神在这里并不是用异梦或者神迹来扭转局势,而是通过一些看起来更生活化的巧合事件来达成祂的心意。睡不着觉是人之常情,通过读历史书来催眠或打发时间是人之常情,知恩图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这些人之常情在危机发生的前一夜一起来临,却就不寻常了。 在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值得我们留意,就是末底改救王一命的故事被写进了历史书中。如果没有这段写进历史中的经历,恐怕这些巧合也不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末底改过去所做的一件事如今带来了果效,不但救了他自己的命,也将整个犹大民族解救于危难之中。虽然我们相信这并不是神要帮助犹大人的唯一救法,即便没有末底改的这些事,神依然会从别处为犹大人带来拯救。可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习对我们有益处的地方。末底改因着他的一次行动被写进历史书而带来了日后的转机。他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得着什么奖赏,可是却在日后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思考的就是,我们有做过什么是可以写进历史书的吗?可能是人类的历史书,但更重要的是神的历史书。我们可能不经意间做了这些,当时并没有得到什么特别的赞誉,可是却真真实实地在神的历史中留了下来,日后也必定会被神记念和使用。 默想经文:“那夜王睡不着觉,就吩咐人取历史来,念给他听。正遇见书上写着说.....”(6:1-2) 主啊,甚愿我在历史中也留下一些美好的见证,当世人偶尔想起的时候,不但让他们的生命得改变,也使你的名得荣耀。 一点操练:不要轻看我们手中所做的每一件事,这些事情虽小,虽然不会为我们带来即时的奖赏(真正的奖赏在天上),可是世人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天,神会用这些去唤醒世人的灵魂。想想我们给别人的一点帮助,给别人的一点安慰,这些可能转眼即逝,可是却在历史中留下了印记,不但成为我们个人的见证,更成为整个基督徒的见证,让世人不但是对我们刮目相看,更是对神的子民刮目相看,将荣耀归给在天上的父神。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王带着哈曼来赴王后以斯帖的筵席。 2. 这第二次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王后以斯帖阿,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3. 王后以斯帖回答说,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 4. 因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要剪除杀戮灭绝我们。我们若被卖为奴为婢,我也闭口不言。但王的损失,敌人万不能补足。 5. 亚哈随鲁王问王后以斯帖说,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谁。这人在哪里呢? 6. 以斯帖说,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就甚惊惶。 7. 王便大怒,起来离开酒席往御园去了。哈曼见王定意要加罪与他,就起来,求王后以斯帖救命。 8. 王从御园回到酒席之处,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王说,他竟敢在宫内,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吗?这话一出王口,人就蒙了哈曼的脸。 9. 伺候王的一个太监名叫哈波拿,说,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做了五丈高的木架,现今立在哈曼家里。王说,把哈曼挂在其上。 10. 于是人将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王的忿怒这才止息。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以斯帖记》第7章讲的是不但在朝门口的末底改完胜哈曼,在宫中的以斯帖也捷报频传。在以斯帖为王和哈曼所设的筵席中,王依然爱恋王后以斯帖,应允会满足她的所求所想。在王所开出的荣华富贵面前,以斯帖心里很清楚她的使命是什么;她可以身为王后,可以擅闯王宫而不被处死,可以两次宴请王,所有这些都不是为了建立她个人的地位和资财,乃是为着整个犹大人的性命而求。 在筵席上,以斯帖想到的也不是用恭维的话来讨哈曼的欢心。相反,以斯帖直接指出哈曼是“恶人”,与犹大人的仇敌势不两立。以斯帖大可通过向哈曼讲和的方式当着王来为犹大人求情,这样成功的胜算或许更大一些。可是以斯帖这种与仇敌毫不妥协的做法,虽然冒着一定的失败风险,但却带来了犹大人的完全胜利。我们也可以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见证,是与世俗糅合,还是与世俗分离呢?与世俗糅合,两下都平安,但却是虚假的、远离神的平安。与世俗分离,虽然会有痛苦和对峙,但却是在神里面有平安,因为耶稣已经胜了世界。 整个过程可以说是敌我双方对决的最高峰,所有以前所做的预备功夫都在这个时候发挥出各自的功用,隐藏的全都显露出来了。以斯帖的身份以前是隐藏的,藏身王宫,但如今显露出来,为了犹大人舍身相求。哈曼的诡计以前是隐藏的,似乎是为王除害,但如今显露出来,是为了私心而出卖犹大人。哈曼为末底改预备的木架以前是隐藏的,放在家中,但如今也显露出来,只不过钉在上面的不是末底改,而是他自己。虽然隐藏的方式不同,有些是嘴上不说,有些是嘴上虽然说了,可是心里却是另一回事;虽然隐藏的地点不同,有些是藏在心里,有些是藏在家里。但是无论如何,隐藏的最终都要显露出来,不但是显露在众人面前,更是显露在神的审判台前,正如耶稣所说的:“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路12:2) 以斯帖以前隐藏的如今显露出来,显明的是她为着本族犹大人命运的强烈负担以及对生命的诉求;哈曼以前隐藏的如今显露出来,显明的是他卑劣、诡诈、恶毒的心。那么,我们要反省的是,我们所隐藏的又是什么呢?我们隐藏的可能是基督徒的身份,其实,神并没有让我们隐藏,因为我们是世上的光,世上的盐。尽管我们可能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躲在社会中,藏在单位里,可是有一天当神要我们在这个邪恶的世界显明出来,发光作盐的时候,我们愿意挺身而出吗?我们隐藏的可能是我们心里的动机,可能是心里的愁苦、嫉恨、争竞。其实,神并不喜悦我们这样的心思意念,即便神不会让我们的这些见不得人的暴露在众人面前,神也会让这些暴露在圣灵的光照之下,让我们自己责备自己,为的是让我们知罪、悔改,不至于将来显露在神的审判台前无地自容。隐藏的都必显露出来,这是万务的必然结局,但愿最终在神面前显露出来的是我们的善行,而不是恶行。 默想经文:“我所愿的,是求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7:3) 主啊,愿我不再隐藏,为了你名的缘故,显露在世人面前,成为你荣耀的见证。 一点操练:愿我们的心可以显露在神面前,完全无可指责;愿我们的生命可以显露在世人面前,做光做盐。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当日,亚哈随鲁王把犹大人仇敌哈曼的家产,赐给王后以斯帖。末底改也来到王面前,因为以斯帖已经告诉王,末底改是她的亲属。 2. 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从哈曼追回的,给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 3. 以斯帖又俯伏在王脚前,流泪哀告,求他除掉亚甲族哈曼害犹大人的恶谋。 4. 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来,站在王前。 5. 说,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设谋传旨,要杀灭在王各省的犹大人。现今王若愿意,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若喜悦我,请王另下旨意,废除哈曼所传的那旨意。 6. 我何忍见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见我同宗的人被灭呢? 7. 亚哈随鲁王对王后以斯帖,和犹大人末底改说,因哈曼要下手害犹大人,我已将他的家产赐给以斯帖,人也将哈曼挂在木架上。 8. 现在你们可以随意,奉王的名写谕旨给犹大人,用王的戒指盖印。因为奉王名所写,用王戒指盖印的谕旨,人都不能废除。 9. 三月,就是西弯月二十三日,将王的书记召来。按着末底改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并犹大人的文字方言写谕旨。传给那从印度直到古实一百二十七省的犹大人和总督省长首领。 10. 末底改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谕旨,用王的戒指盖印,交给骑御马圈快马的驿卒,传到各处。 11. 谕旨中,王准各省各城的犹大人在一日之间,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聚集保护性命,剪除杀戮灭绝那要攻击犹大人的一切仇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夺取他们的财为掠物。 12. 13. 抄录这谕旨,颁行各省,宣告各族,使犹大人预备等候那日,在仇敌身上报仇。 14. 于是骑快马的驿卒被王命催促,急忙起行。谕旨也传遍书珊城。 15. 末底改穿着蓝色白色的朝服,头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细麻布的外袍,从王面前出来。书珊城的人民都欢呼快乐。 16. 犹大人有光荣,欢喜快乐而得尊贵。 17. 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犹大人都欢喜快乐,设摆筵宴,以那日为吉日。那国的人民,有许多因惧怕犹大人,就入了犹大籍。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以斯帖记》第8章讲的是随着哈曼被处死,王将哈曼的家产赐给以斯帖,并将从哈曼那里追回来的戒指给了末底改。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收场。虽然以斯帖和末底改已经大得荣耀,可是这并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以斯帖继续为民请命,求王废除哈曼所传的要加害犹大人的旨意。 以斯帖的这个要求看似平顺,可实际上却隐藏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哈曼所传的旨意是用王的戒指盖了印的。如果要王废除这样的旨意,也就意味着是要王自打嘴巴,留下出尔反尔的名声。所以以斯帖要求王如此行,很有可能被看为是对王的冒犯。以斯帖知道此事难度系数很高,但依然舍命相求。以斯帖一连用了4个“若”字(8:5),足见她对此事的谨小慎微,生怕用词不当会引起王的反感和忿怒。可幸的是,王没有因此而恼怒。可是王也知道他说出去的话是不可收回的。但是,王乐于解决这个难题。王没有废除哈曼的旨意,但却允许以斯帖和末底改另外再传一道旨意,用来帮助犹大人。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很矛盾的事情发生。一方面,一个旨意是允许犹大人的仇敌去剪除杀戮灭绝犹大人,这个旨意依然有效;但另一方面,另一个旨意又是允许犹大人聚集保护性命、自卫,剪除杀戮灭绝那些要攻击犹大人的一切仇敌。这些都是奉王的名而写,用王的戒指盖印,都是不能废去的。那么我们可能会说了,王这样做岂不是有意挑起宗族之间的纷争吗?这算是在帮助犹大人吗?实际上,王虽然没有废除第一道旨意,可是王的第二道旨意却是明明白白在保护犹大人。对于这一点,众人都看的很清楚,不但犹大人已经欢喜快乐,而异族的人甚至已经开始纷纷加入犹大藉了。 我们可能会想,既然这些都是在神的手中,为什么神不直接改变王的心,让他愿意屈尊废除第一道旨意,这样对犹大人的得救岂不更安全,更快捷吗?然而,这就是神的心意,祂在困难依旧中给了犹大人一条出路,让他们靠着争战得胜,并且神也会在争战中继续帮助他们。 其实,我们也常常经历这些。神把我们放在这个弯曲悖谬的世界当中,让我们经受许多的苦难。我们可能希望神把这些抵挡祂的政权、政策统统拿去,让我们宽心过日子。然而,神没有去废除这些,但神却给了我们一条出路,就是依靠祂而得胜,正如耶稣所说,我们在这个世上有苦难,但可以放心,因为祂已经胜过这个世界。如果再想远一点的话,我们也会留意到神的律法和救恩之间的关系。神的律法定了我们的罪,而神的救恩却给了我们一条出路。我们可能会认为这太麻烦,神既然要救我们,何不直接把律法废除,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被定罪,这样不更彻底了吗?可是神的律法是善的。神没有通过废除律法来救人,乃是在律法以外为我们开通一条因信称义的出路,让我们靠着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救恩得救。我们要留意的,不是要求神除去那些拦阻我们的事,乃是看到神为我们在百般试验中所留出的一条出路;抓住主的手,就可以脱离了。 默想经文:“犹大人有光荣,欢喜快乐而得尊贵。”(8:16) 主啊,为你赐给我们的这条出路而感恩,让我藉着这一条又新又活的道路,直通幔内,让我与父神和好,胜过这世界。 一点操练:我们会常常经历这个世上的许多约束、拦阻、缠累、辖制。不要灰心,要定睛在耶稣基督身上,祂已经为我们预备了救恩,祂也作我们随时的帮助。神不一定会挪去这些困难,但神会带领我们跨越这些困难。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十二月,乃亚达月十三日,王的谕旨将要举行,就是犹大人的仇敌盼望辖制他们的日子,犹大人反倒辖制恨他们的人。 2. 犹大人在亚哈随鲁王各省的城里聚集,下手击杀那要害他们的人。无人能敌挡他们,因为各族都惧怕他们。 3. 各省的首领,总督,省长,和办理王事的人,因惧怕末底改,就都帮助犹大人。 4. 末底改在朝中为大,名声传遍各省,日渐昌盛。 5. 犹大人用刀击杀一切仇敌,任意杀灭恨他们的人。 6. 在书珊城,犹大人杀灭了五百人。 7. 又杀巴珊大他,达分,亚斯帕他, 8. 破拉他,亚大利雅,亚利大他, 9. 帕玛斯他,亚利赛,亚利代,瓦耶撒他。 10. 这十人都是哈米大他的孙子,犹大人仇敌哈曼的儿子。犹大人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 11. 当日,将书珊城被杀的人数呈在王前。 12. 王对王后以斯帖说,犹大人在书珊城杀灭了五百人,又杀了哈曼的十个儿子,在王的各省不知如何呢?现在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还求什么,也必为你成就。 13. 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求你准书珊的犹大人,明日也照今日的旨意行,并将哈曼十个儿子的尸首挂在木架上。 14. 王便允准如此行。旨意传在书珊,人就把哈曼十个儿子的尸首挂起来了。 15. 亚达月十四日书珊的犹大人又聚集在书珊,杀了三百人,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 16. 在王各省其余的犹大人,也都聚集保护性命,杀了恨他们的人七万五千,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这样,就脱离仇敌,得享平安。 17. 亚达月十三日,行了这事。十四日安息,以这日为设筵欢乐的日子。 18. 但书珊的犹大人,这十三日,十四日聚集杀戮仇敌。十五日安息,以这日为设筵欢乐的日子。 19. 所以住无城墙乡村的犹大人,如今都以亚达月十四日为设筵欢乐的吉日,彼此馈送礼物。 20. 末底改记录这事,写信与亚哈随鲁王各省远近所有的犹大人, 21. 嘱咐他们每年守亚达月十四,十五两日。 22. 以这月的两日为犹大人脱离仇敌得平安,转忧为喜,转悲为乐的吉日。在这两日设筵欢乐,彼此馈送礼物,周济穷人。 23. 于是,犹大人按着末底改所写与他们的信,应承照初次所守的守为永例。 24. 是因犹大人的仇敌,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设谋杀害犹大人,掣普珥,就是掣签,为要杀尽灭绝他们。 25. 这事报告于王,王便降旨使哈曼谋害犹大人的恶事,归到他自己的头上,并吩咐把他和他的众子都挂在木架上。 26. 照着普珥的名字,犹大人就称这两日为普珥日。他们因这信上的话,又因所看见所遇见的事, 27. 就应承自己与后裔,并归附他们的人,每年按时必守这两日,永远不废。 28. 各省各城,家家户户,世世代代纪念遵守这两日,使这普珥日在犹大人中不可废掉,在他们后裔中也不可忘记。 29. 亚比孩的女儿王后以斯帖,和犹大人末底改以全权写第二封信,坚嘱犹大人守这普珥日。 30. 用和平诚实话,写信给亚哈随鲁王国中,一百二十七省所有的犹大人, 31. 劝他们按时守这普珥日,禁食呼求,是照犹大人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所嘱咐的。也照犹大人为自己与后裔所应承的。 32. 以斯帖命定守普珥日,这事也记录在书上。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以斯帖记》第9章讲的是最终的决战来到,到了亚达月的十三日,也就是王的两道谕旨同时生效的日子,仇敌可以攻打犹大人,而犹大人则有权聚集、自卫,击杀那些要攻击他们的仇敌。犹大人在气势上已经完全地压倒了敌人,并在这一日大获全胜。 在完胜之后的庆祝上面,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留意。犹大人按照末底改的信来记念这事,每年守亚达月十四、十五两日,并且照着普洱的名字,称这两日为普珥日。普洱的意思就是“签”。当时是哈曼掣普洱,通过掣签的方式来定除灭犹大人的吉日。当犹大人记念这个日子为普珥日的时候,实际上是来自于哈曼掣普洱的做法(虽然亚哈随鲁王也定下这日给犹大人反抗的机会,但却与普洱无关)。我们可能会纳闷。记念这么好的日子,为什么偏偏要和仇敌哈曼沾上边呢?为什么不起一个好一点的名字,例如胜利日、反抗日,或是以斯帖日,末底改日,这些怎么都好过哈曼的掣签日吧。虽然我们有我们的想法,相信犹大人和末底改也自有他们的理由。 其实,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个日子被叫做普珥日来明白一些道理。我们会同时留意到,经文还是一如既往,依然没有出现“神”的字眼,即便是犹大人在庆祝这场胜利的时候,也始终没有提到他们是在赞美神的拯救,而仅仅是以这月的两日为犹大人脱离仇敌得平安,转忧为喜、转悲为乐的吉日,丝毫没有提及神在当中的参与和主宰。这真的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是作者刻意回避吗?还是犹大人顽梗、愚顽的心始终看不到神的作为?虽然这些猜测我们都无法有肯定的答案,可是从他们给这个节日起名,我们又会发现一些很奇妙的事。犹大人用普洱为名来记念这个日子,说明在他们的理解中,给整个事件真正带来转机的,还不仅仅是以斯帖的舍命相求,或是王的第二次谕旨,或是犹大人的反抗大有能力,而是早在掣普洱的时刻,胜负就已定了,所以他们用掣普洱来作为记念。这也不难理解,正是因为掣普洱掣出了亚达月,所以才给了犹大人充足的时间来寻找对策,积蓄力量,反败为胜。所以对他们来说,影响胜负的关键是从掣普洱开始。 我们看到,即便犹大人真的没有看到神的作为,可是他们在懵懵懂懂之中还是知道有一个力量操控了掣普洱,给他们带来了转机。犹大人的这种想法与他们先祖的智慧不谋而合,正所谓“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箴16:33)。对于我们已经认识神,有圣灵在心中的人,我们岂不更有属灵的智慧,看透万事吗?虽然也有很多事情我们看不到背后,但我们始终相信神在其中的掌管和引导。犹大人只想到抽签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可是谁能否认神的确在当中,无论他们看到看不到呢?犹大人没有提到神,可是谁又能拦阻神对祂子民的爱与拯救,无论他们想到想不到呢?我们今天应该避免犹大人的迷茫,有更清澈的看见,知道虽然人手在做事,但却是神在成就祂的旨意。 默想经文:“照着普洱的名字,犹大人就称这两日为普珥日。”(9:26) 主啊,求你照亮我心里的眼睛,不是看日子的大小,乃是看到那定夺万事的神。 一点操练: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这不是让我们显得无奈、懒散、放纵,乃是让我们在神美善的心意中得着释放。神的旨意总是好的,神的旨意总是要成就的,我们何须惊慌呢?放心仰望神吧,无论是我们想到的想不到的,可控的不可控的,担心的不担心的,都放在神的手中,得着祂为我们预备的安息。神必叫万事相互效力,叫爱祂的人得益处。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亚哈随鲁王使旱地,和海岛的人民都进贡。 2. 他以权柄能力所行的,并他抬举末底改使他高升的事,岂不都写在玛代,和波斯王的历史上吗? 3. 犹大人末底改作亚哈随鲁王的宰相,在犹大人中为大,得他众弟兄的喜悦,为本族的人求好处,向他们说和平的话。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以斯帖记》第10章的内容是对这一段历史的总结,虽然话语不多,但却指出了两个要点。首先,就是波斯王亚哈随鲁的强权统治。其次,就是在这样的异族统治之下,却有一位犹大人末底改身居要职,作为王的宰相,为犹大人求好处,并说和平的话。 当时犹太人的回归已经开始了将近60年左右,圣殿的重建在之前的大流士王期间已经完成。而在亚哈随鲁王的统治时期,因着仇敌的搅扰和控告上报到王这里,以至于重建的许多其它工作都停了下来(拉4:6),直到后来的亚达薛西王时重建才又逐渐恢复。这也就是说,在亚哈随鲁王的时期,实际上是犹太人的回归重建受阻的时期。放在这个背景之下,经文带领我们将视线从在犹大地的回归重建转移到在波斯帝国的王宫,看看在这段历史时期留在波斯帝国心脏地带的犹大人生活如何。在整卷书中没有出现“神”这个字眼,也没有出现诸如“祷告”、“赞美”之类的用词。对这个迷一样的问题我们很难有一致的答案。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就带领我们从一个属世的角度来观看整个事件:紧张刺激,充满着各样的巧合与纷争;而以末底改为代表的犹大人以其坚定的民族气节,在异族的统治之下团结一致、不卑不亢、不被淫威吓倒,不为富贵折腰,在逆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同时,虽然没有提到神,可是神的作为却隐藏其中;虽然没有赞美神,可是神的恩典却满溢其外。或者,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在人们为世上各样事务的劳碌、挣扎的时候,神的作为却也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展开。神不是只等到人们向祂开口呼求的时候才出手,神也在人们眼睛看不到祂,心里想不到祂的时候,就一直作工直到如今。对于当时的犹大人来说,他们似乎很有理由想不到神。他们身处异族的强权统治之下,回归的人已经陷于停滞,而留在帝国首都的人,日子也一样不好过,他们面对的是帝国的宴乐,小人当道、喜怒无常但却掌管生杀大权的君王。所有这些都有可能让犹大人对神失望,以至于他们不再寄希望于神的帮助,也不再对神的作为有敏锐的心,而是一门心思,只想到如何靠着自己来与强敌周旋。可是,神的慈爱是不离不弃的。神并没有因为犹大人没有看到祂,想到祂,就忍心看着他们遭遇灭族之灾。神在暗中保护祂的百姓。 看到一个不再提说神的民族,却依然被神看做是祂的子民,记念祂的永约,这对我们是极大的安慰。这是否意味着说我们以后也不需要常想着神,反正想不想祂都会帮助我们?当然不是!这乃是告诉我们,神是多么地爱我们,祂的爱在我们毫不留意的时候依然环绕着我们,护卫着我们。在这样的神面前,我们的心难道还继续刚硬吗?这也是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信息。我们都常常是在异族的统治之下,大到国家政府,小到工作场所,都是如此。然而,虽是异族统治,却有神权护理。神始终在掌权,始终在处处留意、小心呵护祂的子民。我们当全然信靠祂。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