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圣经导读《耶利米书》第二十四章

下载PDF版圣经导读《耶利米书》第二十四章

经文 :
1.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将犹大王约雅敬的儿子耶哥尼雅和犹大的首领,并工匠,铁匠从耶路撒冷掳去,带到巴比伦。这事以后,耶和华指给我看,有两筐无花果放在耶和华的殿前。
2. 一筐是极好的无花果,好像是初熟的。一筐是极坏的无花果,坏得不可吃。
3. 于是耶和华问我说,耶利米你看见什么。我说,我看见无花果,好的极好,坏的极坏,坏得不可吃。
4.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5.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被掳去的犹大人,就是我打发离开这地到迦勒底人之地去的,我必看顾他们如这好无花果,使他们得好处。
6. 我要眷顾他们,使他们得好处,领他们归回这地。我也要建立他们,必不拆毁,栽植他们,并不拔出。
7. 我要赐他们认识我的心,知道我是耶和华。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因为他们要一心归向我。
8. 耶和华如此说,我必将犹大王西底家和他的首领,以及剩在这地耶路撒冷的余民,并住在埃及地的犹大人都交出来,好像那极坏,坏得不可吃的无花果。
9. 我必使他们交出来,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遭遇灾祸。在我赶逐他们到的各处成为凌辱,笑谈,讥刺,咒诅。
10. 我必使刀剑,饥荒,瘟疫临到他们,直到他们从我所赐给他们和他们列祖之地灭绝。

主题 : 离开才可以扎根,听命才可以蒙福 - 05/09/2018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耶利米书》第24章讲的是神在约雅斤作王被掳之后曾经给耶利米看到的两筐无花果的异象。在犹大国的历史中一共发生过三次的被掳。第一次是在约雅敬作王的时候(公元前608年);第二次是在约雅斤作王的时候(公元前597年);第三次是在西底家作王的时候(公元前587年);而这第三次的被掳连同犹大国也灭亡了。 这两筐无花果的异象不难理解。神以约雅斤时期的被掳为背景,藉着这个异象来向西底家王说话,告诉他当面临巴比伦攻击的时候,遵照神的吩咐开门投降,接受被掳,他们就会好像约雅斤的被掳一样,虽然远在巴比伦,但却依然可以得到神的眷顾,并且有一天神也会将他们再带回来。然而,如果他们不愿意听从神的吩咐,继续抵抗巴比伦军队的话,那么他们的结局就是被放逐到天下各地,并且遭遇灾祸,被刀剑、饥荒、瘟疫所杀,永远离开神所赐给他们和他们列祖之地。 神看顾离开的,惩罚留下的。看起来不太容易理解。难道离开的都是好的,留下的都不是好的吗?难道那些在约雅斤时期被掳离开的,都是自觉自愿听从神的吩咐的吗?他们难道不是也有很多人是因为战争失败才被迫掳去的吗?反过来,难道那些留下来的就都是悖逆的吗?他们当中岂不有些也是因为贫穷而被巴比伦忽略,所以才没有被掳走吗?其实,这里的关键不在于被掳与留下的表面现象,乃在于对神话语的顺服,以及对神话语的信靠。当愿意接受的时候,表明人和神的关系是合宜的,是会得到与神在约中所带来的眷顾和引导;而当不愿意接受的时候,表明人和神的关系是破裂的,是要承受离开神所带来的悲惨后果。 在这段经文里面,与神的话语紧密联系的就是神所赐给他们的这块应许之地。听从神吩咐的就要离开这块土地,但将来必得回这块土地;而不听从神吩咐的,看似紧紧抓住这块土地,但最终却会永远丧失这块土地。我们可能会觉得犹大人死死不愿意放弃这块土地乃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神所赐给他们的土地,他们理应尽全力去维护和看守,不但是土地,也包括了在其上所建立的国家,以及所生养的百姓。可是问题也在于此。死守一块土地,与听从神的吩咐,哪一样更加重要?土地是死的,神的话是活的,真正重要的乃是我们时刻听从神的命令,而不是死守一块既得利益,而将神的吩咐弃之脑后。对于犹大人来讲,重要的不再是能否拥有这块土地,而是他们能否持守与神的关系;重要的也不再是他们的国家存亡,而是能否进入神的国。 那么,什么是我们的“这块地”呢?可能是我们的工作,可能是我们的服事,可能是我们的家庭,可能是我们的生活,可能是我们的理想,可能是我们的理念。这些可能是我们正在努力追求的,也可能是我们已经得到手的;这些可能是靠着我们的血气打拼来的,也可能是我们从神那里领受的。当有这些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充实、满足;可是一旦失去,我们就会觉得很失败、屈辱,无助。但是不管怎样,当神吩咐我们离开、放手、失去的时候,我们愿意接受吗?我们愿意放弃吗?我们愿意改变吗?这是我们信心的功课,单单顺服神。 默想经文:“有两筐无花果放在耶和华的殿前。一筐是极好的无花果,好像是初熟的;一筐是极坏的无花果,坏得不可吃。”(24:2) 静默思想:面对极好的无花果和极坏的无花果,我们会很容易做出选择。可是在去与留,听命与抗拒,得到与失去之间,我们能否也能如此容易、坚决地做出决定呢?每每当在神的话语面前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提醒自己想起这两筐无花果,作神顺命、蒙福的儿女。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