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圣经导读《使徒行传》第二十三章

下载PDF版圣经导读《使徒行传》第二十三章

经文 :
1. 保罗定睛看着公会的人,说,弟兄们,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直到今日。
2. 大祭司亚拿尼亚,就吩咐旁边站着的人打他的嘴。
3. 保罗对他说,你这粉饰的墙。神要打你。你坐堂为的是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吗?
4. 站在旁边的人说,你辱骂神的大祭司吗?
5. 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晓得他是大祭司。经上记着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
6. 保罗看出大众,一半是撒都该人,一半是法利赛人,就在公会中大声说,弟兄们,我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我现在受审问,是为盼望死人复活。
7. 说了这话,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争论起来,会众分为两党。
8. 因为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赛人却说,两样都有。
9. 于是大大地喧嚷起来。有几个法利赛党的文士站起来,争辩说,我们看不出这人有什么恶处,倘若有鬼魂,或是天使,对他说过话,怎么样呢?
10. 那时大起争吵,千夫长恐怕保罗被他们扯碎了,就吩咐兵丁下去,把他从众人当中抢出来,带进营楼去。
11. 当夜,主站在保罗旁边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
12. 到了天亮,犹太人同谋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
13. 这样同心起誓的,有四十多人。
14. 他们来见祭司长和长老说,我们已经起了一个大誓,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什么。
15. 现在你们和公会要知会千夫长,叫他带下保罗到你们这里来,假作要详细察考他的事。我们已经预备好了,不等他来到跟前就杀他。
16. 保罗的外甥,听见他们设下埋伏,就来到营楼里告诉保罗。
17. 保罗请一个百夫长来,说,你领这少年人去见千夫长,他有事告诉他。
18. 于是把他领去见千夫长说,被囚的保罗请我到他那里,求我领这少年人来见你。他有事告诉你。
19. 千夫长就拉着他的手,走到一旁,私下问他说,你有什么事告诉我呢?
20. 他说,犹太人已经约定,要求你明天带下保罗到公会里去,假作要详细查问他的事。
21. 你切不要随从他们,因为他们有四十多人埋伏,已经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现在预备好了,只等你应允。
22. 于是千夫长打发少年人走,嘱咐他说,不要告诉人你将这事报给我了。
23. 千夫长便叫了两个百夫长来,说,预备步兵二百,马兵七十,长枪手二百,今夜亥初往该撒利亚去。
24. 也要预备牲口叫保罗骑上,护送到巡抚腓力斯那里去。
25. 千夫长又写了文书,
26. 大略说,革老丢吕西亚,请巡抚腓力斯大人安。
27. 这人被犹太人拿住,将要杀害,我得知他是罗马人,就带兵丁下去救他出来。
28. 因要知道他们告他的缘故,我就带他下到他们的公会去。
29. 便查知他被告,是因他们律法的辩论,并没有什么该死该绑的罪名。
30. 后来有人把要害他的计谋告诉我,我就立时解他到你那里去,又吩咐告他的人,在你面前告他。(有古卷在此有愿你平安)
31. 于是兵丁照所吩咐他们的,将保罗夜里带到安提帕底。
32. 第二天,让马兵护送,他们就回营楼去。
33. 马兵来到该撒利亚,把文书呈给巡抚,便叫保罗站在他面前。
34. 巡抚看了文书,问保罗是那省的人,既晓得他是基利家人,
35. 就说,等告你的人来到,我要细听你的事,便吩咐人把他看守在希律的衙门里。

主题 : 托管在外邦人的手中(23:23-35) - 05/14/2021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75段记载的是保罗被千夫长连夜护送到凯撒利亚,交于巡抚腓力斯。因为知道犹太人想要杀害保罗的阴谋,所以千夫长不敢怠慢,派了步兵两百、马兵七十、长枪手两百来护送保罗,要确保万无一失。最终,路上没有发生意外,保罗一路平安无事,被顺利移交到巡抚的手中。看到这里,大家的心想必都会安定下来了。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巡抚腓力斯会怎样处置保罗,但至少,保罗已经被罗马政府的各级官员看管了起来,这至少比他落在犹太人的手中要安全许多。 整个移送的过程没有记载保罗的任何举动。保罗基本上是在完全被动的情况下被带上路。他如何连夜被叫起来,如何被安排骑上牲口来走这将近一百公里的路程,如何经过安提帕底的中转、步兵和马兵的交接,如何被呈现在巡抚面前,如何被千夫长的信引荐,等等,一概不在保罗的知晓和掌控的范围。保罗的生命安危已经是在这些罗马官员的手中了。尽管如此,我们也知道,保罗的性命依然是在神的看顾之下。实际上,保罗一直是在主的护卫之下,只是被托管在外邦人的手中而已。随着保罗被一步一步被动地移交,看似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走向,但实际上却是一步一步走向主向他应许的地方,就是要去到罗马为主作见证。 今天,我们也常常会处在类似的处境之中,我们看似被社会的大潮所翻涌,看似被周边的世界所带着走,看似许多事情都不是由我们来决定,我们是被动地、甚至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带往别处。有时候这些变动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多影响,我们不过是换一种方式、换一个地方继续生活而已;但也有时候这些变动会带给我们冲击和挑战,让我们觉得茫然不知所措,因为我们旧有的平衡被打破、舒适区被搅动。然而,我们也凭信知道,我们虽然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受制于这个世界的各种因素影响,但实际上我们是安稳在主的手中。这不是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自动”、“自然”地在主的手中,以至于我们无需依靠、仰望主也可以安然享受这种保护;这乃是说我们知道一切事情都要经过神的许可才可以发生,一切事情的背后都有神的掌管,要成就神美好的旨意。既然如此,我们在当中就不是惊慌和无助,而是相信神的带领,相信神的旨意成全。 保罗虽然安全抵达巡抚这里,可是他以后还会面临什么样的危机呢?他毕竟还是一名被押送的、失去自由的“犯人”,那些犹太人会放过他吗?罗马官员会如何处置他?犹太人和罗马官员之间会有什么交易吗?保罗什么时候可以重获自由?他的未来还有什么样的变数?虽然这些都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可是我们也知道,在主的手中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所关心的不再是保罗的生命安危,而是相信神的旨意必定成就。 默想经文:“便吩咐人把他看守在希律的衙门里。”(23:35)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来默想这句话。保罗是被看守在希律的衙门里,是被托管在外邦人的手中,但却是在主的看顾之下。如果保罗此时此刻可以放心睡一个好觉,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看别人的手中安稳在主的怀里呢?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主题 : 暗流汹涌,主赐平安(23:12-22) - 05/13/2021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74段记载的是犹太人同谋杀害保罗的阴谋被及时发现。很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群控告保罗糟蹋神律法的犹太人,他们自己竟然图谋流人的血。原来,真正糟蹋神律法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 经文让我们看到这些人的凶恶。他们起了毒誓,不杀保罗就不吃、不喝;他们也起了阴谋,假借审问保罗之名,实则要埋伏、杀戮。整个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主奇妙的保护。这个消息不知道怎么就让保罗的一个外甥知道了。外甥一路找到保罗通知了这个消息,而保罗竟然可以要求百夫长带领这个外甥去见千夫长;而千夫长也很谦和地听取了这个外甥的汇报。可能有人会有很多疑问,例如这个外甥怎么可以如此轻易地去到营楼见到被关押的保罗?保罗怎么能有权利要求百夫长按照他的建议去行事?千夫长怎么可能如此“和蔼可亲”地接见了这个外甥?等等。作者路加没有详细记载其中的细节。很显然,这些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问题的问题,对于路加来说根本都不是问题,所以不需要刻意去解释。实际上,有时候甚至也无法解释,因为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而路加只是将所知道的经过记录下来而已,他很有可能也不知道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无论如何,我们也知道,当神介入其中的时候,这些我们看似很难理解的问题,就真的都不是什么问题了。当主耶稣告诉保罗他会在罗马继续为主作见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主会保守保罗在耶路撒冷不至于遭害。所以,我们可以明白这整个过程只不过是主在暗中保护、搭救保罗的一个方法而已。主说有就有、命立就立,在祂岂有难成的事? 暗流汹涌,但主赐平安,这就是当时保罗所面临的情形。保罗知道主既然已经向他讲明要在罗马继续使用他,所以也就知道这些犹太人的阴谋不会得逞。保罗要百夫长带领外甥去见千夫长,看似去祈求人的帮助,但实际上也是做自己能做的回应,而将结果交在主的手中。今天,我们也同样会遇到类似的情形。许许多多在暗中发生的事情都多多少少会影响到我们,甚至是带来生命的威胁。这些事情可能是自然的现象,可能是人为的因素,可能是无意之差,也可能是有意而为。对于这些事情,有些是我们略微知道一些风声,有些则是根本不知情。那么我们当如何面对这些暗涌呢?当然是凭信仰望那位在暗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公义、慈爱的神。我们对事情有所知晓的,可以按照我们力所能及的做出一些回应,而将结果仰望在神的手中;我们对事情完全不知晓的,就更是凭着信心交托给主,知道神必鉴察暗中的隐情,按照祂的心意引导事情的发展。 在这个疫情肆虐、充满怀疑和仇恨的世代,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我们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吗?当然能!我们可以,也应该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做出我们应有的回应,因为我们受造就是有能力与责任去与这个被造界之间有互动。这就好像知道外面在下雨,我们自然就要带雨伞。但同时,我们真的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吗?当然也不能!因为毕竟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而是在神的手中。这就好像即便我们带了雨伞,也不能保证自己可以不淋雨、不得病。我们的生命气息、生死存留都在神的手中。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身临其境去体会当时凶险的场景。我们可能会为保罗可以得知消息而感到庆幸,可能又会为不知道千夫长能否伸出援手而感到担忧……。回顾主耶稣之前给保罗所说过的话,去体会在这暗流汹涌的险境中主所赐的完全平安。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