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2. 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 3. 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 4. 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 5. 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6. 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 7. 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8. 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象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 9. 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 10. 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 11. 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 12. 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 13. 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14. 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15. 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16.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17. 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18. 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 19. 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 20. 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21. 我满满的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 22. 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2段记载的是拿俄米的回归之旅。在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儿子,且听说神在犹太地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给他们之后,拿俄米决定要从摩押地回犹太地。她原本要打发两个儿妇,也就是儿子们在摩押地所娶的外邦女子,回她们各自的地方。在经过一番坚持之后,俄珥巴离开了,而路得却留下来与拿俄米一同回到伯利恒。当时正值动手割大麦的时候,显明神眷顾祂的百姓已经有一段的时间,粮食已经长成等待收割了。 从拿俄米和两个儿妇的对话中,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当拿俄米想要打发两个儿妇回她们各自娘家的时候,她就奉耶和华神的名给了她们许多的祝福,例如愿耶和华恩待她们、使她们可以有新夫,也在新夫家有平安,等等。而说到跟随自己回伯利恒的时候,则描绘出另一毫无盼望的图画,例如她不会有丈夫可以生子,而且自己还是受神攻击的对象,强调跟着自己是没有希望的。经过这一番挣扎之后,俄珥巴离开了,但路得坚持不走,要以拿俄米的神为自己的神,要跟随这个(自认为)受到神攻击的婆婆回到神的子民当中。 两个儿妇,俄珥巴和路得,至此就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她们的方向迥然不同。可以说,俄珥巴是带着从拿俄米而来的奉神的名的祝福离开的,而路得则不同,不是带着祝福离开,而是跟随拿俄米一起去就近那位赐福的神。路得并非不知道拿俄米所受的苦,她甚至也亲身经历了拿俄米所说的苦,因为她的丈夫也去世了。然而路得却没有因此就离开拿俄米,也没有离开拿俄米所侍奉的神。相反,路得愿意以拿俄米的神为自己的神,愿意朝着这位赐福的神的方向走去,将自己的未来交在这位神的手中。 俄珥巴和路得的选择,也是给我们很好的提醒。一个是领受神的赐福而离开,一个是来就近赐福的神。我们会是哪一个呢?很多时候,我们就好像俄珥巴一样,希望得到神的赐福,也满心欢喜得到神的赐福,然后就离开了,回到自己以前的地方,回到自己以前背离神的状态,去做自己的事,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经营自己的未来;最终,就很像俄珥巴一样,下落不明了。盼望我们都可以好像路得一样,愿意、且立定心志来就近那位赐福的神,即便有可能看起来是在神的手中受苦,但依然以神为神、至死不渝。 默想经文:“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16) 静默思想:结合整段经文,特别是俄珥巴和路得的不同取向来思想这句话,使这句话不只是一句宣告、一个口号,更是提醒我们,不是领受神的赐福就离开,而是来就近那位赐福的神!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路得记》是一卷备受推崇的书卷,有人称之为“完美的故事”。令人惊奇的是,这里所记载的这个历史悠久的故事,竟然完全符合了现代人对于一本好小说的评审标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更是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心。我们会发现,无论读了《路得记》多少次,也不会觉得厌倦,反而是越读越有意思,越读越喜欢。 相对而言,《路得记》的简洁明了,使得这卷书也成为了少数没有太多释经书的书卷之一。虽然缺少一定数量的释经书的帮助,我们可能会觉得缺少了什么;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也并非没有好处,至少,我们可以在不受太多释经书的“干扰”下,静静地进入经文的场景去感受那一股清澈流泉。 关于写作目的,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对大卫族谱的补充,有人认为是描写美好的爱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鼓励与外族通婚,等等。虽然这些理解都可以在书卷中找到支持,但我们也无需将这些观点先入为主地带进我们的阅读当中,因为这样反而会容易影响我们对全书的理解和感受。 虽然对于作者和写作日期,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但书卷所记载的故事,却无疑是发生在士师时期。第1 段,作者就给当时的背景有了很清楚的交代。这也让我们对士师时期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士师时期,神兴起许多士师来拯救当时顽梗悖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以色列人,然而,很显然,士师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经文让我们看到了士师们还有他们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天灾和人祸。士师们虽然可以带领以色列人取得一些局部战争的胜利,但是却无法制止饥荒;士师们虽然可以凭着个人的能力取得一些零星抗争的果实,但却无法抗拒死亡的发生。对于拿俄米一家来说,这是再真实不过的经历了。他们家在以色列国中遭遇了饥荒,不得不逃亡到摩押地去;然而,他们依然无法逃脱死亡的阴影。在十年左右的时间之内,家中的三个男人都相继去死,只剩下三位妇女相依为命,这是何等的悲哀!天灾人祸,何去何从呢?神子民的盼望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拭目以待。 默想经文:“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1:1) 静默思想:设身处境去体会在当时士师所带来的帮助,以及士师也无能为力的地方,预备我们的心去迎接随后发生的事。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路得记》是大家都很熟悉、喜爱的书卷,读起来轻松、写意、快乐、甘甜,被称为“完美的故事”,也被看成小说艺术的旷世巨作。虽然全书以欢庆结束,可是故事的一开始却是非常的凄凉。在第1章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家破人亡的故事。以利米勒因为在自己的土地上遭遇饥荒,就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逃往摩押地避难。虽然在那里儿子们都娶了妻,在异地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可是接二连三的,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家中只剩下三个寡妇。此时,拿俄米听说神眷顾以色列人,赐粮食给他们,于是就要回去。她劝两个儿媳回娘家,不要跟着她继续这样一个没有盼望的生活。俄珥巴含泪离开了,可是路得执意留下了。拿俄米带着愁苦回到本家,以自己的名字为羞愧,不愿被叫做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而宁愿被叫做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她自觉在神的手中受了大苦。 拿俄米的确很苦。一个信神的子民,被饥荒所迫,离乡背井,原本就是一件很苦的事;然而丈夫和两个儿子的离世,则让她苦上加苦。以前在饥荒中看不见神的帮助也就罢了,可是现在虽然看见了神的影子,但却是那位使自己受苦的神,这更让拿俄米痛苦万分。 虽然受尽了人间的苦难,也在神的手中受苦,可是拿俄米却有两个非常特别的地方使她的苦尽甘来成为可能。首先,无论在神的手中受了多大的苦,拿俄米始终要起身回犹大地,回去神那里,回到神的子民中去!在她眼里,即便神苦待了她,让她从甜变为苦,可是神始终是她的神;她没有被摩押地的偶像掳掠,而是依然以耶和华为她的主。其次,无论拿俄米多么的苦,她始终是在为别人着想。她即便只剩下自己孤零零无依无靠地回本家,也要极力劝说两个儿媳离开她,为了她们的将来着想,而不是因为自己老无依靠而死死把她们抓在身边。 正是因为拿俄米在无论多么困难的情形下,她始终以神为神,始终为别人着想,带来了她人生的重大转机,虽然她还在为自己由甜变苦而悲哀,可是却不知不觉已经踏上了由苦变甜的蒙福之路。读《士师记》的时候,我们已经总结出以色列人悖逆神的两个面向,一个是离弃神、拜偶像;另一个就是把神挂在嘴边,但却彼此相争。与这些恰恰相反,拿俄米是无论再苦也不离开神,无论再苦也要帮助人。在神的眷顾之下,拿俄米踏上了回地上老家的旅程,也踏上了回到天上更美家乡的旅程。 从拿俄米身上我们学到什么呢?很明显,就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况,我们都要持守爱神、爱人的原则。这个世上,我们会遇到很多让我们觉得很痛苦,很孤单,很委屈,被人遗弃的事情,有时我们甚至都在埋怨神为什么苦待我?很多事情我们找不到答案。可是,我们如果能好像拿俄米那样,即便认为是神使自己受苦,可是心中始终谨记的是神依然是我的神,我依然要去找祂,要回到祂的怀抱中去的话,我们终究就会体验到,信靠耶和华的必不自羞愧! 默想经文:“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1:6) 哦,主啊,多么温馨的画面,多么感人的故事。当我看到拿俄米对你如此的忠心,对儿妇是如此的善良的时候,我几乎都忘记了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是的,当人心中有神,心中有他人的时候,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当我们转向神的时候,也就是苦尽甘来的时候了。主啊,感谢你。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 一点操练:在生活中遭遇意想不到的事情,遭遇不可理喻的事情,不要灰心,不要忧愁,不要自暴自弃。要知道,神始终是我们的神,我心里依靠祂,就得到帮助(诗28:7)。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亲族中,有一个人名叫波阿斯,是个大财主。 2. 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拿俄米说,女儿阿,你只管去。 3. 路得就去了,来到田间,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 4. 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对收割的人说,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他们回答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 5. 波阿斯问监管收割的仆人说,那是谁家的女子。 6. 监管收割的仆人回答说,是那摩押女子,跟随拿俄米从摩押地回来的。 7. 她说,请你容我跟着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她从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坐一会儿,常在这里。 8. 波阿斯对路得说,女儿阿,听我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也不要离开这里,要常与我使女们在一处。 9. 我的仆人在那块田收割,你就跟着他们去。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 10. 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对他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 11. 波阿斯回答说,自从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离开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认识的民中,这些事人全都告诉我了。 12. 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 13. 路得说,我主阿,愿在你眼前蒙恩。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使女,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 14. 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对路得说,你到这里来吃饼,将饼蘸在醋里。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边坐下,他们把烘了的穗子递给她。她吃饱了,还有余剩的。 15.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 16. 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 17. 这样,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直到晚上,将所拾取的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 18. 她就把所拾取的带进城去给婆婆看,又把她吃饱了所剩的给了婆婆。 19. 婆婆问她说,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麦穗,在哪里做工呢?愿那顾恤你的得福。路得就告诉婆婆说,我今日在一个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做工。 20. 拿俄米对儿妇说,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拿俄米又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 21. 摩押女子路得说,他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 22. 拿俄米对儿妇路得说,女儿阿,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 23. 于是路得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拾取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路得仍与婆婆同住。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3段讲的是路得在波阿斯的田里拾麦穗。在一个收获的季节,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温馨的场景。神的赐福和人间的友爱,共同交织出这幅美丽的画面。 在整个过程中,充满着彼此祝福的言语。例如波阿斯和收割的人之间的问候。波阿斯说:“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而他们则回答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波阿斯与路得的对话也是如此。波阿斯祝愿路得满得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的赏赐,而路得则感谢波阿斯用如此慈爱的话来安慰她这样一个外邦女子的心。当拿俄米知道这些事情以后也祝福波阿斯说:“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 除了这些动听的语言之外,我们也看到说话之人在行动上的表现,就如他们嘴里所说出的话那样。波阿斯善待他的仆人使女,也恩待拾麦穗的路得;波阿斯的仆人听从主人的吩咐,也恩待跟着她们拾麦穗的路得;路得和拿俄米知恩图报,感谢波阿斯,并且委身在波阿斯的田里,心无旁骛。整个过程不单只是符合了神在律法中的要求,更是将神在律法中的心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各人都发自内心地以爱相连、真诚以待。 言语甘甜,行为纯正,这就是这幅画面的动人之处。也是给我们很好的提醒和触动。甘甜的言语必然发自真诚的内心,而行为上的跟进也同样重要。人们有时候会假冒伪善,表面上甜言蜜语、属灵敬虔,但实际上却是粉饰的坟墓、说一套做一套,嘴上说的都是好听的话、属灵的话,但实际上的行动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然而,这段场景让我们看到,言语的甘甜和行为的纯正之间的交相辉映。这是我们都渴望的样式,也是我们都应该成为的样式。愿我们在当中都可以有所感受,有所省察。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进入场景去体会这幅动人的图画;听到的言语,看到的行动,感到的温馨;愿我们的心弦被触动,生命为之一振、清澈透亮起来。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路得记》第2章讲的是路得在波阿斯的田间拾麦穗的事,这对拿俄米和路得来讲都是不小的挑战。对于拿俄米来说,她终于回到了本地,可是摆在她面前的却是一个严峻的境况。当时恰好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可是拿俄米刚刚回来,都没有栽种,她从哪里来的收成呢?对于路得来说,她离开了本族摩押地,首次来到犹大地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作为一个失去丈夫的外族人,在这里会遇到什么样的对待呢?然而,在神的眷顾之下,所有的疑虑都是多余的。路得勤劳地出去拾麦穗,恰巧到了波阿斯的田间;波阿斯热情地接待路得,让她拾得一伊法大麦。在神的家中,果然是祝福满满,情意浓浓。 路得刚出去的时候,还不知道会遇见什么。她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2:2)对于初来乍到的外邦女子,这可是一句真心话。路得想必已经知道,在以色列的律法中,穷人去到别人的田中拾取掉下来的麦穗是受到律法保护的(利19:9-10;申24:19-22)。所以路得原本是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到任何一个田间拾麦穗。然而,路得也知道,律法的规定是一回事,可是人心却是另一回事。即便是田地的主人碍于律法的缘故不驱赶她,可是对拾麦穗的穷人冷眼相对、诸般刁难、冷嘲热讽,也是常有的。路得心里不但指望得到按照律法的公平对待,祂更期望可以得到人间的真爱。路得向往的,不单单是拾麦穗的权利,而更是得到友爱的接纳。 神恩待了路得,让她去到了波阿斯的田间。波阿斯的确有着从神而来的爱。波阿斯为路得所做的,已经超越律法的要求,表现出律法的精意,活出了爱人如己的生命。他让路得可以喝仆人打来的水,给了路得主人般的地位;他不让仆人欺负路得,显出对弱者的保护;他甚至嘱咐把麦穗故意抽出来留在地上给路得拾取,显示出他对贫穷人的怜悯。 经文三次提到路得是“摩押女子”(1:22,2:2,6,21),路得也自称是“外邦人”(2:10),波阿斯也清楚这一点(2:11)。作者如此强调路得的外邦人身份,用意并不是要敌视和羞辱,而是表明外邦人在神的民中,也是受到神的眷顾的,虽然是藉着波阿斯的手,但是这爱却是从神而来。良善的波阿斯成为了神向外邦人祝福的管道。 一个外邦女子在神的家中寻找可以蒙恩的地方,这对于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穆斯林难民问题,是否有一些的启发呢?在圣经中摩押人是受到神的咒诅的,因为他们是敌对神的民族;可是来到神家中的摩押女子却是受到了神的恩待,因为她渴慕得到爱。同样,在政治上,我们当然是反对国家一步步向穆斯林倾斜,反对这样一个使人远离基督的宗教进一步掳掠众人的心。可是,在另一个层面,对于那些来到我们身边的穆斯林难民,我们是恐惧、厌恶、敌视、排斥,还是以神的爱去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真神之爱呢?虽然对穆斯林宣教是很难的,可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比宣教更重要,就是我们能否抛开宗教、政治等的因素,只是单单问问自己,我们爱他们吗?如果我们对他们没有爱的话,我们实际上就没有爱,因为我们在以貌取人(雅2:1-13)。如果我们对穆斯林爱不起来的话,我们倒要问问自己,我们对其他人就真的有爱吗?爱心不会因为对象不同而改变,爱心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就如神爱我们,即便我们都还是罪人。求神帮助我们,克服恐惧和仇视,活出基督的爱,成为神祝福的管道。 默想经文:“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2:2) 主啊,路得的这个问题,是她心里对爱的渴望,也是对我们的挑战。路得关心的是她可以在谁那里蒙恩呢?而对我们的挑战则成为,我们是可以让别人蒙恩的人吗?主啊,愿你爱的生命充满我,让我成为你爱的见证。 一点操练:为来到教会,来到团契的每一个新朋友祷告,求神预备我们的心,去接待他们,奉神的名为他们祝福。也求神慢慢开启我们的眼界,看到更多人的需要。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对她说,女儿阿,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使你享福吗? 2. 你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波阿斯不是我们的亲族吗?他今夜在场上簸大麦, 3. 你要沐浴抹膏,换上衣服,下到场上,却不要使那人认出你来。你等他吃喝完了, 4. 到他睡的时候,你看准他睡的地方,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 5. 路得说,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 6. 路得就下到场上,照她婆婆所吩咐她的而行。 7. 波阿斯吃喝完了,心里欢畅,就去睡在麦堆旁边。路得便悄悄地来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 8. 到了夜半,那人忽然惊醒,翻过身来,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脚下。 9. 他就说,你是谁。回答说,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因为你是我一个至近的亲属。 10. 波阿斯说,女儿阿,愿你蒙耶和华赐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 11. 女儿阿,现在不要惧怕,凡你所说的,我必照着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个贤德的女子。 12. 我实在是你一个至近的亲属,只是还有一个人比我更近。 13. 你今夜在这里住宿,明早他若肯为你尽亲属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我必为你尽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 14. 路得便在他脚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不能辨认的时候就起来了。波阿斯说,不可使人知道有女子到场上来。 15. 又对路得说,打开你所披的外衣。她打开了,波阿斯就撮了六簸箕大麦,帮她扛在肩上,她便进城去了。 16. 路得回到婆婆那里,婆婆说,女儿阿,怎么样了。路得就将那人向她所行的述说了一遍。 17. 又说,那人给了我六簸箕大麦,对我说,你不可空手回去见你的婆婆。 18. 婆婆说,女儿阿,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因为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4段讲的是拿俄米想要促成路得和波阿斯的婚事。整个过程非常温馨,既浪漫,又不失矜持。当时由律法而来的风俗是,当一个男子死去而没有后代的时候,他的亲属应该将这个男子的妻子娶过来生子,为他留后。拿俄米希望路得可以嫁给波阿斯,路得听从婆婆的话去向波阿斯表达了意愿。波阿斯慷慨地回应了她们,表示愿意承担这个亲属当尽的责任去娶路得。但与此同时,波阿斯也明白按照当时由律法所带来的风俗,知道至近的亲属有优先权,所以他虽然有这个意愿,但也要看那个更近的亲属是否愿意尽本分。 这个过程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当时那和谐、美好的气氛。虽然双方都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也都愿意接纳对方,但却没有因此就按照自己的心意、计划去行,而是尊重当时的律法、风俗,愿意将自己置于律法风俗的约束框架之下。这正是这个故事的美丽、动人之处。双方虽然都彼此愿意,但并没有因此就密谋通过人的伎俩去超越律法风俗达成自己所愿,而是静待别人的选择结果。 这也是给我们现代人很好的提醒。在我们这个人人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为自己看中的事情而不择手段,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虽然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做出努力并非不好,但我们也要知道有更高的规范在约束我们,就是神的律法、神的心意。如果超越了这个,那么即便我们的愿望是好的,但做法也会出问题。可以想象,如果波阿斯和路得、拿俄米他们为了达成这门婚事而故意隐瞒、有意躲开那个更近的人,或是用威胁、利诱的手段去让对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优先权的话,那么即便波阿斯和路得终成眷属,也不过是人的阴谋诡计的得逞,不会被后人所传颂了。愿我们在当中都有所领受。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体会整个过程双方意愿的表达,以及对律法风俗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温馨的提醒。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路得记》第3章讲的是拿俄米让路得去向波阿斯表达愿意嫁给他的愿望。虽然路得从田间拾回很多麦穗,给孤苦伶仃的拿俄米很大的帮助,可是拿俄米并未因此就紧紧抓住路得不放,而是为着路得着想,希望路得寻到更美的家,可以得到更多的祝福。故事很动人。路得遵照婆婆拿俄米的吩咐,去到波阿斯的田间,等他就寝之后,就静悄悄地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等待波阿斯的醒来。波阿斯半夜醒来,发现了路得;在明白了路得的用意之后就安慰路得惶惶不安的心,答应照着路得所求的去办,只是要尊重一位更近的亲属的权利和决定。路得回去告诉拿俄米事情的经过,拿俄米就和路得一起安静等候,因为她知道结果很快就要揭晓了。 整个过程波澜不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柔和、舒缓、不急不躁、不含诡诈的平和画面。虽然无论是拿俄米也好,还是路得或波阿斯,大家都很希望促成这事,可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就按照自己心中所好的去行,而是耐心静候结果的出现。在经文中多次出现等待的语句。首先,当拿俄米让路得去找波阿斯的时候说到:“到他睡的时候,你看准他睡的地方,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他必告诉你所当作的事。”(3:4)拿俄米让路得做她可以做的,然后等待波阿斯的回应。其次,当波阿斯知道了路得的用意之后回答说:“我实在是你一个至近的亲属,只是还有一个人比我更近。你今夜在这里住宿,明早他若肯为你尽亲属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着永生耶和华起誓,我必为你尽了本分,你只管躺倒天亮。”(3:12-13)虽然波阿斯很喜欢路得,被路得的贤德所吸引,可是他没有因此而强取豪夺,想方设法要把路得娶到手。相反,他知道必须尊重并等待那位更近亲属的决定。第三,当路得回去告诉了拿俄米这些情况之后,拿俄米说:“女儿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因为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3:18)拿俄米知道现在在她所期望的事情中出现了另一个近亲的这样一个不明朗因素,可是她也没有过多出谋划策,宁愿等候结果的自然出现。 我们看到一件美善事情的成就,不是靠着强夺,而是靠着交托;不是急于求成,而是安静等待。虽然双方都有很强烈的愿望,可是他们都更加乐于等待。他们都做了自己能做的事,其余的就静观其变了。这与世界的做法形成强烈的反差。通常我们看为好的事情,多半是尽自己所能去促成。我们不愿意等待,不愿意将结果交在别人手中。我们急于看到事情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进行,我们希望亲手掌控事情发展的进程。我们越想成就的事情,我们就越抓得紧,就越发绞尽脑汁地用谋算、耍手段,甚至不惜违反神公平公义、爱神爱人的原则,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盼望我们都可以在这里面学习功课。我们当然要尽自己的本分,可是我们愿意将结果仰望在神的手中吗?在热切盼望的事情上,愿意顺服神的带领吗? 默想经文:“女儿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3:18) 哦,主啊,与故事中的人物相比,我真是太急了,太没有安全感了。我常常抓住自己想要的事,常常等不及你的时间和方式。主啊,求你让我慢下来,安下心来,作我能做的,结果仰望在你的手中。 一点操练:我们在为一些事情忧虑吗?在为一些事情筹划吗?尝试一下,耐心等待神的作为,我们必定会发现,那才是最美的结局。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1. 波阿斯到了城门,坐在那里,恰巧波阿斯所说的那至近的亲属经过。波阿斯说,某人哪,你来坐在这里。他就来坐下。 2. 波阿斯又从本城的长老中拣选了十人,对他们说,请你们坐在这里。他们就都坐下。 3. 波阿斯对那至近的亲属说,从摩押地回来的拿俄米,现在要卖我们族兄以利米勒的那块地。 4. 我想当赎那块地的是你,其次是我,以外再没有别人了。你可以在这里的人面前,和我本国的长老面前说明,你若肯赎就赎,若不肯赎就告诉我。那人回答说,我肯赎。 5. 波阿斯说,你从拿俄米手中买这地的时候,也当娶(原文作买十节同)死人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使死人在产业上存留他的名。 6. 那人说,这样我就不能赎了,恐怕于我的产业有碍。你可以赎我所当赎的,我不能赎了。 7. 从前,在以色列中要定夺什么事,或赎回,或交易,这人就脱鞋给那人。以色列人都以此为证据。 8. 那人对波阿斯说,你自己买吧。于是将鞋脱下来了。 9. 波阿斯对长老和众民说,你们今日作见证,凡属以利米勒和基连,玛伦的,我都从拿俄米手中置买了。 10. 又娶了玛伦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为妻,好在死人的产业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乡灭没。你们今日可以作见证。 11. 在城门坐着的众民和长老都说,我们作见证。愿耶和华使进你家的这女子,像建立以色列家的拉结,利亚二人一样。又愿你在以法他得亨通,在伯利恒得名声。 12. 愿耶和华从这少年女子赐你后裔,使你的家像他玛,从犹大所生法勒斯的家一般。 13. 于是,波阿斯娶了路得为妻,与她同房。耶和华使她怀孕生了一个儿子。 14. 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 15. 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 16. 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怀中,作他的养母。 17. 邻舍的妇人说,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给孩子起名叫俄备得。这俄备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卫的父。 18. 法勒斯的后代,记在下面。法勒斯生希斯仑。 19. 希斯仑生兰,兰生亚米拿达。 20. 亚米拿达生拿顺,拿顺生撒门。 21. 撒门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备得。 22. 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6段讲的是波阿斯娶了路得之后所生的后代,从俄备得一直延伸到大卫。不用多说,这是一个所有读者都喜悦看到的美丽的大结局。在这里,波阿斯、拿俄米和路得,都成了背景,而主角却另有其人。首先,是神的参与。神使路得从波阿斯怀孕生了一个儿子,这无疑是天大的喜事;其次,是众妇人们的加入,她们作为围观者,兴高采烈地称颂神的名,也热情洋溢地祝福拿俄米。 非常特别的是,经文将重点放在旁观者,例如众妇人的回应,这样的写作手法无疑也更容易引起我们同样作为旁观者的读者的强烈共鸣。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当时也在场的话,必定也是会好像她们一样去赞美神、祝福拿俄米全家。虽然没有记载波阿斯、拿俄米或是路得的话,但是从这些旁观者的话语已经足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热烈气氛。 这是一个蒙神喜悦、得众民喜爱的画面。虽然在之前波阿斯娶路得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记载神的参与,但这个时候神的出现无疑显明神的心意,表明神喜悦波阿斯娶路得的整个过程。这个时候众妇人的出现也是一个极美的印证,波阿斯娶路得的过程光明磊落,没有阴谋诡计,没有巧取豪夺;他们可以得到神的喜悦,得到众民的喜爱,实属实至名归。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身临其境去感受当时的喜庆,也回顾过去一路走来的历程,体会在神面前诚实无伪、蒙福之人的喜乐和饱足。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5段讲的是波阿斯计划娶路得的经过。整个过程虽然谈不上什么惊心动魄,但也足够扣人心弦。波阿斯先是请那位至近的亲属先作选择。这位亲属一开始是满口答应要赎拿俄米的田地。当波阿斯接着说到如果要赎拿俄米的田地就要连路得也要娶过去的时候,整个故事到达了最紧张的时刻。如果这位亲属也一口气答应下来的话,波阿斯要娶路得的计划也就失败了。可喜的是,那位亲属放弃了这个权利和义务,让人大舒一口气。波阿斯和路得如愿以偿、终成眷属,也得到了众人的祝福。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都是依法行事,严格按照当时的律法(也包括从律法而来的风俗,下同)行事。波阿斯尊重律法的权威,让那位有优先权的亲属首先来决定是否要赎拿俄米的田地,以及娶路得为妻。而当对方选择放弃的时候,也是合理合法,在众人面前以脱鞋为证。这样,当波阿斯得到娶路得的机会时,也是在律法的框架下顺理成章的事了。虽然大家都是依法行事,大家都没有违背律法,但是人心却也在其中显明了出来。那位至近的亲属的放弃虽然没有违反当时的律法,可是他那不愿意帮助自己骨肉之亲的自私自利的心也是一览无余。相反,同样是没有违反律法,波阿斯则显出光明磊落、充满爱心、对骨肉之亲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为这美好的结局而感恩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思想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大家都是在依法行事,但却显出不同的心思意念、高低立判呢?很显然,按照律法去行、按照律法所赋予的权利去做出选择,以及没有违背律法操作的时候,并不见得人心就是善良的。人们可以表面上依法行事,但内心却是充满着诡诈和自私自利的。只有当心中有正直、有良善,真心信靠神、顺服神、体贴神的时候,才可以真正地行出神在律法中的美意,不单只是敬重律法的要求,更是活出神所喜悦的样式来。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看到整个过程是在当时的律法框架下所进行的,思想那位亲属和波阿斯之间的不同表现,也提醒我们对什么是遵行律法有更深的体会和触动。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路得记》第4章讲述的是波阿斯娶得路得为妻的经过。整个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特别是当这位亲属回答说愿意赎地的时候,相信如果是路得和拿俄米也在场的话,她们的心恐怕都快提到嗓子眼了。然而,这位亲属毕竟没有往前更进一步。当波阿斯向他提到还要娶路得为妻,使死人可以在产业上存留名字的时候,这位亲属退却了,因为他不希望以后和路得所生的孩子会把从自己这里继承的家业归给到路得死去的丈夫名下。为了不使自己的产业受到任何的亏损,这位亲属放弃了原本属于他的权利,中途退出。这样,大家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波阿斯如愿娶得路得。波阿斯心里也很清楚,他娶路得为妻,绝对不限于人间的爱情故事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到拿俄米家族中是否可以有人在产业中留名的问题。波阿斯是按照当时的风俗,尽自己的义务去帮助遭遇不幸的亲族留后。最后,这一桩美丽的婚事得到神的祝福。神赐给路得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也成为了拿俄米的养子。拿俄米原本是空空地回来,现在却成为“得了孩子”的妇人了。 至此,全卷书以合家欢乐的大团圆结局,而且更将这喜庆延伸至未来,在大卫的族谱中有份。在这个大团圆中,我们看到在犹大支派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悉数登场,无论是已经死去久远的先祖们,如犹大和他玛、法勒斯,或是死去相对时间不长的较近的亲属,如以利米勒、基连、玛伦;还是尚且活着的,波阿斯、路得、拿俄米,或是将来后裔们,如俄备得、耶西、大卫,都同时出现。这就好像一出舞台剧,到了结尾的部分,所有角色都一起登台在聚光灯下向观众集体亮相。 然而,我们在其中却发现有一位关键人物消失了。这位被遗忘的关键人物不是别人,就是那位更近的亲属。他之所以是关键,乃是因为他有着第一主动权,可以改变整个事件的走向。然而这位关键性的人物,作者在经文中却连名字都懒得提及,只以“某人啊”来称呼,显示出对他的藐视——他不配出现在这个美好的大团圆中!虽然看起来是因为他的放弃成全了波阿斯与路得的美事,可是从他的放弃中显明出来的是他内心的诡诈和自私。他保护了自己的产业,但却被挡在神的产业以外;他在自己家的家谱中没有添加外来人员,可是却使自己在大卫的家谱中成为门外汉。 当我们一直都是在为自己着想的时候,我们可曾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吗?当我们为自己紧抓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得着还是失去呢?正如耶稣所说的,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性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6)这位亲属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决定所带来的影响。那么,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会给我们的未来造成影响呢?这不是说我们是靠着自己的行为来博取神的欢心,而是说从我们的行为,以及对事情的反应,看得出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我们不警醒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反省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走在离神越来越远的方向;而当我们时刻警醒,不断反省的时候,我们就越发可以持守在神的恩中。《路得记》以喜庆收场,盼望我们的人生也都是以喜庆收场;不是收场,而是结束在地上的日子,进入荣耀的永恒之中。 默想经文:“波阿斯说:‘某人哪,你来坐在这里。’”(4:1) 主啊,我似乎感受到你对我的呼唤。你让我坐在你的面前,你要看我如何作决定,你要鉴察我内心的真实光景。主啊,我知道你一直都在我身边。你不但希望我做对的事,你也希望我成为对的人,有着对的生命。主啊,愿我在你面前蒙悦纳。 一点操练:在每一件事上都提醒自己,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出于信心吗?是出于对神、对人的爱吗?我在这一件事情上的反应,表现出我什么样的生命光景?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路得记》不愧为文学艺术的旷世杰作,其中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惊心动魄的场景,和发人深省的哲理,可是在朴实中却可以引人入胜,叫人读起来爱不释手。全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份恬静,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除了使用许多对比以外,还用了重复的文学手法。这首先表现在神的作为上面。全书虽然出现很多“耶和华”的字句,可是如果排除各种人物奉神的名彼此祝福以外,以作者的笔触记载神的作为,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开头,当拿俄米在摩押地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儿子之后,她听说神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给他们,于是就起行要回犹大地去(1:6);另一次是在最后,当波阿斯娶了路得之后,与她同房,神就使路得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俄备得(4:13)。所以我们看到一前一后两次特别交代了神的作为,开始的时候神用祂的怜悯和厚恩来呼召那些离家的孤苦伶仃者回到祂面前,最后,神赐给一个儿子,作为对拿俄米和路得回归之旅的肯定与奖赏:他们如今已安然投靠在神翅膀的荫下了。 然而,虽然是以神的呼召开始,以神的奖赏结束,整个过程都是在神的看顾和保守之下,可是在当中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文中还有一个重复常常容易被忽略,就是“恰巧”。第一次是出现在路得开始要往田间去拾麦穗,但是还不知道会在何处蒙恩,结果是恰巧到了波阿斯的那块田(2:3)。这个恰巧促成了男女主人翁的相遇,预示着好戏就在后面了,神的作为太奇妙了!可是接下来的第二次出现就显得不那么合时宜了。当波阿斯要去找那位更近的亲属时,恰巧在城门口就碰上了(4:1)。这次恰巧给整个故事带来一丝紧张气氛,关键人物出场,他是横刀夺爱,还是知趣退下呢?对于心急的人来说,如果没有这次恰巧该多好;找不到这位亲属,事情的发展就会顺利很多。在这个关键时刻,神去哪了?然而,既然神安排了第一次的恰巧,就不会让第二次的恰巧成为真正的拦路虎。在神的掌管和引导之下,虽然当中有意想不到的插曲和一些起伏,可是最终神给祂子民的祝福是挡也挡不住的。令人担心的恰巧并不能拦阻神旨意的成全,意外的插曲最终不过成为背景,反衬出喜乐的主旋律。 《路得记》讲述的不是一个可望不可求的童话故事,而是在以色列黑暗历史中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虽然世风日下,可是信靠神的人必得平安。在我们跟随耶稣基督的信仰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恰巧。有时候,这些恰巧是让我们遇见自己喜悦的事情,会让我们很高兴,感觉神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有时候这些恰巧是让我们遇见自己不想遇见的事情,又会让我们很沮丧,很忧愁,很担心,感觉神怎么那么遥远。我们巴不得都遇上令我们高兴的恰巧,巴不得那些让我们倒霉、着急、操心的恰巧一个都不遇上。可是,我们始终要相信,神用恩召来召我们,祂也会一直看顾和保守,带领我们直到见主面的日子。即便是苦难,即便是飞来横祸,也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