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难忽略耶稣单独告诉某人某些事情的场景。雅各井旁的撒玛利亚妇人明白了耶稣知道她的罪之后,生命得着改变。她的良心因而悔悟,她的灵魂也全然敞开;她的淫行被耶稣视透,她知道自己的行为无法蒙神喜悦,而远离了神。 这位妇人虽然过着罪恶的生活,但我们从她对基督的回应,看见了她的坦白。在她的心思意念中,逐渐明白自己远离真理、脱离正途且回避公义。她彻底悔悟自己的罪行,她对耶稣教导的当下反应,就是她渴望回归正途。她马上联想到敬拜神,也恳求耶稣告诉她,敬拜的地点是在基利心山或是耶路撒冷。犹太人以自己的方式,在耶路撒冷敬拜神,撒马利亚人则是在基利心山敬拜。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 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所提及,这位妇人的困惑出于她生活圈里的肤浅观念。她觉得敬拜应于固定时刻、在特定地点、以特殊的礼仪进行。她无法确定哪里才是正确的处所。她因此问了耶稣这个问题,耶稣告诉她,很快就没有在何处敬拜的问题了。敬拜不应限定在特定地点、时间或形式。 如何看待圣殿? 耶稣的回答引起一些有趣的问题。首先,我们也许会问,是不是只有在特定地点才可以敬拜神?倘若不是,圣殿的用处是什么?假如敬拜不限定于特殊地点,为什么要建造特定的敬拜场所呢? 我们从耶稣的话已清楚地看见:旧有的体制已经过时。敬拜的处所不再是基利心山或耶路撒冷圣殿,旧有的敬拜礼仪与宗教节期不复可循,现今也不再需要衣着华丽的祭司、祭坛、奉献弥撒、燃烧的烛台或是燔祭。这些事物代表犹太教、异教,以及从新旧约之间被人引进的圣经外的人为传统。这些都忽略了全新且活泼的方式,以及「信徒皆祭司」(the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 )的思想。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圣殿只是神同在的象征,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激发以色列人让敬拜成为生活的方式。圣殿不是形体,而是象征,就像献祭与安息日制度都是象征着更大的实体。这位撒马利亚妇人与我们一样,都需要明白这个事实。 永活的圣殿 取代旧约圣殿的新实体是什么?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提到其中一个概念: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林前六19) 每个基督徒都是神居住其中,有生命、会呼吸的圣殿。意思就是说,基督徒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敬拜,神永远会与他们同在。基督徒在海滩、山岭、开车的路上、坐在树下、林中漫步、乡间慢跑、坐在客厅、在教会,或是任何环境及景况之下,都可以敬拜神。敬拜的范围是无远弗届、不受限制。 在陈述关于耶稣基督的献祭后,我们从希伯来书十章19节读到:「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这就是敬拜的终极事实,神已经同意让我们借着基督的血进入至圣所。这种事情不可能由那些活在旧约时代的人所完成,他们顶多能远远地敬拜神。 凡是相信新诫命的人已经永远地就近神。基督被钉在十架上奉献自己,让我们得以自由自在地敬拜神,并带领我们进入至圣所。这项邀请永远有效,就像希伯来书作者强调的:「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来十22)雅各书的作者也回应这项真理:「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雅四8) 为了让通往神的道路得以敞开,我们因耶稣基督得蒙救赎。我们以真心诚意不断向前,步入至圣所,因为我们知道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又真又活的道路进入至圣所。换句话说,并非只能到教堂敬拜神。 敬拜的社群 希伯来书十章继续说:「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鼓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希10:24-25:)身为基督徒,我们要彼此相爱(也就是分享)、勉励行善。我们应当记得这两种行为是构成敬拜的要素(参第三章)。 敬拜神并非仅仅是处所的问题,但无法屏除基督徒共聚一处敬拜,也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特别设计某建筑物用以敬拜神。事实上,即使是新诚命的时代,除了我们的身体是神的殿之外,神也有殿宇做为与他子民相遇之处;这是很特别的处所。保罗在以弗所书二章19至22节描绘这个处所: 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2:19-22) 所有基督徒连结一体,成为光明国度的成员。所有认识基督的人都是神家里的人了。教会是个家庭,由共同的成员与生活连结在一起。并且,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被建造在使徒与先知的基础上,而耶稣基督自己是房角石。我们都是联络合式、共同成长的圣殿,是借着圣灵成为神居住的所在。 我们不能否认每位基督徒也是圣灵的殿之事实。然而,广义而言,有形、真实的蒙救赎圣徒之团契,成了富丽堂皇属灵的神的殿宇。圣灵永居于此,也是神与他子民相遇之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六章19节说「基督徒是圣殿」,他所说的是每一位基督徒;但在前三章,也就是哥林多前书三章16节,保罗却说:「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林前3:16)他使用的名词是复数形,指的是全体基督徒、圣徒团契是神的居所。 哥林多后书六章16节说到:「因为我们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说:『我要在他们中间居住……』」(林后6:16)神住在圣徒的团契之中,且当教会聚集时,他就在他们中间。教会是他特有的居所,而不只是象征性的旧约时代殿宇,教会是神以奇妙的临在祝福万民的地方。 彼得前书二章5节提到:「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前2:5)这段话描绘出敬拜的真谛。教会不是石头砌成的房子,而是以生命建造而成。在神的圣殿中,基督徒都是活石,一旦我们聚在一起,就成了神与我们同在的敬拜处所。基督徒因此成了神的永活圣殿,奉献给神的灵祭,这种奉献除了在蒙救赎的教会中,无法再其他地方找到。 不是形式,而是实质 公众敬拜并非大多数人所想象:教会的敬拜顶多就是每周一次的正式活动。即使是最随意的敬拜也很正式:以某种程序进行,其中包括某些特定元素,例如:音乐、公祷、奉献、讲道,且至少有洗礼与圣餐的圣礼。现代人提到敬拜,浮现脑海的都是形式、格调、活动与圣礼,反倒不看重实质(事实上,一般人的观念中,敬拜老早变成音乐的同义字,而公众敬拜其他所有的元素,已不被认为是敬拜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在新约之下的个人生活视为正确之事,在基督徒的公众敬拜中也同样是正确的:敬拜不单是外在的活动;敬拜是爱慕、颂赞与祷告神,并遵行他的话语,而这些都从我们的内心发生。敬拜不是活动本身,而是对这些活动的适当属灵回应。 这就是为什么真实的敬拜无法从招摇撞骗、哗众取宠或情绪操控而产生。这些行为也许可以吸引群众,却与真实的敬拜毫无关系。事实上,这些行为往往危害甚巨。但是,敬拜也不是因为任何人企图圣化环境气氛产生。有人曾建议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教堂附近放【肃静】、【敬拜处请安静】;有些教会在周报放入夹页,请会众进入室内不要交谈。某些人认为应当要有昏暗的光线、蜡烛、装饰用的宗教标志、香料与管风琴音乐,尽可能保有敬拜的气氛。我猜想,或许会有人会认为,牧师应该在长袍上挂铃铛,这样他就像昔日老神父一样,当你听到铃声,就知道神圣时间开始了。 事实上,要这么做并非太困难。蜡烛、香料、主教帽,以及最近这几年引自中世纪高教会派增加气氛的饰物,这些年来令人惊讶地入侵看似福音派的教会。现在要接触这些东西及其他相当正式的宗教饰物,可以说是轻而易举。这些东西、饰物与家庭教会毫无协调地混杂:谈话取代了正式讲道,围成一圈的静适座椅,也取代了教会里排得井然有序的长条木椅。 这类装饰的背后意义说明了,外在、气氛与活动已然成为公众敬拜的本质。然而,没有什么比离弃真理更严重。坦白说,蜡烛、十架、舒适的沙发或是咖啡,对我们的公众敬拜没有任何裨(bì)益。事实上,人为的礼仪之争及通俗文化这类象征,往往对真实的敬拜造成严重伤害。 敬拜不会因人为的协肋而蓬勃发展。假如你觉得自己一定需要某些按部就班的仪式,或是若干形式的心境乐曲,这些想法或需求根本不是真实的敬拜。音乐或仪式也许能协肋或表达敬拜的心境,却无法使不愿意敬拜的心转变成欣然欢呼之灵;而其危机在于:让不愿意敬拜的人,却觉得自己投入敬拜当中。因此,教会的敬拜关键因素不在于敬拜的形式,而是圣徒的心态。假如公众敬拜没有展现我们个人的敬拜生活,这样的敬拜无法让人信服。若你觉得可以为所欲为,以为只要礼拜天早上去教会与众圣徒一同作礼拜便够,那你就大错特错。 敬拜并非凭空而生。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应当为教会的其他肢体付上代价,让他们也能持续地活出真实、蒙神悦纳的生活样式。倘若我们在这一点上失足,就会像亚干犯罪,让全体以色列百姓受到严重伤害。我们在周间所有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在礼拜天与我们一起敬拜的教会弟兄姊妹。 敬拜就是付出 圣徒的相聚对全新与永活的敬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当蒙救赎的会众因为纯全、蒙悦纳的生活样式,因而内心满是赞美,整体会众便能从彼此得到鼓励来敬拜神。因此,应会出现慷慨激昂、热情洋溢、实在无伪的赞美与真心诚意的敬拜,因为这些在个人的敬拜所经历的已经表达出来;这样的敬拜,在众人的喜乐当中更加地丰富与增长,其结果更是大有能力。 你为什么上教会?你与其他圣徒相聚真的是为了敬拜吗?或者你去教会只是想得到若干好处?你是否对教会的独唱者品头论足、大肆批评教堂诗班,甚至任意诋毁讲道信息? 长久以来,我们被局限于「教会应该讨好众人」的想法。事实绝非如此。齐克果说:「大家都觉得传道人是舞台上的演员,不断地对其品头论足、恣(zì)意诋毁或赞赏不已。他们不晓得,自己才是舞台的演员,讲员只是站立两侧的提示台词者。」其实,神才是听众!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我没有从教会得到什么。」我的回答是:「你献给神什么?你如何预备把你的心奉献出去?」 假如你出于自私的动机而上教会寻求祝福,你已经失去敬拜的重心。我们应该把荣耀归给神,而不是得蒙祝福。了解这一点,便能改变你对于上教会的评论。问题并非「我能得到什么呢?」而是「我是否从发自内心把荣耀归给神?」因为祝福是神对于人的敬拜之响应。若你未蒙祝福,并非因为不足的音乐或是讲道信息(虽然某些信息或音乐确实令人心生抗拒),而是不将荣耀归给神的自私心灵。 共生关系 虽然真实的敬拜有强烈的个人趋向,却完全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意义。假如敬拜者希望维持始终如一、持续不断的敬拜型态,他们就要在彼此聚集敬拜时,借着团契与其他基督徒相互鼓舞。个别敬拜与集体敬拜都可以彼此喂养对方。换言之,我需要圣徒的园契;也就是说,圣徒的团契需要我不断活出敬拜的生活。 大多数基督徒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通常跟这两件事有关:若不是每周七天,以自己的生活来敬拜,就是会与其他圣徒一周只有一天敬拜神。事实上,这两种我们都需要。若你有空才上教会,你绝不可能成为拥有成熟丰盛生命的基督徒。你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兴旺繁盛,你需要属灵伙伴的鼓励、打气。人们活在来去匆匆、随性、轻率马虎的社会,以至于大家不愿作出始终如一、言而有信的委身,却怀疑自己为何会失败。答案其实很明显:没有其他基督徒的支持与鼓励,我们的灵命成长与稳定便无法茁壮成长。 我们不用再献祭、也不用祭司作为中保。只要献祭一次便已足够。我们可以自己就近神,但基督徒需要彼此,如同建造神居所的活石,堆叠成为神居住的所在。 某牧师去探访没有按时作礼拜的一位弟兄。这位弟兄就在火堆前,看着温暖无比的炭火。那天是酷寒难耐的冬日,却有红红的煤炭、熊熊的火堆。牧师劝勉这位弟兄要常常与神的子民相处,可是这位弟兄似乎听不进牧师的好言相劝。牧师于是打开护栏,拿起火炉旁边的铁钳伸了进去,开始分散煤堆。所有煤炭都各自分开时,他起身站立,屏息观看,这些煤炭没多久就冷掉了。他对这位弟兄说:「这就是你生命的景况,你一旦远离神的子民,火焰马上就熄灭了。」这位弟兄听见,便了然于心。 教会不是让信众聚集的红砖水泥建筑物,而是神居住其中的子民。我们在教会、与神的子民一起敬拜,如同属天的敬拜,会有谁不想参加呢? 我们应献上敬拜的心,在我们自己受到鼓励而追求爱与善行之际,亦能激励他人的灵命。因为我们彼此对基督的忠诚,能影响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能行善与分享。当我们的生命洋溢赞美与不断感谢的心志时,这样的生命已臻(zhēn)圆满。那么,敬拜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了,我们因此得蒙救赎。 (选自《敬拜:生命终极的目标》第十章) (本文收录在《改革宗敬拜》里)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