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
1. 以法莲山地的拉玛琐非有一个以法莲人,名叫以利加拿,是苏弗的玄孙,托户的曾孙,以利户的孙子,耶罗罕的儿子。
2. 他有两个妻,一名哈拿,一名毗尼拿。毗尼拿有儿女,哈拿没有儿女。
3. 这人每年从本城上到示罗,敬拜祭祀万军之耶和华。在那里有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当耶和华的祭司。
4. 以利加拿每逢献祭的日子,将祭肉分给他的妻毗尼拿和毗尼拿所生的儿女。
5. 给哈拿的却是双分,因为他爱哈拿。无奈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
6. 毗尼拿见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对头,大大激动她,要使她生气。
7. 每年上到耶和华殿的时候,以利加拿都以双分给哈拿。毗尼拿仍是激动她,以致她哭泣不吃饭。
8. 她丈夫以利加拿对她说,哈拿阿,你为何哭泣,不吃饭,心里愁闷呢?有我不比十个儿子还好吗?
9. 他们在示罗吃喝完了,哈拿就站起来。祭司以利在耶和华殿的门框旁边,坐在自己的位上。
10. 哈拿心里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祷耶和华,
11. 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阿,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
12. 哈拿在耶和华面前不住地祈祷,以利定睛看她的嘴。
13. 原来哈拿心中默祷,只动嘴唇,不出声音,因此以利以为她喝醉了。
14. 以利对她说,你要醉到几时呢?你不应该喝酒。
15. 哈拿回答说,主阿,不是这样。我是心里愁苦的妇人,清酒浓酒都没有喝,但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
16. 不要将婢女看作不正经的女子。我因被人激动,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
17. 以利说,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愿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他所求的。
18. 哈拿说,愿婢女在你眼前蒙恩。于是妇人走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了。
19. 次日清早,他们起来,在耶和华面前敬拜,就回拉玛。到了家里,以利加拿和妻哈拿同房,耶和华顾念哈拿,
20. 哈拿就怀孕。日期满足,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撒母耳,说,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
21. 以利加拿和他全家都上示罗去,要向耶和华献年祭,并还所许的愿。
22. 哈拿却没有上去,对丈夫说,等孩子断了奶,我便带他上去朝见耶和华,使他永远住在那里。
23. 她丈夫以利加拿说,就随你的意行吧。可以等儿子断了奶。但愿耶和华应验他的话。于是妇人在家里乳养儿子,直到断了奶。
24. 既断了奶,就把孩子带上示罗,到了耶和华的殿。又带了三只公牛,一伊法细面,一皮袋酒。那时孩子还小。
25. 宰了一只公牛,就领孩子到以利面前。
26. 妇人说,主阿,我敢在你面前起誓,从前在你这里站着祈求耶和华的那妇人,就是我。
27. 我祈求为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
28. 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于是在那里敬拜耶和华。
主题 : 第3段。一颗真诚还愿的心(1:19-28) - 07/05/2024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3段讲的是撒母耳的出生和奉献。神顾念哈拿,就按照她所求的,赐给她一个儿子。而哈拿也持守自己对神所许的愿,将孩子撒母耳奉献给神,使他终身归于耶和华。
哈拿这个还愿的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设身处境去经历,还是可以有很多的体会。原本哈拿的丈夫以利加拿是要在孩子刚出生的那年去示罗献年祭的时候还愿的,可是哈拿却没有去,因为她已经有她更加长远的还愿计划,就是真的按照她所许下的愿去还愿,即将孩子终身归于神。所以哈拿要等到孩子断奶,也就是两、三岁、身体状况比较稳定,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之后就一次性带到神的面前奉献给神。接下来,等孩子断了奶,哈拿就果真将孩子带到了示罗还愿,而那个时候祭司以利可能早已忘了这事,需要哈拿来提醒他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也让我们看到,哈拿的还愿并不是碍于祭司以利的面子,或是担心不还愿就会被祭司责备,等等诸如此类的来自于人的压力下进行的。哈拿的还愿完全是她的自愿,即便别人都不知道,都已经忘记,即便她可以偷偷摸摸地忽略这事也无人知晓,但哈拿依然发自内心地向神还愿,而且代价极高,不单只是献上贵重的祭物,更是将自己所宝贝的儿子终身献上,不再属于自己。
整个过程让我们看到哈拿那颗真诚还愿的心与行动。她在心里早就有了还愿的计划,而这个计划虽然经过了两、三年的时间也矢志不渝。她没有因为这两、三年的时间对孩子的感情越来越深而将还愿的事情抛之脑后;她也没有因为这两、三年的时间别人早已忘记了当时所发生的事而自己也趁机将还愿的的事逐渐淡忘。相反,她一直惦记着这事,没有给自己找任何借口不去还愿,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愿是向神许下的,也就要向神还愿,而不受任何别的影响。
哈拿的还愿,的确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也是给我们很好的提醒。我们有没有向神许过愿呢?我们有没有向神还愿呢?特别当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长河,我们还愿的心志是越发坚定,还是逐渐变得犹豫起来、侥幸起来呢?愿圣灵提醒我们。神并非缺少什么所以一定要追着我们要东西;神什么都不缺,神要看到我们在祂里面也是感恩、诚实、完全的人。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体会哈拿还愿的心志、计划与行动,也带给我们有触动和提醒。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主题 : 第2段。被人激动,还是受神安慰?(1:9-18) - 07/05/2024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第2段记载的是哈拿向神的祷告。当时的情形是,众人都在吃喝,而且吃喝完了,但哈拿却吃不下去,因为她心里愁苦。于是,哈拿痛痛哭泣,向神祷告,并且许愿,如果神赐给她一个儿子,她就会将这个儿子当作拿细耳人终身归给神。祭司以利一开始误以为哈拿醉酒了,但听了哈拿的解释之后就祝福哈拿。哈拿得到释怀,出去吃饭。虽然这个时候哈拿是否可以真的得到一个儿子尚且未知,但她脸上已经不再带有愁容了。
整个过程让我们看到哈拿的内心变化。当她愁苦、哭泣祷告的时候,原因乃在于她“被人激动,愁苦太多”(1:16)。她这里所说的被人激动,指的就是之前她被毗尼拿的伤害。然而,当祭司以利向她说了安慰与祝福的话之后,哈拿就不再愁苦了。在当时来讲,祭司就是神与人之间的桥梁。以色列的百姓会将祭司所说的话当成是神向他们要说的话;祭司的安慰和祝福,也就意味着从神而来的安慰与祝福。哈拿从祭司以利那里得到了从神而来的安慰,她整个人就不再一样、为之一振了。一开始是被人激动而愁苦,后来是受神安慰而不再愁苦。这是信心的体现,哈拿因为相信神听到了她的苦情,即便她的诉求尚未有任何实现的迹象,即便被人的激动也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但心里已经安静下来,有属天的平安了。
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很好的提醒和榜样。被人激动,还是受神安慰?在当今这个信息膨胀、交流便捷的时代,人与人之间虽然交往密切,但关系并不和谐。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常常会落在所谓的“被人激动”的光景之下。有时候是面对面的言语冲突,更多的是网络、社交媒体中的言语纠纷,都会时常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也会让我们烦恼不堪、纠结不清。虽然一定的解释、沟通是必要的,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发现这些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或是根本就没有解释、沟通的机会。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哈拿的故事让我们有所学习,就是不要让自己继续陷在“被人激动”的光景中,而是走出来,藉着祷告,凭着信心,进入“受神安慰”的境地中。这并不意味着别人的“激动”已经停止;这意味着我们心态的转变、关注点的转移,不再受别人的影响,而是在美善的神那里找到安慰与平安。我们可以向主耶稣说出自己心里的愁苦,聆听圣灵在心中安慰的话语,并且凭信心将自己交在那位慈悲怜悯的天父手中。
默想经文:“我因被人激动,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1:16)
静默思想:设身处境体会哈拿从“被人激动”到“受神安慰”的转变,也带给我们心里有亮光。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主题 : 第1段。如何回应神的作为? - 07/05/2024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撒母耳记上下,记载了神的百姓以色列从士师时期过渡到最初的君主政体之历史。扫罗(君王谱系中的第一位)的悲剧与他的继位者大卫的得胜(尽管他长期与扫罗苦斗,后来又有家庭内部的斗争),对现代读者而言具有许多教训。书中另一个主要人物撒母耳,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领袖,身兼先知、祭司与士师。这两卷书有着大量直言不讳的人物故事(好事与坏事兼具),并且为后续之分裂国度的历史作好前奏。包德雯(Joyce Baldwin)对于这一切文学与属灵价值,皆以敏锐的监赏力加以处理,向我们指出,撒母耳记在今日仍能鲜活地向我们说话。”——《丁道尔圣经注释系列》
对于这样一卷记载了扫罗和大卫这两位以色列首任君王,以及引介他们的先知撒母耳的极其重要的书卷,却是以一个看似寻常的家庭生活作为开始。在这个生活片段当中,经文刻意强调了哈拿的不孕是耶和华神造成的,是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以这个视角作为基准点,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对于神的这个作为的不同反应。
毗尼拿是趁机作哈拿的对头,大大激动她,故意惹哈拿生气,其中必定包含着冷嘲热讽。而作为丈夫的以利加拿,则是对哈拿恩爱有加,不但给哈拿的是双份,更是尝试安慰哈拿、要用自己来补足哈拿不孕的缺失和痛苦,说到:“有我不比十个儿子还好吗?”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两种对神作为的回应。毗尼拿是充满血气和私欲,趁机发泄自己对对方的不满,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以利加拿则想着以自己来代替哈拿所没有得到的,想要以自己来满足神给哈拿造成的缺憾。
虽然当事人哈拿如何回应神的作为,我们在后面才可以看到。但在这个段落中所体现出来的两种回应,却已经可以提醒我们的注意了。有时候,我们也是很容易陷入这两种的回应当中。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虽然我们也会从知识上知道“若不是神允许,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发生”,可是我们多数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回应。如果和当事人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是关系不好的时候,我们可能是轻描淡写地一扫而过,或是趁机挖苦、嘲笑、论断,等等。如果和当事人关系很好,很亲近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是热情地帮助、安慰,希望用我们自己去满足对方所失去的。对于第一种,不用多说,肯定是不好的。对于第二种,能够彼此帮助当然是好,但不要忘了,人的心只有神可以填满,我们不能代替神的位置。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去帮助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任凭他们自己去面对神;这乃是说当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的时候,不是要将对方纳入自己的怀抱,而是要帮助对方进入神翅膀的荫下;不是要用自己去填补别人的空虚,而是要引导别人在主里面找到永恒的安慰和饱足。愿我们在当中都可以有所领受。
默想经文:“无奈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1:5)
静默思想:体会经文中对于神如此的作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反思我们的回应常常处在什么位置呢?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主题 : 在信心里的释怀 - 05/10/2017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士师记》的下半段讲到以色列人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路得记》是在为大卫王的诞生埋下伏笔,而《撒母耳记上下》则以撒母耳这最后一位士师的诞生与结束来宣告以色列从此离开了士师时期,而进入有君王统治的时期。实际上,以色列人的问题不是因为缺少可见的王来管理他们,而是他们是否愿意接受那位看不见的神来作为王管理他们。《撒母耳记上下》让我们看到虽然神回应了以色列人立王的要求,但也告诫以色列人不要因为有了王就可以不需要神了;同时神也不会因为给以色列人设立了王就不再理会他们。相反,神的子民依然在神的手中,神才是以色列真正的王。
《撒母耳记上》第1章讲述的是以色列最后一位士师撒母耳的诞生。他的母亲哈拿原本不孕,被人羞辱,心中愁苦。在一次祷告中,哈拿向神许愿说,如果神赐她一个儿子,她必将这个儿子终身归于神。在从祭司以利那里得到来自于神的安慰之后,哈拿得到全然的释放。不久,哈拿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哈拿向神还愿,将撒母耳终身归于神。
原本愁苦的哈拿,在从祭司以利那里听到说:“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愿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祂所求的!”(1:17)之后,脸上便不带愁容,甚至可以开心吃饭了。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刻。在这之前,哈拿因为生不出孩子而被毗尼拿不断地嘲笑和羞辱;丈夫的百般恩宠也不能让她的痛苦得到释然。然而,当她向神祷告,并从祭司的口中确信神听祷告,一切都已经在神的手中的时候,她受到了极大的安慰,一切愁苦顷刻烟消云散。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在这个时候,哈拿的孩子连影子都没有!哈拿并不是因为祷告蒙应允,已经怀孕生了孩子才不再愁苦,而是在即便还没有孩子,但是因为相信神垂听了祷告之后,她就不愁苦了。实际上,哈拿向神所求的并不是一个孩子那么简单,而是她与神关系的明证。当哈拿知道自己的祷告已经蒙神垂听,自己与神的关系是美好的,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更令人欣慰的事呢?这个时候哈拿已经被喜乐充满,不再愁苦。至于有没有孩子,已经不再成为她的烦恼了。
人生常有不如意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处,都有自己的软弱和难言之隐。这些伤痛,不是可以靠着在其它地方的强势可以得到弥补的,有时甚至连自己最亲的人所能带来的安慰都帮不上忙,真可谓是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我们虽然可以暂时借助忙碌其它的一些事情来忘却自己的烦恼,可是这心里的忧伤始终是挥之不去。然而,藉着祷告,凭着信心相信神知道自己的痛苦,相信神必会记念自己的呼求,我们就可以在神那里得平安。虽然我们不一定就得到自己想要的;虽然神是否成就,如何成就,何时成就,我们都不知道;可是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信心被神观看,被神察验,被神看为宝贵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我们欢喜快乐的呢?如今,藉着耶稣基督,我们的祷告都蒙神垂听,我们与神的关系是美好的,我们在基督里就更是要常常喜乐了。
默想经文:“于是妇人走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了。”(1:18)
哦,主啊,多么渴望我自己也像哈拿一样,可以把自己心中的劳苦愁烦都仰望在你的手中,在你里面得到自由和释放!我常常以自己所求的是否真正得到作为喜乐的源泉,可是这反而给我很多的忧伤。主啊,我愿意以信心的眼睛看见,你在耶稣基督里面已经悦纳了我的祷告和呼求。美善全能的神啊,我知道一切都在你的看顾之下。为此,我感谢你!我赞美你!我得到全然的释放。
一点操练:将自己心里的难处带到神面前,凭信心领受神在耶稣基督里面所赐下的出人意料的平安。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