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圣经导读《以赛亚书》第十七章

下载PDF版圣经导读《以赛亚书》第十七章

经文 :
1. 论大马色的默示。看哪,大马色已被废弃,不再为城,必变作乱堆。
2. 亚罗珥的城邑,已被撇弃。必成为牧羊之处,羊在那里躺卧,无人惊吓。
3. 以法莲不再有保障。大马色不再有国权,亚兰所剩下的,必像以色列人的荣耀消灭一样。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4. 到那日雅各的荣耀,必至枵薄,他肥胖的身体,必渐瘦弱。
5. 就必像收割的人,收敛禾稼,用手割取穗子。又像人在利乏音谷拾取遗落的穗子。
6. 其间所剩下的不多,好像人打橄榄树,在尽上的枝梢上,只剩两三个果子,在多果树的旁枝上,只剩四五个果子。这是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的。
7. 当那日人必仰望造他们的主,眼目重看以色列的圣者。
8. 他们必不仰望祭坛,就是自己手所筑的,也不重看自己指头所作的,无论是木偶,是日像。
9. 在那日他们的坚固城,必像树林中和山顶上所撇弃的地方,就是从前在以色列人面前被人撇弃的。这样,地就荒凉了。
10. 因你忘记救你的神,不记念你能力的磐石。所以你栽上佳美的树秧子,插上异样的栽子。
11. 栽种的日子,你周围圈上篱笆,又到早晨使你所种的开花。但在愁苦极其伤痛的日子,所收割的,都飞去了。
12. 唉,多民哄嚷,好像海浪砰訇,列邦奔腾,好像猛水滔滔。
13. 列邦奔腾,好像多水滔滔。但神斥责他们,他们就远远逃避,又被追赶,如同山上的风前糠,又如暴风前的旋风土。
14. 到晚上有惊吓,未到早晨他们就没有了。这是掳掠我们之人所得的分,是抢夺我们之人的报应。

主题 : 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 01/25/2018
作者或来源:肖松(微信:samuel__xiaosong)

《以赛亚书》第17章讲的是对神对亚兰、北国以色列以及列国的预言。经文中的大马士革,就是亚兰国的首都,用来指代亚兰;而以法莲是北国以色列的支派,用来指代以色列。这一段落的标题是对大马士革的默示,可是实际上有关大马士革的内容仅有短短的三节经文(17:1-3),而其余更多的是关于北国以色列(17:4-11),以及列国的话(17:12-14)。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看经文,我们就可以发现实际上关于大马士革的默示是和对以色列的预言息息相关的。而最后有关列国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对大马士革和以色列预言的总括,因为对于南国犹大而言,北边的亚兰和以色列可称得上是列国了。 从对亚兰的默示带出更多关于以色列的预言,是因为两者之间特殊的关系,也同时传递出神对祂子民的特殊信息。神之所以将对以色列的预言和对亚兰的默示放在一起,乃是因为以色列对亚兰的依附!正是因为以色列将亚兰作为自己的保障和依靠,结果当亚兰被亚述击败的时候,以色列自然也就是轰然坍塌了,就好像一个靠着墙的人,当墙倒塌的时候,这个人也会跟着倒下去。预言亚兰的毁灭还是小事,神还要藉着亚兰的毁灭来警告以色列:不可依靠外邦;神更是要藉着以色列的毁灭来对犹大发出同样的警告:这就是依靠外邦的下场。 在对以色列的预言中,经文使用了收割的比喻。一方面,以色列自己就好像被收割的庄稼,所剩无几(17:4-6);另一方面,以色列自己又是栽种的人(17:10-11)。正所谓种的是什么,收的就是什么。以色列之所以栽种了但却没有什么收成,乃是因为他插上了异样的栽子,也就是从外面移植来了枝条。这个比喻很清楚地指出了以色列的问题,就是他们不信靠神,而去从别处,也就是从亚兰找帮助,结果看似移植了新品种,但实际上却败坏了自己的本性,离开了对神的专一,当然就结不出果子来了。 栽种与收割,是需要劳碌的。以色列确实很忙碌。他们积极联合亚兰,甚至不惜攻打自己的兄弟犹大,想要把犹大也拉进这个联合体。以色列为了保证与扩大其与亚兰的联合,也算是拼了老命。只可惜,以色列的劳力得不到回报,因为他用错了方向,在神以外寻找依靠,结局必然是随着所依靠的被神毁灭而自身毁灭。 神藉着对大马士革的默示而预言以色列的毁灭,对我们的提醒也是很清晰和严厉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快节奏、多变化的时代,我们都不停地忙碌,觉得如果停下来的话基本上就意味着要被淘汰了。我们除了要学习安静、仰望神以外,也要提醒自己即便是在忙碌中,也不要忙错了方向。我们努力为自己赚得一片生存的空间,我们急切为自己营造一片享受的时光,我们付出许多的精力和时间,与世俗为伍,与他人联合。这是我们的常态,即便是基督徒也不例外。然而,经文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救我们的神,不可忘记我们能力的磐石。我们忙碌栽种的,必从中收割。我们只有全然依靠那生命之道,才可以收割那永远的生命。 默想经文:“因你忘记救你的神,不记念你能力的磐石,所以你栽上佳美的树秧子,插上异样的栽子。”(17:10) 静默思想:花一些时间安静下来,回顾神在自己生命中的作为,也从身边的自然界默想神创造的大能,让自己再一次置身于神的同在之中,如同安稳在磐石上。将自己全然交托在神的手中。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