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圣经《什么是三位一体?》4. 本质为一,位格为三

下载经典阅读《什么是三位一体?》4. 本质为一,位格为三

新约希伯来书以关于主耶稣基督及祂在神渐进启示中的重要性的惊人话语开头,我们读到:

 “神既在古时藉着先知多次多方地晓瑜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祂儿子晓瑜我们;又早已立祂为承受万有的,也曾藉着祂创造诸世界。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祂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祂所承受的名,既比天使的名更尊贵,就远超过天使。”(来一1-4)

我们在希伯来书中发现的基督论极其之高,实际上,它是早期教会之所以肯定基督神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里我们看到基督再次被描述为神的儿子和创造的媒介,比旧约先知所代表的启示要超越巨大得多。

但是作者同时呈现了这样的观念,神的儿子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这是对耶稣神性的显然指向。但是在位格的概念上,作者同时将神的儿子与父神做了区分。父的位格在子的位格里表达出来,因此尽管父与子都具有神性,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却在神的位格之间做出区分。

位格一词

使用位格一词将父、子、圣灵彼此区分可能引发问题。早期教会使用位格一词跟今天有些不同,这也是语言的一贯问题——语言是动态的,语言的细枝末节可能在一个世代跟下一个世代之间发生改变。例如,在伊莉莎白时代的英语中,如果你称一个女孩“可爱(cute)”,你就是在冒犯她,因为可爱的意思是“罗圈腿”,而这个词今天的含义显然是非常不同。

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不止具有神学背景,还具有法律背景,他将拉丁词语persona引入,试图表达教会早年的逻格斯基督论。在拉丁文中,这个词的用法主要跟两种观念相关。首先,它可以用来指向一个人的财产或房产;其次,它可以用来指向当时的戏剧舞台形像。有时候演员们在一部戏中扮演多个角色,不论何时演员在表演中更换角色,他就会戴上一副新的面具,扮演一个新的persona。

一九五零年代末期,百老汇有一场热门大戏,是基于圣经的约伯记,名字叫做“J. B.”。在系列影片中扮演福尔摩斯而着名的贝锡.罗斯本,在这齣百老汇戏剧中扮演神和撒但两个角色。我有幸坐在前排中央位置,罗斯本就站在我五英呎开外的地方。戏剧进行时,他有两个面具,当他扮演神的角色时,他戴着一个面具,当他扮演撒但一角时,则戴上另一个面具。

这种戏剧技巧是回归古时对面具的使用,最常见的舞台标志就是两个面具,一个皱眉,表示悲剧,一个喜笑,表示喜剧。古时候,这种面具确实是演员扮演角色时常用的,就如罗斯本在J.B.里使用的一样。每个角色都有一个persona,它们合在一起就叫personae。因此早期教会意识到神是一个存在、三个位格:父、子和圣灵。

本质一词 

随着教会在前五个世纪发展其对于神的理解,一些其他词汇进入使用领域,包括本质(essence)、存在(existence)和实有(subsistence)。为了理解这些概念,我们必须回到希腊思维中。

古代哲学家的领域是形而上学,一种超越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认知之外和之上的物理学形态。希腊哲学家寻找一种终极的实际,一种不会改变的实际。他们在寻找事物的本质,他们称之为ousios,是希腊文动词“成为(tobe)”的现代分词。我们可以将ousios翻译为英文单词being(存在)。希腊的存在概念最好的同义词也许是英文单词essence(本质)。

柏拉图之前有两个哲学家争论实际的属性(the nature ofreality),一个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被视为前苏格拉底时代最聪明的哲学家,因这句话而着名:“存在即所是(Whateveris,is)。”他这话的意思是,任何事物要想终极真实,必须处于一个“是(being)”的状态;它必须具有一个真实的本质。如果它不具备,那么就是我们的想像虚构出来的事物。

巴门尼德的对手是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有些人称他为现代存在主义之父。他说:“存在即改变(Whateveris,is changing)。”他相信所有事物都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唯一不变的是改变本身。他说:“你不能踏入同一条河两次。”他的意思是,如果你踏入一条河又缩回来,你再次踏入的时候河水已经流动,不再是你先前踏入的那条河了,已经发生了许多细小的变化。实际上,你也不再是同一个人,你自己也变了,哪怕只是几秒钟的衰老。因此赫拉克利特说,我们在这个世界认识到的一切实际最基本的就是万物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换句话说,它处于一个成为(becoming)的过程中。

当柏拉图登上历史舞台,他在“所是(being)”和“成为(becoming)”之间作了一个重要区分,他说没有什么事物能够“成为”另外的事物,除非它首先以某种方式参与到“所是”当中。如果有什么事物纯粹是在“成为”的过程中,它就只能算是潜在的某种事物,而仅仅是潜在的事物则什么也不是。柏拉图说要想“成为”真的有意义,首先必须得先有“所是”。

在区分“所是”与“成为”时,柏拉图讲到了“本质(essence)”(即一件事物的所是要素,是它的实质)与“存在(existence)”(即成为要素)之间的不同。

存在与实有 

Existence(存在)一词是从前缀ex而来,意思是“自……而出”,而词根sisto则是一个意思为“站立”的希腊动词。因此“存在”的字面意思就是“从某事物中站立而出”,描述一种位置或姿势。我认为这里的观念是一个人一脚站在“所是(being)”之内,另一脚站在“非所是(non-being)”之内。因此他是从“所是”中站立而出,又是从“非所是”中站立而出,他处于纯粹的所是和虚无之间。那就是变成(becoming)或存在(existence)的领域。因此,当教会表达三位一体的教义时,没有说神本质为一、存在为三(one inessence and three inexistences),相反而是说位格为三(three inperson)。

我曾经做过一个演讲,其中我公开否认了神的存在(existence)。我说道:“今天我想要着重强调神并不存在(exist)。实际上,如果祂存在的话,我就要停止相信祂。”如果有什么话听起来像是胡扯,这句话就是了。然而我的意思不过是神并不处于一个“成为”的状态中(a stateof becoming),而是处于一个纯粹“所是”的状态(a stateof pure being)。如果祂处于一个存在的状态(a state ofexistence),祂就是在改变——至少按照这个词在哲学中的用法是如此。祂就不是永不改变的,也就不是我们所相信的神了。

柏拉图处理这些概念时,基本上只有三个类别:所是(being)、成为(becoming)和非所是(non-being)。非所是当然是虚无(nothing)的同义词,什么是虚无?问题本身就是答桉。如果我说虚无是某种事物(something),我就是在将某种事物归给虚无;如果我说虚无具有某种内容,那么虚无就有了“所是”;如果它有了“所是”,那么它就不是虚无,而是某物了。如你所见,哲学中最难处理的概念之一就是纯粹虚无的概念,试着想一下纯粹的虚无——你根本做不到。我遇见的与虚无最接近的定义是在我儿子读初中时,他放学回家后我会问:“你今天在学校都做了些什么?”他会说:“什么也没有(nothing)。”于是我开始思想或许我可以用我儿子在学校做的事情来定义虚无(nothing)。然而实际上,你不可能从事虚无,如果你在从事什么,肯定是从事着什么事。

位格(person)一词与实有(subsistence)一词相等,在这个词中,我们有sub这一前缀跟随同一个词根sisto,因此subsistence的意思是“站立在……之下”。因此,这个词捕捉了这一观念:尽管神本质为一,却有三个实有,三个位格,站立在这一本质之下。它们是本质的部分,三个都具有神性的本质。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在三位一体的三位格之间作出区分,因为三一神的每个成员都有独特的特性。我们说父是神、子是神、圣灵是神,但是我们不说父是子、子是圣灵,或圣灵是父。祂们之间具有区分,但是这些区分却不是本质上的,不是实质上的。它们是真实的,但却不影响神性的本质。如果你愿意,可以说三一神之间的区别是神本质之内的子区别(sub-distinctions)。祂是本质为一、实有为三。表达这一历史性的三位一体教义时,这就是我们所能抵达的最近地带。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阅读:

关联阅读



关于作者 史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