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圣经《何为信心?》2.信心的榜样

下载经典阅读《何为信心?》2.信心的榜样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基督徒,索伦·基尔克果在某种程度上对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化持悲观的态度。他曾说道:“任凭人们抱怨我们这世代的罪恶吧,我的抱怨却是:我们这世代毫无价值。”他的意思是,在他所处的时代里,人们缺乏热切的信仰。为了缓解自己受到的打击,他回归到旧约,他写道:“在那里,一个人至少能感觉到鲜活的人物在说话。在那里,人们爱、人们恨、人们杀敌、人们世世代代诅咒他人的后代,在那里,人们犯罪。”基尔克果很不喜欢旧约中的那些罪行。他唯独关注那些圣徒如何在旧约真实的动乱与挣扎中践行信仰。

像基尔克果一样,我也回归到旧约的故事中,探究那些有血有肉的榜样们如何凭信心生活。希伯来书作者也做了同样的事:他在知名信心伟人展馆中展览了许多信心的榜样(希伯来书11:4-40)。我们思想这些榜样时,会更深刻地领悟到信心的本质。

亚伯:归荣耀给神 

信心伟人展馆的第一个展出是一个最古老的属神之人:“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希伯来书11:4)。

根据这段经文的叙述,我们可以明白,信心的内容不仅仅包含信靠神掌管明天,或相信神的话就是关乎未来和过去(如创造)的真理。信心的内容还包括人如何回应神的诫命、如何生活。

希伯来书作者教导我们,亚伯献的祭比该隐献的祭更好。我们在创世纪中读过该隐和亚伯献祭的具体方式(创4:3-7)。神接受了亚伯的祭,却拒绝了该隐的祭。一些人认为,亚伯的祭是动物,而该隐献上的是地里的出产,所以神差别地回应他们。但《圣经》从没说过神只接纳动物祭。旧约中出现过各种素祭、谷物祭祀(jì sì)。所以,我们把神接纳亚伯拒绝该隐归结于他们二人所献的祭品是不合理的。相反,希伯来书11章告诉我们,亚伯获得称赞,并非因为他献了动物祭,而因为他献祭时的信心。

我们在整本旧约中常常读到,神很关注人献祭时的态度和心怀意念。旧约时代的人们经常走程序,并以十分敷衍的方式献祭与神,正因如此,他们成了伪君子。神说:“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阿摩司书5:21)。神不喜悦人在宗教活动中背信弃义。然而,每一代人都犯同样的错误。人们周日去教会、走完宗教程序,心却远离神。他们像演戏一样行出宗教的外在形式,却没有信心、没有真正对神的委身。

然而,亚伯献祭时,带着感谢祭一起献上。他想要荣耀神。他努力顺服,并表达自己对神的爱和信靠。这是真诚的敬拜。相比之下,该隐献祭仅停留在假冒伪善的形式上。事实上,我们立刻就可以看到该隐真实的面目。因为神接受他兄弟的献祭,他开始嫉妒亚伯,并在这嫉恨和愤怒的驱动下,谋杀了亚伯。该隐毫无信心,这个事实透过他的恶行可被知晓。然而,亚伯的人生有信心作为印记。

 以诺:讨神喜悦 

希伯来书11章5节说:“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神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希11:5)这节经文的基础是第4节中亚伯的故事。以诺被转化(绕过肉体的死亡),因为他讨神喜悦。希伯来书的作者紧接着解释了以诺的转化与信心之间的联系:“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希11:6)。

如果我们不信有神,就不能来到神的面前。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不是吗?如果我们不信有神、不信神赏赐寻求他的人,我们就不会尝试取悦神。与所有信神的人一样,以诺通过寻求神的喜悦来表明他的信心。所以,是对神的信心在驱动人按荣耀神的方式生活,信心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福音书也教导过这个真理。当耶稣遇到那些生活方式荣耀他的人们,他就赞赏他们的信心。因为没有人会归荣耀给他认为不存在或者不值得的人。

民意调查显示,美国大部分人相信神的存在,但这个数据毫无意义。通常情况下,调查人员的问题是这样:“你相信有一个更高的存有、更强大的力量或是事物存在么?”任何人都可以相信有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宇宙尘埃也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但那不是神。如果调查人员进一步问:“你想要讨神的喜悦并且为祂而活吗?”作出肯定回答的人就会急剧减少。

所以,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其实是实践中的无神论者。我们或许是理论上的有神论者,在实践中,我们无神论的生活方式却背叛我们的理论,因为我们并没有按讨神喜悦的方式生活。如果我们生活的目的不是取悦神,原因只能是,我们并不真心相信神值得我们的关注。

有人说,如果你想知道人信心的真正对象,应该去分析人的支票本。就如耶稣所说:“因为,你们的财宝在那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路加福音12:34)。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心在哪里,请查看你的财宝。你在神的国度还是在自己的国度里投资?凭信心生活的人会讨神喜悦,而非讨人喜悦。以诺被挑选出来,因为他带着融化生命的热情去讨神的喜悦。这才是一个信徒该行的事。

挪亚:为基督的缘故算为愚拙

下一个希伯来书11章提到的信心伟人是挪亚:“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希11:7)。神警告挪亚说,因为人的罪孽,他将会使巨大的洪水泛滥在地上,为要毁灭人类,然而,神命令挪亚造一只大船,为要救挪亚的家人和各种动物(创世纪6)。“存着敬畏的心”,挪亚完全照着神的吩咐造方舟。

我们知道造方舟用了许多年,许多圣经学者认为,挪亚在他的时代一定被人百般嘲弄。我听过一个小品,其中,BillCosby扮演挪亚一角。他在沙漠中造方舟,朋友们从旁走过都问他:“挪亚,你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造舟。”“为什么要造舟?”“洪水要来了。”Cosby的回答“是,当然了”捕捉到了挪亚可能经历过的荒诞。

在沙漠中造舟,这件事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然而,挪亚相信神的话,他愿意“为基督的缘故算是愚拙”(哥林多前书4:10)。他不信任这个世界的判断,而只信神的判断。正因为他凭信心生活,人类才借方舟在洪水中幸存。

《圣经》告诉我们,挪亚的行为“定了那世代的罪”(希伯来书11:7a)。他的信实“揭露”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失信。凭借这信心,他“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希伯来书11:7b)。

亚伯拉罕:信心与顺服 

讨论完亚伯、以诺和挪亚的信心之后,希伯来书作者开始叙说亚伯拉罕的故事。我在上一章提到这个人被称为“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那里去”(希伯来书11:8)。注意“信”在这里与“遵命”是不可分开的。信心的本质就是顺服神的诫命。亚伯拉罕一生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顺服神的命令,因此,他得到“信心之父”的称号。亚伯拉罕还活在异教文化中时,神显给他看,应许会使他成为大国。《圣经》说:“亚伯拉罕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世纪15:6)。

保罗费心想说明一点:亚伯拉罕是因信而非行为称义的伟大榜样(罗马书4:17)。当一个人拥抱神在基督里的应许时,他就立刻被称为义。因为亚伯拉罕信靠神的应许,他被神称为义。在漫长岁月中,他透过顺服显明了他信心的真实。基于此,雅各指出:创世纪22章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显明了亚伯拉罕信心的果子——顺服(雅各书2:21)。

希伯来书作者告诉我们,当神呼召亚伯拉罕去一个陌生之地时,亚伯拉罕顺服的根基是对神的信心。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这个情景。虽然这个故事可以被大肆渲染、夸大,使亚伯拉罕听上去比真实的他更敬虔,但事实已足够证明他信心的真实:亚伯拉罕被呼召时,已是年迈的老人。他的根深深地扎在美索不达米亚。那是他的家,是他一切财产的归属地,也是他遗产的所在地。就在他年迈之时,神临到他,告诉他:“我要你离开本地,离开这个使你舒适的文化,带你去往异国他乡。我会引领你到达目的地。”

于是亚伯拉罕就整理行囊出发。如果这世上有什么冒险可以单单以信心作为担保,那就属亚伯拉罕的移民之旅,他凭着信心移居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因此,《圣经》说:“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篷,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希伯来书11:9-10)。

在生活方式上,亚伯拉罕、及他子孙后代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客旅的生活。亚伯拉罕没有固定的居所。他居住在帐篷中,以色列人也一样。他们是半游牧民。随着气候种类的变换,他们在各样的风景、地形之间往来,为保证畜群的营养供给。在特定的时间搬到有草生长的地方,没有可被称作“家”的固定居所。亚伯拉罕守候、期待一座城,一座不在地上的城、神建立的城。

然而,亚伯拉罕期待的却不只是一座城。我们应铭记耶稣的教导:“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1-32)。法利赛人对耶稣的话十分不满,他们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约翰福音8:33)。耶稣却回答:“你们若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就必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约翰福音8:39,56)。耶稣的回答与希伯来书作者所讲的如出一辙:亚伯拉罕不仅仅期待应许之地,他更盼望应许的救赎主,这个应许就在基督这个位格实现。

保罗在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教导“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他诠释救赎工作的“展品A”就是亚伯拉罕。通过亚伯拉罕,保罗想要说明:旧约中的人跟现今的人有一样的得救方式。以色列人和新约中的基督徒通过同样的方式得救;现今,人们称义是通过信心,旧约中,人被称义也是通过信心。旧约中,蒙神喜悦的基础并不是牛羊的功劳,而是基督的救赎之工。希伯来书其它章节也教导过:牛羊的血无法除罪(希伯来书10:4,11),那些祭祀并不是指向它们自己(希伯来书9:13-14),而是预表(prefigureor foreshadow)了弥赛亚的到来,唯独这位弥赛亚的血能除罪。

亚伯拉罕和我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时间指向不同。亚伯拉罕期待十字架;而我们回望十字架。他信的是应许;我们信的是那应许的实现。但归根究底,他和我们的得救的方式并无不同。 

撒拉:认定神的信实

希伯来书作者接着描述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他以为那应许他的是可信的。所以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希伯来书11:11-12)。

跟丈夫一样,撒拉断定神是信实的。撒拉的故事体现出信心的活力。我在上文中讲过,信心不单指相信有一个神存在,更是指相信神的话。信心就是信靠神的诚实。如果我是诚实的,那我信靠的神不更应该是完全和绝对信实的那一位吗?信实的人信靠完全、绝对信实的神。撒拉当时如此行,今天信靠神的人仍然如此行,因为他们明白,唯独神值得绝对信靠。

罗列完这些人物之后,希伯来书作者在11章13-16节穿插了一段经文:“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希伯来书11:13-16)

这段经文总结了先前罗列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经历。这些人物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存着信心死。他们死时,并没有看见应许完全的实现,于是,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客旅。神答应亚伯拉罕会让他成为大国。“应许之地”——迦南美地,就是起初神应许给亚伯拉罕以及他子孙后代的土地,然而,自亚伯拉罕从美索不达米亚出发后,他真正拥有的地产只有麦比拉,就是他的安葬处。他真正继承的土地是如此微小,他却能看见在时间的维度中还没有出现的应许之地,并且坚信应许有一天会实现。 

亚伯拉罕:信复活的大能 

希伯来书作者还发掘了亚伯拉罕信心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他再一次提到这位伟大的先祖:“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他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希伯来书11:17-19)。

除了基督顺从地献上自己为祭之外,《圣经》中还记录了许多信心产生的恐惧战兢的行为,其中最伟大的恐怕就是亚伯拉罕遵守神的命令献以撒为祭的行为。在亚伯拉罕献祭之前,神应许会透过以撒赐给他后裔,神也让他等候以撒出生,一等便是许多年。在此期间,亚伯拉罕逐渐明白且确信:应许之子会出自撒拉——一个无法生育的女人,这女人却为了应许的实现,献上自己的使女夏甲作为替代的母亲,她以为这可以帮助亚伯拉罕得到应许之子。夏甲的儿子名叫以实玛利,并不是应许之子。多年的等待之后,神才使撒拉生以撒(当撒拉被告知会生一个儿子时,她笑了,以撒这个名字在希伯来文中的意思是“喜笑”),这时她已年迈,并且月经已断。亚伯拉罕的命运、及全部希望都在这个孩子身上。

神临到他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创世纪22:2)。亚伯拉罕就存着恐惧战兢的心带着以撒开始为期三天的旅程。在路上,以撒问亚伯拉罕:“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创世纪22:7)。亚伯拉罕回答说:“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创世纪22:8)。

我们读这个故事时,很容易把亚伯拉罕想象成一个假敬虔、肤浅的信徒,仿佛他正跟以撒说:“孩子,别担心,等我们到山上,神自然就会预备一直羊羔。”如果我们这样想,就彻底错了。事实上,亚伯拉罕一定怕得直发抖。他一定在心里问:“神为什么要让我做这件事?神怎么会在这个时间呼召我来到这种地方做这样一件事?”即便他如此害怕、疑惑,他还是信靠神,他有一个明确的假定:以撒被杀了以后,神会让以撒从死里复活(希伯来书11:19)。

于是,亚伯拉罕奉神的命令来到山上、建起祭坛、堆好柴火,他把儿子绑起来。但就当举起刀时,或许还有一秒钟刀就会落下,神阻止了他。神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创世纪22:12)。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是终极的信心。《圣经》中能超越这信心的唯有基督的信。

亚伯拉罕的后裔:信心的遗产 

接下来,希伯来书作者开始介绍亚伯拉罕的后裔。他写道:“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希伯来书11:20)。虽然以扫是以撒的长子,他却藐视长子的身份,

把它卖给雅各(创世纪25:34),雅各用诡计骗取更大的祝福(创世纪27:27-29),这一切都出于神主权的计划(创世纪25:23)。希伯来书接着提到:“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神”(希伯来书11:21)。

雅各之后是约瑟。作者只用一句话形容他:“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希伯来书11:22)。倘若旧约中有人完全靠信心生活,那这人就是约瑟,因为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孤独一人。没有一个持守犹太信仰的同胞与他同在。他独自一人在异乡坐牢、受冤屈、被错判。然而,在牢狱中,他一直信神,直到神使他被释放、被提拔,神使他在当时世上最强大的国家作宰相。

作了宰相之后,他邀请他的族群到埃及定居,但在临终之际,他清楚知道总有一天他的族群会离开埃及前往应许之地。为什么?因为约瑟知道神的应许,他也知道埃及并不是应许之地。虽然以色列人许多年以后才走出埃及,约瑟却早已盼望出埃及的那一天,他在遗嘱里吩咐:他的骸骨必须被带出埃及、带回到应许之地。这就是约瑟的信心。约瑟想表达的是:“虽然今生我活着的时候无法到那地,但是我希望将来我的骸骨可以重新被埋在应许之地。我知道我的族群有一天会抵达应许之地,因为神应许了我们。”
 
摩西的父母:信靠神的护理

第23节经文中列举的信心伟人开始触及出埃及记的主角:“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希伯来书11:23)。在埃及为奴的黑暗日子里,摩西的父母操练他们的信心。他们把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交托给上帝护理的工作。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这个故事:当法老下令屠杀每一个希伯来男孩时,摩西的母亲把她的婴孩藏起来,直到摩西的肺发育到哭啼声能被听见时,她走投无路,用芦苇编了一个篮子、细心地用树脂把它覆盖起来,把自己的孩子装在这个篮子里,任它沿着尼罗河的支流漂走。她任凭篮子在神的护理下随意漂流,把摩西的命运交在神的手中,神就让法老的女儿发现了这个婴孩,并且收养他,像养育法老家中的王子一样培养他。一个母亲的信心竟然导致如此难以置信的结果!

摩西: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讲完摩西父母的故事,希伯来书作者开始关注摩西本人,他写道:“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希伯来书11:24-26)。

透过短短几行字,希伯来书作者详尽介绍了摩西的决定如何彻底地改变他的人生。我们做决定时,依据是什么?我们选择一条路,背后的价值体系又是什么?我们很清楚,摩西必须做一个决定,一个包含着对立与冲突的决定。为了选择两者中的一个,他不得不拒绝另外一个。决定一个方向,他不得不否认另一个方向。在摩西的成长过程中,他享受了宫殿里的荣华、教育的福利、地位、优越感。在法老的家中长大,这个年轻人的生活舒适、奢华。然而,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却选择不继续沐浴在法老家里的金银财宝中。“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希伯来书11:25)

什么使摩西做了这个决定?当他看到自己的同胞正被一个奴隶主残酷地殴打时,他就做了决定,并奋起保护自己的同胞,他越界杀了那个埃及奴隶主,从那时起,他无法再回头,选择了背井离乡:摩西被驱逐到米甸的荒地中过赤贫如洗的生活,而非继续沉溺于“罪中转瞬即逝的愉悦”。

没有哪一种罪能给人带来快乐。罪无法带来幸福,它只能传送一种愉悦感,如果我们把这种愉悦感跟幸福弄混,我们就向敌人的诱惑敞开了大门。罪中的愉悦只是暂时的,转瞬即逝。摩西必须在现世和永恒中间做一个抉择,在罪中短暂的愉悦和基督永恒、宝贵的爱与喜乐间做一个抉择。

我脑海中有一个画面:摩西在米甸的荒地中勉强度日,人们向他走去,问他:“你曾经在法老的家中生活,不是吗?在这做什么呢?”他会回答:“我是凭信心生活。”正如希伯来书所说“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希伯来书11:26)

我在神学院读书时,被选中要在学校的小礼拜堂讲道。那天,我传讲了罪和信心。讲道结束后,有两组人迎接我。第一组是祝贺我的同学们。第二组是十分愤怒的教授团。事实上,其中一个教授把我推撞到墙上,并且指控我曲解《圣经》。

我当然不想被指控曲解《圣经》,所以找到一个我信赖的教授,我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如此看来,你认为我扭曲《圣经》吗?”那时,我非常沮丧、全身发抖,十分害怕。教授听完眉开眼笑地说:“噢,你是多么蒙福啊!”我听完就告诉他,我并不感觉自己蒙福。他说:“你难道意识不到你刚刚宣讲的是神毫无修饰的道么?你搅动了蜂窝,所以,人们为了基督的缘故憎恨你。你刚刚浅尝了基督受的责备!这将是你人生拥有的最大财富。”

教授和我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相信这是事实,我却不信。那时,我只想过自己的人生。我还只是一个新手,但教授跟摩西一样,深知神的事。

我们黑白颠倒的世界

接下来,希伯来书作者继续引用一个个榜样:“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他因着信,就守(或作:立)逾越节,行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干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原文是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练,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漂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希伯来书11:27-38)。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在这世界里,乞丐可以骑马,王子却衣衫褴褛地走路。希伯来书11章中提到的人物都是这世界不配有的人——那些被锯成两半、被石头砸、被折磨、被作弄、活在荒漠中、高山上、洞穴中的人。在这所有一切之上的是:他们并没有在人生中亲身经历到神应许的实现:“这些人都是因着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希伯来书11:39-40)。

作者的意思是:这些圣徒不得不等候我们。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神在五十年前、三十年前、或十年前就完成了所有救赎工作。我们当中有多少人会错过救恩呢?我们的祖先却为我们的缘故忍受这些难以形容的恐惧,我们也需要周期性地经历这种恐惧。如今,我们已切断自己与教会历史、《圣经》历史的联系,我们太过轻看这些信心先辈们付出的生命、财产和健康。

十六世纪信徒们为了福音能从黑暗里被找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今,二十一世纪初,人们总是漫不经心地谈到福音,以无所谓的态度思考十六世纪信徒们思考的问题,每当我想起这些,就无法理解这种巨大的反差。要么就是我们没有真正领会福音的甘甜,要么就是我们对教会历史一无所知。在某种实际意义上,今天,我们先祖的血从地里在朝我们呐喊,因为我们不愿像他们为我们牺牲那样做出同样的牺牲,神不会荣耀一个由胆小鬼组成的教会。

如果教会想大获全胜,首先,她必须好斗。她必须有参与属灵争战的意愿,即使这属灵争战可能夺去人的生命。我们回看教会历史,可以看见:信心伟人们的人生虽大部分时间在监狱里,但在那些黑暗的时代,福音的清澈和明亮正是透过这些人的人生显明出来。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过分浸泡于今世的享乐,以至于为了这些享乐宁可放弃朝圣和寄居的生活,放弃效法我们先祖的榜样。

希伯来书11章列出这一系列的名单,为了得出一个结论,但这个结论出现在第12章的开头。我总会好奇为什么新的一章会以“因此”(ESV为therefore)作为开篇第一个词,这个词表明了这一章是对前文的总结,为我们的益处,作者总结道:“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希伯来书12:1-2a)。

希伯来书作者带领我们浏览了这些地上的英雄,又在结尾说道:“让我们真正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那位,‘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希伯来书12:2b)。”这句经文的出现不是很有趣吗?下一章,我们会探讨何谓“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

(选自《何谓信心?》,本文收录在《史鲍尔文集》里)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阅读: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