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基督教时,我们更倾向于讲“基督信仰”,而非“基督宗教”。这个说法是合理的,因为信心这个概念对于基督教至关重要,它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在圣经救赎观中的核心地位。然而,信心这个概念是多面的,许多已归信基督的人甚至发现,理解信心的确切含义十分困难。 在这本小册子中,我要探究《圣经》中信心的实质。我们会聚焦于信心与救恩之间的关联性,并讨论所谓“得救的信心”有哪些必要组成部分。我们还会探讨信心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圣经》中与信心相关的其它概念。 信,所望之事的实底 《圣经》中对信心最根本性的定义来自希伯来书:“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11:1-2,和合本)。注意希伯来书作者在信和望之间做的区分。这些概念紧密关联,然而却彼此不同。类似地,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3章写到基督徒的三样美德:信、望、爱。这段经文正是启示了信与望之间的区别。 在我们探讨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之前,我们先分析《圣经》里的望(hope)这个概念,因为这个字在新约中的含义有别于今天西方社会讲的“希望”、或者“盼望”。今天,西方社会用“希望”、“盼望”指代一种情感状态:一个人希望将来会发生某事,但他也知道,这件事有不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可能希望自己最爱的球队在足球或篮球赛中胜出,但这种希望可能永远不会成为现实。打个比方,我是匹兹堡铁人队(Pittsburgh Steelers译者注: Pittsburgh Steelers是一支专业的美式足球队,于 是一支专业的美式足球队,于 1933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 亚州的匹兹堡成立。种盼望从不令人蒙羞(罗马书5:5),它不像我对铁人队的盼望那样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总是使我害怕,我怕我的盼望会令我蒙羞,我明白,即使这只球队常常夺冠,但总有输球的时候。)的铁杆粉丝,总是盼着它赢比赛。但这种盼望很有可能只是徒劳的,因为没有确定性。《圣经》告诉我们,有一《圣经》教导的盼望并非指向不确定的未来。基于对神应许的信靠,我们能够完全确定结果。如果神应许教会将来的事,如果教会紧紧抓住这应许,那么,盼望就会变成“灵魂的锚”(希伯来书6:19)。什么是锚?一种用于固定海上船只的工具,锚可以防止船只无目的地漂移。神对明天的应许就是信徒在今天的锚。 《圣经》告诉我们,“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希伯来书11:1,和合本),这句经文介绍了一件有分量的无价之宝,同时指出了信(faith)与望(hope)在本质上的联系。 从本质上来说,望就是人出于信心的期待。信心的一个重要含义是,认为某人或某物十分可靠,或者认为某事是真切的。如果我的盼望建基于神的预言,我对神应许之事的盼望就可以在我对神的信心中找到依据——我信神话语的真实性、可靠性。我有盼望是因我信神。我明白,神对未来的应许必然实现,所以,我的盼望有根有据,决不是妄想或基于空想的愿望。 信,未见之事的确据 我们继续讨论何谓信心:“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作者这里提到了人体的一种感官,我们通过这种感官来获取知识,即视觉。有一句俗语是:“眼见为实。”我们听到密苏里人讲过类似的俗语:“拿出来我看看。”他们并不是在反对《圣经》对信心的定义,新约教导我们:相信福音的真实性,并不需要毫无理性地摸黑向前跳,相信福音的真实性,就是相信《圣经》中人们做的见证,这些见证人都亲眼见过复活的基督。 我们思考一下使徒彼得的见证,他说:“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彼得后书1:16)。路加也在他福音书的一开始就向提阿非罗大人写道:“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义要按着次序写给你”(Luke1:3,和合本)。他谈论的是自己亲眼证实过的事。另外,保罗也在哥林多前书15章捍卫他对基督复活的坚信,他指出,有多人见证了基督的复活,包括:矶法、十二使徒、五百多弟兄、雅各,以及众使徒(哥林多前书15:5-7)。接着保罗又写道:“末了也显给我看;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 (哥林多前书15:8,和合本)。这就是在说:“我坚信基督复活了,因为许多人亲眼见证了复活的基督,我自己也亲眼见过复活的基督。” 综上所述,在新约中,信心和眼见是彼此关联的。但我们注意到,希伯来书作者把信心定义为未见之事的确据。也许就因为这句经文,很多人误以为《圣经》将盲信视为美德。他们把“眼不能见”等同于“眼盲”,他们认为,如果信心真是未见之事的确据,那这信心毫无疑问就是盲信。 事实上,盲信完全不符合希伯来书11章1-2节的内容。坚称信心就是盲信的人辩称:“我们的信心不需要任何理由。”他们觉得信的过程就是闭上双眼、深呼吸,然后努力暗示自己“这是真的”。这不是信,这是轻信。 《圣经》从未教导我们要抹黑往前跳,相反,《圣经》命令我们要出黑暗进光明(参照约翰福音3:19)。信心决不是主观武断的,信心也不是异想天开的结果,信心更不仅仅是一种对人欲的表达。不然希伯来书的作者绝不会定义“信”为“未见之事的确据”。 当作者把“信”和“望”联系起来时,“信”就被放在了未来的时间轴上,人眼无法预见未来,因为没人经历过未来。我之前提到过自己盼望匹兹堡铁人队赢得球赛,但我永远不能预知结果如何。 尽管如此,希伯来书的作者依然说“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确据是可被感知的,是人通过感官能够认识的。确据就是警察在犯罪现场努力搜查的证据,比如指纹、火药残余物的痕迹、遗留衣物等。这些证据都是可见的,并且都能揭示它们背后的重要真相,所以,警察搜集到证据后就会开始仔细分析。 希伯来书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我虽不能预知明天如何,但我深知神掌管明天。所以,如果神启示了未来之事,如果我信靠神的启示,那我对未见之事就有信心。这信心有真确的对象——神,它就成了确据。不仅如此,因为神的作为被记录在《圣经》中,所以我认识神——祂不犯错、绝不撒谎。全知的神总能以完美的方式表达祂自己。基于神的这些属性,我虽眼还未见神预言的事,却仍坚信预言必然实现。 这绝非轻信,更不是对理性的抛弃。相反,不信神的启示才是真正不理智的。 那么,神究竟如何启示未来的事呢?祂不仅启示那些我们眼还未见的事,也启示了许多不可见的超自然事物。比如,天使和天堂现在是不可见的。但神的启示告诉我们这些事物的真实模样,所以,因着神的信实,我们可以凭着信心去认识事物的实质。 有信心,等同于信靠神。神曾临到被称为“信心之父”的亚伯拉罕(见罗马书4:16),祂把未来的事告诉他:“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世纪12:1-3,和合本)。亚伯拉罕信神,他不知要去往哪里,但仍旧出发,前往他未曾见过的国家和未来。新约告诉我们“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希伯来书11:10,和合本)。亚伯拉罕并不是在寻觅传说中海盗隐藏在洞穴里的秘密宝藏,他在寻找一片土地,一片神应许会显明给他看的土地。尽管他没看见,他依然对神有信心。这信心使他成为我们众人的“信心之父”。 像亚伯拉罕一样,我们也是世上的客旅和寄居者,目的地是神经营、建造的城——天国。这座城现在不能被看见,但我们坚信,这座城的存在是真实的,确据就是我们的信心——对应许这座城的那一位所持的信心。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信心,不单单指对神话语的信任,还指对神本身的信任。基督徒的生活总围绕着这种信任展开,我们活着是靠祂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命记8:3;马太福音4:4),我们活着,就要跟随祂去从未去过的地方、经历从未经历过的处境、前往眼未能见的国度——因我们深知祂是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圣经》所讲的信就像孩子的信心,孩童般的信心,而非孩子气的信心。孩童般的信心是什么样呢?当我们还作孩子的时候,分不清什么安全、什么危险,就把手交在父母手中,让他们带领我们上街。到转角时,父母会帮我们分辨红绿灯。他们停下、走出人行道、然后穿过马路,我们就跟随他们做同样的事。这就是孩童般的信心。孩子对父母的信靠来源于他们对父母的认识,他们相信父母一直在看顾和保护他们。令人伤心的是,有些父母辜负了这种信靠,他们殴打,甚至残杀自己的孩子。但绝大多数时候,孩子对父母的信靠是理智的。神要求我们也要这样信靠祂,相信祂会看顾我们、决不会引领我们走向灭亡。基督徒的朝圣之旅实质上是信心之旅,自神把信心放在我们心里之后,我们就启程了。旅程初期,我们拥抱基督,信靠他的救赎,这起初信心是基督徒整个朝圣之旅的根基。旅程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旅程就是我们在信心中活着的过程(参照歌罗西书2:6)。因此,神告诉先知哈巴谷:“惟义人因信得生”。 神告诉哈巴谷这句话时,祂的选民刚被异教国家打败、正在被压迫,神允许这些事发生,先知哈巴谷感到十分不解。他想登上守望所,等待神给他一个解释。他写道:“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楼上观看,看耶和华对我说什么话,我可用什么话向他诉冤。他对我说:将这默示明明地写在版上,使读的人容易读。因为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应验,并不虚慌。虽然延迟,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延迟。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义人因信得生。”(哈巴谷书2:1-4,和合本)“义人因信得生”,这听起来似乎无关痛痒的话在新约中竟被引用了三次(罗马书1:17;加拉太书3:11;希伯来书10:38);神喜悦祂的子民因信得生,这是保罗书信中的重点。神告诉哈巴谷:“我会回答你的问题,但不是现在,所以,你必须等。但别忘记,有一天我会揭晓答案。”之后,神把祂的子民跟自高自大、心不正直的恶人做对比,恶人完全为眼前利益而活,不愿相信眼未能见的应许之事。信神的人与他们恰恰相反,尽管神应许的事延迟发生,他们仍确信应许必定实现,确信神眼中的义人就是指因信得生的人。耶稣与撒旦在荒野对峙的过程中,他解释了“惟义人因信得生”的意思,他提醒魔鬼:“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4:4,和合本)。这是告诉我们:靠神的话活着,等同于因信得生。信神的话,就要将身、心、灵都交给祂,完全按照祂的话语、价值体系、及创造秩序生活。信心与确据紧接着,希伯来书的作者进一步解释了“信心”的含义,他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一个可见的景象、一个最令人震惊的景象——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希伯来书11:3,和合本)。这句经文似乎有些晦涩(huì sè),但作者的意图很简单,他要读者明白:接受神的创造作为宇宙的起源,这是信心的结果,而且,这信心绝不是轻信。许多人误以为,现今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无非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但《圣经》从未教导人要经历信心飞跃、或放弃思维能力的方式,才能相信神创造的起源。《圣经》没有教导人忽视理性的功用。相反,教会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例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纳,他们坚持认为,信心与理性虽是不同的两个范畴,但凭信心接受却不意味着要抛弃理性。信心与理性从不相互对立。奥古斯丁和阿奎纳都相信所有的真理都来源于神,所有真理都指向同一个终极的源头。神不仅借着《圣经》启示真理,祂也借着“自然启示”启示自己。创世纪1-2章告诉我们,神是万物的创造者,不仅如此,《圣经》中说:“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言他的手段”(诗篇19:1)。保罗在罗马书中告诉我们神不可见的属性——这些属性不能透过人眼被认识,但人藉着被造之物就可以晓得(罗马书1:20)。换句话说,不可见的神藉着可见的事物启示祂自己。整个被造界都在传扬它们的创造主。因此,尽管无人亲眼见证过宇宙的起源,但这起源与我们所见的自然之间,并不存在认识范畴上的冲突。多年前,我曾与卡尔萨根博士通信,探讨如何回应一本书。卡尔萨根博士是一位天文学家,也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我们谈到如何以神学及哲学的视角探讨宇宙起源的问题。我们讨论了他所支持的大爆炸理论,他认为人可以借助科学设备回溯到大爆炸后的一纳秒。我回答说:“让我们回到大爆炸之前。在你看来,那一刻存在着什么?你曾说所有的质量和能量都集中在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这个奇点一直以来都处在一个永恒稳定不变的状态,但却突然决定要大爆炸。我想知道,是谁让它动了起来?是怎样的外部力量打破了它的稳定。”萨根博士回答说:“我们无法回溯到那一刻,我们也不需要回溯到那一刻。”我说:“不,你需要回到那一刻,如果你假设大爆炸是无缘无故地发生,那你就在谈论魔法,而非科学。”大爆炸发生时,没有任何科学家在现场。也没有人能见证创造之工。所以,要么通过一系列演绎,要么相信神创造时的超自然启示,这启示先于我们物质世界的存在而存在,只有通过这两种途径,我们才能探讨宇宙的起源。我认为,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结果都是一样的。希伯来书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希11:3)。这是在说:“可见之物并非起源于可见之物。”在你进行科学分析或理性推导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一个阶段——必须承认一切眼见的事物起源于一个不可见的、非物质的必然存在。因此,历史上的神学家讲到创造时,会说“creationex nihilo”——从无造有。当然,“无”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存在,因为神并不是“无”。一个自有永有的本体才是宇宙的动力因。神使万有得以存在。神学家们用“exnihilo”,是为了强调神创造的方式,创造不是重新组合、或塑造已经存在的事物,仿佛神只是把一块烂泥变成一个精美的器皿。神创世的方式是使无变有。我们假设神创世的方式是从已有的事物中创造万有,那么创世前已存在的事物又需要一个物质因,这个物质因又需要另一个物质因……如此在永恒中没有尽头。这是荒谬的!事实是:“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所以,希伯来书11:3告诉我们,我们因着信,就知道世界是神造的,这节经文的目的是要教导我们,关于创世的知识,我们应信神的话。起初创世时,我们虽不在现场,可是神在场,并且祂记述了这个过程。祂告诉我们:“创造这样开始:我下令有一个世界,这世界就成了。我是自有永有的神。我不依赖任何受造物而存在,我是永活的创造之主。除我以外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的,我造了这一切,包括这有限的宇宙。藉着我的能力,宇宙得以存在。我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因信神的话,我们就知道这世界被神的道设计、构思、创造,我们明白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我们无法在宇宙中找到任何完满自存的事物。事实上,我们越仔细地分析一个事物,就越容易发现它的有限性和偶存性。 (选自《何谓信心?》,本文收录在《史鲍尔文集》里)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基督徒,索伦·基尔克果在某种程度上对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化持悲观的态度。他曾说道:“任凭人们抱怨我们这世代的罪恶吧,我的抱怨却是:我们这世代毫无价值。”他的意思是,在他所处的时代里,人们缺乏热切的信仰。为了缓解自己受到的打击,他回归到旧约,他写道:“在那里,一个人至少能感觉到鲜活的人物在说话。在那里,人们爱、人们恨、人们杀敌、人们世世代代诅咒他人的后代,在那里,人们犯罪。”基尔克果很不喜欢旧约中的那些罪行。他唯独关注那些圣徒如何在旧约真实的动乱与挣扎中践行信仰。 像基尔克果一样,我也回归到旧约的故事中,探究那些有血有肉的榜样们如何凭信心生活。希伯来书作者也做了同样的事:他在知名信心伟人展馆中展览了许多信心的榜样(希伯来书11:4-40)。我们思想这些榜样时,会更深刻地领悟到信心的本质。 亚伯:归荣耀给神 信心伟人展馆的第一个展出是一个最古老的属神之人:“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希伯来书11:4)。 根据这段经文的叙述,我们可以明白,信心的内容不仅仅包含信靠神掌管明天,或相信神的话就是关乎未来和过去(如创造)的真理。信心的内容还包括人如何回应神的诫命、如何生活。 希伯来书作者教导我们,亚伯献的祭比该隐献的祭更好。我们在创世纪中读过该隐和亚伯献祭的具体方式(创4:3-7)。神接受了亚伯的祭,却拒绝了该隐的祭。一些人认为,亚伯的祭是动物,而该隐献上的是地里的出产,所以神差别地回应他们。但《圣经》从没说过神只接纳动物祭。旧约中出现过各种素祭、谷物祭祀(jì sì)。所以,我们把神接纳亚伯拒绝该隐归结于他们二人所献的祭品是不合理的。相反,希伯来书11章告诉我们,亚伯获得称赞,并非因为他献了动物祭,而因为他献祭时的信心。 我们在整本旧约中常常读到,神很关注人献祭时的态度和心怀意念。旧约时代的人们经常走程序,并以十分敷衍的方式献祭与神,正因如此,他们成了伪君子。神说:“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阿摩司书5:21)。神不喜悦人在宗教活动中背信弃义。然而,每一代人都犯同样的错误。人们周日去教会、走完宗教程序,心却远离神。他们像演戏一样行出宗教的外在形式,却没有信心、没有真正对神的委身。 然而,亚伯献祭时,带着感谢祭一起献上。他想要荣耀神。他努力顺服,并表达自己对神的爱和信靠。这是真诚的敬拜。相比之下,该隐献祭仅停留在假冒伪善的形式上。事实上,我们立刻就可以看到该隐真实的面目。因为神接受他兄弟的献祭,他开始嫉妒亚伯,并在这嫉恨和愤怒的驱动下,谋杀了亚伯。该隐毫无信心,这个事实透过他的恶行可被知晓。然而,亚伯的人生有信心作为印记。 以诺:讨神喜悦 希伯来书11章5节说:“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神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希11:5)这节经文的基础是第4节中亚伯的故事。以诺被转化(绕过肉体的死亡),因为他讨神喜悦。希伯来书的作者紧接着解释了以诺的转化与信心之间的联系:“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希11:6)。 如果我们不信有神,就不能来到神的面前。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不是吗?如果我们不信有神、不信神赏赐寻求他的人,我们就不会尝试取悦神。与所有信神的人一样,以诺通过寻求神的喜悦来表明他的信心。所以,是对神的信心在驱动人按荣耀神的方式生活,信心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福音书也教导过这个真理。当耶稣遇到那些生活方式荣耀他的人们,他就赞赏他们的信心。因为没有人会归荣耀给他认为不存在或者不值得的人。 民意调查显示,美国大部分人相信神的存在,但这个数据毫无意义。通常情况下,调查人员的问题是这样:“你相信有一个更高的存有、更强大的力量或是事物存在么?”任何人都可以相信有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宇宙尘埃也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但那不是神。如果调查人员进一步问:“你想要讨神的喜悦并且为祂而活吗?”作出肯定回答的人就会急剧减少。 所以,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其实是实践中的无神论者。我们或许是理论上的有神论者,在实践中,我们无神论的生活方式却背叛我们的理论,因为我们并没有按讨神喜悦的方式生活。如果我们生活的目的不是取悦神,原因只能是,我们并不真心相信神值得我们的关注。 有人说,如果你想知道人信心的真正对象,应该去分析人的支票本。就如耶稣所说:“因为,你们的财宝在那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路加福音12:34)。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心在哪里,请查看你的财宝。你在神的国度还是在自己的国度里投资?凭信心生活的人会讨神喜悦,而非讨人喜悦。以诺被挑选出来,因为他带着融化生命的热情去讨神的喜悦。这才是一个信徒该行的事。 挪亚:为基督的缘故算为愚拙 下一个希伯来书11章提到的信心伟人是挪亚:“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希11:7)。神警告挪亚说,因为人的罪孽,他将会使巨大的洪水泛滥在地上,为要毁灭人类,然而,神命令挪亚造一只大船,为要救挪亚的家人和各种动物(创世纪6)。“存着敬畏的心”,挪亚完全照着神的吩咐造方舟。 我们知道造方舟用了许多年,许多圣经学者认为,挪亚在他的时代一定被人百般嘲弄。我听过一个小品,其中,BillCosby扮演挪亚一角。他在沙漠中造方舟,朋友们从旁走过都问他:“挪亚,你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造舟。”“为什么要造舟?”“洪水要来了。”Cosby的回答“是,当然了”捕捉到了挪亚可能经历过的荒诞。 在沙漠中造舟,这件事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然而,挪亚相信神的话,他愿意“为基督的缘故算是愚拙”(哥林多前书4:10)。他不信任这个世界的判断,而只信神的判断。正因为他凭信心生活,人类才借方舟在洪水中幸存。 《圣经》告诉我们,挪亚的行为“定了那世代的罪”(希伯来书11:7a)。他的信实“揭露”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失信。凭借这信心,他“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希伯来书11:7b)。 亚伯拉罕:信心与顺服 讨论完亚伯、以诺和挪亚的信心之后,希伯来书作者开始叙说亚伯拉罕的故事。我在上一章提到这个人被称为“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那里去”(希伯来书11:8)。注意“信”在这里与“遵命”是不可分开的。信心的本质就是顺服神的诫命。亚伯拉罕一生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顺服神的命令,因此,他得到“信心之父”的称号。亚伯拉罕还活在异教文化中时,神显给他看,应许会使他成为大国。《圣经》说:“亚伯拉罕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世纪15:6)。 保罗费心想说明一点:亚伯拉罕是因信而非行为称义的伟大榜样(罗马书4:17)。当一个人拥抱神在基督里的应许时,他就立刻被称为义。因为亚伯拉罕信靠神的应许,他被神称为义。在漫长岁月中,他透过顺服显明了他信心的真实。基于此,雅各指出:创世纪22章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显明了亚伯拉罕信心的果子——顺服(雅各书2:21)。 希伯来书作者告诉我们,当神呼召亚伯拉罕去一个陌生之地时,亚伯拉罕顺服的根基是对神的信心。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这个情景。虽然这个故事可以被大肆渲染、夸大,使亚伯拉罕听上去比真实的他更敬虔,但事实已足够证明他信心的真实:亚伯拉罕被呼召时,已是年迈的老人。他的根深深地扎在美索不达米亚。那是他的家,是他一切财产的归属地,也是他遗产的所在地。就在他年迈之时,神临到他,告诉他:“我要你离开本地,离开这个使你舒适的文化,带你去往异国他乡。我会引领你到达目的地。” 于是亚伯拉罕就整理行囊出发。如果这世上有什么冒险可以单单以信心作为担保,那就属亚伯拉罕的移民之旅,他凭着信心移居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因此,《圣经》说:“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篷,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希伯来书11:9-10)。 在生活方式上,亚伯拉罕、及他子孙后代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客旅的生活。亚伯拉罕没有固定的居所。他居住在帐篷中,以色列人也一样。他们是半游牧民。随着气候种类的变换,他们在各样的风景、地形之间往来,为保证畜群的营养供给。在特定的时间搬到有草生长的地方,没有可被称作“家”的固定居所。亚伯拉罕守候、期待一座城,一座不在地上的城、神建立的城。 然而,亚伯拉罕期待的却不只是一座城。我们应铭记耶稣的教导:“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1-32)。法利赛人对耶稣的话十分不满,他们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约翰福音8:33)。耶稣却回答:“你们若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就必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约翰福音8:39,56)。耶稣的回答与希伯来书作者所讲的如出一辙:亚伯拉罕不仅仅期待应许之地,他更盼望应许的救赎主,这个应许就在基督这个位格实现。 保罗在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教导“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他诠释救赎工作的“展品A”就是亚伯拉罕。通过亚伯拉罕,保罗想要说明:旧约中的人跟现今的人有一样的得救方式。以色列人和新约中的基督徒通过同样的方式得救;现今,人们称义是通过信心,旧约中,人被称义也是通过信心。旧约中,蒙神喜悦的基础并不是牛羊的功劳,而是基督的救赎之工。希伯来书其它章节也教导过:牛羊的血无法除罪(希伯来书10:4,11),那些祭祀并不是指向它们自己(希伯来书9:13-14),而是预表(prefigureor foreshadow)了弥赛亚的到来,唯独这位弥赛亚的血能除罪。 亚伯拉罕和我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时间指向不同。亚伯拉罕期待十字架;而我们回望十字架。他信的是应许;我们信的是那应许的实现。但归根究底,他和我们的得救的方式并无不同。 撒拉:认定神的信实 希伯来书作者接着描述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他以为那应许他的是可信的。所以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希伯来书11:11-12)。 跟丈夫一样,撒拉断定神是信实的。撒拉的故事体现出信心的活力。我在上文中讲过,信心不单指相信有一个神存在,更是指相信神的话。信心就是信靠神的诚实。如果我是诚实的,那我信靠的神不更应该是完全和绝对信实的那一位吗?信实的人信靠完全、绝对信实的神。撒拉当时如此行,今天信靠神的人仍然如此行,因为他们明白,唯独神值得绝对信靠。 罗列完这些人物之后,希伯来书作者在11章13-16节穿插了一段经文:“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希伯来书11:13-16) 这段经文总结了先前罗列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经历。这些人物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存着信心死。他们死时,并没有看见应许完全的实现,于是,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客旅。神答应亚伯拉罕会让他成为大国。“应许之地”——迦南美地,就是起初神应许给亚伯拉罕以及他子孙后代的土地,然而,自亚伯拉罕从美索不达米亚出发后,他真正拥有的地产只有麦比拉,就是他的安葬处。他真正继承的土地是如此微小,他却能看见在时间的维度中还没有出现的应许之地,并且坚信应许有一天会实现。 亚伯拉罕:信复活的大能 希伯来书作者还发掘了亚伯拉罕信心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他再一次提到这位伟大的先祖:“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他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希伯来书11:17-19)。 除了基督顺从地献上自己为祭之外,《圣经》中还记录了许多信心产生的恐惧战兢的行为,其中最伟大的恐怕就是亚伯拉罕遵守神的命令献以撒为祭的行为。在亚伯拉罕献祭之前,神应许会透过以撒赐给他后裔,神也让他等候以撒出生,一等便是许多年。在此期间,亚伯拉罕逐渐明白且确信:应许之子会出自撒拉——一个无法生育的女人,这女人却为了应许的实现,献上自己的使女夏甲作为替代的母亲,她以为这可以帮助亚伯拉罕得到应许之子。夏甲的儿子名叫以实玛利,并不是应许之子。多年的等待之后,神才使撒拉生以撒(当撒拉被告知会生一个儿子时,她笑了,以撒这个名字在希伯来文中的意思是“喜笑”),这时她已年迈,并且月经已断。亚伯拉罕的命运、及全部希望都在这个孩子身上。 神临到他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创世纪22:2)。亚伯拉罕就存着恐惧战兢的心带着以撒开始为期三天的旅程。在路上,以撒问亚伯拉罕:“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创世纪22:7)。亚伯拉罕回答说:“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创世纪22:8)。 我们读这个故事时,很容易把亚伯拉罕想象成一个假敬虔、肤浅的信徒,仿佛他正跟以撒说:“孩子,别担心,等我们到山上,神自然就会预备一直羊羔。”如果我们这样想,就彻底错了。事实上,亚伯拉罕一定怕得直发抖。他一定在心里问:“神为什么要让我做这件事?神怎么会在这个时间呼召我来到这种地方做这样一件事?”即便他如此害怕、疑惑,他还是信靠神,他有一个明确的假定:以撒被杀了以后,神会让以撒从死里复活(希伯来书11:19)。 于是,亚伯拉罕奉神的命令来到山上、建起祭坛、堆好柴火,他把儿子绑起来。但就当举起刀时,或许还有一秒钟刀就会落下,神阻止了他。神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创世纪22:12)。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是终极的信心。《圣经》中能超越这信心的唯有基督的信。 亚伯拉罕的后裔:信心的遗产 接下来,希伯来书作者开始介绍亚伯拉罕的后裔。他写道:“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希伯来书11:20)。虽然以扫是以撒的长子,他却藐视长子的身份, 把它卖给雅各(创世纪25:34),雅各用诡计骗取更大的祝福(创世纪27:27-29),这一切都出于神主权的计划(创世纪25:23)。希伯来书接着提到:“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神”(希伯来书11:21)。 雅各之后是约瑟。作者只用一句话形容他:“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希伯来书11:22)。倘若旧约中有人完全靠信心生活,那这人就是约瑟,因为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孤独一人。没有一个持守犹太信仰的同胞与他同在。他独自一人在异乡坐牢、受冤屈、被错判。然而,在牢狱中,他一直信神,直到神使他被释放、被提拔,神使他在当时世上最强大的国家作宰相。 作了宰相之后,他邀请他的族群到埃及定居,但在临终之际,他清楚知道总有一天他的族群会离开埃及前往应许之地。为什么?因为约瑟知道神的应许,他也知道埃及并不是应许之地。虽然以色列人许多年以后才走出埃及,约瑟却早已盼望出埃及的那一天,他在遗嘱里吩咐:他的骸骨必须被带出埃及、带回到应许之地。这就是约瑟的信心。约瑟想表达的是:“虽然今生我活着的时候无法到那地,但是我希望将来我的骸骨可以重新被埋在应许之地。我知道我的族群有一天会抵达应许之地,因为神应许了我们。” 摩西的父母:信靠神的护理 第23节经文中列举的信心伟人开始触及出埃及记的主角:“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希伯来书11:23)。在埃及为奴的黑暗日子里,摩西的父母操练他们的信心。他们把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交托给上帝护理的工作。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这个故事:当法老下令屠杀每一个希伯来男孩时,摩西的母亲把她的婴孩藏起来,直到摩西的肺发育到哭啼声能被听见时,她走投无路,用芦苇编了一个篮子、细心地用树脂把它覆盖起来,把自己的孩子装在这个篮子里,任它沿着尼罗河的支流漂走。她任凭篮子在神的护理下随意漂流,把摩西的命运交在神的手中,神就让法老的女儿发现了这个婴孩,并且收养他,像养育法老家中的王子一样培养他。一个母亲的信心竟然导致如此难以置信的结果! 摩西: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讲完摩西父母的故事,希伯来书作者开始关注摩西本人,他写道:“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希伯来书11:24-26)。 透过短短几行字,希伯来书作者详尽介绍了摩西的决定如何彻底地改变他的人生。我们做决定时,依据是什么?我们选择一条路,背后的价值体系又是什么?我们很清楚,摩西必须做一个决定,一个包含着对立与冲突的决定。为了选择两者中的一个,他不得不拒绝另外一个。决定一个方向,他不得不否认另一个方向。在摩西的成长过程中,他享受了宫殿里的荣华、教育的福利、地位、优越感。在法老的家中长大,这个年轻人的生活舒适、奢华。然而,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却选择不继续沐浴在法老家里的金银财宝中。“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希伯来书11:25) 什么使摩西做了这个决定?当他看到自己的同胞正被一个奴隶主残酷地殴打时,他就做了决定,并奋起保护自己的同胞,他越界杀了那个埃及奴隶主,从那时起,他无法再回头,选择了背井离乡:摩西被驱逐到米甸的荒地中过赤贫如洗的生活,而非继续沉溺于“罪中转瞬即逝的愉悦”。 没有哪一种罪能给人带来快乐。罪无法带来幸福,它只能传送一种愉悦感,如果我们把这种愉悦感跟幸福弄混,我们就向敌人的诱惑敞开了大门。罪中的愉悦只是暂时的,转瞬即逝。摩西必须在现世和永恒中间做一个抉择,在罪中短暂的愉悦和基督永恒、宝贵的爱与喜乐间做一个抉择。 我脑海中有一个画面:摩西在米甸的荒地中勉强度日,人们向他走去,问他:“你曾经在法老的家中生活,不是吗?在这做什么呢?”他会回答:“我是凭信心生活。”正如希伯来书所说“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希伯来书11:26) 我在神学院读书时,被选中要在学校的小礼拜堂讲道。那天,我传讲了罪和信心。讲道结束后,有两组人迎接我。第一组是祝贺我的同学们。第二组是十分愤怒的教授团。事实上,其中一个教授把我推撞到墙上,并且指控我曲解《圣经》。 我当然不想被指控曲解《圣经》,所以找到一个我信赖的教授,我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如此看来,你认为我扭曲《圣经》吗?”那时,我非常沮丧、全身发抖,十分害怕。教授听完眉开眼笑地说:“噢,你是多么蒙福啊!”我听完就告诉他,我并不感觉自己蒙福。他说:“你难道意识不到你刚刚宣讲的是神毫无修饰的道么?你搅动了蜂窝,所以,人们为了基督的缘故憎恨你。你刚刚浅尝了基督受的责备!这将是你人生拥有的最大财富。” 教授和我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相信这是事实,我却不信。那时,我只想过自己的人生。我还只是一个新手,但教授跟摩西一样,深知神的事。 我们黑白颠倒的世界 接下来,希伯来书作者继续引用一个个榜样:“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他因着信,就守(或作:立)逾越节,行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干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原文是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练,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漂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希伯来书11:27-38)。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在这世界里,乞丐可以骑马,王子却衣衫褴褛地走路。希伯来书11章中提到的人物都是这世界不配有的人——那些被锯成两半、被石头砸、被折磨、被作弄、活在荒漠中、高山上、洞穴中的人。在这所有一切之上的是:他们并没有在人生中亲身经历到神应许的实现:“这些人都是因着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希伯来书11:39-40)。 作者的意思是:这些圣徒不得不等候我们。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神在五十年前、三十年前、或十年前就完成了所有救赎工作。我们当中有多少人会错过救恩呢?我们的祖先却为我们的缘故忍受这些难以形容的恐惧,我们也需要周期性地经历这种恐惧。如今,我们已切断自己与教会历史、《圣经》历史的联系,我们太过轻看这些信心先辈们付出的生命、财产和健康。 十六世纪信徒们为了福音能从黑暗里被找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今,二十一世纪初,人们总是漫不经心地谈到福音,以无所谓的态度思考十六世纪信徒们思考的问题,每当我想起这些,就无法理解这种巨大的反差。要么就是我们没有真正领会福音的甘甜,要么就是我们对教会历史一无所知。在某种实际意义上,今天,我们先祖的血从地里在朝我们呐喊,因为我们不愿像他们为我们牺牲那样做出同样的牺牲,神不会荣耀一个由胆小鬼组成的教会。 如果教会想大获全胜,首先,她必须好斗。她必须有参与属灵争战的意愿,即使这属灵争战可能夺去人的生命。我们回看教会历史,可以看见:信心伟人们的人生虽大部分时间在监狱里,但在那些黑暗的时代,福音的清澈和明亮正是透过这些人的人生显明出来。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过分浸泡于今世的享乐,以至于为了这些享乐宁可放弃朝圣和寄居的生活,放弃效法我们先祖的榜样。 希伯来书11章列出这一系列的名单,为了得出一个结论,但这个结论出现在第12章的开头。我总会好奇为什么新的一章会以“因此”(ESV为therefore)作为开篇第一个词,这个词表明了这一章是对前文的总结,为我们的益处,作者总结道:“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希伯来书12:1-2a)。 希伯来书作者带领我们浏览了这些地上的英雄,又在结尾说道:“让我们真正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那位,‘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希伯来书12:2b)。”这句经文的出现不是很有趣吗?下一章,我们会探讨何谓“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 (选自《何谓信心?》,本文收录在《史鲍尔文集》里)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曾经,我遇到一个女服务员,跟她聊了起来,我说住佛罗里达太美好了,特别是在一年中比较冷的那几个月。这位年轻的女士表示自己就是北方人,她说:“为了拯救我的灵魂,我不会回北方。”我说:“在这点上,我跟你看法不太一样。我也不想回北方,但如果回去能拯救我的灵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去。” “为了拯救我的灵魂,我不会这样做或那样做,”这只是一种诙谐的说法。我敢保证,说这些话的那些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它的字面意义。他们也不是在对自己的灵魂做任何陈述。他们只是用一种流行的说法罢了。 然而,十七世纪的人从不这样说话,那时,教会和大环境文化中的人们都非常关注灵魂的救恩。《威斯敏斯特信条》可以证明这点,在《圣经》的基础上,该信条陈述了得救的具体要求。第14章列举了救恩的关键前提。这章的标题就是“论得救的信心”,开头是这样写的:“信心的恩典是基督的灵在蒙上帝拣选之人心中的工作,①使他们得以相信,以致灵魂得救②…… ”③ 注意前五个字。该信条并不仅仅指信心。而是用“信心的恩典”(“the grace of faith”)来引起我们的注意。它称信心为恩典的原因是:信心是神的礼物——我们不配得的礼物,我们不能通过任何方式购买、赚取信心。通常情况下,神学家给恩典的定义是“无功而获的、不配得的神的喜悦”。所以,信心是神恩典的彰显。简单地说,信心就是:那些得救之人被神赋予能力与权力去持续相信直至灵魂得救。信心并非来自人的灵。事实上,信心不是堕落的人在自然的状态下可以操练的。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引起诸多神学争端的难点:一方面,神要求人要有信心,但另一方面,《圣经》又说没有人可以操练信心,除非神以超自然的方式赋予人能力去相信。 把你所命的赐给我 这个难点可以追溯到古代奥古斯丁与异端伯拉纠④之间的争论。奥古斯丁祈祷:“把你所命的赐与我,依你所愿的命令我。”⑤伯拉纠反对这个祷告的前半部分。他质问:“你为什么求神把祂要求你做的事像礼物一样赐与你?”实质上,伯拉纠的观点是:“如果神要求一个人做某事,如果神是公义的,那么这个人自身必定有能力达到要求。不然,神就是不公义的。”伯拉纠最终的结论就是:既然神要求人变得完全,那么人一定不需要借助神的恩典,就有能力满足神的要求。奥古斯丁却反驳:“我们无法取悦神,除非神以某种方式帮助我们达到祂的要求。”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原罪的教义。奥古斯丁认为:神要求堕落、本性败坏、无力信神的人满足祂的要求。亚当堕落前,人不需要恩典超然的协助,就有能力用信心回应神。但堕落之后,根据奥古斯丁的观点,人缺乏这种能力,所以恩典变成人遵循神诫命的绝对先决条件。 奥古斯丁的神学主张遍及《威斯敏斯特信条》。该信条对信心的总结就是奥古斯丁和历代教会教导的回声:取悦神所要求的信心并不出于我们自己力量。如果我们想拥有得救的信心,神——圣灵必须先改变我们的心。 改革宗神学常常提到一个概念 ordo salutis,就是“救赎次序”。什么是救赎次序呢?人在被救赎的过程中要经历特定的步骤,步骤之间存在着逻辑顺序,救赎次序就是对此逻辑顺序的分析与探讨。比如,我们常说自己是因信称义。这句话就暗指信心是称义的逻辑先决条件。所以,在救赎次序里,信心在称义之前。信心不是称义的果子;相反,称义才是信心的果子。但问题又来了,信心的逻辑先决条件是什么呢?答案是,在救赎次序中,重生先于信心。 重生,另一个改革宗神学经常提到的概念。重生是神的工作,神——圣灵通过重生我们,以超自然的方式改变我们的心。旧约有许多地方描述我们堕落的光景,比如,我们只有石心,并且终日思想都是恶(以西结书11:19-20;创世纪 6:5)。新约也有类似的描述,比如,我们死在罪恶过犯当中(以弗所书 2:1)。当圣灵临到一个灵里死亡的人,祂重生这个人,这人就可以在灵里从死中复活。原本人的心像石头一样(没有知觉、无法回应神),但因着圣灵的工作,这颗石心重新开始有脉搏,并获得回应神的能力。 耶稣对尼哥德慕说过:“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翰福音3:3,5)。这句话暗含一个“必要条件”。其实,耶稣的意思是:“人要见神的国或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某个步骤。”耶稣跟尼哥德慕讨论的这个必要步骤就是圣灵使人重生的经历。 重生的意思是“重新出生”。重生是新生,重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我们确实活着,但灵里却处于死亡的状态。为了在灵里复活,我们需要圣灵在我们心里做超自然的工作。 关于这个问题,多数福音派的看法是:想重生,必先有信心。因此,流行的观点是信心先于重生。这等同于说,当我们还处于堕落的状态时,当我们还在肉体中时,当我们死在过犯罪恶中时,我们可以信神,而后被更新。可这个观点似乎与新约中关于重生的一切教导相冲突。如果神对我们不管不顾,任凭我们处于灵里死亡的状态,按着堕落的本性,我们永远不会向神屈膝。就如耶稣所说:“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约翰福音6:65)。有人以信心回应福音,也有人无动于衷,不同的结果背后有终极的原因,那就是只有被圣灵重生的人才能回应福音。 这教义的难点在于:神——圣灵并没有重生每一个人。因此,许多人在这点上跌倒。如果得救的信心是圣灵的礼物,如果神要求人必须收到这个礼物才能得救,那么,神为什么不把这个礼物赐给每一个人呢? 拣选先于信心 这个问题指向另一个教义:拣选的教义。《威斯敏斯特信条》中“论得救的信心”一章,开头第一句就道明了这信心与拣选之间的联系:“信心的恩典是基督的灵在蒙上帝拣选之人心中的工作……”这表明:并非所有人都被赋予能力相信,神将相信的能力作为礼物赐给一部分人,唯有这一部分人才有能力相信。这是拣选教义的本质。 保罗向罗马人解释这个教义时,他预料到会有人受挫、泄气。他说:“我们可说什么呢?难道神有什么不公平么?断乎没有!”(罗马书 9:14)。我们必须铭记一点,神显明旨意说祂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要求祂平等地赐恩给所有人(出埃及记33:19;罗马书9:15)。神怜悯一个人最大的表现就是赐给他信心的恩典。关于这个教义,以弗所书 2 章是最重要的参考经文之一。保罗在本章开头写道:“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以弗所书2:1-3)。保罗通过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基督徒过去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同有堕落、腐败的人性,因着神的恩典,他们起死回生,从此,他们就不再被邪灵带领,而是被神带领,不再按着心里的邪情私欲生活。换句话说,信徒被拯救的时候还是死的,按着堕落的本性,他们跟所有人一样,本是悖逆之子,在神的愤怒之下。但紧接着,保罗说:“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 一同坐在天上,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弗2:4-7)。然后他又告诉我们:“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2:8)。 “这并不是出于自己”,这句话引发了一连串的争论。“不出于自己”究竟是什么意思?不出于我们自己的是恩典?还是信心? 许多基督徒会说:“我明白如果没有恩典我就不会有信心,很明显,恩典不出于我自己;恩典出于神。所以我需要借助恩典,但一些人得救、一些人不得救的原因在于:一些人面对神给出的恩典说‘Yes,我信’,一些人说‘No,我不信’。”所以他们对我们得救的理解就是:我们相信神赐的恩典,这个恩典不出于我们自己,而出于神(他们认为恩典不出于自己,信心却出于自己)。 然而,“这并不是出于自己”是指恩典或信心不出于我们吗?参考希腊语所有的语法,我们得知,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可能的答案。在这句话(“这并不是出于自己”)的语法结构中,“这”指代前面出现的字——“信”。保罗教导我们:得救是本乎恩、因着信,这个“信”是我们得救的管道(this faith through which we are saved),并且不出于我们,而是神的礼物。 如果我们明白,我们得救是靠神丰盛的怜悯,如果我们默想,连我们得救的信心甚至都不来自肉体,而直接来源于神对我们本性超自然的干预,我们就应该会屈膝感谢神、敬拜神。从经验上来看,我们的故事都差不多。我们也都明白,拥抱基督这个行为不是出于肉体。我们也知道,从抵挡神到拥抱基督,这个过程需要圣灵在我们里面做工。祂使我们复活,并且赐信心给我们,借着这信心,我们才能依靠基督。 (选自《何谓信心?》,本文收录在《史鲍尔文集》里)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循道宗的创立者约翰·卫斯理曾经分享过他的信主见证,他称自己信主时已是一名被按立的神职人员。那时,他正在伦敦市奥尔德斯盖特街上参加一个会议,会上,他听了一篇罗马书的讲道,讲道过程中,当听到那些过去自己常常听到的经文,突然感觉心里“异常温暖”。他就把那次经历当做自己回转信基督的经历。 奥古斯丁也有类似经历,当他还沉溺于没有节制的淫乱生活时,一天,他听到花园里玩耍的孩子们反复吟唱着同一句话:“Tolle lege, tolle lege ”,意思是“拿起来,读吧。”他一抬头,就看到一卷罗马书的手抄稿。他翻开手稿,首先映入眼帘的经文便是罗马书13章13-14节:“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13:13-14)。神的话立刻进入他的心,而后他就悔改信了福音。 我的信主经历也跟一句经文有关,一个年轻小伙子引用了传道书里的一句经文,他对我说:“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树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树倒在何处,就存在何处”(传11:3)。我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看到这句经文就悔改信主的人。但我必须坦诚,这句经文的确给我描绘了一幅图景:一棵枯树横倒在森林中——毫无生机,它腐烂、不结果子、全无价值——这就是我人生的光景。我发现自己就是那一棵枯树,神就用这一句经文敲醒我、让我相信祂。 这一切的信主经历,虽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神的话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无法知道是否成百上千万的信徒都有类似的经历,但保守估计,至少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可以见证一个事实:圣道犹如一把能刺入人心的锋利宝剑,圣灵用这把剑改变他们的人生。圣灵赐人信心,并坚固信徒的信心,这些工作都需要神的话。 拣选与儿子的名分 上一章我们讨论了保罗在以弗所书2章中的教导,他教导我们,信心是神赐的礼物。在这卷书信的开头,保罗毫不含糊地把神的拣选和我们作为神儿子的名分联系起来。以弗所书一开篇就是:“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使他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这恩典是他在爱子里所赐给我们的”(以弗所书1:3-6)。 拣选出于神主权的预定,是神慈爱与恩典的最高表现。拣选发生在永恒中,神决定让一部分人在基督里成为祂手上的工作,就像一件工艺品,神按着祂的旨意、为了祂自己的荣耀接纳这些人,并按照基督的形象塑造这些人。归根结底,人无信心,就无法被神接纳,但神赐人信心,使人通过这信心可以在神面前被称为义。所以保罗通过这段经文里要强调:神荣耀的恩典和怜悯就体现于祂满足了祂自己提出的要求。 保罗在以弗所书1章13节中总结:“你们既听见真理的道, 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弗1:13)。所以,我们先被重生,然后听道、信道、被称为义、得儿子的名分、受圣灵为印记。神在我们里面的救赎有一个逻辑上的次序,以上是救赎次序的一个部分。在这节经文中,我想要特别强调一点,信靠基督与聆听圣道之间彼此联系。上一章,我们回顾了《威斯敏斯特信条》中“论得救的信心”那个部分,“信心的恩典是基督的灵在蒙上帝拣选之人心中的工作,使他们得以相信,以致灵魂得救……”然而,这句话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后面写道:“……这信心的恩典通常是藉着神的道的传扬而发生”⑥,这是对应《圣经》罗马书10章17节的教导“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 我们已经讨论过,信心来自重生,重生是圣灵在人灵魂中的工作。但通常情况下,圣灵会通过圣道的宣讲在一个灵里死亡的人身上动工。在新约中,圣灵和圣道彼此有别,但并非两不相干,圣灵与圣道一同做工,圣灵通过圣道来发挥功效,决然不会与圣道相悖。藉着圣灵的工作,神满有能力地参与到圣道的宣讲之中。圣道本出于圣灵的默示⑦,如今,圣灵又用它来光照我们、在我们心里做工。 总而言之,信心是神赐的礼物,因为它来自圣灵的工作,通常,圣灵通过圣道这个媒介赐下信心。主耶稣曾说他会差圣灵来,使我们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翰福音16:7-11),这也要透过圣道这个媒介。 寻求的方式∶听道 保罗把得救的信心与神在永恒中的拣选联系起来,这给许多人造成困扰。曾经有人质问我:“我为什么要去教会听讲道?如果我被拣选了,就会得救;如果我没有被拣选,就不会得救,反正我做什么都没用。”我的回复是:“你在今生可以知道自己被拣选,也可以确信呼召和拣选,就如保罗告诉我们的,但你却无法在今生确信自己没有被拣选,因为每一个被拣选又悔改信主的人都曾是没有信心的人。”我举了卫斯理的例子,他感觉到心里“异常温暖”之前,或许也认为自己没有被拣选。奥古斯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拣选,直到他在花园里拿起《圣经》,读到那一段经文。也有人到临死前才悔改信主,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即使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信心,也不能有效地证明他没有被拣选。 这个人继续问道:“那既然信心不出于自己,我又何必去教会呢?”我回答说:“正是因为信心不出于你,你才应该去教会。”我引用了爱德华兹关于这个难点的教导来回答他的问题。爱德华兹可能是美国本土最坚决的预定论者,即便如此,如果有人问他:“既然一切都是神决定的,我还能做什么呢?”他总会尝试帮助提出这个问题的那些人,他还为此发展了一套教义。爱德华兹的回答常常是:“你可以寻求。” 我们需要注意,爱德华兹讲的寻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寻求,因为只有在基督爱里的人才会真正地寻求祂、想更认识祂。 爱德华兹的意思其实是:“你虽然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被神拣选。但你至少清楚知道,如果没有信心,就会下地狱,你有权利省察自己到底有没有信的能力,你也明白,神通常藉讲道这个途径赐人得救的信心。因此,即使你无论如何都无法爱神,即使你只爱自己,对你而言,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将自己置身于恩典的环境,恩典的环境就是恩典的媒介最集中出现的场合;也就是说,对你而言,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听讲道。虽然你可能认为讲道非常乏味、冗长,但听道的确是你的权利。或许在你听道的过程中,神怜悯你,就会用祂的圣道刺进你的心。” 我相信爱德华兹的建议是明智的。如果你还不是一个信徒,不要认为自己可能没有被拣选,就仓促下结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做,或做什么都没用。针对你现在的状况,你可以做的就是:寻找圣道被传讲的地方,将自己置身于那个环境,即使你做这件事完全出于自私,我还是鼓励你,去吧。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就赶紧去听道。 信心的坚固 我们已经肯定一个事实:“信心的恩典……通常是藉着神的道的传扬而发生,”《威斯敏斯特信条》关于这得救的信心还说道:“又同样藉着神的道的传扬,以及圣礼的施行,和祷告而增长并坚固。” 改革宗神学从不提及称义有任何程度上的加增,因为称义的义就是基督的义,我们绝不可能加增这义或基督的救赎之工。这个义是完美的。我们无法使基督的义加增或减少。但《圣经》确有教导过,信心可以增长。事实上,信心不仅会增长,也会经历低谷(虽然真信心不能被彻底毁灭)。我们对神的信心经历干旱期时,会喊着说:“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马可福音9:24)。在人生中各个阶段,我们对基督的信心总是时强时弱。《威斯敏斯特信条》的作者们着重总结的是坚固信心的方式。我们得救的信心或许像芥菜种一样小,然而,无论这信心一开始多么的微小,之后却能逐渐成长,变得越来越强大,基督徒因这信心的增长会结出越来越多的果子。 信心的起始完全依靠神超自然的恩典,不仅如此,信心的坚固也完全依靠神使人成圣的恩典。“恩典的媒介”,或者说神赐恩的“工具”对我们十分重要。具体有哪些呢?其实,我们已经讨论了其中一个——圣道的传讲。我越受神话语的熏陶,信心就越强大。同样地,如果我疏忽读经、对世俗思想一味地开放,信心的热度就会褪去。然后我需要再次回到神的话中。每当我读经时,会感叹:“对,这就是真理”,因为神激动了我的灵魂。因此,我们需要每周日早晨去教会,不可放弃聚会(希伯来书10:24-25)。我们迫切需要这些聆听神话语的时间。 如果我认为神话语的果效仅出于一次讲道,我必然会因为绝望而放弃事工。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教会教课,每星期教一个小时。每次课上,我都对上星期的讲课内容提问,大部分人都不记得我讲了什么。非常不幸,在那种处境中,我无法像神学院要求学生那样要求大家阅读、复习笔记、消化课程内容。结果就是,参与这个教会课程的人都没有吸收所学的内容。如果这就是一小时课程的结果,更何况三十分钟的讲道呢?三十分钟的讲道能对人有多大的影响?有时我把两年前讲过的一篇道重新讲一遍,竟没有人发现。本来我不想重复,但人们说:“啊!你之前讲过吗?我肯定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听到。”这种事对讲道的人来说的确是困难的经历。我能坚持的动力来源于我对讲道的认知,我知道神拣选了讲道这种方式引领人来到祂面前,并坚固人的信心。祂应许过祂口里所出的话决不徒然返回(以赛亚书 55:11,“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发他去成就的【所命定】的事上必然亨通。”)。许多基督徒记得的讲道不超过三篇,但每次他们听道的时候,无论注意力多么不集中,神的话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因此,讲道被我们看为一种恩典的媒介。 圣礼和祷告 《威斯敏斯特信条》还写道,圣礼的施行于我们是有益的,因为洗礼与圣餐都是圣道非文字的表征,藉此两者,我们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与圣道相联结。作为福音真理的表征,圣礼不仅作用于我们的思想,也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由于神话语的效力在圣礼中被坚固,我们的信心也在圣礼中被增强、坚固。“论得救的信心”这一章归纳了祷告对信心的作用。祷告是坚固信心的重要方式。我们祷告,不是为神的益处,不是给神提供任何祂不知道的信息。我们祷告,也不是给神建议更妥善管理世界的方法。我们祷告是为了自己的益处。祷告是我们与神交流的途径,通过祷告,我们赞美、感谢、祈求。当我们双膝跪下,献上祷告,我们就可以看到神在我们的人生中护理之工。简言之,我们可以见证神如何回应我们的祷告。这与我们的信心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祷告能坚固我们的信心。因此,祷告也是恩典的重要媒介。神的话对我们的信心至关重要。如今许多人否认《圣经》的可靠性,这对今天的信徒而言是一种威胁。有些教会的领袖甚至不允许会众接受这一恩典媒介,导致会众的信心无法得到坚固。 如此,你面临着这样一个抉择:要么听信对《圣经》的批判,要么聆听《圣经》本身。圣灵从未应许要藉着批判做工,但圣灵却使用你对《圣经》的阅读和研习来牧养你的灵魂。当你在信仰中挣扎,当你无法面对灵魂的阴暗面,抑或你不确定自己的立场是否合神心意时,请到《圣经》中寻求答案。只有在那儿,神——圣灵才会对你说话、牧养你的灵魂、坚固祂起初赐给你的信心。⑨ 注释: 1希伯来书 10:39 但我们不是那些后退以致灭亡的人,而是有信心以致保全生命的人。 2哥林多后书 4:13经上记着说:“我信,所以我说话。”我们既然有同样的信心,也就信,所以也说话,以弗所书 1:17-19 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赐给你们智慧和启示的灵,使你们充分地认识他,并且使你们心灵的眼睛明亮,可以知道他的呼召有怎样的盼望;他基业的荣耀,在圣徒中是多么的丰盛;神照着他强大的力量,像我们信他的人显出的能力,是何等的浩大。 3 、6《历代教会信条精选》,赵中辉等译。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2002。英文是“The grace of faith, whereby the elect are enabled tobelieve to the saving of their souls, is the work of the spirit of Christ intheir heart…” 4 本译名选自赵中辉编著《英汉神学名词辞典》。 5 译文选自周士良译《忏悔录》217 页,商务印书馆 1963。 7提摩太后书3:16-17全部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在教训、责备、矫正和公义的训练各方面,都是有益的,为要使属神的人装备好,可以完成各样的善工。 8彼得前书 2:2像初生婴孩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好叫你们靠它长大,进入救恩;使徒行传 20:32 现在我把你们交托给神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也能在所有成圣的人中赐基业给你们。 罗马书 1:16-17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所有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神的义就是藉着这福音显明出来,本于信而归于信,正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罗马书 4:11他领受了割礼为记号,作他受割礼之前因信称义的印证,使他作所有没有受割礼而信之人的父,使他们也被算为义; 路加福音17:5使徒对主说:“请你加添我们的信心。” 9《西敏斯特信仰宣言》3.5 神永恒的法旨 人类中被预定得永生的人,是神在创立世界根基以前,按照祂永恒不变的目的,并祂旨意所出的隐秘筹谋和良好关怀,已在基督里拣选了他们得永远的荣耀。(弗1:4、9、11;罗8:30;提后1:9;帖前5:9)。这完全出于神无偿的恩典与仁爱,而并非是由于神预见他们的信心,或善行,或他们致力于坚守两者其中之一;也不是受造物本身有什么条件或原因,推动神拣选他。(罗9:11、13、16;弗1;4、9)这一切都是为使神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弗1:6、12) (选自《何谓信心?》,本文收录在《史鲍尔文集》里)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