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圣经《靠主应许养育儿女》11. 和我们的孩子同理

下载经典阅读《靠主应许养育儿女》11. 和我们的孩子同理

那少年人对她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说:‘他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正如他从前所告诉你们的。’”他们就出来,从坟墓那里逃跑,又发抖又惊奇,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可16:6-8 )

作为祭司式父母,我们的呼召不单是要为孩子祷告,还要以怜悯的心关爱他们,对他们的不完全、作为人的普遍需要、作为孩子、作为亚当堕落的后裔容易落入试探并犯罪有真实的同情或“同理”(fellow-feeling)(参《威斯敏斯特大要理问答》第39问)。

当然,我们对他们的同理不能让他们更软弱或强化他们里面负面的东西。比如,我们不该如此强烈的可怜孩子以至于他们也为自己找借口可怜自己。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不过是养育一批可怜虫的角色,这个世界已经够多了。真正的同理是圣灵的恩膏;自我怜惜是属肉体的工作。保罗也有类似的区分——“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林后7:10)

我们应当用我们至高大祭司基督对我们同理的方法来与我们的孩子同理。他对我们充满了同情;他知道我们的不完全、多么容易受罪诱惑;他知道我们是尘土(参太9:36;来4:15;诗103:4)。但基督从来没有降低他为我们行事的标准,也一直感动我们悔改、嘱咐我们在信心和顺服上坚忍。作为家里的祭司,我们应该效法基督的榜样,眷顾孩子们的软弱,但是也要不断用神的话教导他们,提醒他们神圣约的恩典与我们同在。

彼得的榜样

当我们默想这一祭司性的同理,让我们想一想虽然彼得三次否认主、其他门徒都离主而去,但耶稣还是对他们充满恩慈。

门徒享受和耶稣一起爱的团契生活,同吃逾越节晚餐;但是不过几个小时之后,彼得居然说他压根儿不认识耶稣,其他门徒也离他而去各保己命,只留下耶稣一人面对试炼、鞭打、嘲讽、十字架的酷刑、孤单和死亡。然而,复活的基督却藉着天使让那些首先发现空坟墓的妇女们捎话给门徒:“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说:‘他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正如他从前所告诉你们的。’”(可16:6-7)从天使所传的话中看不出耶稣任何责备之意。所有的门徒,彼得尤其被点名,被邀请重新回到基督里面再次经历只能出自于基督自己的大爱,尽管门徒软弱犯罪得罪了他。

当他们见到耶稣的时候,耶稣称他们为他的“小子”(参约21:5,希腊文为paidia),尽管他们曾经竟然弃绝他。耶稣的爱和应许是永不更改的。他的爱是神圣之爱(agape)——“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凡事包容……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4-8)

即便有时我们会因着自己的软弱和孩子们的软弱,对他们感到失望、沮丧,我们还是有呼召要用神圣之爱来爱他们,用基督的爱来爱他们。我对孩子们失望时则常常回忆自己像他们那么大时的悖逆,这种回忆能让我们更加理解并同理他们。我们经常看到自己的样子通过孩子表现出来,尤其在他们表现糟糕的时候。这就是汤姆•华森(Thomas Watson)所说:“父亲是一面镜子,孩子经常照这面镜子穿衣服;所以要让镜子保持清洁不要有污点。”38

我们不能加太多东西在孩子肩上,不能期待他们像大人一样,不能期待他们比我们表现得还要好或是期待他们遵守比要求我们遵守还要高的标准。一方面我们对孩子要有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这个期待不能不切实际。

我们实行祭司性的同理时还要特别注意平衡。父母都容易侧重某一端,有的夫妻一方太严厉,另一方则太仁慈,这两个极端都不对。因此父母双方需要早早提前就孩子的行为规矩并怎样强化这样的规矩达成一致意见,以至于他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说话、行事都是一致的。

你还记得耶稣看在大祭司院子里彼得的眼神吗?就在彼得三次否认救主之后,鸡就叫了。就在这时候,主转过身看着彼得(参路22:61)。彼得作为基督的门徒刚刚在这一生命中最大的考验面前失败了,可是耶稣的眼神里没有任何责备,只有难过和爱,因为基督的眼神使彼得的心都碎了,使得他跑出去痛哭。彼得意识到自己可耻行为的本质——犯罪得罪了他的救主和主基督。我们主基督脸上和眼神里的恩慈和怜悯就像一把利剑刺透彼得的心,比任何言语更深、更有效地刺入彼得的良心。

这样的柔和代表我们对孩子及他们的未来当有的关爱深度。正因为此,这份爱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我们所有的教导、言语的劝诫都不奏效的时候,靠着神的怜悯,他们如能意识我们对他们的这份爱,反而会催使他们悔改。真实、无条件的爱是大有功效的。明智的父母很快就会明白像基督一样的爱、怜悯、同理和眼泪在纠正孩子错误时远比威胁、责备、仗打有效得多。若有神的爱并圣灵的工作,破碎、悔改的心会带来另外破碎、悔改的心。

当然,强调规矩并有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在谈论管教的那一章节我们会更多地谈),但这些不如爱更有力。规矩和惩罚可以迫使外在顺服,但若其中缺失了爱,也会引发内在不满。一旦我们转身,孩子们还会依旧走他们自己的路上。因为没有爱,我们得不到他们的心(参箴23:26)。相反,祭司式的、同理的爱却能感动他们的心有真实悔改,就像一个充满爱的牧羊人带领他的羊群到合适的地方(参诗23:3)。

容忍孩子的不顺服真是很难,尤其当他们直接挑战我们权威的时候。我们的心都碎了。但虽然受伤,我们却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他们,这是在教导他们最有影响的一课。孩子们可能这样回应:“我再也不愿不听爸妈的话了;他们爱我。”他们如果经历了内心真正的改变,他们会有动力坚持圣洁和顺服,即便我们不在场。

彼得否认主又在主里重新回归的故事,是非常有力的属灵激励榜样。我们的孩子,像彼得一样,犯罪得罪我们,我们作父母能做的也就是坦诚,我们也经常这样得罪我们在天上的父,他是那样恩待和爱我们。只有当孩子们经历到神永不改变的爱,他们才会真正地认罪悔改。然后十字架会给他们力量治死盘踞在他们心中的罪,空坟墓会给他们力量过一个全新圣洁的生活。

彼得被列在首位

犯错误的彼得有多重性格。福音书中他几乎每次都被列在门徒首位。他快言快语、积极能干又充满斗志。彼得尽管有很多危险的缺陷,但他天生是个领袖。

问题在于彼得自己视自己为领袖。他为着自己的能力骄傲,为之自夸。我们知道,是因他在门徒争论谁为大时卷入其中(参可9:33-34)。

撒但的伎俩就是要让祝福变成咒诅,他纠缠彼得让他不能成为领袖。遗憾的是彼得并没有意识到所发生事情的严重性。作为一个领袖,他除了骄傲之外,还过分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作为人的勇气。他对耶稣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太26:33)诚然,他爱耶稣,却大声责备基督并告诉他他不会受苦、不会受死(参太16:22)。他需要一个特别打击,使他能在服侍基督的生活和侍奉中谦卑下来。耶稣给他这么个打击可不容易。

作为父母,我们知道有些孩子的傲慢,必须要打击他们的傲气,可这件事并不那么容易。管教孩子是困难的,然而若孩子们的表现仿佛全世界都围绕他们转,我们必须要用祭司的同理对他们说话提醒他们要谦卑。我们也要记得我们自己里面也会有把自我放在第一的倾向。我们必须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孩子的骄傲,但必须带着爱,因为没有一个人喜欢被别人说他很骄傲。我们要对孩子说:“亲爱的宝贝,我们注意到你里面有一些东西要对付。我们非常爱你,但神恨恶骄傲。我们可以做什么帮助你克服自身的骄傲、谦卑地与神同行呢?”

在彼得的个案中,耶稣许可撒但诱惑彼得堕落,引导这些事情发生好让彼得洞察自己的罪,但之后耶稣更致力于恢复彼得与他的相交(参路22:31-32)。基督从坏事中生出好结果来,藉着所发生的事,使总是位居首位的彼得视自己为众门徒之尾。

彼得尽管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但值得注意的是耶稣从死里复活之后,门徒们仍然把彼得当作老大哥。他们并没有说“既然彼得三次否认主,我们必须要把他赶出门徒之列”。当马利亚意识到耶稣从死里复活了,她第一个跑去告诉彼得(参约20:2)。约翰和彼得一起奔向那空坟墓,一点儿也没有觉得和彼得一起去有什么羞耻(参约20:3-4)。到了坟墓门口,约翰还特意让彼得先进去表明自己对彼得领袖身份的尊重(参约20:5-8)。

彼得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罪人谦卑下来真悔改了,信徒们会带着爱欢迎他回到团契中来。同样,我们的孩子若谦卑下来认罪悔改,我们也要用从未改变的爱和对神的感恩坚固他们的认罪悔改。

我们在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最糟糕的莫过于总是不断揭他们的短。我们要用祭司的爱来处理这些事。我们不能藉着唠唠叨叨让任何人真正悔改——不论是我们的配偶、孩子还是同教会的弟兄姊妹。也许有必要时不时地敦促孩子悔改,但是当我们敦促他们悔改时,我们要个人性地、私底下地、带着爱意地、有说服力地提醒他们。

彼得被列在最后 

彼得认识到自己的罪之际,他跑出去痛哭。他的灵魂是被压伤的(参太26:75)。他真正地降卑下来。然而,就是这个人,否认耶稣,做了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从那时候起,被主耶稣大大使用来建造教会、扩展神的国度。

当基督重新建立彼得的时候,基督似乎是私底下做在一个信徒身上(参路24:34),然后在公开的场合作在一个使徒身上(参约21:15-19)。当耶稣向彼得表达完全无条件的爱时,门徒们也完全接纳了彼得。在这个过程中,耶稣展现了真正的、祭司式的同理。从《使徒行传》我们可以看出,彼得如此感受到他救主的爱,继而他也在初期教会作领袖的过程彰显这份爱。彼得也在他的两封书信中表达了这种祭司式的同理:这两封书信非常温和,但是却严厉地指责诸如彼得自己所犯的罪。他从自身的经历知道,我们的心会多么邪恶和易受蒙蔽(参耶17:9)。

彼得如果没有经历到基督祭司式的同理,作为领袖,他会怎么样呢?他会否不断地指责人,而不是满有怜悯地对待他们?靠着神的恩典,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的确知道,这个犯罪堕落的、破碎的门徒,经历了主耶稣祭司式的同理,生命完全被这次经历所改变,以至于他的心里充满了对别人软弱的同情和怜悯。

彼得被列在其中 

彼得一旦被恢复成为使徒,主耶稣视此事为一了百了。关于彼得在使徒中和教会中的地位,不再有任何不确定。这里没有任何进一步的反弹,也没有任何事件回访。主基督没有看到任何提醒彼得犯罪的需要,他没有说:“彼得,记住了,你那个时候可真是犯了很坏的罪。”我们带着祭司式的同理看一个真正悔改的罪人时,我们便埋葬了那罪。司布真(Chares H. Spurgeon)曾说我们埋葬一条死狗,不会留一条尾巴露在地上。39我们彻底饶恕,决定把一切抛在我们背后,然后直奔基督之路。

这种祭司性的服侍在家中必须成为常在践行中的现实。上帝的爱永不失败,我们的也应如此。我们永远不会不认我们的孩子。他们永远也都是我们的孩子,哪怕他们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也还是要对他们操练这种同理。我们99岁了,我们的孩子都60岁了,他们仍然属于我们。为反映出我们救主的爱的同理,我们仍要“并非不能体恤他们的软弱”(参来4:15)。我们要与他们同哭,也要与他们同乐,我们将要爱他们到底。改革宗翻译社(rtf-usa.com)

(选自《靠主应许养育儿女》,本文收录在《周毕克文集》里,需要纸质版,微信联系:271087029)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阅读:
关于作者 周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