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圣经《我能确定我的得救吗?》1.得救确据的挣扎

下载经典阅读《我能确定我的得救吗?》1.得救确据的挣扎

新约中有一段经文,我认为是圣经最可怕的经文之一,出现在耶稣登山宝训的末尾。我们倾向于将登山宝训视为主的积极教导,毕竟,祂是在登山宝训中讲了八福:“虚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 5:3-12)。因着登山宝训,耶稣以侧重积极而非消极教训闻名。然而我们时常忽视登山宝训的顶点,耶稣在那里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马太福音 7:21-23)

在这里,耶稣向我们预揭末日审判的情景。祂说人会到祂面前称祂为“主”,他们会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奉你的名行了许多异能奇事,我们服侍了你;我们奉你的名传道;我们赶鬼;我们做了这所有的事。”耶稣说:“我将转而对这些人说:‘离开我去吧。’”祂不仅会说:“我不认识你们”,而且会说:“你们这些作恶的人,我从来不认识你们。”这一可怕警告最尖锐的地方在于耶稣以这话开始:“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然后祂又以这话重复:“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

“主啊,主啊” 

一个人被重复呼叫自己的名字,在圣经中只出现十五次,让我列举一些:

亚伯拉罕在摩利亚山上准备将刀刺入他儿子以撒的胸膛,神在最后一刻透过神的使者拦阻说:‘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创世记22:11-12)。

雅各害怕下埃及去,神来使他安心,说:“雅各!雅各!”(创世记 46:2)。

神在和烈山上从燃烧的荆棘中对摩西说:“摩西!摩西!”(出埃及记 3:4)。

神在夜间呼叫童子撒母耳时,说:“撒母耳啊!撒母耳啊!”(撒母耳记上 3:10)。

耶稣在伯大尼责备马大时说:“马大!马大!”(路加福音 10:41)。

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路加福音13:34)。

彼得说他在任何环境都能站立得住,耶稣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路加福音 22:31)。

耶稣在大马士革的路上拦阻扫罗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使徒行传 9:4)。

也许圣经有关这样重复的例子中最强烈的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

 希伯来文中,这种语法结构有着特殊意义。当人重复另一个人的私人名号时,意味着他与那人之间有着亲密的个人关系。

因此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的是,最后审判那日不仅会有人到祂面前说:“主啊,我们属于你,我们是你的”,而且他们会以亲密的个人称呼对祂说:“主啊,主啊”,就好像他们从一种深度、个人意义上认识祂一样。耶稣会对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耶稣是说有许多人自称是基督徒,使用基督的名号,以祂升高的称号“主”称呼祂,但实际上根本不在神的国里。他们不属于祂,在末日审判的时候也不能站立得住。这一事实的可怕之处在于这些人不是教会的边缘群体,相反,他们在教会生活中十分投入,非常深入地参与事工,甚至可能有着真基督徒的好名声。然而耶稣却不认识他们,并会将他们从祂面前逐出。

我在这本小册子开头就谈及这一点,是因为当我们作基督徒信仰告白的时候,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会归属于这一群体?他们在末日审判那天期盼着进入天国,以亲密的名号称呼耶稣,然而却只能被驱逐?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对自己处于恩典中的信心不是错误的信心?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没有自欺?我们怎么确定自己已经得救? 

一个有争议的教义

世纪以来,关于得救确据的问题在教会中引发争议。许多教会走得如此之远,甚至质疑人是否能拥有得救确据。

例如,十六世纪的特利腾大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上,罗马天主教否认人能够拥有得救确据,一些极个别情况除外。罗马天主教教导说,神只会向那些特殊圣徒赐下关于他们在自己面前地位的特殊启示,这类人可以在今生就拥有得救确据;然而,教会的一般成员不能期盼拥有得救确据。

罗马天主教声称,大部分“确据”在终极分析上都是基于人的猜想、观点和意见,而圣经说人的心深深扎根在诡诈中。圣经告诉我们,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耶利米书 17:9),因此罗马天主教认为,我们很容易自欺,将对我们灵魂状态的信心仅仅建立在观点上。结论就是,救恩确据离了某种特殊启示就不可能获得。

不只是罗马天主教否认得救确据的教义,有些新教徒也相信人能有今天得救的确据,但没有明天得救的确据,因为他们接受这样一种可能性:人可以一时有信心,后来又堕落不信、失去救恩。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救恩确据的教义跟圣徒恒忍的教义紧密相连。因此天主教说我们根本不能拥有得救确据,这些新教徒则说我们可以在一段有限时间里拥有得救确据,但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终极状态将会如何。

然后是我自己的神学立场、改革宗神学的教导:我们不仅今天就能知道我们处于恩典地位,而且还能对自己在死亡那刻也将处于恩典地位拥有完全的确据。 

撒种的比喻

耶稣在撒种的比喻中论到谁真正得救、谁并未真的得救:

“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11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马太福音 13:1-9) 

留心这一著名比喻的上下文很重要,在这之前,有些人对耶稣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马太福音 12:47),但是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马太福音 12:48 )。然后,祂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马太福音 12:49-50 )。耶稣说祂真正的弟兄是那些遵行天父旨意的人,而不是那些仅仅做一个跟随祂的决定的人。

没有人强迫犹大做门徒,我们必须一直记住这一点。犹大是自己选择跟从耶稣,他自己决定进入耶稣的学校。我们的主在地上服侍的三年间,他一直与主在一起,然而我们却得知他是个魔鬼(约翰福音 6:70)。犹大并非曾经真的归正,然后又从恩典中堕落失丧;相反,尽管他曾与耶稣亲近,却从来不是个归正之人。当我们思想自己的灵魂状态时,这一事实应当使我们警醒。

马太福音随后的经文里,耶稣给出了撒种比喻的解释。福音书为我们记载了为数不多的比喻释义,这便是其中之一。这里的解释最有助益,因为这个比喻跟通常的比喻性教导不一样,大部分比喻只有一个重点,因此将比喻变为寓言是危险的,寓言是整个故事中都布满象征含义。然而撒种的比喻却达到了寓言的级别,因为耶稣作出了多点应用。

耶稣如此开始祂的解释:“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马太福音 13:18-19)。祂讲到的第一组由那些撒在路旁的种子代表,古时候,在播种季节,农夫会先撒种、后耕地,然而任何落在路旁的种子都不会被犁地,因此它们落在硬土上,没有任何生根的可能,反而被飞鸟吃掉。耶稣把飞鸟比作撒旦,许多人就像这样的种子,他们听见福音教导,但这教训对他们不起作用,在他们的生命中无法生根。

耶稣继续说:“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马太福音 13:20-21 )。

如果你去参加一场福音营会,或是在电视上观看,你可能会看到大批人涌上教会台前、回应福音号召。事实上,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在一场大型国际福音布道会上,百万人决志跟随基督。读到这个报道时,我思想那些决志中有多少是真的归正,又有多少是仿造品。人们喜欢他们在这些营会上听见的内容,情感上可能很受触动,以至于决志跟随基督。然而,那些在福音营会上到台前决志的人,其中许多都很快将自己的委身抛诸脑后,这已经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他们在一时刺激下的回应时常是没有根基的。

对于有关福音营会大获成功的报道,我不想回应得太过严厉。我承认所有福音事工都面临着衡量果效的问题,教会的做法通常是汇报自己的会员人数以及在一段时期里增长了多少人,福音事工的做法则是汇报到台前的有多少人,举手的有多少人,写卡片的有多少人,祷告的有多少人。这些事工都想用某种统计方法来测量人们做出的回应。

但是人如何衡量属灵实际呢?任何参与过传福音的人都知道,我们不可能看见人心,因此下一个最佳选项就是数算人们决志的数量。但是耶稣在撒种的比喻中警告我们,祂说许多人都是带着欢喜聆听福音,但是他们不会持守在信心中。第二类的种子落在石头地上,土太浅,种子不能生根,太阳一出来,种子就开始枯萎,结果就是枯死、永不结果子。耶稣告诉我们,这些人跌倒是因为信心的道路上免不了逼迫患难。

耶稣解释第三类种子说:“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马太福音 13:22)。这类种子代表这样一类人:他们听见且领受了神的话,却被世俗的思虑胜过。世俗的思虑就像荆棘一样“把道挤住”。

最后,耶稣说:“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马太福音 13:23 上)。

那么很显然,有许多人都欢喜快乐地回应福音信息,但是最终却不会持守信心。不是所有听见神的话的人都会得救,同样的,也不是所有立刻回应神话语的人都会得救。那些真正得救的人是那些证明自己遵行神话语的人,如果种子生根生长,就一定会结出果子。

结果子的必要 

想到多结果子,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不是靠行为得救,相反,我们得救是唯独藉着信心。但是我们同样记得十六世纪的权威改教家——例如马丁路德曾经说过,我们得救是唯独藉着信心(justifiedby faith alone),但不是藉着一种单独存在的信心(not by afaith that is alone)。

这一观点跟罗马天主教的模式不同,罗马天主教认为一个人要想称义必须具备信心,但他同时也必须有好行为。因此天主教的观点是信心加上行为等于称义,而新教的观点则是信心等于称义加上行为。

天主教观点:

信心 + 行为 = 称义

新教观点:

信心 = 称义 + 行为 

新教观点下,行为是一个结果,是我们所处的恩典状态的彰显;因此,它们对称义没有任何功劳可言。唯一使罪人得称为义的是基督的行为,因此当我们说我们是因信称义时,我们的意思是我们唯独藉着基督称义,藉着基督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在我们的称义上没有任何贡献。

有些人会说:“我想那就意味着我不需要结果子了,我不需要显出任何义行,因为我是因信得救。”然而我们要记住,那称义的信心不是死的信心,正如雅各在他的书信所言(雅各书 2:26),也正如路德的强调一样;它是 fidesviva,一个活的信心,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信心。真正使我们连于基督的信心总会在行为上彰显自己,如果等式的右边没有行为,那就告诉我们等式的左边也没有信心。遗憾的是,如果等式的左边没有信心,等式的右边也没有称义。

因此信心使我们连于基督,并且如果我们的信心是真确的,我们就不会在末日那天呼喊“主啊主啊”,却听见主称我们是作恶的人。这不会发生,因为我们一定会有好果子显明我们信心的真实。

基督徒结果子的数量各不相同,耶稣说好种子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13:23 下)。有些真基督徒不如其他基督徒一般果实累累,但每一个真信徒都会结一些果子。如果他不结果子,他就不是个真信徒。这也是为什么耶稣说:“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马太福音 7:16 上)——而不是凭着他们的宣称。

如果一个人浸泡在一种特别强调决志、到台前应召、做罪人祷告的基督徒亚文化中,就很容易错过一个重点——决志跟随耶稣从来都不能使任何人归正。这是因为使一个人归正的不是一个决定,而是圣灵的大能。我们进入神的国,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个决定、走上台前、举了手或在一张卡片上签名,我们进入神的国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有真信心。

不要误解——公开认信绝对没有任何不对,反而是应当的。每个被称为义的人都蒙召认信自己的信仰,每个真基督徒都蒙召在他人面前认信基督。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将公开认信当做归正的试金石。毕竟,耶稣说有些人用嘴唇尊敬祂,心却远离祂(马太福音 15:8)。没有一个人曾因认信称义。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解决救恩确据问题的最简单办法是检验我们生命的果子,以决定它是否显出与口头认信一致的实质?在基督徒生活中,自我省察显然有其必要性,我会在第四章更多谈及;然而我们中没有人活出我们口头认信的全部规模,如果我们只将焦点放在我们的行为表现上,真正的确据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固。

因此,有错误确据是可能的,真正的确据又可能很难获得,那么我们如何能确定地知道我们的信仰告白是出自真正的救赎恩典呢?这个问题极其重要,因为它触及我们作为基督徒的核心,对我们作为基督徒的感受、安慰和行为都具有极大影响。确定我们是否处于恩典地位,这个问题迫在眉睫,这本小册子的余下章节将探讨我们如何才能解答这一问题。

(选自《我能确定我的的得救吗?》,本文收录在《史鲍尔文集》里)
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阅读:

关联阅读


关于作者 史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