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是地地道道的非洲人,这里先交代一下他的时代背景。早在主前五○九年,强大的罗马帝国,已经把地中海视为她的内海,并下决心,要把非洲北部,纳为她的势力范围。罗马帝国,为了征服非洲,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主前三九五年,罗马帝国以武力征伐迦太基(Carthage)和突尼斯 (Tunis)是为多次的迦太基战争(Punic Wars),揭开了序幕。虽然罗马帝国牺牲了许多战船和军人,终能把迦太基纳为其殖民地。主前一四九年,勇敢的迦太基人再次起义,发动了第三次迦太基战争;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卒能以武力平复这次的动乱。凯撒大帝为了杜绝后患,开始拉丁化非洲的殖民地,要非洲北部的老百姓学习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 奥古斯丁出生于一个动荡的、转变的时代;其时罗马帝国的极盛时期已经过去,罗马帝国面临着国库空虚,财政短绌。 但是从教会的历史来说,罗马帝国已经从逼迫基督教、信奉异教,转变为一个支持基督教的国家。主后三一三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下了一道米兰诏书(The Edict of Milan),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并宣告基督徒在罗马帝国境内,享受绝对的人身自由和平等的法律地位。从清教徒的角度来看,米兰诏书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后果,由于作为基督徒不再是一件耻辱的事,反而是一项殊荣。作为基督徒,成为在政府部门被擢升的条件,成千上万的异教徒于是混入了教会,甚至把异端带进了教会。属世的潮流,甚至偶像崇拜,也被带进了教会。许多错误的教训,大行其道。就在这样的黑暗荒凉的光景中,神兴起了奥古斯丁。 主后三五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主日,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e)生于北非的努米底亚(Numidia Proconsularis)省内,一个离希坡(Hippo Regius)不远的市镇塔迦斯特(Targaste)。在奥古斯丁出生时,塔迦斯特己经存在了三百多年;时至今日,这个有了漫长的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塔迦斯特,已成今日的阿尔及利亚 (Algeria)东部的阿拉伯村落苏克•阿拉斯(Souk Ahras)。 奥古斯丁的父亲巴里修斯(Patricius Augus-tinus),根据传记作家波纳(Gerald Bonner)的考查,是伯美赫族人(Berbers)。巴里修斯是一个异教徒,所膜拜的,乃是迦太基(Carthage)的偶像。根据约翰•莱恩(John Ryan)的叙述,巴里修斯是一个小官吏,担任过地方议会的议员,担任过十夫长(durion)——管十个兵丁。巴里修斯虽拥有自己的物业和土地,但是并不富裕。奥古斯丁的母亲慕妮卡(Monica),却是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在奥古斯丁的孩提时代,他母亲就要他敬畏耶稣基督的名字,要他追随殉道者的榜样,要他追求永生。 慕妮卡十八岁时嫁给巴里修斯,当时巴里修斯四十一岁,比妻子慕妮卡足足大了二十三岁。他们的头生儿子是拿微基斯(Navigius);继后又生下女儿帕碧华(Perpetua)。他们婚后四年才生下奥古斯丁。 慕妮卡非常善良温柔,他的丈夫巴里修斯对她并不忠实,常有风流情事,但她从未因着丈夫的不贞,与他争吵。 当妇女们到井边汲水时,她们彼此哭诉丈夫的暴虐行为,并展示身上的伤痕;但是慕妮卡却无类似的伤痕。其他的妇女大感惊讶,对她说:“慕妮卡,我们都知道你的丈夫性情暴躁,又爱和别的女人胡来,可是你从来不为此与他争吵,他又从来不动手打你,这是什么缘故呢?”慕妮卡回答说:“我别无所求,只求家庭安宁。是的,我当然知道他在外头沾花惹草,可是我并不辱骂他。他动怒时,我默不做声,却在心里为他向神祈祷,直到他停止叫喊。在他平静下来的时候,我再跟他解释我为何这样作,或那样作。这就是我的法子了。”奥古斯丁在《忏悔录》(The Confessions)中,赞扬他的母亲慕妮卡一生以宽恕待人,常宽恕别人对她的亏欠。又说母亲设法使丈夫归向主,用贤德来赢得丈夫的心。她又忍受了丈夫的缺点,对他的不轨行为从不争吵,她只等待主怜悯她丈夫,希望他早日信主。慕妮卡的宽恕和容忍并没有白费,她丈夫巴里修斯后来在临终前前天,终于幡然悔悟,归向了基督。 奥古斯丁一出生,就认识到自己的罪性,他在《忏悔录》中坦承,在神面前没有一人是纯洁无罪的,即使是出生仅仅一天的婴孩,亦是如此,他引用诗篇五十一篇五节的话:“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奥古斯丁幼童时喜欢玩一种“坚皮果”(Nuts)的游戏。这种游戏把三个贝壳和一粒豌豆一起快速地摇着,谁猜到那一个贝壳下盖着豌豆,谁就是赢家。奥古斯丁挟着求胜的虚荣心,以作弊的手法,夺得了胜利。但是,当他发现有的游伴比他更狡猾和更手快时,他被激怒了,他就疾言厉色地责备别人。 他被送到学校去读书,那时他还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他既讨厌功课,免不了要被鞭打。当年,长辈对不听话的儿童进行体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了避免被责打,奥古斯丁幼年时,开始向神祈求,求主帮助他,作他的避难所。在祷告时,他说话时结结巴巴的毛病被医好了。由于他天性乖戾,祷告后仍然顽皮,仍常被鞭打,但这并非神不垂听他的祷告。 有一天,奥古斯丁突然胃痛,濒于死亡;他的母亲忧心如焚,迫切为奥古斯丁祷告,希望奥古斯丁早日信主,接受主耶稣为他个人的救主。感谢主,奥古斯丁的病果然霍然而愈。这时,在奥古斯丁幼嫩的心灵里,已经认识到神在保守他,认识到神是他的保护者和避难所。 由于他当时没有清楚的得救,更谈不上彻底的悔改。他败坏的天性又再复萌。他不断地撒谎,欺骗老师,欺骗父母,欺骗家庭老师。除此之外,他还从地窖里、桌子上偷东西吃,来满足他口腹之欲。 奥古斯丁七岁时,在家乡塔迦斯特受教育。他最厌恶的是算术和希腊文。他不喜欢希腊文,是因为希腊文很难学;当他后来任主教时,他为了年幼时不肯学希腊文而深感后悔,使他无法读希腊文的新约圣经。他厌恶算术,为此他说,整天重复一加二等于三,究竟有什么用处。 奥古斯丁十一岁时,被送到离家乡三十公里路的马达乌拉(Madaura)的一间中学读书。在马达乌拉,他专攻拉丁文学,又读修辞学,这为他后来的写作,奠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马达乌拉是一个异教徒的文化中心,到处是偶像,这对奥古斯丁有着不良的影响。在呆板的功课之外,他酷爱故事和小说,特别是罗马诗人味吉尔(Vergil)所著作的史诗《埃涅依斯》(Aeneid)。埃涅依斯(Aeneas)是迦太基的女王;奥古斯丁为了狄多(Dido)的死,为了埃涅依斯的失恋和殉情,感动到流泪不已。 奥古斯丁一方面沉醉于浪漫的情诗,希望获得纯洁的爱情;另一方面,他又从父亲,遗传到一种纵欲的天性。这种爱欲的煎熬和冲突,在他于马达乌拉求学的四年期间,表露无遗。 在《忏悔录》中,他承认他分不清肉欲和纯洁的爱,而终于耽溺于肉欲,而成为肉欲的俘虏。他这样说:“最令我喜悦的,是爱别人,也被别人所爱。但我的爱越过了友谊的界限,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上的爱。从我卑鄙的肉欲中,和我青春期发育时的冲动中,好像有阵阵的乌云,蒙蔽了我的心,陷我的灵魂于黑暗中,以至我分不清楚,什么是纯洁的爱?什么是放纵的肉欲?二者搀杂在一起,欲火在我躯壳内燃烧,把我推到肉欲的悬崖,把我抛入耻辱的漩涡里。” 公元三七○年,奥古斯丁由于家中经济困难,从马达乌拉回到故乡塔迦斯特,在家里闲居一年。 当奥古斯丁空闲在家时,他更加淫秽,更加放纵自己的情欲。由于他所结交的朋友,也是道德沦丧的一群,他们都喜欢夸耀自己的秽史,奥古斯丁也效法他们,以犯罪为光彩的事。 在淫乱之外,奥古斯丁又犯了偷窃的罪。他偷窃,不是由于贫困所驱使,而是由于罪性使然。他承认,有时他所偷的东西,家里也有,而且有的更多更好。在他的邻居,有一棵梨树,树上果子累累,但长得并不丰满香甜。他和一群坏朋友,经常玩得通宵达旦;有一夜,他们摇晃这棵梨树,把梨子都摇下来,然后进行分赃。奥古斯丁所拿到的赃物,虽然尝了几颗,但大部分却拿去喂猪。他承认说,他所追逐的,不是梨子,而是罪恶本身;因为他的灵魂是丑恶的,所追求的是羞耻。 在这期间,奥古斯丁的父亲巴里修斯,在妻子慕妮卡带领下,已经成为一个慕道者;他父亲并且在逝世之前,接受了主耶稣为他个人的救主。父亲逝世之后,公元三七一年,年方十七岁的奥古斯丁,得着当地一个富豪洛玛尼亚(Romanianus)的资助,前往迦太基(Carthage)攻读修辞学(rhetoric)。 罗马帝国时代的迦太基,位于今日突尼西亚 (Tunisia)的突尼斯(Tunis)。迦太基当年是罗马帝国在地中海的重要商港,人口仅次于罗马(Rome)。 迦太基的学府林立,是青年人深造的地方;奥古斯丁抵步时,罗马帝国已经统治了迦太基五百五十年。在迦太基,奥古斯丁学习修辞学时,成绩斐然,不论是讲演或写作,他的表达能力都很强。他表达时文采灿然,又丝丝入扣,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可惜的是,奥古斯丁始终抵不住大都市迦太基的诱惑,耽溺于情欲的生活;不久之后,他终于安定下来,娶了一个妾侍。奥古斯丁娶这个妾侍时,才十八岁。这个妇女显然出身低微,甚至可能来自欢场,故此他母亲慕妮卡反对他们正式结婚。从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可以读出他深深地爱上这个妇人;但他保护她,从来不披露她的名字。他们两情相爱,维持了十四年的同居关系。同居期间,奥古斯丁放荡的行为收敛,对她十分忠实。他们同居一年之后,十九岁的奥古斯丁已经作了父亲,因他妾侍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他给儿子起名阿底达多斯(Adeodat-us),意思是“从神来的礼物”。 在同一年,公元三七三年,奥古斯丁读到古代罗马作家西塞罗(Cicero)所着的《荷但休斯》(Hortensius)。西塞罗,原名(Marcus Tullius),生于公元前一○六年,卒于公元前四十三年,是罗马帝国时代的作家,可惜其著作大多数已失传,仅留下片断零墨。从奥古斯丁浩瀚的著作中,可以读出《荷但休斯》的痕迹,可见此书对奥古斯丁的影响是何其重大和深刻。 从《荷但休斯》,奥古斯丁向往了对智慧的探讨。他承认说,他对智慧的憧憬和追求,促使他寻求神,和渴慕更多地认识神。由于西塞罗在著作《荷但休斯》时,主耶稣还未道成肉身,还未成为人子,书中也就没有述及耶稣基督的尊名。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强调,任何一本书,不管其文字如何典雅,引证如何确实,假若没有耶稣基督的名字,就不能抓住他的心。他用歌罗西书二章八至九节,来忠告那些被现代哲学迷惑的人:“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著作《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 His Life and Thought)时,在该书的《前言》(Preface)中,着重地提醒大家:“这位真正的、合格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就肉身说,包括血统、肤色、性格、生活习惯,是一个非洲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见证,正如歌罗西书三章十至十一节所说的:“……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北外人、西古提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正值奥古斯丁悔改信主一千六百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s)在九月二十九日那一期,专栏赞誉奥古斯丁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灵性、智慧做出的无以伦比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美国基督教的权威刊物《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为奥古斯丁出版了特刊,在该期的特刊里,该基督教刊物的编辑部,在特刊的《回应和探讨指引》(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Guide),向读者提出一项大胆的挑战,询问读者是否同意,奥古斯丁是在使徒保罗之后,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德国历史学家哈那克(Adolf Harnack),即《信仰的嬗递》(History of Dogma)一书的作者,曾这样说:“自从保罗以后,无人能与奥古斯丁相比;时至今日,我们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这两样都从奥古斯丁所持守的信仰衍生出来。” 许多传记学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奥古斯丁是二千年来罕有出现一次的彗星;他的纯正的信仰,是改教运动灵感的泉源。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本人就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精通了奥古斯丁的书籍;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奥古斯丁的论点最多。毫无疑问的,马丁路德从奥古斯丁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亮光。 另一位改教运动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被天主教抨击他背经弃道的时候,曾为自己这样辩护,他持守的信仰与奥吉斯丁并无二致,他完全可以一字不苟地照抄奥古斯丁的话语,作为他信仰和经历的写实;他完全可以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语言,如实地写出另一部加尔文版的《忏悔录》。 我们再提及约翰•欧文(John Owen),他是英国一位孚得众望的牧师;长期以来,他亦被举世的福音派,目认为英语国家极有权威的神学家。约翰•欧文敬佩奥古斯丁到极点。他曾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能触摸到罪的根源,奥古斯丁又认识到神恩典的长阔高深,即认识到神赐给我们的,是白白的恩典。 我们之所以写《奥古斯丁小传》,是因为奥古斯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我们与天主教的取态不同;天主教一直陷于偶像崇拜的罪中。天主教非但将主的仆人彼得、保罗当作偶像来崇拜,天主教也将主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作为偶像来崇拜;我们绝不会把奥古斯丁当作偶像来崇拜。我们认为奥古斯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认识到神的恩典;他并像摩西一样,忠心地服事神的儿女。最重要的一点,他把一切的荣耀完全归给神。 温习奥古斯丁,不是要我们回到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和其他错误的教训里去。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新温习神的话语,回到圣经的正确教导;因为奥古斯丁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重视圣经的话语,按正意解释圣经的话语。 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视历史,重视这位历史上罕有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正像所有神的仆人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像他在《忏悔录》中所见证的,他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他蒙恩之后,因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看法也有偏差和欠妥之处。所以在本书里,在提及奥古斯丁时,也引述了博饶本(E.H.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和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在《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里,对奥古斯丁的一些中肯的看法和批评。插入上述两位纯正的、极具权威的清教徒的论点,会使我们对奥古斯丁有更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在迦太基期间,奥古斯丁不幸地受一种邪教——摩尼教(Manicheism)——的迷惑,成为摩尼教徒长达九年之久。起初他非常热狂该邪教,并卖力宣扬该邪教。正如瞎子领瞎子,他说服资助他的洛玛尼亚,和他自己的门生阿里皮斯(Alypius),也信奉该邪教。 摩尼教为波斯人摩尼(Manes)所创立。他于公元二一五年生于巴比伦;他把佛教、波斯人的古老邪教阴阳教(Zoroastrianism),与基督教搀杂起来。阴阳教把善良与光明、黑暗与邪恶,对立起来,是一种物质的二元论。摩尼还自认是圣人;他甚至亵渎神到一个程度,自认是那要来的保惠师——圣灵——的化身。 摩尼教虽然述及受苦受难的基督;却把神所默示的旧约圣经,说成是言辞不清的神话故事,刻意贬低了旧约圣经的地位。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指责摩尼教贬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大卫这些神亲口所称许的人。此外,当奥古斯丁悔改后,再回顾摩尼教的罪行时,他引用马可福音十二章三十节主耶稣所说的话:“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们的神。”很明显的,摩尼教并没有敬拜这位独一无二的真神。 三七四年,即奥古斯丁皈依摩尼教不久,他结束在迦太基的学生生活,回到家乡塔迦斯特(Targaste),收学生传授修辞学。 疼爱他的母亲慕妮卡,得知他信奉邪教摩尼教,十分痛心。她向神痛哭,远比一个母亲痛哭死去的子女,还要厉害。慕妮卡不准奥古斯丁进家门,她不愿与一个信奉异教的儿子住在一起。奥古斯丁无可奈何,投靠富豪洛玛尼亚,向洛玛尼亚如实地说出了家变的原因。洛玛尼亚安置奥古斯丁住在他的别墅,并聘请奥古斯丁担任家庭教师,教导洛玛尼亚的儿子莱森蒂斯(Licentius)。 奥古斯丁同时收别的学生;教导他们修辞学 (rhetoric)和自由派艺术(liberal arts),并同时向学生们灌输荒诞危险的异端。 奥古斯丁的母亲慕妮卡,继续不断地为奥古斯丁流泪祷告。有一天,她得了一个异梦,梦见奥古斯丁和她一同站立在一个木板上。她因着这个梦得了安慰,重新收容了奥古斯丁,母子两人重新在家中同桌吃饭,重新享受天伦之乐。 慕妮卡凭着信心,确信奥古斯丁有一天终会回到正道;但她对奥古斯丁当时亵渎神的言行却是深恶痛绝的。她曾趋访一位精通圣经的主教,邀请这位主教来与奥古斯丁谈话,要主教指出奥古斯丁的错误,俾使奥古斯丁及时脱离错误的异教信仰。主教说,奥古斯丁新近接受了异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狂妄到了极点,可说目中无人,目前不会虚心受教。慕妮卡不满足于主教的答复,眼泪如注,再三地恳求主教去说服奥古斯丁。主教对于她的纠缠,感到不耐烦,终于对她说:“平平安安地回去吧!让我确实地说给你听,你为儿子留下如许多的眼泪,这样一个儿子,是绝不可能沉沦的。” 奥古斯丁在塔迦斯特开始他的教书生涯时,重达了他童年时的一位好朋友;奥古斯丁从未透露这位故知的真实姓名。奥古斯丁把这个朋友引入歧途,说服他皈依了异端的摩尼教。有一天,奥古斯丁的好朋友突然患着高烧,好久不省人事,看来病势严重,不久人世。这个朋友竟在垂危的时候,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脱离了摩尼教。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朋友受洗之后,病情好转,脱离了险境。奥古斯丁在这个朋友好转时,找他谈话,嘲笑他是在病重神志不清时,糊里糊涂地受了浸。岂知这个朋友惊怖地望着奥古斯丁,警告奥古斯丁不要用轻蔑的态度,来对待神圣的属天事物。几天之后,这个朋友热病再度发作,终于回到天家。 挚友的逝世,使悲伤的奥古斯丁的心,蒙上了阴影。他遍视周围的事物,都是死亡。他开始重视灵魂的归宿问题,他开始理解到他自身的存在,就是一个不解之谜。 奥古斯丁被灵魂的归宿和去向所困扰之后;由于他还没有接受基督,他的灵魂仍然没有得着重生,他觉得他成为自我的囚徒,心灵没有得着释放。他立意找一个心灵不受困扰和折磨的地方,就逃出了塔迦斯特,前往迦太基。 三七六年,奥古斯丁再度来到非洲的首府迦太基;他的心景与初次的莅临迦太基,迥然不同。上一次在迦太基,奥古斯丁凭着人的头脑,探索所谓的真理,不幸失足,堕入摩尼教的陷阱。这一次因着童年友伴的死,触发他萌生忧郁、彷徨、不知所措的心情;从故友猝然去世,他感受到死亡的悲哀,使他觉得传道书三章所说的属实,即世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都归一处,也都归于尘土。奥古斯丁既开始思索灵魂的依归问题,开始思索人在死后的出处;很自然地,就为他的重生得救,铺平了道路。 奥古斯丁开始看出,摩尼教只会败坏一切,没有建立什么;只有消极的一面,没有积极的一面。摩尼教徒既没有基督的生命,也就道德败坏,只不过假装为道貌岸然的圣人君子。最使奥古斯丁失望的,就是摩尼教所揭橥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不能解答奥古斯丁心中的疑问。他们总是对奥古斯丁说,浮斯杜斯(Faustus)——摩尼教的先知——来了,就会解答一切的疑问。 三八三年,浮士杜斯终于抵达迦太基,奥古斯丁与浮士杜斯进行了认真的交谈。浮士杜斯不能为他提供满意的答案。奥古斯丁开始思索,真理在什么地方?由于摩尼教未能解开奥古斯丁心中的问题,为此缘故,他开始与摩尼教貌合神离。他决定效法古代的哲人西塞罗(Cicero),去遍寻智慧和真理。只是,真理又在哪里?奥古斯丁于是动念一想,也许在罗马能够寻找到真理;他于是决定,尽速地到罗马去。 当奥古斯丁把他前往罗马的意念告诉母亲慕妮卡时,慕妮卡强烈反对;慕妮卡舍不得奥古斯丁,不让奥古斯丁撇下她,离开非洲故土,到罗马去。他既坚决地要到罗马,就用很狡猾的手法,来摆脱母亲慕妮卡。他托词到船上为一个朋友送行;等到慕妮卡清晨从梦中醒来时;奥古斯丁已经远走高飞,乘船直奔罗马。 那些日子,慕妮卡一直祈求神阻止奥古斯丁到罗马去;然而神容许奥古斯丁动身到罗马。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神引领奥古斯丁到意大利,在那里他得着真理——耶稣基督;这恰恰是神垂听了慕妮卡多年来的流泪祷告,使到奥古斯丁归向了耶稣基督。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著作《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 His Life and Thought)时,在该书的《前言》(Preface)中,着重地提醒大家:“这位真正的、合格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就肉身说,包括血统、肤色、性格、生活习惯,是一个非洲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见证,正如歌罗西书三章十至十一节所说的:“……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北外人、西古提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正值奥古斯丁悔改信主一千六百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s)在九月二十九日那一期,专栏赞誉奥古斯丁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灵性、智慧做出的无以伦比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美国基督教的权威刊物《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为奥古斯丁出版了特刊,在该期的特刊里,该基督教刊物的编辑部,在特刊的《回应和探讨指引》(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Guide),向读者提出一项大胆的挑战,询问读者是否同意,奥古斯丁是在使徒保罗之后,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德国历史学家哈那克(Adolf Harnack),即《信仰的嬗递》(History of Dogma)一书的作者,曾这样说:“自从保罗以后,无人能与奥古斯丁相比;时至今日,我们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这两样都从奥古斯丁所持守的信仰衍生出来。” 许多传记学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奥古斯丁是二千年来罕有出现一次的彗星;他的纯正的信仰,是改教运动灵感的泉源。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本人就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精通了奥古斯丁的书籍;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奥古斯丁的论点最多。毫无疑问的,马丁路德从奥古斯丁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亮光。 另一位改教运动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被天主教抨击他背经弃道的时候,曾为自己这样辩护,他持守的信仰与奥吉斯丁并无二致,他完全可以一字不苟地照抄奥古斯丁的话语,作为他信仰和经历的写实;他完全可以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语言,如实地写出另一部加尔文版的《忏悔录》。 我们再提及约翰•欧文(John Owen),他是英国一位孚得众望的牧师;长期以来,他亦被举世的福音派,目认为英语国家极有权威的神学家。约翰•欧文敬佩奥古斯丁到极点。他曾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能触摸到罪的根源,奥古斯丁又认识到神恩典的长阔高深,即认识到神赐给我们的,是白白的恩典。 我们之所以写《奥古斯丁小传》,是因为奥古斯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我们与天主教的取态不同;天主教一直陷于偶像崇拜的罪中。天主教非但将主的仆人彼得、保罗当作偶像来崇拜,天主教也将主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作为偶像来崇拜;我们绝不会把奥古斯丁当作偶像来崇拜。我们认为奥古斯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认识到神的恩典;他并像摩西一样,忠心地服事神的儿女。最重要的一点,他把一切的荣耀完全归给神。 温习奥古斯丁,不是要我们回到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和其他错误的教训里去。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新温习神的话语,回到圣经的正确教导;因为奥古斯丁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重视圣经的话语,按正意解释圣经的话语。 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视历史,重视这位历史上罕有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正像所有神的仆人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像他在《忏悔录》中所见证的,他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他蒙恩之后,因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看法也有偏差和欠妥之处。所以在本书里,在提及奥古斯丁时,也引述了博饶本(E.H.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和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在《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里,对奥古斯丁的一些中肯的看法和批评。插入上述两位纯正的、极具权威的清教徒的论点,会使我们对奥古斯丁有更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三八三年的深秋,奥古斯丁到达了罗马,其实他的信仰方面仍有摩尼教的余毒。奥古斯丁甫到罗马,就病倒了。他知道他得着的,是不治之症。他这样记载,我得了热病,且已到了死亡的边缘。这时,远在非洲的慕妮卡觉得有负担要为奥古斯丁祷告,虽然她不知道奥古斯丁具体需要的是什么?当慕妮卡的祷告负担卸下时,奥古斯丁霍然不药而愈。他知道他得着神的医治,可惜他对救恩仍然毫无认识。 翌年——三八四年,奥古斯丁的学生阿里皮斯(Alypius)从非洲搬迁到罗马,与奥古斯丁住在一起。奥古斯丁的起居,多了一个人照料。奥古斯丁在罗马传授修辞学时,发现罗马的学生和迦太基的学生劣行各有千秋。迦太基的大部分学生行为放肆,不守纪律,破坏性很强;罗马的学生则不诚实,那时经济不景,有的学生甚至拖欠学费,影响奥古斯丁的收入。 那时候,罗马有人口一百二十五万人,不再是罗马帝国的皇宫(Imperial Court)的所在地,只留下元老院(Senate)。适逢罗马帝国国势衰落,逐日走下坡,可看到罗马乱象丛生;民间则贫富悬殊,治安甚差;奴隶和贱民则过着畜牲不如的生活。帝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强悍的蛮族犯境;而罗马帝国则抽取人民的重税,去雇佣同是蛮族的日耳曼人,为帝国捍卫边疆,防范同是日耳曼人的其他部落,越过莱茵河(River Rhine)和多瑙河(River Da-nube)。在罗马的竞技场(Colosseum),人们疯狂到了极点,他们涌入竞技场,观赏人厮杀人的血淋淋的游戏。每当有人被击毙于血泊中时,所有观众齐声欢呼,陷于歇斯底里状态。 奥古斯丁在罗马一方面教导修辞学,另一方面他用功改掉自己迦太基的土音,学讲纯正的拉丁语。罗马帝国这时候虽然把基督教列为国教;罗马这个城市,偶像之风仍然盛行,许多异教徒仍然墨守固有的迷信的风俗习惯。 最引起争议的,就是在元老院(Senate House)里,仍然摆设着维多利亚女神的祭坛(Altar of Victory)——维多利亚女神的祭坛可译为胜利女神的祭坛。 感谢神,在那时候,神兴起了一位忠心的仆人安波罗修(Ambrose);他是米兰(Milan)的主教,他坚决反对胜利女神的塑像被摆放在元老院。对于胜利女神这尊偶像的去留,触发了罗马帝国一场激烈的政治抗争。 安波罗修主教于主后三四○年出生于日耳曼 (Germany)——即今日德国一带——的西部。他的父亲是罗马帝国高卢省(Galliae)的民政长官 (prefect),可说位高权重。高卢省包括今日的意大利北部、法国、荷兰、德国、瑞士、英国、西班牙一带,是罗马帝国四大省份之—。出身豪门的安波罗修自幼在罗马受教育,稍长则攻读法律,学成出任意大利北部的总督,坐镇米兰(Milan)。 三七三年,米兰主教欧森蒂斯(Auxentius)逝世。为了主教的继任人选问题,亚流派(Arians)和正统派都争着把自己人拥戴为主教。当两派人争得不可开交时,年青的总督安波罗修进入教堂维持秩序,突然间有一个小孩子嚷道:“安波罗修主教!”此时安波罗修仍未接受洗礼,但他觉得这是出于神的呼召,就变卖财产,赈济穷人;他受洗后,于翌年——三八四年——出任米兰主教。 一年后,即三七五年,罗马皇帝华伦提安一世(Valentinian I)驾崩,罗马帝国划归长子格拉地安(Gratian)和幼子华伦提安二世(Valentinian II)管辖。时格拉地安年仅十六岁,管辖高卢一带;弟弟仍在襁褓中,由母后垂帘听政。 三七九年,格拉地安与米兰主教安波罗修会晤,从此两人经常就宗教问题交换看法;安波罗修更把自己的著作赠送给皇帝格拉地安。 三八一年,在安波罗修的影响下,格拉地安下令,把胜利女神的偶像从罗马元老院拆除下来。明显地,格拉地安在对付偶像方面,比他以前的任何一位皇帝,表现得更加彻底,更加坚决。那些异教徒的元老院议员,即那些习惯在偶像前烧香膜拜的,就呈请皇帝格拉地安,收回成命;而基督徒则恳请主教安波罗修,转禀皇帝不可妥协,不可动摇。 三八四年,也就是奥古斯丁从北非到达罗马的那一年,异教徒的那一派,请求罗马的民政长官 (prefect)西玛库斯(Aurelius Symmachus)——也是一个非常迷信的异教徒——介入这件事,要西马库斯力谏皇帝格拉地安,改变初衷,重塑胜利女神的偶像。他胡说什么罗马帝国能有今日的建树和功业,全拜诸偶像所赐。 当安波罗修和西玛库斯双方为元老院是否重塑胜利女神进入角力斗争的时候;甫到罗马只有几个月的奥古斯丁,他的才华——口若悬河的雄辩术和精湛的修辞学——已经闻名于罗马。 正好这一年——三八四年,政府在米兰设有修辞学教授一职;西玛库斯凭其权位,可以对该人选做出推荐。西玛库斯既听闻奥古斯丁擅于词令,辩才出众,立意讨好奥古斯丁,于是推荐奥古斯丁出任米兰的修辞学教授,这件事冥冥中有神的安排。奥古斯丁到达米兰之后,并没有效劳西玛库斯;相反地,奥古斯丁反而有机会认识到米兰主教安波罗修,继而常去听安波罗修讲道,之后更由安波罗修为之受浸。 奥古斯丁是安波罗修的仇视者异教徒西玛库斯推荐到米兰的;却从安波罗修得着灵命上的帮助。是安波罗修促使他生命上有重大的改变的,而归向基督的。这完全是出乎神的奇妙的安排。下一章将述及奥古斯丁得救的经过。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著作《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 His Life and Thought)时,在该书的《前言》(Preface)中,着重地提醒大家:“这位真正的、合格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就肉身说,包括血统、肤色、性格、生活习惯,是一个非洲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见证,正如歌罗西书三章十至十一节所说的:“……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北外人、西古提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正值奥古斯丁悔改信主一千六百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s)在九月二十九日那一期,专栏赞誉奥古斯丁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灵性、智慧做出的无以伦比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美国基督教的权威刊物《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为奥古斯丁出版了特刊,在该期的特刊里,该基督教刊物的编辑部,在特刊的《回应和探讨指引》(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Guide),向读者提出一项大胆的挑战,询问读者是否同意,奥古斯丁是在使徒保罗之后,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德国历史学家哈那克(Adolf Harnack),即《信仰的嬗递》(History of Dogma)一书的作者,曾这样说:“自从保罗以后,无人能与奥古斯丁相比;时至今日,我们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这两样都从奥古斯丁所持守的信仰衍生出来。” 许多传记学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奥古斯丁是二千年来罕有出现一次的彗星;他的纯正的信仰,是改教运动灵感的泉源。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本人就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精通了奥古斯丁的书籍;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奥古斯丁的论点最多。毫无疑问的,马丁路德从奥古斯丁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亮光。 另一位改教运动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被天主教抨击他背经弃道的时候,曾为自己这样辩护,他持守的信仰与奥吉斯丁并无二致,他完全可以一字不苟地照抄奥古斯丁的话语,作为他信仰和经历的写实;他完全可以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语言,如实地写出另一部加尔文版的《忏悔录》。 我们再提及约翰•欧文(John Owen),他是英国一位孚得众望的牧师;长期以来,他亦被举世的福音派,目认为英语国家极有权威的神学家。约翰•欧文敬佩奥古斯丁到极点。他曾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能触摸到罪的根源,奥古斯丁又认识到神恩典的长阔高深,即认识到神赐给我们的,是白白的恩典。 我们之所以写《奥古斯丁小传》,是因为奥古斯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我们与天主教的取态不同;天主教一直陷于偶像崇拜的罪中。天主教非但将主的仆人彼得、保罗当作偶像来崇拜,天主教也将主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作为偶像来崇拜;我们绝不会把奥古斯丁当作偶像来崇拜。我们认为奥古斯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认识到神的恩典;他并像摩西一样,忠心地服事神的儿女。最重要的一点,他把一切的荣耀完全归给神。 温习奥古斯丁,不是要我们回到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和其他错误的教训里去。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新温习神的话语,回到圣经的正确教导;因为奥古斯丁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重视圣经的话语,按正意解释圣经的话语。 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视历史,重视这位历史上罕有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正像所有神的仆人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像他在《忏悔录》中所见证的,他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他蒙恩之后,因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看法也有偏差和欠妥之处。所以在本书里,在提及奥古斯丁时,也引述了博饶本(E.H.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和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在《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里,对奥古斯丁的一些中肯的看法和批评。插入上述两位纯正的、极具权威的清教徒的论点,会使我们对奥古斯丁有更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奥古斯丁述说他到米兰后会晤主教安波罗修的情形: “我来到米兰,便去拜访安波罗修,他是米兰的主教,他的名声传遍世界各地,咸认他是一个敬虔的和有恩赐的杰出人物。在那些日子,他满有能力的话语,把“上好的麦子”、“喜乐油”,供应给神的子民。我是不知不觉地,被神带领去寻找他;神使用他,是他带领我清清楚楚地归向神、认识神。这位神大用的器皿,像慈父一样接纳我;我开始敬爱他;我敬爱他,不仅是因为他是真理的导师,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个说教者,更是因为他和蔼可亲。” 当奥古斯丁前往教堂聆听安波罗修的讲道时,他立刻被安波罗修的话语所吸引;奥古斯丁逐渐看出摩尼教的谬误,认识到安波罗修是将正确的生命之道传递给会众。从那时起,奥古斯丁成为一个慕道者,他等待神的光照耀他,引领他走前面的路。 三八五年春天,奥古斯丁的母亲慕妮卡,带着大儿子拿微基斯(Navigius)——奥古斯丁的哥哥——到米兰和奥古斯丁同住。奥古斯丁告诉母亲说,他已经不是摩尼教徒,然而仍不算是基督教徒。慕妮卡听了,反应平静。当她为奥古斯丁对神恳求时,她是把他当作死人,而痛哭流泪;如今她心里很有把握,深信神至终会得着他。在异象中,她已经把这个与死无异的奥古斯丁,当作活祭,献给神。她深信路加福音七章十三至十四节所说的:“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慕妮卡平静地、满怀信心地对奥古斯丁说,她深信在她去世之前,她会看到他成为一个坚信的基督徒,她相信主耶稣一定会应允她的祷告。在奥古斯丁渴慕主、寻求主的期间,她比起已往,更恳切地祷告;她流着更多的眼泪,她没有松弛对神的祈求。她热心地到教堂去听安波罗修讲道,她抓住安波罗修所引的经文——约翰福音四章十三至十四节——耶稣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慕妮卡尊敬安波罗修,视他如同神所差遣的天使;因为她知道,奥古斯丁从一个异教徒,转变为一个慕道者,在其过程中,安波罗修的贡献最大。 慕妮卡一向不满意奥古斯丁和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子同居;在当年,门第不对称的女子,不能正式登堂入室,只能被称为妾侍,不算是合法的妻子。慕妮卡坚持奥古斯丁要娶一个门登户对的女子为妻。在母命难违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割爱,忍心地弃绝多年来厮守看他、对他忠贞的情侣。 奥古斯丁叹息说:“不断地有压力临到我身上,要我明媒正娶,合法成婚。我只好向一位淑女求婚,对方也答应了。所有这些行止大都来自我母亲的催促。……总之,我是被迫进行这件婚事,也开口向人求了婚。她提出要稍候两年才能正式行婚礼,她既然做出这样的请求,我愿意等待她。……在这段等待婚事的期间,我自觉罪孽深重。多年来与我同床共枕的情人如今成了我正式结婚的障碍;我被迫要和她分离。我的心系念着她,深深地被刺痛,在我心的深处有了重大的创伤,这创伤淌出了不可抑止的心血。可怜的她回到非洲,发誓不再和其他任何男人交往,她把我们两人因着爱所生的孩子,留在我身边。” 奥古斯丁所爱的第一个女子,回到非洲后,他心灵的创伤还未完全平复时;又受到了新的创伤。起因是他所要等待两年才能结婚的女子,与他素来没有深厚的感情;两人始终认识得不够深刻,他完全是奉母命才缔结婚约。他自称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欲;在肉欲的驱使下,在这两年的等待期间,他又找到另一个女子,作为他纵欲的对象——两人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爱情。 根据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在《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His Life and Thought)一书中的记载。奥古斯丁订婚的该名淑女,是米兰一个望族的女继承人;一旦成婚,将会为奥古斯丁晋身上层社会,开辟了途径。史密斯又推断该位名门淑女仍未达到结婚的法定年龄;而当时罗马帝国法定的女子结婚年龄是十四岁,估计该淑女只有十二岁,是故奥古斯丁要有两年的守身期。 传记作家史密斯坚称,奥古斯丁遗弃自己的第一个配偶,仅仅因为她出身寒微;从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说,是不可宽恕和原谅的。特别是追逐一种门当户对的、功利主义的婚姻;何况要让奥古斯丁年仅十二岁的儿子,目睹他亲生的母亲如扫帚被扫出门。 至于奥古斯丁在两年候婚期间,按捺不住性欲的冲动,而与另一女子发生肉体关系;史密斯推断,这女子可能是一个妓女,至少是一个放荡的女子,因为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供述:“我并不是一个结婚的忠实对象,而是一个肉欲的奴隶,我又与一个姘妇同居,不过我们并不受到婚约的约束。” 奥古斯丁至此只能叹息:“多么迂回的道路!一个人离开了主,不啻是作恶自受,在主之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东西!不管那人如何辗转反侧,总是难以成眠,惟有主耶稣才能够使我们得享安息。” 奥古斯丁虽然认识到主耶稣是真理和道路,但是他还没有真正地、确实地接受主耶稣作他个人的救主。他经历了摸索的和争扎的痛苦。他引用诗篇三十八篇八至九节来描述他当时内心的感受:“我被压伤,身体疲倦;因心里不安,我就唉哼。主啊!我的心愿都在祢面前,我的叹息不向祢隐瞒。我心跳动,我力衰微,连我眼中的光也没有了。” 这时候,神光照奥古斯丁,给他看到,拦阻他得着神恩典的,是他的自是、骄傲。正如雅各书四章六节所写的,“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又从圣经的话语,读到主耶稣为了拯救罪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三八六年九月,奥古斯丁当时正三十二岁,他非洲的同乡波提天纳(Ponticianus)到米兰,来访问他。波提天纳那时在宫廷里担任要职。波提天纳在奥古斯丁的桌子上,看到一本使徒保罗的书信,非常高兴;因为波提天纳是一位热心爱主的基督徒,经常有聚会、灵修,在神面前常作长时间的祷告。奥古斯丁如今是一个慕道者,有心追求,波提天纳知道了,当然很高兴。 接着波提天纳向奥古斯丁介绍了安东尼(Ant-hony)的事迹。奥古斯丁那时才知道,在他那一个时代里,竟然出现了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而这个广为人知的安东尼,奥古斯丁却是首次听到,可见他当时与基督教的接触范围还很窄,才会孤陋寡闻、闭塞无知。被称为底比斯城的安东尼(Anthony of Thebes),于二五○年出生于埃及的科玛(Coma);他的双亲非常富有。十八岁时他父母亲逝世,留给他可观的遗产。父母逝世后,他到教堂听道,听到路加福音十八章二十二节:“耶稣听见了,就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安东尼就尽量照着主耶稣所吩咐的,变卖大部分的财产;留下一小部分给他妹妹,另外保留祖业二百亩地。过了六个月,安东尼又到教堂,那天听到的信息是马太福音六章三十四节:“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听完这信息,安东尼就回家,变卖所有的房地产,并将妹妹交一间女修道院托养;自己于二七○年隐居起来,过清心祷告的生活。安东尼避开尘世,越迁移越偏远,越过越远离自己的故乡科玛。他起初隐居在一个墓穴,后来隐居在尼罗河(Rive Nile)附近的一座荒废的城堡。安东尼在那古堡居住了二十年之久;又曾一度单靠面包和清水过日,长达数个月。在那闭关幽禁的日子里,他用大石头堵在墓穴口,挡开慕名而来的访客,他单凭字条训导那些寻求他训诲的参见者。主后三—一年,当基督教徒惨遭迫害时,安东尼前往亚历山大(Alexandria),去安慰那些为义受逼迫的信徒。安东尼一直活到一百零五岁,于三五五年才被主接去。奥古斯丁出生的时候,正是安东尼逝世的第二年。 奥古斯丁从波提天纳口中,听到安东尼的舍己精神和献身事迹,大受感动。 那一天,波提天纳的话匣一打开,就不能自禁,他滔滔不绝地又缕述了一些有关安东尼的故事。 波提天纳忆述:有一天下午,皇帝到特里尔 (Trier)观赏马车竞赛。波提天纳和三个宫廷里的同事到城墙旁的花园间散步,他们两人一队,分头结伴而行。波提天纳和其中一人在一起;其他两人又是在一起。且说其他两人无意中进入一个修道院,里面住着几个修道士,他们正像马太福音五章三节所说的:“灵里贫乏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波提天纳的其他两位同事,在修道院赫然发现一本阿单拿修(Athanasius)著的《安东尼的生平》(Life of Anthony);可见安东尼在各地的修道士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波提天纳的两位宫廷里的同事被这本《安东尼的生平》所吸引,一口气把全本小册子读完。读完安东尼的事迹后,他们决定放弃世俗的权力地位,愿意奉献一切来跟从主。他们两人都任罗马帝国的特派员(agents in rebus),并被擢升为帝国中的荣誉职位——凯撒之友(The friends of Caesar)。这两人当机立断,决定追随安东尼的步伐,放弃所有的功名利禄,自愿留在修道院;他们甚至斩断情丝,决定解除婚约,独身服事主。由于天色已晚,波提天纳和另一位同事开始寻找其他两人;在寻到他们之后,就催促他们回到宫殿。但这两人既已下了决心,就不走回头路,并要求波提天纳千万不要阻挠他们。波提天纳流着眼泪和他们两人告别。那两人的未婚妻听到这消息后,也终身不嫁,以自洁之身心,分别为圣,奉献给神。 波提天纳向奥古斯丁补充了上述的见证后;奥古斯丁顿觉自己是多么丑陋、龌龊、不堪,简直无地自容。奥古斯丁开始责备自己,他感到自己多年来所追逐的,全是罪恶中的感官的快乐,此时他真是羞愧到了极点。 当奥古斯丁的内心发生激烈的争战时,他冲到门生阿里皮斯(Alypius)那里,大声喊着说:“我们的难处在哪里?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未受教育的人蒙恩进入了天国,我们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难道仍要继续在肉欲中打滚吗?” 奥古斯丁退到后花园中,蹲在一棵无花果树底下,表显得非常激动。阿里皮斯不敢作声,惊愕地望着心绪波动的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恨恶自己;是这个可恶的自己,拦阻他接受主耶稣作他个人的救主。他拉扯自己的头发,用拳头敲打自己的额头,再用双手抱紧膝头,大声哭泣;他认识到旧的亚当的劣根性和罪性是何等的根深蒂固,长期使他不可自拔。他从内心,喊着说:“主啊!让这事赶快解决吧!让这事赶快解决吧!” 突然,在奥古斯丁灵魂的深处,掀起了狂犬的风暴,他的眼泪迸发出来,有如滂沱大雨。他躺在无花果树底下,在泪水泛滥下,用诗篇六篇三节的话,对主耶稣呼求说:“主啊!我还要等到几时呢?我还要等到几时呢?”接下去奥古斯丁又用诗篇七十九篇五节和八节的话,向主哀求:“主啊!要等到几时呢?祢要动怒到永远吗?求祢不要记念我先前的罪孽!”他哀伤地重复这些祈求:“要等到几时呢?要等到几时呢?明日复明日?为什么不是现在呢?为什么不是此时此刻终结我的不洁不义呢?” 当奥古斯丁忧伤痛悔、哭泣不断的时刻,突然从邻近的一所房子里,传来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小孩子重复地唱着:“拿起来读!拿起来读!” 奥古斯丁那时脸上变了色,停止了哭泣,苦苦思索哪来的这句话。他找不到别的解释,只能理解为这是来自神的命令,要他翻开圣经,读神的话语。他翻开圣经后,读到罗马书十三章十三节:“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读到这里,奥古斯丁觉得不需要再读下去,这一段话解决了他一切的难处;读完神的话,似乎有一道光射入他的心,给他带来平安,先前的阴影一扫而光,荡然无存。 奥古斯丁得着平安喜乐之后,走到学生阿里皮斯身边,向阿里皮斯作见证。阿里皮斯要求让他也读一下罗马书十三章十三节;阿里皮斯从罗马书十三章十三节一口气一路读下去,读到罗马书十四章一节,那节经文这样说:“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阿里皮斯被这节经文摸着,觉得神藉着这节经文对他说话。师生两人也就毫不犹豫地一起走上了永生的道路,两人同日归向了基督。 紧跟着奥古斯丁来到他母亲慕妮卡面前,把重生得救的经过,详尽地说给她听。慕妮卡为儿子的悔改信主,祷告了长达三十年之久,如今算是夙愿已逐。她是何等的喜乐,何等的雀跃;她把一切的荣耀都归结神,她开始经历到以弗所书三章二十节所说的:“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奥古斯矢志终身服事主,不再结婚,不再追逐尘世上的功名利禄。慕妮卡虽然失去了含饴弄孙之乐,却得着了更加高尚、更加超然、更加纯洁的喜乐。她把诗篇三十九篇十二节的话,作为她的心声:“耶和华啊!求祢听我的祷告,留心听我的呼求。我流泪,求祢不要静默无声;因为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著作《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 His Life and Thought)时,在该书的《前言》(Preface)中,着重地提醒大家:“这位真正的、合格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就肉身说,包括血统、肤色、性格、生活习惯,是一个非洲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见证,正如歌罗西书三章十至十一节所说的:“……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北外人、西古提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正值奥古斯丁悔改信主一千六百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s)在九月二十九日那一期,专栏赞誉奥古斯丁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灵性、智慧做出的无以伦比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美国基督教的权威刊物《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为奥古斯丁出版了特刊,在该期的特刊里,该基督教刊物的编辑部,在特刊的《回应和探讨指引》(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Guide),向读者提出一项大胆的挑战,询问读者是否同意,奥古斯丁是在使徒保罗之后,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德国历史学家哈那克(Adolf Harnack),即《信仰的嬗递》(History of Dogma)一书的作者,曾这样说:“自从保罗以后,无人能与奥古斯丁相比;时至今日,我们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这两样都从奥古斯丁所持守的信仰衍生出来。” 许多传记学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奥古斯丁是二千年来罕有出现一次的彗星;他的纯正的信仰,是改教运动灵感的泉源。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本人就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精通了奥古斯丁的书籍;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奥古斯丁的论点最多。毫无疑问的,马丁路德从奥古斯丁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亮光。 另一位改教运动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被天主教抨击他背经弃道的时候,曾为自己这样辩护,他持守的信仰与奥吉斯丁并无二致,他完全可以一字不苟地照抄奥古斯丁的话语,作为他信仰和经历的写实;他完全可以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语言,如实地写出另一部加尔文版的《忏悔录》。 我们再提及约翰•欧文(John Owen),他是英国一位孚得众望的牧师;长期以来,他亦被举世的福音派,目认为英语国家极有权威的神学家。约翰•欧文敬佩奥古斯丁到极点。他曾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能触摸到罪的根源,奥古斯丁又认识到神恩典的长阔高深,即认识到神赐给我们的,是白白的恩典。 我们之所以写《奥古斯丁小传》,是因为奥古斯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我们与天主教的取态不同;天主教一直陷于偶像崇拜的罪中。天主教非但将主的仆人彼得、保罗当作偶像来崇拜,天主教也将主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作为偶像来崇拜;我们绝不会把奥古斯丁当作偶像来崇拜。我们认为奥古斯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认识到神的恩典;他并像摩西一样,忠心地服事神的儿女。最重要的一点,他把一切的荣耀完全归给神。 温习奥古斯丁,不是要我们回到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和其他错误的教训里去。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新温习神的话语,回到圣经的正确教导;因为奥古斯丁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重视圣经的话语,按正意解释圣经的话语。 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视历史,重视这位历史上罕有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正像所有神的仆人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像他在《忏悔录》中所见证的,他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他蒙恩之后,因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看法也有偏差和欠妥之处。所以在本书里,在提及奥古斯丁时,也引述了博饶本(E.H.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和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在《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里,对奥古斯丁的一些中肯的看法和批评。插入上述两位纯正的、极具权威的清教徒的论点,会使我们对奥古斯丁有更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奥古斯丁重生得救之后,就有意辞去修辞学教授的职位,只是那时距离三八六年九月十六日的秋天假期只有几天,他就决定多等候几天,使他的离校不至于太突然,不至于引起太大的震荡。实际上在那年夏季,他由于教学过于辛苦,肺部呼吸困难,隐隐作痛;就以身体的情况而论,他也不得不放弃教职。 秋天假期一过,奥古斯丁正式辞去教职,接着他就写信给米兰主教安波罗修,说他有意领受洗礼,作一个坚信的见证。三八七年四月,奥古斯丁受浸;与奥古斯丁同时受浸的,有他十五岁的儿子阿底达多斯(Adeodatus),并有和他同日得救的学生阿里皮斯(Alypius)。 受浸之后,奥古斯丁惊奇地发现,安波罗修竟然打破天主教的陈旧传统,组织诗班,让会众可以直接来到神眼前,用自己创作的诗歌,向神献出感谢赞美的祭,不再照念那些因袭的押韵的诗篇。天主教的保守派指责安波罗修所提倡的,是一种热狂的、情绪化的诗歌。无论如何,安波罗修是拉丁文圣诗的始创者。他不止在文学上奠定了诗人的地位;又在教堂开创了会众吟唱押韵的、有节奏的圣诗的先河。 奥古斯丁看到米兰信徒热心参与赞美敬拜的情形,就在所著的《忏悔录》第九卷第七章里作了具体的叙述: “不久以前,米兰的教会开始以安慰人和激励人的形式,赞美敬拜神。弟兄姐妹们激情地用他们的声音和内心,一起歌唱。事情是这样开始的:一年以前,母后查丝蒂娜(Justina)受异端的亚流派怂恿,迫害安波罗修时,我的母亲慕妮卡,作为神的婢女,为此梦寐不安,全心虔诚祈祷。全城的居民也为异端者的猖獗,同样焦虑不安。一些忠诚的卫道者,具有殉道者的精神,决心捍卫教堂,誓言要与神的忠仆安波罗修主教共存亡。在这危急的时刻,所有的信徒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即大家应众口同声,以诗歌向神发出赞美和敬拜;这样歌唱之后,会众就从郁忧和低沉中得着更新和激励。从那时开始,会众集体歌唱的习惯就沿袭下来,至今世界各地的教会也都效法这个作法。” 三八七年,奥古斯丁写了《论音乐》(On Music)六卷书。许多人以为,像奥古斯丁这样属灵的、圣洁的人,写了举世闻名的巨著《忏悔录》、《神的城》等,他应视音乐为雕虫小技,因在教会的生活中,音乐所起的作用不大。然而奥古斯丁的经历告诉我们,他受洗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教堂的音乐。他意识到,属世的音乐,不管是歌舞升平,或者是春花秋月,或者是引人绮思的情歌,或者是无病的呻吟,都不会引人到基督的面前,都没有永恒的价值。一个敬拜神、尊崇神的人,才会攀升到属天的音乐的巅峰境界,才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神奇的力量。 在意大利住了多年,奥古斯丁觉得是时候,返回故土非洲,去服事那里的信徒。不巧那些日子,罗马帝国有外寇入侵,内战在旦夕之间,所有意大利的港口都对外关闭。当奥古斯丁一家人离开米兰后,战事终于爆发,奥古斯丁一家人只好滞留在奥斯提亚(Ostia)等船。 慕妮卡心里有预感,她将不久人世,就对奥古斯丁说:“我儿,我为人的愿望,已经达到;这些日子,我之所以苟且偷生,不过是希望你在我离世之前,成为基督徒。而神实在也恩待我,应允我的祈求;祂所赏赐我的,超越我原先所愿望的,使我看到你竟轻视属世的福禄,愿竟委身为神的仆人。我如今实在死而无憾,我还有什么要做的呢?” 五天之后,慕妮卡得了热病,病倒不起;病了九天之后,就撒手人寰,时慕妮卡五十六岁,而奥古斯丁正三十三岁。 奥古斯丁在追思聚会时,与亲友一起歌唱诗篇第一百零一篇第一节:“我要歌唱慈爱和公平,耶和华啊,我要向祢歌唱。”随后,奥古斯丁将母亲就地安葬,即安葬在奥斯提亚。 奥古斯丁将母亲安葬毕,躺卧床上,吟唱着圣诗普及运动先锋安波罗修在默想诗篇六十八篇时受感而作的诗歌: 神啊!万有的创造者, 诸天的主宰! 你为白昼披戴 美丽的、明亮的衣裳; 你在深沉的黑夜里, 赐下甜美的梦乡。 好让软弱疲乏的四肢, 得享安息; 好让迫切需要的事工, 重新得力,恢复运作。 好让诸多的挂虑, 得以舒解; 而被受伤所困的心灵, 得着完全的释放。 奥古斯丁在母亲逝世之后,于三八八年初,离开港口奥斯提亚,折返罗马;在罗马他撰写了《论自由意志》(On Free Will)第一卷。三八八年年底,奥古斯丁乘船抵达北非的港口迦太基(Carthage)。在迦太基,奥古斯丁住在好友英诺森梯斯(Innocentius)的家里。在那里,他目睹了一件神迹——神奇妙地医治了莫诺森梯斯的重病。 英诺森梯斯,是迦太基一名杰出的律师,是民政长官的法律顾问;但他同时也是一名很虔诚的基督徒。英诺森梯斯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疾病,即内腔溃烂生疮,病情深入到直肠,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医生曾为他动过切除手术,也曾给他下过重药,但是这些令人难受的治疗,都不能有效地根治这奇难绝症。有一天,医生无法用药物治疗他一颗发炎的溃疮时,向他建议要动另一次切除手术。莫诺森梯斯听了勃然大怒,把医生赶出大门。由于延迟治疗,莫诺森梯斯的病情恶化,有一粒毒疮红肿,濒临爆裂;他立刻找另一名新医生诊治。那位新医生又做出同样的诊断,即必须动手术切割,否则毒疮爆开,毒液扩展全身,生命危在旦夕。英诺森梯斯听了,脸色苍白,整个房子充满着愁云惨雾,有如丧事之家。这时刻,英诺森梯斯将萨塔宁纳斯主教(Satarninus the Bishop of Uzalis)、古鲁瑟斯长老 (Presbyter Gulosus),还有住在他家里的奥古斯丁,都请来,请求他们为他祷告。经过了弟兄们恳切的祷告后,医生回来诊视英诺森梯斯病情时,发现所有的溃疮都结了疤。医生不得不承认,这绝对是一项神迹。奥古斯丁述说神迹发生后的情况:“跟着神迹而来的是信徒们的欢愉,大家向神感恩赞美,那种光景只能领会,不能用笔墨叙述!” 三八八年年底,奥古斯丁从迦太基,回到故乡塔迦斯特(Targaste)。他甫回故乡,就变卖父母遗留给他的丁点儿祖业,将所得的,拿来成立一所修道院。 奥古士丁身为修道士,就照着圣经里的吩咐去行。他经常探访那些生活在贫苦中的孤儿寡妇;他固然也探访一些在灵性上软弱贫穷的大富人家,却绝对不会接受他们的宴请。他的生活是那样节俭朴素;每当有钱人送他名贵布料做成的衣服时,他立刻板起严肃的脸孔来,拒绝这些馈赠。在奥古斯丁的晚年,他述及自己的生活作风:“一件昂贵的衣服,只能使我尴尬,因它与我的身份不相称,也不符合我为人的原则;而这类衣服被戴在我这衰老的身躯上,突出了我苍苍的白发,显得更加不相称、不调和。” 奥古斯丁知道,主的心意是要祂的仆人作卑微的人,同时又要祂的仆人俯就卑微的人。不过,在奥古斯丁的一生中,不乏一些令人深思的特殊例子。有一位修女,叫萨比大(Sapida),用自己的手,为她哥哥缝织了一件短衣;但她哥哥不幸身亡,无福接受妹妹的心意。萨比大于是将这件短衣——心血的结晶——拿来送给奥古斯丁;她并说,奥古斯丁若接受这件衣服,她的心会得着宽慰,奥古斯丁也就接受了这件短衣。 奥古斯丁在塔迦斯特建立修道院后两年,即三九○年,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心爱的儿子阿底达多斯(Adeodatus)不享病逝,时年十八岁。阿底达多斯既敬虔,又聪明,有乃父的遗风,实在令人喜爱。阿底达多斯的死,对为父的奥古斯丁,是一项极其沉重的打击。奥古斯丁信主悔改之后,在短短的期间内,既丧失了母亲,又丧失了儿子,一下子受到了双重的打击;一些信心不够坚定的人,岂不是要对神发生怀疑,或生怨怼之心;然而奥古斯丁对父神的信心绝不动摇,正如主耶稣在马太福音十一章里的祷告:“父啊,是的,因为-的美意本是如此。” 从各方面看来,奥古斯丁是一个从不间断地、恒心持久地寻求主的信徒。当他在塔迦斯特落脚之后,他又再次寻求新的启示,并愿在新的职事上接受新的挑战。他最喜欢诗篇第一○五篇第四节所说的:“要寻求耶和华与祂的能力;时常寻求祂的面。”他问自己说:“怎样才算是时常寻求祂的面。” 奥古斯丁认为,一个信徒不能因着尝到主的爱,就停止寻求主;而应该越过越爱主,随着爱主的加深,越过越寻求主,不停息地寻求主。 三九一年,抱着一个不断寻求主的动机的奥古斯丁,来到非洲另一大城市希坡(Hippo Regius),此行为要说服一个任职于皇家内务部(Imperial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的情报官员,出来全时间事奉神。希坡即今日阿尔及利亚(Algeria)境内的安纳巴(Annaba),该地离塔迦斯特(Thagaste)四十五英里。 当时希坡的主教瓦勒留(Bishop Valerius)已经老迈。瓦勒留是来自意大利西西里岛(Sicily)向希腊人后裔。他以不纯正的拉丁语,在希坡的平安堂(Basilica of Peace)讲道。那个主日,瓦勒留主教在讲道时,哀叹全时间出来事奉神的人实在太少了,说他目前正需要一个助手,来襄助他。 在瓦勒留主教讲道的中途,有的会众发现奥古斯丁也在教堂的座椅上听道,就大声喊出奥古斯丁的名字,登时引起教堂一片喧噪。奥古斯丁就这样无可奈何地为势所迫,答应被主教按立为长老。主教并借出教堂附近的一个大花园和里头的房子,让他成立一个修道院,奥古斯丁本人也就住在那座修道院里。 那时在非洲只有主教才可以在讲台上讲道,但瓦勒留坚持要奥古斯丁出来讲道。奥古斯丁一听到瓦勒留授权给他讲道,反而惶恐不安。他知道已往缺少操练,又不熟悉圣经,就要求主教瓦勒留给他六个月的时间。在那六个月里,他谢绝访客,单独灵修,寻求与神有幔内的交通,并默想神的话语。奥古斯丁潜心研读圣经,几年后竟被称为活的圣经百科全书;在他所有的著作中,他一共引用经文四万二千八百十六次。 在奥古斯丁被按立为神职人员那一天,他的讲章是:“慕道者们!你们这些刚起步、寻求主的人,当你们放弃地上的欢乐的时候,你们在基督里所得着的喜爱是何等大啊!” 在另一次的场合,他说:“考虑到我事奉的年日仍短,又缺少操练,如今要我担任主教的助手,可说毫无经验。然而我深爱你们这些蒙恩的人,我愿意以罗马书十章九至十一节,来与各位分享:“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奥古斯丁非常敬爱他的上司瓦勒留主教,他一提起瓦勒留,就称“我最崇爱的父亲”,又说主教是“一个谦卑温柔的人”,“在主里言行谨慎”。至于瓦勒留那方面,他对助手奥古斯丁毫无嫉妒之心,毫不顾虑奥古斯丁锋芒毕露。他从不害怕奥古斯丁的光芒掩盖了自己,使身为主教的他相形失色。瓦勒留情愿奥古斯丁在各方面凌驾在自己之上,他是尽其所能地、尽快地提拔奥古斯丁,好让奥古斯丁得以承他主教的职位。 奥古斯丁在希坡期间,不遗余力地维护信仰的纯正。在三九二年八月二十八日,一个炎热的暑天,奥古斯丁把摩尼教的著名学者福都纳(Fortu- natus),从迦太基请到希坡,进行两天的公开辩论。 在两天的辩论中,奥古斯丁正气凛然,正言厉色,福都纳被驳得理亏词穷,第三天就狼狈地逃离希坡,不敢再与奥古斯丁正面交锋。从此,奥古斯丁的声誉,传遍北非各处教会;特别在希坡的信徒们当中,奥古斯丁备受尊重和敬爱。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著作《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 His Life and Thought)时,在该书的《前言》(Preface)中,着重地提醒大家:“这位真正的、合格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就肉身说,包括血统、肤色、性格、生活习惯,是一个非洲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见证,正如歌罗西书三章十至十一节所说的:“……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北外人、西古提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正值奥古斯丁悔改信主一千六百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s)在九月二十九日那一期,专栏赞誉奥古斯丁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灵性、智慧做出的无以伦比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美国基督教的权威刊物《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为奥古斯丁出版了特刊,在该期的特刊里,该基督教刊物的编辑部,在特刊的《回应和探讨指引》(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Guide),向读者提出一项大胆的挑战,询问读者是否同意,奥古斯丁是在使徒保罗之后,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德国历史学家哈那克(Adolf Harnack),即《信仰的嬗递》(History of Dogma)一书的作者,曾这样说:“自从保罗以后,无人能与奥古斯丁相比;时至今日,我们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这两样都从奥古斯丁所持守的信仰衍生出来。” 许多传记学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奥古斯丁是二千年来罕有出现一次的彗星;他的纯正的信仰,是改教运动灵感的泉源。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本人就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精通了奥古斯丁的书籍;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奥古斯丁的论点最多。毫无疑问的,马丁路德从奥古斯丁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亮光。 另一位改教运动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被天主教抨击他背经弃道的时候,曾为自己这样辩护,他持守的信仰与奥吉斯丁并无二致,他完全可以一字不苟地照抄奥古斯丁的话语,作为他信仰和经历的写实;他完全可以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语言,如实地写出另一部加尔文版的《忏悔录》。 我们再提及约翰•欧文(John Owen),他是英国一位孚得众望的牧师;长期以来,他亦被举世的福音派,目认为英语国家极有权威的神学家。约翰•欧文敬佩奥古斯丁到极点。他曾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能触摸到罪的根源,奥古斯丁又认识到神恩典的长阔高深,即认识到神赐给我们的,是白白的恩典。 我们之所以写《奥古斯丁小传》,是因为奥古斯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我们与天主教的取态不同;天主教一直陷于偶像崇拜的罪中。天主教非但将主的仆人彼得、保罗当作偶像来崇拜,天主教也将主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作为偶像来崇拜;我们绝不会把奥古斯丁当作偶像来崇拜。我们认为奥古斯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认识到神的恩典;他并像摩西一样,忠心地服事神的儿女。最重要的一点,他把一切的荣耀完全归给神。 温习奥古斯丁,不是要我们回到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和其他错误的教训里去。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新温习神的话语,回到圣经的正确教导;因为奥古斯丁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重视圣经的话语,按正意解释圣经的话语。 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视历史,重视这位历史上罕有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正像所有神的仆人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像他在《忏悔录》中所见证的,他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他蒙恩之后,因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看法也有偏差和欠妥之处。所以在本书里,在提及奥古斯丁时,也引述了博饶本(E.H.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和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在《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里,对奥古斯丁的一些中肯的看法和批评。插入上述两位纯正的、极具权威的清教徒的论点,会使我们对奥古斯丁有更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奥古斯丁专心致志地研读圣经时,渴望完全掌握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的精确字义。奥古斯丁对希伯来文所知有限;这时他才后悔,年幼时不肯下工夫读希伯来文是一大错误。 当奥古斯丁迫切需要知道更准确的拉丁文圣经的字义时,他开始写信给那位博学的圣经专家耶柔米(Jerome)。 在第四世纪的末叶,教会历史上出现了三位德高望重、光芒四射的杰出领袖;他们是米兰的主教安波罗修(Ambrose)、奥古斯丁,和耶柔米(Jerome)。他们被誉为“拉丁教会之父”(Latin Church Fathers)。由于前文已经介绍了安波罗修,故此这里有必要对耶柔米多用几行笔墨。 耶柔米于三四六年,生于达马蒂亚(Dalmatia),全名是Eusebius Hieronymus。根据米勒(Andrew Miller)在《米勒教会历史》(Miller's Church History)的记载,修道院的陆续成立,是从埃及开始,然后再扩散到中东和欧洲各地。修道士们主张独身,隐居在修道院里,与外界隔绝,推行出世思想。在整个修道运动中,耶柔米扮演了非常吃重的角色。米勒又说,耶柔米是希腊语教会和拉丁语教会(指罗马教会)的纽带,在两者之间,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中介角色。 耶柔米在罗马接受教育,学成后曾到各地旅行。三七三年,他带着藏书,前往圣地,途径安提阿 (Antioch)时,因在旅途中劳累过度,得了热病,且病情危殆,随时会病逝。当亲友们围着垂危的耶柔米时,他却在此时得了一个异梦。他梦见他被带到神的宝座前,他被责备,说他不是基督的门徒,而是一个西塞罗的门徒(Ciceronian),说他沉醉于属世的文学,而不是忠心于属灵的文字工作。梦后他身体得着康复,从此他独身不婚,献身圣经翻译工作。从三七四年,至三七九年,他在叙利亚东部的沙漠,住了五年。三八二年春天,至三八五年八月,耶柔米担任罗马主教达马素士(Bishop Damasus)的秘书。推算奥古斯丁的年谱,发现三八三年时,奥古斯丁与耶柔米都在罗马,只是那时两人并不认识。三八五年八月,耶柔米迁居到圣地的伯利恒(Bethlehem),隐居在那里的修道院,重新翻译拉丁文圣经。 早在主前二百年,已有七十位学者,在埃及的亚历山大(Alexandria),把旧约圣经,从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该译本被称为《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耶柔米重新修订拉丁文圣经的时候,是先把希腊文的新约圣经加以翻译;再把希伯来文的旧的圣经直接译成拉丁文。由于耶柔米曾住在安提阿(Antioch)和伯利恒,受过犹太人拉比的教导,故精通希伯来文;所以他翻译拉丁文旧约圣经时,不是从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译成拉丁文旧约圣经的。 主后三八四年,耶柔米已经完成《四福音》的修订本;大约在这期间,奥古斯丁写信给耶柔米,向耶柔米请教有关《加拉太书》某段经文的希腊文的精确的字义问题。可惜奥古斯丁把信寄到罗马,而其时耶柔米已经移居到伯利恒。 奥古斯丁紧跟着的几封信,也都寄到罗马;这些信件,九年后才交到耶柔米的手里。 由于奥古斯丁给耶柔米的信的内容被公开传诵,而耶柔米只风闻这些信的存在。耶柔米起初对奥古斯丁有点嫌恶和怀疑;他认为比他小十四岁的奥古斯丁,为了建立自己的声誉,就借助一些像他这样有名望的人的名字;蓄意将信件公开,来展示自己和这些重要人物的密切关系。 虽然奥古斯丁对于耶柔米的敏感和误会,感到困扰,但他仍然以非常礼貌的和技巧的方法,很诚恳地在信件上加以解释;而耶柔米后来也转变为较客气和较热情。就这样,两人继续通信了二十五年,直到四二○年耶柔米逝世为止,两人穷其一生,从未会面。 正如上述,两人的通信关系,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奥古斯丁经常就耶柔米的拉丁文圣经译本,提出疑问、质询、批评;而耶柔米敏感的、好强的性格,则令他对奥古斯丁的动机产生怀疑,认为奥古斯丁诸多挑剔。耶柔米于是不轻易接受奥古斯丁善意的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这样一来,两人的通讯就演变成神学观点上的争议,并在概念的阐释上互相攻讦和吹毛求疵。耶柔米一直认为他的拉丁文圣经翻译是合乎神旨意的,并且是神所指示的。他忘不了他曾有一次做梦,在梦中,他受到责备,说他沉醉于拉丁文大文豪西塞罗(Cicero)的学说,过于神的话语。耶柔米梦醒后,确实在翻译圣经上付出代价,并于四○○年完成拉丁文圣经武加大(The Latin Vulgate)又称通用译本(Common Version)。这是圣经翻译史上一项辉煌的成就;时至今日,许多神学上所用的名词和术语,都出自于通用译本。 回头再说奥古斯丁和耶柔米的笔战,历时多年,到了末了,都降了温,语气转向平和;不过这两位属灵伟人,并不觉得自己为真理辩白是出乎血气,彼此之间也就没有道歉或收回。耶柔米最后建议两人无害地玩圣经的文字游戏;但奥古斯丁无法接受耶柔米所说的,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这么认真地咬文嚼字,是因为在神的话语上,他对耶柔米有更大的期望和要求。 四一六年,这两位属灵伟人摒除一切的争议,携手对付信仰上共同的敌人伯拉纠主义(Pelagiaism)。两人在信件中,交换对伯拉纠主义的看法;两人在所发表的文章中,互相引述对方的话语,作为佐证和根据。 四一八年,耶柔米写信给奥古斯丁说:“你的声望传遍全球,教会认为你是历代以来第二位最伟大的信仰捍卫者;以致所有的异端邪派,都把箭头对着你。”奥古斯丁则赞扬耶柔米是拉丁语世界中最伟大的文字工作者。在第八世纪,两人都被列为“拉丁教会之父”;同时也都被人称为“教会的医师” (Doctors of the Church)。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著作《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 His Life and Thought)时,在该书的《前言》(Preface)中,着重地提醒大家:“这位真正的、合格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就肉身说,包括血统、肤色、性格、生活习惯,是一个非洲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见证,正如歌罗西书三章十至十一节所说的:“……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北外人、西古提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正值奥古斯丁悔改信主一千六百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s)在九月二十九日那一期,专栏赞誉奥古斯丁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灵性、智慧做出的无以伦比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美国基督教的权威刊物《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为奥古斯丁出版了特刊,在该期的特刊里,该基督教刊物的编辑部,在特刊的《回应和探讨指引》(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Guide),向读者提出一项大胆的挑战,询问读者是否同意,奥古斯丁是在使徒保罗之后,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德国历史学家哈那克(Adolf Harnack),即《信仰的嬗递》(History of Dogma)一书的作者,曾这样说:“自从保罗以后,无人能与奥古斯丁相比;时至今日,我们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这两样都从奥古斯丁所持守的信仰衍生出来。” 许多传记学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奥古斯丁是二千年来罕有出现一次的彗星;他的纯正的信仰,是改教运动灵感的泉源。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本人就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精通了奥古斯丁的书籍;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奥古斯丁的论点最多。毫无疑问的,马丁路德从奥古斯丁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亮光。 另一位改教运动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被天主教抨击他背经弃道的时候,曾为自己这样辩护,他持守的信仰与奥吉斯丁并无二致,他完全可以一字不苟地照抄奥古斯丁的话语,作为他信仰和经历的写实;他完全可以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语言,如实地写出另一部加尔文版的《忏悔录》。 我们再提及约翰•欧文(John Owen),他是英国一位孚得众望的牧师;长期以来,他亦被举世的福音派,目认为英语国家极有权威的神学家。约翰•欧文敬佩奥古斯丁到极点。他曾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能触摸到罪的根源,奥古斯丁又认识到神恩典的长阔高深,即认识到神赐给我们的,是白白的恩典。 我们之所以写《奥古斯丁小传》,是因为奥古斯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我们与天主教的取态不同;天主教一直陷于偶像崇拜的罪中。天主教非但将主的仆人彼得、保罗当作偶像来崇拜,天主教也将主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作为偶像来崇拜;我们绝不会把奥古斯丁当作偶像来崇拜。我们认为奥古斯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认识到神的恩典;他并像摩西一样,忠心地服事神的儿女。最重要的一点,他把一切的荣耀完全归给神。 温习奥古斯丁,不是要我们回到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和其他错误的教训里去。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新温习神的话语,回到圣经的正确教导;因为奥古斯丁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重视圣经的话语,按正意解释圣经的话语。 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视历史,重视这位历史上罕有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正像所有神的仆人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像他在《忏悔录》中所见证的,他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他蒙恩之后,因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看法也有偏差和欠妥之处。所以在本书里,在提及奥古斯丁时,也引述了博饶本(E.H.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和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在《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里,对奥古斯丁的一些中肯的看法和批评。插入上述两位纯正的、极具权威的清教徒的论点,会使我们对奥古斯丁有更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三九五年初,足智多谋、心思敏捷的希坡主教瓦勒留(Valerius)写信给迦太基的大主教欧里纽斯(Archbishop Aurelius)——欧里纽斯统管非洲各地的教会,请求欧里纽斯,把奥古斯丁按立为辅佐主教(Coadjutor Bishop)。瓦勒留惟恐奥古斯丁被外地的教会请去,这样希坡教会就白白地失去了一个满有恩赐的和富有份量的继承人。这项建议原本不符合教会的法规和惯伊。 瓦勒留的建议本是好意,却引起了一些争论,特别是有人提出奥古斯丁早年曾是摩尼教徒。 三九五年十二月,奥古斯丁终于获准,被按立为希坡的辅佐主教;一年后,瓦勒留逝世,奥古斯丁被扶正为主教。 奥古斯丁担任希坡主教之后,就与北非各地的多纳徒派(Donatists)发生争执。多纳徒派因其领袖叫多纳徒(Donatus)而得名。认真说来,多纳徒派在开始时并不算是异端,在某些信仰方面甚至比罗马教更纯正,他们是最早正面与罗马教公开分裂的北非基督徒。 早在三○三年——奥古斯丁出生前半个世纪,在罗马皇帝丢克里田(Diocletian)迫害基督徒时,北非有许多基督徒否认了耶稣,改变了信仰;多纳徒派认为这些人不得再返回教会。至于有些主教,在受迫害期间,向罗马政府当局上缴圣经,任由政府官员烧毁圣经;多纳徒派认为这类人是叛教,没有资格担任主教,和主持圣礼。三一二年,多纳徒派反对开其良(Caecilian)被按立为迦太基的主教;多纳徒派认为罗马教既不是圣洁而没有瑕疵的,就决定脱离罗马教,并按立自己的领袖多纳徒为迦太基的主教。多纳徒担任迦太基主教四十年,与罗马教按立的迦太基主教开其良分庭抗礼,公开对峙。 当奥古斯丁接任希坡主教时,在希坡的多纳徒派信徒的数目,还超过罗马教徒。 可惜的是,在奥古斯丁担任主教职位那段日子,多纳徒派开始变质和蜕化,他们用肉体的办法,成立了“围剿者”(Circumcellions),一种类似游击队的武装小组;“围剿者”以恐怖的手段,对付天主教。另一方面,他们初期曾喊出一个属灵的口号“皇帝不要干预教会”;但是后期又抱怨皇帝不支持他们,而多次向皇帝陈情,可说言行不一致。 在非洲的吉尔多伯爵(Count Gildo),本是异教徒,多年来为罗马皇帝何挪留(Honorius)不和;多纳徒派中的著名主教奥达杜斯(Optatus of Timgad),为了巩固地方上的势力,竟然与吉尔多伯爵在政治上结盟。奥古斯丁于是抨击多纳徒派,说奥达杜斯身为主教,不应该作为异教徒的盟友。 多纳徒派在后期最严重的错误,是他们认为罪人不能成为基督的教会的肢体;他们忘记了宝血的功效。每当多纳徒派在受洗后,又犯罪失败时,他们就难于自圆其说。 四一○年八月二十五日,罗马皇帝何挪留惟恐失去罗马教的支持,召集罗马教和多纳徒派的高幸会议,来仲裁他们的纠纷。主持仲裁会议的却是罗马教的中坚分子马瑟林纳斯(Marcellinus)。奥古斯丁在双方激烈争辩时,默不做声;到了总结发言时,奥古斯丁代表罗马教,以充分的圣经论据,驳倒了多纳徒派。四—一年六月九日,马瑟林纳斯把仲裁会议转变为宣判会议,即时宣布多纳徒派不算是基督徒,封闭了所有多纳徒派的教堂;多纳徒派从此转入地下活动。 博饶本(E.Hamer 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一书中,对奥古斯丁当年的表现有微词。博饶本写道:“奥古斯丁口口声声为教会合一大发热心,却不能容忍任何在形式上的分歧或看法上的差异,结果反而忽略了教会那属灵活泼而不能摧毁的合一性质,没有认识到所有分享神的生命的信徒,因得救重生而联于基督的身体这个事实。……他和多纳徒教派争辩时,曾经这样说过,教会为何不能用武力来使失丧的人归回呢?……他一方面认为教会是个地上的组织,却为了顾全组织的完整性,不惜用强迫的手段,来维持这肉眼看得见的外在的合一。……这样的教导,出自这么一位属灵权威的口中,很快地促成罗马教不惜探用高压手段来迫害人的作风。” 奥古斯丁坚称,他不想再卷入任何有关教义的纷争,希望多把时间放在教会的牧养上,和从事一些有待完成的文字工作。可惜的是,这个愿望终于落空,始自四一二年,他又要耗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谋求对策,来对付他信仰上最危险的劲敌——伯拉纠主义(Pelagianism)。 伯拉纠主义的创始人是伯拉纠(Pelagius)。根据亨利•窝斯(Henry Wace)和威廉•皮尔斯(William Piercy)的查考,伯拉纠应是爱尔兰人 (Irishman),但奥古斯丁则称伯拉纠是英国人。伯拉纠大约生于三七○年,他的品格高尚,为同时代的人所称许;奥古斯丁敬佩他,说他是圣洁的和正直的基督徒。四○一年,伯拉纠来到罗马;罗马城作为基督教的中心,却道德败坏、藏污纳垢,使伯拉纠大为震惊;他就留在罗马宣教,好在话语上服事众信徒。他的动机,是要在灵性上帮助信徒;但在教义上,他却犯了一项严重的错误。伯拉纠不承认罪性是从亚当遗传下来的;他否认原罪,认为救恩决定于人的意志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既强调人的自由意志,要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就忽略了神的恩典的决定因素。后来伯拉纠虽承认神的恩典,却认为神的恩典乃是按照人的行为而赐与的。 奥古斯丁根据自己的经历,强调救恩来自神白白的恩典,出自神那不可抗拒的拯救世人的大爱。奥古斯丁指出:伯拉纠主义否定原罪,不认同人类全然堕落,否认预定论,完全违背圣经的教训;奥古斯丁又说,伯拉纠主义夸大个人的能力,夸大意志的作用,以为人并不需要倚靠神。 四一七年,罗马教会宣布伯拉纠派(Pelagians)的信仰错误,但是许多伯拉纠派的中坚分子,心里不服,其中反对最力的,要数朱利安(Julian)。 朱利安生于三八三年,是一位主教的儿子。他的父亲与奥古斯丁是好朋友。四○八年,当朱利安升任教堂的执事时,奥古斯丁还曾邀请朱利安到希坡做客。到了朱利安被擢升为意大利厄格兰南(Eclanum)地方的主教,其后并公开加入伯拉纠派的阵营,朱利安与奥古斯丁从此就壁垒分明,断绝了往来。 朱利安把伯拉纠的看法极端化,宣称人凭着自由意志,可以不必再依靠神。这样就使整个伯拉纠派变成了异端。四一八年,罗马新任主教佐西缪斯(Zosimus)正式宣布伯拉纠主义为异端邪说。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著作《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 His Life and Thought)时,在该书的《前言》(Preface)中,着重地提醒大家:“这位真正的、合格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就肉身说,包括血统、肤色、性格、生活习惯,是一个非洲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见证,正如歌罗西书三章十至十一节所说的:“……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北外人、西古提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正值奥古斯丁悔改信主一千六百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s)在九月二十九日那一期,专栏赞誉奥古斯丁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灵性、智慧做出的无以伦比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美国基督教的权威刊物《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为奥古斯丁出版了特刊,在该期的特刊里,该基督教刊物的编辑部,在特刊的《回应和探讨指引》(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Guide),向读者提出一项大胆的挑战,询问读者是否同意,奥古斯丁是在使徒保罗之后,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德国历史学家哈那克(Adolf Harnack),即《信仰的嬗递》(History of Dogma)一书的作者,曾这样说:“自从保罗以后,无人能与奥古斯丁相比;时至今日,我们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这两样都从奥古斯丁所持守的信仰衍生出来。” 许多传记学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奥古斯丁是二千年来罕有出现一次的彗星;他的纯正的信仰,是改教运动灵感的泉源。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本人就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精通了奥古斯丁的书籍;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奥古斯丁的论点最多。毫无疑问的,马丁路德从奥古斯丁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亮光。 另一位改教运动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被天主教抨击他背经弃道的时候,曾为自己这样辩护,他持守的信仰与奥吉斯丁并无二致,他完全可以一字不苟地照抄奥古斯丁的话语,作为他信仰和经历的写实;他完全可以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语言,如实地写出另一部加尔文版的《忏悔录》。 我们再提及约翰•欧文(John Owen),他是英国一位孚得众望的牧师;长期以来,他亦被举世的福音派,目认为英语国家极有权威的神学家。约翰•欧文敬佩奥古斯丁到极点。他曾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能触摸到罪的根源,奥古斯丁又认识到神恩典的长阔高深,即认识到神赐给我们的,是白白的恩典。 我们之所以写《奥古斯丁小传》,是因为奥古斯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我们与天主教的取态不同;天主教一直陷于偶像崇拜的罪中。天主教非但将主的仆人彼得、保罗当作偶像来崇拜,天主教也将主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作为偶像来崇拜;我们绝不会把奥古斯丁当作偶像来崇拜。我们认为奥古斯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认识到神的恩典;他并像摩西一样,忠心地服事神的儿女。最重要的一点,他把一切的荣耀完全归给神。 温习奥古斯丁,不是要我们回到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和其他错误的教训里去。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新温习神的话语,回到圣经的正确教导;因为奥古斯丁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重视圣经的话语,按正意解释圣经的话语。 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视历史,重视这位历史上罕有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正像所有神的仆人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像他在《忏悔录》中所见证的,他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他蒙恩之后,因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看法也有偏差和欠妥之处。所以在本书里,在提及奥古斯丁时,也引述了博饶本(E.H.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和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在《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里,对奥古斯丁的一些中肯的看法和批评。插入上述两位纯正的、极具权威的清教徒的论点,会使我们对奥古斯丁有更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前文说过,奥古斯丁在意大利的米兰,从非洲同乡波提天纳(Poticianus)的口中,听到了埃及的安东尼,清心寡欲,过隐遁的修道士生活;同时他又得知在埃及不仅是安东尼一人作修道士,而是有数千人,过着同样的隐修圣洁的修道士生活。事实上,在奥古斯丁未出生之前,已有一位叫巴楚明纳斯(Pachominus)的修道士,在主后三二○年,在埃及的底比斯沙漠(Theban Desert),成立了一所修道院。他把许多修道士聚集起来,组成一个与世隔绝的社群。从那时起,修道士就分两类,一类是个人的(the eremetic);一类是群居的(cenobitic groups)。奥古斯丁从波提天纳口中听到修道主义(Monasticism)之后,一贯喜欢深入考查研究的他,就注意修道主义的实际情况。今他惊异的是,为他施洗的安波罗修主教,在米兰的近郊,也成立了一所修道院。三八七年秋天,他滞留在意大利港口奥斯提亚(Ostia)等船的时候,他就实地考察奥斯提亚的几所修道院。当他从奥斯提亚折返罗马后,奥古斯丁再多参观好几间罗马的修道院。那时他已经在罗马,和朋友们洽谈,说他一旦回到非洲后,如何着手兴办修道院。在罗马,奥古斯丁已经倾向于建立巴楚明纳斯那种群居的修道院,即凡物公用,正如使徒行传四章三十二至三十五节所说的;以便向专一追求主的人,提供一个安静的、可供祷告和读经的环境。他在罗马所著述的《基督教和摩尼教的生活方式》(The Catholic and Manichean Way of Life)一书中,说出了他对修道主义的观点。所以,他回到非洲后,就以身作则,在塔迦斯特(Thagaste),成立一所修道院。初期,这所修道院的修道士,都是平信徒,修道主义(The Monasticism)只是一种平信徒运动(laymovement)。这类由奥古斯丁的亲友组成的平信徒修道生活,是西方修道运动的基石,而他们所遵循的生活规则,在《圣奥古斯丁的规则》(Rule of St.Angustine)中,曾作了详尽的说明。 到了三九五年,奥古斯丁到希坡之后,他把主教的府第,改建为神职人员的修道院;住在那所修道院的,都是神甫、执事等神职人员。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学院(Manhattan College)的哲学系主任玛丽•克拉克修女(Sister Mary Clark),是当代最有权威的奥古斯丁专家之一。她在所著的《奥古斯丁》(Angustine)一书中,说出她多年的研究心得。她说:“奥古斯丁是把神职人员所组成的修道院的类型,带入非洲的第一人。” 奥古斯丁透过修道院,提升了神职人员的素质,教导他们纯正的神学思想,在灵程上带领他们,这是积极的一面。从希坡的修道院中,有十位修道士,后来被擢升为主教;当奥古斯丁为真理向多纳徒派和伯拉纠派发动抨击时,他们同心地支持奥古斯丁,成为奥古斯丁精神上的支柱。 必须指出,政教运动的先锋马丁路德,也是出身于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 概括一句,奥古斯丁的一生中,曾以三种不同的身份——平信徒、神职人员、主教——过修道生活。 从英国前往印度差传多年的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在他所著作的《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一书中,批评奥古斯丁在推动圣品制度(Sacerdotalism)方面,由于在教义上含有毒素,带来了不幸和悲剧。编者曾有数年在泰国;约翰•肯尼迪生前,曾到泰国布道,编者有幸曾为他翻译,编者想藉此机会,就约翰•肯尼迪看法,讨论一下奥古斯丁在推动圣品制度和修道主义(Monasticism)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首先,我们从来不赞成一成不变地照收奥古斯丁留下来的属灵遗产,正如天主教的其他属灵伟人——盖恩夫人(Madame Jeanne Guyon)、芬乃伦 (Francois Fenelon)、莫林诺斯(Miguel Molinos)、劳伦斯(Lawrence)等,一方面我们要从他们的信息,汲取属灵的养料;另一方面,要过滤所有含有天主教的毒素的东西——包括偶像崇拜、圣物迷信、异端教训等等。 奥古斯丁向多纳徒派和伯拉纠派的错误信仰抨击时,多次寻求罗马主教的印证和支持,无形中肯定了和认同了罗马主教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助长了罗马教皇的气焰。 罗马帝国有五个大城: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Alexandria)、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e)、罗马。前四个大城在东罗马帝国,主要语文是希腊文;唯独罗马位于西罗马帝国,使用的是拉丁文。在属于教义方面的争论中,几乎东西罗马帝国各地的教会,都争先向罗马的主教申诉。公正地说,在为基督的位格及本性的争论中,在信守尼西亚信经(The Nicene Creed)上,罗马教会确实做出了正面的贡献。三位拉丁教会之父——奥古斯丁、安波罗修、耶柔米——都信奉尼西亚信经;与此同时,三人也都宣扬修道主义。 这里就集中讨论修道主义。 初期的修道士,并不是教士——或称神甫,而是个人,过的不是群居的生活,而是独居的、隐居的生活。 到了罗马帝国不再逼迫基督教时,对修道士来说,不再有殉道的事发生,但是他们仍然愿意过舍己的生活。他们认为舍弃血气生命的,必得着基督的生命。那些愿过修道生活的人看到,教会丧失了当初的爱心,腐化堕落;教堂的崇拜,徒具形式,没有属灵的内容。他们就想继续过修道生活,寻求与神有更密切的、幔内的交通。所以罗马帝国停止迫害基督教之后,修道运动反而越趋普遍化。 在初期的修道运动中,强调的只是简单的、舍己的生活;并不主张禁欲主义、苦行主义,自虐主义。所有的自贬、自我折磨、自己虐待自己、禁止自己本能的欲望等等,绝对是违反圣经的。倪柝声在《信徒造就》里的《禁欲主义》中,就说出基督教里没有禁欲主义。 当奥古斯丁在非洲推动修道主义时,他是把独居的生活,转变为群居生活;他是把平信徒运动,转化为圣品制度。他是把所有曾发过神甫誓愿的修道士,都确认其身份为神甫。 概括一句,修道士成为神甫的一种进台阶。奥古斯丁是成功地把原来抗议宗教制度的修道主义,转化其为这个宗教制度——特别是以罗马为中心的宗教制度——的支持者和护卫者。这是消极的一面。 明显的例子是,奥古斯丁所办的希坡的修道院,就有十位的修道士,分布到非洲各地去担任主教。奥古斯丁在战胜多纳徒派和伯拉纠派时,有赖于这些出身于同一修道院的同工的支持。 不过,有一点,是约翰•肯尼迪和倪柝声没有述及的,是修道士们在教会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他们抄写了圣经;这也就保存了圣经——神的话语——的流传。耶柔米是在伯利恒的穴居中,翻译了拉丁文的通用圣经(The Latin Vulgate)。一方面,修道院也是属灵文字工作的场所。奥古斯丁是因为居住在修道院,才有清静的环境,去完成《忏悔绿》、《神的城》这些属灵的经典文献的。 一九四四年,德国学者迪申多夫(Constantin Tischendorf)在西乃山(Mount Sinai)下的圣嘉得琳修道院 (St.Catherine’s Monastery)发现抄写在羚羊皮上的希腊文的圣经抄本,即是著名的《西乃山抄本》(Condex Sinaiticus)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著作《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 His Life and Thought)时,在该书的《前言》(Preface)中,着重地提醒大家:“这位真正的、合格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就肉身说,包括血统、肤色、性格、生活习惯,是一个非洲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见证,正如歌罗西书三章十至十一节所说的:“……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北外人、西古提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正值奥古斯丁悔改信主一千六百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s)在九月二十九日那一期,专栏赞誉奥古斯丁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灵性、智慧做出的无以伦比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美国基督教的权威刊物《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为奥古斯丁出版了特刊,在该期的特刊里,该基督教刊物的编辑部,在特刊的《回应和探讨指引》(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Guide),向读者提出一项大胆的挑战,询问读者是否同意,奥古斯丁是在使徒保罗之后,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德国历史学家哈那克(Adolf Harnack),即《信仰的嬗递》(History of Dogma)一书的作者,曾这样说:“自从保罗以后,无人能与奥古斯丁相比;时至今日,我们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这两样都从奥古斯丁所持守的信仰衍生出来。” 许多传记学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奥古斯丁是二千年来罕有出现一次的彗星;他的纯正的信仰,是改教运动灵感的泉源。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本人就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精通了奥古斯丁的书籍;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奥古斯丁的论点最多。毫无疑问的,马丁路德从奥古斯丁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亮光。 另一位改教运动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被天主教抨击他背经弃道的时候,曾为自己这样辩护,他持守的信仰与奥吉斯丁并无二致,他完全可以一字不苟地照抄奥古斯丁的话语,作为他信仰和经历的写实;他完全可以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语言,如实地写出另一部加尔文版的《忏悔录》。 我们再提及约翰•欧文(John Owen),他是英国一位孚得众望的牧师;长期以来,他亦被举世的福音派,目认为英语国家极有权威的神学家。约翰•欧文敬佩奥古斯丁到极点。他曾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能触摸到罪的根源,奥古斯丁又认识到神恩典的长阔高深,即认识到神赐给我们的,是白白的恩典。 我们之所以写《奥古斯丁小传》,是因为奥古斯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我们与天主教的取态不同;天主教一直陷于偶像崇拜的罪中。天主教非但将主的仆人彼得、保罗当作偶像来崇拜,天主教也将主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作为偶像来崇拜;我们绝不会把奥古斯丁当作偶像来崇拜。我们认为奥古斯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认识到神的恩典;他并像摩西一样,忠心地服事神的儿女。最重要的一点,他把一切的荣耀完全归给神。 温习奥古斯丁,不是要我们回到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和其他错误的教训里去。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新温习神的话语,回到圣经的正确教导;因为奥古斯丁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重视圣经的话语,按正意解释圣经的话语。 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视历史,重视这位历史上罕有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正像所有神的仆人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像他在《忏悔录》中所见证的,他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他蒙恩之后,因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看法也有偏差和欠妥之处。所以在本书里,在提及奥古斯丁时,也引述了博饶本(E.H.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和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在《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里,对奥古斯丁的一些中肯的看法和批评。插入上述两位纯正的、极具权威的清教徒的论点,会使我们对奥古斯丁有更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对罗马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得天独厚;罗马人认为罗马城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各地的人都要向罗马臣服,以罗马的法规、制度为准绳。 奥古斯丁身为非洲人——地地道道的非洲人,他的感受迥然不同;他熟读历史,知道罗马帝国是透过多次的血腥战争,才击败了海神国迦太基,才把非洲北部纳为其殖民地的。罗马帝国未曾认识到但以理书四章所说的:“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给谁,就赐给谁。” 罗马帝国在狂傲和腐败中迅速衰落,多年来,罗马帝国依赖西哥德人(Visigoths)——日耳曼人的一支——的酋长阿拉利(Alaric)防卫边疆。阿拉利要求罗马给予他法律地位,来确认他的地位和身份。但是昏瞆无能的罗马皇帝,和优柔寡断的宫廷(Imperial Court)蔑视蛮族阿拉利,结果四一○年八月二十四日,阿拉利率军进入所谓的“永恒之城”(the Eternal City)罗马,劫掠罗马城六天六夜。 在罗马的异教徒看来,罗马险陷在蛮族的手里,是因为基督徒离弃了他们素来所膜拜的偶像,以致灾祸临到罗马。这些异教徒没有反省,正是这些假神偶像,才腐败了罗马人的心灵,才是祸根。 罗马陷落的消息传到北非时,对北非一带的人无异是晴天霹雳。当时奥古斯丁正五十六岁,他听从医生的劝告,在乡下疗养身体。他以平静的心,读神的话语;他读到启示录二十章一至十节,知道那属天的、蒙爱的、神的城,远比尘世之城为优,神的城必有完全实现的一日。当恐惧和失望降临到北非的罗马帝国属土人民的身上时,奥古斯丁决定著述《神的城》(The City of God),来回应罗马帝国一些异教徒对基督教徒的指责和控诉。 六年之后,四○六年十二月,汪达尔人(Vandals)率领的一个日耳曼部落联盟,越过冰封的莱茵河(River Rhine),经高卢(Gaul),进入西班牙。汪达尔人的部队,蓄谋以西班牙为跳板,横渡海峡,直捣非洲西北部。他们觊觎这个罗马帝国全境最富裕的粮仓。 四二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七十二岁的奥古斯丁把所有的神职人员召集到平安堂(Basilica of Peace),当众宣布伊拉里斯神甫(Eraclius)为他的辅佐主教兼继承人。 在这时候,一直在西班牙窥伺非洲北部的汪达尔人正蠢蠢欲动。到了四二九年五月,耿萨立(Genseric)率领的五万名汪达尔的精锐军队,才真正动身由西班牙进入北非。 四三○年,当江达尔人逼近希坡时,老迈的奥古斯丁做出这样的祷告:“神啊!祢许可的话,求祢拯救希坡脱离危难;或者祢加添祢仆人的力量;或者祢让我回到天家,安息在祢的怀里。” 神垂听奥古斯丁的祷告,他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四三○年八月间,有十天之久,除了医生及按时带来粮食者之外,他谢绝任何人的探访。在这十天之内,他独自一人,读着别人为他抄写的,挂在他床头对面墙上的悔罪的诗篇(The Penitential Psalms)。 当奥古斯丁读大卫王所写的七篇忏悔的诗篇时,他不断地哭泣。这七篇悔罪的诗篇包括:诗篇三十二篇、诗篇一百三十篇、诗篇第六篇、诗篇一百四十三篇、诗篇一百零二篇、诗篇三十八篇、诗篇五十一篇。 四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奥古斯丁离开世界,回到他所仰望的永恒的神的城。 奥古斯丁离世之后不久,汪达尔人攻破希坡城,将希坡化为废墟;希坡主教一职悬空,伊拉里斯从未继承主教的职位。非洲教会从此逐步冷淡退步;但奥古斯丁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至今仍光芒四射。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著作《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 His Life and Thought)时,在该书的《前言》(Preface)中,着重地提醒大家:“这位真正的、合格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就肉身说,包括血统、肤色、性格、生活习惯,是一个非洲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见证,正如歌罗西书三章十至十一节所说的:“……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北外人、西古提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正值奥古斯丁悔改信主一千六百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s)在九月二十九日那一期,专栏赞誉奥古斯丁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灵性、智慧做出的无以伦比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美国基督教的权威刊物《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为奥古斯丁出版了特刊,在该期的特刊里,该基督教刊物的编辑部,在特刊的《回应和探讨指引》(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Guide),向读者提出一项大胆的挑战,询问读者是否同意,奥古斯丁是在使徒保罗之后,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德国历史学家哈那克(Adolf Harnack),即《信仰的嬗递》(History of Dogma)一书的作者,曾这样说:“自从保罗以后,无人能与奥古斯丁相比;时至今日,我们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这两样都从奥古斯丁所持守的信仰衍生出来。” 许多传记学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奥古斯丁是二千年来罕有出现一次的彗星;他的纯正的信仰,是改教运动灵感的泉源。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本人就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精通了奥古斯丁的书籍;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奥古斯丁的论点最多。毫无疑问的,马丁路德从奥古斯丁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亮光。 另一位改教运动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被天主教抨击他背经弃道的时候,曾为自己这样辩护,他持守的信仰与奥吉斯丁并无二致,他完全可以一字不苟地照抄奥古斯丁的话语,作为他信仰和经历的写实;他完全可以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语言,如实地写出另一部加尔文版的《忏悔录》。 我们再提及约翰•欧文(John Owen),他是英国一位孚得众望的牧师;长期以来,他亦被举世的福音派,目认为英语国家极有权威的神学家。约翰•欧文敬佩奥古斯丁到极点。他曾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能触摸到罪的根源,奥古斯丁又认识到神恩典的长阔高深,即认识到神赐给我们的,是白白的恩典。 我们之所以写《奥古斯丁小传》,是因为奥古斯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我们与天主教的取态不同;天主教一直陷于偶像崇拜的罪中。天主教非但将主的仆人彼得、保罗当作偶像来崇拜,天主教也将主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作为偶像来崇拜;我们绝不会把奥古斯丁当作偶像来崇拜。我们认为奥古斯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认识到神的恩典;他并像摩西一样,忠心地服事神的儿女。最重要的一点,他把一切的荣耀完全归给神。 温习奥古斯丁,不是要我们回到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和其他错误的教训里去。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新温习神的话语,回到圣经的正确教导;因为奥古斯丁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重视圣经的话语,按正意解释圣经的话语。 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视历史,重视这位历史上罕有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正像所有神的仆人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像他在《忏悔录》中所见证的,他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他蒙恩之后,因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看法也有偏差和欠妥之处。所以在本书里,在提及奥古斯丁时,也引述了博饶本(E.H.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和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在《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里,对奥古斯丁的一些中肯的看法和批评。插入上述两位纯正的、极具权威的清教徒的论点,会使我们对奥古斯丁有更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奥古斯丁影响后世最深远的,是他的著作。他所写的,并非为了荣耀自己,而是为了荣耀神。他所写的,并非是出乎个人的话语,乃是更多地根据神的话语——圣经。奥古斯丁的著作甚多,为他立传的卡拉马主教(Bishop of Calama)波西丢斯 (Possidius)说,奥古斯丁着述了一千多篇文章,书籍则有二百四十二本。 而奥古斯丁生前,曾在《勘订》(Retractions)两大卷巨著中,列出其出版的书目,达二百三十二本。 由于奥古斯丁逝世时,非洲北部兵荒马乱,许多奥古斯丁的著作,早已失传,无从稽考。然而流传至今的,仍有一百多本。埃士多主教(Isidore of Seville)曾说,若有人说他读过所有奥古斯丁的著作,这个人甚可能在撒谎。至于一千多年来世界各种语文对奥古斯丁的研究书籍,那简直无从计数。 光是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的威兰诺华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旁边的奥古斯丁研究所(Augustinian Heritage Institute)里有关奥古斯丁的藏书,就已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给。此外,在美国芝加哥的耶稣会神学院(Jesuit School of Theology)里,也保存了大量的书籍。 这里只能对奥古斯丁的几本主要书籍,简单介绍。在奥古斯丁浩瀚广博的著述中,最多人从《忏悔录》(Confessions)得着帮助。这本书的第一卷第一章留下了一句名言:“主啊!祢为自己的缘故,创造了我们。我们的心得不着安息;除非我们的心安息在祢里面。《忏悔录》的英文译者亨利•查威 (Hemp Chadwick)说,这句话就是整部《忏悔录》的主题。” 不说别的语文,单单是《忏悔录》的英文译本,编者所知的就有十多本,包括Tobie Mathew、William Watts、Bouverie Pusey、Frank Sheed等;而编者手头上所用的则是约翰•莱恩(John Ryan)的译本。有人认为《忏悔录》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本自传,其后才有盖恩夫人、本仁约翰、约翰牛顿等人步其后尘。同时又启发了一些属灵伟人为自己的蒙恩过程,以日记的方式作见证,包括约翰•卫斯理、芬尼、慕勒等。《忏悔录》是用文字记载自己蒙恩的经过,开了先例,这类记载从此使后世蒙福,无数人得着勉励。 奥古斯丁的另一名著《神的城》(City Of God),告诉我们,尘世上的一切,都会过去,只有属乎神的,才会永世长存。 在芸芸众多的《神的城》的英文译本中,编者手头所用的,是多得斯博士(Marcus Dods)的译本。多得斯译本,比挪尔士(David Knowles)的译本,优胜之处,是卷首多了奥古斯丁专家米顿(Thomas Merton)的《介绍》(Introduction)。由于编幅关系,这里不对《介绍》赘言,但是米顿对初步研究《神的城》的人的劝告,非常有用,故加以简述。 米顿建议,要明白《神的城》,最好先读《忏悔录》。此外,他又说,读者应知道《神的城》的中心思想在第十九章。尤其是第十九章,适用于今天恩典的时代。但是在读十九章之前,最好先读第十四章,那里显示了两个城市的蓝图。《神的城》和《启示录》一样,都结束于第二十二章。在二十二章,我们看到了异象中的城市——选民的天堂。 奥古斯了第三部宏伟的著作,是《三一论》 (On the Trinity),奥古斯丁强调圣父、圣子、圣灵三位完全同等,着重三位的合一性,被西方教会承认为《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的一部分。 兹录下《尼西亚信经》: 我信独一的神,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并造有形无形的万物的主。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神的独生子,在万世之前,为父所生的,从神出来的神,从光出来的光,从真神出来的真神,受生的,不是被造的,与父一体的;万物都是藉着主受造的。主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由圣灵感孕童贞女马利亚,取者肉身,并成为人,在本丢被拉多手下,为我们钉十字架;被害,埋葬;照圣经第三日复活,升天,坐在父的右边;将来必有大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祂的国无穷无尽。我信圣灵,为主,并赐生命的根源,从父子出来的,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曾藉着先知传言。我信唯一圣而公之教会,众使徒所传者。我承认赦罪设立的独一洗礼。我指望死人复活,并来世的生命。阿们。 劳逊教授(Professor John Lawson)在《基督教教义介绍》(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Doctrine)一书中,推崇奥古斯丁是使徒时代之后教会最伟大的教师。奥古斯丁重要的著作还有《论自由意志》。(On Free Will)、《论指责与恩典》:On Rebuke and Grace、《论信、望、爱的教义手册》 (Enchiridion on Faith,Hope and Love)。 奥古斯丁强调,罪人蒙恩完全在乎神白白的恩典,绝对不是靠着行为;而神的恩典就是祂的丰满的怜悯。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些思想后来影响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 奥古斯丁对圣经的数目字也有研究。圣经数字专家布林格(E.W.Bullinger),在近作《圣经中的数目字》(Number in Scripture)一书中,述及奥古斯丁在研究约翰福音二十一章十一节的一百五十三条鱼时,发现了一百五十三是一加二加三……,一直加到十七的总和。可见奥古斯丁对圣经的研究非常高深。至今无法理解的是,奥古斯丁在缺少参考书籍的情况下,怎能写出这么多的不同范畴的书籍来。 奥古斯丁还有许多非凡的著作,不胜枚举,无法细述,其丰富之处不是这本小册子所能包容的。他的贡献,实在超越了时代和地域。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著作《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 His Life and Thought)时,在该书的《前言》(Preface)中,着重地提醒大家:“这位真正的、合格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就肉身说,包括血统、肤色、性格、生活习惯,是一个非洲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见证,正如歌罗西书三章十至十一节所说的:“……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北外人、西古提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正值奥古斯丁悔改信主一千六百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s)在九月二十九日那一期,专栏赞誉奥古斯丁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灵性、智慧做出的无以伦比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美国基督教的权威刊物《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为奥古斯丁出版了特刊,在该期的特刊里,该基督教刊物的编辑部,在特刊的《回应和探讨指引》(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Guide),向读者提出一项大胆的挑战,询问读者是否同意,奥古斯丁是在使徒保罗之后,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德国历史学家哈那克(Adolf Harnack),即《信仰的嬗递》(History of Dogma)一书的作者,曾这样说:“自从保罗以后,无人能与奥古斯丁相比;时至今日,我们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这两样都从奥古斯丁所持守的信仰衍生出来。” 许多传记学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奥古斯丁是二千年来罕有出现一次的彗星;他的纯正的信仰,是改教运动灵感的泉源。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本人就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精通了奥古斯丁的书籍;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奥古斯丁的论点最多。毫无疑问的,马丁路德从奥古斯丁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亮光。 另一位改教运动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被天主教抨击他背经弃道的时候,曾为自己这样辩护,他持守的信仰与奥吉斯丁并无二致,他完全可以一字不苟地照抄奥古斯丁的话语,作为他信仰和经历的写实;他完全可以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语言,如实地写出另一部加尔文版的《忏悔录》。 我们再提及约翰•欧文(John Owen),他是英国一位孚得众望的牧师;长期以来,他亦被举世的福音派,目认为英语国家极有权威的神学家。约翰•欧文敬佩奥古斯丁到极点。他曾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能触摸到罪的根源,奥古斯丁又认识到神恩典的长阔高深,即认识到神赐给我们的,是白白的恩典。 我们之所以写《奥古斯丁小传》,是因为奥古斯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我们与天主教的取态不同;天主教一直陷于偶像崇拜的罪中。天主教非但将主的仆人彼得、保罗当作偶像来崇拜,天主教也将主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作为偶像来崇拜;我们绝不会把奥古斯丁当作偶像来崇拜。我们认为奥古斯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认识到神的恩典;他并像摩西一样,忠心地服事神的儿女。最重要的一点,他把一切的荣耀完全归给神。 温习奥古斯丁,不是要我们回到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和其他错误的教训里去。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新温习神的话语,回到圣经的正确教导;因为奥古斯丁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重视圣经的话语,按正意解释圣经的话语。 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视历史,重视这位历史上罕有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正像所有神的仆人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像他在《忏悔录》中所见证的,他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他蒙恩之后,因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看法也有偏差和欠妥之处。所以在本书里,在提及奥古斯丁时,也引述了博饶本(E.H.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和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在《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里,对奥古斯丁的一些中肯的看法和批评。插入上述两位纯正的、极具权威的清教徒的论点,会使我们对奥古斯丁有更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1.John Rist著的 Augustine 2 Sandra Lee Dixon著的 Augustine 3 The Confessions of Aurelius Augustine 徐玉芹译的奥古斯丁忏悔录 4 Augustine著的The City of God 5 Henry Wace和William Piercy合著的A Dictio-nary of Early Christian Biography 6 Warren Thomas Smith著的 Augustine 7 Randy Peteren著的Augustine's Life and Times 8. Robert Payne著的Augustine:The Sensualist 9 Raymond Brown著的Four Spiritual Giants 10 章文新(Francis Jones)主编的《奥古斯丁选集》 11 Adolf Harnack著的 History of Dogma 12 Mary Clark著的 Augustine 13 Benedict Groeschel著的 Augustine 14 Nick Needham著的Triumph of Grace 15 Peter Brown著的Augustine of Hippo 16 Gerald Bonner著的Augustine of Hippo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
当传记作家史密斯(Warren Thomas Smith)著作《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Augustine His Life and Thought)时,在该书的《前言》(Preface)中,着重地提醒大家:“这位真正的、合格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就肉身说,包括血统、肤色、性格、生活习惯,是一个非洲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见证,正如歌罗西书三章十至十一节所说的:“……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北外人、西古提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正值奥古斯丁悔改信主一千六百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s)在九月二十九日那一期,专栏赞誉奥古斯丁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灵性、智慧做出的无以伦比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美国基督教的权威刊物《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为奥古斯丁出版了特刊,在该期的特刊里,该基督教刊物的编辑部,在特刊的《回应和探讨指引》(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Guide),向读者提出一项大胆的挑战,询问读者是否同意,奥古斯丁是在使徒保罗之后,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德国历史学家哈那克(Adolf Harnack),即《信仰的嬗递》(History of Dogma)一书的作者,曾这样说:“自从保罗以后,无人能与奥古斯丁相比;时至今日,我们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这两样都从奥古斯丁所持守的信仰衍生出来。” 许多传记学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奥古斯丁是二千年来罕有出现一次的彗星;他的纯正的信仰,是改教运动灵感的泉源。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本人就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精通了奥古斯丁的书籍;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奥古斯丁的论点最多。毫无疑问的,马丁路德从奥古斯丁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亮光。 另一位改教运动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被天主教抨击他背经弃道的时候,曾为自己这样辩护,他持守的信仰与奥吉斯丁并无二致,他完全可以一字不苟地照抄奥古斯丁的话语,作为他信仰和经历的写实;他完全可以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语言,如实地写出另一部加尔文版的《忏悔录》。 我们再提及约翰•欧文(John Owen),他是英国一位孚得众望的牧师;长期以来,他亦被举世的福音派,目认为英语国家极有权威的神学家。约翰•欧文敬佩奥古斯丁到极点。他曾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能触摸到罪的根源,奥古斯丁又认识到神恩典的长阔高深,即认识到神赐给我们的,是白白的恩典。 我们之所以写《奥古斯丁小传》,是因为奥古斯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我们与天主教的取态不同;天主教一直陷于偶像崇拜的罪中。天主教非但将主的仆人彼得、保罗当作偶像来崇拜,天主教也将主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作为偶像来崇拜;我们绝不会把奥古斯丁当作偶像来崇拜。我们认为奥古斯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认识到神的恩典;他并像摩西一样,忠心地服事神的儿女。最重要的一点,他把一切的荣耀完全归给神。 温习奥古斯丁,不是要我们回到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和其他错误的教训里去。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新温习神的话语,回到圣经的正确教导;因为奥古斯丁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重视圣经的话语,按正意解释圣经的话语。 温习奥古斯丁,是要我们重视历史,重视这位历史上罕有的属灵伟人。奥古斯丁正像所有神的仆人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像他在《忏悔录》中所见证的,他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他蒙恩之后,因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看法也有偏差和欠妥之处。所以在本书里,在提及奥古斯丁时,也引述了博饶本(E.H.Broadbent)在《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和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在《见证的火炬》(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里,对奥古斯丁的一些中肯的看法和批评。插入上述两位纯正的、极具权威的清教徒的论点,会使我们对奥古斯丁有更全面的、完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