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按照字意解经的做法时常遭人讥笑。他们喜欢在一些看似荒诞的文字上做文章,例如,圣经是剑(来4:12)、耶稣是门(约10:7)、上帝是鸟(诗61:4)。上述解读方法显然扭曲了经文原意。 严肃认真研读圣经的信徒致力于准确读经,同时服从圣经权威。以下是正确解读圣经的5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圣经原作者的意思。 一、字面解经原则 在读经时,你应假定上帝使用的是普通的日常用语。如果经文说人,就是指人,说一人去到某地,就是指他去到一个地方,说一人建造房屋,就是指他盖房子。这称作按照字意解读圣经。 圣经处处都有明喻暗语、夸张和象征修辞,有时甚至也会穿插讽刺的文学手法。这些修辞是为了向读者更形象地表达圣经意思或强调其中寓意,用以辅助用语平实的主文。神表达话语的方式和内容很少含糊不清。 如果我们在平常听见一人说,“那人力大如牛”,没有人会听不明白。这只是用比喻对实际情形做出称述。我们应谨慎一些人钩深索隐,将圣经中象征性用语赋予新意。我们完全没必要推测经文神秘的言外之意,或为经文新增内容。 二、历史原则 我们不仅需要跨越历史障碍,还需要博古,通晓当时的情形。我们需要问自己:这节经文想对当时的听众表达怎样的意思?圣经原作者和听众正处于怎样的情形?历史情形不仅能帮助我们明白经文内容,而且往往能解释写作原因。忽视历史背景,我们往往会错过经文本意。 三、文法原则 很少有人喜欢研究语法,曾经的语法知识更是抛到九霄云外。但语法对解经至关重要,介词、代词、动词、名词和其他基本品词是语句的骨架。试想,一位不懂基础解剖学的法医,如何判断死因?如果我们读经看语法,结果不会比这位法医更糟,而且容易出错。 例如,圣经中的大使命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要教训他们遵守”(太28:19-20)。乍一看,“去”字似乎和“作我的门徒”、“施洗”和“教训”同为祈使语气动词。但如果你研读句法会发现,这节经文其实只有一个命令动词——mathēteusate,即“作门徒”。“去”、“施洗”和“教训”通通是修辞主动词的分词。也就是说,大使命的核心命令是使万民“作门徒”。我们如何能使万民作主的门徒?答案是我们要去、施洗、教训。研读文法,你才能领会这节经文真正的意思。 四、融会贯通的原则 改教家将融会贯通称为“圣经的类比”(analogia scriptura),即所有经文应统一解读。换言之,圣经各部分教导不会彼此冲突。如果你读经,各部分内容应能融会贯通。(这是我们需要制定全面读经计划的另一原因) 例如,耶稣所说山羊和绵羊的故事(太25:3-46),不可能是指救赎要靠做工(给缺乏者吃、喝、穿并留住),因为《以弗所书》2:8-9告诉我们,救赎是本于恩典,源于信心,而非依靠行为。如果你仔细查考圣经会发现,《马太福音》25章中的两种羊,都把自己视为信徒——他们都口称耶稣为“主”(太25:37,44),而且,这又和《雅各书》2:17遥相呼应:“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这是融会贯通的原则。 巴刻曾一语破的说: “圣经有如交响乐团,其中圣灵是托斯卡尼尼(译注:意大利乐队指挥家),每种乐器都在尽情演奏,毫无矫揉之态,处处充满惊喜,完全跟随指挥家的安排,虽然各组乐器的演奏者不能听见完整曲目……每组乐器唯有与其他乐器合为一体,效果才能出来”(选自巴刻《上帝已说话》(God Has Spoken))。 这意味着什么?答案是,圣经绝不会前后矛盾。如果我们拥有足够信息,就能解释那些看似矛盾的经文,因为圣经是一个整体。 五、个人运用原则 最后的问题是:我该做什么?你在诠释圣经时需要问自己:这些经文对你的生活有怎样的指导?读经一定要注重实际操练,找出经文的属灵原则,运用于你的个人生活。不过,在运用前,你必须先坚持前几项原则——字面解经原则、历史原则、文法原则和融会贯通原则。当你正确领会经文原意后,就可以付诸实践。 结论 你必须正确解读圣经。避免常见错误,跨越圣经原文和当下情形之间的历史鸿沟,将正确诠释的圣经原则付诸实践。这样,你才能默想经文,把神的话刻在心版上(箴3:3)。 (本文收录在《约翰•麦克阿瑟文集》)一起学圣经,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中转发!